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木斋《苏东坡研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自嘉祐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到此时嘉祐六年赴凤翔任上,六年时光,两次离乡,两次离京(一次奔丧,一次赴任),使苏轼感觉人生如踏雪之飞鸿,四处飘泊不定,又到处都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他把这一感受写在赴凤翔任途中所作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这是能标志苏轼为超一流大诗人的首篇诗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一首和弟子由的诗。原作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弟原诗亦佳,写兄弟郑州相别后的孤独心情,以情感真挚而动人,但哥哥的和诗,则从一次具体的人生经历中,升华到对人生离合的哲理性的体验,在弟弟“泥、西、题、嘶”的已定好的旋律中,戴着镣铐舞蹈,将具体的场景与抽象的概括融为一体,遂为千古绝唱!此所以苏东坡之为苏东坡也!

苏轼,这只飞鸿,携着缪斯的精灵,向凤翔飞翔,而后,它还要飞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仕宦生涯传略

前两节,笔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苏轼在踏入仕途之前的有关出生、家族、教育、考试等方面的情形。本节将以较为简略的笔法,概述一下苏轼凤翔之后的仕宦生涯。之所以要简略,一是由于篇幅所限,难以详述;二是由于本书的下一章,笔者将以“野性”为中心命题,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念、哲学思想等问题,同时将较为详尽地涉及到变法之后的苏轼生平,因此,读者可以参照来读。

苏轼在凤翔任职3年,写了《凤翔八观》诗,著名的题画诗《王维吴道子画》即在其中。而这时期所创作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以后也列入散文名篇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平元年(1064),仁宗逝而英宗继位。治平时期甚短,也是苏家之多事之秋。苏轼十九岁时所娶之妻王弗与老父苏洵在此期间内相继亡故。王弗是苏故乡一带之青神人,嫁给苏轼时年仅十五岁,小于他的丈夫三岁。死时年仅二十六岁,给他留下六岁的儿子苏迈。夫妻情感甚笃。十年之后,苏轼在知密州任上写有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词来怀念她。苏轼为父守制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第二位太太以后生了苏迨、苏过兄弟,后者以后也是一位诗人,但其成就远不及其父。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因反对变法,被安石一派“巧抑其资”,任为杭州通判(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监督地方的副职,公告命令都要由他与正长官共同签署,因称通判)。当然,这在艺术上也成全了苏轼,使他由嘉祐、治平时期的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同时,也开始尝试写词,并入手便得大家风范,虽然此时尚未进入他自己那种独特的豪放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磨蝎宫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难。果然,在他转任密州、徐州之后,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监狱的代称。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为官办民间团防组织之副职。宋代文人地位高,即使是罪犯,亦仍有一个虚职在身。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轼即奔赴贬所,二月至黄州。先寓居定惠院,随寺院的和尚起火吃饭,此时惊魂未定,再加上与和尚同住,所写之作品,皆凄冷孤高,似不食人间烟火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五月迁居临皋亭,住江边之驿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无着,遂于元丰四年,申请到了离城东不到半英里的一块约十英亩的荒地,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此即“东坡”之号的由来。次年二月,他在东坡山脚下,盖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因是在雪中落成,因名“雪堂”。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诗案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重新确认和评价人生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元丰七年三月改贬汝州(在京城所在的河南,说明朝廷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善)。苏轼利用迁移的机会,先南下九江,与和尚诗友参寥一起游览了庐山,题写了《题西林壁》那首著名的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颇合佛理禅思。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至有钟山卜邻之约: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次荆公韵四绝》见《苏轼诗集》P125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里仅仅逗留了五天,写下著名的《登州海市》诗。“海市蜃楼”极难见到,苏轼自己说是:“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不知是苏轼有特异功能,还是他的运气好,抑或只是幻觉、想象,总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登州海市》)。虚虚幻幻,空灵飘渺。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于这方面颇为灵异,此一事例之外,他的另一首诗记载他曾经目睹过类似UFO的奇异经历,那是在熙宁四年(1071 )十一月,苏轼在赴杭途中,夜宿于江苏镇江金山寺上,山僧苦留他看晚霞落日。突然之间,在墨黑的夜空,出现耀眼的火光,照得满山通亮:“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椋。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苏轼在此四句诗下特意自注:“是夜所见如此”,可知是真见而非幻想。

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苏轼“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在政治上,他的民本思想与司马光所代表的上层官僚的意见相左,他认为应对王安石的新法存利去弊,不能一概否定,并进一步主张将以前变法时从民间重敛来的钱币还用于民。这些主张,必然与强大的上层官僚阶层发生矛盾。

与司马光等是政治上的矛盾,与二程(程颐、程颢)则是哲学、思想上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东坡“任天而动”的性格及其追求个性独立的自由观,与旨在从伦理、道德、精神上强化封建统治的理学思想发生矛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洛蜀党争”(二程为洛阳人,苏轼为蜀人)。

元祐八年时间里,在太后的庇护下,苏轼官运尚好,但心情却“无日不在煎熬中”(王文诰《苏诗总案》语)。他进一步体味到个性束缚、人性扭曲的痛苦。此期间他以题画诗为代表作,如《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这个小皇帝一直在忍耐着,憋着劲要“绍述”先帝的事业。现在,机会到来,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地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在一篇《记游松风亭》游记中,他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禅悟的过程:

余尝寓居惠州嘉〗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
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之“止息、熟歇”,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 也暗示人生之休歇,人为什么一定在达到某种目标才能休息,正如攀山本不一定要达到山顶的亭宇,处处可以歇脚,悟得此,就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在海中纵游一般。惠州虽远,又有什么不可以养老的呢?遂于惠州白鹤峰买地数亩,起盖房屋,作久居之地。

随遇而安,成为东坡晚年贬谪生活的一大特色,他与当地百姓情深意笃━━苏轼与百姓的关系一直很好,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民本”思想有关。但在惠州之前,他大多是从一个好官的角度,为百姓谋利,这表现在他与王安石派及司马光派两派的争论上,更表现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为当地民众所做的好事。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黄河决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苏轼“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奋战七十余日,终于保住了城池;在杭州任上时,则修浚西湖,现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苏堤,以纪念他的功绩。惠州之后,苏轼由官为民,这就更使他与民混然一体,他也在民众的生活、特殊的风俗中得到了乐趣。他曾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惠州,苏轼曾推广秧马,建立水力碓磨,将中原的科技介绍到这里。

东坡的另一首《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结句将东坡游松风亭“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禅思以凄婉的韵律、美妙的形象高度凝炼地概括出来,遂成千古绝唱。但又谁知,这种旷达豪放之中,又蕴含多少酸人之泪!故东坡晚年之伴侣王朝云始终不敢歌唱此词。

王朝云是苏轼在杭州任上买下的侍女,当时还只有十二岁,晚年时,特别是在惠州时期,朝云一直陪伴他。应该视其为东坡的第三位夫人。东坡自绍圣二年(1095)开始禁欲以养生,因为中国古人相信性生活于人伤害很大。。当时朝云亦只有三十余岁,但与东坡在精神世界里,却颇为相得。此年盛夏,朝云染于瘟疫去世。苏轼将她葬在城西丰湖边的山脚下(此处亦称西湖)。苏轼曾写有《西江月》词,以梅来凭悼朝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苏轼却不能在朝云的墓前长相厮守。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传说是由于苏轼的一首洒脱的诗引起的。苏轼诗云: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见《苏轼诗集》P2203)

当政者章惇(字子厚)当年曾是苏轼的好友,如今却是东坡的政敌。他读到此诗,颇感不悦,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

这次被贬的以苏轼为首的元〖党人,都被贬到了最险恶的偏远之地。史载是当政者根据每人的名字来决定其贬谪之地。苏轼字子瞻,因贬儋州,子由贬雷州,黄庭坚字鲁直,贬宜州。当时,一位测字先生曾经预测:子由所在之雷州,头上有雨水,情况最好,子瞻的儋州有人在,也可生还,唯有鲁直的宜州,宜字去头,恐怕性命难保。后来,果然都一一应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当时,苏轼却“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将家属留在惠州,只身携带幼子苏过过海,全家人痛哭决别。

七月,苏轼抵达儋州(今海南儋县)。生活之苦难,更超过黄、惠二州。初到时,暂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当地官吏张中景仰东坡,派人稍加修葺,当局得知,将东坡逐出,并追究了张中的责任。东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而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苏轼写信曾说: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苏轼颇能入乡随俗:“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风俗。”小耗子和蜜而食叫蜜唧,苏轼刚来时,闻之就吐,以后渐渐习惯,连同蛤蟆等都可以食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晚年之诗,愈老愈趋平淡,惠州时的和陶诗中的“新沐感发稀”,及此时所作的“有客叩我门,系马门前柳。庭空鸟雀散,门闭客立久”等皆是其中之优秀者。更有日常生活诗,写得情绪盎然。诸如饮酒、品茶、访客等,此法开后人杨万里一派之先河,也成为宋诗中的一大流派。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不算那个短命的替罪羊钦宗)北宋王朝就在这种无穷已的党争倾轧中沉沦了。苏轼似乎已有了北归的预感,他曾以默写平生所作八赋,如不脱一字,即可北归为赌,结果字写成功而后数日北迁廉州的命令即到达。朝廷里现在由太后──神宗皇后暂时摄政,这是又一个庇佑元〗党的女人。

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在北归的一路上,到处都受到了他的朋友和景仰他的民众的欢迎,观看这位九死南荒而终得北还的传奇文豪。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东坡穿过大庾岭,五月抵南京──他早已得到允许他自由居住的命令,于是决定在常州定居。六月的酷暑,旅途的艰辛,加以常年的精神肉体的折磨,而今一旦放松,66岁(按中国传统的计算方法)的老人病倒在旅程中,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暂借的常州孙氏宅中。“文星落处天地泣”,“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东坡死后葬于河南汝州郏县的峨嵋山。这一归宿暗含了他平生的思想:一方而,此地离朝廷不远,表示他不能完全归隐的一面;一方面,郏县峨嵋,酷似家乡,表现了他对以故乡为象征的“归田”生活的企慕──对于东坡来说,大自然处处是家,无论是黄州、惠州、还是儋州。东坡亦曾总结自己之一生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六)四伟人中,每人所代表的时代与思想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屈原和杜甫表现了儒家的忠君、爱民、“致君尧舜”等进取的观念,苏轼的人生观念,则提供了如何使儒家的进取与佛老的退避批判地结合统一的范例;如果说,陶潜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产物,提供了以归隐批判现实的方式,苏轼则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投影,提供了比归隐更高一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后来文人的思想脉络,从李贽到曹雪芹,都是东坡思想及人生道路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苏轼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观念。”其影响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末期,它不仅是元明时代浪漫主义的先驱,而且,一直影响到曹雪芹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东坡的人生观念,具有冲决种种束缚的“野性”一样,苏轼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也具有大胆创新,摆去拘束的独特风格:在诗的领域,一方面他继承发展前人、特别是唐诗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他深感在辉煌的唐诗之后,处穷而必变之地,于是,大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理趣为诗”,从而开创了不同于唐诗的宋诗体制;在词的领域,他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词派,在传统的婉约词风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确定了豪放派的阵营,而且“提倡风雅”,在柳永俗词风行的词坛,吹来了雅词的清风,从而成为两宋雅词的先驱;在文的领域,他上承韩柳欧阳,以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创作实绩和丰富的古文革新理论,推动和完成了唐宋时期的古文革新运动,确立了以散行单句、自然多变、表意灵活的散文体裁的一统天下,并引领散文的航船,日益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而他的《东坡志林》,更开了后来公安小品文之先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40 , Processed in 0.1215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