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寒烟翠

国学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玄都二唱

陈友冰

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国学贞元二十一年(805),是中国改革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这年的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病故。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为顺宗。顺宗在东宫长达20年,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有变革新政之志。顺宗为太子时,他最宠王伾,王叔文。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王伾,杭州人,一个是棋待诏,一个是侍书待诏,皆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们常与顺宗谈论唐朝的弊政,深得顺宗的信任。顺宗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用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掌白麻内命,亦即机密诏令。两人有职有权,又集合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立志革新的新锐,形成一个革新集团,迅速推行改革。其中间人物就有作“玄都二唱”的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原籍河南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为太子校书。不久因丁忧回家守父丧。贞元十六年(800)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幕府掌书记,后调任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同榜进士柳宗元亦在御史台,两人同气相逑,互相酬唱,表达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生凋敝等中唐腐朽现状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愿望。因而被主持改革的王叔文看中并高度信任,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国家的财政管理。与柳宗元一起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旧唐书·本传》云:“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国学“二王刘柳”这个革新集团从永贞元年(805)元月下旬到七月中旬,短短的不到六个月时间,办了数件大事,深受百姓欢迎,主要有以下几件:一是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藩镇割据势力。免去浙西观察使李锜兼任的诸道专运盐铁使职务,将盐铁之利游藩镇收归中央。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威胁中央,要让其副使刘辟领三川。王叔文坚决回击,并准备杀掉刘辟,刘辟只好狼狈逃走;二是打击宦官势力,罢去侵夺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使,放出宫女三百教坊女乐六百人还家,结果“人情大悦”,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任命韩泰为神策军行营司马;三是打击贪官污吏、皇亲国戚,任人唯贤。京兆尹李实在,仗持自己是唐室宗支,横征暴敛,王叔文将其贬为通州长史,“市里欢呼”。又准备召回正直又富有才干却被放逐的陆贽和杨城,惜已死于贬所。任命富有才干的杜佑为诸道专运盐铁使等;四是停止苛捐杂税,还利于民,将“羡余”、“月进”、“进奉”等额外负担一概免除,规定除两税之外,“不得擅有诸色榷税;常贡外,不得别进物钱”,并免除百姓积欠的课税租赋五十二万六千八百多贯(钱)、石(粮)、匹(绢)、束(丝、草)等。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这些改革措施虽深得民心,“人情大悦”、“市里欢呼”,但却遭到藩镇、宦官、朝廷大员的一致反对。他们结成反对改革的神圣同盟,力量不知要超过改革派的多少倍。尤其是宦官,手握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军权,又身居皇帝左右,更成为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更何况,这场改革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唯一支持这场改革的就是一个疾病缠身、连话都不能说的皇帝。唐顺宗顺宗在即位前,突患喑疾,口不能言;即位后,一切依靠二王,不能亲自指挥。而且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顺宗垂帘问政,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传之事,必须经过这两个宦官和嫔妃才能为顺宗所知晓。下达之事,亦是如此,都要受制于宦官。当改革派任命韩泰为神策军行营司马。宦官醒悟,知道“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党派的计划落空。接着开始反击:七月二十八日,大宦官俱文珍等开始扶植太子,逼顺宗下制,称:“积疢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同时,以保守派官僚袁滋、杜黄裳为宰相,以取代改革派的高郢、郑珣瑜。四周藩镇和朝中的保守派见此风向,也开始发难,内外夹攻:朝廷大员高郢、郑珣瑜、贾耽等以退职相要挟,要求罢免二王;剑南节度使韦皋,河东节度使严绶,荆南节度使裴均则相继上表,要求惩处二王。军权在握的大宦官俱文珍、刘光锜等在内外反改革势力支持下更加有恃无恐,八月四日假传顺宗谕旨“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这块最难啃的骨头终于成为卡死改革派咽喉的骨刺。五日,太上皇徙居兴庆宫,改元元和(806)。六日,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贬所,王叔文第二年亦被赐死。王叔文在被贬前曾高声吟诵杜甫咏叹诸葛亮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表达壮志未遂的遗憾。九月十三日,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刺史。朝议谓刘、柳等人贬太轻。十四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国学据孟棨《本事诗》“刘尚书”条:刘禹锡原贬为连州刺史,但刚走到荆南,又接到诏书,再贬为朗州司马。但刘禹锡不仅志向高远、富有才具,而且刚毅坚韧,虽倍遭打击而矢志不改,百折不回。这是他不同于也超越于他的同科好友柳宗元之处。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一带,中唐时代这里是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州司马这个职位,中唐时代多用来安置被贬的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执掌。刘禹锡避开闹市,选择城墙拐角处的更鼓楼旁一块高地,建了一座竹楼,在上面读书写作。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对群小的蔑视。如在《砥石赋》中,将自己比作蒙受尘垢的宝剑,将荒凉艰难的朗州贬谪生活比作砥磨自己意志的砺石,“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而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也坚信有那么一天,宝剑会重放光芒!在《飞鸢操》中,将得势的群小比作是争食腐鼠的飞鸢,贪婪、肮脏、卑劣,“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在《聚蚊谣》中又将宦官、藩镇和朝中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一群专门吸血的蚊虫:“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但对未来的胜利、群小的覆灭充满了信心:“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刘禹锡在朗州“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指的就是这类诗作。而上面所录的《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这位是这类诗作的杰出代表。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国学此诗写于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诗题的全名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此时,被贬流放于朗州任司马的刘禹锡与在永州任司马的柳宗元同时被召回京城。朗州和永州皆是蛮荒之地,刘禹锡和柳宗元在此被“惩戒”了近十年,这次恩准回京,当然盼望执政者有较好的改任,柳宗元此时就写下一首充满兴奋和希望的诗:“南来不作楚囚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表示自己不学屈原,因为朝廷明察,此番征召、前途有望。刘禹锡虽然没有柳宗元这样乐观,但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喜悦:“十年毛羽摧颓,一旦天书召回。看看花时欲到,故侯也好归来”(《和杨侍郎凭见寄二首》)其中“花时欲到”是指暮春三月长安牡丹盛开之时。可见刘禹锡也以为这次征召,是要结束流放生活了。他可以在春天同友人一起在京城赏花,共迎春光了。但是,无论是天真的柳宗元还是倔强的刘禹锡都过于乐观了。靠镇压永贞革新人士上台的宪宗和他身边的宦官、权臣,对二王刘柳的夙恨并未消解,而且正在酝酿一场新的迫害。刘禹锡的这首《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正让他们找到新的借口。看花是唐代长安的风俗。长安居民,“每到暮春,车马若狂,不以耽玩为耻”(李肇《国史补》)。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的《买花》中就形容过这种“每到暮春,车马若狂”的看花现象:“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刘禹锡在上首诗中也提到三月可以回到长安看花。玄都观不止一处。最著名的玄都观在湖南省衡山祝融峰至南岳镇之间,又名半山亭、吸云庵,初建于南朝齐梁时代,现为湖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刘禹锡所游的玄都观是长安近郊的一所道观,以桃花盛开著称。如上所述,十年的朗州之贬,没有摧折刘禹锡的志向和壮心,也同样没有摧折刘禹锡倔强的个性。当他到玄都观看桃花时,见到人们纷至沓来,“人人尽到看花回”,便马上想到朝中看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及这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背后、培植“玄都观中桃千树”的大宦官和朝廷权要。其表达方式与他在朗州写的《聚蚊谣》和《砥石赋》一样,皆是借喻。因为桃花在传统文化中与柳絮一样,是个轻薄、无根性、随波逐流的代称,所谓“癫狂柳絮因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用“玄都观中桃千树”来比喻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朝政,中央枢要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再用“尽是刘郎去后栽”来直指培植这些小人、造成朝政腐败的宦官、权要乃至唐宪宗。其中当然也含蕴了革新失败、同道被逐被害的愤慨和不平。其表达方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实写虚,叙议结合。“实”是手段,“虚”是目的;前两句是铺叙,是手段,后两句是由此生发的议论,方是题旨所在。诗人笔下的三月长安,桃花盛开,游人如织,这是实写,也是唐代长安的时尚。但其中内涵的对时政的抨击和群小的谴责,则是主题所在。
国学许多文人笔记,包括《旧唐书》本传都认为这是刘禹锡再次被贬的原因所在,如孟棨《本事诗》“刘尚书”条云:“其诗一出,传於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於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意思是说:这首《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写出后,立即在长安传唱。有一些嫉妒刘禹锡的的人,将这首诗告诉执政,并诬告其中有怨愤之情。有天刘禹锡拜见宰相,宰相赐坐,用好言好语抚慰刘禹锡。临别时对刘说:“你近来写的新诗,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我也没有办法!”没过几天,就被贬为连州刺史。这则笔记,自然有为宰相开脱之意,但也证明了执政者的虚伪。因为《旧唐书》本传中就道明宪宗不愿刘禹锡在朝为官,执政者秉承上意,以此诗“语涉讥刺”将其贬往更远的边州。至于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得就更离谱,完全是站在保守派立场来攻击改革派了:
国学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凭藉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官奏罢之。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憾不释。久之,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
国学意思是说:王叔文得到唐顺宗宠幸时,刘禹锡结交王叔文,曾称赞王叔文有宰相的器识。朝廷每有大事,王叔文也常常邀集刘禹锡和柳宗元在中央枢要之地商讨。刘禹锡被任命为判度支盐铁案。刘凭借其势力,多次中伤别人。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挟持奸邪,扰乱国政”,即日即被罢去御史一职。宪宗即位后,王叔文集团落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刚被贬时,刘禹锡作为王叔文一党,虽然不能赦免,但宰相哀矜其有才华且处境困难,准备降格放逐到边远州郡去做刺史,单被谏官上奏,未能实现。在朗州放逐的时间很长,内心郁闷仍不能抑制自己,其诗文多有寄托讽谏,想以此打动当朝权要,但权贵并不为其所动。很久以后,朝廷召还,本打算让他担任尚书郎(尚书省位居宫城之南,号为南衙、南省)。但他又不能自抑,作《玄都观看花君子》,内含讽刺怨愤。执政者不高兴,又将他远贬到播州当刺史。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这当然只是元人辛文房的一己之见。其实,不论刘禹锡写不写这首诗,朝中这批因镇压改革而上台的政要都不会放过这批革新家。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同被召回京都的当年八司马之一的韩泰、韩晔、陈谏,他们并没有“语涉讥刺”但仍分别贬为漳州(今福建龙溪县)刺史、汀州刺史(今福建长汀县)和封州刺史(今广东封开县)。尤其是柳宗元,他的返京诗中不但没有“语涉讥刺”,而且称颂今朝为“明时”:“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但仍贬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刘禹锡的《玄都观看花君子》只不过给政敌提供了一个借口罢了。其实,没有这个借口同样可以远贬,自古不就有“莫须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类说法吗?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刘禹锡再次远贬,还有个插曲:朝命下达时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市,古称夜郎。即使是今日仍交通不便,唐代更是蛮荒,瘴疠遍地。刘禹锡年轻时丧父,唯一老母,已八十多岁,风烛残年要跋山涉水去此瘴疠之地,这对刘禹锡是个无法承受的打击,所以诏书一下,刘禹锡“吞声咋舌,显白无路”(《谢门下武相公启》)。就在这生死关头,柳宗元表现出一个革新党人的忘我情谊,提出愿意与刘禹锡对换,自己到播州去任职,让刘禹锡去相对要近一点的柳州。其实,柳宗元此时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到柳州后就大病一年多,即是个明证。如此举动,不但让朝廷震动、党人感奋,就连反对永贞革新的韩愈也极为感佩,他后来在为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并发表大段感慨:“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意思是说: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此时朝中也有位正直之臣叫裴度,时为御史中丞。于是借此上奏,并以孝道为借口,终于迫使执政者改任刘为连州刺史(今广东省连州市)。这正是十来前原准备任命刘禹锡的职务,赴任途中又再贬为朗州司马的。这个任命仍是意在羞辱刘禹锡:让你十年后仍在原地打转转。刘禹锡当然领会,他在《问大钧赋》中,笑称为“重领连山菌印绶”。
国学元和十年三月,四十四岁的刘禹锡带着八十多岁老母赴连州。柳宗元赴柳州任,有一段同路,两位政治同道、诗文同好于是结伴同行。到了衡阳,两人一是向南,一是向西南,终于分别了,国愁家恨、悲己伤友,人生百味一起涌上心头,柳宗元写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最后两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作操守上的表白和互勉。刘禹锡的酬答中亦作类似表白:“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西汉黄丞相是西汉丞相黄霸,曾两任颍川太守。自己也是两任连州刺史,但第一次没有到任即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所以说“事异黄丞相”;柳士师即战国名士柳下惠,曾一再被贬官而始终抱达观态度。黄霸是汉代名相,为人芟灭豪强、刚正不阿,柳下惠更是个“坐怀不乱”的节操之士。诗人以此作比,用以自然十分显豁。刘禹锡不但是这样说的,在随后的十多年贬谪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的。他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对生活、对未来始终坚持操守,乐观而自信:“莫道谗言似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据相关史料,刘禹锡为人一向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不肯随波逐流,不喜通衢闹市,唯愿散居闲处。贬到连州后,虽为一郡最高长官(刺史),但仍像在朗州任司马一样,远离流俗,坚贞自励在海阳湖畔建“吏隐亭”,独处其中,并写下表明心迹的《吏隐亭述》,其中写道:“天下山水,无非美好。地偏人远,空乐鱼鸟。谢工开山,涉月忘返。岂曰无娱,伊险且艰”,“石壑不老,水流不腐。不知何人,为今为古”。改任夔州任刺史后也是很少见客,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童年时代的好友裴昌禹,以及同为八司马被贬远州的韦执谊儿子韦珣,其余概不久留,将公余的大量时间用于读经和写作,散文小品七篇《因论》以及《浪淘沙词》、《畲田调》、《竹枝词》等重要的诗歌创作皆作于此时。任和州刺史后,他在城东郊三里处筑陋室而居,以避世嚣。并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以励其志。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结尾更是与汉代的辞赋家杨雄和三国时代忠贞为国的典型诸葛亮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而下面这首《再游玄都观》则可以说是诗人上述一贯言行和人格的延续,也是他二十多年流放生活与心志的一个表态和总结:ad8f7国a87fa学d67fa网87d6f
刘禹锡和州“陋室”
国学历史的重轭虽然坎坷艰难毕竟会向前,刘禹锡在连州再贬后的十多年中,先是由连州改为夔州刺史,再由夔州量移到和州任刺史。倔强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刘禹锡在十四年后,终于等到了乌云暂时消退,露出阳光一隙。宪宗去世了,宰相也换成当年为刘禹锡仗义执言的裴度。敬宗宝历二年(824)冬,朝命下达,调他返回洛阳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在北上的路上,他在扬州遇到因病免去苏州太守刺史一职亦返回洛阳的好友白居易。此时离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已经放逐在外二十三年了。老友相聚,抚今思昔,百感交集。白居易接风宴上把著击盘,慷慨悲歌,即席写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慨叹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富有才华的刘禹锡遭如此长期不公正的遭遇大抱不平。刘禹锡也即席酬答一首,这就是有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kj4国k1j4v学x7bx9网87356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国学诗中不仅仅是抒发由白居易赠诗所引起的二十三年贬斥生活的感慨,更有对昔日改革岁月的怅叹和战友们的怀念:昔日的“二王刘柳”中的王伾,王叔文早在元和初年即已病死或处死,最要好的同道和文友,也是刘禹锡深深感激的柳宗元也于元和十四年(819)死于柳州贬所,这皆让刘禹锡伤感万分。诗中所说的《闻笛赋》,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去洛阳,途经被司马昭阴谋杀害的友人嵇康、吕安的旧居。此时在斜阳下传来邻人凄清的笛声。于是他以笛声起兴,写下这篇凄怆的《思旧赋》来悼念亡友,暗中控诉“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言外之意是不言自明的。更为重要的的,面对好友赠诗中的悲悯和伤感,他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意既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内涵,用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腐朽事物的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这和他接着写下的《再游玄都观》在内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adkjf国aiua9学87df8网a7dfa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今又来
国学文宗大和元年,由于宰相裴度的推荐,刘禹锡由在洛阳任职的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调到京城任主客郎中,很快升任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此时据第一次征召回京已经十四年了。当年的执政者早已下野,朋党们也流落星散。执着的刘禹锡又一次来到他当年写诗触犯时忌的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也像政治气候一样,又是一番景象了:昔日人人争羡的桃花早已败落,百么庭院中一半是荒芜的苔藓,一半改为菜地。当年培植桃花的道士也无影无踪,倔强又自信的刘禹锡终于等来了胜利的一天,而他的好友,那位正直但很脆弱的柳宗元在曙光到来之前,死在荒僻的柳州刺史任上。百感交集之中,他写下这首《再游玄都观绝句》。关于这首诗,《本事诗》、《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均有记载,诗前刘禹锡还有自序:“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二年三月也”将写此诗的前因后果说得十分清楚。13kj4国kj9uf学da09f网7k3jr
国学前后这两首“游玄都观”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题旨上看,两首诗都有挖苦和讽刺得势小人的内涵,但前首是小人得势之时,讽刺为其中主旨;后首是小人败落之后,虽有讽刺,但改以表达不屈的意志为主。在前首中我们似乎听到诗人冷冷的笑声,但在后首中,这笑声已变成爽朗的大笑!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都采用暗喻和以实写虚,叙议结合手法,前后首是一致的。但后一首还加上今昔的对比:昔日是“紫陌红尘拂面来”、“玄都观中桃千树”,今日是“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昔日是种桃道士手扶植“桃千树”,今日是“种桃道士归何处”;昔日是“尽是刘郎去后栽”;今日是“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个对比,既有场面这根横线,又有时间这根纵线。通过这番对比,将小人只能得势于一时,新生终将代替腐朽,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这一深刻主题,将诗人不屈的意志、倔强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精神皆表露无遗!
国学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豪放乐观、不随波逐流的倔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刘宾客集》中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对秋天,一般诗人都是愁思哀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索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但刘禹锡眼中的秋天却是“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在《秋词二首》中他甚至认为秋天胜似春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直到晚年,还吟唱出“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充满自信的诗句,还能写出这样的《秋声赋》:“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鞲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如比较一下同为文学大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颓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那种秋气带来的凄凉黯然和由此产生的人生伤感,和刘禹锡的《秋声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尽管刘禹锡的《秋声赋》名气不如欧阳修《秋声赋》之大,欧公的《秋声赋》也确实比刘赋更能打动千千万万普通的人,但如就其中的至老不衰的英气豪情,则是欧赋所缺乏的。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称赞他是“诗中之豪者”,明人瞿佑也说刘“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归田诗话》卷上)。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附:《唐才子传》卷五 元·辛文房
国学刘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凭藉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声作《竹枝辞》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官奏罢之。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憾不释。久之,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余,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至京后,游玄都咏诗,且言“始谪十年,还辇下,道士种桃,其盛苦霞。又十四年而来,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权近闻者,益薄其行。裴度荐为翰林学士,俄分司东都,迁太子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适。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酧唱颇多,尝推为“诗豪”,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有集四十卷,今传。
附:《本事诗·刘尚书》 唐·孟棨
国学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郎州司马,凡十年始徵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於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於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四

陈友冰

南朝乐府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负责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南朝乐府包括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乐府,现存诗约五百四十多首。南朝乐府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收集整理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约五百多首,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大类,另外还有民间的祭歌——神弦曲。其中吴歌共三百二十六首,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华山几》等曲辞为多。它产生的时代早于西曲,其中《前溪歌》最早,为东晋初期沈充所作。吴歌产生于江南吴郡一带,以南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市)为中心;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包括今日湖北的江陵、宜昌、襄樊和河南的邓县一带。南北朝时代,金陵和长江中游的荆州,是两个大都督府所在地,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两个重心,自然是官僚贵族、富商巨贾的麇集之地。这对南朝乐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因为吴歌和西曲是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它的作者又多是城市中、商贾、小贩、船户、歌女、水手、小手工业者,因此离别、相识、偷情之类题材特别丰富。吴歌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女子与男方的相识、相会、相别的恋爱历程,包括大量的别后相思和对负心的哀怨。多表现羞涩而缠绵的情态,其特色是清纯:凄怨中缠绕着婉转,明丽中吐放着清秀。西曲产生的时代较晚,以齐、梁时代为多。最早为宋文帝时代竟陵内史臧质从民谣改编的《石城乐》,其中以《月节折杨柳歌》、《孟珠》等曲辞为多。但不像吴歌那样集中。其内容多写女性与水手、船工的相恋和相思,风格比吴歌直率开阔。
  隋唐以还直至近、现代,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南朝乐府的评价是毁多誉少。大多认为它内容上淫靡,风格上绮丽少骨气,不可与汉乐府乃至北朝乐府相提并论。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南朝乐府产生于商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实际上反映了新型的市民阶层对生活尤其是对爱情的一种新的审美眼光,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对传统是一种自发的挑战:“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这位高唱《子夜歌》的女性向世界宣布:爱是人的本能,获取爱情,是人有生以来的权利!它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忧愁和欢乐时要高歌一样?为什么人在孤独酬惆怅时不能思念情人?从诗经的柏舟到汉乐府的上邪,我们读过多少男女相悦、相恋和相盟的诗篇,但像南朝乐府这首《子夜歌》从人的本性上肯定爱的正当性,捍卫爱的权利,确实不多见!虽然,南朝乐府中有一些篇幅反映了贵族巨贾腐朽的生活态度,小市民浮薄庸俗的审美趣味,但瑕不掩瑜,其基调却是积极健康的,尤其是在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更新和突破,出现了完全不同于其它时代和其它地区的独特情调和内涵:
  1、它是都市之歌、妇女之歌和爱情之歌,反应了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活对都市下层妇女爱情生活和心理行为的冲击。
  在五百多首南朝乐府中,有近四百首出于妇女之口,而且多半并非是两汉或后代文人的那种所谓“代拟”。这些女子又大都来自都市的下层社会:《读曲歌》“家贫近店肆”中的歌者是位市井平民的女儿;《襄阳乐》“上水郎担篙”的歌者是位水手的妻子;我们从“送一却迎俩,无有暂闲时”(《襄阳乐》)的叹息中可以推测歌者大概是位妓女;而《读曲歌》“登店卖三葛”和“暂请半日给”两首歌的女主人大概是个小贩。商业经济的繁荣,产生了一大批从事买卖和贩运的商人、小贩,也产生了为之服务的船工、水手。商业买卖的紧张节奏,常年在外的奔波劳碌,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自然不同于“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那种夫妻朝夕厮守、相依相伴的田园方式,因此,她们的爱情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也会不同于以往:
  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读曲歌)
  这位女店主的恋爱生活是在商业买卖中产生和进行的,时间紧,节奏快,不可以像拔蒲采莲、桑间濮上那样终日缠绵、从容和尽兴。至于《读曲歌》中的另一首中的“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的那位姑娘,简直像是请工假来谈恋爱了。
  六朝时代的扬州和江陵,不仅是军事重镇、沿江两个大都督府所在地,也是长江水运两个最大的集散地,而两地商业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亦是靠水运。因此,两地的乐府“吴歌”和“西曲”中很大一部分即是表达女性歌者对风波江上情郎的担忧和思念:
  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那呵滩
  长樯铁鹿子,布帆阿那起。诧侬安在间,一去三千里。——懊侬歌
  商业行旅风险大,这会让女主人公担忧;商人行旅匆匆,沿江市民水样心性,爱情之苗很容易夭折,这又使女主人公在担忧和思念之外又多了层不稳定不牢靠感:
  暂泊牛渚矶,欢不下艇板。水深沾侬衣,白黑何在浣。——懊侬歌
这种旅途邂逅中产生又突然发生夭折的爱情,让女方说也说不清,搁也搁不下。正因为如此,她们即使是沉浸在相会的欢乐中,即使在两情正浓时,也往往会有一种对骤然而临幸福的惶恐和对未来隐隐的担忧:
  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百弄任郎作,唯莫《广陵散》。——读曲歌
  这位“家贫近店肆”的穷苦市民女儿唯一的担心就是怕她的情郎变心——奏《广陵散》。而另一首《子夜歌》中的女主人公似乎在偷会的一开始就预料到不幸的结句,在两情欢悦之际就罩上一层阴影: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子夜歌》
  至于上层贵族、富商巨贾身边的妇女,由于他们处于被摆布的地位,则另有一番苦恼和辛酸:“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团扇歌》)。憔悴有什么值得担心、害羞的呢,这恐怕是以色侍人者的心理。担心因颜色憔悴而被遗弃,这才以扇遮面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就出现过:“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团扇郎歌》)这首据说是与晋中书令王珉相通的婢女谢芳姿就有过这痛苦的经历。这些城市下层妇女,她们对待负心人的态度,她们对待被抛弃的命运,也很少听到像《诗经》中“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那种义无反顾的坚强,或是汉乐府《有所思》中“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那种绝决和愤怒。总是显得那么哀怨、那么柔弱、那么无可奈何: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子夜歌》之二十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之六
  这里也有责备和不满,但是以埋怨和懊丧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显得哀婉、伤感、情愁,带有南朝情歌特有的时代、地域特征,以及城市水乡下层妇女特有的细腻、柔弱的情感特色。
  2、南朝乐府中所反映的恋情,大多是为封建宗法制度所不允,又背离传统道德方式,富有新兴市民阶层要求思想解放的挑战意味。
  《诗经》、《汉乐府》中亦多有恋歌,但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沉重的兵役、徭役造成夫妻分离及其所造成的深长思念,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卷耳》、《伯兮》,汉乐府中的《《饮马长城窟行》、《伤歌行》、《怨歌行》,这类诗歌通过夫妻的分离,两人间的深长思念来揭露统治者的沉重的兵役、徭役给民众造成的苦难,他的社会意义和政治谴责往往大于两人间的情感本身。南朝乐府中也有类似的,如“夫归恩情重,怜欢故在旁”(《西乌夜飞》),但极少。大多是“非法”的两性关系,即所谓的“偷情”,既为封建宗法制度所不允,又背离传统道德方式。其重点也在于肌肤相亲、两情相悦时的感受,对社会非议的反抗或恶势力阻隔的谴责倒在其次:“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凄凄下床去,侬病不能言”。表现短暂偷情时的欢乐和别离时的痛苦这两首《读曲歌》可作为典型的代表。但是,这种“非法”,只是意味着她不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道德规范,违反了“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些“妇德”仪轨。“荒唐”但不滥情,“越轨”但不放纵,从歌中描绘的种种情景来看,所反映出的两性关系并非像传统研究者所批判的颓废和淫靡,基本上是健康的、自然的,对爱情的态度基本上也是真挚和严肃的。因此,它所表现的是新兴市民阶层的恋爱方式和情感需求,对传统观念和道德信条有种挑战意味。
  南朝乐府中的情歌,基本上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少男细女,由于家庭或社会宗法势力阻扰,只能用非法的形式偷偷相会、暗暗相爱:“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锐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一位姑娘背着母亲偷偷与情人约会。但等了一夜,赴约的情郎还迟迟未来,这真让人既焦急又担心。何况,这位老妈妈居然到此刻还未入睡,更让人心烦!“暂泊牛渚矶,欢不下艇板”,《懊侬歌》中这位少女爱上了一位水手,但却遭到家庭的阻扰,因而产生无穷的懊恼:“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无论是前者的焦急还是后者的懊丧,都是发自内心,都是异常真挚的。
  值得注意的是,南朝乐府钟所描绘的少男细女之间的恋情,并不是那种同居乡里、两小无猜,互相了解、心心相印式的传统爱情,相反往往是陌路相逢、邂逅相遇,两颗心灵的突然撞击,闪电般地一见钟情: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子夜歌》之一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子夜歌》之二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陌路相逢的爱情,而且,这一见钟情便以身相许的对象往往又是外地来的商贩或四海为家的水手。当然,诗中的女主人公把它看成是苍天的着意安排,自己的心甘情愿: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三洲歌
  这是金陵姑娘爱上的是来自湖北江陵的水手,并愿随他航行千里,漂泊他乡!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那呵滩
  这是湖北江陵的姑娘在与远去金陵的情郎诀别,并用幻想祝愿在作最后的挽留!
  当时商贩的地位比较低下,船民和水手当然就更为低贱。爱上商贩和水手,自然比爱上“落难公子”要带来更多的家庭和社会压力,自然也要才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这种陌路相逢、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也更容易受到当时社会的非难,后来道学家的指责。惟有如此,才使这些情歌带上了商业经济发达的南朝城市特色;也惟有如此,才使这些情歌更有思想解放的挑战意味。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被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而置于深闺,不准抛头露面,当然更不许同外界的异性接触。因此,要他们的爱情建立在长期接触、互相了解的基础上,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姑表兄妹之间外,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一见钟情就成了少男细女之间表达情爱的唯一机会,自然也就成为他们对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挑战传统的主要手段,这也成为古代诗歌小说经常描写的题材。但南朝乐府中的表情达意方式大多不同于传统。因为南朝城市经济发达,市井里巷之间自然不可能像封建庄园经济那样封闭。何况,一些妇女本身就是小贩或小手工业者,更有较为频繁接触外部世界的可能。我们从《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反映南方都市爱情生活的宋人话本中的秀秀养娘、周胜仙等女性身上已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特征。所以,南朝乐府情歌中女主人公的择偶标准和爱情方式反映了时代和地域的特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进步意义。
  南朝乐府情歌中更富有挑战性的是直接描绘男女双方的非法幽会和同居,这更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更遭人非议。历代指责南朝乐府淫靡、苟合、无操守,很多是指这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南朝乐府中确有一些反映了上层贵族、富商巨贾追欢卖笑的生活态度,以及小市民中一部分轻率浮薄的爱情观念,但大多是是健康且真挚的,应该与上述两种区别开来。如: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子夜歌》之八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子夜歌》之九
  这两首歌连在一起,反映了一个旧情重续的短暂的幽会经过。两人前情已断,但在男方的哀求下又故情复萌,借着暗夜的掩护偷偷相会。尽管这是一种“非法”的结合,短暂的欢乐将会带来“无期”的痛苦,但女主人公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幽会。这种几经曲折、冒着风险的短暂结合并不使人觉得轻浮,相反却感到女方的情深意重。
  3、南朝乐府中也有一些情诗反映了达官显贵、富商巨贾追欢卖笑、淫靡色情的生活态度,以及部分小市民浮薄庸俗的审美情趣。
  南朝小朝廷的上层贵族、达官显贵,由于面临北方政权的强大压力,内部又朝政昏乱、政权更迭频繁,所以比起其它时代的统治者,危机感更强,心态更加脆弱,生活方式更加腐朽,“值雪已迷群,惊风复失侣”(《别鹤》),“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采莲曲》),梁简文帝萧纲的这两首诗可以代表当时上层社会的共识。因而,醉生梦死、追逐声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和人生追求。对他们来说,男女之间不是“情”而是“性”。两性关系,也只是填补他们精神空虚的一种方式,满足他们淫欲的一种生理需要,当然谈不上什么真挚情感,他们所欣赏的是女人的姿色,是鬓发的珠围翠绕,是肌肤的粉妆玉琢,是身段的窈窕婀娜,甚至是睡姿的妖艳妩媚:“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萧纲《咏内人昼眠》),乃至卧室的精美性感:“红帘遥不隔,轻帷半卷悬”、“已入琉璃帐,兼杂太华毡”(萧纲《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表现出与上述的乐府民歌不同的审美趣味。这类诗作是后人称作“宫体诗”的一部分,但他和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可以入乐歌唱。而且他们的曲调又不同于后来的词牌,那在敦煌曲子词之后皆是文人谱曲的。而这些诗歌的曲调有的虽也是文人自己创作的,如《上声》、《欢闻》,《欢闻变》、《阿子》、《丁督护歌》、《团扇郎》皆为梁朝文人王金珠所制,舞曲《前溪》为包明月所制,但《子夜歌》、《之夜四时歌》、《读曲歌》、《懊侬歌》、《碧玉歌》、《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等吴歌、西曲的主体皆是民歌、民间曲调,文人是依声仿制,曲调还是民间曲调,诗题也还是《子夜歌》、《读曲歌》之类。所以宋人郭茂倩在编《乐府诗集》时,也一并将这些仿民歌的诗作收入其“清商曲辞”之中。这类诗作在“清商曲辞”即南朝乐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南朝乐府中的糟粕。如果细加比较,这些文人仿作与乐府民歌有以下四点不同:
  第一,诗歌主体的身份不同。如前所述,南朝乐府民歌是“妇女之歌”。歌者的主体是歌姬、小贩、水手妻子或平民女儿这些城市女性,其内容也是叙述她们与情郎相识、相悦、相会的经过以及相思的痛苦和被抛弃的担忧。前面列举的“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子夜歌),“百弄任郎作,唯莫《广陵散》”(读曲歌)等皆是如此。文人仿作的主人公则多是男性,在吟唱男女之情时突出以男性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际上是在强调诗人的自我感受。其内容多是对女性容貌的欣赏和占有的欲望,其中不乏雕梁玉栋、金闺兰房等权势和富贵的夸饰和炫耀,几乎没有相识的倾心、约会的缠绵,失约的怨望和被抛弃的担心这类民间情歌常有的内容,如梁·王金珠仿作的《子夜变歌》“七彩紫金柱,九华白玉梁。但歌绕不去,含吐有馀香”;梁武帝仿作的《团扇郎》“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声任意发”皆是如此。王金珠还仿作有两首《子夜歌·春歌》:
  叠素兰房中,劳情桂杵侧。朱颜润红粉,香汗光玉色。
  紫茎垂玉露,绿叶落金樱。著锦如言重,衣罗始觉轻。
  作者欣赏的是精致闺房中弱不胜衣的红粉朱颜美人,反映的是贵族带着病态的审美情趣,与其说是对美的欣赏,还不如说是物质的闪光。其中“劳情桂杵侧。朱颜润红粉,香汗光玉色。紫茎垂玉露”等句,不仅是在形容陈设的精美和美女的妖艳动人,更有情色的暗示。
  第二,是两者的审美观不同。这与第一点紧密相关。乐府民歌中表达的是爱情的坚贞、盟约的信守、为爱的倾心付出以及对负心的谴责,失约的担忧如:“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三洲歌);“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前溪歌);“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襄阳乐》之八)。以及对负心的谴责,失约的担忧:“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子夜歌之九);“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之六)等。文人的仿作则多是对女方美艳的容貌、妖冶的体态的欣赏和玩弄,内中甚至掺杂色情的暗示,如:陈后主仿作的《乌栖曲》:“合欢襦薰百和香,床中被织两鸳鸯。乌啼汉没天应曙,只持怀抱送郎去”(其三);梁武帝仿作的《子夜四时歌》中的《秋歌》:“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冬歌》:“寒闺动黻帐,密筵重锦席。卖眼拂长袖,含笑留上客”。或是以权势和财富作后盾,对卧室的华丽,用具的精美进行描绘,表现的完全是六朝士大夫的审美观和贵族心态,如梁简文帝仿作的《乌栖曲》:“织成屏风金屈膝,硃脣玉面灯前出。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自前”;梁元帝仿作的《乌栖曲》二首:“幄中清酒玛瑙盅,裙边杂佩琥珀龙。虚持寄君心不惜,共指三星今何夕”,“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这当中甚至有赤裸的性描写或暗示,如宋汝南王司马亮的《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上面曾提到的王金珠的《子夜歌·春歌》也是如此。这类淫靡色情描写或暗示,正反映了这类短暂的小朝廷上层贵族行将崩溃的精神面貌。
  第三,反映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凭借着金钱和权势对女色的征逐和对她们人身的践踏,文人仿作的乐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这些权贵或富家子弟出入青楼酒肆追欢卖笑生活,如简文帝仿作的《乌栖曲》
  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帏翠帐向君低。
陈后主仿作的两首《乌栖曲》:
  陌头新花历乱生,叶里春鸟送春情。长安游侠无数伴,白马骊珂路中满。(之一)
  金鞍向暝欲相连,玉面俱要来帐前。含态眼语悬相解,翠带罗裙入为解。(之二)
  徐陵仿作的《乌栖曲》:
  卓女红粉期此夜,胡姬沽酒谁论价。风流荀令好兒郎,偏能傅粉复薰香。
  乘坐丹毂香车,金鞍白马,出入青楼酒肆,寻访陌上新花,夜宿罗帏翠帐,用金钱去追欢卖笑,这就是六朝贵族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态度。“宜城断中道,行旅极留连。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炊影留上客,贳酒逐神仙”(《雍州曲·大堤》)这些显贵们自认为是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实际上腐朽灵魂的大暴露,当然也是建立在金钱、权势和对女性的践踏之上。
  第四,在表达方式上,乐府民歌从强调主旨出发,往往用夸张或想象突出一个主要情节或细部,使人对作者要强调的情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前溪歌》中那位女性,为了表现对情人的痴情和眷恋,居然要“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那呵滩》中那位姑娘为了留住情人,却希望“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三洲歌》中那位姑娘为了同一个目的,又希望“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华山几》中那位女性,通过“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来夸张自己被被遗弃的伤感;《读曲歌》那位女性,为了留住约会中的情人,居然祝祷“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南朝乐府中文人仿作与民歌中往往通过夸张或想象突出一个主要情节或细部的写法不同,它往往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去全面地描绘美人的一一切姿色,包括鬓发、肌肤、身段乃至睡姿、卧房、用具等,而且多是客观地描叙。如上面提到的陈后主仿作的《乌栖曲》三首,就是接连描述一群长安游侠在新春陌上结识一群游女,相互定情:“含态眼语悬相解,翠带罗裙入为解”,共度春宵:“合欢襦薰百和香,床中被织两鸳鸯”,最后在天亮前分别:“乌啼汉没天应曙,只持怀抱送郎去”,整个相识、相会、相别的经过。梁元帝仿作的《乌栖曲》二首也是细细描绘一对情人从幄中饮酒、交换信物到罗帐共寝的整个过程。在这方面,作为一国之君的简文帝萧纲是个始作俑者,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不仅表现在他仿作的《乌栖曲》等乐府诗中,在他的“宫体诗”中表现更为典型:
  萧纲诗作现存286首(不包括残句和重出),这类情色宫体140多首,约占诗作的一半。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女人的姿色包括鬓发、肌肤、身段乃至睡姿、卧房的欣赏和占有,如:美人的眉眼和腰肢:“腰肢本犹绝,眉眼特惊人。判自无相比,还来有洛神”(《赠丽人》);美人的鬓发和服饰:“散诞垂红帔,斜柯插玉簪。可怜无有比,恣许直千金”(《遥望》);美人歌舞时的情态:“娇情因曲动,弱步逐风吹。悬钗随舞落,飞袖拂鬟垂”(《咏舞》);美人看美人画时的情态:“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书,谁能辩伪真”(《咏美人看画》);美人的醉态:“密态随流脸,娇歌逐软声。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美女篇》);美人的睡态:“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萧纲《咏内人昼眠》)。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淫靡色情的创作倾向,不只是在简文帝这类上层贵族圈子中流行,而且也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统治阶级的爱好和创作倾向当然会成为时代潮流。而且在六朝时代,还和小市民中庸俗浮薄的审美情趣混杂在一起。作为新兴的市民阶层,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与传统的自耕农和田园方式有所不同,他们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出发,力图摆脱传统的重农贱商社会价值观,表现出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独特的精神面貌。在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上,自然也会有新的审美眼光,新的道德标准,从而对传统是一种自发的挑战,这就造成了南朝乐府不同于传统情歌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是,市民这个阶层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并非一个早上突然形成的。他的前身很多就是破产或转业的自耕农或佣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无成就的读书人,他们或转而经商,或为衙门当差,或为商人记账,或为青楼、茶馆撰写故事、唱词,因此他们身上带有原来阶级的胎记,也容易接受已成为城市潮流的上层意识。这与商人小贩的流动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利润的经营意识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油滑而浮薄的心性,在南朝乐府中也有所流露,如: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扬。小开骂春风。——《子夜歌》之二十四
  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但看脱叶莲,那及芙蓉花。——《欢好歌》
  这种浮荡的挑逗,两性结合上的轻率,“破瓜”和“脱叶莲”的性暗示,以及欣赏“罗裳小开”的佻薄心性,都是其表现和流露。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四

陈友冰

  南朝乐府也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其风格总的来说就是慷慨中含蕴着清纯,凄怨中缠绕着婉转,明丽中吐放着清秀。就像《大子夜歌》所说的,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抒情色彩浓郁,情感又异常真纯和缠绵
  南朝乐府除《西洲曲》等少数篇章外,几乎都是不超过二十个字的抒情短章,而且情感又是那样真纯执着:“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比起《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女性来,南朝的姑娘似乎显得分外的痴情和天真: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之三
  黄葛生烂漫,谁能断葛根。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前溪歌》
  《诗经》中尽管也说过“髧彼两髦,实维我特”(《柏舟》),但那是指男性。《子夜歌》中的这位姑娘似乎更为天真烂漫:故意不梳头,让披肩长发“婉伸郎膝上”;汉乐府中也有“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痴情(《蒲生我池中》),但还不至于像南朝乐府中的这位母亲:“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
  其次,南朝乐府中这类恋情还分外缠绵和伤感,带有南方水乡女子特有的情感特征和心理素质:
  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襄阳乐》之八
  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读曲歌》之二十
  她们把男方看成是自己的寄托和依靠,用全部身心去爱。但这种爱要冲破多少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又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担忧,因此显得那么伤感但又那么执着!
  再次,这类情感抒发有时还显得异常大胆和主动,充满爆发力和想象力,这自然会使我们想起那首有名的《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陈朝《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曾模仿这首诗写了首《乌栖曲》:“绣帐罗帏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最恨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主题和构思完全与《读曲歌》相同,语言甚至更为典雅,但缺少的正是女主人公大胆直接的第一人称表白,以及为了永恒的爱而生发的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南朝乐府中类似的诗篇还有不少,如: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襄阳乐》之三
  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之四
  这两首歌的主人公都是扬州姑娘,一位为了能同心爱的人相偎相伴,宁愿跋山(西塞山)涉水,一同奔向江陵;另一位则是同情人一同返回扬州,至于江陵的繁华,在她眼中毫无价值!为了使上述情感表达的更为充分,南朝乐府中也常用“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这类夸张和想象:
  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华山几》
  啼将忆,泪如刻漏水,昼夜流不息——《华山几》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华山几》
  相思之泪,离别之泪,像刻漏水一样日夜流个不停,居然将身体淹没,将枕头漂浮,将被子冲走,甚至使长江为此涨潮,这是何等出色的夸张和想象!又如《那呵滩》之四:“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莫愁乐》之二:“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丁督护歌》之四:“督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等,皆是出色的夸张和想象。
  2、双关和隐语的大量运用
  语带双关,曲意达旨,这是魏晋文人的语言风度,后来发展成为六朝文学的一个语言特色。它首先在当时的民间谣谚中开始运用,到了南朝乐府中,运用得就更为普遍。据统计,南朝乐府中使用谐音双关手法的篇什为108首,约占南朝乐府篇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歌”,有85首,因此这种谐音双关的手法又叫“吴歌格”。
  在具体的运用手法上,这种“吴歌格”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字双关,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之七),“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读曲歌》之八十二),皆是以布匹之“匹”谐匹配之“匹”,前一首还以蚕丝的“丝”谐思念的“思”;“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子夜歌》之二十),即以厚薄之“薄”谐音薄悻之“薄”。
  二是异字同音双关,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之七),以“丝”谐“思念”的“思”;“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子夜歌》之九),以棋子的“棋”谐时期的“期”;“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之十一),以莲花的“莲”谐怜爱的“怜”;“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之二十九),“以石碑的“碑”谐悲伤的“悲”;“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之九),以莲花的“莲”谐怜爱的“怜”,以“藕”谐配偶的“偶”;“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之三十五);“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子夜歌》之三十八)。
  三是混合双关,即一句之中既有同音字双关,又有异字同音双关,如“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子夜歌》之三十八),其中“芙蓉”谐“夫容”、“莲”谐“怜”属于异字同音双关,而“莲子”的“子”则是同音字双关;“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子夜歌》之八),以“丝”谐“思”,属于“异字同音双关,“丝子”的“子”则是同音字双关;“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之三十七),其中“梧子”的用法与此相同。
  南朝乐府把汉语言中一字多义和异音同读这种语言现象大量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既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声韵之美。
  3、整齐的句式、婉转的音调和清新自然的语言
  南朝乐府同汉乐府相比,体制短小,而且多是五言四句,即使像《西洲曲》那种长诗,也是整齐的五言。要想在短小的篇幅和整齐的句式中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必须在表现技巧上下功夫。因为它不能像汉乐府《短歌行》、《怨歌行》那样大段地抒发情感,也不能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那样从容曲折地叙事,它必须选择最精当的语言来表现最典型的情感,必须用最审慎的目光来撷取最富代表性的镜头,请看这首《子夜歌》之七: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全诗仅用二十字就写出一位少女的爱情经历——同情人相识到分离。奥妙就在于抓住了两头:开始——“始欲识”,结局——“不成匹”,而且又用谐音和双关来表现她对爱的真谛的思索和探索,并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这种手法当然显得洗练而精妙!
  与整齐的句式相媲美的是是音调上的谐婉和妙曼。吴语本来就婉转软绵,所谓“吴侬软语”。诗人把它精心编织成诗句,因此在节奏上更显得妙曼婉曲。这种音调上的美感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表现出来的:
  一是让主旋律反复出现,在不变中寓变化,使人感到诗的情思像大潮起伏,婉曲多变。如《子夜四时歌》“春歌”之十:“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前三句皆写春光,但有哀有媚,有多情有无情,整齐中有变化;再如《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读起来使人感到满耳都是“莫愁”、“莫愁”,有种妙曼不尽的情韵!
  二是利用和声和送声来增加乐感,给人一种回环震荡的感受。和声在前,送声在后,一和一送,往往又把曲调名称包含在和送声中,当然会给人在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振荡之感。如《阿子歌》的送声“阿子闻汝不”;《闻欢歌》的送声“闻欢不”;《莫愁乐》的和声“妾莫愁”;《襄阳乐》的和声“襄阳来夜乐”,都产生这种音乐效果。
  三是多用上声和去声等仄声韵,或短促或绵长,造成一种哀怨凄苦的情韵。例如,在四十二首《子夜歌》中用上声或去声作韵脚的就有二十首,占将近一半。其中像“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之十一);“”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子夜歌》之十三)等出色表达离别忧思和爱情波折的诗篇,韵脚都是去声字。另外像“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子夜歌》之三十三);“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之七),韵脚亦为古入声字。“入声短促急收藏”,它与诗中女郎焦急的盼望和烦乱的心绪非常吻合。
  南朝乐府除了句式整齐、音调谐婉外,语言也很清新自然。完全是用一种浅白的口语来坦诚地倾诉心内的挚情。它像六月的新藕,三秋的红菱,那么通俗平凡又那么清新爽口。《大子夜歌》之一唱到:“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又说:“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之二)。其实,“出口心”,“吐清音”,天然明转,慷慨可怜的又何止《子夜歌》?可以说,南朝乐府绝大部分歌谣的语言风格皆是如此!你看:“郎作《上声曲》柱促使弦哀。譬如秋风急触遇伤侬怀”的《上声歌》;“黄鹄参天飞,半道郁徘徊。腹中车轮转,君知思忆谁”的《黄鹄曲》之一;“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的《懊侬曲》之四;“百思缠中心,憔悴为所欢。与子结终始,折约在金兰”的《那呵滩》等等,我们从中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句,也找不到一个晦涩的表达方式,都是“声势出口心”,“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四

陈友冰

  南朝乐府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第一,它以清新的诗风和真挚的情感冲击了当时的形式主义诗风,为当时和后代诗人提供了模拟的样本。
  西晋以后,绝大多数作家沿着“太康道路”这条形式主义的斜坡在滑行。到了齐梁时代,形式主义的诗风统治了整个诗坛,轻靡的宫体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应运而生。他们用艳丽的词句来表现色情的内容,美化宫廷贵族的享乐生活,描摹宫中妇女和她们的用物和诸般荒淫细事,使贵族文学堕落到了极致。恰恰在此时,南朝乐府也进入了他的鼎盛期。它同样描写爱情,但绝大部分诗篇却为我们树立了与宫体诗根本不同的道德标准。它以其丰富广泛的社会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给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它使一些宫体诗人找到了救赎之道,我们只要读一读梁武帝的《丁都护歌》:“督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王金珠的《阿子歌》:“可怜双飞凫,飞集野田头。饥食野田草,渴饮清河流”,可以明显看出是从南朝乐府《丁都护歌》、《阿子歌》中吸取了质朴清新的民间营养,不同于他们惯有的华彩淫靡方式。至于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的徐陵的《乌栖曲》:“绣帐罗帏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最恨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除了语言更为典雅外,主题和构思完全与《读曲歌》相同,,但缺少的正是女主人公大胆直接的第一人称表白,以及为了永恒的爱而生发的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庾信的《乌夜啼》:“桂树悬知远,风竿讵肯低。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另外,像庾信的《贾客词》,深沈约《襄阳蹋铜蹄》,吴均的《白附鸠》等也都是颇有新意的佳作。
  南朝乐府更是为一些力图摆脱形式主义诗风影响的作家找到了支撑点。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南朝诗人鲍照。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现状的不满,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在宫体盛行的南朝无论在题材上还是风格上皆独树一帜。他长于乐府,现存的诗约有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优秀诗篇大多数都是乐府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仿作清商曲辞的吴歌、西曲(学术界对郭茂倩将吴歌、西曲归入清商曲辞有不同看法,这里不作深论),包括《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箫史曲》、《淮南王》二首、《白纻歌》六首。在这些仿作中,有的继承南朝民歌的基调,借男女情思表达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写得沉郁又哀怨:“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吴歌三首》),“睽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秋心殊不那,春思乱如麻”(《采菱歌》七首)。有的则借红颜易老表达岁月流逝、壮志难遂的悲愤,突破南朝民歌固有风格而有所创新,如“红颜难长时易戢,凝华结藻久延立,非君之故岂安集”(《白纻歌》之三),“思君厚德委如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白纻歌》之四)。在形式上也受南朝乐府体制上的影响,多为五言四句,短小整齐,表达上多用借喻比体,语言上清新而流丽。后人评价鲍照诗作中“乐府最高”(吴汝纶语,见钱仲联《鲍参军集注》),赞之为“乐府第一手”(明·钟惺《古诗归》),“乐府狮象”(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其中自然包括他对南朝乐府民歌的借鉴和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朝乐府的文学价值也越来越为后代诗人所认识。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王翰、张柬之、杨巨源、崔国辅、李贺、刘禹锡、刘方平、张籍、王建、顾况、白居易、崔颢、刘驾、张祜、李端、陆龟蒙、聂夷中、温庭筠等都有意识继承南朝乐府诗歌传统,以真挚的情感、短小整齐的形式和清新的语言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曲调几乎覆盖吴歌西曲整个曲调名称,仅李白就有《子夜四时歌》、《丁督护歌》、《乌栖曲》、《石城乐》、《襄阳乐》、《大堤曲》、《长干行》、《长相思》、《杨叛儿》等;其余如:《子夜春歌》王翰一首,《子夜秋歌》崔国辅一首,《子夜秋歌》一首崔国辅一首,《子夜四时歌》郭元振六首、陆龟蒙四首,《团扇郎》刘禹锡一首,《三阁辞》刘禹锡四首,《团扇郎》张祜一首,《华山几》张祜五首,《碧玉歌》李暇一首,《懊恼曲》温庭筠一首,《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一首、张子容一首、温庭筠一首,《玉树后庭花》温庭筠一首、张祜一首,《神弦曲》李贺一首,《神弦别曲》李贺一首,《祠渔山神女歌》王维二首,《石城乐》杨巨源一首,顾况二首、张祜一首、白居易一首、王建一首、聂夷中一首、李群玉一首,《乌栖曲》李端一首,刘方平二首、王建一首、张籍一首,《莫愁乐》张祜一首、李贺一首,《估客乐》元稹一首,《贾客乐》张籍一首、刘禹锡一首,刘驾一首,《襄阳乐》张祜一首,崔国辅二首、李端一首,《大堤曲》张柬之一首、孟浩然一首、杨巨源一首、李贺一首,《三洲歌》温庭筠一首,《拔蒲歌》张祜一首,《常林欢》温庭筠一首等。
  第二,南朝乐府的一些表现手法也给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本。
  首先是南朝乐府中运用得最充分的谐音双关手法对后人的影响。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离南朝时间也很近,这种手法首先在唐诗中获得大量运用,如张祜的《读曲歌》三首:
  窗中独自起,帘外独自行。愁见蜘蛛织,寻思直到明。
  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
  不见心相许,徒云脚漫勤。摘荷空摘叶,是底采莲人。
  诗体和诗歌内容模拟南朝乐府《读曲歌》,也是写男女之间相思相恋,手法也同南朝乐府的谐音和双关手法,用“丝”谐思念的“思”,用“莲”谐怜爱的“怜”。
  陆龟蒙的《风人诗》:
  旦日思双履,明时愿早谐。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诗中用旦日(早上)双鞋(履),谐早一点双双谐和;用丹青所画的秋天的怀抱来谐“求怀”:希望投入对方怀抱。
  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也皆是如此。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指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措辞流利,酷似六朝”,这是道出对六朝乐府谐音双关手法的继承。唐代采用这种手法的诗篇还很多,如
  郭元振《子夜秋歌》,晁采的《子夜歌》,王翰《子夜春歌》,张祜《拔蒲歌》,李商隐的《柳枝》,皮日休的和陆鲁望风人诗》,温庭筠的《南歌子》等等。
  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手法在民歌中更加被大量运用,如:
  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明·朱国帧《涌幢小品·京师人为严嵩语》)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清·李调元《粤歌》)
  另外,南朝乐府的抒情独白、借景寓情和设问设答、移步换形等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除了采用南朝乐府的谐音双关手法手法外,还借用了《子夜歌》中,对歌问答的结构方式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人撷取一个最富表现力的小镜头,通过那着意的询问和有意拉近的回答,用最精当的语言表现出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唐代的另一位诗人金昌绪则受《读曲歌》“打杀长鸣鸡”的启发,写出著名的《闺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皆是不愿鸟啼,皆是不愿分离。只是一个是爱人在身边,一个是爱人在梦里。当然,后者带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可以说是《读曲歌》的继承和发展。清代文论家陈胤倩在谈到南朝乐府《西洲曲》对李白拟乐府诗影响时,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认为《西洲曲》“段段绾合,具有变态:由树及门,由门望路,自然过渡,尤妙在‘开门露翠钿’,句句可画”,他认为这对李白创作影响很大:“李白尤擅于斯,每希规似,《长干》之曲竟作粉本。至如‘海水空摇绿’,寄愁明月,随风夜郎,并相蹈袭”。陈胤倩所说的“《长干》之曲”即是李白模拟六朝乐府的《长干行》,此诗确是学习《西洲曲》语语相承、段段绾合的结构方式,也同样是通过女主人公独白的方式来写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场景也是由相识盟誓到离别相思——“具有变态”。陈胤倩说的“寄愁明月,随风夜郎”是指李白的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此时的结尾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与《西洲曲》的结尾:“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手法极其相似,都是寄情于景,通过想象跨越时空来表达自己的思念,所以陈胤倩说是“并相蹈袭”。可见李白之所以成为最杰出的诗人,其中也应包括南朝乐府对他的影响。
  第三,南朝乐府五言四句这种短小的抒情体制,促成了五言绝句以及词这类新诗体的产生。
  五言四句这种短小的抒情体制,在汉乐府中虽已出现,但为数极少,但到了南朝乐府中已占到压倒优势。在五百四十多首南朝乐府中,五言四句这种样式就有三百七十多首,占十分之七还强。这种样式体制短小,善于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和某个生活片段,形式又特别灵活,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的许多最著名诗人如鲍照、谢灵运、谢朓、徐陵、沈约、庾肩吾、庾信等皆进行模拟。众所周知,沈约、周颙、庾信等人是齐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他们讲究声韵、对偶,这些诗歌形式上的要求自然也或多或少带到他们模拟的乐府创作中去。乐府民歌不讲究平仄粘对,又多以仄韵收束,这就容易被沈约以后讲究声律的文人所改制,当时称为“小绝句”。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就收了四首五言四句的小诗,题名就是“古绝句”。但无论是“小绝句”或“古绝句”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句”或“五言绝句”,古代的文论家们对此有严格的界定:施补华指出:“谢脁以来即有五言四句一体,然是小乐府,不是绝句,绝句断自唐始”(《峴佣说诗》)。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曰绝句”。
  初唐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在唐太宗、高宗、武则天等倡导下,还是沿着宫体前行。所以欧阳修批评唐太宗说:“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苏氏文集序》)当时不仅侍奉帝王、后妃的宫廷诗人如上官仪、虞世南等注意钻研、揣摩声律之美,就是像孤标独树的王绩也讲求声律之美,写过一些对仗整饬、音调优美的律诗。到了王勃为代表的四杰手中,更加研磨并以此矜夸。但在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之前,律诗在数量上毕竟不多,也未能蔚然成风。这种状况,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中得以彻底改变。沈宋生活的武后末期至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宫廷之中游宴频繁。游宴之中往往又赋诗赓和、评比竞赛。诗人们在竞赛中为了求得帝王、后妃的垂青,在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枯燥乏味内容之外,莫不在音韵、格律、铺排、对仗、用事、录事、遣词、用典上精心揣摩,争奇斗胜,以希拔得头筹,孟棨《本事诗》中记载的宋之问的“龙门夺袍”,沈佺期中宗“赐绯”即是例证。他俩在南朝沈约、庾信“永明体”的基础上,“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这使对偶、声律的技巧愈益成熟,律诗的完美体制,至此完全确定。所以,胡应麟说:“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也云:“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也”。
  词的产生和发展也当作如是观。谢朓、徐陵、沈约、庾肩吾、庾信等在模拟南朝乐府时,还只是改换其内容以表达贵族文人得到心声,其歌调如《子夜歌》、《乌栖曲》等并未改换。但是他们创造一种“永明体”,开始把平上去入四声运用入诗,在“宫羽相变,低昂互节”(沈约《四声谱》)中求得语言声调变化的优美动听,日趋格律化的新诗更便于入乐歌唱,诗与乐的契合从此也前进了一大步。正是在这种音乐、诗歌环境中,六朝文人在模拟当时乐府民歌的同时,又在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创作新体乐府,不仅少用虚字、节奏急促的六言诗和三五七字句杂言短篇大量产生,还出现了《长相思》、《迎客曲》、《送客曲》等有规律的长短句乐府诗。它们不止是依诗配乐,也以声为主,依曲作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后主高纬就曾采新声制《无愁曲》,自弹自歌,胡人唱和;南朝后主陈叔宝亦制《黄鹂留》、《玉树后庭花》和《金钗两鬓垂》等清乐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男女唱和。在这些新型乐府诗中,最典型的是梁武帝萧衍由西曲改制的《江南弄》,包括《江南曲》、《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等七曲,皆属于清商曲辞。每首曲都是七言三句、三言四句的长短句;前三句是句句押韵,后四句是隔句押韵,可见已是定句、定字、定韵的固定格式,这已是词的雏形。如《龙笛曲》:
  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
  又如《江南曲》:
  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
  这当中还有叠句“绕红梁”、“歌采菱”,末尾并有和声辞:“阳春路,娉婷出绮罗”。简文帝萧纲的《江南弄》三首和沈约的《江南弄》四首与此体式完全相同显然并非一般的和诗,而是依曲作歌,近于后来的词体。当时与此类似的还有陈朝僧法云的《三洲歌》,伏知道的《从军五更歌》,陆琼的《饮酒乐》。南朝这些小乐府,虽已是定句、定字、定韵的固定格式,但所依据的音乐仍属于清商乐,并非后来词体所据的新兴俗乐——燕乐,音韵上的近体格律也还没有形成,因此只能属于词的前驱和萌发阶段。即使如此,南朝乐府也是功不可没。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道姑纵情

陈友冰

赠邻女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唐朝是个诗的国度,空前绝后的大诗人层出不穷。诗人中不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类男性,也有许多出色的女性。薛涛、李冶、鱼玄机就是被后人誉为唐代三大女诗人。薛涛的故事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说说鱼玄机。
  鱼玄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也像薛涛一样,出身卑微“长安里家女”(《全唐诗》)。十七、八岁便嫁给补阙李亿为妾,甚得李亿宠爱,但为李妻所妒恨,被逐出家门,遂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生活上变得更加自由和放纵鱼玄机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与李郢、温庭筠等有诗篇往来,诗中往往大胆表达对忠贞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因为被宋代一些道学意味颇重的诗论家评为“自是纵怀,乃娼妇也”(孙光宪《北梦琐言》)。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京兆尹温璋以杀侍婢绿翘处死。《全唐诗》存诗五十余首,有《鱼玄机集》1卷。并有与薛涛、李冶合刊的《唐女诗人集三种》。ad8f7国a87fa学d67fa网87d6f
鱼玄机
南宋刻本《鱼玄机诗集》
  《赠邻女》一作“赠李亿员外”,但从诗中“自能窥宋玉”句来看,还是“赠邻女”较为妥帖。因为此句的典故出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赋中宋玉指责登徒子好色,自己却很坚贞,所举的例子就是他家的邻女长得很美,勾引他他却不为所动。但即使诗题是《赠邻女》,也是一首寄寓诗,借安慰邻女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追求,从诗中“宋玉”、“王昌”的比附来看,皆为官宦又富有才华: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夫,容貌俊美又是屈原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据《襄阳耆旧传》:王昌在三国时代官为散骑常侍,姿容俊美,为时人所赏。后代诗中常以王昌指代容貌俊美又富有才情的官宦子弟。由此看来,鱼玄机追求的对象是李亿的可能性很大。李亿是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戊寅科的状元,官授补阙。从两人离别后鱼玄机寄给李亿的诗作《情书寄子安补阙》中的诗句“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来看,为人也是诗酒风流。两人从结识相爱到离别相思,有过不少篇什,在存诗五十余首存诗中占的比重最大。从这首诗的诗意来看,大概是两人相识相爱之后,鱼玄机决定嫁给李亿之前,表明心迹之作。鉴于“长安里家女”的卑微出身,她嫁给李亿只能做小妾,这对美丽又高傲的才女,自然是一种难堪。况且李亿的大妻悍妒,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到鱼玄机的耳中,但面对如此难堪甚至险恶的嫁后处境,鱼玄机却高声表白:“我愿意”,因为天下无价之宝好求,一心人却难求:“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这两句也是该诗的诗眼和思想上最闪光之处。因为它不仅反映出这位女诗人爱情追求的纯洁、真诚,它不带任何物欲,并非是爱上李亿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心的相映,情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的是当时普遍社会现实。封建婚姻制度造成许多男子在爱情上喜新厌旧,情意不专,因而女子要想寻得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比寻求一件无价之宝还难。因而这两句所体现的爱情追求,已不局限于鱼、李两人之间,已升华为一种纯洁的爱情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具有普遍意义。13kj4国k1j4v学x7bx9网87356
  全诗八句,除了第二联是爱情追求的直接表白外,第一联和第三联皆是人物动作和行为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风情万种、为相思断肠的女才人形象。“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在阳光下用长袖遮脸,怕让人看见自己愁眉不展;春日迟迟,仍无情无绪,懒于梳妆,这是形体动作来暗示相思之苦;“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则在形体动作中加上主观情感。当然,这不仅仅是相思,可能还有嫁给李亿的痛苦抉择。因为出家的身份和李亿家中情形,将会给她带来什么处境和结局,诗人不是没有预感和思考的。鱼玄机后来被遣出后,曾给李亿写过一首诗《书情寄李子安》,开头两句就是回忆两人结合时的情形:“饮冰食檗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檗(bò)即黄檗树,一种落叶乔木,俗称黄连树,味极苦。诗人说,出嫁前和婚后就做好苦撑苦挨、无怨无悔的打算,想不到还是愿望落空(志无功)。晋水、壶关,可能是两人昔日定情或之处。“晋水”,山西境内一条河流,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壶关”即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长治市境内。其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而得名。可见婚前婚后都作好了忍辱负重的准备,为何要这样无怨无悔?“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就是结论。为了得到“有心郎”,宁可忍辱负重、饮冰食檗。结尾两句“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就是对无怨无悔的支持强调。这两句在修辞上叫“互文”,即两个句子中都有宋玉、王昌:“只要能看一看宋玉和王昌,又何必去怨恨宋玉和王昌”。互文是中国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并非是将军都战死了,归来的只有战士,而是有的将军和壮士战死了,有的却得以生还。同样的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可见,诗人对婚后的艰难处境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为了同“有心人”的结合,她已经一切,不计后果。
  婚后的事实不出鱼玄机的预料,虽然她与李亿恩爱异常,但却其妻所不容。妻对妾的驱使、责打和处罚,是受法律保护的,非李亿所能左右。如果李亿拒不执行或执意颠倒,袒护和改变这种秩序,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唐律》对于妻妾地位的巨大差别有明文规定:凡“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唐六典·户婚》)。制定此法的宰相长孙无忌解释道:“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卖买,等数相悬。婢乃贱流,本非俦类。若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违别议约,便亏夫妇之正道,黩人伦之彝则,颠倒冠履,紊乱礼经”(《唐律疏议》)。所以鱼玄机对正妻的责打侮辱,只能含垢,只能忍受;李亿也只能忍受,只能回避。更让鱼玄机忍受不了的是李亿是官身,要去上朝,要去出行,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所感叹的那样:“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离别的忧伤和独处的孤独更让她哀苦无告,更像鬣狗在撕咬着她那多才又多情的心灵,鱼玄机现存的诗集中,有许多抒发此时此景下哀伤又愁怨的诗篇,如《寄子安》: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从鱼玄机的相关诗作来看,李亿有次江南远行,两人曾在江陵作别。这首诗就是分别后思寄李亿的。“蕙兰销歇归春圃”是点出分别的时间是在春末,“杨柳东西绊客舟”交代送别的地点也暗示丈夫的去向,“有花时节知难遇”则点出李亿要到深秋方回(从另一首《书情寄子安》中的诗句“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来看,到冬末仍未回归),暗示别离的时间之长。诗中除了上述三句是在回忆分别时的情形,以叙事为主外,其余皆在反复抒发别后的思念和愁绪,更有别后李亿会不会移情别恋的担心,这都是深深挚爱着丈夫但又是身份低贱的“小妾”所特有的心理。鱼玄机在这类诗作中往往直接剖白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内心世界,毫不讳言相思独处之苦,与同为唐代三位杰出女诗人的薛涛稳练含蓄的诗风明显不同,倒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类似诗作颇为接近。此时的寄远之作还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诗题明确作别的地点是在汉江边,江陵城。诗人连续写出上述诗篇,可见相恋之深,思念之苦。其手法也都是反复抒发别后的思念和愁绪,和对李亿移情别恋的担心,只是更多了一些比喻,表达也含蓄一些,如“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橘林”(《隔汉江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江陵愁望寄子安》),“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书情寄子安》)。也多了一些景色的描绘,如“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沈沈”(《隔汉江寄子安》);“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江陵愁望寄子安》),其旷远迷茫、暮色低垂之景和诗人哀怨凄迷之情异常契合,起到触景生情的铺垫渲染作用。可见鱼玄机不只是擅长直白抒情,也很富有描景和即景生情的才具。更为出色的是,这类看似直白的诗篇实则含蕴非常丰厚,暗用典故将许多言外之意暗含其中,如《江陵愁望寄子安》:adkjf国aiua9学87df8网a7dfa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其中“江桥掩映暮帆迟”表面上看是在描景,以景寓情,实则暗用好友温庭筠《望江南》中的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是代拟体,写一位思妇在江楼上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盼望。诗人在此借用这个名句,无论身份、时间、地点都非常契合。至于“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不仅是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更是典故的化用。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名作《室思》中有这么四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室思》也是代拟体,写一位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思念。所以一方面是描景,是比喻,同时又是暗用典故和名句,显得典雅而婉曲。《隔汉江寄子安》中的“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亦是如此。汉唐时代每到秋季,妇女们就要准备冬衣,有亲人远行在外者更要及早准备。其方法是将衣物放在水边石砧上,用杵棒捣洗干净,叫做“捣衣”。李白、杜甫的诗作中都描写过捣衣的场面,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再如“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书情寄子安》),一方面体现她对远方丈夫的关心,要他听一些庸俗的曲子(“凡歌”),不要过度饮酒,也不要晚上下棋下得太迟,实则其中也暗含着对丈夫在风月场中移情别恋的担心,只是表现的含蓄和婉曲罢了。苏轼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鱼玄机的上述诗作何尝不是这样!13kj4国kj9uf学da09f网7k3jr
  作为小妾,承受着大妻的驱使、责打和处罚;作为多情又敏感的才女,忍受着丈夫远离的孤独和思念,这还不是鱼玄机婚后苦难的全部和尽头。鱼玄机最担心还是终于来了,她被逐出了李门。究其原因,各种文史笔记所记不一:孙光宪说是“后爱衰”,鱼玄机原来的担心变成了现实;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说是“夫人妒,不能容”。从《全唐诗》中所说的当鱼玄机为“京兆尹温璋所杀”后“李亿亦不知所终”等记载来看,“夫人妒,不能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被逐以后,鱼玄机还给李亿写了一些反映孤独凄苦表达思念的诗,也从侧面证明两人是棒打鸳鸯,被迫分离的。如这首《书情寄李子安补阙》:
饮冰食檗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秦镜欲分愁堕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仍然是寄书,仍然是表达自己的思念,但称呼已改变了:由当年的“寄子安”变成了“寄李子安”,而且还加上了官职“补阙”。可见此时两人已经离异,鱼玄机已被逐出,昔日的恩爱已成往事,昔日的甜蜜已成为今日的酸楚,但仍然要回忆,仍然要抒写,因为这已是诗人剩下的唯一慰藉,也是诗人唯一的精神财富。诗的开头两句就是回忆两人结合时的美梦:出嫁前就做好苦撑苦挨、无怨无悔的打算,想不到还是愿望落空(志无功)。下面两句妥帖运用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夫妻分离来作象征和比附:鹊桥堕落、飞鸿失偶,乐昌分镜、琴弦吐怨来抒写分离的凄苦。五、六两句则选取典型的时令和时刻来倾吐自己今日的孤独和思念:那瑟瑟的连绵不断的秋雨正是自己幽怨的情怀和不断的思念。“窗下银灯”更使人想起同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暗晓风”更是在暗示思念不已彻夜难眠!后人多批评鱼玄机情滥甚至恣荡,殊不知她也有执着和坚守的时刻。这样的情感表达还不止一首,再如这首《送别》: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
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
  诗中提到“春风楚江暮”,可能又是江汉一带,但与昔日的江汉分别已截然不同,昔日丈夫远游,短暂分离,今日则像柔水离开瓦罐,白云告别山岫一样覆水难收、永无归期了。akdjf国43987学sdfia网o9vua
  时间又值暮春季节,莺飞草长,落英缤纷,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季节,对一个被遣离家、永无归期的少妇更是如此,她像一只失伴的鸳鸯,惆怅在暮霭沉沉楚江之上,这一切,使我们想起《孔雀东南飞》那位当年那位“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刘兰芝。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
  人们在命运重锤的打击下,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软的,在重击下变形;脆的,在重击下粉碎;类似钢的,却在重击下迸发出夺目的火花。诗人也是一样:同是被流放边州达二十多年的元贞党人柳宗元和刘禹锡,刘禹锡矢志不移,坚韧顽强,终于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流放归来,最后升任太子宾客;柳宗元则愤懑伤感、脆弱愁闷,终于在曙光来临之前死于流放地柳州。鱼玄机作为一个柔弱又敏感的才女,在命运的重击下则开始变形。在被遣出后,到咸宜观中成为一位道姑,在青灯黄庭的晨读夜诵中打发着时日。在对李亿的一番苦守苦等之后,终于从希望变为绝望,从坚守开始移情。首先瞩目的自然是像状元郎李亿那样的才子。据辛文房《唐才子传》:鱼玄机“与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诗筒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李郢,字端公,唐宣宗大中十年(856)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以七绝《南池》流传最广。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也是花间词的鼻祖。其诗作《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词作《忆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北蘋洲”皆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前面提到的鱼玄机诗《江陵愁望寄子安》中的“江桥掩映暮帆迟”也许就是受《忆江南》词意的启发。在与这些著名文人的交往中,与温庭筠的酬唱最多,据彭志宪,张燚《鱼玄机诗编年译注》(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大中十二年年(858)冬,温庭筠作《晚坐寄友人》,鱼幼微作《冬夜寄温飞卿》相和;大中十三年秋,鱼玄机作《感怀寄人》,庭筠以《鄠郊别墅寄所知》相和;咸通元年(860)温庭筠寄《初秋寄友人》,鱼幼微作《和友人次韵》相和;咸通三年鱼玄机收到温庭筠所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遂作《和友人次韵;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鱼玄机生命的最后一年,在咸宜观中作《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温庭筠作《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相和。但在这类官僚才子中,生活上最亲密的当属同巷的邻居李郢。鱼玄机诗集中有首《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可知两人间不但有唱和,而且向其“乞酒”共饮:“况逢寒节添乡思,叔夜佳醪莫独斟”,看来关系非同一般。如在看看另一首唱和诗《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qbenv国rj3ai学duiqo网a987d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诗中引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故事,主动称对方为郎,恐怕不经过对方默许,一般不敢作此比喻和用此称呼的。下两句更是出格,愿自己像鸳鸯一样,陪在李端公身旁垂钓。诗风如此大胆表白、奔放不羁,可见此时的鱼玄机,思想和情感已发生明显变化了。更能反映这个变化是下面这首《送别》:ad78q国w7ead学kjdnv网a8d87
秦楼几夜惬心期,不料仙郎有别离。
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
  前面曾提到她与李亿诀别时曾写过一首《送别》,表达离别的凄苦和对李亿的相恋相思,但此《送别》非彼《送别》。诗中的“秦楼”、“仙郎”、“睡觉莫言云去处”等都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柳永和姜夔与歌姬们诀别的诗词。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批评这类诗作“自是纵怀,乃娼妇也”虽是过激之词,但也并非空穴来风。鱼玄机看中李郢,因为李郢符合她的委身标准:风流才子,又是官僚,几乎和李亿相同。但是,李郢也和李亿一样,不可能和鱼玄机作双宿双飞的“鸳鸯侣”。于是,鱼玄机只好与更多的文士的交往流连,从中寻觅幸福的感觉,借以忘掉心中的愁闷,排遣道姑生活的寂寞凄凉,这几乎是鱼玄机入道之后的生活常态。具有的笔记介绍:鱼玄机在咸宜观中陆续收养了几个贫家幼女,作为她的弟子,实际上是她的侍女,开始过一种悠游闲荡的生活。并在观外贴出了一副红纸告示:“鱼玄机诗文候教”,这无疑是一旗艳帜,不到几天工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自认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咸宜观拜访鱼玄机,谈诗论文,聊天调笑,鱼玄机的艳名和诗名也就越传越广。从现存的鱼玄机诗作来看,同样并非是空穴来风:“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迎李近仁员外》);“曾陪雨夜同欢席,别后花时独上楼。忽喜扣门传语至,为怜邻巷小房幽”(《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寄国香》);“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杨柳》)。以致当代学者苏雪林认为:鱼玄机有“多方面的恋爱”著之篇章,“如说玄机不是娼妓式的人物,谁则信之?”89qeh国jhadj学q1837网i0auv
  当然,这种滥情也让鱼玄机付出生命的代价。据唐人皇甫枚的《三水小牍》:鱼玄机在咸宜观中收养了几个贫家女弟子中有位叫绿翘,人长得美丽聪慧。有天,鱼玄机要到友人处做客,吩咐绿翘说,在家守门不要外出。如有熟悉的客人来,就说我在某某处。鱼玄机在女伴处留到傍晚方归。绿翘告诉她:有某位客人来访,见老师不在,马都未下走了。这位访客向来与鱼玄机昵好,鱼玄机怀疑绿翘与之私通而故意骗她。到了夜晚,点上灯,关上门,开始审问绿翘。绿翘说:“我自从侍奉老师这么多年来,确实很自律。想不到被认为有这样的过失让老师生气。这位客人来到观前敲门,我门都未开,告诉他老师不在。他一句话未说便策马离开。至于说到男女之间情爱之事,我多年前就没有这种想法了,请老师不要怀疑我!”鱼玄机更加恼怒,将她扒了衣服鞭打数百下。看看人都不行了,绿翘要了一杯水,洒在地上发誓说:“老师身为道士,追求道家长生之道,但是却贪图肉体的欢乐,反而以自己的欲好来猜忌贞洁之人。我今日肯定要死在你手中了。假如上天不主持公道那就罢了;假如苍天有眼,有哪个能阻挡我这倔强的灵魂去向苍天控诉,让苍天来惩罚你的荒淫横暴”。说罢,倒地而死。鱼玄机很害怕,就在后院挖个坑偷偷将绿翘埋掉,自以为无人知道。此时是咸通九年春正月。有人询问绿翘到哪里去了,便说:“春雨刚停,她就逃跑了”。有次,客人在鱼玄机处宴会,到后院埋绿翘处小便,看见很多苍蝇聚在土堆上,赶走又飞回来。细细瞅一下,发现地上有血痕,还有股腥味。客人将这发现告诉了自己的仆人。这个仆人又告诉了自己的哥哥。他哥哥是在衙门当差的衙卒。曾经向鱼玄机索贿,鱼玄机没有给他,因而怀恨在心。因而偷偷跑到咸宜观前侦查,确实没有再见到绿翘。于是率领几个衙卒拿着观内后院,开挖绿翘埋葬处。绿翘被挖出后,颜貌如生人。衙卒遂将鱼玄机逮至京兆府。询问之下,鱼玄机供认不讳。此时朝中人士多为鱼玄机说情。但京兆尹温璋不为所动将此上奏朝廷。到了秋天,被处死刑。ad910国7aidi学au8vn网ajhda
  《三水小牍》这段记载,陆续被后人如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计有功《唐诗纪事》、尤袤《全唐诗话》乃至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引用。今天的学者如苏雪林等也深信不疑,但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皇甫枚的编造,理由是根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杀婢,罪不至死,而且还有许多朝廷大员施以援手(樊忠梨《鱼玄机死因新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5)。这类学者引证《唐律疏议》记载,自然没错。但他们忘了世人对鱼玄机的“自是纵怀,乃娼妇也”这类看法,而且从一个坚守誓言的才女便成为滥情乃至因妒杀人的罪犯,这更是士大夫阶层难以接受的。也许京兆尹温璋决意杀之的原因真正在此。况且自古就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何况还有铁证在握?再说,《三水小牍》的作者与鱼玄机是同时代人,约唐僖宗广明中前后在世(841——911年),鱼玄机一案又是惊动上层、“朝士多为言者”的大案,皇甫枚在书中又将案发时间明确记为“咸通戊子春正月”(868),“至秋,竟戮之”。如无确凿证据,当不会如此。另外,从鱼玄机的杀人动机来看,这种过激行为的背后,也正是她极度的情感寂寞和不安全感所造成,也是可以理解的。
附《北梦琐言》卷九(宋·孙光宪)
  唐女道鱼玄机字蕙兰,甚有才思。咸通中,为李忆补阙执箕帚,后爱衰,下山隶咸宜观为女道士。有怨李公诗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又云“蕙兰销歇归春浦,杨柳东西伴客舟”自是纵怀,乃娼妇也,竟以杀侍婢为京兆尹温璋杀之。有集行于世。
《唐诗纪事》卷七十八(宋·计有功)
  鱼玄机:《临江树》云:草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叶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拂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玄机,咸通中西京咸宜观女道士也,字幼微。善属文,其诗有绮阳春望远,瑶徽春兴多。又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又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又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后以笞杀女童绿翘事下狱,狱中有诗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又云: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附《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鱼玄机:玄机,长安人,女道士也。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夫人妒,不能容,亿遣隶咸宜观披戴。有怨李诗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与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诗筒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尝登崇真观南楼,睹新进士题名,赋诗曰“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作者颇赏怜之。时京师诸宫宇女郎,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惟以吟咏自遣,玄机杰出,多见酧酢云。有诗集一卷,今传
附《三水小牍》“鱼玄机笞毙绿翘致戮”(唐·皇甫枚)
  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字幼微,长安倡家女也。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咸通初,遂从冠帔于咸宜,而风月赏玩之佳句,往往播于士林。然蕙兰弱质,不能自持,复为豪侠所调,乃从游处焉。于是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懵学辈自视缺然。其诗有“绮陌春望远,瑶徽秋兴多”,又“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又“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又云“多情自郁争因梦,仙貌长芳又胜花”。此数联为绝矣。一女僮曰绿翘,亦特明慧有色。忽一日,机为邻院所邀,将行,诫翘曰:“无出,若有熟客,但云在某处”。机为女伴所留,迨暮方归院,绿翘迎门曰:“适某客知链师不在,不舍辔而去矣”。客乃机素相昵者,意翘与之狎。及夜,张灯扃户,乃命翘入卧内,讯之。翘曰:“自执巾盥数年,实自检御,不令有似是之过致忤尊意。且某客至款扉,翘隔阖报云链师不在,客无言策马而去。若云情爱,不蓄于胸襟有年矣,幸链师无疑”。机愈怒,裸而笞百数,但言无之。既委顿,请杯水酹地曰:“链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沈猜厚诬贞正,翘今必死于毒手矣,无天则无所诉。若有,谁能抑我强魂。誓不蠢蠢于冥莫之中纵尔淫佚”。言讫绝于地。机恐,乃坎后庭瘗之,自谓人无知者。时咸通戊子春正月也。有问翘者,则曰“春雨霁,逃矣”。客有宴于机室者,因溲于后庭当瘗上,见青蝇数十集于地,驱去复来,详视之,如有血痕,且腥。客既出,窃语其仆,仆归复语其兄,其兄为府衙卒,尝求金于机,机不顾,卒深衔之。闻此遽至观门觇伺,见偶语者,乃讶不睹绿翘之出入。衙卒复呼数卒,携锸共突入玄机院发之,而绿翘貌如生,卒遂录玄机京兆府。吏诘之,辞伏,而朝士多为言者。府乃表列上,至秋,竟戮之。在狱中亦有诗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此其美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元稹悼亡

陈友冰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人类确是一种有别于其它灵长类的高级智慧生物。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理智与行为之间的分裂,不仅是说的不一定是内心所想的,做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愿意做的。其中还在于人格上的分裂或自相矛盾:托尔斯泰写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揭露俄罗斯农奴制度的罪恶,但又如列宁所批判的那样是个“傻头傻脑的地主”;巴尔扎克是个保皇党人,但他的《人间喜剧》又指责“他心爱的贵族”正在堕落,而必然为“但丁街的共和英雄们”所替代。更有趣的是,他在《高利贷者》、《纽泌根银行》等诸多名著中,将如何经商说得头头是道,但自己在经商上中却屡战屡败,以致债台高筑,不得不靠拼命写作来还债,以致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只活了五十一岁。中国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文天祥是人所皆知的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确实光照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胞弟文壁却是个大汉奸。文壁于文天祥被俘的第二年在惠州降元,授惠州路总管。至元十七年庚辰,文壁自惠州至京师朝觐,曾去探望狱中狱中的文天祥。文天祥并没有像今日电影小说中常有的做派去大斥叛徒,而是写了一首记其事,题为《闻季万(文壁字)至》:“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文天祥全集》卷15,“吟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诗中有人生哀惋,也提及了弟兄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但并无谴责决绝之词。况且,把弟兄三人写成“三仁”,恐亦有深意,这点亦可从他给文壁之子文陞的信中得到印证:“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按:文陞过继给文天祥,故称文壁为其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更有甚至还有位潘安,人长得很漂亮,女粉丝很多。据说乘车从市上经过,很多妇女向车中掷果子表示爱慕,为此还留下一个成语“潘安掷果”。潘安对妻子也一往情深,他和妻子杨氏相爱终身.杨氏。妻子去世后,他终身未娶,并写下三首著名的《悼亡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的发轫之作和代表之作,为此也留下一个成语“潘杨之好”。但此人的政治品格却一塌糊涂《晋书·潘岳传》中说他为人轻浮躁进,巴结权贵,与石崇等人谄事权臣贾谧,甚至贾谧人还未到,远远看见车子尘土飞扬就开始跪拜,被时人讥为“望风下拜”。
  到了唐代,又出了个元稹,至于其政治品格,肯定其不畏权贵、恪尽职守者居多,但也有人指责他谄事宦官:贬官江陵时为保全自己与监军的宦官崔潭峻交好;担任知制诰后又结交宦官魏弘简,以致数月之后便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昔日友人、正直的名相裴度因此弹劾元稹,元稹亦被罢去翰林承旨学士。可见此传闻虽查无实据,但也是事出有因。更主要的是,此人心胸比较狭窄,眦睚必报。唐代康骈的《剧谈录》和宋代王谠的《唐语林》“元相国谒李贺”条都记载了他对年轻诗人李贺打击报复之事。记载中说,少年李贺善为歌诗,为韩愈奖掖器重,名声很大。以明经科第一的元稹也慕名前去拜望。但李贺却不接见,让仆人对元稹说“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搞得无话可说,惭愤而退。按唐代的科举有许多科目门类,其中以进士科最热门,因进士科考诗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华,所以举子争着去考,这样录取比例自然很低,考上也就格外光荣。而明经科是考对儒家经典的记忆和诠释,完全靠死记硬背,所以不被举子看中,因为录取比例较高。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民谚。意谓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举子了,而五十岁才考上进士,还算少年举子。因此李贺看不起即使是名列第一的明经出身的元稹。当然这也反映李贺的少不更事。这事让元稹嫉恨在心。后来元稹当了礼部郎中,主持进士科考试。李贺则前来应进士试。元稹则认为李贺不能参加考试。因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士”谐音,必须避讳。韩愈听说后,专门写了一篇《讳辩》,指出其中的荒唐,但仍无济于事。李贺因为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也就无法跻入政坛,只能凭皇室远房宗亲的关系当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郁郁终生,二十五岁就离开人世。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许多学者都有怀疑,南宋方崧卿《韩集举证》、清代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都有很确凿的考辩,证明是子虚乌有。但最早记录此事的康骈是晚唐人,唐僖宗光启中前后(886)在世,距元稹去世的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只有五十来年,据李贺去世也只有七十年,应当也不会空穴来风。即使绝无此事,也至少反映当时一部分人对元稹人品的看法。
  如果说元稹报复李贺还是传说或出自别人之口,元稹对其表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则是确有此事,而且是他夫子自道,亲笔写在《莺莺传》中。这个故事经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以为妇孺熟知,这里不必在细述。更为恶劣的是,元稹还把冲破封建礼教、忠于爱情的崔莺莺称为“妖孽”,把自己“始乱终弃”的薄倖行为辩解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是“善于补过”。另外,从上一篇“元薛酬唱”中对薛涛、对裴淑、对刘采春的一拨又一拨的移情别恋中,也可证实他的风流心性。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不佳又风流荒唐的才子,却对妻子韦丛一往情深、始终如一,在妻子去世后,他写了《遣悲怀三首》、《春遣怀八首》、《离思五首》等,多达十六首锥心泣血、荡气回肠的思念悼亡诗篇,特别是《遣悲怀三首》更是潘岳之后,悼亡诗的绝唱。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元稹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元宽是舒王府长史,叔叔元宵是侍御史,本来应该有个坦荡的仕途,至少也应该有个幸福的童年。哪知随着元宽这个最小的儿子元稹的降生,厄运就紧紧套牢这个曾显赫一时的拓跋氏家族。外面是战乱不已,从元稹降生的代宗大历十四年(779)那年起,到七岁时的德宗贞元元年,先后发生田悦、梁崇义、李惟岳、朱滔、王武俊、李讷、李希烈、姚令言、朱泚、李怀光等十起军阀叛乱事件,连德宗也两次从长安外逃,长安人家尤其是官宦人家岂能安定?家中则迭遭变故:元稹八岁那年,叔叔元宽去世,几个月后父亲元宽也去世。家中连折两位家长,子辈又要在家守制,家中完全断绝了生活来源。加上兵荒马乱、春旱、秋蝗、冬寒,物价飞涨,元氏家族到了不得不卖婢女售祖屋的困窘地步。况且,京城本来就“米珠薪桂,居大不易”。于是服满之后,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十岁的元稹和十二岁的元积兄弟俩去投奔西北边陲凤翔(今宝鸡市)的舅家和嫁在那里的女儿。因无力延师,郑氏只好亲自教元稹兄弟俩。好在兄弟俩都聪慧又勤勉。尤其是元稹,十四岁就参加乡试,成为“贡士”。第二年(贞元九年,793)以“乡贡”资格参加明经科考,并获第一。但按唐代科举制度规定,明经及第之后只是具备了“揭褐入仕”的资格,要想当官,还得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所谓“揭褐入仕”,就是在基层衙门谋一份普通差事作为过渡。元稹大概是通过姐夫夏阳县令陆翰的关系,在夏阳县附近的西河县谋得一份差事,担任录事一类的小吏,后来又在河中府(蒲州)应差,这里就是后来传奇《莺莺传》的发生地。一直到贞元十八年(802)前,元稹时而在京城开元寺读书备考,时而浪迹外州他县谋生生活上漂泊不定,精神上也困苦孤独。他后来在一首诗中回忆当时的处境是:“昼夜尘土中,哪言早春至!此时我独游……冷饮空腹杯,因成日高醉。酒醒闻饭中,随僧受遗施……倦仆色饥羸,蹇驴行跛痹。春衫未成就,冬服渐尘腻”(《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带着既疲劳又饥瘦的仆人,骑着个跛腿驴,没日没夜在灰尘中奔走,饿着肚子喝冷酒,酒醒后到寺庙讨口饭吃。春天到了,仍穿着又脏又油腻的冬袍,因为无春衫可换。贞元十七年,元稹赴西京应试,落第。就在这年,元稹以自己在蒲州的经历为原型,写了著名的传奇《莺莺传》,并附《会真诗》三十韵,作为“行卷”,为来年再战做准备。所谓“行卷”,是唐代举子科考前的习惯做法。因为唐代的科考不像宋以后那样严格,主考官们的主观印象很重要。为了加深印象,举子们常常在考试前向他们献诗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才华。长期以往,诗赋就显得单调乏味,于是就改为写小说传奇,因为这种体裁情节跌宕既有趣味,又能让主考大人看出自己叙事、抒情、议论等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在其中夹杂诗赋、史论,显出自己的史才诗笔。元稹的《莺莺传》和所附的《会真诗》果然引起轰动,以致京城无人不知《莺莺传》,无人不知青年才俊元稹。而且在文学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好友李绅、杨巨源听了元稹转述的“崔、张故事”后,也分别写出长诗《莺莺歌》和《崔娘歌》。后代如宋人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词,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话本《莺莺传》、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等皆由此而生发。明代李卓吾称赞《莺莺传》说:“尝言吴道子、顾虎头(按:吴道子为唐代名画家,顾虎头即晋代名画家顾恺之)只画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状无形无相,微之(按:元稹字)画来的欲真跃跃欲有,吴道子、顾虎头又退数千舍也”。
  由于有了《莺莺传》的铺垫和宣传,第二年(贞元十八年)冬应吏部试,春闱(贞元十九年)中书省公布,元稹中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同时登第的还有后来成为终生好友的白居易等八人,元稹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时年24岁。《莺莺传》不仅给元稹仕途上带来好运,也让他娶了个美丽贤淑的夫人韦丛。大概是李绅的介绍,时为太子宾客、名重一时的韦夏卿将女儿嫁给了他。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韦丛是太子太保京兆尹韦夏卿最疼爱的小女儿,时年二十,比元稹小四岁,美丽而又贤淑。更可贵的是虽为豪门大族的掌上明珠,但并不骄纵而甘于清贫。此时的元稹任职的校书郎,任务是校勘整理皇家图书,是个九品的闲差,官卑俸薄,如前所述,元稹家庭又很贫苦,所以生活仍很艰苦。而且家庭仍在迭遭不幸:结婚的第二年一直帮扶照应他的大姐去世,时年35岁,第三年(贞元二十一年),已转为东都留守的韦夏卿去世,元稹夫妇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双方家庭都陷入困顿之中。而元稹此时仍在苦读,准备下一轮科举考试,无暇照料家庭生活。此时的韦丛无怨无悔、坚毅顽强,用她那双曾是贵族千金的双手,独立支撑起这个灾祸不断的家庭生活重担,使人想起俄罗斯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那些主动跟随自己丈夫,流放到西北利亚的贵族夫人。
  但是,这个家庭的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宪宗元和元年(806)28岁的元稹与好友白居易同时辞去校书郎,相约参加当年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四月二十七日考试揭晓,两人同时登第,而且元稹名列第一,被授于左拾遗。按说自己命运和家庭状况都会有所改观。但是又因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先是在《献事表》中口没遮拦招致宪宗不满,继而在《论追制表》中直接得罪了三朝元老宰相杜佑。于是在左拾遗任上没有干到半年,九月十三日就被贬为河南尉,甚至不准元稹与尚在洛阳老家的妻子告别就催其赴任,留下韦丛一人去照顾病重的母亲和尚不懂事的幼女。三个月后,母亲去世,又是韦丛料理丧事,可谓艰苦备尝。母亲一死,按规定要守制三年,连那点微薄的薪俸都没有了,兄长元秬、元积也要守制,同样失去生活来源。韦夏卿死去已五年,韦丛也无法从娘家获得帮助。整个家庭陷入更加贫苦的灾难之中。据元稹后来悼亡诗的回忆片段,当时没有吃的也没有烧的,春天到了,自己仍穿着又脏又油腻的冬袍,因为无春衫可换。韦丛由豪门千金也变成一位刻苦耐劳、无尤无怨的贤惠又能干的主妇:没有烧的,就去扫庭院内的落叶;没有吃的,就去挖野菜来充饥;元稹没有春衫,就翻出箱子里陪嫁的衣裳,改一改给丈夫穿。元稹此时还要读书写诗,还要与同僚和好友如白居易等来往应酬,于是,韦丛只好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酒。作为诗人,作为诗歌,其中可能有夸张和不实之处,作为世家子弟尤其是豪门千金,还不至于困窘到靠野菜充饥的地步,但家庭贫寒,而且靠贤惠又能干的韦丛苦苦支撑,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唯一能帮助他的就是好友白居易。白的母亲经常接济元稹一家。元稹对白母的雪中送炭终生难忘,他在《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中说:“太夫人推济壑之念,悯绝浆之迟,闻讯残疾,告谕礼仪。减旨甘之直,续盐酪之资。寒温必服,药饵必时,虽白日屡化而深仁不衰”。祭文中感叹白太夫人缩减自己的开支来救济他,“减旨甘之直,续盐酪之资”;还一年四季给她家送衣送药,“寒温必服,药饵必时”。感激之外,也可看出这个家庭确实已相当困苦。
  等到三年服除,元稹终于苦尽甘来。元和四年二月,由于宰相裴垍的提拔,元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但一个多月后,元稹即充任剑南东川详复使,远去泸州查案。又留下韦丛一人独撑门户。等到四个月后从东川返京,被生活折磨得身心俱瘁的韦丛已撒手而去,结束了无一日安宁的苦难一生,年仅二十七岁。从以上铺叙可知,韦丛嫁给元稹,七年内几乎没有过到一天好日子:贫穷困苦,父亲、婆婆的相继病故,丈夫仕途的坎坷乃至爱情上的不专一,从精神上、生活上两条鞭子不断抽打着她。但这位贵族千金却以异常的坚贞、聪慧、刻苦抗拒着一切,也改变着这一切,让这只百孔千疮的小舟在暴风雨中不断涉滩过险,终于到达希望的彼岸。韦丛去世后元稹在仕途上虽仍有坎坷,但基本上是官越做越大,由代理通州刺史迁虢州长史、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经济上也由窘迫穷困、野菜充饥到“俸钱过百万”。但官做得越大、薪水拿的越多,就越是怀念陪他在贫穷困顿中煎熬,却在黎明时失去的妻子,就越是有种无以为报的愧疚感。于是就会不断回忆当年“贫贱夫妻”的种种生活琐事,越回忆就越会锥心泣血,痛苦不已,以致“悼亡诗满旧屏风”(《答友封见赠》)。这些悼亡诗中尤其是这三首《遣悲怀》最为突出,最为感人!这三首诗围绕两人昔日的贫困厮守,选取一些生活片段,来表现妻子甘于贫贱、无尤无怨的操守,扫叶为炊、灯下缝补、操持穷家的辛劳,以及相依相伴、拔钗沽酒的体贴温顺,抒发今日的孤独惆怅、无尽思念和无以为报的终生遗憾。以上情感,在三首诗中各有侧重,第一首: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落叶添薪仰古槐
  此首主要是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相濡以沫的夫妻情爱,以及自己无以为报的终生遗憾。前两句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说明韦氏是屈身下嫁给自己。“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是对妻子婚后七年艰苦生活的简括。中间四句紧扣“百事乖”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个细节来表现韦丛嫁给自己之后所受的苦难。“荩箧”,指用荩草编制的箱子。“荩”一种藤类植物;“箧”,箱子;“泥”,软缠;“藿”(huò),一种野菜。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换洗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缠着她去买酒,家中又无钱,她只好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酒;平日家里只能用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家里没有柴烧,她时时仰头盼着古槐快快落叶,以便扫叶作炊。其中的一个“甘”字,凸显出韦丛的安贫乐道、无怨无悔;一个“仰”字,刻画出韦丛作为贫家主妇,要维持全家生计但又无法维持的焦灼。最后两句话锋一转,时空上来个巨大跨越:今日我虽高官厚禄,薪水超过百万钱,可却再不能与爱妻共享,唯一的补报就是延请僧道超度亡灵。一个“复”字,说明这种悼念活动的频繁。它同前面的“甘”字和“仰”字一样,看似寻常,却力透纸背,让人感觉出此时作者内心的极其凄苦。第二首是: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这一首与上一首结尾的悲戚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自己睹物伤情的几件事,仍是从生活琐事落笔。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保存起来,不忍打开。睹物思人也爱屋及乌,对妻子身边的婢仆,现在也格外关照爱护;白天触景伤,晚上则忍不住梦魂飞越冥界相寻去送钱才,这几个细节,与第一首上下呼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呼应上首“顾我无衣搜荩箧”;“也曾因梦送钱财”,呼应上首“与君营奠复营斋”。至于最后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不仅是呼应上首“自嫁黔娄百事乖”,更是超出个人的伤感道出下层百姓的共同心声,也是阶级社会一种普遍现象,古往今来,不知打动了多少有着类似命运的夫妻和家庭,从而成为经典和格言。第三首是: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前面两首是悲妻,这首则是自悲,线索仍是无尽的思念。第一句承上启下,用“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爱妻早逝,自己块然独存,这是悲伤的原因;人生有限,自己已过而立之年,还无子嗣!诗中用了邓攸和潘岳的典故。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韦丛膝下只有一女,韦丛去世时,此女尚幼,这从他在元和六年在江陵府士曹参军任上写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八首》:“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等可作旁证,诗人此时33岁。诗人在38岁通州司马任上娶后妻裴淑,娶裴淑前还纳过一妾,也都没有孩子。直到长庆三年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任上,从写的悼亡诗《感逝》中“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来看,诗人到45岁时仍然无子,直到大和二年(828)裴氏才产下一子。三年后,元稹即暴毙与武昌节度使任所。无子,这在封建社会是件很难堪的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会被认为操守有亏,是一种报应。所以作者用邓攸,暗讽天道不公。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后,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诗人用这两个典故,以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作者从绝望中转出希望,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合葬和来世再做夫妻。但是,冷静思量,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死者巳矣,过去的一切是无论如何永远都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己,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终生愁眉不展!ad8f7国a87fa学d67fa网87d6f
  比起上面两首,这首诗在诗意表达上显得吞吐曲折,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诗意,翻译如下: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不也是这样吗?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是白费笔墨吗?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至于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合葬、灵魂相聚,或是来世再做夫妻,也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现在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我因思念辗转难眠,终夜睁大着眼,来报答你终生愁眉不展!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层层叠叠,如水向前,扑面而来。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采用贫穷人家皆有的日常的生活细节,用一种质朴的却字字出于肺腑语言和平实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极其感人地表现出来。其中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都成为描绘夫妻生活尤其是贫贱夫妻的经典语汇,也使这三首诗使之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正如清代蘅塘退士所云“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唐诗三百首》)
  其实,元稹的悼亡诗除《遣悲怀三首》外,其它篇什也很出色,如《离思五首》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等也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更重要的的是,这些悼亡诗与《遣悲怀三首》在构思上、表达方式上乃至语言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六年春遣怀八首》中的“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婢仆晒君馀服用”与《遣悲怀三首》中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顾我无衣搜荩箧;《六年春遣怀八首》中的“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小于潘岳头先白”与《遣悲怀三首》中的“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六年春遣怀八首》中的“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与《遣悲怀三首》中的“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感逝》中的“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与《遣悲怀三首》中的“邓攸无子寻知命”;《感逝》中的“情知此恨人皆有,应与暮年心不同”与《遣悲怀三首》中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如果《感逝》等篇什写在《遣悲怀三首》之后,那么,《遣悲怀三首》就像棵参天大树,《感逝》等就像其发出的枝杈;如果《感逝》等篇什写在《遣悲怀三首》之前,那么,《遣悲怀三首》就是他们精华的集约和合成。当然元稹的悼亡诗和其生活实践,言与行之间的差距,文章开头即已点明。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元薛酬唱

陈友冰

寄赠薛涛  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旧诗与元微之  薛涛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这两首酬唱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一位是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元稹,一位是唐代数一数二的才女,流转至今的“薛涛笺”发明者,而且两人之间又惺惺相惜,多次聚会唱和,以致被一些文人和小说家附会出许多风流韵事。因此在《唐诗故事新编》中必然要说,有些传闻也不得不辨明。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生于长安。幼时家贫,十五岁举明经擢第。宪宗元和元年(806),元稹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第一,授左拾遗。因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而屡遭贬谪,先是在左拾遗任上得罪宰相,贬为河南尉;再因监察御史任上弹劾河南尹房式贪赃枉法,得罪房氏在朝中的私党,先是贬为江陵士曹,再次改为通州司马,一困就是十年。所幸的是,江陵主官江陵尹严绶和监军的宦官崔潭峻都很赏识元稹才华,爱护有加。随着严绶因平淮西有功升迁,旧友崔群、裴度、李夷简的相继拜相,元稹也否极泰来。元和十三年(819)代理通州刺史,继而迁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冬返京授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后,任祠部郎中、知制诰,数月之后,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但昔日友人宰相裴度却误信传言,弹劾元稹结交宦官魏弘简,被罢翰林承旨学士,改官工部侍郎。但第二年(长庆二年公元821)二月却拜相,与裴度共领朝班。当年就发生裴度被刺事件,覬觎相位的李逢吉等趁机诬告裴度被刺是元稹指使,于是元稹、裴度同时被罢相,元稹任宰相仅四个月就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改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六年后与文宗大和三年(829)回朝任尚书左丞。后牛党再次当权,李宗闵为相,第二年元稹出为武昌军节度使。第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三岁。元稹在文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民生疾苦。作品有《元氏长庆集》和传奇《莺莺传》。
  薛涛是中唐的名妓,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死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字洪度,长安人,幼年时随父亲宦游成都,遂以蜀地为家。涛自幼巧慧八、九岁时,父亲手指庭院中一株梧桐起句:“庭院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她应口而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后人以为这是“一语成谶”:父亲病故后,举目无亲,随孀母艰难度日,联句中的“枝叶南北鸟”竟然成为她沦落风尘的写照。唐德宗贞元元年(785),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曾召薛涛侍酒赋诗,遂入乐籍,颇得韦皋喜爱。薛涛善于言词、通晓音律,娴于翰墨,颇有文名。史称其“工为诗”“精翰墨”。一生赋诗四十余年,原有诗集《锦江集》收诗五百首,可惜到元代就已失传,今存八十一首,数量仍为中国历代女诗人之最。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为她专立一节,称赞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佩服仰慕者自然不止一个元代的辛文房,直到清代的戏剧理论家李调元,也是薛涛的铁杆粉丝,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都写有吟咏薛涛的诗篇,计有十二首之多,最后一首为他六十六岁晚年之作。还有位叫潘东庵的名士,一见薛涛墓,便不能自已,鼻涕眼泪一大把跪拜于墓前不起。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今日成都望江楼公园内薛涛故居“枇杷门巷”
  薛涛不但富有才华,为人又聪慧,反应敏捷,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说她“机警闲捷”,佐酒之中,常令“座间谈笑风生”,深得“座客赏叹”,并举了一个例子:“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改一字惬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意思是说:西川节度使高骈有次在宴席上对佐酒的营伎薛涛下一个酒令:对一个具体物体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并率先说道:“‘口’字就像一个没有横梁的斗”(按:斗dǒu:旧时量粮食的器具,方形,中间有根横梁,类“曰”。所以高骈说是‘似没梁斗’”。薛涛应声答道:“‘川’字就像三根椽子”(按: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条,俗称椽子)。高骈反驳说:“有一根是弯的怎么办?”。因为“椽子”是直的,“川”字第一撇则是弯的。高骈以此认为薛涛比喻不当。薛涛则反驳说:“您身为西川节度使,尚且在用一个没有横梁的破斗。我是个穷佐酒的,掺杂一根弯一点的椽子有什么不可以?”
  正因为薛涛既有才华又很聪慧,又是是歌伎身份,所以文人多喜欢与她相聚,一生酬唱甚多,与之唱和者多为中唐达官名士,现存的诗中还可以看到她献给韦皋、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杜元颖、李德裕等两川节度使的诗作,当时著名的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王建、胡曾等均同她有交往和酬唱。进士胡曾赠薛涛诗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不但称赞薛涛的才艺超过须眉,而且为我们留下薛涛生平居住地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白居易赠薛涛诗说:“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惋惜自己不能像传说中的刘肇去天台寻仙女,徒有羡慕思念之情,看来两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刘禹锡曾贬为夔州刺史,与薛涛交往更多,薛涛去世后,他写来一首《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表达自己的伤感和追悼,诗中写道:“玉儿已逐金环藏,翠羽先随秋草萎。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杜牧也有首《题白蘋洲》赠薛涛:“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诗题所说的白蘋洲在湖州吴兴的霅(zhà)溪。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由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从诗中抒发的感情来看,晚年的杜牧已厌倦官场,向往山林之乐。向这位诗友和知己倾吐自己的内心想法。薛涛有诗回赠:“双鱼底事到侬家,扑手新诗片片霞。唱到白苹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从诗意来看,前两句是夸赞杜牧寄来的新诗和自己得诗的欣喜。后两句则是回忆两人当年在白苹洲的酬唱。叹息自己也已衰老,空有思念之情了。此诗的诗题为《酬杜舍人》。据杜牧年谱,杜出为湖州刺史的第二年即大中五年,又被召回京都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大中六年(852)方任中书舍人。当年便去世,享年四十九岁。看来杜牧的赠诗应写于大中四年至大中六年间,薛涛回赠诗则在大中六年。也就是说这是杜牧和薛涛间最后一次酬唱。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薛涛与之交往酬唱的诸位名流才子中,她最钟情甚至至死不渝的当属元稹,两人之间不仅惺惺相惜,才艺相倾,留下众多风流韵事,也更富有传奇色彩,甚至传说不一、互相牴牾的历史悬案。对薛元之间的酬唱,从晚唐起,许多笔记小说如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尤袤《全唐诗话》、北宋陶谷《清异录》、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南宋曾慥《类说》、南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前蜀景焕《牧竖闲谈》、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九下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等即以此为根据,敷衍出许多浪漫乃至香艳的故事来。这些记载,虽各有取舍,之间甚至相互龃龉,但大体如下: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宪宗元和四年(809)二月,元稹服母丧毕,任监察御史。三月,充任剑南东川详复使,复查泸州官员任敬仲贪赃案,时年三十一岁。据范摅《云溪友议》载:元稹在登科任河南尉时,就听说“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以无法结识而遗憾。等到任监察御史前往东川查案,住在梓州拾遗府(按:四川在唐代分为东川和西川两个节度使府,西川使府在成都,东川使府在梓州,即今三台县城。陈子昂曾官拾遗,家在梓州射洪县)。尚书右仆射、出镇荆南严绶是蜀人,知道元稹的心思,常派遣薛涛前去伺候。又据《牧竖闲谈》.初次相见。元稹为了考察薛涛才华是否人如其名要她以以眼前的文房四宝作一赞词。薛涛立即走笔疾书,作了笔、墨、纸、砚《四友赞》:“磨扪虱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默默,入文庙以休休”。读了薛涛即兴之作,元稹感到薛涛书法文义,俱极佳妙,而且才思敏捷,非同凡响,于是大为惊服。薛涛诗集中有首《池上双鸟》诗:“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暗示的也许就是两人当时在东川双栖双宿的情形。“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甚至都打算为元稹生子、延续后代了。薛涛后来的唱和诗也公开说:“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寄旧诗与元微之》)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两人在一起过了两个多月,元稹此时公事已了,自然要返京复命。据元稹诗作,他从蜀大约是在五月大旱之中:“归来五六月,旱色天地殷”(《台中鞠狱》)薛涛并未随行。《云溪友议》说是“临途诀别,不敢挈行”,并未说其中原因。我想主要可能有两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是薛涛的营伎身份,自然不能随意离开东川节度使府;二是元稹身为监察御史来东川办案,身份也不允许他带个地方小妾回京,让士林耻笑。总之,薛涛一人留在东川,独自咀嚼着相思的苦果。元稹还在归途中,薛涛已开始苦苦的思念:“扰弱新蒲叶又齐,深春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赠远》)。诗中说的“花发”是指菖蒲花,黄色,成蜡烛形。初夏开花,元稹七月离蜀,已是盛夏。从蜀到长安,自然要经过八百“秦关”;“未转秦关骑”已是归来无望。从诗意推测:大概两人分手之际,元稹曾答应过了却公事之后,会再来成都与薛涛团聚。但世事难测,实际情形并不如约定的那样,令薛涛只有远望长安,掩袖悲叹。前秦窦滔妻苏惠,富有文采人又巧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曾写廻文诗织入锦中以寄,后人称为“锦字”,代表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另外,诗中“月高还上望夫楼”句,可见薛涛此时已与元稹同居,至少在她的意念中,已将元稹视为丈夫。
  当然,元稹与薛涛别离后,未能如约再践前盟,与他的人生遭际也关系极大。元稹自蜀返京后,就跌入人生低谷,生活上迭遭不幸:回到长安不久,与他相濡以沫、共度艰难的妻子韦丛便于七月九日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这对八岁丧父继而丧母的元稹来说,中年丧妻无疑又是人生一大打击。韦丛死后不到两个月,韦丛的继母段氏又接着亡故,让他报答亡妻的最后一点慰藉也失去。仕途上也是坎坷不断且迭遭打击,使他无暇也无情趣重温往日的花前月下。此番遭遇,在剑南东川详复使任上已种下祸根。本来,出使东川,任务很简单,就是复核泸州官员任敬仲贪赃案。但在按察过程中,又发现已故的东川节度使严砺贪赃枉法罪行,虽然此事在此行使命之外,又无朝廷明示,他出于监察御史的责任感,于是上书弹劾。此举虽获中书省和御史台的大力支持:已故的严砺被追夺谥号、褒奖,所涉及的柳蒙、陶鍠等一大批官员“各罚两月俸禄”,考级列为下等。但却得罪了“昏帅”家族和一大批地方高官。元稹的正直敢言、主动向权贵出击并没有就此结束,在返京途经山南西道时,发现节度使裴玢在两税之外,每年另加征收一百万斤草料。同严砺案一样,元稹又是上书弹劾,中书省和御史台又是照例支持。结果这项额外税被勒令停征,观察使罚俸一个月,十多位刺史被罚俸一个季度。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元稹又得罪一位地方大员,而且是在职的,以及又一批地方高官。元稹的忠于职守、直言无畏引起朝廷和地方大员的嫉恨,而且报复很快就到:东川的新任节度使潘梦阳在执行中书省责罚严砺案中消极推诿,甚至秘密上书朝廷为严砺鸣冤叫屈。宰相杜佑对元稹更不以为然,于是上下结合将元稹排挤出朝廷,到洛阳的东都御史台任职。在这种背景下,元稹哪里还敢再返东川,与薛涛重聚,或让薛涛来东都聚会?ad8f7国a87fa学d67fa网87d6f
  在东都御史台任上,元稹仍不改初衷。到任后对河南府尹、宣武、魏博节度使等的强娶民女、草菅人命、献谀宦官、贪赃枉法等数十事进行弹奏。元和五年,又对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加以惩处,先是停止房式职务,罚其一月俸禄,继而飞章奏闻,要将房式拘拿到御史台。从而激怒朝中房式私党,尤其是位高权重,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杜佑抓住元稹操之过急的“问题”,定以“专达威作”之罪。结果房式不但没有严肃处理,执法的元稹却被罢官,而且罚俸是房式的三倍——一季,并急召回京。三月六日,元稹行至华阴县敷水驿,宿于上厅。入夜后,宦官仇士良、刘士元来宿,要元稹让出住宿条件较好的上厅。元稹不让,刘士元追打元稹,以马鞭击伤其面。按理罪在宦官。但宪宗偏袒,杜佑便乘机报复,以“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将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赏罚不公,朝野哗然。白居易连上三状据理伸冤,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帝面前力陈元稹无罪。但宪宗不顾众议,一意孤行。而且诏下之日即令元稹启程赴贬所,使他连告别亲友的机会都没有。好友白居易只好让弟弟白行简赶到长安远郊山北寺送行,并带去自己写的赠别诗十首。从元和五年(810)到元和十年(815),元稹开始长达六年的远贬困顿生涯。
  元稹遭罪,远贬江陵,薛涛也许知道。因为在上述的《赠远》诗中就有这么两句:“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江陵士曹参军属于江陵府军事方面的幕僚,地位虽卑,也是分管“戎马“之事。所以薛涛慨叹自己“不知戎马事”,不能为元稹分忧。但即使知“戎马事”,一个更加卑贱的营伎又能怎样呢?13kj4国k1j4v学x7bx9网87356
  元稹的厄运并未到头。元和十年,三十七岁的元稹奉诏回京。以为起用有望。在蓝桥驿又巧遇同是远贬中被召回京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大家对朝政新生都充满希望。在京又与老友白居易诗酒唱和,准备将两人酬唱编成《元白酬唱集》。哪知希望又被一盆冰水熄灭,改任通州司马,仍属贬放之中。而且友人的遭遇更差:柳宗元和刘禹锡被流放到更远的荒州柳州和连州去当刺史,老友白居易也因“越职言事”这个欲加之罪贬为江州司马。通州四年,元稹更加痛苦困顿。江陵六年,所幸的是江陵主官江陵尹严绶和监军的宦官崔潭峻都很赏识元稹才华,爱护有加。在通州已无此庇护,加上又患疟疾,身心皆困。元和十一年才春,请假赴涪州,娶裴淑为妻。大概是不打算践当年与薛涛定下的盟约了。政治上也再无抨击权贵、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亦与此年赴兴元治病,不想再有作为了。adkjf国aiua9学87df8网a7dfa
  但此时的薛涛仍在苦苦思念元稹。顺宗长庆元年(806),西川节度使韦皋暴卒后,薛涛遂脱乐籍,居于西南郊浣花溪旁的万里桥边,与昔日的杜甫草堂为邻。在门前种满了琵琶花,以自由平民身份与名士显贵诗酒往还,这就是胡曾在赠诗中所说的“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在此曾写与元稹同居时所写的《池上双鸟》和离别后的《赠远》外,还有《春望词》四首、《秋泉》等,表达她从秋到春又从春到秋深长的思念。其中《春望词》的第二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这与两人同居时所作的《池上双鸟》中“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可以对读,看出今昔反差和薛涛此时的心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痴情,她还特制了一种专门用来写诗的深红色小笺纸,时人称之为“薛涛笺”。《全唐诗》云:“薛涛常以律、绝两体写诗,因当时流传的笺纸篇幅过大,薛涛喜爱红色,遂创制深红小笺,时号‘薛涛笺’”。在中国文化史上“薛涛笺”的名声要比“薛涛诗”大得多,它深受文人和才女们的喜爱,往往是书写某种情思或记录某种“香艳”之事必不可少的载体。该笺有两大优点:一是染色精工,笺纸染色,并不始自薛涛,远在晋代就有了色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雅好好宫体,为与咏歌艳情相适应,他专用一种粉红色洒花笺纸。但薛涛笺又优于这种晋笺,她在晋笺基础上又将颜色加深,染色更精,创制成一种深红色小笺。至于薛涛为什么要将颜色加深,这与她的爱好有关。薛涛性爱深红,平时着大红衣衫,《寄张元夫》诗云:“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人不惊”;爱的花也是深红色,如从叶到花都是赤红的朱槿和金橙花:“栏边不见蘘蘘叶,砌下唯翻艳艳花。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家”(《金橙花》);“红开露脸误文君,司蒡芙蓉草绿云。”(《朱槿花》)。就连粉白的棠梨花,她喜爱的也是不常见的深红色:“日晚莺啼何所为,浅深红腻压繁枝。”所以薛涛染笺,当然会选深红色。 但在宋代以后,又出现一种说法:薛涛不但创制了深红色笺,且创制了月黄、深青、深绿、浅云等十色笺。如宋人李石在《续博物志》中云:“元和中,元稹使蜀,营妓薛涛造十色彩笺以寄,元稹于松华纸上寄诗赠涛。”此后更是以讹传讹,谓十色笺皆为薛涛所造。其实,十色笺乃宋人谢景初所造。纸染色虽始自唐代,但唐代并无十色,到五代时也仅有红、青、金粉、银粉数色。后蜀时四川由于战乱,造纸业衰微。到宋时,社会安定,文化发达,造纸业又开始复兴。宋代谢景初在昔日造纸业繁荣的浣花溪专造十色笺,号为“谢公笺”。二是短小实用。古代笺多用于长篇书札,所以笺纸需长大。况古人又有“批反”之习。所谓“批反”,本是下级呈文时在纸尾预留空白以供批复,常用于官司批状、诏书批答之类公文。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平日亲友同事间信件往还也仿此法,在信尾留空以示不敢于对方平起平坐,并不是真的要对方在信尾批答,这叫“敬空”。这样,笺纸当然要大一些。而薛涛制笺,唯专用于写诗,既然不是长篇书札,也就不需“敬空”。况薛涛又喜作七绝、五绝之类小诗,大笺既浪费又不好看,所以特制小笺,一张才八行,染以深红,确实优雅而精致。此笺风行后,人皆以为便,即使作书札亦用此笺。因为如一纸不够,铺写数张,更显其情重,于是风靡开来。说到薛涛笺,当然会涉及薛涛井。人们常认为薛涛笺是用薛涛井的水所制成,这又是误解和讹传。因为薛涛创制薛涛笺是在城西南郊万里桥边的浣花溪畔,而薛涛井却在城东郊的薛涛墓旁。薛涛生前与此并无关涉,只是由于薛涛墓在井边,此井才得名“薛涛井”。


薛涛井:相传为薛涛制“薛涛笺”处
  就在薛涛苦苦相思等待之际,元稹的十年贬谪生涯终于熬到了尽头。昔日为元稹辩护的崔群、李夷简和裴度陆续登上相位。元和十二年淮西大捷,生擒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宪宗大赦天下,元稹亦在例中。元和十三年(819),任命元稹代理通州刺史,岁末又升迁为虢州长史。第二年冬,召还京都,授膳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授元稹祠部郎中、知制诰,数月之后,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据范摅《云溪友议》载,元稹在“洎登翰林”、春风得意之际,又恢复才子风流,这时才想起薛涛,于是给薛涛写诗,题为《寄赠薛涛》:13kj4国kj9uf学da09f网7k3jr
锦江滑腻蛾眉秀,化出文君及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诗的前两句称赞薛涛和随司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一样,都是蜀山蜀水造化成的尤物;第三句称赞薛涛能言巧慧,第四句称赞她的诗文才华。五六两句是用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欲与之结识来烘托映衬。最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思念向往之情。总之,通篇都是称赞薛涛的才华和聪慧,却没有一句提及她的苦守等待的坚贞;诗中也表达自己的思念向往之情,但绝口不提两人当年如同“池上双鸟”双宿双飞,更不提再践当年的盟约,这对薛涛来说是不公正的。看来,元稹在诗中刻意要掩盖当年的一段恋情,所要表达的仅是一般友人皆可以表达的友情,不是恋情,更不是私情。这大概同他写《莺莺传》的动机,表白自己“善于补过”相近。
  薛涛接到这封迟来的诗笺,对其又念旧情又加掩饰的表白方式,真是百感交集。于是回了首诗,也是以诗代笺:
寄旧诗与元微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开头两句就点破元稹诗笺是在刻意掩盖,诗中夸奖我的聪慧、才华这是人们夸奖我的诗篇中都会说的,我俩间的私情只有我独自知晓,看来你是不打算提起了。下面两句是回忆两人间的“细腻风光”。在月下咏花,在雨朝题柳。今存的《薛涛诗笺》中就有《金灯花》、《朱槿花》、《柳絮咏》等咏花诗题柳的诗作(张蓬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可见所说不妄。尤其是那首《柳絮咏》:“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借指责柳絮的轻薄无情,忽南忽北,随风飘荡,来表白自己的坚贞和专一。其中也有自己命运的暗示和对未来的担心,可视为元、薛相恋未来结局的诗签。五、六句则是公开表白与元离别数年来的坚守和思念:“长教碧玉藏深处”是说自己像碧玉一样坚贞纯洁,而且深藏不露;“总向红笺写自随”即前面所说在自制的“薛涛笺”上写下思念的诗章。其中当然暗含对元稹诗中仅泛泛而谈一般友谊的不满。所以最后两句既是牢骚也是决断:我已经年老了无法与你相伴,你既然重提友谊,那就让我俩像两个男子汉一样友好相处下去吧!随这封诗笺寄给元稹的,还有这么多年来在“红笺”上写下的诗篇,既是证明,也是了断。这就是诗题所云的《寄旧诗与元微之》。
  元稹接到这首诗和所附旧诗后,有何反应,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得知。但据《云溪友议》、《全唐诗话》等文史资料。一年后(长庆三年823),元稹由翰林学士出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后,曾派人在四川去接薛涛赴越(“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载。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但薛涛并没有践约,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通过上封诗笺,薛涛已看透了元稹此时的动机,并已作了“开似教男儿”的决断;另外,此时的薛涛已53岁,这在唐代,已真正是“老大不能收拾得”了。而元稹此后也不再联系催促,因为出于风流天性,在越州又看上了自淮甸来府上献艺的歌伎刘采春,又产生另一段风流韵事。据上述史料介绍:刘采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文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陆参军”即是唐代的戏剧“参军戏”,因为起始演出的内容是关于陆象先的参军的行为,故称“陆参军”,又叫“弄陆参军”;“望夫歌”即《罗唝》曲,当时著名的流行歌曲。刘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罗唝》曲,皆是当代才子所作。由此看来,刘采春会表演又擅唱,人又长得漂亮,所以深得元稹宠爱,为了能与刘采春长期厮守,他“求在浙江七年”。有次醉后题诗,透露他要求长期留在浙东的原因:“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醉题东武亭》)。七年之间没有大作为,只是忙些杂物。为此搞得满身病痛,又与远方亲人隔绝。自己为何要这样做呢?诗人虽在醉中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不是恋鲈鱼”。卢简求侍御曾为此戏问:“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耶”?
  就在元稹沉溺于刘采春的歌舞声色之际,远在巴蜀的薛涛仍坚守誓约且终生未嫁。唐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南诏国偷袭成都,将西南郊人畜掳去数万。当时地处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不安全,薛涛晚年迁居于城西的碧鸡坊,位于汉代辞赋家扬雄住宅之侧。在碧鸡坊建“吟诗楼”,穿戴起女道士的装束,隐居在楼上,借诗遣怀,远离繁华的交际场所。薛涛改穿女冠服装时,写有《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为我们留下了解她晚年思想和行藏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其中第三首写道:“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俨然一位女道士了。吟诗楼现为一栋木质两层小楼,位于今日的望江楼公园之内。楼右立山石,置爬山廊回旋直达楼上。楼下门楣上有一块黑底镏金匾额,上镌隶书“吟诗楼”。两边对联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书。联云:“花笺茗椀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后来元稹到了浙江,遇到了刘采春,便忘了与薛涛旧情,薛涛写了一首《柳絮》以自嘲。
  在万里桥居住的时间最久,整个中青年时代大多在此度过,薛涛迁居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对边患的警觉。因为薛涛迁居后不久,如果薛涛仍是住在万里桥,就恐难逃此劫。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唐文宗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在武昌节度使任上得病暴亡,时年52岁时。第二年,终身未嫁的薛涛也跟着郁郁而终,时年63岁。一对才子才女诗坛佳话就此画上句号。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至此,“女校书”真正成了薛涛的别名。akdjf国43987学sdfia网o9vua
  近年来,元稹与薛涛的关系也是元稹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一部分学者如苏者聪、朱德慈、马晓光等仍持《云溪友议》、《清异录》以来的观点,认为元稹使蜀时曾与薛涛相会并有诗往来,两人之间“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薛涛《寄旧诗与微之》和元稹的《寄赠薛涛》皆是“道道地地的情诗”,“元稹、薛涛见过面是事实,两人有过一定程度的爱情关系也是确实的”。这部分学者为了给薛元姻缘增添佐证,认为两人的年龄也相当接近,如同今日时髦的“姐弟恋”。如朱德慈就认为“薛涛生年与元稹生年是非常接近的,甚至不无同庚的可能性。因此,在他们之间发生因缘关系,就年岁这一问题讲,是合情合理,无可咎责的”。苏者聪则据此判断元稹人品的卑劣,而不是有人所说的元在男女问题上“一往情深”。她认为元稹“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甚至认为从“宪宗元和四年至长庆元年,十几年来,元稹与薛涛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常关系”。但也有相当一批学者如卞孝萱、吴伟斌、刘知渐、冀勤、陈坦等均认为薛、元之间只有唱和、并无交往,更无恋情。卞孝萱认为“元稹薛涛未曾会晤,仅有唱和关系”。其证据是严绶时任右仆射,不在成都,所以不存在《云溪友议》等笔记中所云遣薛涛往侍一事。吴伟斌亦认为历来传闻元稹轻薄好色并无历史根据,因而并不足信。他指出:元稹出使东川时,薛涛在西川,两地分属不同节度使管辖,“元稹当时只是一个八品的监察御史,有何神通,能召已入乐籍,且正受邻郡节度使宠爱的名妓前来入侍?”况且两人此前“从未谋面,又怎能无缘无故从西川赶到东川,与元稹‘相聚数月,形同夫妇’”?作者还指出,元薛二人年龄差距也大现存的元薛唱和诗“实为他人伪作”。真是永远说不尽的元薛酬唱!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
附《云溪友议》卷下(唐·范摅)
  元(稹)相国,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悒于怀抱也。及为监察,求使剑门,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及就除拾遗府,严司空绶知微之之欲,每遣薛氏往焉。临途诀别,不敢挈行。洎登翰林,以诗寄曰“锦江滑腻蛾眉秀,化出文君及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元公既在中书,论与裴晋公度子弟撰及第,议出同州〔诏云:裴度立蔡上之功,元稹有嚣褰之过也〕。乃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载。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刘采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文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者,即《罗唝》之曲也〔金陵有罗唝楼,为陈后主所建〕。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其词五、六、七言,皆可和矣。词云“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一〕“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二〕“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舡”〔三〕“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四〕“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五〕“闷向江头采白蘋,尝随女伴祭江神。众中羞不分明语,暗掷金钗卜远人”〔六〕“昨夜北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七〕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且以藁砧尚在,不可夺焉。元公求在浙江七年,因醉题东武亭〔此亭宋武帝所制,壮丽天下莫比也〕。诗曰“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耶”初,娶京兆韦氏,字蕙藂,官未达而苦贫。
附《全唐诗话》卷二(宋·尤袤)
  稹闻西蜀薛涛有辞辩,及为监察使蜀,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严司空潜知其意,每遣薛往。洎登翰林,以诗寄曰:“锦江滑腻峨眉秀,化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后廉问浙东,乃有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容华莫比。元赠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纹靴。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者,即《罗唝》之曲也。元公在浙江七年,因醉题东亭。其诗曰:“役役行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谓采春也。公先娶京兆韦氏,字蕙丛。韦逝,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附《唐才子传》卷六(元·辛文房)
  薛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不以为便,名曰“薛涛笺”。且机警闲捷,座间谈笑风生。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改一字惬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敏捷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大和中,卒。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三

陈友冰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刺巴郡守诗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国学我国古代一些抨击现实的诗人笔下,有一些揭露官吏对百姓敲诈勒索、横征暴敛的出色诗篇,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催租行》等,把官吏催租时的贪婪横暴的心理和行为勾勒的十分细腻生动,如范成大的《催租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国学他把一个小地保的狐假虎威,借催租来咋吃骗喝的心理和行为刻画的惟妙惟肖。但这种刻画既有范成大的独创,也有对传统的继承。范成大在诗下就自注“效王建”。其实,王建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早的源头倒是这首《刺巴郡守诗》。国学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巴志》,原诗前面曾注有此诗的背景:“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巴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可见此诗所鞭挞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这也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汉乐府民歌现实精神的再次体现。巴郡,巴郡,治所在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县。东汉末年桓帝时,河南人李盛(字仲和)为巴郡太守,为人贪酷聚敛,民不堪命。这首乐府诗选取这位太守的爪牙催取租赋的一个片段,来揭示东汉末年租税的苛重,官吏的贪酷,以及民众已被压榨到山穷水尽、告贷无门困窘处境。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国学在这首民歌中,诗人很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诗人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何暄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渲染悍吏凶暴淫威,唐代古文大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捕蛇者说》,极为生动细腻的描绘了这些“悍吏”下乡催租逼债的情形:“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可能也是收了《刺巴郡守诗》的启发。另外,这些悍吏的横冲直闯与群狗的乱吠,更给人“吏”即是“狗”,“狗”即是“吏”的含蓄暗示。下面的“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就点破这些悍吏确实是在狗仗人势。“披衣”说明夜已深,人们已经就寝。同时也暗示了悍吏的蛮横,深夜敲门大呼小叫,老百姓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赶忙来开门。通过“披衣”这个细节,把悍吏的专横无忌、深夜乱闯,老百姓的惶恐惊惧都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府记”即官府的教令,这里指征收捐税的告示。这群爪牙是打着替官府催促的招牌来骚扰的,这既描绘他们的狐假虎威,也暗切主题;明写悍吏横行,暗讽巴郡太守——正是他的“府记”才使得这批悍吏横行无忌,到处敲诈勒索的,使作品更有思想深度。国学下面六句写诗中的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下走投无路、告贷无门的穷困窘迫之状。可分成三层:国学“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是第一层。“穷”写出了主人为缓期交钱而磨破了嘴皮,“请期”即请另定交款日期;“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怒”而且“见尤”。“见尤”,认为有过,加以遣责之意。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怒反见尤”,悍吏与百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种尖锐的对立。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国学“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是第二层。“旋步”是很快跑回家中,它明写出主人公走路的急迫和慌乱,也暗示悍吏的凶狠,逼租的紧迫。“家中无可为”是说家中没有任何可以拿出变卖、用来抵债的东西。透过“顾家中”和“无可为”这两个特写镜头,把官吏逼租的凶狠,巴郡百姓在郡守苛租重赋之下财产告罄、家徒四壁的惨状,充分展现出来。国学但是,这首乐府诗对巴郡太守的控诉和揭露并不停留在这位百姓的极度贫困和辛酸上,它还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开掘,这就进展到第三层“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这位主人公家中既无钱又无东西可以变卖,在悍吏的呵斥和催逼下,只好从邻借贷,但邻家也已山穷水尽,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救助了。“匮“(kui),缺乏、用尽之意。透过这两句,不但反映出主人公在重赋下、悍吏前告贷无门、无法可想的窘迫困境,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剥削的普遍苛重,广大农民已彻底贫困化。有了第三层,诗的揭露抨击面更大,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广。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国学诗的最后来两句“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是直抒主人公的感叹,诗中连用两个“钱”字,更加突出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和恫吓下焦急万分又无法解脱的窘态,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搜索:钱为何如此难得?春种秋收、卖顾得钱,为何这个农家以及邻居们皆一无所有?况且,有了钱,交了租,就可以平安无事了吗?巴郡太守以及整个统治阶层的欲壑就可以填满吗?所以,诗人表面上是在感叹“钱钱”的难得,实际上是在抨击“良吏”的难得,是在呼唤政治的清明,这正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全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令读者也和主人一起去“憔悴”了。国学全诗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丽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这首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人。铺叙的线索是:“狗吠”引出“吏来”——“吏来”逼出主人“出门应”——出门方知吏来“为得钱”——无钱只得“乞请期”——“乞请期”的结果招致“吏怒反见尤”——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顾”——“顾”的结果是“家中无可为”——“无可为”,只好“从邻贷”——“贷”的结果是邻“已匮”——最后只好“独憔悴”。诗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进逼。其情节虽没有明显的髙潮,但于平淡中见深度。收到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的出色效果。后来杜甫的《石壕吏》,范成大的《催租行》皆借鉴吸收了这种用事实说话客观叙述手法。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汉魏乐府·横吹曲辞国学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本是西域乐曲,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得《摩诃兜勒》一曲,流入中原这就是最早的横吹曲,作为军中乐,在马上演奏。汉代的横吹曲与鼓吹曲辞统归鼓吹署。后来一分为二:用箫和笳吹奏的叫“鼓吹”,用于朝会和道路行走时;用鼓和号角吹奏的叫“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演奏(郭茂倩《乐府诗集》)。另据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汉代的横吹曲共有二十八首,为武帝时代的乐师李延年所造。但魏晋以后只剩下《黄鹄》、《陇头》、《出关》等十首,后又添加《关山月》、《紫骝马》等八首合称十八曲。现仅存《出塞》等两、三首可定为古曲。内容是反映北国征战和塞外风光,音节浏亮、气势豪雄。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国学此篇原是汉代相和歌十五曲之一(朱乾《乐府正义》),晋宋时谱入乐府,并在前面增加了四句(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又恢复其本来面目,编入《梁鼓角横吹曲辞》中。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国学这首诗以一个终身服役的汉代老兵独白的方式,叙述长期征战给他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因战乱失去一切的一位老兵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汉代对外长期战争和残酷的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结构上则按这位老兵的返家进程,由远而近按次叙来。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国学起首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是个高度的概括。这位老兵一生都在战争服役中度过:十五岁尚未成丁就去当兵,整整过了六十五年漫长兵役生活,直到成为老态龙钟的八十老翁才放归故里。这六十五年当中,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征途上的颠沛流离,戍守中的两地相思,以及官长的凶横、非人的待遇,以及亲人音信隔绝的苦思苦恋,都高度概括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之中。其次,这两句也高度概括了汉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和虚伪。按汉代兵役制度规定:民二十三岁入伍,五十六岁便免兵役。但从这首诗中揭露的情形来看,上述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欺人之谈。而造成这种兵役制度虚伪和残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高统治者的贪婪和好大喜功:“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所以这两句也是对汉代兵役制度和最高统治者本质的高度概括。qbenv国rj3ai学duiqo网a987d国学正因为服役时间长达六十五年,这次又是“始得归”,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长期与亲人隐形断绝,所以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就显得分外急切和慌乱,一旦遇到乡亲,自然会迫不及待地询问“家中有阿谁?”。这个询问既反映在长期音讯断绝后对亲人的挂念和担心,但又深含着希冀和期待。乡人大概对老兵此时的心情非常了解也非常同情,所以并没有直接回答老兵的问话,而是婉转地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个答复虽婉转但也很明确,因为累累的荒冢和冢旁的松柏都意味着死亡和荒凉。它足以暗示老兵的家舍已经荒废,老兵的亲人不是死去就已经逃亡。ad78q国w7ead学kjdnv网a8d87国学以上六句是叙归途上所见、所思,下面则写到家后的所见所感。可以分成迫近家门、进入室内和走出门外三个场景。透过典型景物的选择和老兵富有个性的动作描绘,来表达他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国学当他迫近家园时,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野鸡乱飞、野兔乱窜、杂草芜蔓的荒凉景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雉(zhì)是野鸡,“窦”是洞穴,狗洞,这里的“兔”既然也是野兔;旅谷即野生的谷子;旅葵即野菜、葵菜。狗洞中出入的是野兔,从屋梁上起飞的是野鸡,院子里长满野生的谷子,汲水的井台上长满野菜。诗人有意把野生动植物与家室庭园混杂在一起,透过精心选择的兔、雉、中庭、屋梁、野谷、野菜等典型景物,从而让人们得出印象:这里已没有人居住,是个狐兔出没、野草芜蔓的荒舍,以此来回应上面乡人的答复:“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国学见到这一切,这位老兵热切返归的心情,顿时变得冰凉,满腔希望也化为失望。身处颓墙败舍,目睹雉飞兔窜,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舂谷持作饭”以下六句正是通过老兵富有个性的动作,来表现这种孤独感和内心难以言传的悲苦!家破人亡,没有亲人给这位归来的老兵做饭,也没有粮食用来做饭。这位老兵只好自己动手,用庭院中野生的谷子舂出做饭,又从井台边采下葵菜烧成羹汤。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兵在舂谷采葵、做饭烧汤时是什么心情。相传西周的大夫路过昔日的都城镐京时,看到宫室的废墟上长满野谷,深有感触写下著名的《黍离》篇,其首段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位老兵在六十五年征戍生涯结束后,回到故乡所目睹的家破人亡之惨状,其孤独和伤感,恐怕远远超过这位西周的大夫吧!不仅如此,下面还有个更令人心碎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位老兵端着谷饭和野菜汤茫然四顾,四处都不见亲人的音容笑貌。不但没有人给他做饭,他自己做好了饭也没有人吃,这应该是更大的悲哀和伤痛。这两句把这位老兵心中的索寞和悲苦,泪眼模糊的举止和动作表现的入木三分!结尾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仍是动作描写,不过由室内转到门外。“东向看”,也许就是在眺望松柏下那累累的荒冢,思念那六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亲人。一种孤凄而绝望的心情充塞了心头。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呢?只有任凭滂沱的泪雨淋湿自己的衣襟!89qeh国jhadj学q1837网i0auv国学这首诗着意通过一个戍边达六十五年的老兵归来后的所见所感,叙述长期征战给他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并通过这位因战乱失去一切的这位老兵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汉代对外长期战争和残酷的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有的论者以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是文学的夸张,“诗中的‘十五’和‘八十’是个约数,并非实指”。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这不但不但是实指,而且还并非汉代仅有。南朝的沈约就说他曾目睹“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泉,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自序》);唐代的杜甫也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指出天宝年间的士兵戍守也是“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发,归来白发还戍边”(《兵车行》)。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应当可视之为汉魏之际反映战乱的写实之作。国学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着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国学第一,诗人在叙写中将这位老兵和他的家庭亲人相互映衬。这位老兵服役整整六十五年,整个人生都在征战戍守中度过,可算是不幸的了。但与他的亲人相比,他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他的那些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还不如征戍中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们比不幸的老兵更不幸。这样,作品所表现的就不仅仅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整个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所抨击的也就不仅仅是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残酷,而是整个政体、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国学第二,这首诗在结构上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到揭露整个社会黑暗和抨击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这个根本原因,凸显诗的主题。ad910国7aidi学au8vn网ajhda国学第三,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aeYddier国学网a5kufFH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李謩偷曲

陈友冰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謩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元稹《连昌宫词》
国学记载这个“李謩偷曲”故事的诗作叫做《连昌宫词》,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作之一。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市)西十九里。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因由,表达诗人“努力庙谟休用兵”的政治主张。元稹还有首《行宫》,就二十个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与《连昌宫词》表达同样的主题,也同样著名。时人评论说:《连昌宫词》六百三十字,不嫌其长,《行宫》二十字,不觉其短。
国学上面节选的二十句,就是描绘安史乱前唐玄宗在望仙楼一次举行盛宴时的情形:寒食节的第二天(按: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唐俗在寒食节到清明节期间禁火,共三天故称“寒食”。“初过 寒食一百六”即是指寒食后的第二天)明月之夜,唐玄宗在望仙楼赏月,杨贵妃在旁相陪。玄宗要听歌舞,高力士急忙将正与执戟郎偷眠的著名歌妓念奴找到唤醒。为了寻找和行走的方便,玄宗特许本来禁止点火寒食点上蜡烛。然后描写出色的歌舞场面:念奴高歌一声飞上九天,善于吹笛的邠王在旁伴奏。演奏的是中原少见的西域乐曲,先是大曲《凉州词》,然后是龟(qiū秋)兹国的各种乐曲。有个吹笛高手叫李謩的,偷偷在宫墙外记下了乐谱,这些从西域流入的“新翻曲”遂流入民间。诗中提到的贺老即贺怀智,是玄宗时一个著名的善弹琵琶的宫廷乐师,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他是第一个用石头作琵琶的,也是音乐史上第一个编撰琵琶乐谱集的。宋代的沈括说他在王丞相家中曾得到过贺怀智的琵琶谱一册(见《梦溪笔谈》)由于他在宫廷乐队中年纪较大资格老,又有较高的声誉,所以乐队演出时常由他来定场。“压场屋”即“压场”之意。“念奴”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元稹在《连昌宫词》“念奴”下有个“自注”, 说她是“天宝中名倡,善歌”。v$!wjj8_ALs!@e_国学网a5j%
国学唐玄宗每次开辞岁宴会时,由于从早到晚,时间太长,宾客注意力不集中,喧闹声往往使音乐奏不下去。就是让禁军首领严安之、韦黄裳等也禁止不了。这是玄宗就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声宣布:下面由念奴来唱歌,二十五郎吹笛伴奏。于是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可见她歌声的巨大震慑力和吸引力。元稹就是中唐人,他的记录应当是可信的。另外五代后周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也说:“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念奴的故事受到后代文人的广泛关注。其人或其事在《秋堂集》、《芦川归来集》、《双溪类稿》、《应斋杂著》、《浮山集》、《宫教集》、《山谷词》、《苕溪集》、《澹轩集》、《康范诗集》等353种诗词文史书中出现过,并成为词牌《念奴娇》。“二十五郎”指邠王李承宁,排行二十五。善吹笛。李謩是当时民间的吹笛高手,元稹《连昌宫词》李謩句下亦有自注:“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诣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玄宗异而遣之。”这几句是说玄宗曾在上阳宫夜晚演奏从西域新翻的乐曲。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当晚玄宗偷偷到街市上看灯。忽然听到酒楼上有人用笛子吹奏昨夜宫中演奏的新翻曲,玄宗十分吃惊。第二天,暗中派特使逮捕昨晚在酒楼上吹笛者。这位吹笛者交待说:前天夜晚在接近皇宫的桥上赏月,听到宫内传出的这首乐曲演奏声,我就在桥柱上记下这首曲的曲谱。我就是那位善于吹笛的长安少李謩。玄宗听后非常惊异,便放了他。IWV国学网[muk国学网IOKspan#
飞上九天歌一声
二十五郎吹管逐
国学必须指出的是:历代文史笔记、诗话、诗集中关于李謩相关事迹的记录并不少,但提到李謩在连昌宫墙旁偷曲故事则仅见于元稹的《连昌宫词》之中。虽然元稹距李謩生活的时代不远,但很可能是虚构的。因为这篇《连昌宫词》本身就不能算是叙事诗,而是一篇“诗体小说”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謩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来突出他对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思考。ADSU%^*+_国学网|$%^$@$@#~G
国学元稹之后在《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甘泽谣》、《绿窗新话》、《尧山堂外纪》、《养一斋诗话》、《古今词话》、《京尘杂录》、《词苑萃编》、《大鹤山人词话》、《鸣野山房书目》、《霓裳续谱》、《历代词话》、《逸史》、《墨庄漫录》、《晚晴簃诗汇》等十七种文史笔记、诗话、诗集中都载有与李謩有关的故事,而且各有侧重,如唐人李肇《国史补》:
国学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为笛。坚如铁石。以遗李謩。謩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与同舟人吹,寥亮逸发。俄有客于岸,呼舟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妙,山石可裂,謩平生未尝见。及入破,呼吸盘擗,应指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人著记,疑其蛟龙也。25454国学网q+27hj国学网spant
国学李謩善吹笛,时称天下第一,又得到李舟赠给他的好竹笛,在船上吹给同舟人听,更加寥亮逸发。这时来了个乘船的客人,请李謩将此笛让他吹一吹,结果是“山石可裂,謩平生未尝见”。等吹到大曲最后一部分(“入破”为唐宋大曲的专用语。大曲每套都有十余遍,归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第三大段的第一遍)时,“坚如铁石”的笛子居然吹得破裂粉碎。吹奏后,这位客人也不知所终。船夫说是蛟龙变化而来。这个故事宗旨在于强调艺无止境!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下也记载一个笛子被吹裂的故事,但吹奏者不是蛟龙变化而是李謩:
国学唐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坝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延年殁后,千馀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朗月,臺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明皇尝独召李謩吹笛,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这个故事显然是从上述《太白醉草》中唐明皇兴庆宫宴会有关史料演进而来:念奴变成了许和子,“吹管逐”者也有“二十五郎”变成了李謩。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国学唐人卢肇的《逸史》卷三的《李謩》其题材和主题与李肇《国史补》中的记载颇相类,这篇文言文由于入选为中学作文改写材料,所以今日影响更大:akdjf国43987学sdfia网o9vua
国学李謩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一次,他有事请假到越州。公家、私人轮流宴请他,以便欣赏他的神妙本领。当时,有十位新中的进士寄居在州里。他们都有家产,于是凑足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聚会,邀请李謩在湖上吹笛,想要欣赏他的风彩,尤其警人神智。因为钱多人少,就相约各带一位客人。其中有一个参加聚会的人,到了晚上才想起这事,没有时间去请别人。他的邻居是个独居者,年龄很大了,长久住在乡下,不懂人情世故,有几间茅屋,乡人都他称为“独孤丈”。于是就带着他赴会。ia国学网drtj8eub国学网h
国学到了聚会的地方,只见碧波万顷,景物都非常奇特。李謩以手拂笛,游船慢慢地划向湖心。此时,云雾淡淡,草木茂盛,微风吹拂着水浪,波澜陡起。李謩捧笛吹奏,笛声开始响起后,云散雾收,水面和草木阴森森的,仿佛有鬼神降临!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都认为天上的音乐也比不过他的笛声。独孤老丈却一言未发,在场的人都很不高兴。李謩认为他轻视自己,也非常怨愤。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吹奏一曲,曲调更加奇妙超凡,在座的宾客无不赞赏惊骇,独孤老丈还是一言不发。请他来的人深感羞愧后悔,对众人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在座的一起责备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一笑而已。李謩问道:“你一言不发,是轻视鄙薄,抑或是一位高人?”独孤老丈这才缓缓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音乐呢?”54((^C国学网rsrtk国学网ean
国学独孤老人说:“请你试着吹一首《凉州》吧。”一曲终了,独孤老丈说:“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李謩大吃一惊,起身叩拜说:“老先生乃神奇少有之人,我不知天高地厚,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独孤老丈又说:“当吹到《凉州》第十三叠时误入《水调》,你知道吗?”李謩说:“我愚钝蒙昧,实在不知道哇。”独孤老丈于是取笛欲吹。李謩连忙换了一支笛子,用袖子拂试后递给独孤老丈。独孤老丈看了看,说:“这些笛子都不中用,用的人都是些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支,说:“这支笛子吹到入破时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謩说:“不敢。”于是他就吹了起来。笛声响起,直入云霄,四座震惊,李謩恭恭敬敬、惭愧不安地站那儿一动也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老丈给李謩指出他刚才吹错的地方,李謩敬重佩服地要拜谢。待到入破,笛子就破裂了,无法吹完全曲了。李謩拜了又拜,众人折服,于是散去。54((^C国学网rsrtk国学网ean
国学第二天早晨,李謩和与会的宾客一起前去看望独孤老丈,到那儿一看,只有茅屋尚在,独孤老丈不见了。知道这事的越州人四处寻找他,最终谁也不知他的去向。3Ggh国学网e_G*(#@!$rbt12jm
国学在这篇文人笔记中,作者将变化成客人的蛟龙改为一位年老的独孤生,除去浪漫色彩而更增添现实意义。另外,作者越是强调这位老人的孤独年老、久住乡下,贫穷又不懂人情世故,就越是反衬出他技艺的神奇。当然也就更能突出主题:艺无止境,即使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下层民众,他的技艺也有高于国手者。我们从李謩的“蹙踖不敢动”、“敬伏将拜”、“李生再拜”的三拜中,也可看出李謩这位吹笛国手谦虚恭谨的求教态度和为人品格,这是李謩能技艺日精的原因,也是其他李謩故事中所未能告诉我们的。
国学唐代袁郊《甘泽谣》中“许云封”,还为我们提供了李謩与李白之间的一段因缘佳话:这篇笔记小说中说道:唐德宗贞元初年,著名诗人韦应物自兰台郎出知和州刺史,郁郁不得志。有次在船上听一位叫徐云封的吹笛,技法颇像天宝年间高手李謩,询问后得知是李謩的外孙。徐云封告诉李謩,他是任城人。天宝元年(741),外祖父随玄宗封禅泰山回经过任城。见到刚出生一个月的我,很是喜欢,便抱着我要李太白学士给我起名字。李白正坐在旗亭上,高声叫人拿酒来。九十多岁的酒店老板娘贺兰氏将太白邀到酒楼上,外公送上酒。李白大醉后,用笔在我胸前写下一首诗:“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外租不解,对李白说:“请您为外孙取名,为何写成一首诗?”李白说:“名字就在其中啊,你来看:树下人是木子,木子李字也。不语是莫言,莫言謩也。好是女子,女子外孙也。语及日中,是言午,言午是许也。烟霏谢成宝,是云出封中,乃是云封也。此即李謩外孙‘许云封’也”。IQQ国学网Far54e国学网kl9
国学这则故事还提供了音乐史上一些可贵的片段资料,如李謩艺术生涯的其它一些资料,唐玄宗于梨园法部设置小部音声在骊山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情形。至于许云封关于制笛材料的见解,更显李謩对笛子了解的精湛深透,这些资料都极为珍贵。这是通过两人间的对话完成的:Wae4国学网QF*O{@!J国学网*$#
国学许云封告诉韦应物:他十岁时父母便去世,便投靠外公。李謩“谓某性知音律,教以横笛。每一曲成,必抚背赏叹”。下面便是唐玄宗设置的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在骊山演奏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情形:0国学网wn9m4国学网国学网v
国学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馀人,皆十五以下。天宝十四载六月日,时骊山驻跸,是贵妃诞辰。上命小部音声,乐长生殿。仍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
国学韦应物也告诉许云封,他的乳母有个儿子叫千金,天宝天宝年间曾跟李謩。但刚刚艺成就去世了。他的笛子,就是李謩给他的。许云封看了看说:此笛倒是个好笛,但是外祖父是不会用这类笛子的,接着便为韦应物讲了一番应当选什么季节的竹子来制笛:$@*)国学网n7Ety!%awe5j^$#*^
国学竹生云梦之南,鉴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过期不伐,则其音窒。未期而伐,则其音浮。浮者外泽中干,干者受气不全,气不全则其竹夭。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叠十二节,一节十二敲。今之名乐也,至如落梅流韵感金谷之游人,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诚为清响,且异至音,无以降神而祈福也。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知非外祖所吹者。韦应物不太相信,便对徐云封,你吹吹看笛管会不会破,看看你说得对不对?徐云封于是捧笛吹一曲《六州遍》,一叠还未吹完,笛子已騞然中裂,韦应物惊叹久之,遂将徐云封礼聘到曲部来。KBVVu国学网vyy51897frvqw4jwWEF
国学李謩偷笛的故事也不断出现在一些诗词创作中,如元代王恽【正宫·双鸳鸯】:“岁东巡。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不忆李謩偷曲去,酒楼吹笛有新声”(《秋涧乐府》卷四);《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贺老琵琶李謩笛,兴庆楼前初下直。曲曲新声我辈闻,五侯宣索知何及”; 《晚晴簃诗汇》 卷八十七:“愁深直恐青山裂,韵冷遥怜玉指香。一自李謩偷谱后,便随铃雨怨三郎”等 。RK*^0国学网y’-34%FRS,国学网LBHJ,
国学台湾艺人还将李謩偷笛故事改编为音乐剧:“大唐盛世李謩传奇”。全剧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吹笛圣手李謩传奇的一生为背景,全剧共六幕,结合诗、书、乐、画、琴及说书的表演形式,呈现李謩少、青、中、壮、老五个人生阶段,串连起一系列音乐经典曲目,寓教于乐,。全剧还将历史故事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以台湾、客家、歌仔、南管、原住民音乐及古今民族经典乐曲精彩段落为素材,经由说书人说故事,随着剧中故事发展,结合知识性、音乐性、故事性及趣味性,引出古琴 箫 脚鼓、琵琶、四块、响盏、竹琴、客家锣鼓、平板、口簧琴、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笙、中阮、击乐等多种传统乐器表演,全剧除了着重笛艺与音乐的介绍外,还寓教于乐,藉此传达“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满招损、谦受益”的为人处事之道。
李謩天津桥偷曲
附:《逸史》卷三(卢肇)
国学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有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国学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神鬼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wr国学网5jSABTCR国学网RU*)I
国学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於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坐客皆为李生改容谢之。独孤曰“公试吹《凉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之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试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慄,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贴息,乃散。
国学同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wr国学网5jSABTCR国学网RU*)I
《甘泽谣》(袁郊)
国学许云封,乐工之笛者。贞元初,韦应物自兰臺郎出为和州牧,非所宜愿,颇不得志,轻舟东下,夜泊灵璧驿。时云天初秋,瀼露凝冷,舟中吟风,将以属辞,忽闻云封笛声,嗟叹久之。韦公洞晓音律,谓其笛声酷似天宝中梨园法曲李謩所吹者,遂召云封问之,乃是李謩外孙也。云封曰“某任城旧士,多年不归。天宝改元初生,一月时东封回驾,次至任城,外祖闻某初生,相见,甚喜,乃抱诣李白学士,乞撰令名。李公方坐旗亭,高声命酒,当垆贺兰氏,年且九十馀,邀李置饮於楼上,外祖高笛送酒,李公握筦醉书某胸前,曰:树下彼何人。不语真我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陈宝。外祖辞曰:本於学士乞名,今不解所书之语。李公曰:此即名在其间也。树下人是木子,木子李字也。不语是莫言,莫言謩也。好是女子,女子外孙也。语及日中是言午,言午是许也。烟霏谢陈宝是云出封中,乃是云封也,即李謩外孙许云封也。后遂名之。某纔始十年,身便孤立,因乘义马西入长安,外祖悯以远来,令齿诸舅学业,谓某性知音律,教以横笛,每一曲成,必抚背赏叹。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馀人,皆十五以下。天宝十四载六月日,时骊山驻跸,是贵妃诞辰,上命小部音声乐长生殿,仍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 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是年安禄山叛,车驾还京,自后俱逢离乱,漂流南海,近四十载。今者近访诸亲,将抵龙邱”韦公曰“吾有乳母之子,其名千金,尝於天宝中受笛李供奉,艺成身死,每所悲嗟。旧吹之笛即李君所赐也”遂囊出旧笛,云捧跪对悲切,抚而观之,曰“信是佳笛,但非外祖所吹者”又谓韦公曰“竹生云梦之南,鉴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过期不伐则其音窒,未期而伐则其音泛。浮者外泽中乾,乾者受气不全,气不全则其竹夭。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叠十二节,一节十二敲。今之名乐也,至如落梅流韵,感金谷之游人。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诚有清响。异音非至音,无以降神而祈福也。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知非外祖所吹者”韦公曰“欲信女鉴,笛破无伤”云封乃奉笛吹《六州遍》,一叠未尽,划然中裂。韦公惊叹久之,遂礼云封於曲部。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太白醉草

陈友冰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国学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诗作之一。而且同李白其它名作不同的是,它是按帝王之命当场即兴之作,更是在宿醉未醒、“以水靧(huì,洗)面”下“草就”,这就是“谪仙人”才能做到,非凡夫俗子所能成就了。关于太白醉草“清平调”的故事,许多历史笔记都有记载,而且见于正史《新唐书》中,并非像有的唐诗故事,仅见于野史稗乘或小说家的虚构敷衍。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新唐书·李白传》中记载说:天宝初年,李白南游绍兴一带,结识了道士吴筠。后来,吴筠被好神仙的唐玄宗李隆基招入内廷,所以李白也来到长安。在长安时见到时为太子宾客的贺知章。贺在读过李白的《蜀道难》后,惊叹说:“你不是凡人,是天上贬谪到人间的仙人!”贺知章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在金銮殿,纵论天下世事,并献上一篇赋。玄宗大悦,赏给饮食,并亲手为之调羹,并封李白为翰林供奉。但李白仍不拘礼法,与一班酒友在长安街市上醉饮。有天,玄宗坐在兴庆宫沉香亭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首歌词。召来后,仍大醉未醒。侍者以水洗面,才稍稍好一点。但拿起笔来便写就词章,婉丽精切美妙无比。玄宗爱其才,经常召他赴宴。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杜甫诗歌《醉中八仙歌》中曾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乃酒中仙”,说的也是醉草《清平调》中一个片段。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国学《新唐书》中所说的道士吴筠(?—778),字贞节,一作正节。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年轻时曾习儒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为人清高耿直,与李白性格近似,所以两人在绍兴一带结识后交往甚密。李白为翰林待诏,一说便是吴筠推荐。后来也像李白一样被高力士谗言中伤,固辞还山。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吴筠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修炼实践经验。道教著作主要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终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诗文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晚年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赐鉴湖一曲。千古传诵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作于回乡之时。
国学《新唐书》以及《清平调》中所说的“沉香亭”在兴庆宫内。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偏北处,原来是玄宗为亲王时的王府。开元二年(714)进行大规模改造,开元十六年竣工,玄宗主要居处和处理政务均在此。兴庆宫内主要的宫殿有正殿、大同殿、南薰殿,以及著名的沉香亭、勤政务本楼和花萼楼。兴庆宫内还有个湖泊叫兴庆池,由城外浐河引水注入而成,据说曾有黄龙出入其中,故又称龙池。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有诗曰:“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侵迤延”(《奉和圣制龙池篇》)唐代皇帝经常在龙池宴集大臣,名诗人沈佺期、张说、张九龄、苏颋、韦元旦等留下不少应制诗篇。这里也是唐代皇族和贵戚们水上游乐“公园”,一直到元代,龙池都还存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范雍等十八人在兴庆池泛舟赋诗,从诗句“绿竹绕池浮蚱蜢,绮马照水戏秋千”、“歌吹满舡花夹岸,酒帘无处不留人”来看,兴庆池已变成市民的的游览之地,而且美丽又繁华。直到元末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镇守西安的安顺王王妃还在兴庆池举行过盛大宴会。大约到明代中叶,兴庆池才干涸,兴庆宫一带皆成为农田。今日,成为兴庆宫公园。沉香亭在兴庆池东,当时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唐玄宗常携杨贵妃在此赏花饮酒,观看歌舞,成为当时宫廷生活的一大盛事。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对此有段记述:“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
今日兴庆宫公园内“沉香亭”
国学李白醉草《清平调》之事,在一些文史笔记和诗话、词话,如李浚《松窗录》、张岱《快园道古》、于敏中、英廉《日下旧闻考》、沈雄《古今词话》、陆蓥《问花楼诗话》、冯金伯辑《词苑萃编》、袁枚《随园诗话》、王弈清《历代词话》、毛奇龄《西河词话》等皆有记载传抄,无名氏的《杨太真外传》更将它编为小说。在这些记载中这段史实更为生动、具体,当然也更加夸张:
国学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多种玄宗喜爱的木芍药,即今日的牡丹。有次得到四种颜色的牡丹“红、紫、浅红、通白”,玄宗下令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当牡丹怒放之际,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贵妃坐着凤辇相随,一同前来赏花。皇上下诏梨园弟子中最出色的前来伴驾。得十六个乐手,由宫中最著名的乐师李龟年率队而来。一到沉香亭,李龟年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那知唐玄宗却吩咐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遂命龟年持金花笺,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来写新词。哪知李白宿醉未醒。侍者以水洗面,才稍稍好一点。但拿起笔来便写就《清平调》三章,以花喻人,比附精当贴切又文辞优美。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用丝竹伴奏,让李龟年唱起新曲。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欣赏歌词对她的赞颂,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佳话让李龟年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曾对五王说,他一生歌曲唱的最出色的,就是在李白在沉香亭所作的三首《清平调》。89qeh国jhadj学q1837网i0auv
国学说起来,这三首《清平调》写的也确实是好。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觉得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牡丹国色天香,美人花容月貌,互相比衬,彼此交织,语语浓艳,字字流葩,如“一枝红艳露凝香”,既是花红、又是面容,既是花香、也是体香。“云想衣裳花想容”更是服饰胜过彩云,面容胜过花容;至于“春风拂槛”“巫山云雨”,更是在暗示名花、美妃皆同蒙帝王恩泽,难怪玄宗读后大喜。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兼咏贵妃和牡丹。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古代诗论家们对这三首《清平调》也是好评如潮:明人周珽称其为“语语浓艳,字字葩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人沈德潜也说:(《清平调》)“三章“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唐诗别裁》)yedd国学网u3470L’;c4s
云想衣裳花想容
国学但是,李白得宠于这三首《清平调》,也得罪于这三首《清平调》。《新唐书·李白传》和李浚《松窗录》都有记载说:自此以后玄宗甚是垂青李白,异于其它翰林学,“帝爱其才,数宴见”,想给李白封官,但数次都被杨玉环阻止了,因为高力士曾对杨玉环进谗:杨玉环本来对赞颂自己的三首《清平调》非常喜欢,常常吟哦。高力士见后挑拨说:“我还以为你会把李学士恨入骨髓,想不到你还唱这三首词”。杨玉环不解,高力士便说:“你难道没有看到他在词中将你比作赵飞燕吗?”(《清平调》第二首中结尾两句为:“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为汉成帝的皇后,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相传汉成帝为赵飞燕造了一个水晶盘,令宫人用手托盘,赵飞燕则在水晶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而杨玉环则体态丰腴,,时谚有“燕瘦环肥,各得其宜”之语。另外赵飞燕曾与赤凤私通,将赵飞燕作比附,也有讥杨妃之宫闱不检的内涵。这两项都犯了杨玉环的大忌,当然要阻止玄宗给李白封官了。那么,高力士为什么要嫉恨李白,对杨贵妃进谗呢?这又与他受李白侮辱,李白醉后要他为己脱靴有关。李白据《旧唐书》、《续资治通鉴》和《容斋随笔·四笔》等文史记载,这也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主要原因:“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这段史料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就变成富有才华的李白狂傲政治、有意贬抑权奸的故事。例如、明代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醒世恒言》中就有个《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故事写番使前来唐朝下书,但翰林学士拆开一看全然不识一字。天子让主持进士考试的南省试官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开看,双目如盲,亦不晓得”。玄宗大怒,“限三日,若无人识此番书,一概停俸;六日尤人,一概停职;九日无人,一概问罪。别选贤良,并扶社稷”。贺知章回家将此事说与李白,此时李白因参加进士考试不肯行贿而被杨国忠黜落,正闲居友人贺知章家中。李白对贺知章说愿与圣上分忧。贺于是保举李白上殿。李白拿起蛮书“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对御座前将唐音译出,宣读如流。玄宗大喜,即日拜为翰林学士,并设宴于金銮殿,要李白“开怀畅饮,休拘礼法”。李白尽量而饮,不觉酒浓身软。天子令内官扶于殿侧安寝。下面最精彩的“醉草吓蛮书”故事:
次日五鼓,天子升殿。净鞭三下响,文武页班齐。李白宿醒犹未醒,内官催促进朝。百官朝见已毕,天子召丰白上殿,见其面尚带酒容,两眼兀自有朦胧之意。天子分付内侍,教御厨中造三分醒酒酞鱼羹来。须臾,内恃将金盘捧到鱼羹一碗。天子见羹气大热,御手取牙答调之良久,赐与李学士。李白跪而食之,顿觉爽快。是时百官见天子恩幸李白,且惊且喜,惊者怪其破格,喜者喜其得人。惟杨国忠,高力士愀然有不乐之色。圣旨宣番使入朝,番使山呼见圣已毕。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手捧番书立于左侧柱下,朗声而读,一字尤差,番使大骇。李白道:“小邦失礼,圣上洪度如工,置而下较,有诏批答,汝宜静听!”番官战战兢兢,跪于阶下。天子命设七宝床于御座之傍,取于闻白五砚,象管免毫笔,独草尤香墨,五色金花笺,排列停当。赐李白近御榻前,坐锦墩草沼。李白奏道:“臣靴不净,有污前席,望皇上宽恩,赐臣脱靴结袜而登。”天子准奏,命一小内侍:“与李学士脱靴。”李白又奏道:“臣有一言,乞陛下赦臣狂妄,臣方敢奏。”天子道:“任卿失言,朕亦不罪。”李白奏道:”臣前入试春闹,被杨大师批落,高大尉赶逐,今日见二人押班,臣之神气不旺。乞玉音分付杨国忠与臣捧砚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结袜,臣意气始得自豪,举笔草诏,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天子用人之际,恐拂其意,只得传旨,教“杨国忠捧砚,高力十脱靴”。二人心里暗畸自揣,前日科场中轻薄了他,“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脱靴。”今日恃了天子一时宠幸,就来还话,报复前仇。出于无奈,下敢违背圣旨,正是敢怒而下敢言。05awemk国学网rWR034$@
国学很显然,这段故事是将史实中的醉草《清平调》三章改为“醉草吓蛮书”,将《新唐书》中玄宗初次召见李白时的“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改到李白醉草“吓蛮书”的前后,并将“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改为醉草“吓蛮书”的条件,并由高力士扩大到高力士、杨国忠二人,以此来抨击贪赃枉法、埋没人才的权奸。在称颂和表露超常的才华的同时更加突出他酷爱自由的个性、蔑视权势小人的傲骨和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应当说,这种改编和创造,到更符合李白不容于朝廷被“赐金放还”的真正原因。因为李白被“赐金放还”,绝不是《新唐书》所说的“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一个偶发事件那样简单,应是有下面两个因素长期造成的: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得不到实现,极度苦恼之中,变得更加颓放。当年李白接受征召赴长安,是非常兴奋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以为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借此可以达到实现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已不是励精图治的开元盛世天子,而是“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风流君王了。他看中乃至奖赏李白,只不过把他当做可以填新词、谱新曲的御用文人,作为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对于怀有“扶社稷、安黎元”壮志的李白来说,内心自然非常痛苦与失落。本来就嗜酒狂放的李白自然会更加醉酒佯狂,以致表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以致“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醉中八仙歌》),以致“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另一方面,李白为人又正直高傲、遗世独立,他不会为高官厚禄曲己求人、奴颜婢膝,更不会与奸佞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三年长安生活,常常是“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锁贤”(《玉壶吟》)。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大概就是他“谑浪赤墀青锁贤”的事例之一。这种与朝廷风气尖锐对立的人文品格固持,即使唐玄宗没有“赐金放还”,他也要辞职归去了。在“赐金放还”之前,他对唐玄宗就说过“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书情赠蔡舍人雄》),要学东汉的严光,辞别汉光武帝,归隐湖上了。
国学但在孟棨的《本事诗》中,醉草的诗歌中虽也将杨玉环比作赵飞燕,但却不是三首《清平调》而《宫中行乐词》十首;虽也要求有人磨墨,但不是宰相杨国忠而是“二内臣”。既然没有高力士脱靴这一情节,也就不会有高力士向杨玉环进谗这回事。那么李白的赐金放还也就与杨玉环无关,而是玄宗本人不满意。《本事诗》中是这样叙述的:
国学玄宗听到关于李白介绍后,将李白召入翰林院。玄宗非常欣赏李白过人的才华和文章辞藻,又有超人的识见,想等一等给他一个很高的官职,因此暂时就没有任命他具体的官职,只是在御前供奉。有次因为要宫人歌舞,便吩咐高力士:“面对良辰美景,哪能专门听宫廷乐队歌舞,必须有文人学士前来吟咏留下美妙词章,这样才可以夸耀于后世”,于是下令召见李白。李白此时正应邀赴宁王酒宴,已喝的酩酊大醉。来到御前跪拜时便瘫在那里。玄宗知道谱曲非李白所长,便要李白用五律写十首《宫中行乐词》。李白拜倒在地说:“宁王赏我酒,我已经喝醉了。请皇上原谅臣的放肆,我才能发挥自己微薄的伎俩”。玄宗说:“可以”。于是下令让两个内监来搀扶他,又替李白研墨并把蘸好墨的笔递到他手上,又让两个内侍在他前面张上朱丝栏。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然后,毫无停顿,文不加点,立马将十首诗草就。而且笔迹龙飞凤舞,词句精美,对仗工饬。其中第一首写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宿鸳鸯。选妓随雕辇,徵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李白从此经常出入宫中,玄宗恩礼殊厚。但最后竟然上表章要求离开朝廷。玄宗也认为李白不具备国家重臣的气质。下诏赐金放还。
国学孟棨说的十首《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上述为第二首。全诗铺陈帝王富贵生活,但铺排中亦有讽谏。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洞房(神仙洞府般的房屋),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其中“金殿宿鸳鸯”已暗指李隆基和杨玉环,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在李白之前,描绘宫廷享乐生活的宫体诗,多为风格绮靡浮艳,语言纤巧农丽。但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有崖岸。所以沈德潜说这组诗“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诗别裁》)
国学孟棨是唐代人,比起写《新唐书》的宋人欧阳修等自然更接近李白的时代。但《新唐书》“文学传”不选孟棨《本事诗》中这段记载而取李浚的《松窗录》。倒不是松窗录中记载情节更曲折,更富传奇性,更在于《松窗录》记载中的唐玄宗“赏名花、对妃子”而求新词,更符合天宝后期这位重色轻国的荒淫帝王思想行为;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更能突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精神;高力士的进谗和“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悍而止”也更能体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玄宗的昏庸,而这些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因。由此可见,欧阳修等所撰的《新唐书》在选材上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当然,从中也可看出“李白醉草”这个唐诗故事的演变进化过程。@%@62S12国学网34KZ^$#!%NUI#$
附《新唐书·李白传》
国学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本事诗》孟棨
国学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於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方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掖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於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跃龙拏。律度对属,舞不精绝。其首篇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宿鸳鸯。选妓随雕辇,徵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文不尽录。常出入宫中,恩礼殊厚。竟以疏从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
《松窗录》李浚
国学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晓拂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一)。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其三)”龟年遽以辞进。
国学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龟年常语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此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悍而止。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二

陈友冰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列为《古诗十九首》第十篇,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未收,徐陵的《玉台新咏》定为西汉枚乘所作,《玉烛宝典》称此诗为「古乐府」,实际上仍是东汉文人仿作的乐府诗。
  这是一首咏歌牛郎织女两地相思的爱情诗。在茫茫的宇宙里,牛郎和织女星是两个各不相瞩的星体,牛郎星属天鹰星座,织女星属天琴星座,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他们却有著人的情感和纠葛,早在《诗经》中就写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小雅·大东》)到了汉乐府《迢迢牵牛星》中,他们已变成一对可望不可及的恋人。诗人透过织女孤寂的织布动作和痛苦纷乱的内心世界描绘,表达了她对“盈盈一水”外牛郎的深长思念。当然,这种天上的咫尺天涯,实际上也是人间的相思之情。歌者是藉神话传说来写人间的相思之苦。
  
  这篇优美的诗章在艺术上的最突出之处,就是想像力丰富:不但把这两个各不相属的星体想像成一对因银河阻隔不能会面的情人,而且还进一步想像出织女织布的动作、悲痛的表情和内心的哀怨,表现得极为深婉缠绵,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特别是那些追求美满婚姻,但又受到世俗阻隔的情人们。
  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即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对相思相恋、哀怨无穷的主人翁形象。他们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迢迢」,本指路途遥远之貌,但从后面的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来看,实际的路程并不遥远,之所以「迢迢」,是织女心中的主观感觉,因为虽近在咫尺,但却不能相会,心理上也觉得远在天涯。「皎皎」是形容织女星的明亮之状,含有星体的自然属性。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织女星体是牛郎星的数倍,亮度也超过牛郎星的数倍,所以两星相比,织女星显得“皎皎”,而牛郎星则显得晦远——“迢迢”。但「皎皎」在此同样不只是用来形容织女星的亮度,更主要的是把她想像成人间的一位少女,「皎皎」是用来形容她形体的俏丽和内心的纯洁。下面著重描述她织布时的优美姿态和因思念牛郎而产生的紊乱、痛苦心绪。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抒」是写织女织布时的动作。“纤纤”,是形容手的纤柔、细嫩、白皙;“扎扎”,是织布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上句是写所见,下句是写所闻,以此来描绘她织布时的形体动作。诗人在此著意描绘她的素手纤纤,这是一种文学的夸张,透过这种夸张,使人感到这位女主人翁从外貌到心灵都是美的,从而使人对她的不幸遭遇产生更深的同情。这种夸张也是汉乐府民歌常用的手法。如《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描绘采桑女秦罗敷的穿戴就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綺为下裙,紫綺为上襦」;同为《杂曲歌辞》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诗人描写她的打扮是“足下躡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堕明月珰”。这些都是夸张,我们却不能因其穿著的华贵和手的纤细白嫩,就否认她们是农家妇女。
  如果说「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抒」是写织女织布时的形体动作,那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则是进一步描述她织布时的心理和情态。「终日不成章」是化用《小雅·大东》中的「终日七襄,不报成章」。章,指布帛的经纬纹理,不成章,是指织不成布,而且整天都是这样无心织布。「泣涕零如雨」是描绘织女的伤心痛苦之状。为什么「终日不成章」?又为什么「泣涕零如雨」呢?接下去,诗人点破了其中的原委:「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深长的相思搅乱了她内心的平静,使她无法专心地织布;是咫尺天涯、相望不相及的苦恼,使她终日涕泪涟涟。那麼,两人又为什么隔河相望,不能相见呢?是因为“河广水深”、“白浪如山哪可渡”吗?诗人又作了否定的回答:“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既清又浅,距离也很短,往返一趟并不困难。那麼,又为什么隔河相望、咫尺天涯呢?诗人没有回答,诗中的主人翁也没有回答,只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个“不得语”有两个内涵:一是不需说。两人虽隔河相望,咫尺天涯,但含情相视、心心相映,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宋代词人秦观根据这种身虽隔、但情相通的情景,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理想,这就是有名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重在两人的心心相映,而不在阵日耳鬢廝磨,这大概是对“脉脉不得语”的创新吧!二是无法说。因为两人如此相思,河汉又清且浅,那麼两人隔河相望、不能来往的原因,就绝不是河水的阻隔,而是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势力或权力,使他俩无法往来,这种势力既能使他俩无法来往,当然也能使他俩无处申诉,那麼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透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把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时的脉脉含情之态,和由于不能相会而产生的幽怨,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对背后恶势力的阻扰,也做了足够的暗示!
  
  这是一首整齐的五言诗,其风格正如钟嶸所指出的那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诗品》),显得份外的缠绵和幽怨。它不但善于透过形体动作来展示人物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并且还善于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地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诗人由织女的不停劳作——「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抒」,写到她思绪万千,无法织布!「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再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暗示两人阻隔的原因,非是河深且广难以相会;最后用“脉脉不得语”来挑破“终日不成章”的原由。在语言上,诗人多用叠字,如「迢迢」、「皎皎」、「纤纤」、「扎扎」、「盈盈」、「脉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翁感情上的起伏顿宕,增加了此诗感人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千百年来不仅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且也引起了文人的纷纷仿效。李商隐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郭抹若的《天上的街市》,其中关于银河的一段,更是沿著这首诗中的“河汉清且浅”展开了进一步的想像:
你看那浅浅的银河,
定然不十分宽广。
那隔著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著牛儿来往。
我想此刻他们定在天街上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著灯笼在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上山釆蘼芜
上山釆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縑,故人工织素。
织縑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縑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并未收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始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可见乐府诗和古诗在最初是不易划分得十分清楚的。“蘼芜”,又叫江离,叶子风乾可作香料,古人认为它可以治妇女的不孕症。采蘼芜的是一位弃妇,诗中描写她采蘼芜归来后,在山下遇到了前任的丈夫,透过他俩的问答,引出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来。
  弃妇这个题材,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多有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卑下和任人摆佈的命运。至于被离弃的原因和她们对此的态度,在不同的诗章中也各自不同。诗经《氓》中的女主人翁是被一个负心汉无情抛弃的,女主人翁一旦被抛弃,决裂也是毫不犹豫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谷风》中的女主人翁虽同是被抛弃,但还存有幻想,态度是游移的,总希望男方有一天能回心转意:“不念昔者,唯余来塈”;汉乐府中的刘兰芝虽然也被离弃,但原因却是封建家长制在作祟,最后和故夫一道殉情来表示他们的反抗。这些不同的原因和态度,固然反映了人物性格上的差异,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问题的复杂性。那麼,《上山采蘼芜》中的这位弃妇是属于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人认为她是被丈夫抛弃的:“透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气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汉魏六朝诗选註》);有的选本有意迴避这点,只笼统地说:“透过他们的一段对话,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贱和她们的悲惨遭遇。”(《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我认为这对夫妇有著焦仲卿夫妇类似的遭遇,离弃的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只不过他俩缺乏仲卿夫妇以死反抗的决心和意志,因此重逢时只能倾吐悔恨和相向长叹罢了。因为从诗的题目和情节看来,这位妇女是因为无子而被遣归的。“无子”,是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弃的七条规定(《七出》)之一,并不是由于夫妇间感情破裂才遭离弃的。因此她对丈夫没有怨恨,更没有决绝,相反,离异之后还上山采蘼芜,说明她幻想有一天仍能回到丈夫身边生儿育女。从诗中的情节来看,「故夫」对她也十分怀念并无嫌弃之意,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对诗的情节作些简略的分析。
  这首诗是透过双方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对话之外,只有开头两句是敍事:“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这两句交代了两人重逢的原因和地点,用语简洁又含蓄。“采蘼芜”不但交代了事由,而且还有另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蘼芜能治妇人的不孕症,“采蘼芜”暗示她被休弃的原因是“无子”,这是封建礼教中的“七出”之一,也暗示了她还想做些伤心的补救。二则蘼芜也是一种芳草,妇人采蘼芜也是芳洁自喻,是作者对她品格的暗示和她无端被遣的不平。妇人见到故夫后有一个动作:“长跪”,这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闻一多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著地以尻(臀部》著膝,著(靠紧》稍安者曰坐,伸腰及股,两膝措(支柱》地而耸体(耸起上身》者曰跪。其体益耸,以致其恭者曰长跪。”(《乐府风笺》)从这位弃妇长跪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故夫并无怨恨,往日夫妻之间也是相互敬重的。问话只有一句,也是她最关心的事:“新人复何如”因为她与故夫是被迫离弃的,她既然仍爱著故夫,当然关心他再婚后的生活,就像刘兰芝离开焦家时还把「箱笼六七十」「留待作遗施」一样。但她又是无端被遣的,往日在家受尽了封建家长或礼教的折磨欺凌,现在选择的新人是否比自己强呢?她当然在关心中显露著不平。所以尽管只有短短一句,却包含著极为丰富复杂的内容。故夫的回答也是充满感慨和悔恨的:「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顏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诗人在此用的是比衬法,他不把新人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说新人也不错,长得和弃妇一样的漂亮,然后再说新人不如故人殊,就更显得弃妇的难得了。那麼,难得在何处呢?主要是「手爪不相如」。新妇虽然外表漂亮,但却不如故人灵巧能干。我们读过《孔雀东南飞》后可以知道,刘兰芝是很勤劳能干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婆婆对此不但不赏识,却一心要驱遣她,只因婆婆中意的是那个「窈窕艳城廊」的东邻女。我们从「上山采蘼芜」的这段故夫悔恨敍述中,也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中封建家长的影子。
  丈夫既然提起了辛酸的往事,又把新人旧人作了对比,并表白了自己的态度,弃妇的委曲和不平更像那解冻的江河,胸中情感的波涛顿时汹涌澎湃。但是她的善良,特别是她对故夫的情感,又使她不可能去公然指责对方,尽情倾诉自己的不幸,因为那会给已经追悔莫及的故夫带来更大的打击,因此,她只是淡淡地回忆起当年离别的情景:“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虽是淡淡的两句旧事重提,内中却充满了无限的哀怨。这里的“门”是正门、大门;“阁”是边门、小门。你想想看,一边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新人从正门堂皇进来;另一边却是凄凄惶惶,形隻影单的故人从旁门悄悄离去,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卑下地位和任人摆佈的命运,从这两句充满哀怨的对比中,不是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吗?下面六句仍是故夫的答对:“新人工织縑,故人工织素。织縑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縑来此素,新人不如故”。这六句与“新人虽言好”四句在内容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手爪不相如”具体表现细述了一下。“縑”是杂色的绢,“素”是白色也是纯色的绢,縑比素质量差;因此新人无论是在纺织的质量也比不上旧人,看来新人是不如旧人勤劳能干的。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在份量上占全诗的三分之二,这并不是作者在结构上的失当,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为这种絮絮叨叨的语言,最能表现出故夫的追悔失神之态,这种重复也是把弃妇的无辜反覆加以表白。这种追悔和表白都是对造成这种不幸的封建礼教或封建家长制无声的谴责。
  这首诗主要用对话组成,而且措辞含蓄、情意自溢,给人丰富想像的余地。它不同于同是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西洲曲》等敍事作品,全诗除开头两句外,都是夫妇之间的问答,透过问答来表现今日故夫的心境和弃妇遇见故夫时的情感,这在敍事诗中是独树一帜的。明清时的《山歌》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和敞开心扉,可能是受其啟发和影响。另外,在对话中,故夫的答对敞豁而絮刀,把自己的追悔和评价公开、再三地加以表现,弃妇的询问却含蓄而简短,内心的哀怨和思念透过一两句询问或回忆,暗暗地流露出来。这反映了两人的不同处境、身份和性格特征,诗人对此处理得十分恰当。
  
上山釆蘼芜,下山逢故夫
古八变歌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岁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愴愴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从此回。
  此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未载,沉德潜的《古诗源》称为“汉乐府古辞”,余冠英的《乐府诗选》收入《杂曲歌辞》。据说古代有《九曲八变》之歌,今只存《八变》。这是一首悲秋思乡的诗,诗中的主人翁是个流落在湖北监利一带的游子,初秋的北风和凄清的虫鸣,触发了他对家乡的无穷思念,瑟瑟的枯桑和遂风的飞蓬,又勾起了他飘然一身、无处止息的人生伤感。与《古歌》、《悲歌》、《饮马长城窟行》等悲秋思亲的汉乐府相比,它的特色在于通篇都是托物起兴,藉景抒隋。刘勰在谈到比兴手法时曾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籟’,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文心雕龙·比兴》)。这首《古八变歌》正是融合了宋玉《高唐赋》、枚乘《菟园赋》里采用的喻于声、方于貌等比兴手法,用络纬、枯桑在秋风中的音响,和浮云、飞蓬在清秋中的情态,来比附自己身处异地的孤单形影和深切的乡关之思。
  
  开头两句“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是因物而起兴,夏季常吹的是南风,当风向转北时,季节也就从夏转为秋了。秋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中是个萧索的季节、伤感的季节,也是最容易撩起乡愁的季节。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索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在湖北监利县,此处大概是这位游子的飘流之所。他从吹到章华台上的北风中感知了秋的降临,再由萧瑟的秋触发了游子的乡愁。“浮云与暮色,似从崦嵫来”是写他在清秋中所见。崦嵫,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市西,下有虞泉,古代传说是日没之处。这是一个初秋的黄昏,浮云在天空游盪,似乎从崦嵫带来了日落的信息。初秋的北风,冷冽中带著萧条,已够人伤感的了,何况又是秋天的黄昏,更带上一种苍茫、悲愴之情。“浮云”,在此既是景色,也是飘泊无依的游子象徵,后来的李白在《送友人》中干脆挑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下面的“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则是写耳中所闻的秋声。“枯”,指桑叶落尽的桑枝;“络纬”,即莎鸡,俗称纺织娘,一种秋天的鸣虫。秋风把枯桑吹得瑟瑟作响,又不时送来纺织娘的鸣叫声,这里未写秋风,但处处可见萧条秋风的威力;未写所见,却把一幅清秋图透过听觉幻化在读者眼前。当然,这既是耳畔的秋声,也是在托物寄情,那孤零零的桑枝不正是意味著远方游子孤单的身影;那不停鸣叫的纺织娘,不是更加勾起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吗?李白有首仿乐府诗叫《长相思》,也是写清秋之夜听络纬鸣叫勾起他故国之思的:“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既反映了李白善于向古代民歌学习,也反映了这首乐府诗的深远影响。诗人透过以上四句的所见所闻,勾画出一个凄清萧瑟的清秋场景,迟暮而孤寂的氛围,藉以比附远方游子那孤单飘零的身影,暗寓他那索寞孤寂的情怀。
  下面两句“翩翩飞蓬征,愴愴游子怀”则是明喻:用飘行万里、无所依附的飞蓬,来比喻千里游盪、飘泊无依的游子,用飞蓬的“翩翩”之态,来形容游子的“愴愴”之怀。这样从结构上总括一句,把初秋萧索之景与景中离乡之人合二为一,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景即是情的艺术境界。最后两句“故乡不可见,长望从此回”,则是直抒胸臆、点破乡思。尤其是最后的“从此回”二字,我们彷彿听到主人翁在大声疾呼、顿足长叹:这种乡思应该结束,不能再苦挨下去了。它把主人翁盼望回到故乡、急切难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结构上看,这种直接抒情与上面大量的含蓄暗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彷彿主人翁那扼止不住的乡思乡愁,再不能顺著那含蓄曲折的渠道来流淌,而要冲破一切形式束缚,来个全面爆发。总之,这样一明一暗,一低迴婉转一直率明快,把这位游子在深秋北风中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低迴曲折,富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翩翩飞蓬征,愴愴游子怀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玄徽护花

陈友冰

玄徽护花
梨花 阿措
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青年对芳月。
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
番石榴 白衣人
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
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
  这两首诗缘自谷神子的《博异志》“崔玄微”。阿措和白衣人皆是故事中的花神,这就像《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小说中的作者是林黛玉,实际上是曹雪芹所作,这两首诗实际上也是谷神子写的。
  谷神子是个化名,有人说是裴铏,但大多认为是郑还古。《四库全书》就认为是郑还古撰:“撰旧本题唐谷神子还古撰,不著姓氏” ;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又为之找出了些佐证,大致可以认定作者谷神子为唐人郑还古。另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也皆认为是郑还古所作。裴铏,在《唐诗故事》(八)中已作介绍。至于郑还古,我们知道得很少。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文史资料介绍,他少有俊才,郡望荥阳(今属河南)人。初家居靑齐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叛乱时,他扶老亲回归洛阳,与其弟一起扛舆。晨暮奔追,两肩皆疮。嗜学,与刑部尚书刘公之女结婚。元和初年(806),登进士第,在东都洛阳与大将军柳尚友好。后为河中从事,坐谤贬吉州掾,终国子博士。约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还在世。生卒年不详,字亦不详。为人性格刚躁,喜批评时政,赵璘《因话录》卷三说他“以刚躁喜持论不容于时”。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郑还古”条:“还古初娶刘氏女,嘉会之初,梦娶房氏。后刘卒,再娶东都李氏,属房直温为东洛少尹,李之舅也,礼宴皆房主之,始知旧梦之前定也”。可知他一生二娶:前妻为刘氏,刘氏病卒后再娶东都少尹房直温的外甥女李氏,嫁妆、婚宴皆房直温置办。尝注《老子指归》十三卷,传奇集《博异记》相传亦是他所作。
 《博异记》在《新唐书·艺文志》、《崇文书目》、《郑樵《通志》均著录为三卷,而《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为一卷。可见宋以后遗失颇多。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指出:其自序中称其“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词,稍获周身之戒。今观所载,殊不见触忌之语”,可见有所流失。到了明刻《古今逸史》、《顾氏文房小说》中仅存十条。1980年,中华书局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另据《太平广记》辑录佚文23条,作为补编,是目前较完备的一个本子。
郑还古
 《博异志》是辑录初、中唐关于“神仙恢谲之事”,属于志怪一类。其创作目的却和六朝志怪不同,他是通过“神仙恢谲之事”来箴规时事,劝导人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就说该书是通过“神仙恢谲之事”来“记初唐与中世事”,作者在书的自序中将其创作目的说得更为清楚:“余放志西斋,从宦北阙,因循往事,辄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言,稍获周身之诫。只同求己,何必标名,是称谷神子”。《博异志》算得上唐人传奇中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它通过神仙诡异之事来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惩恶除暴是其中一大主题,如《敬元颖》通过陈躬仲与敬元颖联合除妖的故事来影射当时欺上压下、为非作歹的权贵;《许汉阳》则通过许汉阳参加龙宫招待的豪宴后,吐出的皆是溺死者之血肉这个荒诞故事,直接抨击那个吃人的社会;《杨知春》、《李黄》以血的教训告示人们不要贪财恋色。这些也许就是郑还古“持论不容于时”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如果说上一则的“蓝桥相会”是咏歌人神相恋,通过不顾流俗、无怨无悔的追求终成眷属的话,那么,这则《玄微护花》则是描述人神相助,共同战胜恶势力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
  玄宗天宝年间,有位高士叫崔玄微,在洛阳东面有座宅院。崔玄微沉溺于道家修炼之术,三十多年来一直服金石、餐茯苓,以期长生。因为药将用尽,便带着童仆进嵩山采芝草,在山中耽搁了一年。回来时因宅中常年无人居住,蒿莱满院。这时正是春天的夜晚,风清月朗,崔玄微睡不着。他一个人住在一个院落内,家人没有特别原因不会来打扰他。有天半夜,有位穿着青衣的姑娘对他说:“您住在院内,今天我的两位女伴要到东门表姨那里去,路过我这里,想在此园内暂时歇息,可以吗?”崔玄微答应下来。不一会,有十来位女子被青衣姑娘引了进来。有位身着绿裳的女子自称是杨氏,又指着另一位说是“李氏”,再一位是“陶氏。最后指着一位穿深红色衣服的小姑娘说:“她姓石,名叫阿措。这些女子皆有侍女伺候。玄微一一相见,然后一同坐在月下。玄微询问她们结伴而行为了何事?回答说是去拜见封十八姨。十八姨数日前就说要来但没有来,于是大伙决定去拜望她。
  大家坐下不多久,门外就报十八姨来了。诸位皆惊喜上前迎接。杨氏说:“这座园主人很是贤德,在这里从容而不恶俗,其它诸处都不如这里,所以请十八姨来此处相见”。崔玄微也拜见封氏,只见她言辞冷冷,有隐士之风。于是相互作揖坐下。这些女子皆非常艳丽,满座芬芳袭人。于是斟上酒,各人皆奉上一曲,玄微还记得其中一两首。有位穿红衣的给穿白衣的敬酒,并奉上一曲,歌曰:“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当年对芳月。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赞美白衣女颜色皎洁胜过白雪,更何况正当盛年又在月光之下,自然更显得洁白无瑕。你低声沉吟不敢埋怨东风,只能暗暗叹息荣华易逝,岁月催老。白衣人也给红衣女敬酒,并回赠一首,歌曰:“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意思是说你穿着红衣披露着盈盈笑脸, 脸颊上胭脂成淡淡的轻红。只恨红颜易老,不要埋怨东风薄情带走来青春。等到十八姨持杯祝酒时,行为显得很轻佻,酒杯倾翻,玷污了阿措的衣裳。阿措变色说:“大家都奉承你,我却不怕,不回去奉承你”,说罢,拂袖而去。十八姨说:“这个小女子借酒使气”。于是大家都起身送封姨到门外,十八姨去南方,大家又回到园中作别,玄微对此也不惊不怪。
  第二天夜晚,诸女又相聚园中,商量到十八姨处致歉。阿措发怒说:“何必再到封老太婆那里去,我们去求崔处士,不知你们是否同意?”大家都说:“好”。于是阿措上前对崔玄微说:“我们大家都住在园内,每年都被狂风所侵扰,常求十八姨庇护。昨天我得罪了十八姨,大概不会为我们出力了。处士若不见外来庇护我等,我们也会报答你”。玄微说:“我有什么法力能庇护你们呢?”阿措说:“我们只求处士每年正月初一做一个红色的旗幡,上面画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图案,竖立在花园的东方,就可以使我们免遭劫难。今年正月初一已过,只好请你于本月二十一日早晨,东方有微风时,就将此幡立起来,我们就可以免难了”。玄微答应下来,众女齐声道:“不敢忘德”,分别拜别而去,玄微在月下送到苑墙外,见他们越过院墙消失在花园中。到了二十一日这一天,玄微如约将幡立起来。这一天,东风振地而来,在洛南折树飞沙,但苑中繁花不动。玄微才领悟到这些姓杨、姓李以及其它诸姓女子,皆是花神。那个穿深红色衣服的阿措,乃是石榴花神;封十八姨,乃是风神。隔了数夜,杨氏等众花神前来致谢,赠送数斗桃李花瓣,对玄微说:“服下这些花瓣,可以延年益寿。但愿处士长久在此护卫我们。我等也可以长生了”。到宪宗元和初年,玄微仍在世,还像个三十岁左右的人。
 《崔玄微》在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六朝志怪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了在故事的新奇、情节的曲折以及韵散结合等方面,具备唐代传奇的共同特征外,还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安排,既有人性,又有物性和神性,既有神通,又符合所属各类植物的特征,更带有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唐社会的时代特征。小说中的杨氏、李氏、陶氏、石阿措和十八姨分别是桃花、李花、杨柳花、安石榴和风神。杨柳花穿绿衣裳,李花穿白衣裳,桃花红衣裳,石榴花穿绯红色的衣裳,这皆是植物花朵的本色。白衣人和红衣女所咏的两首诗,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咏歌桃花和李花的咏物诗。绯衣小女曰“姓石,名阿措”,更是带有石榴的物性。石榴并不是中国的原产,据说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以后,从伊朗和阿富汗带回来的,被称作番石榴,又称作安石榴。石榴分为甜酸两种,“小女子”阿措看来属于酸石榴。阿措的“措”与“醋”谐音近形。在曾慥《类说》中,她的小名干脆就叫“醋醋”;石榴树长有许多小刺,石阿措不畏强暴、敢于顶撞也像是浑身长刺的酸石榴。风神十八姨姓封,自然与“风”谐音。小说中描写她“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饮酒后“情颇轻佻”,也都符合风的秉性和形状特征。在小说情节上,封姨居长,可以任意摆布各类植物,各类植物屈于淫威,不得不曲意承奉;在崔玄微的保护下,“是日东风振地,自洛南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这些既符合自然物性,又带有中唐以后权贵跋扈、倚强凌弱,小民受气受压,不得不强颜趋奉的社会特征。红衣女诗中的“沉吟不敢怨春风”,白衣女的“莫怨春风道薄情”,既是对在座风神的曲意表白,更是以一种反语的形式倾吐人生的不公。至于阿措的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亦是下层民众反抗精神的再现,所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汉末民谣)。崔玄微的树幡护花,更是民众锄强扶弱、渴望生活安定、得到保护的生活愿望的反映。另外,故事中的这些花神皆为绝色女子;封姨职掌东风;众花神请崔玄微“岁日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于苑东立之”,即可免遭风暴摧残;而崔玄微服下众花神赠送的桃李花数斗,即可长生这些又带有神性。《博异志》这种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安排,既有人性社会性,又有物性和神性的表现方式,宋元以后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次,小说文字精炼,语言生动,往往三言两语,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石阿措与封十八姨正面冲突一段:
门外报封家姨来也,坐皆惊喜出迎……封氏,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遂揖入坐…..至十八姨持盏,情颇轻佻,翻酒污阿措衣,阿措作色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畏也”拂衣而起。十八姨曰:“小女弄酒”,皆起至门外别。
  众人对强权者的曲意逢迎:“坐皆惊喜出迎”,“皆起至门外别”;封十八姨开始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酒后的原形毕露:“情颇轻佻,翻酒污阿措衣”,被阿措顶撞一番后的无奈和自下台阶:“十八姨曰:‘小女弄酒’”,寥寥数语,皆情神毕肖。当然,阿措的勇敢、倔强,不愿奴颜婢膝的傲岸性格,通过对比和反衬,也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正因为如此,《博异志》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好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赞它“叙述雅赡。而所录诗歌颇工致,视他小说为胜”。胡应麟甚至认为它超过中中唐志怪的代表之作牛僧孺的《玄怪录》:“余读之,词颇雅驯,盖亦晚唐稍能文者,视牛氏《玄怪》等录觉胜之” (《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
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影响很大,宋代《太平广记》、曾慥《类说》、《古今逸史》、《顾氏文房小说》《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全唐诗》皆有转录。
  
  其实,《崔玄微》的作者郑还古也写过一首诗,题为《赠柳氏妓》,诗的背后更有一个哀艳的故事。这首诗见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郑还古”, 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卷491也有记载 。诗中写道:
冶艳出神仙,清声胜管弦。
词轻《白苎曲》,歌遏碧云天。
未拟生裴秀,何妨乞郑玄。
不堪金谷水,横过坠楼前!
 《全唐诗》载有郑还古三首诗,《赠柳氏妓》是赠给一位在洛阳柳尚将军府中结识的歌姬叫沈真真的,赞颂她姿色艳丽,歌喉美妙。暗示自己可以替他写歌词,也希望她像西晋美女绿珠一样,美艳而忠诚。与其他两首《吉州道中》、《望思台》通俗浅白、直抒胸臆的诗风不同,这首诗多用典故,显得典雅又婉曲。诗的前两句无须解释,是直接赞扬沈真真的美貌和歌喉美妙。第三句的《白纻曲》是首著名的南朝乐府南朝刘宋时刘铄所作,歌曰“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郑还古在此明写沈真真所唱的歌曲,暗以《白纻曲》歌意来赞美沈美妙的舞姿。第四句是引用《列子·汤问》篇“薛谭学讴”之典故来形容沈真真歌声的美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第五句是铺垫一句,抚慰沈氏,说她虽然出身微贱,目前不会有裴秀那样出色的儿子,然后一转下句则是以博古通经、擅写文章的郑玄作喻,暗示自己可以像文章高手郑玄,可以支持她,为她写歌词。 裴秀,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八岁时就会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议论,那时裴秀年仅10余岁。裴秀母亲的出身微贱,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使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母亲说:“我这样微贱,客人致礼应当是为小儿的缘故啊。”
  
  宣氏知道此事后,就不再轻视她了。当时人们作谚语称赞裴秀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郑玄,东汉末年经学大师。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博通今、古文经学,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他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最后两句是以西晋著名美女绿珠作喻,希望沈真真有着绿珠一样的美貌,也有着绿珠一样的忠贞。其中当然暗含自己的将娶沈氏的允诺和对未来的期待。绿珠,梁姓,白州博白(今广西)人,“美而艳,善吹笛”,西晋时期黄门郎、渤海大富翁石崇的歌姬。西晋太康年间,石崇出任交趾采访使,路过博白,惊慕绿珠美貌,以三斛明珠聘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并为绿珠在南皮(今古皮城遗址处)为绿珠建了梳妆楼。晋惠帝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专权,伦之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向石崇索要,石崇拒绝。孙秀领兵围金谷园,石崇正在大宴宾客,石对绿珠说:“我因你而获罪”,绿珠泣曰:“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绿珠坠楼自尽。孙秀杀石崇全家。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哀艳的故事:
  郑还古中进士后在东都洛阳闲居,将入京赴吏部听选,他的好友柳尚将军为之践行。柳把自己家中最为漂亮和能歌善舞的乐妓尽数叫了出来,陪伴着侑酒,希望郑能尽兴而饮。酒酣之际,他看上这在一位歌舞的歌姬。柳会意,遂让这位歌姬前往斟酒,并介绍说,她叫沈真真,希望能得到学士赐诗。于是,郑还古写下的这首《赠柳氏妓》:“冶艳出神仙,清声胜管弦。词轻《白苎曲》,歌遏碧云天。未拟生裴秀,何妨乞郑玄。不堪金谷水,横过坠楼前!”柳尚将军从诗中“未拟生裴秀”和绿珠的比喻中,知道郑还古已意有所瞩,准备迎娶真真。便对还古说:“等到荣任的朝命下来,就以此姬作为贺礼吧!”。
  
  郑还古到长安后,很快被任命为国子博士。柳尚看到朝廷任命后,随即治装送沈真真到京城去完婚。但走到嘉祥驿时听说郑还古已去世了,只得怅然而归。看来,郑还古的赠诗最后两句“不堪金谷水,横过坠楼前”倒真成了不祥的“诗谶”。
  这个故事,最早载于晚唐诗人杜荀鹤的笔记《松窗杂记》之中,后来除计有功《唐诗纪事》和《全唐诗》外,明人吴琯编的《古今逸史》,清人阮阅《诗话总龟》卷23 亦有类似记载。
附 崔玄微 谷神子
  天宝中,处士崔玄微洛东有宅,耽道,饵术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仆辈入嵩山采芝,一年方回,宅中无人,蒿莱满院。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不睡,独处一院,家人无故辄不到。三更后,有一青衣云“君在院中也,今欲与一两女伴,过至上东门表姨处,暂借此歇,可乎”玄微许之。须臾,乃有十余人,青衣引入。有绿裳者前曰“某姓杨氏”指一人曰“李氏”。又一人曰“陶氏”又指一绯衣小女曰“姓石,名阿措”各有侍女辈。玄微相见毕,乃坐于月下。问行出之由,对曰“欲到封十八姨。数日云欲来相看不得,今夕众往看之”坐未定,门外报封家姨来也,坐皆惊喜出迎。杨氏云“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于此也”玄微又出见封氏,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遂揖入坐,色皆殊绝,满座芬芳,馥馥袭人。命酒,各歌以送之,玄微志其一二焉。有红裳人与白衣送酒,歌曰:“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当年对芳月。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又白衣人送酒,歌曰:“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至十八姨持盏,情颇轻佻,翻酒污阿措衣,阿措作色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畏也”拂衣而起。十八姨曰:“小女弄酒”,皆起至门外别。十八姨南去,诸人西入苑中而别。玄微亦不至异。明夜又来,欲往十八姨处。阿措怒曰“何用更去封妪舍,有事只求处士,不知可乎?”诸女皆曰“可”阿措乃言曰:“诸女伴皆住苑中,每岁多被恶风所挠,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阿措不能依回,应难取力。处士倘不阻见庇,亦有微报耳”。玄微曰:“某有何力得及诸女?”阿措曰:“但求处士每岁岁日与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于苑东立之,则免难矣。今岁已过,但请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东风,即立之,庶可免也”。玄微许之,乃齐声谢曰:“不敢忘德”。各拜而去。玄微于月中随而送之,逾苑墙乃入苑中,各失所在。乃依其言,至此日立幡。是日东风振地,自洛南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玄微乃悟诸女曰姓杨、姓李及颜色衣服之异,皆众花之精也。绯衣名阿措,即安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风神也。后数夜,杨氏辈复至愧谢,各裹桃李花数斗,劝崔生:“服之,可延年却老。愿长如此住护卫,某等亦可至长生”。至元和初,玄微犹在,可称年三十许人。
《崔玄微》连环画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蓝桥相会

陈友冰

赠樊夫人
裴航
同舟胡越犹怀思,况遇天仙隔锦屏。
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冥
答裴航
樊夫人
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这两首诗见于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卷860,是唐穆宗长庆年间秀才裴航与仙人樊夫人之间的定情诗。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人裴铏的《传奇》。关于裴铏和其传奇小说《传奇》,在《唐诗故事》(四)“昆仑飞侠”中已作介绍。这个故事说的是:
  唐朝长庆年间,有个秀才叫裴航,因科举考试不中到鄂渚去漫游,拜访老朋友崔相国。崔相国赠给他二十万钱,要长途携带回到京城,因而雇大船载到湘汉。同船有一位樊夫人,是位国色天香的美人。两人隔着帷帐问答交谈,仍觉亲近融洽。裴航虽感亲切,但没有办法直接见面去表达自己的心曲。于是他就贿赂樊夫人的侍妾袅烟,求她送达一首诗:“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诗意说:我俩同时身处湖湘这蛮荒之地却让我产生思念之情,但是天仙般的美人隔着什锦屏风无法相亲。假如你是到天上的玉京朝会,我愿追随你骑着青鸾和白鹤共入青冥”。诗送去之后,很久没有得到答复,裴航多次讯问袅烟,袅烟说:“娘子看了诗如同没看过一样,你让我怎么办?”裴航没有办法,于是在道途中搜求名酒珍果去送给她。樊夫人这才派袅烟去召裴航相见。到帐帷之后,觉得玉莹光寒,花明丽景,樊夫人乌云似的鬟鬓低垂,修眉如新月淡扫,其举止就是烟霞以外的仙人,怎肯与尘俗之人为偶?裴航几乎看呆了,再拜行礼,愣了很久。樊夫人说:“我有丈夫在汉南,将要弃官而幽居深山,召我前去诀别。我深为担忧,又担心不能如期赶到,哪里还有心情留意顾盼他人呢?只不过很高兴与郎君同舟共济,请不要以此产生谐谑之心。”裴航说:“不敢。”裴航知道樊夫人操守如冰霜,不可冒昧相求,于是喝了酒就回来了。事后,樊夫人回赠一首诗,让袅烟拿送给裴航,诗中说:“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诗意是说:喝了你赠送的名酒我百感交集,玄霜捣成后就可以得到云英。蓝桥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何必随我上青冥去玉京?裴航看了这首诗,感激又惭愧,但不知道诗中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自此之后,樊夫人和裴航再没有见面,只是让袅烟表达寒暄而已。抵达襄后汉,樊夫人与使婢带着妆奁,没有和裴航告辞就走了,没人能知道她到哪里去。
  裴航到处寻访她,可是樊夫人隐迹匿形,意无踪影。裴航也只好整治行装回京。经过蓝桥驿附近,因为口渴得很,就下驿道去找水喝。看见三四间茅屋,低而又狭窄,有个老妇人在纺麻苎。裴航作揖后讨水喝。老妇人喊道:“云英,拿一罐水来,郎君要喝。”裴航听后很惊讶,回想起樊夫人关于“云英”的诗句想不出其中的道理。不一会儿,在苇箔的下面伸出一双白玉般的手,捧着一个瓷罐子。裴航接过来喝水,只觉得异香浓郁,透到门外,真是玉液琼浆。于是在还回瓷罐子时,突然揭开苇箔,看见一个女子,象露珠裹着的红玉,象春风融化了的雪彩,脸胜腻玉,鬓如浓云,娇滴滴地掩面遮身,即使红兰隐于幽谷,也不能和她的美丽芳容相比。裴航呆了,脚象扎根了似的不能走开。于是便对老妇人说:“我的仆人和马都饿了,希望在此休息,定当重重答谢,望您不要拒绝我们。”老妇人说:“任从郎君自便。”而且就让其仆人吃饭喂马。过了很久,裴航对老妇人坦白说:“刚才看见小娘子,艳丽得使人吃惊,姿容超过当世之人,我所以徘徊不能离去,就是因为希望纳厚礼而娶她,可以吗?”老妇人说:“她已应许嫁给一个人,只是时候没到未能成亲罢了。我现在年老多病,只有这个孙女,昨天有个神仙送给我灵丹,但必须用玉杵臼捣之一百天,方能吞服,服后能长生。您如果一定要娶我的孙女,条件就是找得这个(月巽),我一定把她嫁给你。其余金帛等物,对我没有用它之处。”裴航拜谢说:“我愿意以百日为期限,一定带杵臼到来,请不要再应许别人。老妇人说:“就这样吧!”裴航就这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蓝桥。
  等到了京城,一点也不把科举的事放在心上,只是到坊曲闹市喧腾的街道去,高声打听那里有玉杵臼,竟没有一点影子和回响。他一心一意寻找玉杵臼,有时遇到朋友,也好象不认识似的,大家都说他是狂人。数月余日,偶然遇到一个卖玉的老汉,老汉对他说:“最近我接到了虢州药铺卞老的信,说是有玉杵臼要卖掉,见郎君恳切寻求到这种程度,我当写信指引你去。”裴航惭愧地一再感谢这宝贵的信息,来到虢州。果然看到这千百计寻求的玉杵臼。但卞老说:“除非出钱二百贯,否则不卖”。裴航倾囊而出,又把仆人和马都卖掉,才凑足20万(一缗等于一千钱)。于是独自一人步行奔向蓝桥。昔日那个老妇人见此大笑说:“天下有如此讲信用的人吗?我怎能爱惜孙女而不酬谢他的功劳呢?”女郎也微笑着说:“虽然这样,然而还要为我们捣药一百天,才能商议婚姻之事”。老妇人把药从襟带间解下来,裴航就开始捣药,白天干活晚上休息,到晚上老妇人就把药和杵臼收归内室。裴航又听到捣药的声音,就去偷看,看到有个白兔拿着杵臼,雪白的光芒辉映满室,可以照出细毛和芒刺,于是裴航的意志更加坚定。就这样捣满一百天,老妇人把药吞服后,对裴航说:“我当进洞去告诉亲戚,为裴郎准备帐帷,你且留在这稍等”。说后,就带着女郎进了山,
  不一会,就见一队车马仆隶前来,迎接裴航前去。道路尽头,裴航看到一个很大的府第,一眼望不到头,镶珠的门扉在日光下闪动,里面有帐幄屏帷及珠翠珍玩,没有一件不尽善尽美,简直超过贵戚之家。仙童侍女引导裴航入帐完成礼仪后,裴航向老妇人下拜,感激涕零。老妇人说:“裴郎本来是清冷裴真人的子孙,命中注定要出世为仙,还不当感谢我这老婆子吗!”接着便带着裴航引见参加婚礼的诸位宾客诸,多半是神仙中人。其中有一个仙女,梳着鬟鬓穿着霓衣,说是云英的姐姐。裴航拜见后,仙女说:“裴郎不认识我了吗?”裴航说:“从前不是姻亲,想不起来在哪儿拜识。”仙女说:“不记得从鄂渚同船回到襄汉的人了吗?”裴航很惊讶,诚恳地道歉并表示敬意。后来问左右的人,回答说:“这是小娘子的姐姐云翘夫人,仙君刘纲的妻子,已经是真人,担任玉皇大帝的女官。”老妇人就让裴航领妻子进入玉峰洞中,到琼楼珠室去居住。以绛雪琼英之丹为食。裴航逐渐变得体性清虚,毛发变得深青带红,后又转绿,进入神化自在之境,亦超升为上仙。
  到了太和年间,其友人卢颢在蓝桥驿的西边遇到他,于是说起得道之事。裴航就赠给卢颢蓝田美玉十斤、紫府灵丹一粒。两人叙话一整天,裴航让卢颢到他亲友那里去送信。卢颢磕头说:“老兄已经得道成仙,无论如何求您教我如何长生?”裴航说:“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现在的人,心越来越实,怎能懂得道家之理?”卢颢还是不明白,裴航就告诉他:“心多妄想,腹漏精溢,就可以知道虚实了。凡人自有不死之术、返老还童之丹方,只是您未便可教,将来再说吧!”卢子知道不可能请求得到了,但还等宴席终了才离去。后世的人没有遇见裴航的。
  这是篇人神相恋、神奇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是唐传奇中描写人神相恋故事的代表之作。裴铏生活在唐末,当时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社会险象环生。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士大夫找不到出路,因而陷于空虚苦闷,便通过崇奉道教、追求幻想,来得到精神上的宣泄和满足,这是唐末产生大量神仙道化小说如《传奇》、《灵异录》、《树萱录》、《潇湘录》的社会原因。与此同时,婚姻幸福美满,爱情执着专一,这也是小说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题材。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这篇《蓝桥相会》。小说中的裴航,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通过老妇人设下的种种考验,这是他获得美满爱情成,也是他能得道成仙的主要原因。作者肯定什么、追求什么,取向是很显豁的。
  作为唐传奇中描写人神相恋故事的代表之作,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确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裴铏的《传奇》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众多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为后来的章回小说创造出典型的范例,这在《裴航》中亦有充分的体现。《裴航》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上述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同流俗,对爱情又执着专一的士大夫形象。有唐一代的士大夫,均以中进士、娶世家“五姓女”、修国史为人生最高理想。但裴航却与此大唱反调。裴航原是一位求仕的秀才,在从鄂渚返京途中,邂逅蓝桥下绩麻姑娘云英,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他不顾门第的高低,向其求婚。为了得到云英之爱,他放弃举业,不顾别人的耻笑,到处访求聘物玉杵臼,并不惜倾囊而出,甚至卖马、卖仆,带着玉杵臼徒步奔向蓝桥。当云英又进一步提出“捣药百日,方议姻好”这个新的条件后,他仍无怨无悔,捣药百日,毫无懈怠,终于与云英结为百年之好,而且在云英的超度下成为上仙。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爱情,也获得了长生,这个晚唐社会人人向往的最完美结局。这虽然不出以貌相悦的中国传统小说窠臼,也与作者的崇道思想有关,但毕竟是个带有时代叛逆特征又有着美好追求的新人形象,他与同为唐人小说《莺莺传》中的张生,《霍小玉》中的李益有着天壤之别。
  第二,这篇小说情节结构波澜起伏,亦开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取胜的先河。小说一开始,写裴航在湘汉与樊夫人同船,两人相悦相见,又相互赠诗,读者会以为故事情节会在这两人之间展开,孰知仅仅是铺垫,主要情节的一个“得胜头回”;当裴航千辛万苦找到玉杵臼,徒步送交老婆婆,如约奉上聘礼后,读者也松了口气,以为大功告成之际,孰知又起波澜:云英又进一步提出“捣药百日,方议姻好”这个新的条件,裴航又再一次受到考验。当然,裴航追求爱情的执着坚贞、无怨无悔的性格特征,在这进一步的考验中更进一步展现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裴航》虽是文人写就的一篇传奇,但是以民间故事作为基础的。这种设定一个目标并不断变化,以考验爱情忠诚度的模式,是民间故事常用的手法。不仅是是中国,西方的《巨人传》,西方的《坎特柏雷故事集》,俄罗斯的伊凡王子故事中皆不乏这类事例。但《裴航》的高明之处在于:裴航与樊夫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个铺垫,樊夫人不仅仅是个陪衬。这个短短的故事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裴航爱慕、追求和得到云英的爱情;还有一条暗线:樊夫人赠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等实际上已对整个故事展开作出暗示和安排,整个故事就是沿着“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而展开。老妇人要玉杵臼作为聘物,甚至卖玉老汉提供的线索,虢州药铺卞老的高价索要,也皆是樊夫人安排的考验。等到裴航经受住诸般考验后,再让裴航和樊夫人在云英婚礼上再次相见,交代樊夫人和云英关系,点破这一切皆是樊夫人的撮合和精心安排。让明暗两条线交汇到一起结。可见开头一段并非纯是铺垫,许仙不虚。足见作者情节安排的精巧。
  第三,裴铏在《传奇》中创造一种骈散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以骈文、诗赋描写人物或场景,以散文方式叙事,这也成为后来中国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裴航》篇也是如此,叙述故事时用的是散文,但在描写樊夫人外貌时用的就是骈文:“玉莹光寒,花明丽景,云低鬟鬓,月淡修眉,举止烟霞外人,肯与尘俗为偶”;描写云英也是如此:“露裛琼英,春融雪彩,脸欺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兰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用大量的比喻组成韵语,在形象上和音韵节奏上皆构成美感。这种组合方式在后来的传统小说中虽搞得很烂俗,但开始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新鲜的。
  裴铏的《裴航》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小说方面:唐·李玫《纂异记》“裴航”,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语》卷上《裴航蓝桥遇云英》,罗烨《醉翁谈录》《裴航遇云英于蓝桥》,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皆有转录;被改编成戏剧的,最早见于宋官本杂剧《裴航相遇乐》。此后有元代庾天锡《裴航遇云英》,明龙膺《蓝桥记》石牧《裴航遇仙》杂剧,明代杨之炯《玉杵记》,吕天成《蓝桥》传奇,清代黄兆森《裴航遇仙》,云水道人《蓝桥玉杵记》杂剧等;文人笔记有: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裴航”,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五○“神仙”,宋·曾慥《类说》卷三十二,宋·罗烨《醉翁谈录》辛集卷一“神仙嘉会类·裴航遇云英于蓝桥”,明·胡应麟《玉壶遐览》卷二,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清·贾茗辑《女聊斋志异》卷三“裴航”等。甚至道家典籍和科技书籍对此也有记载:如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後集》卷四“裴航”;清·张宗法《三农纪》卷二十三“谋生”等。
  至于引用裴航遇云英典故的小说、笔记、戏曲、诗词者更多,如明·西湖渔隐主人《续欢喜冤家》第十八回“王有道疑心弃妻子”;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半黍九还 富翁千金一笑”;清·《梼杌闲评》第三回“陈老店小魏偷情 飞盖园妖蛇托孕”;元·钟嗣成《录鬼薄》卷上裴航遇云英》;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裴航相遇乐》;宋·杨泽民·浣溪沙:“芳蕊鬅松夹道垂。珠幢玉节下瑶池。异香团就小花儿。应念裴航佳句好,休论白傅送行悲。月娥亲自送仙衣”;元曲《洞庭湖》:“玉杵闲,玄霜尽,何敢蓝桥望行云。裴航自有神仙分。原是个窃玉人,做了个赏月人,成就了折桂人”;纳兰容若词《忘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四十九,朱泰修诗:“十里桑麻百尺梧,山重水复一村孤。蓝桥自是神仙境,不在裴航事有无”;戏曲:明·杨柔胜《玉环记》第十出“皋谒延赏”等。可见其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
  其实,唐诗中还有一个关于“云英”的故事,发生在晚唐诗人罗隐身上,诗名《答云英见诮赠妓云英》,作者是罗隐,诗曰: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此诗载于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下卷688页)。
  这个故事得从罗隐的经历说起。罗隐(833—910),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于是改名为罗隐。懿宗咸通八年(867)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唐昭宗光化年(898-901)间,同事将及第新榜拿给他看,罗隐不胜感慨,在榜后題了首诗,即有名的《题新榜》:“黄土原边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灞陵老将无功业,犹忆当时夜猎归”。诗中自比武艺超群但命运不好的汉代飞将军李广,以此发泄唐末对埋没人才的愤懑。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僖宗光启三年(887)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
  其实,罗隐具有杰出的文学才华。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他是晚唐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罗隐工诗能文,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又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诗文都很出色,诗歌如《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都能别出心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和抨击力。散文以《谗书》为代表,更是“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
  上面这首《赠妓云英》就是写于十多次落第之后。诗下有作者的自注:“(罗)隐下第,见旧妓云英。云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因赠以诗。”《唐才子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更详细一点:“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意思是说罗隐初次因贫穷而去参加科举考试,路过钟陵时结识营中的官妓云英,云英的才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十二年考试落榜后又再次遇见云英,云英说:“罗秀才啊,你还没摘掉白丁的帽子!”罗隐便写了这首诗送她。所谓“脱白”是指中举。古代衣服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庶民(包括秀才)只能穿白色,九品官员服“浅青”,八品服“深青”,七品服“浅绿”六品服“深绿”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三品以上大员才能服“紫”,所以考中举人以上才能改变服色,俗称“脱白”。妓女云英这句是大实话,但也带有嘲笑之意,所以回赠她这首诗。所谓“掌上身”是咏歌云英的身体轻巧、舞姿高妙,像像当年的赵飞燕一样,可以作“掌上舞”。诗的最后两句将两人的遭遇和命运作一类比:自己文采高妙,但多次落第,至今仍是白身;云英身体轻巧、舞姿高妙至今也仍是营妓未能嫁人:“可能俱是不如人”。诗的结句用反语对这个压抑人才、摧残精英的社会进行反讽和抨击。比起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更多了一些愤怒和挖苦!所以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其实,云英这句带有玩笑的大实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取向。如上所述,唐代的士大夫,均以中进士、娶世家“五姓女”、修国史为人生最高理想,这也影响到世人的看法。据《唐才子传》: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在吴越诗名日隆,几乎家喻户晓。有次,邻国南唐派使者来吴越,朝臣问使者见过罗给事(罗隐,官给事中)没有?使者说没见,也不知道这个人。吴越的朝臣很诧异说:“四海闻罗,江东何拙之甚?”知名度这么高的罗隐,四海都闻名,而你们南唐人却不知道,不是愚昧太很了吗?南唐的使者也回答得巧妙:“为金榜无名,所以不知。”这段故事,也可以为《裴航》中的裴航不顾流俗、不慕功名的品质作一旁证。
附《裴航》裴铏
  长庆中,有裴航秀才,因下第游于鄂渚,谒故旧友人崔相国。值相国赠钱二十万,远挈归于京。因佣巨舟载于湘、汉。同载有樊夫人,乃国色也。言辞问接,帷帐昵洽。航虽亲切,无计道达而会面焉。因赂侍妾袅烟而求达诗一章,曰:“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惝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诗往,久而不答。航数诘袅烟。烟曰:“娘子见诗若不闻,如何?”航无计,因在道求名酝珍果而献之。夫人乃使袅烟召航相识。及褰帷,而玉莹光寒,花明丽景,云低鬟鬓,月淡修眉,举止烟霞外人,肯与尘俗为偶!
  航再拜揖,愕眙良久之。夫人曰:“妾有夫在汉南,将欲弃官而幽栖岩谷,召某一诀耳。深哀草扰,虑不及期,岂更有情留盼他人,的不然耶?但喜与郎君同舟共济,无以谐谑为意耳。”航曰:“不敢。”饮讫而归。操比冰霜,不可干冒。夫人后使袅烟持诗一章,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航览之,空愧佩而已,然亦不能洞达诗之旨趣。后更不复见,但使袅烟达寒暄而已。遂抵湘汉,与使婢挈妆奁,不告辞而去。人不能知其所造。
  航遍求访之,灭迹匿形,竟无踪兆。遂饰装归辇下。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见茅屋三四间,低而复隘。有老妪缉麻苎。航揖之,求浆。妪咄曰:“云英,擎一瓯浆来,郎君要饮。”航讶之,忆樊夫人诗有云英之句,深不自会。俄于苇箔之下,出双玉手,捧瓯,航接饮之,真玉液也。但觉异香氤郁,透于户外。因还瓯,遂揭箔,睹一女子,露裛琼英,春融雪彩,脸欺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兰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航惊怛植足,而不能去。因白妪曰:“某仆马甚饥,愿憩于此,当厚答谢,幸无见阻。”妪曰:“任郎君自便。”且遂饭仆秣马。良久,谓妪曰:“向睹小娘子,艳丽惊人,姿容擢世,所以踌蹰而不能适。愿纳厚礼而娶之,可乎?”妪曰:“渠已许嫁一人,但时未就耳。我今老病,只有此女孙。昨有神仙遗灵丹一刀圭,但须玉杵臼,捣之百日,方可就吞,当得后天而老。君约娶此女者,得玉杵臼,吾当与之也。其余金帛,吾无用处耳。”航拜谢曰:“愿以百日为期,必携杵臼而至,更无许他人。”妪曰:“然。”航恨恨而去。
  及至京国,殊不以举事为意。但于坊曲闹市喧衢而高声访其玉杵臼,曾无影响。或遇朋友,若不相识,众言为狂人。数月余日,或遇一货玉老翁曰:“近得虢州药铺卞老书云:‘有玉杵臼货之。’郎君肯求如此,此君吾当为书导达。”航愧荷珍重,果获杵臼。卞老曰:“非二百缗不可得。”航乃泻囊,兼货仆货马,方及其数。遂步骤独挈而抵蓝桥。昔日妪大笑曰:“有如此信士乎?吾岂爱惜女子而不酬其劳哉。”女亦微笑曰:“虽然,更为捣药百日,方议姻好。”妪于襟带间解药,航即捣之。昼为而夜息,夜则妪收药臼于内室。航又闻捣药声,因窥之,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于是,航之意愈坚。如此日足,妪持而吞之曰:“吾当入洞而告姻戚,为裴郎具帐帏。”遂挈女入山,谓航曰:“但少留此。”逡巡,车马仆隶,迎航而往。
  别见一大第连云,珠扉晃日,内有帐幄屏帏,珠翠珍玩,莫不臻至,愈如贵戚家焉。仙童侍女,引航入帐就礼讫,航拜妪悲泣感荷。妪曰:“裴郎自是清冷裴真人子孙,业当出世,不足深愧老妪也。”及引见诸宾,多神仙中人也。后有仙女,鬟鬓霓衣,云是妻之姊耳。航拜讫,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女曰:“不忆鄂渚同舟回而抵湘汉乎?”航深惊怛,恳悃陈谢。后问左右,曰:“是小娘子之姊,云翘夫人,刘纲仙君之妻也。已是高真,为玉皇之女吏。”妪遂遣航将妻入玉峰洞中,琼楼珠室而居之,饵以绛雪琼英之丹,体性清虚,毛发绀绿,神化自在,超为上仙。
  至太和中,友人卢颢遇之于蓝桥驿之西。因说得道之事。遂赠蓝田美玉十斤,紫府云丹一粒,叙话永日,使达书于亲爱。卢颢稽颡曰:“兄既得道,如何乞一言而不教授?”航曰:“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今之人,心愈实,何由得道之理。”卢子懵然。而语之曰:“心多妄想,腹漏精溢,即虚实可知矣。凡人自有不死之术,还丹之方,但子未便可教,异日言之。”卢子知不可请,但终晏而去。后世人莫有遇者。
玄霜捣尽见云英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一

陈友冰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长也最哀怨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在常取此诗首句名之曰《孔雀东南飞》。
  诗前有一小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建安,是汉献帚帝的年号(196—219)庐江府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一百三十里,汉末徙今潜山县的梅城镇。小序把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交代得很清楚:“末建安中……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因诗中有的风俗制度和地名是建安后才有的,如“交州”、“广州”的建制始于三国;“青庐”、“龙子幡”等也是北朝时的风俗制度,所以有人就推断这首诗是六朝以后的作品,认为序中所说的“汉末建安中”并非作品产生的真实年代,只是民间故事中以古代今的常用手法。其实,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原序,因为它既然是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地丰富和加工,随时都有增饰的可能,因此诗中不免把汉以后的风俗习惯写了进去,三国故事、水浒故事中这类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首民歌不是建安时代的作品。
  另外,诗前的小序还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主要情节和人们对此的态度。这首诗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和坚贞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向封建礼教进行血淋淋的控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生活。
  全诗除开头两句外,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可以分成五段。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结构上具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如同为乐府民歌的《艷歌何尝行》的开头:“飞来双白鵠,乃从西北来。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襄阳乐》:“黄鵠参天飞。中道郁徘徊”;二是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具有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第一段从开头到“及时相遣归”,叙述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说受婆婆折磨的痛苦,自请回家。诗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慷慨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从十三岁开始学习操持家务,到十七岁出嫁这段待字闺中的生活经歷,意在说明以下两点:一是说明她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女红针织从小就很精通;二是说明她也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情操高尚。这两点表白都意在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毫无道理。同时也暗暗表明她比起焦母赏识的那个“窈窕艷城廓”的东邻女,有著更多的内在美。接著兰芝又叙述了她嫁到焦家后辛勤操持家务的情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叙其日夜辛劳;“三日断五匹”是明其手艺高超,也是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结果。但即使如此婆婆还不满意,还说起迟了,织少了。看来,问题不在织布的本身,而是对织布人的不满。
  在那个封建家长主宰一切的时代,婆婆的好恶将决定著媳妇的命运。作为媳妇的要不就曲顏承欢、唯母命是从;要不就自认命苦,甘心忍受折磨。但刘兰芝却采取了和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同的态度,她宁可“被驱遣”和丈夫分离,也不向封建家长制和维繫这个制度的封建礼教屈服。我们从“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几句果断慷慨的表白中,可以看出她那绝不苟且忍辱的刚强性格。当然,我们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自白中,也可以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著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农家妇女的形象。
  以上是诗的第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作为一首叙事诗,既没有交代事情缘起、人物关系,也没有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而是透过女主人翁的自述,直接揭开矛盾衝突,把她推到舞台中心,这种简洁凝练的叙事手法是很高超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论史笔高下时曾说:“凡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史通·叙事》)。史书的高下是如此,叙事诗的高下何尝不是如此!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诗的第二段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是写兰芝被遣离开焦家的情形。这段叙述又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府吏得闻之”到“会不相从许”,是仲卿母子间的问答。这段对话具有三个作用:一是透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开头的自陈,再次表明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们夫妻之间很恩爱,希望能白头到老:“结髮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何况结婚时间又不久,正值新婚燕尔之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一”;兰芝行为端庄,性格温顺:“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二是初次展示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塑造另一位悲剧主人翁的形象。焦仲卿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最后也是以死来向封建家长制抗争的,但他与兰芝在性格特征和斗争的坚定性上,都有著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透过这段对话初次展现了出来,他与兰芝伉儷相得,并把此当成自己的最大幸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他矢志自誓,绝不会再爱别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但封建礼教对他又有巨大的约束力,对自己心爱的人他不敢大胆保护;对夺去他幸福的人,也只能苦苦哀求,甚至长跪祈祷,这又表现了他性格怯懦驯良的一面,当然也反映了他缺少兰芝那种清醒而又果断的抗争精神。这为写他后来“默无声”地遣妇,“不久当还归”的幻想,以及自杀前“徘徊庭树下”的犹豫埋下了伏笔。三是
  透过这段对话,也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的形象。对兰芝夫妇的双双自杀,当然与后来的太守逼婚、阿兄催嫁有关,但焦母则是始作俑者。在她看来,儿子的幸福、媳妇的命运,都应该决定于她的意志,儿辈是不能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她斩截地一口回绝儿子的剖白和恳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当仲卿再次哀求,并表白自己在爱情上的坚贞和专一后,她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如认为她只会一味地专横,又未免小靦她了,她又颇有心计,会软硬兼施。在一番训斥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让仲卿移情,动摇他在爱情上的专一。这样就把一个专断蛮横又颇有心计的封建家长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清代学者陈祚明评这段说:“府吏甚恭敬,阿母甚决绝。‘长跪’、‘伏惟’口吻儼然,‘槌床大怒’形声如覩。”(《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层是接著叙述仲卿哀求未成回到房中后,夫妻间的凄楚话别。这层在结构上,主要是表现两人间的深厚情感,以此来反衬焦母的专横无理,但透过话别这个场面,也把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和见识上的深浅,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仲卿虽爱他的妻子,对爱情也坚贞不二,但他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下又唯唯诺诺,不敢抗言陈辞,只好默不作声,再拜入户。即使在兰芝面前,也不敢表露自己对此的不满,唯有硬咽难言,好言抚慰。这种柔顺屈从并不意味著他没有反抗性(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他在希望破灭后的“自挂东南枝”了),而主要是封建礼教的约束,母命难违。在现实生活中,大诗人陆游就是在“母命难违”下遣归自己心爱的妻子唐婉,从而留下抒写千古遗恨《钗头凤》的。对于焦仲卿,还由于这时他仍抱有幻想,以为只要暂时委曲一下,以后仍可团聚。他劝兰芝“暂还家”,表示以后一定「相迎取」。这固然表现了他对兰芝的一往情深,但更突出了他的浅见。兰芝就不同了,她敢于正视不幸、承担不幸,「勿复重纷紜」说得何等乾脆,她清醒地看到根本没有什么「复来还」的希望,原因是「君家妇难为」!但她对丈夫又一往情深、眷念难捨,所以她人去了,却要把衣服和箱笼留下来,让它们陪伴著仲卿:「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因此,透过这层,也再次表现了她倔强的性格和对现实的清醒估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第三层“新妇起严妆”这一节,是全诗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作者写兰芝辞归,既没有描述她如何泪流满面、叹息不止,也不去抒发她无端被遣的债懣和不平,而是用大量笔墨来写她的美丽形态、华贵装饰,以及告别时不卑不亢、从容既定的举止和风度,透过这个华采乐段,奏出了作者正义的心声:这位新妇不但勤劳能干、忠于爱情,而且是举世无双。那位“可怜体无比”的东邻女,不但缺乏兰芝高尚的心灵,也没有她如此美丽的外貌。焦母竟然把这样的媳妇驱遣回家,真是太蛮横无理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绘兰芝严妆时,还有意先叙“著我綉夹裙,事事四五通”,然后再叙其如何穿戴打扮。有人认为这是诗序上错乱了,这两句应在“耳著明月珰”之后,其理由是:“既然说事事四五通,就不只一事,理应包括后面的躡履、戴簪、著衣诸事。而论次序,下床应先著鞋,然后再梳头、换衣,最后著裙”(《余冠英《乐府诗选》》。我认为这并不是诗序错乱,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倒装法。在本诗中,这种倒装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首先强调「事事四五通」,极力渲染兰芝在遭侮辱、被驱遣之时,仍刻意修饰,她不愿蓬头垢面见焦母,也不愿哭哭啼啼离夫门,而要以「精妙世无双」的形象去辞行,这就更加表现出她在恶势力面前,不愿俯首乞怜的倔强性格;其次,因为兰芝对仲卿还是心怀眷念、依依不捨,所以临行时,强调她对一衣一饰著而复脱,下意识延宕时间。「事事四五通」,意在藉此延迟离别时刻的到来,表现了兰芝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极为痛苦矛盾的心情;再次,强调兰芝对衣著反覆穿戴数次而不得妥贴,也活画出兰芝在与仲卿离别时,极度的心烦意乱之状。总之,这段描述极为精妙,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同样地,作者在写兰芝辞行时,也处理得异常细腻而有分寸:与婆婆告别时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时却是“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著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捨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府吏马在前”二节是第四层,主要是记述兰芝与仲卿分别时对天盟誓、依依难捨的情形。这段在结构上产生了两个作用:一是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离是被逼的,是封建家长制这座大山横亙在中间的结果。他们在分手前指天为证,誓不相负,这就为后面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二是在分别之前,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坚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薏」,这也为后面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
  以上是诗的第二段,主要写兰芝被遣、离开焦家的前后经过。从全诗结构来看,兰芝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抗,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反抗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后一阶段是以兄长、太守、县令以至县丞、媒人等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礼教。他们织成了一张吃人的罗网,而兰芝又是位宁死不屈的坚强女性。诗的后一部分就是描写吃人的封建礼教,怎样一步步地向兰芝逼近,兰芝又是怎样尽力反抗,最后以死抗争的。它分成兄长迫嫁,夫妇诀别、双双殉情,两家合葬这几个基本情节。诗的第三段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是叙述兰芝回家后,在兄长的逼迫下违心再嫁的经过。它按时间顺序和事件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叙述兰芝回家,靦顏见母的情形。「进退无顏仪」五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的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而「阿母大拊掌二这个动作,则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得活灵活现。这里的「十三教汝织一等句与本诗的开头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对阿母的询问,兰芝只回答了一句:「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便道出了自己的全部委曲,阿母也就明白了一切。这里详略处理很得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样地,第二层「还家十余日」一节也是略写、虚写。写县令求婚、阿母婉拒,只是为写太守求婚、阿兄逼嫁作好铺垫。这样一虚一实,可看出作者在结构处理上的功力。第三层是详写太守遣媒说婚和兰芝被迫佯允。这段由于文字上有脱漏,所以对文义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诗中所说的「丞」应为县丞;兰家女即刘兰芝。情况大概是县丞受县令的差遣去郡,在郡受主簿委託替太守之子提亲,所以回县后经往刘家,对兰芝母亲当面奉承一番,又把太守之子吹嘘一通,极尽拉纤撮合之能事。其中“说有兰家女”一句,描绘媒人怎样从寒喧入户,或奉承女家,或吹嘘男家,将保媒拉縴的媒人本色和神气活现的官媒派头,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太守的求婚,老母还是一如既往、婉言谢绝,但阿兄的介入,却使形势急转直下。作者刻画阿兄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透过他的语言,短短的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之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当然,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揭露,因为「长子继承权」是封建秩序得以稳定,和封建宗法制度得以賡续的主要措施之一,阿兄的专横、自私是这个制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兰芝对阿兄的逼婚竟然一口承允:「理实如兄言。」是这样的乾脆、这样的突然,既没苦苦哀求,也没有推辞廷宕。唯其如此,才更符合兰芝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瞭如指掌,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诗的作者为了从反面衬托兰芝必死的决心,有意在第四层中,著力渲染太守家筹办婚礼的繁忙,和纳聘的豪华排场。对方愈是欣喜、热闹和繁忙,愈能反衬出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王夫之说:「以乐景衬哀,以哀景衬乐,可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以上是诗的第三段。封建势力已把这对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年轻人推上了绝路,而这对年轻人也准备以死,来作一次最后的、也是最为壮烈的反抗。这种反抗精神在第四段中放出了耀眼的火花。这段叙事按时间顺序,用中国古典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叙法,表现兰芝和仲卿在同一时间里,怎样向封建势力作最后一次抗击。
  首先是叙兰芝忍死等待仲卿。为了不让家人识破她求死之志,她以坚强的毅力,冷静地缝製嫁衣。诗人描写她缝製嫁衣的经过是:“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杨,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朝成綉秧裙,晚成单罗衫。崦崦日欲瞑,愁思出门啼”。这桩亲事是兰芝亲口允诺的,为了不让家人窥探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她只能用手巾暗暗地哭泣,那如泻的泪珠,正是对周围喧闹气氛和喜庆景象的尖锐讽刺和无言抗议。诗人写她裁衣服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这并非是兰芝习惯用左手;诗人写她“朝成綉秧裙,晚成单罗衫”也并非是在强调她手艺高超,这都是在暗示她死志已定,根本无心製作嫁衣,只不过以此掩入耳目,寻找机会与仲卿诀别。
  诀别的机会终于来了,兰芝从马蹄的声音得知仲卿已到。能从马声知人,可见她对丈夫的瞭解,熟悉到何种程度。但令人心伤的是,妻子与丈夫会面居然要偷偷摸摸,“蹑履相逢迎”读至此真令人心碎和不平。兰芝见府吏,急急向他诉说事变的原因,陈述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府吏则劈头盖脑就是一阵责怪,其中还夹著挖苦和愤慨:“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虽反映了仲卿对兰芝的缺乏瞭解,但也反映了他对爱情的专一,一旦发现他将要永远失去兰芝,伤心过度才急不择言的。兰芝深知仲卿内心的痛苦,她没有过多地抱怨,也没有急于表白和洗刷,她要用自己的行动——“黄泉下相见”来证明对爱情的坚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是作者的旁白,以此来表现对兰芝夫妇的同情,和对破坏他们爱情的恶势力抗议。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府吏还家去”一节是叙述府吏回家之后向母亲告别准备自杀。仲卿的话中充满了暗示,也充满了伤感。作者没有写他对母亲一手造成如此结局的抱怨,更没有写他死前与母亲的决绝,而是担心他母亲今后的孤寂和祝愿她健康长寿。这样处理符合仲卿性格的发展,也符合焦家母子间的实际情况。这时的焦母也不再有往日的威势和呵斥,我们从她“零泪应声落”的凄惶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不但葬送了这对年轻人美好的爱情,而且也使它的信徒成了殉葬品,这正是此诗思想深刻之处。
  “其日牛马嘶”一节是叙述兰芝和仲卿双双殉情的经过。一位是“举身赴清池”,另一位是“自挂东南枝”,以他们的死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对罪恶的封建家长制,进行最后也是最引入注目的反抗。作者在情节处理上很注意掌握分寸:兰芝在自杀时是毫不犹豫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却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死前有个彷徨思索的过程。这不同的举止与他俩性格上的差异是分不开的。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第五段是尾声。诗人用须漫主义的手法,来反映人们对这对夫妇的同情和对迫害他俩的封建礼教的抗议,在现实生活中,仲卿夫妇是失败了,是个悲剧,但在理想世界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俩都胜利了,是个英雄。你看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连理枝,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鸳鸯鸟,不就是他俩爱情的化身、胜利的见证吗?甚至焦刘两家「求合葬一」这个带著懺悔和补过的举动,那高耸在华山下的合塋,不都在显示著封建礼教的失败、封建家长制的虚弱吗?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首叙事诗在思想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它透过兰芝夫妇的爱情悲剧,无情地鞭挞了那个罪恶的社会,让我们看清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它也透过兰芝夫妇的反抗,使我们看到了被压迫的农村平民,尤其是中国青年身上那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正是这种追求自由、不甘心任人摆佈的反抗精神,鼓舞著兰芝夫妇之后的成千成万青年男女,去为他们的幸福自由而奋斗,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牡丹亭》、《倩女离魂》等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来。
  这首叙事诗的思想价值,还表现在刘兰芝形象的塑造和她与焦母的衝突上。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农家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会织素,十四会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而且三日可以织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是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又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錚錚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面对“怅然心中烦”的长兄,她不做任何申辩和解释,慨然承允了太守求婚,这都说明了她对封建势力步步进逼迫害有著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瞭解。我们可以说,像这样一个性格鲜明,具有如此洞察力和反抗性的坚强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兰芝和焦母的冲突也有着典型的时代意义和思想价值。焦母,这个专断蛮横又颇有心计的封建老太太,在诗中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封建家长制决定了她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的话是不可更改的,她的意志也是不可动摇的。而刘兰芝又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的女性,因此婆媳之间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悲剧的形成,固然导自于焦母那固执而专断的封建家长意识,但她的意志之所以能变成现实,不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在做她的后盾吗?这首叙事诗的深刻性在于:作为焦母,尽管她很爱自己的儿子,却亲手毁了她的儿子一生;她想剥夺兰芝爱的权利,结果却失去了自己晚年的最后一点幸福和慰藉。她在仲卿自杀前「零泪应声落」的惶恐哀求之状,和她「求合葬」仲卿夫妇的懊悔补过之举,不正有力地说明了封建礼教不但造成青年人的悲剧,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揭露得如此尖锐深刻,是《孔雀东南飞》以前的类似作品中很少有过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它的出现,标誌著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孔雀东南飞》全诗长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但体制和规模是空前的,而且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迭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特别是他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阿兄等眾多人物的文学形象,他们一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至于诗中多处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感人至深的絀节描写与精当的处理分寸,当然是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创作财富。
安徽潜山县小市港的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老僧赠诗
陈友冰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灵隐寺》的作者就是前面曾提过的“龙门夺袍”中的宋之问。  神龙元年( 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张易之,迎立唐中宗。沈佺期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由于“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直到对藏匿他的友人王同皎恩将仇报,向武三思告密,由是擢升鸿胪主簿。景龙元年( 707)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由于此时他又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此诗即写于任越州长史期间夜宿灵隐寺之时。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为著名的江南古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东临西湖,烟涛迷茫,云烟万状。宋之问这首《灵隐寺》就是描述他初秋之夜,寄宿灵隐的所见所感,抒发他颓丧之际求仙归隐之思。据孟棨《本事诗》“微异”第五所载:  这天夜里明月当空,宋之问沿着寺内长廊吟行,开头的两句是“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但接下来想了许多句,都觉得不如意。这时踱到一间禅房前,见一老僧盘膝坐在长明灯下的大禅床上。老僧问宋之问:“年轻人,夜这么深了,你不去休息,还在这里苦苦吟哦,为啥原因?”宋之问回答说:“弟子以写诗为业,偶经此寺,欲为此寺题诗一首,但想了半天,想不出好的诗句来”。老僧说:“你把已想好的首联说给我听听”。宋之问于是说出首联。老僧听后再三吟哦,然后说:“何不续上‘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呢”宋之问听后大惊:这两句实在太漂亮了。于是宋之问接着续成全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第二天清晨,宋之问再去拜望老僧,老僧已不知去向。寺僧中有知道老僧根底者告诉宋之问:他就是骆宾王。宋之问对此很怀疑:不是说骆宾王早被处死了吗:寺僧接着又告诉他详情: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和徐敬业一起逃亡,征讨的将帅害怕两个主要的叛逆要犯都没有捉到,朝廷会降大罪,于是从数万战死者中找出两个类似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割下两人之头充数献阙。后来知道两人仍活着,也不敢再去捕捉,免遭欺蒙皇上之罪。所以,徐敬业得以在衡山为僧,骆宾王也当了和尚,偏游名山,至灵隐寺挂单,一年后死在灵隐。因为徐敬业起兵是反对武则天以周代唐,匡扶李家天下,得到多人拥护,所以兵败后,“故人多护脱之” ,能在灵隐寺安居下来。孟棨在《本事诗》中还特意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赵鲁在游南岳衡山时听说的,见其所写的《游南岳记》。  “老僧赠诗”这个故事,在孟棨《本事诗》之后,许多诗话或文史笔记皆有记录,如叶梦得《石林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一,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下,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可见流传之广,影响之深。20140403_009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善于写诗,这首《灵隐寺》写得确实不错,而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更是个中翘楚,点睛之笔。因为首联是写山,写飞来峰山势之雄奇高峻:“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岧峣,山势高峻貌。冠一“郁”字,见其高耸而又具有葱茏之美。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位于山间的灵隐寺。寂寥,佛家以“清静”为本。冠一“锁”字,更见佛殿的肃穆空寂。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紧承其后,写水,写钱塘江的浩渺连天,钱塘潮的波澜壮阔。它的美妙不仅在于自身对仗工整又与首联紧承,也不仅是景色描绘的精当入神,而且在于它超越过对灵隐寺自身的描述,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形成气势雄阔壮伟的诗境。非大手笔、大心胸莫属,因此这两句诗一出,时人竞相传抄,甚至附会成是骆宾王代作。我以为,说这两句是骆宾王代作,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此联与诗中其它诸句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说鹤立鸡群也是更上一层楼,所以让人怀疑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二是骆宾王因起兵反对武则天篡唐而被害,受到持有正统观念的一些人同情,因为造出这关佳话以表达怀念之情,这就像史可法被害后流传都铎处死的是史可法替身,史本人是在城破时“乌衣小帽乘乌骓马出东门而遁”一样。其实,孟棨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记本朝时,真实性可信度应当更高一些,况且是《本事诗》,即为此诗提供创作背景,并非是小说家流。  这首诗接下去的两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在这神异之境游览,自然也就带有了脱俗的情趣。“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以下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是说,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尘世的烦恼了。试看诗人“扪萝”、“刳木”以“登塔”、“取泉”,不已十分逼真仙人的举动了吗?“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更是由灵隐寺逗惹其归隐脱俗之思。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座落在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楢溪上有石桥,下临陡峭山涧。宋之问此时处于贬谪之中,人生挫折期产生幻灭感即是对高洁之士也在所难免,何况像宋之问这类热衷功名利禄之徒。  宋之问是初唐一位名诗人,《旧唐书》称他“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旧唐书·宋之问传》)。他谁能在武则天的龙门诗赛中“夺袍”,中宗选诗中拔得头筹,但在这首《灵隐寺》中总输骆宾王。因为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在近体诗创作上,比宋之问有着更为显著的成就。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为临海丞,郁郁不得志,于是弃官去。睿宗文明元年(725),武则天废李旦贬为相王,太子李显废为庐陵王,自己改元称帝。徐敬业在广陵起兵欲反正。骆宾王前往投效,署为府椽。为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即使是“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这些带有诬陷又攻击力极强的句子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则瞿然而惊,问是谁写的?当知道作者是骆宾王时,慨然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即使是攻击敌手的文章,也能让武则天这样的敌手佩服得五体投地。附:  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邪”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问诘之,曰“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馀乃卒。〔出赵鲁《游南岳记》。〕宾王亦落发,偏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孟棨《本事诗》“微异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任蕃改诗

陈友冰

宿帢帻山
任蕃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任蕃。任蕃一作任翻,江东人。字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全唐诗》说他是唐末人。《唐才子传》说他是中唐武宗会昌年间(844)在世。任蕃为人刚烈自负。《唐才子传》记他年轻时曾进京赴进士第,落第后他对主考官表态说:“我出身寒素,不远万里来京城应试。没有车也没有伞, 是用手遮着烈日步行来的,主要是想用中举让父母高兴荣耀。你难到没有听说江南有个任蕃,家贫吟苦,居然还忍心让他来年再来应试。我不会再来了,就此告辞!今后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考官听后很惭愧,想挽留任蕃而不得。任蕃回家后,果如其言,寄情山水,常游会稽苕、霅间。有诗名,与张籍、司空图齐名。为诗重声调,且不厌改。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有传。
  任蕃特别青睐浙江天台巾子峰一带风景,曾有诗云:“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这首《宿帢幘山》即是写于游此山之际。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了任蕃修改此诗的故事:
  任蕃有次游浙江天台巾子峰时,写下一首绝句《宿帢幘山》题于壁上:“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写后颇为自得。第二日南游,边走还在边吟诵此诗。突然发觉诗中“月照一江水”的“一”字不妥,与诗中“前峰”下的实景不符:因为江边有高峰耸立,月色就只能照到半江水而不是一江水,应用“半”字则显出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且更富诗意。而且也更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内在情感。因为《宿帢幘山》中的前两句:“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不仅点明了登览季节和时间,其中的“鹤翻松露”也是操守的自喻和暗示:新秋夜生凉之时,独自伫立峰顶望月也是人生的一种无奈。“前峰月照半江水”那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的江水不正是任蕃的现实人生再现吗?任蕃此时离帢幘山已有一百余里时,仍毅然决定返回改正,待他到题壁前,发现已经被人改成“半”字了。任蕃于是大呼,“台州有人!”后人为了称赞任蕃这种着意求精的精神,在任蕃题壁处又题了两句:“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任蕃热爱大自然,怡情山水常常忘归。他曾醉心于临海巾峰寺一带山光水色,曾两度登览: “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第三次来游,竟一住十年:“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宿帢幘山》尤其是“前峰月照一江水”之所以成为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与他长期寄宿山水之间,深谙山光水性分不开的。当然,更是对他这种创作态度的称许。
  据《新唐书·艺文志》:任蕃家贫,从江东往京城应试,没有车马,万里之途全靠步行。由于不屈身于有司,落第而归。其记述赴试经过和感受的诗作《洛阳道》中有诗句云:“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可见在落第之前就对世人求富求贵心生厌烦了。这与他在《宿帢幘山》中所咏歌的半是清辉,半是幽暗的“前峰月照半江水”也是前后吻合的。
  “任蕃改诗”的故事除了《唐才子传》外,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何文焕的《历代诗话》,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也都有记载和评论,赞扬这种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附:
  任蕃,会昌间人,家江东,多游会稽、苕、霅间。初亦举进士之京,不第。榜罢进谒主司曰“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郎岂不闻江东一任藩,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候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司惭,欲留不可得。归江湖,专尚声调。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名,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才名类是。凡作必使人改视易听,如《洛阳道》云“憧憧洛阳道,尘下生春草。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想蕃风度,此不足举其梗概。有诗七十七首,为一卷,今传非全文矣。 ——《唐才子传》卷七
前峰月照半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一字推敲

陈友冰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唐末五代诗僧齐己。齐己(860-约937)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宋高僧传》卷三十载:“乃益阳人也”(今湖南益阳赫山区)。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贫寒,7岁即替大沩山寺放牛。性颖悟,常年牛背作小诗,寺僧以为奇,劝其出家。先居大沩山同庆寺,后栖庐山东林寺。酷爱山水名胜,遍游终南、华山和江南各地。6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衡岳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度过,期间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其诗除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等题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会动荡、战祸频仍、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艺术上亦具鲜明特色,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一生著述甚丰,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玄机分别要览》等。
  这首《早梅》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在“万木冻欲折”的严寒之下,梅花却“孤根暖独回”点明题意“早梅”之“早”。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描叙出孤梅独放的奇特有震撼的景象: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中,万木凋零、北风呼啸,一枝早梅却迎风怒放。“昨夜“二字,说明昨天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每日对梅开的关注,和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宋代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山园小梅》)即使从这两句化用而来。
  末联“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则语义双关,感慨深沉:表面上是希望梅花符合天道,明年此时,依然独放。“律”是节令,一年十二个月谓之“十二律”,“应律”则是符合自然规律,按时开放。实际上暗中寄托诗人对功名事业的热望与追求事业。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史载其人“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辛文房《唐才子传》)。其《剑客》诗:“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就有荆轲般的拔剑而起、以死投报知己的慷慨侠义自封。他的另一首《原上晚望》“倚杖聊摅望,寒原远近分。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野势盘空泽,江流合暮云。残阳催百鸟,各自著栖群”亦在清润平淡之外,高远而冷峭。明人胡震亨评这两首诗云:“齐己《剑客》诗,杰作也。‘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冢’,非晚唐人无此诗思。(《唐音癸签》卷八)由于生活道路坎坷,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像屈原《橘颂》中所咏歌的既有“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外表,又有“精色内白,类可任兮”内质的“后皇嘉树”桔一样,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和期待。齐己生活在晚唐五代,又是出家的僧人,但这首诗却没有丝毫颓废萎靡的晚唐气象,也没有丝毫清绝枯寂的佛门意绪。它像一阵清新的风,撩起人们对于悠远盛唐的缈缈记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枝开”是关键,即所谓“诗眼”。因为诗题是“早梅”,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早于众梅先开,更显其早,可谓“东风第一枝”。颈联则是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风递幽香、禽鸟惊窥,亦是因为此枝独放之“早”。 尾联祝祷明春先发,仍然是希望其“早”。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总之,全诗咏物写景,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由物及己,有状物到抒情,“一枝开”在其中起着关键枢纽之功效。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这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要满足于差不多”。有趣的是,“这个词“正是齐己不满足于“差不多”,虚心向长辈诗人请教的结果。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这首《早梅》原来的颔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带着这首诗去袁州(今江西宜春)求教于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末著名诗人。字守愚,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后人即称郑谷为“一字师”。这个“一字师”故事也就成为诗坛佳话。除辛文房《唐才子传》外,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宋·曾慥《类说》卷二十六,宋·戴埴《鼠璞》,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清·杨宾《大瓢偶笔》,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戴埴的《鼠璞》。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还在这个故事之前,又加了一个自己“改一字“的故事。故事说齐已往袁州拜望郑谷,现献上一首诗。诗云: “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这首诗题为《寄郑谷郎中》(见《全唐诗839卷》。郑谷看后说:“请改一字,方可相见”。齐己回去后细加推敲数日后,发现“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中的“下”字用得不妥。因为这首诗是写自己离开修持的寺院去云游四方,书写自己远离官场但仍缅怀唐王朝盛世,“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的末世情怀。“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即是写他离开寺院整理行装的情形。既然上句是“自封修药院”(亲手封存修炼时的丹药房),下句的“别下着僧床”(离别自己作息的僧床)中的“别下”与上句“自封”就对仗不工,于是改为“别扫”,这样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还有个与“封”相近的整理动,所以郑谷看后,颇“嘉赏,结为诗友”,才有为之改“数”为“一”的一字师故事。胡震亨甚至认为他超过了自己的老师:“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经都官(郑谷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唐音癸签》卷八)。更有趣的是齐己也做过别人的“一字师”。清人戴埴的《鼠璞》记载了《南唐野史》中一则故事:张迥有首《寄远诗》,其中两句是:“蝉鬓凋将尽,虬髭白也无”。前去请教齐己,齐己将“虬髭白也无”改为“虬髭黑在无”。 张迥也是十分佩服,拜为“一字师”。因为“白也无”的前提是黑胡须有多少变白,况且还是疑问句, “黑在无”的前提是白胡须中还有多少黑的。当然更能形容年老须发皆白了。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严于律己、细加推敲,这是中国诗歌传统,杜甫说自己在创作中是“摊书满床头”,反复查对,而且是“老来渐于诗律细”,反复吟哦,反复修改:“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而且不止是唐代诗人,这类“一字师”故事历朝历代,不绝如缕,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贵传统,如陈辅之《诗话》记载了宋代一个“一字师”故事:宋朝进士张咏做湘东太守时,一日在家作诗,诗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句,写完之后就出去了。溧阳知县萧楚才来访,见了张咏墨迹未干的诗作,提笔将“独恨太平无一事”中的“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回来见后不悦,认为这一改动违背了他的本意。萧楚才解释说:当今小人当道、奸佞横行,大人位高权重、功勋卓著,已成众矢之的,“恨太平”恐招杀身之祸。张咏听后大悟,感激地说:“萧弟,一字之师也。”其实,即使没有当今小人当道、奸佞横行这个时代背景,“恨太平”也不如“幸太平”,因为“恨太平”原意是天下太平,自己治理才干无处发挥,因而起怨,立脚点是个人。“幸太平”则是因天下太平,自己可以无为而治,因而庆幸,立足点是为天下人。一个是为己,一个是为天下人,胸怀自然有差别。萧楚才的境界自然高于张咏。
  洪迈的《容斋随笔》则记载另一个“一字师“故事:宋朝文学家范仲淹,非常敬仰东汉名士严子陵,于是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原文中有这样几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一天,范仲淹把此文给朋友南丰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因为云山江水为自然浩瀚之物,山寓意仁,水寓意智,这是一种风范,仅仅一个“德”字不足概括,故而李泰伯建议换作风字,这样上下句之间内涵更加吻合,意味更为深远,更能表达出对严子陵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况且“风”字属平声韵,“德”则是仄声,“风”字从音韵上来说也更浏亮一些。结果“公凝坐颔首,贻欲下拜”,称李为“一字师”。
  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卷一还记载了一个元代的“一字师”故事:元朝杰出的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曾写过一首《送欣笑隐住龙翔寺》,其中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读过此时这皆称赞为妙句。唯一位乡村老叟读后却不以为然。萨都剌听说后,专程上门请教。老叟直言道:“此联措词固善,但诗中前句用‘闻’,后句用‘听’,字虽不同但意思一样,犯了作诗的大忌。不如改成‘地湿厌看天竺雨’”。 萨都剌疑问道:“有‘看雨 ’这个说法吗”?老叟说:“有呀!唐诗中就有‘林下老僧来看雨’” 萨都剌大为叹服,急忙施礼道谢,称老叟为“一字师”。改“闻”为“看”,不但避免了近体诗“合掌”同义的忌讳,从诗意上看前有视觉,后又听觉,摹景状物也更具声色。
  类似的“一字师”故事还很多,如苏东坡《富韩公神道碑》:“公之勋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虚己听公。西戎北狄,视公进退以为轻重,然一赵济能摇之”。他的门生张耒将“然一赵济能摇之”的“能”改为“敢”;宋省试赋题《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满场皆曰“诣南门而听焉”,惟其中的状元改“诣南门而听焉”的“诣”为“出”;王贞石《御沟》诗:“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诗僧贯休改“此波涵帝泽”为“此中涵帝泽”;陆举之诗“岩边桂树团丹雾,石上苔花阁绿云”,王荫伯改“团丹雾”为“生丹雾”,改为“动绿云”;张养重诗:“南楼楚雨三更远,春水吴江一夜增”,清代神韵派代表人物王士祯改“春水吴江一夜增”为“春水吴江一夜生”;陈奕禧“斜日一川汧水北,秋峰万点益门西”,王渔洋改“秋峰万点益门西”为“秋山万点益门西“等,皆是改易一字,则使诗句更加准确形象,诗意涵盖更加深广。
附:
  齐已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齐己,长沙人。姓胡氏,早失怙恃。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往往抒思,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耆夙异之,遂共推挽入戒。风度日改,声价益隆。游江海名山,登岳阳,望洞庭,时秋高水落,君山如黛,唯湘川一条而已。欲吟杳不可得,徘徊久之。来长安数载,遍览终南、条、华之胜。归过豫章,时陈陶近仙去,己留题有云“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谷曰“善则善矣,一字未安”经数日,来曰“别扫如何”谷嘉赏,结为诗友。曹松、方干皆己良契。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尝撰《玄机分别要览》一卷,摭古人诗联,以类分次,仍别讽、赋、比、兴、雅、颂。又撰《诗格》一卷。又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并其诗《白莲集》十卷,今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郑谷在袁州,齐已往谒之,献诗云“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谷览之云:“请改一字,方可相见”。经数日,再谒,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结为诗友。又呈《早梅》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

陈友冰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董妖娆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教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这是一首文人乐府,始见于《玉台新咏》,郭茂倩把它收入“杂曲歌辞”。作者宋子侯,东汉人,身世不详,《玉台新咏》把他放在班婕妤之后,班是汉成帝妃,宋子侯应是生活在成帝或成帝以后的人。这首诗是文人对民间乐府一次成功的仿作。诗中以花拟人,伤悼女子命不如花。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叹时惜老,虚无幻灭的时代氛围。
  诗中的女主人翁叫董妖娆。此女的身世亦不详,疑是当时的著名歌姬。但在唐诗中,董妖娆常作为美人的代称,而且是歌姬一类,如杜甫的《春日战题恼郝使君》:“细马时鸣金腰裹,佳人屡出董妖娆”;温庭筠的《题柳》:“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妖娆午袖垂”。温诗中说的“静婉”是羊侃的歌妓张静婉。由此看来,“妖娆”也是位歌女。未提董姓,只是为了与“静婉”对称而已。
  汉乐府《董妖娆》是描述她在一次春游中赏花、折花及与花的对话,以花拟人,设为问答,伤悼女子命不如花。以此来反映她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态度。开头六句是描绘洛阳城东的一派烂漫春光。在阵阵春风的吹拂下,城东路上桃李芬芳,花与花相映,叶与叶相衬,它们随著春风自由款摆、随意低昂,一副春风得意之态。这段描绘在全诗的结构上产生了以下两个作用:(1)渲染了环境,为主人翁的出场製造了气氛。大自然中是春风吹拂、春花烂漫,女主人翁是青春年少、自由活泼,璟境气氛与即将出场的主人翁的年龄与心理十分合拍。(2)以花喻人,为后面写入花问答、人不如花埋下了伏笔,诗人强调“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实际上是在暗示人面桃花相映,青春与春天相当。女主人翁就像这盛开的桃花与随风低昂的花叶一样,处在青春美好之中。它就像《西洲曲》中的莲花与飞鸿一样,既是主人翁情感的寄託,也是主人翁本人的化身,可以说“景即是情”。清人张玉谷说这段是“写景之中,逗出盛年欢爱影子。”(《古诗赏析》)
  环境描写后,主人翁出场了。这是一位采桑的姑娘,她提著桑篮、沐著春风,披拂著桃李,行走在城东道上。从“不知谁家子”到“欢爱永相忘”,是敍述她和花的问答,从而得出“人不如花”的消极结论,反映了作者叹时惜老、人生虚幻的时代伤感。这场争论是由女子折花引起的:“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颺”。这位姑娘为什么要折花?看来不是由于喜爱,也不是为了簪戴,因为从她折花的动作来看,是对花的损伤:枝被折断,花朵坠落到地上。那麼,她损伤花的动机是什么呢?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让花提出责问:“请谢彼殊子,何为见损伤?”请谢即请问,这是用恭谦的方式提出责难。这位年轻的女子没有直接回答自己的动机,而是绕个弯指出花的必然结局:“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终年即年终,意思是说等到八、九月天高气爽、百露铺地时,你终归要飘零堕落的,又哪能长久保持你的青春芳香呢?既然早飘堕、晚飘堕都是一样的结局,现在受点损伤又何必介意呢?看来,这位年轻女子是因为看透了花的归宿,才毫不珍惜眼前的春花美景的。但是,这也并非是女子折花的真正动机,应当还有更隐秘的原因在内。也许这位年轻女子在爱的长河中遇到了波折,浩盪的春风更增添了她的烦恼,灿烂而得意的春花更引起了她的妒嫉,心想你开得倒颇自在得意,于是随手将它折下;也许,爱神的翅膀还未扑闪到这位女子的心屝,眼看娇艷的春花将要和自己的青春年华一道逝去,爱之舟至今却还泊在那静静的港湾,因此她折花也是自伤;她说花,也是自叹。也许我们猜测得都不对,但诗人这种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划人物的微妙心理,及让我们悬想猜测她更隐秘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超的。
  这场问答还继续下去。这位女子用花的结局为自己折花辩护,花也抓住其结局对女子反击讥讽,它的论点是花还可以再开:“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但人的青春却不能再来:“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从而得出结论:女子命不如花。当然这个结论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唧的,因为它偷换了概念:再开的花已不是当年谢下之花,此花已非彼花,就像是今天的红顏少女不再是白髮老嫗当年的模样一样,在这点上,花与人是一样的。但诗人偏偏让花问倒了人,从而答出“人不如花”这一的结论。诗人为何要如此?在诗的最后四句,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公开表露了出来:“吾欲竟此曲,此曲断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歌者对人生易老、红顏难再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忧伤,以至无法把此曲唱完(其实,此曲已唱完了,如真的再去写女子的续答或行动,就是画蛇添足了),只有饮美酒以消愁,登堂高歌以解忧。作者对生活的悲观消极态度,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至此完全公开表露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些学者为了肯定这首诗的积极意义,认为作者的正面主张不是什么及时行乐,而是“相当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其实,这首诗篇皆是喻体:以花的凋零喻红顏易老固然是比喻;但红顏易老、命不如花又何尝不是比喻?诗人实际上是藉这位女子与花的答对,来反映他的人生态度和政治倾向,
  首先,宋子侯是在代女子立言,他同情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是作为男子的附属物而存在,盛年一去,欢爱永绝。西汉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抛弃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作者的这个思想,这个感慨不是生硬抽象地塞给读者,而是在抒情诗中融入叙事诗的情节,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来引出人生感慨。通过春天盛开,摇曳多姿的桃李被折损,同女子青春消逝的对比中,告诉读者一个结论:青年女子命不如花。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话,带着叙事性、情节性的鲜明特点。
  其次,也表现了当时士大夫的思想倾向和时代精神。那麼,作者为什么会表露出这种消极虚幻的人生态度呢?这当然与当时的时代有关。东汉后期,土地兼併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广大农民沦于豪族地主的佃户,“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状,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崔寔《政论》),统治层内部的政治倾轧也愈演愈剧,朝政愈来愈昏暗。一方面宦官专政,大兴党錮,政坛上风波迭起,仅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二八》被宦官追捕、杀戮的党人就达一百余人,被株连而死、徒迁废禁的又达六、七百人;另一方面,官僚士大夫集团开始形成,门阀姻亲把持朝政,寒素有才之士无法上进,形成“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昏暗政局(赵壹《刺世嫉邪赋》)。这种昏暗的政局,凶险的仕途,当然影响了一些正直士大夫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他们或是崇尚清议、抨击时政,或是感到人生虚幻、清极伤感。《董妖娆》作者所抒发的正是后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固然是消极颓伤的,但它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透过它,我们嗅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氛,也瞭解了当时部分知识份子的精神面貌。从这点来说,是有一定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不少出色之处。有的手法是对汉乐府民歌的借鉴,如在敍事诗中穿插对话,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花,这是对《陌上桑》、《东门行》、《乌生》、《枯鱼过河泣》等成功的模仿。有的也是对汉乐府民歌的发展与创造,如在人物出场前,先进行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使景即是情,这在乐府民歌的敍事性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乐府敍事诗喜欢开门见山、直咏其事。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都是劈头就写主人翁的形貌和动作,《董妖嬈》和上篇的《羽林郎》在这方面,都丰富了乐府诗的表现形式。另外,这首诗主要是心理描写,这与靠动作或情节取胜的民歌表现手法不同。这首诗的主体部分是花与女子间的问答,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腻,把女子折花的动机及掩饰动机的诡辩,写得异常生动逼真,而且还留出余地,让读者对她更微妙、更隐秘的内心世界,进行联想和猜测,因而使全诗显得“婀娜多姿,无穷摇曳”(沈德潜《古诗源》)。
  《董妖娆》较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对后世曹植、刘希夷等人仿乐府创作有一定影响:曹植的《種葛篇》、《浮萍篇》、《明月照高楼》等篇,都以怨女思婦的口吻,藉夫婦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唐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对《董妖娆》的继承与创新。明代胡应麟说:“汉名士若王逸、孔融、高彪、赵一辈,诗存者皆不工,而不知名若辛《延年》、宋《子侯》乐府,妙绝千古,信诗有别才也”。(《诗藪》)可见此诗影响之大。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恩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巫山高》、《伤歌行》和《悲歌》等诗章,就像是一组各具特色的电影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无尽的兵役和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战城南》是写战死者抛尸荒野;《巫山高》是写兵士有家难归;《艳歌行》写远方的游子思念故乡的亲人;《伤歌行》则是写家中的亲人对远方游子的惦念。《悲歌》所反映的内容与《巫山高》相近,也是抒发有家难归的忧怨和对家中亲人的深长思念,但在情节上更具体,结构上也更工整一些,看来是汉乐府民歌后期的作品。
  诗的一开头就是强烈的感情抒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主人翁思念著故乡和故乡的亲人,悲从中来,伤感不已,但无尽的兵役或徭役又使他无法返家,甚至也不敢公开表白自己的伤痛和怀念(后面提到了“心思不能言”),因此,只好长歌当哭,远望当归。但长歌毕竟不是哭,远望也代替不了归,而且还会激起对家乡更深长的思念。所以主人翁的以歌代哭、远望当归,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感情上显得更为深沉辛酸。有人认为,“可以当归”应当是“何以当归”,是一种反问(徐仁甫《古诗别解》》,谓不能当归。这就意思的理解是对的,但如改成反问,主人翁的这种自我慰解就不见了,感情上反不如这样深沉。这位游子远离故乡又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真的“可以当归”吗?只能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之举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既然远望不能当归,自己又不能归,那麼这种思念之情只能寄託在对家乡的缅怀和遐想之中了。“思念故乡,郁郁累累”就是表现这种寄托。“郁郁累累”一般的说法是形容心中忧愁郁结之状。郁郁,愁闷貌;累累,失意貌(《汉魏南北朝诗选》)。但我认为,这里是对家乡环境的遥想。从下句的“欲归家无人”来看,主人翁对家乡亲人的离散死亡是很清楚的,这句正是想像家乡由于亲人离散死亡造成的萧索荒凉之状。“累累”,是荒塚重叠之状;“郁郁”,是坟地松柏重柯蔽日之貌。另一首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回家后看到的场面就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那是实写。“相和歌”中的《梁甫吟》也写到:“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汉代赵臺的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也都属此例。透过这两句,把诗的场景从眼前的服役之处,推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场面阔大,更衬出心潮不平。宋代学者胡仔认为“汉诗气象恢宏,尺幅之间觉有千里之遥”(《苕溪渔隐丛论》),这也是例证。
  那么,主人翁为什么不能返家呢?又为什么只能远望当归呢?“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则以明说和暗示这两种方法,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欲归家无人”是明说,不仅是有家不能归,而且还是无家可归。这在意思上又更深了一层。家中为什么无人?诗人在此没有点破,但在《十五从军征》中却交代了原委:“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正是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使得《悲歌》中的主人翁家破人亡,从有家难归到无家可归。如果说“欲归家无人”是明说,那么“欲渡河无船”则是暗示,用一种含蓄的手法道出由于徭役在身,有家难归。从另一个角度对当时的兵役、徭役制度进行抨击。对这句诗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西汉铙歌《巫山高》中就有类似的描写:“我欲东归,害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盪盪回回?”同样是一种比喻和暗示:由于这种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使他无法回家,即使是家乡亲人离散亡故,也只好用遥念和遥望来寄託自己的哀思,无法去拯救和庇护。这样一明一暗,一直接指斥、一含蓄暗示,从不同的角度,把当时兵役制度的罪恶和游子的愤懣、忧思,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张衡在《四愁诗》中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连用东西南北四个比喻来象征自己有志难伸,忧伤失意。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也都是这种手法的化用
  最后,诗人还进一步指出:这位主人翁的生活悲剧不仅在于他有家难归和无归可归,还在于他连动一动的念头和吐一吐怀亲的心声都不可能。也许是当局怕动摇人心,不允许他吐露这样的心声,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他不愿吐出自己的心声,总之他是“心思不能言”,因此满腹的愁肠、满腔的思念,只能憋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中滚来滚去一样。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悲歌》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很大:东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南朝宋代谢灵运《拟魏太子诗·徐干》:“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宋苏轼《次韵范淳父送秦少章》:“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红楼梦》第二七回黛玉的《葬花词》:“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皆是承绪“悲歌”的题旨,至于王粲的《登楼赋》中“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从诗句到表达方式皆有近似之处。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枯鱼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枯鱼过河泣》始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古辞”一类。与《乌生》、《蛱蝶行》一样,这又是一篇很奇特的寓言诗。一条遭横祸死去多日的枯鱼,在过河时居然哭了起来,又居然写信告诉自己的同伴——鲂与鱮,要他们引以为戒,谨慎小心,免遭横祸。关于它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学者朱乾认为是“悔过之诗也”,追悔当年行为孟浪,不知进退,而罹此难(《乐府正义》)。张荫嘉则认为是“规友之诗”,要友人以“出入不谨”为戒(《古诗赏析》)。萧涤非认为这是反映士大夫身处乱世,要求全身避祸的一种思想倾向(《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我认为萧先生的分析是正确的,不过含义更应扩大:它还曲折地再现了东汉末年黑暗社会状况的再认识,和由此得出的处世经验和人生哲理。《后汉书。陈留父老传》就记载了一个栢似的史实:
  桓帝世党錮事起,守外黄令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升曰“吾闻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返;复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令官竖日乱,陷害忠良,贤人君子,其去朝乎?夫德之不建,人之无援,将性命之不免,奈何?”因相抱而泣。老父趋而过之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
  《枯鱼过河泣》正是用寓言这种荒诞不经的形式,来反映张升等人所说的汉末社会动乱现实,及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性命之不免”的隐忧。
  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曾写到:“幻想里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也有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将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枯鱼过河泣》在表现手法上,正是出色地做到了这个“完满”,它用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苦难世界。鱼可以哭泣,可以追悔,甚至可以像人一样的写信传书,这当然是幻想,但枯鱼见河而泣,枯鱼要告之的是鲂与鱮,这又符合鱼的生活习性。鲂即鳊鱼,鱮即鲢鱼,诗中用它们代指鱼类,它们皆是枯鱼的伙伴。牠追悔的内容——因为自己孟须轻率,出入不小心而陷罗网,还不正是一切遭到不幸的人们常有的心理状态吗?所以它又异常符合生活的真实。这种似幻非幻、似真非真,用幻想的形式来反映真实生活的表现手法,当然使入耳目一新,在新奇中又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理解。
  这首诗虽止四句,结构式却很有讲究: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既是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这一切,诗中先不说明。“何时悔复及”,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失悔还来得及啊!这是用反诘语表示否定,以加强悲叹的语气,加重表现沉痛的心情。先说结果,后叙原因,可以突出结果。诗中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突出悔恨,还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内容富有曲折。
  三四两句仍然不直接回答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而写枯鱼作书(写信)给鲂、鱮,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却在书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书信内容仅“相教慎出入”五字,内容却极丰富。“相教”即相互告诫;“慎出入”是说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首先是尽量少外出;即使不得已外出,也要处处留心。这里不但表现了枯鱼对伙伴们的关切,还透露出枯鱼之所以泣、悔,就是由于当初麻痹大意,以致被人捕去,此刻被人携过河去,看到过去在里面游嬉过的河水,以后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里面去,不禁伤心痛哭,悔恨万分。它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伙伴,希望它们不要再蹈自己的覆辙。这既是对伙伴的警告,也是枯鱼对自己的悲悼。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清人沈德潜评论此诗说:“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确实显示了汉乐府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这首汉代民歌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后,被《文选补遗》(卷三十四)、《广文选》(卷十二)、《诗纪》(卷十二)等诗文集转录。其内容和尤其是表达手法,更引起后来许多著名诗人的仿效:李白有拟作《枯鱼过河泣》:“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谁使而为鱼,徒劳诉天帝。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诫”,全诗共十句五十字,举白龙、鲸鲵为喻,并以汉高祖于柏人警惕免祸为例,言天子出入当谨慎慎劝戒唐玄宗不要微服出巡。陆龟蒙的《射鱼》则着重描写射鱼场面的残酷,鱼被射中后鲜血淋漓的惨状:“弯弓注碧浔,掉尾行凉沚。青枫下晚照,正在澄明里。抨弦断荷扇,溅血殷菱蕊。若使禽荒闻,移之暴烟水”。作者以鱼拟人,对统治者“矢民”——鱼肉人民表达不满。至于王安石《鱼儿》:“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更是一首以鱼喻志,表达自己的民生关怀以及改革现状的愿望:池塘即将干涸了,鱼在其中还浑然不觉。他希望自己成为将鱼儿“挈入沧江去”得到改革者,让人们知道天地旷阔的很,不必死守着即将干涸的池塘。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御宴赐绯

陈友冰

回波乐
沈佺期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同上一首宋之问的“龙门夺袍”因诗获奖一样,沈佺期的这首“回波乐”也是因诗获宠。两人同时代,并为武则天和中宗李显的文学宠臣,在文学史上,两人的文学地位也比肩,并称“沈宋”,而且沈前宋后。有次,沈佺期以诗赠宰相张说,张说极为推崇,“让居第一”。排名顺序,历来很讲究,古人也很看重(今人似乎也一样)。初唐四杰的时人排名是“王杨卢骆”,杨炯就曾为此发牢骚:“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新唐书·文学传)。“愧在卢前”是虚,“耻居王后”才是本意。此但从当时诗歌实践来看,宋往往在沈前。上面说到的昆明池赋诗是一例。就是在“龙门赛诗”中也是如此。经上官婉儿评定,诗作为上等者有三篇,宋之问、沈佺期和武三思,但夺袍者则是宋之问。两人的文学功绩也相埒。两人继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之后(四声即平上去入,八病是指把四声用于诗歌格律应该避免的八种毛病),总结五百年间应用于格律形式的各种实践经验,把逐渐成熟的近体诗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人们作格律诗有所遵循。不但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声韵美发展到前无古人的地步,也标志着唐代新体诗的成熟。《新唐书》对此的评价是:“建安后,讫江左(指在江南建业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引者注),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唐书·文苑·宋之问传》历代诗家对他俩的评价也很高。唐元稹云:“沈、宋之作,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杜工部墓系铭序》);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云:“苏(味道)李(峤)而上,高简古淡,谓之古;沈、宋而下,法律精切,谓之律”;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可见沈、宋律诗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至今不衰。明高棅《唐诗品汇序》云:“沈、宋之新声,苏(廷硕)、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明胡应麟《诗薮·内篇》说:“五言律诗,肇自梁陈,唐初四子,靡褥相矜,时或拗体,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味道)、李(峤)合轨于前,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革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
  同时,两人的人品也差不多,皆是望风承旨,追求利禄,只是沈佺期在巴结逢迎之外还加上个贪污受贿。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初为掌管校正乐曲的协律郎。武后时晋升为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的通事舍人;接着又授门下省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的给事中和执掌官吏考课与升迁的考功员外郎。处于如此清要位置,他却受贿而被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呈诗自辩,不知是诗写得好还是被冤,出狱官复原职后,又“倾心媚附”张宗昌、张易之,当时武则天修《三教珠英》,由李峤、张易之主持,宋之问和沈佺期都参与缀集。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张易之,迎立唐中宗。沈佺期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今越南北部)。不久调任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县)掌管文书的录事参军。神龙中(706年左右)因入计,得中宗召见,拜起居郎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兼修文馆直学士。唐代乃至明清的官员,不同品级带的帽子,穿的衣服、系的腰带,佩戴的挂饰——鱼袋,上朝时拿的记事板都不同,如四品官是服色是深绯,戴二梁冠,金带十一銙,银饰鱼袋,象笏;五品:浅绯,二梁冠,金带十銙,银饰鱼袋,象笏;六品:深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鱼袋,竹木笏;七品:浅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鱼袋,竹木笏:八品:深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鱼袋,竹木笏;九品:浅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鱼袋,竹木笏。起居郎为专门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皇帝随从和亲信,官阶从六品;修文馆直学士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创作应制诗文、整理典籍以及回答皇帝在文学上的一些咨询。唐代的级别是六品。应该衣深绿,执竹木笏。沈佺期为了加官晋级,体面风光,才有了这个“回波乐”的故事。
  据孟棨《本事诗》介绍:景龙年间,以罪远谪台州为录事参军的沈佺期官复原职,担任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此时,中宗喜欢在宫中举行歌舞宴会,群臣起舞赋诗。有次,又遇到中宗举行内宴,群臣都希望得到升擢,皆歌当时的流行歌曲《回波乐》起舞,沈佺期便趁附新词,曰:“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南生归,身名已被齿录,袍笏未复牙绯”。结果“中宗即以绯鱼赐之”接着升迁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接着又提拔为正四品的太子少詹事。名副其实地“衣绯”、“银饰鱼袋,象笏”了。这段“御宴赐绯”的故事也成为文坛佳话,继孟棨《本事诗》之后,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四九·诙谐五,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三;清·独逸窝退士辑《笑笑录》卷一;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十二谐谑,以及清人彭定求的《全唐诗》和今人张璋、黄畲的《唐五代词》都从不同侧面转录了这个故事。
  《回波乐》是最早的民间俗词之一,《乐府诗集》中属于商调曲,“唐中宗时造,盖出于曲水引流汎觞也”,故得名“回波”。“回波乐”可以边唱边舞。唐人刘肃《大唐新话》云:“景龙中,中宗尝游兴庆池。侍宴者递起鼓舞,并唱《回波词》,给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词云云。”可见可以且歌且舞,崔令钦的《教坊记》干脆“谓之软舞”。孟棨《本事诗》的这则故事中也记载了御史中丞崔日用创作的《回波乐》:“台中鼠子直须谙,信足跳梁上壁龛。倚翻灯脂污张五,还来齧带报韩三。莫浪语,直王相,大家必若赐金龟,卖却猫儿相赏”。虽说是李景伯的求官之作,但从内容和风格来看,颇似民间俗词。中宗不嫌其俗,照样“赐紫”,这也是词从民间俗词转化为文人词的例证之一。

沈佺期
  其实,无论是沈佺期还是崔日用的《回波乐》都是“娱宾遣兴”,这是词产生后在上层社会最主要的功能,这也是沈佺期这首《回波乐》在词发展史上的价值所在。只不过这两人皆在娱乐功能之外添加了自己的政治诉求,这也可以算词曲的另类社会功能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人、所有的《回波乐》都是这样。据刘昫等《旧唐书》记载,就在这次宴会上谏议大夫李景伯的《回波乐》就对中宗的无节制酒宴进行规劝:
  中景宴侍臣,酒酣,各命为《回波辞》,景伯独为箴规,“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帝不悦。萧至忠曰:“真谏官也”。(《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
  李景伯,邢州柏仁(今河北唐山)人。唐景龙中为给事中,迁谏议大夫,终散骑常侍。但对于谏官的箴规,却是“帝不悦”。说明中宗这样的帝王只需要沈佺期、崔日用这类佞臣。这个故事被转录得更多,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宋·王溥《唐会要》,宋·尤袤《全唐诗话》,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宋·孔平仲《续世说》,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以及《全唐诗和《全唐五代词》,而且多用在治国理政的典籍之中。
  就在孟棨《本事诗》的这则故事中,还记载了优人创作的另一首《回波乐》,它以谐谑的方式对中宗的惧内进行挖苦,客观上撕下最高统治者至高至尊的面纱,窥探出当时的政治生态。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以与其私通的武三思为相,将其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并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恐其丑行暴露,遂与其女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中宗暴卒,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李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称韦庶人。所以优人的这首《回波乐》唱到:
  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祇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
  “栲栳”是夸张地形容人头部大头大脑的样子。“李老”自然是指中宗李显。裴谈是
  唐中宗时期的御史大夫,神龙元年授大理卿。此人信佛,妻悍妒,《本事诗》中说他“畏之如严君”,即害怕得像害怕自己严厉的父亲一样。有意思的是,他还对人宣传他怕老婆的心得体会,他的老婆有三个时段值得害怕:“年轻漂亮时,像个活菩萨;等到儿女满堂,看上去像个魔鬼母亲,有谁不害怕“九子魔母”吗?到了年老,枯槁的黑脸上又涂上脂粉,像个《圆觉经》上说的专食人精血的夜叉,谁不害怕?”这对君臣,一内一外,成了伶人打趣的对象。当然,伶人敢当面打趣,还不上有韦氏撑腰,所以伶人歌舞诗,“韦后意色自得”,歌后“以束帛赐之”,中宗还敢怎样!就是以怕老婆成为朝臣表率的裴谈,也得到韦氏的嘉奖:景龙四年韦后专制后,由大理卿提拔为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留守东都。这就是沈佺期《回波乐》产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其实,沈佺期这首《回波乐》,除了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位置外,就其内容和手法而言,就像宋之问的《龙门赋诗》一样,并无多少价值。沈佺期的文学贡献主要在上述的声律对仗方面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标志着唐代新体诗的成熟。其次就是七言诗的创作今人郑振铎认为:“七言诗开始流行于唐初,至沈宋,更有所谓七言律。七言律的建立,对于后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沈、宋的最伟大的成功便在于此。”(《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旧唐书·宋之问传》),而沈“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旧唐书·沈佺期传》)。沈的一些代表作,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歌》、《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等皆是七律。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张易之,“倾心媚附”张宗昌、张易之的沈佺期、宋之问连同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李峤等同时被贬。当时,沈佺期与杜审言皆被贬岭南驩州(今属越南),在度梅岭时,沈佺期与杜审言以同病相怜的悲凉心情吟诗唱和;沈佺期写有一首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诗中写道:
  天长地阔陇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春风万里云,何时重谒圣明君。
  岭南的漫山瘴疠,蛮野荒芜,给诗人留下了一片悲凉残景。诗中表达了他翻越大庾岭时,去国怀乡的伤感。“北望衡阳雁几群”,“何时重谒圣明君”。表达了沈佺期此时此刻的期望和幻想,但愿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朝廷,飞回中原。感情是真挚的,语言也较自然平易,和集中那些应制诗和这首《回波乐》有明显的不同。
  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更是他七言律中的代表之作: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此诗写闺中少妇对远戍边塞丈夫的思念,客观上反映了唐帝国建国初期频繁的边塞战争,以及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其中间两联的出句与对句不仅句子、词组构成天衣无缝的工对,而且诗意前后错综呼应:“音书断”照应“忆辽阳”,“秋夜长”映照“催木叶”。从构思、形象、音律和形式的工致等方面看,此诗都可以说是成功之作,标志着七言诗律化已达到成熟阶段。因而被胡应麟称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诗薮》)。明代何景明更誉之为七律之第一。
  绝句作为一种新体,且有定格,也创始于沈、宋时代。沈佺期的《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余思渺渺,也是当时七绝佳作。
附: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
  沈佺期以罪谪,遇恩,复官秩,朱绂未复。尝内宴,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词起舞,因是多求迁擢。丛期词曰“回波尔似丛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中宗即以绯鱼赐之。崔日用为御史中丞,赐紫。是时佩鱼须有特恩,亦因内宴,中宗命群臣撰词,日用曰“台中鼠子直须谙,信足跳梁上壁龛。倚翻灯脂污张五,还来齧带报韩三。莫浪语,直王相,大家必若赐金电,卖却猫儿相赏”中宗亦以绯鱼赐之。
  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崇奉释氏。妻悍妒,谈畏之如严君。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籹粉或黑,视之如鸠盘荼,安有人不畏鸠盘荼”时韦庶人颇袭武氏之风轨,中宗渐畏之。内宴唱《回波词》,有优人词曰“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祇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韦后意色自得,以束帛赐之。

今日仿唐歌舞《回波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故事:龙门夺袍

陈友冰

龙门应制
宋之问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初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淋漓拥轩盖。
云跸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塔影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陌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呜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间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扬闻黄道,王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三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此诗见于清·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卷五十一,关于这首诗的“龙门夺袍”故事则最早见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十一。据“纪事”所称,这个故事发生在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御驾临幸洛阳龙门香山寺之时。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原为唐代印度僧人日照的墓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由武三思奏请核准为佛寺,命名香山寺。香山寺的上方则有武则天的行宫望春宫。武则天常御香山寺坐朝,有次游龙门时“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并由她的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并裁定优劣。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于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把锦袍赐给东方虬。东方虬“拜赐。坐未安”,宋之问的诗写好了,上官婉儿认为“文理兼美”,而且也得到大家的公认:“左右莫不称善”。于是,武则天“乃就夺锦袍衣之。”这就是文坛佳话“龙门夺袍”。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称赏门”,宋代乐史《广卓异记》,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三,清人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均有记载。
  平心而论,宋之问的这首《龙门应制》算不上“诗最佳者”但却是“诗最妙者”,他善解人意,处处投武则天所好。称帝、成佛和长寿是武则天一生追求的三大目标。高宗在世时,高宗称“天子”,她就称“天后”,并称“二圣”。高宗崩后,她先是垂帘听政,后来干脆将太子李显废为庐陵王,搞了个”武周革命“自己当起皇帝,并而改名瞾,期望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至于成佛,她在即帝位前就命内宠薛怀义炮制《大云经》,声称她是弥勒佛转世;称帝后,不断更换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这些尊号有个共同特征:将帝王之尊与神佛统合起来,既有世俗的最高尊位,又有神佛的生命超越,一句话:“天子万年”。宋之问找准了穴位,正是在“称帝”、“成佛”和“天子万年”上大唱赞歌。这首长诗一开始就渲染气氛:龙门山上雨霁云飞,堤柳新翠,树花先发,为“天子乘春幸凿龙”蓄势,结尾处则为武周革命,革故鼎新大唱赞歌:“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中间更一口一个“天子”、“王气”,一口一个“万年”、“献寿”。再加“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仙乐初呜瑞鸟来,称觞献寿烟霞里”“吾皇不事瑶池乐”,搞得不知是则天皇帝巡幸,还是瑶池王母降临。文风又铺张扬厉,辞采华瞻,富丽堂皇,代表作当时北门学士的典型文风。左右大臣是心领神会“莫不称善”;武则天更是心知肚明,要大加奖掖,夺锦袍衣之。
  东方虬的才气虽不到宋之问,但如就诗论诗,他的这首《咏春雪》无论是状物还是骨力,都在《龙门应制》之上。前两句“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以雪喻花,就很有想象力,成为后来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祖本。后两句“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更是一种建立在夸张上的想象,雪和梅不仅颜色上的近似,更有一种精神上共通,所谓“冰雪精神”,宋朝诗人卢梅坡就曾将两者放在一起咏歌:“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更何况,这首诗中还有种坚强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虽然是料峭春寒、风雪漫天,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将风雪带来的寒冷化作一片春意;将企盼春天的烦恼化成春已到来的一片欣喜。东方虬为人耿直,勤于政务,曾期待“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其诗歌一改“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文风,倡导汉魏风骨。掀起初唐复古运动的陈子昂曾称其《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可见文品和人品是相关的。
  至于宋之问,在文学上自有其功绩。在文学史上,历来把沈佺期和宋之问与始创五言诗的苏武、李陵相提并论,所谓“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传)。尤其是在声律、对仗等形式美方面,沈、宋在南朝沈约、庾信“永明体”的基础上,“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声韵美发展到前无古人的地步,标志着唐代新体诗的成熟。但在人品上,确实难以恭维,为人为了禄位,巴结逢迎,看风使舵。先是倾心媚附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代二张作赋篇入集,陪其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藏匿在友人张仲之家中,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为了禄位居然恩将仇报,派人向武三思告密,由是擢升鸿胪主簿,结果“天下丑其行”。睿宗即位后,认为他先依附张易之,后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后“赐死于徙所。”(以上引文均见新旧《唐书》)为了禄位可以出卖恩人朋友;为了沽名钓誉,甚至可以杀死自己的亲外甥: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文学史上被称作“因诗杀人”。这样的人在帝王的龙门诗赛上写出如此的应制诗,结果获夺袍之荣,无论是对于获袍的宋之问,还是对于内有男宠,外有媚臣的武则天都是不足为怪,
  宋之问的望风希旨、投其所好,逢迎拍马拍得“稳准狠”,在武则天面前已不是第一次,也不止是对武则天,对武则天以后的唐中宗也是一样。据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唐中宗时,有次邀群臣赋诗百篇,命昭容上官婉儿从中挑选一篇作为新翻御制曲。帐殿前张灯结彩,从臣们都齐集在彩楼下等着。一会儿,彩楼上纸落如飞,皆是诸臣所作的落选诗章。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迟迟没有被扔下来。但又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也被扔下楼来。沈佺期不服,上官婉儿评说云:沈佺期的结句为“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显得词气衰竭;宋之问诗的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显得“陡健豪举”。可见,在点缀升平方面,沈佺期比宋之问还稍逊一筹。
  但是,宋之问能如此希旨逢迎,投其所好,也是久经锻炼而成,开始的颂圣诗也像沈佺期的这首诗作一样,有着自谦和真率。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宋之问开初呈献给武则天的是一首名为《明河篇》的长篇排律,其中有这么四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诗中运用严君平道破“支机石”的由来,指出渔人(荆楚岁时记中说是张骞)错失登仙的良机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求为天后北门学士而不得的怅惘。但诗中将想“天子万年”的“天后”比成卖卜算卦的严君平,况且,同为算卦的李淳风还建议唐太宗挖断武则天家地脉,以绝其龙脉。这让天后想起往事,更加不悦。所以武则天对尚书崔融说:“吾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尔”。这一拍马拍到马屁股上的这一惨痛教训,让“之问终身耻之”好在宋懂得看风使舵,改弦更张。这次《龙门应制》中,他不再将武则天比作卖卜人,而是西王母,一口一个“天子”、“瑶池”,一口一个“万年”、“献寿”。于是武则天也再不提其“口过”,而是夺袍相赐。从宋之问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到中国某一类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皈依经过。
  其实,即使就创作成就而言,宋之问拿手的也不是这类古风,而是五言诗。前面已说过,文学史历来把沈佺期和宋之问与始创五言诗的苏武、李陵相提并论,所谓“苏李居前,沈宋比肩”。但并肩的沈宋,亦各有所长:《旧唐书·沈佺期传》称沈“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而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旧唐书·宋之问传》。他的一些佳作,如《初至崖口》、《送别杜审言》、《洞庭湖》、《题大庾岭北驿》、《渡汉江》皆是五言。尤其是《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无论在细腻的心理描绘,还是锤炼字句、平实精粹方面皆更为出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张易之,迎立唐中宗。原来攀附二张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由于“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宋之问的家乡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这首诗就是写他渡过汉江,离家乡越来越近时的感受。由于贬谪“岭外”、音书断绝,家乡亲人的近况毫不知晓,由于自己的犯罪远贬,亲人的境遇也不会好过。此刻接近家乡之后,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于是,本来在正常情况下的近乡“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来人”变成了“不敢问来人”。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诗人用这种极为准确的平实字句,表达出在“音书绝”背景下,一位远贬潜归的“犯官”在临近故乡时忐忑又惶恐的精神和动作,确实是“善属文”。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附: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
  宋之问《明河篇》云: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扌寿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盖之问求为北门学士,天后不许,故此篇有乘槎访卜之语。后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尔。之问终身耻之。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其词曰:“略,见前”。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馀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篇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退,惟沈宋二诗不下。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豪举”沈乃服,不敢复争。宋之问诗曰:“春豫灵池近,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动,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辩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龙门香山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2:11 , Processed in 0.1451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