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苍梧听风

【原创】庄子会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58.为何养生?化去以生有涯随知无涯之殆也。养生何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何以养生?缘督以为经,安时而处顺也。

59.老聃者何也?子休借秦佚之口道:“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有此生死观者,子休后,陶彭泽一人而已。至于委命于节义,慷慨乎生死,自在阃阈之外也。

60.概念,论议之结点、一篇之锁钥,凡研习庄子者不可不察也。
○安时:安于时运也。哀乐生于得失者也,如能玄通合变,无时而不安,冥然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无得无失,无死无生,故任其所受,而哀乐无所错其闲矣。例:安时而处顺(《内篇·养生主第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不用:不持固有之见也。即不以分、成、毁之见看待万物,方能入其环中,寓诸常也。例: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内篇·齐物论第二》)
○八德:即左、右、伦、义、分、辩、竞、争,儒墨所争持者也。例: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内篇·齐物论第二》)
○辨:辨别也。例:此小大之辩也/辩乎荣辱之境(《内篇·逍遥游第一》)、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辩也者,有不辩也/众人辩之以相示也/辩也者有不见也/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孰知不言之辩/既使我与若辩矣/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吾恶能知其辩/(《内篇·齐物论第二》)
○葆光:潜隐光辉,能反行滑疑之耀也。例: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内篇·齐物论第二》)
○保身:护卫自身也。例:可以保身(《内篇·养生主第三》)。
○成:生成;成就。例:其成也,毁也/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爱之所之成/有成与亏/无成与亏(《内篇·齐物论第二》)、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事若不成/事若成/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心且成之/无劝成/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圣人成焉/(《内篇·人间世第四》)、无形而心成者邪/德者,成和之修也/独成其天/(《内篇·德充符第五》)、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内篇·大宗师第六》)。
○成心:域情滞著,执一隅之偏见,同今之主观、成见也。例:夫随其成心而师之(《内篇·齐物论第二》)
○常心:真常之心、素心;成见。例:得其常心(《内篇·德充符第五》)
○才全:才智完备也。例: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郄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内篇·德充符第五》)
○诚忘:忘德也。生则爱之,死则弃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例: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内篇·德充符第五》)
○处顺:顺从自然、顺应变化也。处于死顺,则不恶于死,千变万化,未始非吾,所适斯适,故忧乐无错其怀矣。例:安时而处顺(《内篇·养生主第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大知:大智慧也。方外之道也。不拘物属事类,超越宇宙人生,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是天地精神也。例:大知闲闲(《内篇·齐物论第二》)
○大年:寿命长夜。例:小年不及大年(《内篇·逍遥游第一》)。
○大块: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例: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内篇·齐物论第二》)
○大言:正大之言。例:大言炎炎(《内篇·齐物论第二》)
○道枢:道之关键也。例: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内篇·齐物论第二》)、
○吊诡:奇异、怪异也。例: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内篇·齐物论第二》)
○待:凭借、依靠也。等待也。例:犹有所待者也/彼且恶乎待哉/不亡以待尽(《内篇·逍遥游第一》)、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内篇·齐物论第二》)。
○而:能力也。例:而征一国(《内篇·逍遥游第一》)。
○分:分离、分散也。例:其分也,成也/故分也者,有不分也(《内篇·齐物论第二》)。
○化:变化;衰竭;死。例:其形化(《内篇·齐物论第二》)、夫胡可以及化/是万物之化也(《内篇·人间世第四》)、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万化而未始有极也/而一化之所待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恶知不化哉/且方将化/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安排而去化/化则无常也(《内篇·大宗师第六》)、孰敢不听而化诸/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内篇·应帝王第七》)。
○毁:毁坏、损坏也。物也者,成毁是非,皆因偏滞而生。成毁不定,是非无主,故无成无毁也。例:凡物无成与毁(《内篇·齐物论第二》)。
○浑沌:中央之帝;自然淳朴之状态。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内篇·应帝王第七》)。
○尽年:终其天年也。例:可以尽年(《内篇·养生主第三》)。
○见独:犹见道。上达至道之境界。至道凝然,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独往独来,绝待绝对,睹斯胜境,谓之见独。例: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内篇·大宗师第六》)。
○两行:是非各自发展,即是无穷非亦无穷,物我各得其所。例: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内篇·齐物论第二》)。
○论:研究也。例: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内篇·齐物论第二》)。
○利害:利益与损害也。例: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而况利害之端乎(《内篇·齐物论第二》)。
○戮民:即戮人,罹刑罚者。例:丘,天之戮民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名:名称;名望;名业。例:其名曰鲲/其名为鹏/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内篇·逍遥游第一》)名也者,相轧也/名之曰益多/是好名者也/是皆求名实者也/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且为声为名/求高名之丽者斩之(《内篇·人间世第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内篇·德充符第五》)。
○名实:名誉与事功;名与利;名称与实质。例:是皆求名实者也/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内篇·人间世第四》、名实不入(《内篇·应帝王第七》)。
○莫若以明、以明:不如以空明之心观照事物之本然也。例: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内篇·齐物论第二》)
○行:品行也。例:行比一乡(《内篇·逍遥游第一》)。
○蓬心:蓬草蔽塞之心也。是不能摒除功利、顺其物用者也。例: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内篇·逍遥游第一》)。
○情:情实;思想。例:有情而无形/如求得其情与不得(《齐物论》)、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人间世》)、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内篇·大宗师第六》)、夫道,有情有信,(《内篇·大宗师第六》)、其知情信(《内篇·应帝王第七》)。
○全生:保全天性,谓六欲皆得其所宜。例:可以全生(《内篇·养生主第三》)。
○全德之人:道德完美无缺者。形德两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例: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内篇·德充符第五》)。
○人道之患:人祸也。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则有人伦之道,刑罚之忧。例: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内篇·人间世第四》。
○丧我:摒弃偏执之我也。惟丧我、忘我方能得我,即消除蓬草蔽塞之心,混同万物为一体也。例:今者吾丧我(《内篇·齐物论第二》)。
○三籁:地籁、人籁、天籁也。地籁者,众窍之声也。人籁者,箫管之声也。天籁者,万窍自出之声也。例: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内篇·齐物论第二》)。
○顺:例: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内篇·养生主第三》)、顺始无穷/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内篇·人间世第四》、失者,顺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适:往;适意、舒适;偶然。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内篇·养生主第三》)、适得而几矣/(《内篇·齐物论第二》)、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孔子适楚/(《内篇·人间世第四》)、而适先生之所(《内篇·德充符第五》)、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将奚以汝适/造适不及笑/(《内篇·大宗师第六》)。
○善:吉祥;好;赞同;擅长。例:泠然善也(《内篇·逍遥游第一》)、为善无近名/善哉!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神虽王,不善也/(《内篇·养生主第三》)、蕲乎而人不善之邪/善哉问乎/(《内篇·人间世第四》)、犹与尧争善/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内篇·德充符第五》)。
○适志:舒适自得也。例:自喻适志与(《内篇·齐物论第二》)。
○神遇:谓以精神感知事物或事理也。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内篇·养生主第三》)。
○师心:以心为师,自以为是也。例:犹师心者也《内篇·人间世第四》。
○神人:无心而顺物者也。例:嗟乎神人,以此不材/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内篇·人间世第四》)。
○天钧:自然调和之理也。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钧者,天倪也。例: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内篇·齐物论第二》)。
○天府:自然府库也。谓能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者心胸无所不包也。例: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内篇·齐物论第二》)。
○天倪:自然之分也。例: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齐物论》)。
○天理:自然结构;自然法则。例:依乎天理(《内篇·养生主第三》)。
○天鬻:谓受自然养育也。鬻,食也。食,禀也。天,自然也。言自然而禀之也。例:天鬻者,天食也(《内篇·德充符第五》)。
○天机:犹灵性,谓天赋灵机也。例: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内篇·大宗师第六》)。
○特操:独立之操守也。例:何其无特操与(《内篇·齐物论第二》)。
○物:万物也。例:物莫之伤/孰肯以物为事/物无害者(《内篇·逍遥游第一》)、与物相刃相靡/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万物一马也/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以为有物矣/物谓之而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其次以为有物矣/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然则物无知邪/万物尽然(《内篇·齐物论第二》)、是万物之化也/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不敢以生物与之/不敢以全物与之/物莫不若是/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内篇·人间世第四》)、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万物皆一也/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物何为最之哉/府万物/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而与物为春/(《内篇·德充符第五》)、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乐通物/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又况万物之所系/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其为物,无不将也/伟哉夫造物者/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假于异物/若化为物/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齎万物而不为义(《内篇·大宗师第六》)、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物彻疏明/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使物自喜/故能胜物而不伤(《内篇·应帝王第七》)。
○物化:事物之变化;死亡。例:此之谓物化(《内篇·齐物论第二》)。
○无己、无功、无名:此庄子无穷逍遥之保证也。其出离我我,超越物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身心俱归于道焉。无己,除物牵,弭自我也。无功,不建功业也。无名,不求声名也。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内篇·逍遥游第一》)。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谓寂绝无为之地也。虚空之处,惟道能集。例: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内篇·逍遥游第一》)。
○无门无毒:不在门派之内也。毒,壔也。土堡,累土为台以传信也。使物自若,无门者也;付天下之自安,无毒者也。例: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内篇·人间世第四》。
○无所可用:无可用之处也。不材之木,了无所用,故无所害,方得不夭也。例: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内篇·逍遥游第一》)、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内篇·人间世第四》)。
○无用之用:一无所用便是大用。有用则有功,有功则有害,无用则无功,无功则无害。无害,得全生也。世人以炫才建功为用,悲夫!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内篇·人间世第四》)。
○逍遥:无己、无功、无名,故精神无牵、无挂、无碍,磅礴万物而为一,故能自由自在也。例:逍遥乎寝卧其下(《内篇·逍遥游第一》)、逍遥乎无为之业/(《内篇·大宗师第六》)。
○小知:小智慧也。方内所以生存之知识技能也,可授而传,可学而富。例: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小知间间(《内篇·齐物论第二》)。
○小年:寿命短促也。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内篇·逍遥游第一》)。
○小言:不合大道之言也。例:小言詹詹(《内篇·齐物论第二》)。
○小成:小成就,谓行小道而所得者。例:道隐于小成(《内篇·齐物论第二》)。
○心:人心也;思想也:精神也。例: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逍遥游》)、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日以心斗/其心与之然/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内篇·齐物论第二》)、/心且成之/以求容与其心/心且成之未达人心/犹师心者也/有心而为之/虚者,心斋也/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心止于符/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心莫若和/心和而出/达其怒心/于是并生心厉/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心莫若和/心和而出/《内篇·人间世第四》、无形而心成者邪/其用心也独若之何/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而心未尝死者乎/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内篇·德充符第五》)、是之谓不以心捐道/若然者,其心志/亡国而不失人心/其心闲而无事/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内篇·大宗师第六》)、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劳形怵心者也/至人之用心若镜/(《内篇·应帝王第七》)。
○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虚静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例:敢问心斋/虚者,心斋也《内篇·人间世第四》。
○信:证实;诚信。例: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内篇·齐物论第二》)、有情有信(《内篇·大宗师第六》)、且德厚信矼/若殆以不信厚言/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妄则其信之也莫(《内篇·人间世第四》)、今哀骀它未言而信/(《内篇·德充符第五》)夫道,有情有信,(《内篇·大宗师第六》)、其知情信/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内篇·应帝王第七》)。
○形:形体;外物;容色;情势。例: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一受其成形/其形化(《齐物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内篇·大宗师第六》)无形而心成者邪/爱使其形者也/形全犹足以为尔/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何谓德不形/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有人之形/天与之形/天选子之形/(《内篇·德充符第五》)、若人之形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夫大块载我以形/今一犯人之形/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内篇·大宗师第六》)、劳形怵心者也/块然独以其形立/(《内篇·应帝王第七》)。
○修:长;修饰;修养。例:未有知其修者(《内篇·逍遥游第一》)、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内篇·人间世第四》、德者,成和之修也(《内篇·德充符第五》)。
○遁天倍情:言逃遁天然之性,增益世俗之情。例:是遁天倍情(《内篇·养生主第三》)。
○遁天之刑:以违逆天理而受刑罚也。逃遁天理,深陷俗情,哀乐经怀,心灵困苦,有同捶楚,一如刑戮也。例: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内篇·养生主第三》)。
○县解:天然之解脱,谓于生死忧乐无所动心也。为生死所系者为县,无死无生者则县自解也。夫死生不能系,忧乐不能入者,古之圣人谓是天然之解脱也。例: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内篇·养生主第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虚室生白:虚室,空室也。白,日光所照也。以室比心,心能空虚,则纯白自生。即心无杂念,道自然生出也。例: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内篇·人间世第四》。
○游:出入自在而怡适自得也。内篇以消摇游始,外篇以知北游终,全编或一字独用,或构为双言,多有用之者。例:以游无穷者/而游乎四海之外(《内篇·逍遥游第一》)、而游乎尘垢之外(《内篇·齐物论第二》)、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内篇·人间世第四》)、乘道德而浮游/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游于羿之彀中/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故圣人有所游/(《内篇·德充符第五》)、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以游大川/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吾愿游于其藩/(《内篇·大宗师第六》)、而游无何有之乡/汝游心于淡/而游于无有者也/而游无朕(《内篇·应帝王第七》)。
○游心:心神自由无拘也,即乘有物以遨游,运虚心以顺世也;潜心、留心也。例:且夫乘物以游心(《内篇·人间世第四》)、而游心乎德之和/(《内篇·德充符第五》)。
○游方之外者:超脱世俗礼教者也。例:彼游方之外者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游方之内者:遵循世俗礼制约束而行事者也。例: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言:言论;说;辩论。例:必有不蕲言而言(《内篇·养生主第三》)、言未始有常,/请言其畛/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夫言非吹也/言恶乎存而不可/言隐于荣华/今且有言于此/请尝言之/且得有言乎/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夫子以为孟浪之言/予尝为女妄言之/(《内篇·齐物论第二》)、若殆以不信厚言/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无传其溢言/言者,风波也/巧言偏辞/《内篇·人间世第四》、今哀骀它未言而信/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内篇·德充符第五》)、悗乎忘其言也/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不识今之言者/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我为汝言其大略/(《内篇·大宗师第六》)。
○议:讨论也。例: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内篇·齐物论第二》)、坐不议/(《内篇·德充符第五》)。
○寓诸无竟:寓,寄托也。无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也。言圣人自托于无竟之域也。例: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内篇·齐物论第二》)。
○养亲:奉养父母,谓养亲以适也。例:可以养亲(《内篇·养生主第三》)。
○养生:摄养身心使长寿也。例:得养生焉(《内篇·养生主第三》)。
○阴阳之患:身病也。阴,事未时之忧惧。阳:事已成之喜悦。阴阳勃战于五藏,遂成疾病也。例: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内篇·人间世第四》。
○撄宁:心神宁静,不动于外物也。撄,扰动也。宁,寂静也。真人慈惠,道济苍生,妙本无名,随物立称,动而常寂,虽撄而宁者也。例: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内篇·大宗师第六》)。
    ○渊:回水、出地而不流者。《列子·黄帝篇》谓渊有九名: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鲵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内篇·应帝王第七》)。
○与天为徒:知天之所为者,依乎天理,故能同天人,齐万致,与玄天而为类也。例:内直者,与天为徒。(《内篇·人间世第四》)、其一与天为徒(《内篇·大宗师第六》)。
○与人为徒:彼彼而我我者,人也;知人之所为者,故能顺乎人情也。例:外曲者,与人为徒也(《内篇·人间世第四》)、其不一与人为徒(《内篇·大宗师第六》)。
○知:知识;智慧;知晓。例: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知效一官(《内篇·逍遥游第一》)、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我与若不能相知也/而不知其所为使/自知则知之/其知有所至矣/三子之知几乎/吾恶乎知之(《内篇·齐物论第二》)、而知也无涯/已而为知者(《内篇·养生主第三》)、知出乎争/知也者,争之器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不知其不胜任也/汝不知夫养虎者乎/此皆巫祝以知之矣/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内篇·人间世第四》)、一知之所知/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而未尝知吾兀者也/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知不出乎四域/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而知为孽/恶用知/(《内篇·德充符第五》)、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以知为时/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是恶知礼意/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不知端倪/进于知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恶知不化哉/恶知已化哉/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黄帝之亡其知/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未可知也/(《内篇·大宗师第六》)、四问而四不知/而乃今知之乎/其知情信/知人之死生存亡/无为知主(《内篇·应帝王第七》)。
○真:本性也。例:无益损乎其真(《内篇·齐物论第二》)
○真宰、真君:宇宙之主宰也。有情无形,信而可征,无益无损焉。例: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其有真君存焉(《内篇·齐物论第二》)。
○真人:存养本性、修真得道者也。例: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内篇·大宗师第六》)
○真知:忘我遗物、冥合大道之识见也。例: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内篇·大宗师第六》)。
○至人:超凡脱俗而达无我境界者也。例:至人无己(《内篇·逍遥游第一》)、至人神矣(《内篇·齐物论第二》)、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今吾闻至人之言/(《内篇·德充符第五》)、至人之用心若镜/(《内篇·应帝王第七》)。
○正处:正处,正定之处也。例: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内篇·齐物论第二》)。
○正味:正味,纯正之味也。例: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内篇·齐物论第二》)。
○正色:正色,本色;美色也。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内篇·逍遥游第一》)、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内篇·齐物论第二》)。
○坐驰:容仪端拱,而精神驰骛,此乃形坐而心驰者也。例: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人间世》。
○坐忘:坐而自忘其身也。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之精神境界。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内篇·大宗师第六》)。
○自事其心:自我调养心性。例: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内篇·人间世第四》)。
○宗:本。例: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内篇·德充符第五》)、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内篇·应帝王第七》)。
○自然:天然,非人为也。例: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内篇·德充符第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内篇·应帝王第七》)。
○造化:造物主、自然;创造化育。例:伟哉造化/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以造化为大冶/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内篇·大宗师第六》)。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61.圣人,得道者也。应天顺物,与时俱进,守真葆光,明慧通达。子休笔下,圣人屡出,考其含义,不出上言。圣人无名,是说摒名自处,一无所待也。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是说弃常人是非成见,直观自然也。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说调和是非、息智休名而无为任之也。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是说求其晦迹同凡、远离是非争辩之巧智炫耀也。圣人怀之,是说体认默察,纯乎一心也。《天下》云:“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疏》曰:“以自然为宗,上德为本,玄道为门,观于机兆,随物变化者,谓之圣人。”南郭小子问:“扰扰然,何说为是?”听风阁主曰:“嘘,无违!”

62.《人间世》:“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谁谓求名实者?丛枝、胥敖,有扈三国之君也。三国之君悉皆无道,好起兵征伐他国,岂惟贪求实利,亦乃规觅虚名,遂遭尧禹之灭顶。故“求实无已”、“ 皆求名实者”是指三国之君明矣。三国之君身死国灭固然是以贪求名利,然尧禹之举兵讨伐岂非贪求名利哉?故子休有“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之慨叹!此于说理则又进一层意思也。李勉曰:“言尧禹皆求名利者也,‘名实’,即名利。王先谦、苏舆等谓‘三国求名实者,好兵不止’其解误甚。非三国好名实而用兵不止,乃谓尧禹好名实而用兵不止。”李勉惑于“圣人之所不能胜”,不识文章递进之意,遂有颠倒是非之见。王先谦等所见甚是。李勉误,曹础基亦误。古人静心睿智,涵泳体味,往往有得,不可冒然非之也。

63.宗、脍、胥敖。听风案:《齐物论》:“我欲伐宗、脍、胥敖。”○崔譔云:宗一,脍二、胥敖三国。○《释文》:胥,华胥国。司马彪云:宗、脍、胥敖,三国名也。○《浅注》:宗脍、胥、敖,上古时代的三个小国。○《今注今译》: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名。《人间世》作丛、枝、胥敖。林希逸说:宗、脍、胥敖之事,无经见,亦寓言耳。《人间世》:“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疏》:丛枝、胥敖、有扈并是国名。有扈者,今雍州鄠县是也。《释文》:丛支,才公反。卢文弨曰:今本作枝。有扈:司马云:国名,在始平郡。案:今京兆北鄠县。○《集解》:三国名。《今注今译》:丛、枝、胥敖,三小国。《齐物论》作宗、脍、胥敖。有扈:国名,在今陕西鄠县。○《浅议》:丛枝、胥、敖,三古国名,丛枝即宗脍,丛与宗、枝与脍,古音均相通。扈,夏时国名。在今陕西户县北。有,语助词。通观以上诠注可知,或将宗、脍、胥敖认定为三国,崔譔、司马彪等是也,陈鼓应先生用其说;或将丛枝、胥敖,有扈认定为三国,成玄英、王先谦是也,曹础基先生近其说。曹先生丛枝与宗脍古音相通之解不见其它注本,颇有见地。至于林希逸以“无经见”之由认定宗、脍、胥敖之事皆寓言未免武断。有扈既实有其地,岂有一句之中并用真假两种地名耶?古注不传,后学不得;史事杳渺,地名沉沦。些些几卷经书岂能囊括千载万事?经书至上,甚不可取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64.“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子休道诸子所不愿道也。治人求名,贾人谋利,而今之人则名利兼取也。文明愈进,则丑恶愈炽;道德愈彰,则人心愈坏。相辅而行,相激而存,关键不在名利自身也。以为“凶器”,乃见凶不见吉耳。名实,非唯“争之器”,亦社会演进之器也。

65.虽谓庄子之作寓言八九,然如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舜齿长衰而不得归休,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孝己忧,曾参悲等,恐非虚言妄语。《庄子》一书,时见战国之天光云影,唯出乎大、入乎微者能得之。

66.君主可弼乎?子休曰不可。端而虚、勉而一不可,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不可。何哉?是采色不定,骄盛内外之君也;是轻用其国、轻用民死之君也;是缺德丧仁、薄行独断之君也。非君也,谓之“暴人”可矣。如是,安可就之?子休于暴君苛政,针砭入骨也。然托之于夫子、颜回者,岂保身、养身之道乎?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67.听之以心,应之以神,察之以气,子休曰,此“心斋”也。何以“斋”之?以明也,莫若以明也,虚以待道也,虚室生白也。

68.《人间世》:“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听风案:○宣颖云:外即相合而内无自讼之心。○姚鼐云:量也。闻君王之言,外若不违,而内不度量其义。○《注》:外合而内不訾,即向之端虚而勉一耳,言此未足以化之。○《疏》:外形擎跽以尽足恭,内心顺从,不敢訾毁。以此请行,行何利?盖化卫之道,庸讵可乎!斯则斥前端虚之术未宜行用之矣。○《释文》:崔譔云:毁也。○王闓运:资借字也。外与之合。内不见取也。○《浅注》:訾:毁,清除。内不訾,内心不消除己见。○《今注今译》:表面附合,内心并不采纳。听风按:考订“訾”之释义,须就全句句意入手。“外”、“内”相对,“合”、“不訾”必相反,则“合”、“訾”必同义或近义也。《说文》:“合,合口也。”合,同也,谓道相合也。外合,即表面赞同之意。訾,音zī,度也、量也。谓深入思考也。亦即虽不反对亦不能够深入领会其内涵。《注》稍显疏阔,宣、姚、王、陈之说近之。训“訾”为“毁”,误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篇,训释之大要也,见点忘面,对面望点,同为不取焉。

69.坐驰,身在此而思在彼,是身心两离也,读书忌坐驰,惟孜孜以求方有所得,非坐以修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70.子休云:“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又云:“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 神将来舍。”又云:“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兵法》云:“并力一向,千里杀将。”郑板桥《靳秋田索画》:“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斗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门派不同,其理一也。去名利之心,除浮躁之性,戒虚荣之念,步步实在,时时专心,天下无做不来之学问也。

71.几蘧之事,余不知也。刘向云,古之帝王也。存疑以待宿学。

72.子休曰:“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人间世》)老杜“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等皆出于此。杜诗游乎典籍之上、出于经史之间,其忠君怜民之心即从千年中华伦理道德中滋育而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73.修辞之用大为《庄子》增色也,故其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非特道与气尔。“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人间世》)~此偶句也;“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第十一》)~此感叹也。“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天地第十二》)~此反问也。“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在宥第十一》)“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天运第十四》)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庚桑楚第二十三》)~此设问也。“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天道第十三》)“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天运第十四》)~此顶针也。“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人间世》)“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刻意第十五》)“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刻意第十五》)“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秋水第十七》)“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田子方第二十一》)~此排比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秋水第十七》)~此比喻也。“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山木第二十》)~此引用也

74.游说王侯,难也哉!“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至于人道之患、诸侯之患,多使使臣陷两难境地也,叶公子高问仲尼可见矣。如此,想苏秦、张仪辈,真英雄也。

75.叶高问仲尼,说游心、养中也;颜阖问蘧伯玉,说外顺也;匠石论栎社树,说无用则无害也;宋有荆氏,说缺失便是优点;支离疏,说有常疾而终天年;接舆游孔丘之门,说有道则成、无道则生也;山木,说无用之用,直道其理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76.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余读此,如沐春风,如顶醍醐,不觉为道者言,直以为长者之言也。俗务,如斯而已矣。

77.散。按:《说文》:“散,杂肉也。”《荀子·修身》:“庸众驽散”之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荀子·劝学》:“散儒也”之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人间世》:“而况散焉者乎!”《释文》引李颐云:散,放也。引崔譔云:德不及圣王为散。《知北游》:“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疏》:生来为积,死去为散。《释文》:衰杀。《内篇·人间世第四》:“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疏》:炫才能于世俗,故邻于夭折也。《注》:不在可用之数,故曰散木。《疏》:散木,不材之木,故致闲散也。听风按:散焉者,散人也,不守程式、懒散疏慢而不欲为世所用之人也。散木,不材之木也,一无所用,故曰散。散木,散人之喻也。

78.子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冷眼人生,热语人众,大言之间,时有愤慨之意流出。“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谁谓此语为道家言耶?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79.“漆可用,故割之。”漆,树也。木有液黑,可饰器物。《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国人割漆、用漆可谓早矣。王先谦、郭庆藩等皆不注。

80.子休擅以大木说无用之用。辩惠子谓大树无用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此在《逍遥游》。借匠石之口论曲辕社树曰:此散木也。为舟则沈,为棺则腐,为器则毁,为门户则液樠,为粱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不可以义喻之也!借南伯子綦之口论商丘大木曰:此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又论其荆氏诸木曰:此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材之患也!又论山木曰:山木,自寇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此在《人间世》。凡此种种,意在明全生避害、以无用为大用也。

81.余读《内篇·人间世第四》而记其梗概曰:回也欲瘳暴人之卫,有被菑之危,无及化之功,仲尼示之以心斋;粱也欲使无礼之齐,惧人道、阴阳之患,仲尼示之以乘物游,托不得已以养中;阖也欲傅天杀之太子,与之无方则危国,与之有方则危身,蘧伯玉示之以达而入于无疵。又以螳螂为喻,戒其勿积伐美以犯;又以虎为喻,戒其顺逆关乎媚杀;又以马为喻,戒其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以上官场也。为政客,为使者,为太傅,当其仅免刑焉之世,唯虚纳万物,滋养心性,通达至顺,或可得以全生尽年。仲尼、伯玉,皆子休代言者也。匠石,喻寄以自保也;南伯,申神人托以不材也;宋有,明神人大祥也;支离,赞忘德也;孔子,乱世危艰也;山木,无用之用也。六事皆自个人之用说去,,直寄托,承诟厉,亦不得已而为之也,非可以常义待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82.子休《内篇》七章多有语句、语义相同或相近者。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又:“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前二句夸写鹏翼之大也。后一句写斄牛之大也。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应帝王》:“而曾二虫之无知。”上句言讥笑鲲鹏之蜩与学鸠。下句言高飞以避矰弋之鸟、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鼷鼠。虫,古代动物(包括人)之泛称也。《说文》: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易本名》:东方鳞虫三百六十,应龙为其长;南方羽虫三百六十,凤皇为其长;西方毛虫三百六十,麒麟为其长;北方甲虫三百六十,灵龟为其长;中央裸虫三百六十,圣人为其长。
《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大宗师》:“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文章,色彩、花纹之错杂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黼黻,礼服绘繍之花纹也。《尚书·益稷篇》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之说。《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皆言至理妙道非愚惑之徒所能知。
《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齐物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一句言姑射山神人溺热不能为祸也。二句言至人体与物冥,水火不能为灾也。三句言真人入水火而不介怀也。皆言得道者无往而不安,所在皆适也。
《逍遥游》:“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逍遥游》:“孰肯以物为事?”《德充符》:“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前二句赞美姑射山之神人,后一句称扬王骀。皆言得道者恬淡养中也。
《逍遥游》:“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人间世》:“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上句言樗树之不材,下句言商丘大木之不材。皆言大木不材故能无害。
《逍遥游》:“立之涂,匠者不顾。”《人间世》:“匠伯不顾,遂行不辍。”上句言匠人不顾樗木,下句言匠石不顾曲辕社树。皆言匠人知其不材而不留视也。
《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内篇·大宗师第六》:“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应帝王》:“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又曰:“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一句乃庄子开导惠子,谓可将患其无用之树树之于寂绝无为之地也,二句乃借孔子之口评孟子反、子琴张临尸而歌是放任于尘累之表,逸豫于清旷之乡,并以此无为而为事业也。三句乃无名人训导天根,自谓将游无有之野地以逍遥也。四句乃借老聃之口教导阳子居与万物为体而游心于至极也。皆言得道者远离世间,凌空灭迹,乘深远之大道,遨游清虚也。
《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上句言姑射山神人神超六合之表,下句言至人寄托寰宇之中而心游四海之外。皆言得道者无物不顺,无形不载,运载含灵,变换无常也。
《齐物论》:“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又:“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信,证实也。形,实体也。情,实情也。真,本性也。
《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又曰:“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一句言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无极之化也。二句言达道圣人,混同是非,调和于自然均平之理也。皆言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皆言安于生时,则不厌于生;处于死顺,则不恶于死,冥然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矣。
《人间世》:“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德充符》:“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皆言人生于世当自安其心智,体违顺之不殊,达得丧之为一,则无哀无乐,无往而不适也。如此,惟至人玄德者,方能达之!
《德充符》:“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大宗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言天宽地阔,无所不容也。天地者,自然也;自然者,道也。
《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大宗师》:“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上言真知之士,下言心未尝死者。皆言至人无心,止水留鉴,非简择良日而登升玄道,实是置虚淡忘怀而会之也。
《德充符》:“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其脰肩肩,言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脖颈细小也。脰,颈项。肩肩:细小貌。此二人,残疾丑陋,而俱能忘形建德,体道谈玄,遂使齐、卫二君不觉病丑,美其盛德也。
《大宗师》:“天与人不相胜也。”又曰:“夫物不胜天久矣。”前言天人合一,后言物不胜天。——天,大矣哉!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曰:“鱼相忘乎江湖。”——与其窘迫而相爱,不如悠游而相忘。成玄英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頳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生教,圣迹斯起;矜蹩躠以为仁,踶跂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又曰:“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上句言大道非高非深,非久非老。下句言咸资造化,故无义无仁;同禀自然,故无老无巧。皆言大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
《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脅。”《大宗师》:“子舆有病,……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上言支离疏脊曲颈缩,伛偻低头,脏腧头髻,悉皆朝天,颐颊隐在脐间,肩膊高于顶上。下言子舆伛偻曲腰,背骨发露。既其俯而不仰,故藏腑并在上,头低则颐隐于脐,膊耸则肩高于顶,而咽项句曲,大挺如赘。皆言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应帝王》:“(泰氏)其知情信。”上句言道确凿可信,下句言太昊伏羲知思真实无伪。——情信,真实也。《周礼·天官》疏曰,情,谓情实。通“诚”,真诚、真实也。《说文》曰,信,诚也。《白虎通·情性》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又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前,论也。后,子来将死语也。皆言生老病死同是造物主使然,故应坦然无所惜也。
《大宗师》:“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天运》:“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上句颂圣人之德,下句乃庄子答商大宰荡问仁语。皆言恩惠所施之久也。
《大宗师》:“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骈拇》:“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上句言狐不偕等八人悦众人之耳目,非是自适情性也。下句说明者之要。皆说自我安适也。
《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此孔子对子贡评孟子反、子琴张等游方之外者语,言不可以世俗之礼待之。《应帝王》:“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此无名人喝斥天根语,言己志也。言与造物者为偶。皆言与造化者为偶。造物者,道也。
——此类语句,不可一一尽述。究其原因有四:其一,强调也。其二,以为得意句也。其三思有同理,理有同言,言有同习也。其四,篇章写作间隔日久,遣词造意重复于无意之间也。其四,修辞所需也。
《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此颜回报仲尼语也。自述内心质素诚直,情性同天,是知帝王与我,皆禀天然,故能忘贵贱于君臣,遗善恶于荣辱,复矜名以避恶。即共自然之理而为徒类。夫外表恭顺,不违礼节,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皆与人同,为人所为,故人无怨疾也。即将人伦为徒类也。《大宗师》:“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此言视天人为一者,与天为徒;视天人不一者,与人为徒。——与天为徒,依乎天理也;与人为徒,顺乎人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83.格言者,箴言也。庄子外观内视,体行默察,于社会人生多有真知灼见。数千载过矣,今开卷读之,以为仍能启迪智慧,涤荡愚蒙;辨识真伪,培育心灵。余每每高吟默诵,以为洗心医愚也。至于一二恣肆不羁之语,断章取义、用其所用可矣。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无极之外,复无及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大智闲闲,小知间间。/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道,行之而后成。/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辩也者有不见也。/德之进乎日。/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不是,然不然。/忘年忘义,振于无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菑人者,人必反菑之。/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者,心斋也。/无门无毒。/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死生亦大矣!/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死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正而后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以上见《庄子·内篇》)/天下有常然。/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民有常性。/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大巧若拙。/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撄人心。/心养。/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至言不出,俗言胜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一心定而万物服。/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俯仰而不得罪于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中无主而不,外无正而不行。/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无为则俞俞。/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一心定而万服物。/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小识伤德,小行伤道。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物无贵贱。/贵贱有时。/无一而行,与道参差。/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凡外重者内拙。/以天合天。/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澡雪而精神。/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齐知之,所知则浅矣。(以上见《外篇》)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间之中者,鬼得而诛之。/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黜耆欲,掔好恶。/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万物殊理。/时有终始,世有变化。/有所拂者有所宜,有所正者有所差。/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穷则反,终则始。/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外物不可必。/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去小知而大知明。/至人不留行焉。/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有所正者有所差。/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得意而忘言。/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闲,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信道者也。/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不以事害己。/今富人,耳营钟鼓管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自然不可易也。/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下人不精,不得其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见侮不辱。/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84.何谓道?天地精神也。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不可献,道不可进,道不可壅,道不可以告人,道不可以与人。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何谓得道?与天地共生与道共存者也。何谓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子休说道载体有三,曰神也,曰木也,曰人也。
神也,有藐姑射山之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神也,有真君焉。其有情而无形,常人无所见其眹,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神也,有神人焉。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木也,有大樗焉。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了无困苦。
木也,有栎社树焉。此散木也,不材之木也。为舟则沈,为棺则腐,为器则毁,为门户则液樠,为柱则蠹。为社者,彼亦直寄焉,以免剪伐之祸。
木也,有商丘大木焉。细枝拳曲不可以为栋梁;大根轴解不可以为棺槨;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神人以此不材。
木也,有荆氏楸柏桑焉。无斧斤之患,神人以为大祥也。
人也,有圣人焉。图滑疑之耀,怀天府之心。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由而照之于天,不偶而从之于物。处其环中,以应无穷;和其是非,而休天钧。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等其隶尊,和其天倪,顺其曼衍。葆光守芚,参万岁而一成纯。忘年忘义,振九垓而进两行。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圣人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
人也,有至人焉。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利害不见于端,至于諔诡幻怪之名闻,则悗悗然以为桎梏也。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此采真之游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至人之自行,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至人者,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也。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
人也,有真人焉。其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过而弗悔,当而不躁,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内心静寂,活力无限者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而至踵,是护理养生、天机浑厚者也。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不忘所始,不求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翛然而往,翛然而来;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是顺物适时,不以心捐道者也。其状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张乎其虚而不华;邴邴乎似喜,崔崔乎其不得已;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悗乎忘其言也。是明主客之别而知人不可与天争胜者也。真人也,能体纯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人也,有大宗师焉。虀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人也,有君子焉。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人也,有德人焉。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
人也,有王德之人焉。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人也,有全德之人焉。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人也,有至德之人焉,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人也,有独有之人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人也,有知天乐之人焉。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服物。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人也,有弃世者焉,以为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人也,有大人焉。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人也,有睹道之人焉。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人也,有帝王圣者焉。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人也,有广成子焉。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守其一以处其和。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人也,有南郭子綦焉。其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
人也,有秦佚焉。吊老聃惟三号而出。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者也。
人也,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焉。死生,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天地覆坠,亦不得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同之是非,一条之死生,一贯之可否,此全德者也。
人也,有恶人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焉。事变不足以滑和,命行不入于灵府。和豫圆运,与物为春;通而不失于兑,接而生时于心。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此之谓有德。德者,成和之修,德不形者,物不能离。
人也,有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焉。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以死生存亡为一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人也,有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焉。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肒溃痈,不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羞于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也。
人也,有滑介叔焉。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柳生其左肘而不恶,以为大化及己焉。
人也,有鸿蒙焉。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处乎无响,行乎无方。
人也,有庄子焉。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人也,有市南子劝鲁侯焉。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人也,有溪工焉。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人也,有孙叔敖焉。以为功名富贵来不可却也,去不可止也,得失之非己也,而无忧色也。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人也,有啮缺焉。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人也,有颜不疑焉。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人也,有无有焉。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人也,有东郭顺子焉。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人也,有丞说道焉。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不可得而有也。
人也,有北海若说道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人也,有关尹说道焉。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人也,有老聃说道焉。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人也,有得道之人说道焉。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一而不可易者,道也。大道不名,大道不封,大道不称,大道不道,大道不形。与万物为一,同天地共生。可行己信,不见其形,不知其所以来,不知其何以终。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噫嘻,妙哉!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85.余读《内篇·德充符第五》而记其梗概曰:《德充符》,论道德也。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残者也。然三人不知耳目之宜,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齐生死,同是非,渺然天刑也,故得其神全德充也。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恶者也。然三子者皆才全徳不形者,故得人钦敬也。结末惠子与庄子一段对话,乃补述全德不在智慧,不在情感,甚至于不在道德修养也。

86.道纛之下,三教九流皆听命于子休,虽圣贤君相亦应之不暇。鲁有兀者王骀,借丘以布道也;鲁有兀者叔山无趾,借丘以衬托也;鲁哀公,借丘以为代言也;申徒嘉,借郑相美之;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借灵公、桓公以全之也。

87.大宗师,其义饶富。郭象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无心方可得道,此乃就修道之大要而言之也。陆德明引崔譔曰:“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遗形忘生”仍未出郭子玄园囿。曹础基曰:“天道为万物之宗,万众之师,故名‘大宗师’。”此以体道真人解之。陈鼓应曰:“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此就曹说而言之。听风阁主曰:宗师者,师表也。即子休笔下之真人、圣人也。其不知起止,顺物适时,相忘于人间,是道之承载、体现者也。大,饰语尔。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88.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得道者之行为状态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息以踵,言若哇。——此得道者之身心状态也。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此得道者之生死观也。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此得道者之形貌性情也。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此得道者之神态心志也。得道者何在?在老庄道中也。

89.“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此可见子休之唯物思想,然“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此以“真”等乎“天”,则又入客观唯心之沟渠也。

90.“今者吾丧我”——“吾”,得道之我也,即真我;“我”,有己、有功、有名之我也,即偏执之我,所谓“耦”也。今皆用“我”自称,岂庄周耿耿于怀之“三有”人哉?或以为“吾”与“我”同,误矣。此元人赵德《四书笺义》已有辩矣。“可传而不可受”——“传”,心传也,使领会;“受”,“授”也,口授。或以为“传”与“授”同,亦误矣。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91.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知,岂不盛大乎?曰大。其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要之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得免夭折,得尽天年,其不大耶?然知有所待,代有所不定。尚使物事杂乱纷纠,则知落幽暗也。夫鲲鹏之徙于南溟也,有所待而后动,其所待者亦未定也。鲲鹏,岂不盛大乎?曰大。其背若山,其翼若云,水击三千,云抟九万,其不大耶?然鹏有所待,代有所不定。尚使海不运、风不厚,则鹏为死鸟也。故不可恃知,不可仗力。得意勿忘有待者存焉。知有不得,鹏有不起,则阴阳、人道之患并生矣。

92.周之“道生万物”尽在“夫道”一节也,谓之生根本、生鬼神、生上帝。余就而问焉,“道从何来?”南华老人举目向天,徐徐曰:“唯论道生,不辩生道也!”

93.南伯子葵问道于女偊,偊以道非其人而不可学应之。学道之人,需有禀赋,即圣人之道、圣人之才也。何谓道?虚心凝淡也;何谓才?智用明敏也。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易也,以其才劣于道也;以圣人之才闻圣人之道,难也,以其道盛于才也。有道有才,尚需有守有持。守持者,向道之力也。外天下,需三日之守;外物,需七日之守;外生,需九日之守。及至外生,登堂也。至于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等,皆是室内造化,非可以时日计矣。子休之学道,托以求学,假以授道,虽有放言绘饰,仍可见习道之大概。然守者,用心也;持者,用志也。用心用志,何以宁静?无宁无静,何以致虚?虚者,藏道也,虚不存则道无以归附也。人不助于天,习道之守持非助于天乎?道说无为,总有不得已处。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94.生老病死,世人难免。子祀、子桑、颜回三节乃子休精心结譔之作,其生死观于斯可见。子祀节:子舆有病,病入膏肓,曲偻发背,身形丑陋。友人恤问,病人以安时处顺、一切由天应之。子来罹病,喘然将死,友人探问,病人以大炉、大冶之比应之。子桑节:子桑户死,友人编曲鼓琴,颜色不变。子贡不解,孔子解曰:方之外者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生以为附赘县疣,死以为决疣溃痈,彷徨尘垢之外,逍遥无为之业,岂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颜回节:孟孙才之母死,孟孙心不戚,居不哀,泣不涕。颜回不解,孔子解曰:孟孙不知生死,不识先后,是安排去化而入于寥天一者也。生死一大矣!适来,应时而来;当去,顺时而去。此又何必遁天倍情、忘其秉受而作忧戚之戏耶?物化,大也哉!

95.副墨,异说纷纭也。《集解》引成云:“副墨,副贰也。”引宣云:“文字是翰墨为主,然文字非道,不过传道之助,故谓之副墨。”《集释》:“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谓文字为副贰也。”又引李云:“可以副贰,玄墨也。”《南华真君口义》:“副墨,文字也。因有言而后书之简册,故曰副墨。形之言,正也;书之墨,副也。”《南华真经正义》:“文字生于语言,故以书之墨本者为副。”《辞源》该条甚略,《汇纂》引成玄英疏:“临本谓之副墨。”然引陆德明释文借引李句,又失诸标点也。

96.有人问政于南华子,南华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问者自失而走。听风阁主闻之,过门躬询曰:“先生非得道者欤?何怒且不逊耶?”南华子投简隐机,仰天而嘘,吪吪然、咰咰然,正色曰:“我屡言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是不欲与肉食者共也,奈何以溷坑之事秽我耳,故叱之。”听风阁主拊掌而笑曰:“先生非虚境之圣乎,何以叱为?”南华捋须,袖手而言,声朗朗然、泠泠然:“平湖万顷,微波不兴,是水之德也;决堤破岸,拉朽摧枯,亦水之德也。前可拂清风、映日月,后可荡虫蚁,卷熊狍,所易者形也,所不变者德也。因需而动,岂非顺时乘势不违心乎?何辩豫与叱耶?”听风阁主侧耳倾听,蔼蔼然、悠悠然。南华兴发,手指脚画,设座邀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97.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是未忘之忘也,既知忘,便未忘,鱼、人无知,奚以忘言?终在菩提树身一层上也。托言圣人,是贬其为方域内人乎?是游于其藩者之言乎?98.《孔丘解孟》与《庄周化蝶》其道同,其笔亦同。99.《意而子》,批儒学仁义是非之说也。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途乎?一曰虀万物而不为义,二曰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三曰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四曰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小子问余:“子休何道?”答曰:“一人之学也。”100.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而未始入于非人,德智如此,则处张汤而不惧,近严嵩而无忧,况常人哉!人间之害,或有意趋之,或无意遇之,真真有不及高鸟、鼷鼠处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
101.借子舆有病,发“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之论;借子来将死,发“善生善死”之意。四子节乃《德充》余绪。

102. 听风阁主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空明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听风阁主曰:“元成,不亦善乎而问之也!汝知之乎?今者吾坐忘矣。”空明惘然,曰:“何谓坐忘?”苍梧子曰:“坐忘者,丧我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曰:“请道其详。”曰:“同则无好,化则无常,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去其蓬塞,怀其至德,则哀乐于我何有哉?”空明蹴然曰:“夫子托迹尘世,心在方外,元成愿弃智巧以随先生后也!”

103. 《庄子》人物众多,举凡君臣、百家、贤士、姬女、技人、隐者、神异、寓人等计361人。此七十二福地之生众,皆不可以常人眼光待之也。○君臣124:几蘧、有巢氏、混沌氏、燧人、冉相氏、狶韦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伏戏、伏戏氏、伏羲、泰氏)、神农氏(神农、有炎氏、猋氏)、黄帝、颛顼、尧(唐尧)、舜(有虞氏、有虞、虞氏)、禹(神禹)、汤、桀、武丁、纣、大王亶父、王季、文王、周威公、孤竹之君、五伯(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是也)、鲁哀公(鲁君)、鲁君(此鲁定公也)、齐君(此齐简公也)、田侯牟(此齐威王也)、卫灵公、卫君(此卫庄公也)、秦王(此秦惠王也)、魏王(文惠君、梁惠王)、哙(即燕王哙也)、宋元君、庄公(此鲁庄公也)、赵文王、楚昭王、楚王(此楚文王也)、楚王(此楚威王也)、魏文侯(监河侯)、魏武侯、魏王(魏莹)、宋王(此宋偃王也)、宋王(此宋襄王也)、凡君(此凡僖侯也)、昭僖侯(此韩侯也)、随侯、勾践。彭祖、周公(叔旦)、共伯、王子比干、王子庆忌、王子搜、太子悝、箕子胥余、任公子(任氏)、卫灵公大子、叶公子高(诸梁)、申子、南郭子綦(南伯子綦、东郭子綦、南伯子葵)、右师、关龙逢(龙逢)、蘧伯玉、郑子产、傅说、史(史鰌)、田成子(田成子常)、苌弘、子胥(五员)、蚩尤、讙兜、三苗、共工、大宰荡、北门成、师金、之(即燕相子之)、武、种、忌(田忌)、白公、管仲、北宫奢、百里奚、臧丈人、伊尹、女商、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鲍叔牙、隰朋、夷节、登恒、公孙衍、季子、华子(子华子)、大弢、伯常骞、狶韦、恶来、孝己、田子方(无择)、郑子阳、柳下季、曹商、正考父。 ○百家64:容成子、老聃(广成子、老子)、柏矩、庚桑楚(庚桑子)、南荣趎、庄子(庄周)、关尹、蔺且、列子、肩吾、连叔、颜成子游、瞿鹊子、长梧子、温伯雪子、东郭子、壶子、秦失、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女偊、大隗、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伯成子高、魏牟(公子牟、中山公子牟)、田开之(田子)、祝肾、彭蒙、田骈、慎到。孔子(丘、孔丘、仲尼)、颜回(颜渊)、子贡(赐)、子路(由)、子牢、子张、原宪、闵子、匡子、冉求、曾(曾参、参、曾子)、郑人缓、墨(墨翟、墨子)、禽滑厘、相里勤、五侯、苦获、已齿、邓陵子、桓团、公孙龙、杨(杨朱、阳子居)、惠子(惠施)、秉(公孙龙)、齐谐、宋荣子(宋钘)、尹文。 ○贤士26:棘、颜阖、常季、申徒嘉、狐不偕、伯夷、叔齐、孟孙才(孟孙氏)、意而子、蒲衣子、日中始、将闾葂、季彻、皇子告敖、子扁庆子(扁子)、林回、溪工、孙叔敖、董梧、颜不疑、王果、戴晋人、季真、接子、瞻子、黄缭。○姬女5:厉、西施、毛嫱、丽姬(丽之姬)、无庄。○技人29:昭氏(昭文)、师旷(瞽旷)、庖丁、匠石(匠伯)、羿、卜梁倚、季咸、离朱、俞儿、伯乐、狙公、工倕、轮扁、巫咸祒、痀偻丈人、汉阴丈人、觞深津人、吕梁丈夫、纪渻子、梓庆、东野稷、蓬蒙、大马之捶钩者、鲁遽、九方歅、渠公、屠羊说、朱泙漫、支离益。○隐者23:接舆(楚狂接舆、狂接舆)、务光(瞀光)、纪他、申徒狄、被衣、王倪、啮缺、许由(许)、单豹、市南宜僚(市南子)、子桑雽、徐无鬼、公阅休、老莱子、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鲍焦(鲍子)、介子推、渔父(渔人)、伯昏无人(伯瞀无人)。○神异19:姑射山神人、堪坏、冯夷(河伯)、肩吾、禺强、西王母、云将、鸿蒙、若(北海若)、履、髻、雷霆、倍阿鲑蠪、泆阳、罔象、峷、夔、仿徨、委蛇。 ○寓人47:罔两、景、支离疏(支离)、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副墨之子、洛诵之孙、瞻明、聂许、需役、于讴、玄冥、参寥、疑始、天根、无名人、儵、忽、浑沌、知、喫诟、象罔、谆芒、苑风、门无鬼、赤张满稽、支离叔、滑介叔、无为谓、狂屈、妸荷甘、神农、老龙吉、弇堈吊、泰清、无穷、无为、无始、无有、光曜、触氏、蛮氏、少知、大公调、满苟得、无足、知和。 ○其他24:艾封人、公文轩、据梁、子舆、子桑、盗跖、孙休(孙子)、崔瞿、华封人(封人)、庄子妻、士成绮、寿陵公子、张毅、大公任、正获、子来妻、颜不疑、梱、则阳(彭阳)、长梧封人、牧马童子、余且、尾生、直躬。是此身份区别,多依古注,有重叠者,取其大略尔。“者”称不计,如众人、至人、神人、真宰、真君、圣人、夫子、庖人、尸祝、巫祝、处子、宋人、越人、民、人之民、四子、客、人、己、母、子、厉、凡、民、隶、王、君、牧、臣妾、君臣、殇子、先王、众人、散人、神人、夫子、艾封人、大圣、良庖、族庖、臣、暴人、菑人、王公、君、常人、童子、婴儿、人臣、匹夫、诸侯、臣、君、匠伯、弟子、先生、武士、勇士、贤人、全德之人、丈夫、妇人、父母、妻、妾、寡人、天子之诸御、君臣、德友等泛称,皆不便记数,故不在361之内也。同一人以不同名称出现于《庄子》者,辑而置之括号中,而有“此”、“即”之字者,是笔者所注尔。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04.余读《内篇·大宗师第六》而记其梗概曰:大宗师,重以论道也。先说天人之别,揭其要端,云有真人然后有真知。真人者何耶?分四段述说。其一,真人内心寂静,活力无限;其二,真人之睡觉、饮食、呼吸迥于常人也;其三,真人不知生死,不知出入,不知始终,顺物适时,自适其适;其四,赞真人形容举止,肯定其与天为一。继之,以生死、毁誉之论说圣人无遯无失,一任天道尔。天道者何?乃以“大道有情有节”一节详述道之特点、性质、作用、传承。此论道也。《南伯子葵问乎女偊》,说修道之条件、过程、传道之大概。《子祀》、《子桑户》、《颜回问仲尼》三事以生老病死之例明安时处顺、善生善死之理,是就真人其三而补述之也。《意而子》,言道之大略也;《颜回》,说坐忘也。《子舆与子桑友》,该节文字殿全篇之后,尤其耐人寻味。道可学。然道不可食;理可修,然理不养人。谁能以恢恢大道抵其饥饿寒暑乎?此为论。此以事明道也。

105.壶子以道实教列子,其中可见运气凝神之一般也:一曰地文,此入静也。萌乎不震不正,德机已杜也。萌然寂泊,曾不震动,无心自正,又类倾颓,不知者以为死兆,实乃大圣无感之时也。二曰天壤,此运气也。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也。善机已见,杜权而生,此应动之容也,譬彼两仪,覆载万物,至人应感,其义亦然。三曰太冲莫胜,此守气也。衡气机而不动,玄凝神气与太虚等量。四曰未始出吾宗,此忘我也。虚而委蛇,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不可名目,不知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也。是无心而一随物化也。故壶子道义有四:一者示妙本虚凝,寂而不动;二者示垂迹应感,动而不寂;三者本迹相即,动寂一时;四者本迹两忘,动寂双遣。广成子以修道教黄帝,现身说法,其中可见态度、要领及道术层次也: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颜成子游自述学道大概于东郭子綦: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
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妙,精微也。闻道日久,学心渐着,故能知天籁、绝是非,忽然自忘,知照弘博也。

106. 子休文章博大玄远,深奥奇骇,历代注家盲人摸象诚难免矣。然如箕如石,不离于首;如床如瓮,不离于身;怕只怕驴唇马觜、口中雌黄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内篇·逍遥游第一》)
此句所在句群之点逗,尚可讨论。诸多注本皆依中华书局《庄子集释》标点: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此组句子有二意焉,即高飞、图南。始以假设,继以果因,是说“高飞”,“故”承前也,所以“故”前不得断开;两用“而后”,粘连明也,是说“图南”。因此该节标点应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此句之译,需联系整句思考。假如风积不厚,则无力负其大翼;之所以能负其大翼(九万里),是因为风积厚也。如此,“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可译为:
大鹏之所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是因为下面有强劲的风。
成玄英《疏》“风不崇高,大翼无由凌霄汉”可谓得之。《浅注》“鹏飞九万里,那么风就在下面了”、 《今注今译》“所以鹏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等似有不到处。
○朝菌不知晦朔。(《内篇·逍遥游第一》)
成玄英《疏》:朝菌者,谓天时滞雨,于粪堆之上热蒸而生,阴湿则生,见日便死,亦谓之大芝,生于朝而死于暮,故曰朝菌。
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崔云:粪上芝,朝生暮死,晦者不及朔,朔者不及晦。支遁云:一名舜英,朝生暮落。潘尼云:木槿也。简文云:欻生之芝也。卢文弨曰:案菌,芝类,故字从艸。支遁、潘尼以木槿当之,说殊误。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八十四《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引司马云:朝菌,大芝也,江东呼为土菌,一曰道厨。又《御览》九百九十八引司马云:朝菌,大芝也,天阴时生粪上,见阳则萎,故不知月之始终。与《释文》所引小异。又案王引之曰:案《淮南·道应篇》引此,朝菌作朝秀。(今本《淮南》作朝菌,乃后人据《庄子》改之。《文选·辩命论注》及《太平御览·虫豸部》六引《淮南》并作“朝秀”,今据改。)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据此,则朝秀与蟪蛄,皆虫名也。朝菌、朝秀,语之转耳,非谓芝菌,亦非谓木槿也。上文云“之二虫又何知”,谓蜩与学鸠;此云不知晦朔,亦必谓朝菌之虫。虫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若草木无知之物,何须言不知乎?今案王说是也。
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列子·汤问篇》: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朝菌,解作植物,司马彪《庄子注》、崔譔《庄子注》、简文帝《庄子义》及卢文弨、王先谦等以为芝也,支道林以为舜英也,潘正叔以为木槿也,释慧琳以为土菌、道厨也,王先谦以为菌芝也。解作虫,高诱以为朝秀、孳母也。王引之以为朝秀乃朝菌之转也,郭庆藩以为王说是也。《浅注》用司马彪等人说,解曰“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今注今译》用高诱等人说,解曰“朝菌,朝生暮死的虫子”。
名称不同,乃跟风随俗,诚不为怪,惟是菌是虫,似应厘清。朝菌,当作虫。其一,有版本、语义之依据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云《庄子》旧本“朝菌”作“朝秀”,而《广雅》正作“秀”乃“蜏”字,从虫。其二,有阐释理解之依据。王引之“虫者微有知之物”说之甚确。另外,庄子说小年,用朝菌、蟪蛄,说大年用冥灵、大椿,两虫、两树对举,整齐有致,岂能以一植物而自乱其辞乎?朝菌为虫,无疑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内篇·逍遥游第一》)
冥灵,传说之树木也。《释文》:冥,本或作“榠”,同。又引晋人李颐注云:冥灵,木名也,江南生,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此木以二千岁为一年。《集释》:庆藩案《齐民要术》“灵”作“泠”。引司马(彪)云: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释文》漏引。成玄英亦曾详解云:冥灵、大椿,并木名也,以叶生为春,以叶落为秋。冥灵生于楚之南,以二千岁为一年也。而言上古者,伏牺时也。大椿之木长于上古,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也。冥灵五百岁而花生,大椿八千岁而叶落,并以春秋赊永,故谓之大年也。自晋人司马彪、李颐至唐人陆德明、成玄英等皆以冥灵为树,后众多注家皆沿用之,可无疑义也。而宋末罗勉道于《南华真经循本》自立新说,以为“冥灵”乃“冥海灵龟”简称,王夫之从其说,甚是勉强也。《今注今译》仍从之,失于甄别也。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内篇·逍遥游第一》)
“彼其于世”言宋荣子也。数数,加意追求也。司马彪以为“犹汲汲也”,崔譔以为“迫促意也”,近也。此说是。故《疏》云:数数,犹汲汲也。宋荣子率性虚淡,任理直前,未尝运智推求,役心为道,栖身物外,故不汲汲然者也。“彼于致福者”,言列子也。“数数”同上。《疏》云:彼列御寇得于风仙之福者,盖由炎凉无心,虚怀任运,非关役情取舍,汲汲求之。欲明为道之要,要在忘心,若运役智虑,去之远矣。《浅注》释“数数”为“常常”,译“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曰“他在社会上说来,并不常见”、译“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曰“他在追求幸福的人当中,并不多见;意谓他是相当幸福的了”皆流于生硬。考其来源,乃郭庆藩引其家世父语也。不录。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一言宋荣子于世俗之声誉并无汲汲追求,一言列御寇于求福之事并无汲汲追求,两数数,同义也。
○名者,实之宾也。(《内篇·逍遥游第一》)
宾者,客也,《说文》:賓,所敬也。宾从主也,名从实也,故名、宾同列也。成玄英疏:实以生名,名从实起,实则是内是主,名便是外是宾。故“名者,实之宾也”可直译为:名,是实的客人。
○归休乎君。(《内篇·逍遥游第一》)
归休乎君,即“君归休乎”。 归休,离去、止息,即回去、回家休息。
○世蕲乎乱。(《内篇·逍遥游第一》)
世,世人也。蕲,通“祈”, 祈求、希望也。乱,治也,同《尚书·周书·梓材》“厥乱为民”之“乱”也。《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从乙。乙,治之也。《玉篇》理也。皆同。“世蕲乎乱”可译为:世人祈盼他们(得道者)治理天下。《今注今译》释曰:世人争功求名,纷纷扰扰,党派倾轧,勾心斗角,所以说求乱不已”,误矣。原句乃连叔美得道者也。得道之人,常世尤不愿治,况混乱之世乎!故译为“世人祈盼他们治理天下”越发凸显“之人之德”也。以乱世(混乱之世)解之,“之人之德”皆大打折扣也。再者,此文字前有“尧让天下于许由”一节,曰天下既已治,尧请许由立而治之,亦是“已治”之世请得道者治之也,亦是此类构思。上下情节,可谓异事同理。训乱为“治”,近人姚鼐《章义》、王先谦《集解》、马叙伦《义证》、于省吾《新证》、张默生《新释》、曹础基《浅注》皆用此说。《今注今译》引陈启天语 “近人多训‘乱’为‘治’,似不合庄子原意”,此说非也。唐人陆德明《释文》云:“乱,治也,犹虞书乱而敬之乱。举世望治,德握其符,神人无功,岂肯有劳天下之迹!”陆氏岂近人乎?训乱为“乱”(混乱),实源于郭象也,陈启天误承郭说,而《今注今译》又从陈说也。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绳墨。(《内篇·逍遥游第一》)
擁腫,同“臃肿”, 隆起而不平直。李颐:拥肿,犹盘瘿。盘瘿,本中医名词,谓盘脉露结者也。俗所谓疙瘩。树生瘿瘤,故隆起不直也。
○东西跳梁。(《内篇·逍遥游第一》)
跳梁,即“跳踉”。 犹跳跃。故《疏》云:跳梁,犹走踯也。蒋锡昌谓粱掠相通,以音举证,似不可取。跳梁,连绵词也,不可拆解也。《今注今译》译“东西跳梁”为“东西跳跃着掠夺”似可斟酌。(《内篇·逍遥游第一》)
○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内篇齐物论第二》)
枅,省文。枅字从幵作。音鸡,又因坚。《说文》:屋栌也。徐曰,柱上横木承栋者,横之似筓也。《尔雅·释宫注》:柱上欂,亦名枅。又(左“木”右“沓”)柱,上方木是也。《字林》:柱上方木也。《释文》、《疏》皆用此说。《浅注》以为“木制的酒瓶”,何耶?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内篇齐物论第二》)
此句“大知”、“小知”释译,历来不同。或以为褒贬对照也。《疏》:“闲闲,宽裕也。闲闲,分别也。夫智惠宽大之人,率性虚淡,无是无非;小知狭劣之人,性灵褊促,有取有舍。有取有舍,故闲隔而分别;无是无非,故闲暇而宽裕也。”此肯定大智,贬斥小智也。或以为“大知”非褒词。李颐云:“无所容貌。”此以为大智、小智均不可取。《浅注》承继李说,持论越见合理。云:“旧注多把大智理解为褒词,似乎不妥。本段中的大智与小智、大言与小言、大恐与小恐,都是指争论是非的人员来说的,应属贬词。”古人释“大智”以为褒词,实乃就“大智”而诠释之,无对全节文字之审视也。若说“大智”褒贬不易一眼望其就里,而以下之“大言”、“大恐”之感情色彩则显而易见也。故《浅注》之说,可为定论也,惟“大智”之译词尚可推敲。
大知宽泛迂阔,小知毫厘必争。——近其义乎?
○可行己信。(《内篇齐物论第二》)
可,能也。行,姑且也。己,自身也。信,相信(真宰之存在)也。可行己信,即己可行信也。自己姑且相信真宰之存在。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内篇齐物论第二》)
言者有言:言者,说话者。有言,有所辩解。说话非是吹风,说话者必为其意旨而辩解也,惟其辩解尚无标准也。《浅注》:说话并不等于吹风,既然说了就有所说明的内容。他所说的不一定真的说了。《今注今译》:言论并不像风的吹动,发言的人议论纷纷,他们所说的却得不出个定准。——进一步,斯善也。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内篇齐物论第二》)
莫若以明,古今注解纷纭。考其要点,有六说焉。
其一,反覆相明。此郭象、成玄英之说也。唐君毅之说近之。《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还以儒墨反复相明。反复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疏》:世皆以他为非,用己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无过还用彼我,反复相明。反复相明,则所非者非非则无非,所是者非是则无是。无是则无非,故知是非皆虚妄耳。《中国哲学原论》第八章《原辩》: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庄子即名之曰“以明”。
其二,互取相证。此郭嵩焘之说也。郭象云,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莫若还以儒墨反复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今观墨子之书及孟子之辟杨墨,儒墨互相是非,各据所见以求胜,墨者是之,儒者非焉。是非所由成,彼是之所由分也。彼是有对待之形,而是非两立,则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彼是之见存也。莫若以明者,还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证也。郭注误。
其三,天理。此宋人林希逸之说也。《南华真经口义》:若欲一定是非,则须是归之自然之天理方可。明者,天理也。故曰莫若以明。是亦无穷,非亦无穷者,言听其自然也。如此则为自然之天理,故曰莫若以明。
其四,照之以本然之心。此王先谦融合宋人吕惠卿、明人陆西星及焦竑、清人宣颖等诸家学说后所成也。近人刘武广大葵园先生之说,发幽探微,其论卓著。今人曹础基亦从其说。《庄子义》: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非彼、无非是矣”。又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更相为用而已。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则以明之谓也”。“所以为是不用而寄诸万物之自功,此之谓以明。”《南华真经副墨》:儒墨如此是非非是,两无定论。伊欲定之,则莫若以明。明者,明乎本然之未始有是非,而后是非可泯也。《焦氏笔乘》:盖行乎是非无穷之涂,而其无是无非者自若,非照之以天者不能,所谓莫若以明。《南华经解》:两家欲以己之是非正彼之是非而愈生是非,无益也!莫若以道原无隐,言原无隐者,同相忘于本明之地,则一总不用是非,大家俱可省事矣!《集解》: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惟本明之照,可以应无穷。此言有彼此而是非生,非以明不能见道。《补正》:谓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由于为小成与荣华之见所隐蔽,而不明彼此之情,是非之理也。莫若以天然之明照之,则隐者显矣。下文“照之以天”,及“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即释此义。又曰:惟本明之照,可以应无穷。此言有彼此而是非生,非以明不能见道。正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执我见,則是非之辩息矣。此句缴应上节“莫若以明”句。又曰:此处“用”、“庸”二字,皆由“以明”之“以”字生出,且即诠释“以”字者也。盖以者用也,以明,用明也。第用有独用、共用之分,前已释用之义狭,庸之义广,即用为独用,而庸为共用也。如惠施辈独用己明,而不用众人之明,且欲众人明己之所明,故道隐而人终昧也。必也不用己明,而寄之于众人之明,所谓“为是不用寓诸庸,是之谓以明”者乃如此,非惠施辈之以明也。又寓诸众人之明,即因众人之明以为明。上文“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又《庚桑楚》篇 “惟庸有光”,义皆相通。《浅注》:莫若,不如。明,即《老子》“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之“明”。懂得追溯到根本的虚无之道那里去,就什么是非、真伪都解决了。因为在那里是一切都是齐同的。故下文接着就阐发这一观点。
其五,皆非有明。此王夫之之说也。《庄子解》:莫若以明者,皆非有明也。间间闲闲之知,争小大于一曲之慧者也。滑疑之耀,寓庸而无是非,无成亏,此则一知之所知而为真知。然后可谓之以明。
其六,观照以明静之心。此劳思光之说也。陈鼓应从之。《中国哲学史》: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等之成见,则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今注今译》:莫若以明,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各解以劳说为是,“以明”当是从心上下去障去弊的工夫,指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而排他的成见。用现代的语言,“以明”便是培养开放的心灵
诸家呶呶,窃以为葵园先生之说似更近子休原意也。
○五者园而几向方矣。(《内篇齐物论第二》)
该句之注,立承晰然,本无疑处。《注》:此五者,皆以有为伤当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虽希翼鸾凤,拟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司马彪云:园,圆也。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近方,不可行也。《疏》: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显耀于物,其于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无鶱翥之能,拟规日月,讵有几方之效故也。《释文》不见疑义。《集释》、《集解》于此亦未见有新说。惟近人刘武引《易》辞而补述之,融会贯通,颇有新意。《补正》云:《易·系辞》:“耆之法,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夫不称、不言、不仁、不嗛、不忮,浑融无迹,可通为一,园也。园即环也。游于环中,则道枢也。昭也,辩也,常也,清也,忮也,滞于有迹,斯向方矣。据《易》之义,由圆向方,即由道向智也,故下即带说“知”。刘先生溯其源,通其意,有理有据,较郭子玄、成子实又进一步也。奚度青竟依《淮南子·诠言训》而改《庄子》,不知《淮南》义本《庄子》而于文句多所增删改添也,斯岂可以流正源乎?至于“疑古本《庄子》‘無’作‘无’,‘棄’字破烂不可辨,抄者乃作□以识之,后人不察,误‘无’为‘元’,又与□相合为‘园’。解者遂以为‘圆’之俗字,而误‘方’为‘圆’之对文,而书旨大晦。是当据《淮南》订正之”(《庄子补注》)则越发虚妄也。如此古本,历代芸芸治《庄》者何以不晓而反为一民国学人所见耶?“书旨大晦”,是将历代此句之诠注一笔抹杀,误矣!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齐物论》)
所同是,即共同认可的。所,……的标准。是,肯定、赞同。下文“正处”、“正味”、“正色”皆缘是举例,以明其理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
殆,有二解。《注》: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此释“殆”为“困也。《疏》:夫生也有限,知也无涯,是以用有限之生逐无涯之知,故形劳神弊而危殆者也。此释“殆”为“危殆”也。危殆者,危险也。《释文》:向云,疲困之谓。郭象、向秀解“殆”为“困、疲困”, 陆德明、王先谦、陈鼓应等皆依此说。成玄英“殆”为“危殆”,刘武、曹础基等皆依此说。殆,从歹,本义为危险,故《说文》曰“殆,危也”。困乏、疲惫,引申义也。思其文意,“危殆”,过矣,“疲困”是。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
《注》:有其具,然后可以接物也。此郭子玄以喻说理也。养心修道,有道器而可容物,即《疏》所谓“安立己道”云尔。然“拯救他人”则非道家所为,是即仲尼衣冠而言之也。《浅注》、《今注今译》解析有差,然大体不离郭、成之旨。《补正》不依旧注,诠释出新,可为一说。云:存,当为“成性存存”之存。《尔雅·释诂》:“存,在也,察也。”《楚辞·远游篇》云:“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于此“存”字之义最合。此“存”字,隐摄下“心斋”义。下文云:“夫且不止,是谓坐驰。”盖能存诸己则不驰矣。然则谓心斋之工夫在一“存”字,亦无不可。老子之“緜緜若存”,亦此义也。成乃以立训之,失其旨矣。
○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德充符》)
常心,永恒不变之心,即指天道。《集释》引郭嵩焘云:心者,不息之真机,常心者,无妄之本体;以其心得其常心,即体以证道也。故此处指“常心”即上文不得与死生变、不与天地覆坠遗之心也。陈鼓应用《集解》之说,似显疏阔。《汉典》“常心”词解之二,误。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大宗师》)
状,从犬,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也。《说文》:状,犬形也。义,合宜。義,从我,从羊。我,兵器也,又表仪仗;羊,表祭牲也。:正义、合宜之道德、行为也。朋,朋党也。《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義而不朋,谓与人相宜而不结朋党也。故《注》曰与物同宜而非朋党也,《疏》亦曰降迹同世,随物所宜,而虚己均平,曾无偏党也。陈启天云:状,谓真人之精神态度,非谓其身体形状。本节各句多言真人之精神态度,不仅限于“其状義而不朋”一句也。其状義而不朋,犹言真人之精神态度高而无比也。该处文字,四说真人,考其内容,一曰性情特点,二曰睡觉食息,三曰道行心容,四曰神态情状。故陈说大体不谬。俞樾、李勉之考,迂曲牵强,实难圆合,不从。
○九日而后能外生。(《大宗师》)
    外,把……看作于己无关,即遗忘也。生,通“性”,心性也。《注》:都遗也。《疏》:隳体离形,坐忘我丧,运心既久,遗遣渐深也。二说是。此节文字谈修道过程,盖经由七步也。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三“外”,初始也;朝彻以后,深入也。察其三“外”,由远及近、由物及人也。《今注今译》谓“外生”为“无虑于生死”,若此,岂不与“入于不死不生”之“死生”叠合乎?故陈说不周全也。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应帝王》)
胥易技系,古来解说不一。考其大略,其说有六。
①胥,胥徒。易,改易。技,技术。系,系累。言胥徒以辛苦而改易形容、技人以术巧而劳费心神。此成玄英之说也,见《疏》。
②胥,疏也。此司马彪之说也,见《释文》所引。
③胥,相也。易,相轻易也。技,艺也。此简文、崔譔之说也,见《释文》所引。
④胥,胥徒,民给徭役者。胥易,谓胥徒供役治事。易,犹治也。技系,谓为技所系也。此郭庆藩之说也,见《释文》庆藩案。
⑤胥,即“谞”。有才智。易,治。谓胥吏更迭治事。胥易技系,谓胥吏治事为技能所累。此孙诒让之说也,见《札迻·庄子郭象注》。
⑥胥,乐舞官。易,占卜官。技系,为技能所累。此刘武之说也,见《补正》。
考其六说,前五说或失之穿凿,或于前后文义不睦,惟刘武之说,堪称完备,故引《补正》于此:《注》非。《礼记·文王世子篇》:“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郑注:“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诸子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又云:“胥鼓南。”(注:“胥掌以六乐之会正舞位。”)《周礼·天官》:“胥十二人。”(注:“胥读如諝。谓其有才知,为什长。”疏:“周室之内,称胥者多。谓若大胥、小胥、胥师之类,虽不为什长,皆是有才智之称。”又云:“徒给使役,故一胥十徒也。”)然则胥须才智而为长,徒则给使役,职任各分。郭统谓“胥徒给徭役”,非也。且句仅言胥,以其有才智也,不必涉及徒。谓“易,治也”,亦非。《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智之心,必进断其志焉。”(注:“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据此,则为胥必精习乐舞之技,为易必精习占卜之技,皆为技所缠系而不能移,故曰“胥易技系”也。阳子所言之人,以有才智而勤学,何异胥易以才智为技所系乎?徒劳苦其形,怵惕其心耳。劳形怵心,反应上“游心于澹”二句。
○累瓦结绳窜句。(《骈拇》)
《注》云,骋其奇辩,致其危辞。《疏》致高谈危险之辞,鼓动物性,固执是非,犹如缄结藏匿文句,使人难解。《释文》一云:瓦当作丸。结绳,李云:言小辩危词,若结绳之累瓦也。崔云:聚无用之语,如瓦之累,绳之结也。《尔雅》云:窜,微也。一云藏也。司马云: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集解》:窜句,窜易文句。案:累瓦结绳,喻堆积无用之词也。累瓦,累瓦釜墙上也。《墨子·号令》:“葆宫之墙必三重,墙之垣,守者皆累瓦釜墙上。”岑仲勉注:“今世乡间防偷盗爬越墙上,常嵌瓦砾碎片以防阻之,亦有置盆、罋者,即本文之‘累瓦釜墙上’也。”累,堆砌重复也。累瓦釜而盗不绝,故以喻堆砌无用之词也。结绳,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繫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此“结绳”用作贬义,言骈于辩者积累无用之事例也。窜句,改易文句也。
○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骈拇》)
敝跬,今存二解。一作分外用力之貌。此陆德明之说。《释文》云:敝,本亦作蹩。徐音婢,郭父结反,李步计反。司马云:罢也。跬,徐丘婢反,郭音屑。向、崔本作〈走圭〉。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誉》音馀。一作邀一时之近誉。此郭嵩焘之说。《集释》引郭嵩焘云:敝,谓劳敝也。跬誉,犹云咫言。半步为跬。司马法: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跬誉者,邀一时之近誉。案:《集韻》部弭切,音埤。敝跬,用力貌。跬,空媧切,音咼。义同。又先结切,音屑。疲也。一曰分外用力貌。当从陆说。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110.侈于德,多于常人所应得也。说公众之标准也。崔譔云:德,犹荣也。此乃就手自身而言之也。手、足皆生五指,是天性能容五指,此之谓德。骈拇枝指,多于手脚之所容也。所容,亦即常人所应有也。《南华真经口义》“人所同得曰德”、《南华经解》“侈于德,比于人所同得则为剩余矣”等,皆可参考。

111.事业,行为也。所做之事也。“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之“事业”是也。人情,人之性情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之“人情”皆是也。

112.烈士殉义,志士殉名,农工殉生计,商贾殉利益,师生殉分数,官吏殉升迁,大千世界、亿万生众其有不殉者乎?然殉名有异,殉实有别。当今天下嚣嚣,试问几人殉于天下之至正耶?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3.古来弄文艺者,无不得益于庄周也。《骈拇》曰:“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云:“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周以说理,玉以绘形,如玉可谓会“窃”者也。

114.天下有常然。常然者,官廉吏清、法严令明也。不卖官鬻爵,不贪赃枉法;不巧取豪夺,不结党庇黑。不以改革之名行个人之私,不以创新之砖敲名望之门。不贼民以肥己,不卖身以求荣;不绞尽脑汁跑关系、结罗网,不用足手段拔钉子、清门户。不白日讲三个代表,晚上泡几个婊子;不明里有一个老婆,暗里养一群二奶。不任人唯亲,有奶就是娘;不惟上是从,有权就是爹。不强奸民意,鱼肉百姓;不无视民生,践踏公理。不朝令夕改,老子想啥就啥;不一手遮天,大爷爱咋咋的。不拆迁逼死人命,不卖地赶走农民。不虚报数据,说经济又出新成果;不殴打商贩,夸城管真是好拳脚。不明里竞聘,暗中操作;不对换照顾,互利互惠。不亦官亦商,乐而乐黄金美钞;不半人半鬼,忧而忧裙带乌纱。不有节日就送,送完就升迁;不有机会就捞,捞足就移民。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民强国富、居安业乐也。常然者,海清河宴、世淳道厚也。常然者,贫均富匀、衣丰食足也。常然者,天和人谐、风调雨顺也。然举世滔滔,满目嚣嚣;天下惑谁,谁惑天下?听风阁主曰:嘻,利也!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周乎,周乎,天下尽奔也,天下尽殉也,而谁以易之?

115.伯乐之治马也,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鬻梅者之绳梅也,欹之,疏之,曲之,捆之,逆之,斫其正直、删其稠密、养其旁条,遏其生气,而江浙之梅皆病矣。噫,玩其意旨构思,何其相似云尔!若谓龚定庵不假子休手段,汝信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7:15 , Processed in 0.0754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