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蜩、鸠、斥鴳,飞不过数仞,动不离草木,心狭目窄,自鸣得意,君王官吏是也;鲲鹏绝云气,负青天,视通万里,声势如天,荣子、列子是也。然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一如大鹏之倚海运、仗厚风也。唯有摒除自我、放弃功利,丢掉声名,方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获取精神之绝对自由!子休之逍遥,大理想也。 14.恶乎待哉?余待长者之安、少者之成也。劳之以取食,好者以取乐,不扣门以摇乞,不驰鹜以追逐,如此,岂非寄世之快?子休闻而笑曰:“子之快,众庶之快也。虽有可树者,然终有所待也。形有限,而道无疆。子何不绝其是非之心,屏其好恶之意,统御六气,磅礴万物,以游无穷乎?”忽犬吠声起,余披衣临窗,但见烟淡雾薄,月明星稀。 15.道德者,出于《道德经》也。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自然运行之理,即客观真理也。包括自然之运动规律,社会之发展规律,人类之生存规律也。德,人之品行、秉性也。循自然之道而参与社会生活也。《周礼·地官》注云:“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故道德者,合乎天理之行为规范也。“道”、“德”或分用,或合用,其义亦有不在老庄园囿之内者,今一并录之。 《内篇》用“道”者:道恶乎隐而有真伪。道恶乎往而不存。道隐于小成。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道行之而成。道通为一。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道之所以亏也。夫道未始有封。夫大道不称。道昭而不道。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不缘道。臣之所好者道也。夫道不欲杂。唯道集虚。则必有人道之患。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道与之貌。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是之谓不以心捐道。夫道,有情有信。吾闻道矣。道可得学邪。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人相忘乎道术。学道不勌。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而以道与世亢,必信。 《外篇》用“道”者: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盗亦有道乎。何适而无有道邪。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上诚好知而无道。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又奚足以语至道。闻吾子达于至道。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得吾道者。失吾道者。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出于道而不谋。不通于道者。不明于道者。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行于万物者,道也。道兼于天。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循于道之谓备。夫道,渊乎其居也。故形非道不生。立德明道。天下有道。天下无道。有人治道若相放。道之所不载也。圣人之道。执道者德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则不谓之道。天道运而无所积。帝道运而无所积。圣道运而无所积。玄圣素王之道也。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古之语大道者。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非知治之道。循道而趋。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通乎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是以道不渝。傥然立于四虚之道。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子亦得道乎。使道而可献。使道而可进。使道而可以告人。使道而可以与人。假道于仁。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道之难明邪。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此天地之道。喜怒者,道之过。此养神之道也。纯素之道。古之治道者。道,理也。道无不理。离道以善。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此存身之道也。道固不小行。小行伤道。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道人不闻。以道观之。与道大蹇。与道参差。道无终始。然则何贵于道邪。龙少学先王之道。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由此道也。有道邪。我有道也。蹈水有道乎。吾无道。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吾学先王之道。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道流而不明。执臣之道犹若是。物无道,正容以悟之。已为道者解乎此。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知其道也。无此道而为此服者。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道不可致。失道而后德。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为道者日损。啮缺问道乎被衣。道将为汝居。道可得而有乎。汝何得有夫道。敢问至道。精神生于道。此其道与。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偶而应之,道也。道不可闻。所谓道,恶乎在?至道若是。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又况夫体道者乎!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子知道乎?吾知道。子之知道,亦有数乎?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有道与? 《杂篇》用“道”者:偏得老聃之道。天道已行矣。趎勉闻道达耳矣。而况放道而行者乎。若趎之闻大道。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道者,德之钦也。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我得夫子之道矣。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吾道。彼之谓不道之道。故德总乎道之一。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道不私,故无名。然则谓之道,足乎。道者为之公。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道之真以治身。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似有道者。此非吾所谓道也。今子修文武之道。子之道岂足贵邪。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信道者也。与道徘徊。远哉其分于道也。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知道易,勿言难。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以道为门。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道术将为天下裂。未败墨子道。其死也薄,其道大觳。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非禹之道也。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慎到之道。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 《内篇》用“德”者:德合一君。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且德厚信矼。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唯有德者能之。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临人以德。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而况全德之人乎。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何谓德不形。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德友而已矣。德为接。恶用德。与乎止我德也。以德为循。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其德甚真。是欺德也。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外篇》)用“德”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臧于其德而已矣。是谓同德。故至德之世。夫至德之世。其德不离。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恐天下之迁其德也。不迁其德。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是乱于德也。大德不同。天降朕以德。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成于德而不累。不纯于德。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天德而已。故通于天地者,德也。义兼于德,德兼于道。无为言之之谓德。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夫王德之人。故其德广。生非德不明。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此谓王德之人。非所以养德也。则修德就闲。德自此衰。物得以生,谓之德。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是谓玄德。于帝王之德。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是谓全德之人哉。愿闻德人。德人之义。德人者,居无思。此谓德人之容。至德之世。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帝王天子之德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静而与阴同德。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天德而出宁。夫子亦放德而行。形德仁义。合乎德。治成德备。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行之以五德。总德而立矣。圣人之德也。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乃合天德。悲乐者,德之邪。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天德之象也。夫德,和也。德无不容。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逮德下衰。德又下衰。险德以行。其德隐矣。不以知穷德。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至德不得。其无私德。至德者,火弗能热。德在乎天。合其德。开天者德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吾告以至人之德。名为建德之国。全德之君子。夫子德配天地。至人之于德也。长官者不成德。德不可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德将为汝美。调而应之,德也。 《杂篇》用“德”者:共其德也。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以德分人谓之圣。故德总乎道之一。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无德而有知。非相助以德。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知彻为德。知彻为德。盛德若不足。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论以刑德。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临难而不失其德。凡天下有三德。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黄帝尚不能全德。因人之德以为贤良。论以刑德。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以德为本。弱于德,强于物。 《外篇》用“道德”者:而非道德之正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余愧乎道德。道德不废。毁道德以为仁义。以道德为主。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其唯道德之乡乎。《杂篇》用“道德”者:道德不能持。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