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诗美创造学 作者:毛 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环顾一下相邻的艺术种类,这种印象可能更为明确。譬如服装设计,先锋派着眼其独创性、超前性、表现性,于是尽可以身着油桶、龟甲、球网、藤蔓……及其它许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或干脆换上'皇帝的新装',直接以七彩油墨文身。传统派则固守衣物的遮羞、保暖、护身功能,年年岁岁满足于灰蓝色调的定型设计。先锋派的服饰只能用于舞台表演,下不得台;传统派的服装则永远成不了时装,上不得台。中锋派则希望折衷先锋与传统两派服装的功用和特征,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让服装的款式、色调、图案、面料既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风采,又不脱离服装的传统功能和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当然,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是可以引导和改变的。中锋派的魅力或梦想就在于,总是适度地领先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引导消费者的审美期待,预测并及时推出新的流行式样,新款既出,总让洛阳纸贵,洛阳布贵。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纵向继承与横向移植
  新诗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是五四时期由胡适、郭沫若等一批留学生率先从国外引进的。其实,新诗的问世,也是中国诗歌由古典到现代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在传统的格律诗与散文诗(自《庄周梦蝶》开始,中国就有了散文诗)之间,它早已是呼之欲出了,即使不从国外引进,或早或迟,也会从我们诗国的土壤里自行生长出来。从形式到内容,新诗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继承本民族诗歌的一切优秀源流,发扬光大,又吸纳境外一切优秀的诗文化,食而化之。譬如,传统诗歌的声韵美、意境美、人格美等,无疑是应该继承的。而西方诗歌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分行排列方式,其意象的奇异、思想的新锐等,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中锋派的态度。
  而传统派崇尚民歌和古典,以欧风美雨为异端,则表现出一种狭隘的保守的倾向。我与传统派人士有过一次近距离的遭遇。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反感某些'搞怪'的所谓先锋诗,我们因而很投缘。后来我发现,他欣赏的只是旧体诗和民歌,还有,就是一如狼孩之与狼奶,对六七十年代哺育成长的几首新诗和样板戏的唱段尚存一缕旧情。'清水水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双扇扇的门单扇扇开,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这首陕北民歌,我第一次听到,就是由他转述的。我当然也欣赏民歌,包括当代诗人的民歌体创作。但我们不能狭隘到仅仅欣赏民歌呀!新诗的魅力不是民歌所能代替的,今日新诗也不是郭小川、贺敬之式的颂歌和战歌所能同年而语的。同样,外国诗的一些佳作,其独特魅力也是中国诗所未必具备的。
  反过来,某些先锋派始终钟情于洋腔洋调,拿夹生不熟的翻译体当经典膜拜,有话不好好说。以为诗的月亮也是外国的圆,意象理论也须'出口转内销'。论及诗人姿态,乃不知屈原饮露餐菊,李白举杯邀月,陈抟高卧烟云,林逋梅妻鹤子,开口闭口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以至'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这同样是不足为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锋派──中锋派──传统派,三分诗坛,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却笃信不疑,因为这不仅是从理论上归纳出来的,更是从诗坛的实境'写生'出来的。如果传统诗是正题,先锋诗是反题,中锋诗则是合题,是兼容,是矫枉而不过正。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鼓吹中锋派,却无意诋毁先锋派(以诗玩世的伪先锋除外)和传统派(以诗邀宠的伪现实主义除外),而且,我以为先锋诗、传统诗的艺术渊源,都可追溯到中国诗歌第一人──屈原!先锋诗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生命意识可追溯到屈原的《天问》及《九歌》中的一些篇章,传统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其思想艺术品格也不是什么人想要诋毁就诋毁得了的。
  也许真的是没有偏激就没有深刻,没有偏激就没有丰富,先锋派、传统派各自固守其美学原则,相互砥砺,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于繁荣新诗,促成诗坛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
  不过,我们却更为偏爱中锋诗,希望诗坛中锋能取传统与先锋两派之长,避其所短,既不僵化,也不西化,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流风格、主要流派,从而重建新诗的美学原则,重建新诗的信心和信誉,使新世纪的中国新诗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格魅力,更具中正之气,中和之美,中国之风,中兴之象,造成一代无愧于历史和未来的盛唐之音。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论语·八佾》。
  (2)有人认为,二十四种风格即二十四种意境,这样理解司空图《诗品》,大致不错。但一般而言,风格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不可能一一对应的。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有意境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诗,无意于立象、造境,但没有意象,没有意境,也会有其风格,因为直白也是一种风格,与'以境取胜'相对,'以意取胜'也是一种风格。
  (3)[北宋]苏轼《祭柳子玉文》。
  (4)'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对于'封建复古派'的批判斗争不必说,在对待各种文学思潮、观念和文学流派的态度上,许多人并非持一种承认共生的宽容态度。''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并不是'五四'新文学的背离和变异,而是它的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见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北京《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5)《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页。
  (6)这首诗据说是一位老红军转呈彭德怀的,其所本应该是汉代民歌《小麦谣》:'大麦青青小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7)《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8)引自《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7-138页。
  (9)也许,我们不应该苛责前人,也不应该以郭小川为例。郭小川的悲剧是时势使然,他只是扮演了他的身分规定他扮演的角色,包括动作和台词。险恶无常的政治斗争使他成为一个整人者,也使他再三成为挨整者。整人的时候,他往往心有不忍,并没有他诗中表现的那么狠毒,在那些整人者中间,他还是唯一心存善良的一个,参见陈徒手《郭小川:作家协会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挨整的时候,他则往往心灰意冷。文革挨整时,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就这样表达过他的绝望:'从此后,决心与文艺工作告别,自己不写了,别人的也不帮了。将来到农村,只想为一个生产队或大队的事当当参谋,劳动学习,了此一生。''与文艺告别,这不是'伤心话',我实在是不敢搞了,这工作太容易出问题,我的年龄、身体都不能胜任了。'见郭晓惠等编《检讨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10)《晋书·帝纪第五》。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东晋]葛洪《抱朴子·辞义》。
  (12)[清]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清谈》。
  (1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14)柱下,周代官名,即柱下史,老子曾任此职,代指老子及其《道德经》。漆园,庄子为吏之处,代指庄子及其著述。
  (15)孙玉石《解读穆旦的〈诗八首〉》'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辩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此文收入孙玉石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纪弦精品〉自序》,载《诗刊》1995年2月号。
  (17)孙绍振《后新诗潮的反思》,载《诗刊》1998年1月号。
  (18)吕进主编《上园谈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原为杨春光致朱先树信中语。
所谓'兴',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所谓'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也。'
  (19)[唐]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同样是不足为训的。

  先锋派──中锋派──传统派,三分诗坛,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却笃信不疑,因为这不仅是从理论上归纳出来的,更是从诗坛的实境'写生'出来的。如果传统诗是正题,先锋诗是反题,中锋诗则是合题,是兼容,是矫枉而不过正。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鼓吹中锋派,却无意诋毁先锋派(以诗玩世的伪先锋除外)和传统派(以诗邀宠的伪现实主义除外),而且,我以为先锋诗、传统诗的艺术渊源,都可追溯到中国诗歌第一人──屈原!先锋诗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生命意识可追溯到屈原的《天问》及《九歌》中的一些篇章,传统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其思想艺术品格也不是什么人想要诋毁就诋毁得了的。
  也许真的是没有偏激就没有深刻,没有偏激就没有丰富,先锋派、传统派各自固守其美学原则,相互砥砺,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于繁荣新诗,促成诗坛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
  不过,我们却更为偏爱中锋诗,希望诗坛中锋能取传统与先锋两派之长,避其所短,既不僵化,也不西化,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流风格、主要流派,从而重建新诗的美学原则,重建新诗的信心和信誉,使新世纪的中国新诗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格魅力,更具中正之气,中和之美,中国之风,中兴之象,造成一代无愧于历史和未来的盛唐之音。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论语·八佾》。
  (2)有人认为,二十四种风格即二十四种意境,这样理解司空图《诗品》,大致不错。但一般而言,风格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不可能一一对应的。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有意境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诗,无意于立象、造境,但没有意象,没有意境,也会有其风格,因为直白也是一种风格,与'以境取胜'相对,'以意取胜'也是一种风格。
  (3)[北宋]苏轼《祭柳子玉文》。
  (4)'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对于'封建复古派'的批判斗争不必说,在对待各种文学思潮、观念和文学流派的态度上,许多人并非持一种承认共生的宽容态度。''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并不是'五四'新文学的背离和变异,而是它的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见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北京《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5)《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页。
  (6)这首诗据说是一位老红军转呈彭德怀的,其所本应该是汉代民歌《小麦谣》:'大麦青青小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7)《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8)引自《放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7-138页。
  (9)也许,我们不应该苛责前人,也不应该以郭小川为例。郭小川的悲剧是时势使然,他只是扮演了他的身分规定他扮演的角色,包括动作和台词。险恶无常的政治斗争使他成为一个整人者,也使他再三成为挨整者。整人的时候,他往往心有不忍,并没有他诗中表现的那么狠毒,在那些整人者中间,他还是唯一心存善良的一个,参见陈徒手《郭小川:作家协会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挨整的时候,他则往往心灰意冷。文革挨整时,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就这样表达过他的绝望:'从此后,决心与文艺工作告别,自己不写了,别人的也不帮了。将来到农村,只想为一个生产队或大队的事当当参谋,劳动学习,了此一生。''与文艺告别,这不是'伤心话',我实在是不敢搞了,这工作太容易出问题,我的年龄、身体都不能胜任了。'见郭晓惠等编《检讨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晋书·帝纪第五》。
  (11)[东晋]葛洪《抱朴子·辞义》。
  (12)[清]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清谈》。
  (1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14)柱下,周代官名,即柱下史,老子曾任此职,代指老子及其《道德经》。漆园,庄子为吏之处,代指庄子及其著述。
  (15)孙玉石《解读穆旦的〈诗八首〉》'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辩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此文收入孙玉石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纪弦精品〉自序》,载《诗刊》1995年2月号。
  (17)孙绍振《后新诗潮的反思》,载《诗刊》1998年1月号。
  (18)吕进主编《上园谈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原为杨春光致朱先树信中语。
所谓'兴',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所谓'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也。'
  (19)[唐]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美创造学

作者:毛 翰
附录: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

  痛感中学语文新诗选目的陈旧僵化,近年,我三草其文直抒拙见。先是《重编中学语文的新诗篇目刻不容缓》,见《诗神》1998年9月号,《南方周末》转载。其次是《陈年皇历看不得──再谈语文教科书的新诗篇目》,参与《星星》'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的讨论,见该刊1999年4月号。三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推荐篇目》,见1999年10月号《星星》和《语文学习》。
  现行中学语文所选新诗12首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艾青《给乌兰诺娃》《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有的人》、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公刘《致黄浦江》、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舒婷《致橡树》。此前有的版本也选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歌唱》、臧克家《老马》、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等。
  我的拙见有三:(一)编者缺乏审美眼光。如《天上的街市》质地平平,远非郭沫若的代表作;《给乌兰诺娃》可谓艾青的败笔,选这一首,简直是出诗人的洋相;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不如他的成名作《草木篇》。(二)作品陈旧或有问题。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高'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篇末标注'1959年7月,旧稿 1961年8月,整理',适逢三年饥荒;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写于阶级斗争年年月月天天讲的年头,如今读来,也不免有昨日黄花之感;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构思,则与60年代的一首悼念英烈的诗如出一辙。(三)有的诗作或许不错,但20世纪中国新诗有更多更好的篇章,可以取而代之。我的感慨是,教材的编选还受着左的思想禁锢,过于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包括假大空和粉饰太平),轻视艺术性。过于注重诗外因素,如作者的身分地位,轻视诗本身。我以为,应该明确这样一个原则:教科书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诗人、诗史服务的;是教科书选诗,不是诗摊派于教科书。不能把最好的作品选入教材,是编者的失职;让质地粗劣之作充当教材,则是读者与诗的双重悲哀。
  我推荐的20首新诗是: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何其芳《花环》、穆旦《森林之魅》、绿原《诗人》、流沙河《草木篇》、曾卓《我遥望》、余光中《乡愁》、黄雍廉《唐人街》、周涛《野马群》、傅天琳《梦话》、张新泉《渔人》、顾城《我总觉得》、许德民《紫色的海星星》、杨然《中秋月》、徐鲁《早安,朋友》、洛兵《晚钟》、丁可《农民老魏》、陆俏梅《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包括现行教材所选新诗建议保留的两首: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致橡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拙文《陈年皇历看不得》等发表后反响强烈,一边是声援和喝彩,一边是指责和斥骂。我虽心地坦然,但面对指斥者僵化的思维定式,有意无意的曲解,和意气用事的行文,毕竟不能一笑了之。今得友人撺掇,且重读诸公论战文章,择要作答,重申一些本来简单明了的事实和道理,澄清是非,以正视听。

 

  一、答胡笳先生

  胡笳先生第一个出场,声讨我的谬见。他的《读毛翰〈陈年皇历看不得〉有感》,载《星星》1999年6月号。他坚持认为陈年皇历看得,不仅看得,而且非看不可,不看不行。他举例说,他的一位友人乔迁新居,家具、电器全部焕然一新,偏是印着球星乔丹照片的一本陈年挂历不忍割舍,继续盘踞其新居墙面'我儿子见他一眼,多吃一碗饭。'
  我原以为我的'皇历论'言之凿凿,无可辩驳,见有人对之'有感',就以为是有同感,待拜读其文,知是不同之感,便想见识见识他是如何施展辩才的。如今大学生论辩很是时髦,辩论赛事风靡亚洲,风靡中国,但我对这类论辩一向不以为然,觉得那只是一些舌辩游戏,有如蜀国高人调侃东吴来使'天有耳乎'、'天有姓乎'之类。论辩双方抽签选题,选得正题便是正方,选得反题便是反方,全无理念、是非可言。关于陈年皇历的论辩则不同了,这是一个严肃的论题,关系'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以致自称近乎'夕阳红'的胡笳先生也表示'岂能不予关注?'不过作为'对方辩友',胡笳先生的驳论水准却让我失望。
  胡先生以为乔丹的老照片与其主人一道乔迁新居,就足以证明陈年皇历并非看不得,而且据说'缺了乔丹这样的正宗,我们父子连新赛季都懒得看了'。我想提醒胡先生,您是不是弄搅了,乔丹的老照片,是我所指的陈年皇历吗?拙文说'本世纪中国新诗有一首一尾两个高潮,近20年的辉煌成就,已使此前一些年头的作品相形见绌,某些流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前流行的那种颂歌和战歌,大多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陈年皇历'是一个特指,并非简单地以时间划线,我想我已经表述清楚了,是不大容易搅浑的。在球迷那里,球星乔丹风采依然,显然不能算是陈年皇历。当今中国,应该算作陈年皇历的是另一类,譬如'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当年那张庐山仙人洞的照片真真是无限风光,想必也曾在胡笳先生旧居的墙面上盘踞过吧,那何止如今日乔丹,'见他一眼,多吃一碗饭'?见了她,还会凭添许多幸福感和革命斗志,还会浑身上下热血沸腾,生出许多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及'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作斗争的邪劲呢!不知胡笳先生及其朋友的宽敞明亮的新居里,是否至今还虎踞龙盘着这幅皇历?缺了这样的'正宗','新赛季'还有什么看头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贺、柯的诗,胡笳先生的辩护是苍白无力的。关于《桂林山水歌》,胡文仅仅是在复述了我的一些论点之后感慨道:'贺敬之是否'真正的诗人'都值得一问了。'这叫什么辩护?贺敬之也是人不是神,是否真正的诗人,问问何妨?在饿殍遍野、万马齐喑的1959-1961年, 面对着祖国人民遭受的如此巨大的灾难竟视而不见,毫无感触,仍然扯着嗓子高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这样的诗人是不是真正的诗人,难道不可以问一问吗?要是如此粉饰太平逃避现实的欺世之作的作者也能算作真正的诗人,那心忧天下、魂系苍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是什么呢?胡笳先生说:'不过,毛翰敢说,我不敢信。'过奖了,毛翰也是憋了好长时间不敢说的,棍子、帽子、辫子、鞋子还有局子什么的五子登科的滋味恐怕是不大好受的,殷鉴未远,难免余悸。否则,知识界对类似的杨朔式散文早有批评,为何一直不大波及诗坛当年几位大腕?
  至于《周总理,你在哪里》,胡说,这首诗与王洪涛先生的《莉莉──写给在抗战中牺牲的小女儿》只有一句'你在哪里'相同,这也怪了。1963年版的《莉莉》,其抒情主人公先后对着高山、丛林、河流问:'我的莉莉,她在哪里?'石头、树木、水滴分别回答,'莉莉,在我这里';1977版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其抒情主人公先后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喊:'周总理──'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分别回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两首诗的构思和篇章结构都很相似,怎么说只有一句相同?况且,即使没有王洪涛先生的《莉莉》在前,《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思想、艺术成色也不怎么样,也根本值不得作为经典作品灌输给中学生。据说牛汉先生主编这半个世纪的中国诗选时,就坚决拒绝选《周总理,你在哪里》,想必牛汉先生德高望重,作为选家,不会像毛翰之流乱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笳先生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有感》一文先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迂回曲折,离题万里,着意夸耀他自己的那把《伞》,说是'1983年苏联出版的《中国诗选》,仅译介36家中国诗人佳作就有这首《伞》'。这真是可喜可贺,由俄国人排定的中国诗坛梁山泊英雄座次,胡先生已是三十六颗天罡星之一了,早该锣鼓喧天,广而告之,中国人编自家诗选也早该'走俄国人的路'了!何况还不止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还有'吕进教授为其圈点写进诗话,推崇之余……'云云。不过,这种有了一点成'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毛主席语录)的作派,在初涉诗坛的少男少女尚情有可原,在年届'夕阳红'的胡先生则不免有点贻笑大方了。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子转,人在这世上活的年头多了,难免有撞一回运、中一回彩的时候,吃着人民的俸禄,当了多年专业作家,写出一首半首马马虎虎说得过去的诗,在某个选本里占据个把两个页码,似乎不值得如此不择场合地到处张扬。谨此与胡笳先生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答诸葛先生

  1999年10月出版的《华夏诗报》总第127期,不吝篇幅,发表了一篇火药味很冲的檄文《不废江河万古流--评毛翰等有关'中国诗歌教材的讨论'文章》。作者自称重庆人氏,署名诸葛师申。笔者孤陋寡闻,虽同在此城中,却雾重不知处,未能拜识其为何许人也?或谓,此为作者化名。我便有点儿纳闷了:既然跃马上阵, 又是大义凛然的勾当,就该亮出真名头,报出'来将何人',是为大将风度;何必扯一个假旗号,蒙面登场,隐形出战,使无论胜负,都不免被人小瞧。
  虽隐形蒙面,不合游戏规则,诸葛先生的气还是挺壮的,一手拿棍子,一手拿帽子,棍术凶狠,帽不虚扣,显得娴熟老辣,训练有素,大有梁效遗风。
  诸葛先生的帽子计有:'一贯反对政治标准第一','他的政治标准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很明显,他是否定左翼文艺,延安文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诗歌的','社会主义文艺如日月经天,不是你几板斧就砍得了的'……哇,真吓死人了!只此几条,我辈打右派、关牛棚、入另册,就不必喊冤了。看来,'近20年的辉煌成就,已使此前一些年头的作品相形见绌',这话是不好乱讲的。《桂林山水歌》等'王杨卢骆当时体'是'社会主义诗歌'(此标签一贴,谅尔等不敢不闭嘴),是'不废江河万古流'(而不是季节河,更不是逆流),是不可'轻薄为文哂未已'的,否则就要叫'尔曹身与名俱裂'了!
  不过,且慢,乱扣帽子,乱打棍子,小心自己脱不得爪爪!如果有人告诉你,毛泽东也曾否定'王杨卢骆当时体',你还敢乱扣乱打吗?这可不是蒙你。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在给陈毅的一封信里说:'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他还很不友好地调侃新诗,说给二百块大洋也不看。这无异是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的彻底否定吧?这被否定的,也应该包括了《桂林山水歌》等'社会主义诗歌'吧?(很抱歉,以别的方式反驳诸葛先生比较费事,还是他老人家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他老人家生前就预料到他的话有如此威力。如今余威犹存。只要诸葛先生们在世一日,这余威就不妨借用一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拙文《陈年皇历看不得》里,我曾着重攻击'一九五九年七月,旧稿 一九六一年八月,整理'的《桂林山水歌》,在饿殍遍野、万马齐喑的年头,高唱什么'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诸葛先生当然也就此重点反驳。他为《桂林山水歌》辩护的办法很多。例如,为了淡化'生活'与'歌'的刺眼的反差,诸葛先生轻描淡写地说:'三年灾害时期是困难的,但也不是毛翰所夸大的一团漆黑。那几年有天灾,有苏联逼债,有工作失误……'我不知道,这里关于造成'三年灾害'的三条原因的归纳和顺序,与1959年失事于庐山的彭德怀元帅'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与今人'没有天灾,纯粹人祸'的考证(参见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载《方法》杂志1998年第10期),究竟谁的判断更接近于客观真实?诸葛先生既然姓了'诸葛',想必有孔明的大智慧,不会如我辈愚民天生只配接受别人的教化和灌输吧。
  为了替'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找根据,他还把1964年10月试爆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1968年底才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及省略号里没有逐一列举的许许多多的辉煌成就,统统记在这三年的账上。这真是一个创造!虽与革命浪漫主义的1958年,有人为了证明粮食亩产十万斤,把周围几十上百亩地的稻谷都集中堆到一块地里,做法有点儿雷同,但毕竟不乏创意,因为前者是'空间'上打主意,后者是在'时间'上想办法,不能算抄袭。不过,以诸葛先生的智慧,这证据找得还不够 。仅仅拘泥于经济建设方面,有唯生产力论之嫌,还不妨算算政治账,譬如此前咱们打了多少胡风份子、右派份子和右倾机会主义份子,仅诗歌圈就有绿原、曾卓、艾青、公刘、石天河、流沙河、公木、邵燕祥等等等等,(按诸葛先生的算法,则还应包括此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横扫的一切牛鬼蛇神。)尚能如此,就更为雄辩,咱们祖国的笑容就更为灿烂了!
  为了替《桂林山水歌》打圆场,诸葛先生真是煞费苦心:'他透过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不只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困难中的祖国的热爱……同时还以睿智的目光,注视着当时困难中‘大地的愁容',但他并不因短暂的困难而‘愁眉紧锁',而是讴歌‘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桂林的山来/桂林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以‘笑容'对‘愁容',以红旗为地北天南织锦绣,这是何等襟怀!'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先生差矣!你以为诗人看到了'困难中的祖国'吗?你以为诗人'注视着当时困难中‘大地的愁容''吗?差矣!差矣'大地的愁容'1949年就被'春雨洗'干净了,你怎敢说1959年的中国大地还有'愁容'?如果1959年的中国还有'愁容',那也一定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愁容!这可不是抬杠,我把《放歌集》从头读到尾,绝对没有读到诗人笔下祖国的任何困难和愁容,有的,只是对大跃进大好形势的由衷颂扬,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无情鞭挞。要我从《十年颂歌》中挑出几节来读给你听吗?'请问呵,/──千里灾区何处有?/红旗下──/一片歌声笑声中!……//呵!/我的欢笑的/豪迈的/南方!──/共和国呵,/这就是你/一九五九年的/壮丽的/面容!''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在我们/大跃进的/万马丛中:/有那么几个/‘心病'患者,/有那么几个/‘好龙'的叶公──/强大的东风/使他们/捧心闭眼,/群众运动的火焰/使他们/肉跳心惊──/什么‘得不偿失'呀/什么‘太快、太猛'……/一样的/现实,/两样的/眼睛。/我们──/‘太快'地/改变一穷二白,/他们──要‘失'掉/资本主义的幻梦……/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此心/向右倾……/但是!伟大的现实,/怎么能够/颠倒?/真理/又一次/警告他们:/此路不通!/结论是──/我们:前进!/他们:治病。……'(引自《放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134-136页)可叹彭德怀元帅为民请命,无力回天,失事之后,还要受这'真正的诗人'的嘲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证明1959-1961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诸葛先生还有一条雄辩的理由:'毛泽东的《长征》,过雪山草地,饿死、冻死、战死了多少红军,毛泽东没有凄凄切切‘愁眉紧锁,黯然垂泪!'而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诸葛先生可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1959-1961年,中国人民也一路遭遇敌机的狂轰滥炸和敌军的围追堵截吗?也天天渡天险、攀铁索、爬雪山、过草地吗?战争年月难以避免的军人伤亡,与和平时代平白无故的饿殍遍野,能够同日而语吗?按照诸葛先生的意思,面对几千万饿殍,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似乎还很不过瘾,还应该唱'更喜饿殍遍九州,诗人见此尽开颜!'诸葛先生真是大手笔,大气魄,'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毫无'悲观消极的情绪',几千万同胞无疾而终,在他看来算得了什么?据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几十万人,热衷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而心无旁鹜的'狗头军师张'也曾叫嚷:'抹掉一个唐山算得了什么!'诸葛先生与之相比,那气魄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幸亏这诸葛不是那诸葛,至今还沦落市井,怀才不遇,这种人如果得遂凌云之志,窃得相印,入主朝政,我辈草民百姓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更为不堪!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除了厌恶阿谀、粉饰、假大空,我的诗观没有那么偏激,我也从来没有对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田间、李季、何其芳、公刘诸位前贤的'严重歪曲与否定',对近20年的现代诗'乱吹一通',诸葛先生是大手笔,用不着为了论战的方便,在此处耍小聪明。
  《华夏诗报》发表诸葛先生的革命大批判文章的同一期第四版,有《流沙河笑话连篇》一文,介绍流沙河先生以打油诗做对联,其中尤以'琴瑟四王爬到高处,魑魅二鬼站在左边'一联最有味道,建议诸葛先生闲来无事时,品读品读,于作人作文或许有所裨益。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答沙无藓先生

  成都有一张很不起眼的油印小报《琴与剑小诗》,近期中缝刊登一'诗讯',说广州、重庆、北京有三家与之志趣相投的报刊纷纷载文,'批驳《星星》诗刊等掀起的否定革命诗歌的歪理,申张正义,保卫革命诗歌'云云。该小报自己也接连载文'遥相呼应','旗帜鲜明地驳斥《星星》诗刊等掀起的否定革命诗歌的歪理邪说',一副'正义在手,仇恨在胸'的模样,煞是可爱。
  譬如其中连载的署名沙无藓的文章说:'《桂林山水歌》前已有对民歌体的无理诟病,但谤者意犹未足,便力图从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上打开缺口,指责此诗写于1959年7月,整理于1961年8月,这一时期正遭天灾人祸,诗人还歌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岂非有意粉饰?岂非毫无心肝?……究其实,有许多事情是事后才明朗化的。那个时候能够洞悉灾难的起因七分出自人祸?只道是‘暂时困难'。到了1961年8月抗灾之举方兴未艾,整理旧稿,难道能将‘笑容'该成愁容?更重要的是,有政策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自然令人痛心,但对祖国大好河山,仍秉赤子之情,同时借大自然的生机来振奋勇往之心,也是古今诗家常有的事。辛弃疾在南渡后国势日蹙中仍有‘春如十三女儿学绣'的丽句,能说他没有时时‘挑灯看剑'吗?显然,攻其一点,为的是在你鼻子上涂白粉,诬其伪,乱其真,如此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领教了!(在下就是那个谤者。)原来'有许多事情是事后才明朗化的',当时并未'能够洞悉灾难的起因七分出自人祸'。可是转念一想,还是不大明白:既然顶着诗人桂冠,以政治抒情诗为业,就该对时代风云政治得失有自己的独立观察、思考和判断,从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不是甘做弄臣,惟龙颜是瞻,一味高唱谀词颂歌。未能洞悉人祸,便来粉饰太平,这粉饰就有理了?未能洞悉人祸,便来讴歌人祸,事后就可以毫无歉疚和忏悔,就可以永远盘踞教科书了?彭德怀元帅没有诗人桂冠,他在1959年却'能够洞悉灾难的起因七分出自人祸',有一首与'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迥异其趣的民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就与彭德怀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面对这位心有良知、面无佞色的血性汉子,你的辩护还能气壮如牛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为什么要写诗?诗的社会功能是什么?白居易说:'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听见了吗?'保卫革命诗歌'的沙翁们,诗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阿谀和粉饰,还在于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使君臣亲览,修废补阙,乐忧逸劳,进而使社会臻于至理,致于升平。阿谀粉饰未必总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一味阿谀粉饰,使君臣不能亲览而斟酌焉,招致欺君误国之罪,也可能让'尔曹身与名俱裂'的。
  '辛弃疾在南渡后国势日蹙中仍有'春如十三女儿学绣'的丽句',这就能成为我们的诗人在饿殍遍野的年头高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的理由吗?辛弃疾戎马一生抗敌救亡,写过多少壮怀激烈之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才是辛词的主旋律。如果没有这个主旋律,面对国忧民患无动于衷,年年沉溺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的绮词丽句,辛弃疾就不成为辛弃疾了。可我们的诗人除了阿谀与粉饰,面对饿殍遍野的惨象(桂林山水所在的广西就够惨的),可有一句半句太息掩泣怜悯苍生'为人民鼓与呼'的作品?
  '整理旧稿,难道能将‘笑容'改成愁容?'──整理旧稿,将笑容改成愁容又有何妨?我们这位诗人在1976年10月30日写下的《中国的十月》,其中有些句子,如'《炮打司令部》,/伟大新战役的号令'、'‘走资派还在走',/路线斗争呵,/复杂激烈'、'看天安门上/华主席在向我们挥手'等,1979年4月5日的修改稿中不是删改殆尽了吗?何以在哀鸿遍野的年头绽放的这一朵灿烂的笑容,就是铁定不能改呢?
  至于'借大自然的生机来振奋勇往之心',我想还是免了吧!一天等于二十年,砸锅化铁说疯话,勒紧裤腰带反右倾,我们的心够'勇往'的了,何用再来'振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4 14:21 , Processed in 0.09753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