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诗美创造学 作者:毛 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一种意象表达方式
  许多时候,诗人的情思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情是人之常情,思是人之常思,然而,如能发现一种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寻常的情思,可能会立即呈现异彩。

  吃在睡的地方?
  睡在吃的地方?
  唱在吃睡的地方?
  和谁都不争?
  只把绿叶的手伸向空处?
  这是谁都可以得到的阳光?
  这是谁都可以得到的风?
  这是谁都管不了的雨?
  这是谁都统治不了的明月?
  在谁都占不去的高空?
  把幸福寄托?
  如果不能向上?
  也就站着死亡
        ──姚学礼《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表现的这种与世无争的孤傲,超凡脱俗的追求,和宁死也不肯苟且人生的崇高志趣,都曾出现于前人笔下,诸如“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7)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8)、“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类似的表述,人们耳熟能详。然而,一旦将这些诗意都赋予“树”这样一种物象,先前的情思立即获得了全新的阐发。作为一般乔木,这并无特指的“树”,既是平凡的,也是非凡的。与之相吻合的,便是此诗于浅白中见出明净练达,古拙中透着灵动隽美。

无鸟的天空没有翅膀
只有些白云飘如丧幡
悼念那些过早凋谢的啼鸣

无鸟的天空没有眼睛
只有些飞机穿梭如剪
剪裁这被人弄脏的餐巾

无鸟的天空没有羽毛
只有些风筝演习自然
线总在不该断的时候被挣断

谢谢!在城市这个爱鸟周
我们都低头走路──
顶多会看到几只精巧的鸟笼
──叶延滨《无鸟的天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保护如今是热门话题,天空无鸟已是众所周知,算不得什么新的发现。此诗的妙处在于对“天空无鸟”的分解:天空没有鸟的翅膀、天空没有鸟的眼睛、天空没有鸟的羽毛,而只有飘如丧幡的白云、穿梭如剪的飞机和演习自然的风筝分别取而代之。对“天空无鸟”的景象的这一分解,就是诗人独特的意象发现(包括意象创造)。有了这一发现,诗便展开了一片独特的创造性的空间。“无鸟的天空”不仅寄寓着诗人对于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忧虑,那可能还是一种异化了的让人怅惘的精神空间的写照。

人们杀死了三个妙龄少女,
要看看有些什么在她们心里。

第一个少女满溢着欢欣和幸福,
在她的鲜血流到的地方,
整整三年,三条蛇载歌载舞。

第二个少女充满甘美的仁慈,
在她的鲜血流到的地方,
三只羊羔整整三年都有青草吃。

第三个少女充满痛苦和忧伤,
在她的鲜血流到的地方,
整整三年,三个天使在那儿守望。
        ──[比利时]梅特林克《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的原意大约只是感慨人间的幸福和痛苦,赞美善良和仁慈的美德,这本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以三个少女被杀,和她们流血的地方此后三年的不同情景,作为诗的意象,则完全出人意表。这令人骇怪的异域之象,足以破坏我们的立象尽意的思维定势。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系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同的意象可以寄寓不同的情思,相同的情思也可以寄寓于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样用“冬天/春天”这一意象,英国的雪莱写出了“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德国的海涅写出了“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如数交还给你。”而中国诗人高平则写出了:“冬天对不起我,我要对得起春天。”
  同样表达悼念亡妻的主题,贺铸诗云“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陆游诗云“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清人黎简更出以“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

  发现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有时候,诗可能不以情思取胜,也不以意象取胜,而只以一种新鲜隽永的语言表达方式取胜。这种例子古已有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9) ,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10) 。普希金1825年在一个年轻女孩的纪念册上的题词,作为一首无意象诗,则通篇只以流丽的饱含情韵和理趣的语言打动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愁,也不要生气。
心烦的时候要暂且忍耐,
相信吧,快乐还会与你相遇。

心儿永远憧憬着未来,
尽管现在很不得意;
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前后共两节,第一节是描述性的,并没有多少值得特别称道的:“达板城的石头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呀,两个眼睛真漂亮。”这首歌的精彩之处在第二节,在那直率粗野又不乏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更多的时候,诗人在发现了某一别致的语言表达方式后,便从这语言表达出发,进而营造意象,从容抒怀,成就诗篇。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里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极具概括力、极具弹性也极为隽永的语言表达。想世界之大,个人之渺小,时间之永,生命之短暂,去来之偶然,行踪之无凭无定……我们生命中的许多时刻,都可能与这诗句共鸣,甚至徐志摩自己匆匆的一生,也被这谶语般的诗句预示着。多愁善感的诗人想必沉吟已久,待若有所悟,喃喃说出,自己也为之感动了,在诗思结束之前,还禁不住又重复了一遍。
  1998年7月,适值台湾《秋水诗刊》创刊25周年,主编涂静怡大姐约大陆诗友同往内蒙草原聚会。骏马、草原、夕阳、牧人……邀请函图文并茂,诗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我一直没有去过草原,只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该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只知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那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为这份友情所感动,为这份诗意所感染,但一腔情愫该如何表达呢?我望着请柬上那美丽的图文,遥想美丽的北国,心中忽有所悟:美丽……美麗……都说“无羊不成美”,那么,与之对应的,该是“无鹿不成麗”呀!(正好是与台湾诗友唱酬,彼岸依旧通行繁体字。也为这个美丽的“麗”字的久违和陌生,我对汉字简化有了一点小小的不满情绪。)一经找到了这样一种天造地设的语言表达,我很快就草成一首《遥想美麗的大草原之夜──献给〈秋水〉25周岁生日之旅》: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拥一汪秋水到草原
拥一份诗情到天际
我们与北国有个约会
我们与诗乡曾以心相许

穹庐笼盖的大草原呀
无羊不成美,无鹿不成麗
今夜有客自远方来
来探望你的博大和静怡

二十五载长城谣
二十五度相思曲
二十五弦不眠夜呀
都在盈盈秋水里……

云一样的羊儿簇拥你
歌一样的鹿鸣依偎你
今晚我们拥抱草原
今晚我们拥抱美麗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3、怎样得到诗的发现

  怎样得到诗的发现?这没有一定之规。李白举杯邀明月,斗酒诗百篇;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谢灵运“每对惠连,辄得佳句。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11) 饮酒,读书,见翩翩少年,均可得诗。那么,一般说来,诗的发现,有哪些途径可循呢?

  源于生活与源于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教科书都这样教导我们。但实际上,艺术并不总是直接源于生活,还可能源于别的艺术。譬如一首诗的创作,其灵感的激发和诗料的获取,就不一定直接源于生活,而可能源于对别的艺术作品的鉴赏中。
  艺术源于生活,就像上帝用黄土捏造亚当,亚当作为上帝创造的艺术品,直接得之于生活的土壤;艺术源于艺术,就像上帝不是用泥土,而是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做成夏娃。“艺术源于艺术”,当然不是摹仿、抄袭、克隆,而是启迪、点化、触类旁通。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艺术,正好与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应。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诗人应该拥抱生活,关怀社会,关怀人生,努力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撷取诗意,诗的脉搏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于是,需要“行万里路”。所以古之诗人惯于“行吟”,惯于“壮游”,今之诗人则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之旅。
  艺术源于艺术,不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开始之前的必要的学养准备,而是指在创作过程之初的情思的触发或构思的获取。作为诗的来源的“艺术”,可以是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也可以是文史哲著作、科普著作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诗人,书中还自有千家诗。前人“听琴”、“观舞”、“赏画”、“读史”,触发灵感而得诗,不乏艺术源于艺术的成功之例。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源于艺术,与艺术源于生活并不矛盾:夏娃不是直接用黄土捏成,而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但亚当原是用黄土捏成,夏娃也就间接是用黄土捏成。──源于艺术的艺术,终究是源于生活。
  下面这首诗是张新泉的《午夜萨克斯》。那本真的人性,忧伤的诗怀,便是在午夜倾听萨克斯,在其如泣如诉的旋律背景上悠然苏醒的:

吹灭烛光之后
萨克就明亮起来
这是你喜欢的色调
放任而不放纵
忧郁却不颓唐
世界灭去了所有的灯火
人啊,请卸下面具
还你本来的模样

这是看望自己的时候
在萨克的微光里
人啊,请看望久违的自己
让泪水流出来
让真实的泪水
童贞般徜徉……
想说什么你就说了
这是午夜,萨克的午夜
没有阻隔也没有远方
快靠近温存与怀念
人啊,水泥正覆盖过来
水泥正覆盖过来
在萨克的微光里
请守住你最后的家园
园中的碧水
水里的星光
1992年11月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临其境与神游其境
  艺术源于生活,诗人深入生活身临其境当然是必要的。身临其境,才能体验某种情怀,触发某种情思,其体验和感触也往往更加深切。武则天时,陈子昂作为参谋随军出击契丹,其谋不被采用,军事屡败,且又遭贬,于是登幽州台,有感于战国时代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遂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
  坐在家里看电视,看“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风光片、风情片,跟实地游览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诗人需要行吟,需要行万里路,“马”需要“致远”, “马”“致远”才能真切地感触“枯藤老树昏鸦”的迟暮,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感悟“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索,从而感慨“夕阳西下”的无奈,感喟“断肠人在天涯”的穷困和宿命。而这一切,关在书斋里是不大可能写得出来的。拙作《故乡的小桥》情思肤浅,固不足道,却也是有了实地感受才写成的:

故乡有一座青石小桥
不知是哪朝哪代建造
小桥像先民一样朴实
青石像岁月一样古老
每当我从小桥上走过
就走进故乡亲切的怀抱

今年回乡不见了小桥
小桥已被乡亲们拆掉
一座新桥飞跨河水
连接两岸新修的大道
拖拉机不懂游子的心思
卷着尘土在桥上奔跑

故乡呀故乡从历史走来
总想把新的时代拥抱
游子呀游子向故乡走去
却不能忘记那青石小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一切早已定格于游子心中,游子希望故乡永远是秦砖汉瓦、小桥流水、古朴风情。但故乡不是古玩,不是化石,不能年年如故,故乡不能只为游子寻根而存在。故乡居住着父老乡亲,它自己要发展要更新要现代化,尽管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卷起许多“尘土”。这些思绪,在我是早就有了。记得还是八十年代初,《参考消息》有一期载有一位美国游客的文章,抱怨中国农村的建设,破坏了古朴风情。我当时一读了就想骂人:你们美国佬现代文明享受够了,就跑到咱中国来发思古之幽情,难道中国就该永远是一件古董,难道中国人就该永远停留在半坡村、周口店,望着秦时明月汉时关发呆发愣吗?我还想在中国的仙山琼阁住腻了,去你们美国看看当年你们的祖先海盗一样登上新大陆时遗弃的那条破船,或者到欧洲,到英伦三岛,去欣赏一下你们的老祖宗穴居过,你们的故乡同胞至今仍然穴居着的山洞呢!“故乡从历史走来”,“游子向故乡走去”,二者的走向完全不同,各有各的逻辑。但只有我真的回到故乡,走在故乡的桥头,亲眼看到一座早已成为怀古和思乡对象的青石小桥,被一座不乏现代意味的钢筋水泥桥涵所取代,感受从历史走来的故乡,与向故乡走去的游子在桥上的遭遇,体味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冲突,一首酝酿多年的小诗才得以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们身临其境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一些遥远的时空彼岸,譬如昆仑,譬如月宫,譬如远古和未来,我们难以到达,或根本无法到达。这时,我们就只能张开想象的翅膀,神游其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12)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13) 。李太白未曾登临天姥山,只一番梦游,其笔底诗境已让人向往之至:“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而曾经亲历其境产生过的艺术感受,尽管当时没有化为诗句,也可能会保留下来,成为以后神思翱翔时的一个个“着陆点”。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中国诗歌从《诗经》算起也有了三千年历史,诗的疆域内,也许每一棵小草都被前人打量过,每一寸土地都被前人开垦过,今日诗人再想有所发现已殊为不易。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都不免会感叹,咳,余生也晚,早到一步,这佳句入我囊中也。但你已经来晚了,许多诗句已经被前人采撷去了,许多诗意已经被前人采掘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今日诗人还得去发现,去创造,还得知难而进。今日商家有一个标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也正该是诗以及一切艺术创作所应该标榜的。
  在艺术的空间里,诗人的思维可以顺向展开。李白有句“春风已绿瀛洲草”,不可谓不精彩,两个多世纪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却后来居上:“岸”自然包括了“草”,又比“草”要空灵、开阔。瀛洲草绿固然令人神往,江南岸绿更会勾起归思。细品起来,“又绿”比之“已绿”,其灵动也更胜一筹。
  陆游《马上作》已是佳什:“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张良臣《偶题》也非等闲:“谁家池馆静悄悄,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加自然流丽,脍炙人口。美是不能被垄断的,青春是不甘寂寞的,爱是渴望被爱的,真诚的追求是不会被辜负的……。意象,甚至意蕴都是相似的,三首红杏诗仍然各有千秋,不显雷同。
  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一经林逋《山园小梅》点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成为咏梅绝唱。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贾岛《访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已见隐者的飘逸和神秘。宋人魏野《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真人隐逸之处,连执帚扫地的童子也不见了,惟余幽香盈天,白云满地,其风采可想而知。此诗的艺术境界,不说更上层楼,至少也是别有洞天了。魏野自己即为隐者,时称魏处士,皇家招而不出。此诗也可看作是逸士情怀的自我写真。笔者曾有习作《远方的信》:“鸽子已经中弹/鲜血染红了/晚霞//信笺上/许多娟秀的字迹/都被枪声震落//化作明明灭灭的流萤/流落天涯/再也找不到家”,今读魏野诗集,见其《秋夕怀人》:“空看新雁字,不得故人书。”原来渊源有自,幸未全落窠臼。
  逆向展开的空间往往更为开阔。同为唐人送别之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开阔昂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转为凄凉伤感;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转为自信和豪放;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复归于忧伤凄婉。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逆向思维,也可能不是针对前人的某一首诗“反其意而用之”,而是故意有悖于常情常理,发一通不同凡响乃至于惊世骇俗之“怪论”。我曾习作小诗,试图给狼和爱滋病等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以新的诠释:

    在所有的动物中/狼是羊群最真挚的朋友//仿佛农田需要间苗/狼以永不懈怠的工作/制止羊群成几何级数递增/从而在啃光了最后一茎草根之后/像恐龙一样满门覆灭/又仿佛农家选育良种/狼以最原始的方式去劣存优/优化着羊的种群//明火执仗的狼/教羊以磊落/披着羊皮的狼/授羊以智慧//羊咩于春郊/狼嗥于秋野/羊与狼合奏/一部永恒的生命交响乐//除了狼/羊的那些狐朋狗友/何足道哉
            ──《狼是羊群的朋友》

    既然法律的罗网一再被挣破/道德千疮百孔/无法阻止人类的堕落/既然以往的瘟疫相继被克服/恶性膨胀的人口/已让地球不堪重荷/悲天悯人的上帝/不得不将一道新的防线/匆匆设置在这个世纪末//Hi,爱滋病/你让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人类这盘棋/被资源、环境和信仰的危机/重重围困/你帮人类提一颗子/人类就多一口气//扎毒,性乱,飘飘欲仙/很好很好/让那些灵魂消亡之前/享用最后一餐盛宴/在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消亡即是奉献
               ──《爱滋病之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向思维不仅是艺术构思的需要,还是克服思想惰性,摆脱思想禁锢的需要。

  4、关于灵感

  科学的发现需要灵感,据说,阿基米德泡在浴缸里洗澡时发现了浮体定律,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而顿悟到万有引力。诗的发现当然也需要灵感。
  什么是灵感?柏拉图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昭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14) “神灵附体”是关于灵感的最古老也最精彩的比喻。按照“神灵附体”的说法,诗的发现,并不是人的发现,而是神的昭示,是神的创作借着诗人手中的那支笔记录下来而已。
  中国诗人也有许多类似于“神灵附体”的论述。唐代诗僧皎然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15) 宋人杨万里说:“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感是思维之藤上绽开的的智慧之花,这是人们所找到的关于灵感的另一个得体的比喻。思维之藤在时空里试探着向前延伸,一边延伸,一边期待着智慧花开。智慧花开的时刻,无疑是思维最美丽的时刻。而只有开出了智慧之花,才会结出智慧之果。
  就这样,千百年来,灵感的神秘性一直被渲染着,裹着一层令人目眩的外衣。其实,灵感可能并没有那么神秘。所谓神灵附体,所谓智慧花开,只是一种诗化的表述。
  灵感是什么?平实地说,灵感只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由于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临界点,或思考角度的变换,而突然产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路,是长时间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所谓长期寻求,偶然得之。用前人的诗句形容,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一首诗而言,灵感是因;对这个世界而言,灵感是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两种思维方式:严谨的线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跨越一步步逻辑推理而直抵结论的直觉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并存于思维过程中。线性的逻辑思维的某一障碍突然得以排除,使思路豁然贯通,或跨跃式的直觉思维的忽然颖悟和抵达,就是灵感。
  南宋诗人戴复古《论诗十绝》有云:“诗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吟情,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按照灵感出现前后的实际情形,这四句诗的逻辑顺序倒应该是:

网罗天地运吟情,
费尽心机做不成。
有时忽得惊人句,
诗本无形在窈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6年,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中日钓鱼岛争端又起。我很想以《钓鱼岛》为题,写一首爱国主义题材的诗,但冥思苦想,不知从何下笔,浏览了不少关于钓鱼岛的历史资料,还是不得要领。有一天翻阅《辞源》,“钓名”、“钓舟”、“钓竿”、“钓游”、“钓台”……扫视而过,及至“钓鳌客”一条,说唐开元年间,诗仙李白晋见宰相,名片上题“海上钓鳌客李太白”,人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李白答道:“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以虹为丝,以月为钩”,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意象。得此意象,诗之情思便有所附丽。接下来,组织相关意象,使诗境从容展开,就不在话下了:

以虹为丝
以月为钩
有一位仙人在这里垂钓
御风为歌
鼓浪为谣
这是我中华的一座宝岛

东海的鸥来栖
东海的燕来巢
这里盛产山茶、童话、海芙蓉
还有神农的灵芝草
五百年前
我的祖先
就打坐这天赐的钓鱼台
钓一尾长鲸逍遥游
钓一卷春秋清平调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虹为丝
以月为钩
有一位仙人在这里垂钓
青史为凭
苍天为证
这是我神州的金边银角

天外的风来谒
天外的云来朝
这里每一寸阳光、礁石和浪花
都在我中华的怀抱
五百年前
我的祖先
就高卧这天赐的钓鱼台
钓千古江山永遇乐
钓万里海天渔家傲

日出东海兮朝朝潮
天佑中华兮乐逍遥
海盗船来兮触我礁

太公偕同太白到
夏虹秋月不须邀
天赐我中华钓鱼岛
请与我同歌
请与我同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5 01:19 , Processed in 0.1069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