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  观电视钱江大潮有感  

原 作
余杭门外起轻雷,大浪乘风去复回。为问天涯西望客,几时盼得趁潮归。  

改 作
涌金门外起晴雷,巨浪乘风去复回。为问天涯羁旅客,几时趁得顺潮归?  

    这首即景兴怀的小诗,见于《诗词创作》第二期。诗的格调清新,联想合理,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正如杨金亭老师在点评中称赞的那样,借"大浪乘风去复回"的自然规律,寄托对台胞"趁潮归"的期盼,增强了祖国统一这一时代主题的力度。这是此诗成功的地方。然而若从艺术上苛求,则尚有可容商榷之处。亦如杨老所说:作者只是"开始走向成熟","艺术探索的路还很长很长。"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探索一下该诗的得失。首句"余杭门外"不稳,"余杭"是杭州的别称,近郊不宜说成"门外",否则也可把吴淞、丰台说成"上海门外"、"北京门外"。准确的说法,应是"涌金门外"。"起轻雷"的"轻"字也嫌弱,想大潮发生时,"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又岂是一个"轻"字所能了得?按理应该作"惊雷",但"惊"字太硬,用"晴雷"便准确无误了。第三句"西望"二字不细,虽唐人有"西望长安不见家"之说,但用于此处却不甚妥贴。钱江海面不在台湾西边,与唐诗所指方位不同,恐"西望"不得也!此处还是作"羁旅客"较好,不必字字讲求出处。末句意不顺,略为调整,改作"几时趁得顺潮归",与前文的"去复回"遥相呼应,便成天造之合。??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飞机播种松树成林有作  

原 作
波音展翼戏晨曦,飞播千峰高复低。从此春风天不管,任其常驻玉关西。  

改 作
银鹰展翼戏晨曦,飞播千山高复低。从此春风天不管,任其常驻玉关西。  

    这是一首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诗。诗中除首句外,余皆取自前人,或镶边,或整借,或翻新,无不随心所欲,妙到毫巅。尤其是结尾二句,虽然信手拈取了前人"从此春风天不管"七字,但配以"任其常驻玉关西",便成天衣无缝、推陈出新之绝唱。叫写出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王之涣来读,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倒是次句将"千山高复低"这一宋人句易"山"为"峰"另镶花边,显得有点欠妥。无论怎样看,"峰"都不如"山",想那飞机植树,总不会只挑峰头落籽吧,相反,树植在坡沟谷壑之中,才符常理常情常识。因此,把人家的"山"改"峰",实无必要。首句也小有问题,这就是"波音"二字。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植树造林,还没有动用"波音"的,大多是"安二"、"运五"之类。错把光环套在"波音"头上,岂不让美国佬白捡便宜?我看还是改为"银鹰"较好,不必指实为某一种飞机,以免弄巧成拙。??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乡镇干部  

原 作
天天忙碌最基层,服务为民力践行。铺路搭桥争项目,穿针引线跑经营。?
汗浇热土田园美,心系乡亲家业兴。若问征途何处指,小康路上战旗红。  

改 作
不辞劳碌在基层,宗旨宣言力践行。铺路搭桥争项目,穿针引线助经营。?
负担减半全民笑,代表能三百业兴。休把目标随处指,小康达后有新征。  

    这首歌颂基层干部的诗,带有一定的感情。这类题材的诗,本就十分难写,作为一个初习诗词者,能写到这个程度,殊为不易。首句概念有错,"基层"不可以再"最",再"最"就是阎王爷管辖的地方了,宜理顺为"不辞劳碌在基层"。次句孤平,可把"力践行"的范围扩大到"宗旨宣言",以避其病。三、四句好,的确是乡镇干部本色。惟下句"跑"字犯了政策性错误,国家明文规定党政干部不得经商,你还去"跑",就不怕纪委过问?只有改成"助"字,才合分寸。五、六句属一般表扬话,无甚特点,删去为宜。留下的空间,可把农民最关心的"减负"、时下正盛行的"三个代表"等内容用诗化语言填入。代拟的"负担减半全民乐,代表能三百业兴"二句,或可稍具其意。结联意不足,又出韵,亦在当改之列。总览全篇,目标不应该只放在"小康"上,而应更启一程,更开一境。"休把目标随处指,小康达后有新征",正是此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赠 妻  

原 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三餐日复洗和刷。红颜笑绽柔情挚,春意融融暖一家。  

改 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三餐日复赖持家。枕边更有多情语:莫为金钱中了邪。  

    时贤论诗之标准,有"情真、味厚、格高"一说。原作论"情真"则有,若论"味厚"、"格高",则尚差一着。绝句要出意味,关键在后二句。此诗前两句改出不难,只要承认了"赖持家",所有毛病就"洗和刷"了。后二句要想加"味"、升"格",则非得全部裁截不可。好在诗如鹿角,折了可以再生,只要元气足,新枝会更靓丽。试看"枕边更有多情语,莫为金钱中了邪"二句,其厚味、高格,不是可以和原有的真情鼎足而三了吗?"枕边风"作用于官场的历史,可以说悠而久之,人们对其深恶痛绝也非止一日了,如果那"风"儿都象本篇中这位贤内助一样吹,则非但不为恶,而且可敬可爱了。想时下那些被处决的贪官,当初倘若能有人在枕边说些类似的"多情语",或者不至于走上断头台的。扯得远了,不好意思,就此打住罢。?
?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雨 余?(原题作"公余")?  

原 作
夕佳亭上赏斜阳,得月湖边浴春光。自爱故园新景致,公余为我润诗行。  

改 作
夕佳亭上赏春光,红是山花绿是桑。分得湖滨香一缕,雨余为我润诗行。  

    原作想写公余的闲情逸致,费了不少笔墨,效果并未见佳。惟结尾"润诗行"三字,颇能引发联想,找到补充材料的"宝藏"。首句于"夕佳亭"上观赏"斜阳",自是正题,只是"斜阳"老气,封杀了后文的发展空间,不如改作"赏春光"好,可使蓬勃生机,联翩而至。次句因"春光"已提前泄露,故索性将"湖边"事留待下文处理,只摄入些红蕊绿桑,将"春光"补足。铺垫文章做够了,后两句便水到渠成。"分得湖滨香一缕,雨余为我润诗行",设想此际心情,是何等悠闲,何等惬意!"故园新景"云云,便不去提它也足以陶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玉桥春柳  

原 作
亭亭杨柳玉桥边,浅绿鹅黄丝絮绵。垂落平湖接照影,一帘春梦两重天。  

改 作
亭亭俏立曲栏边,鸭绿鹅黄未着绵。影落晴湖明镜里,一帘春梦两重天。  

  此诗结语意象极佳,颇能引人入胜。前三句则多少都带点病毒,需经一番疗养,方有健康面目。起句"杨柳玉桥"四字之意已为题目所含,重提不必,易以"俏立曲栏",则春柳之婀娜形象,更为可感。次句"浅绿鹅黄"宜作"鸭绿鹅黄",不用比则罢,用则须一碗水端平,否则"绿"字会有意见。"丝絮绵"作"未着绵"较合适,早春柳絮未飘,与前四字涵合。第三句表意未清,使末句之"根"扎得不够牢固,改作"影落晴湖明镜里"便如流水行云,上下浑然一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报载北方有风沙泥雨感作  

原 作
飞沙泥雨犹猖獗,铺绿何时树遍栽?不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改 作
沙狂雨浊竞成灾,铺绿何当树遍栽。安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此诗之妙,在于旧案翻新,不着痕迹。"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本是陈与义《中牟道中》诗里的佳句,作者有意和他唱对台戏,你要约,我偏说不要约,妙语如珠,颇富独家风味。通篇意脉贯注,转合自如,惟首句遣词稍欠斟酌,有待细敲。开头四字取自题目,易"风"为"飞",大概是为了避免与结句重字。殊不知这样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飞"与"铺"同为动感字,用于相邻两个非对仗句之首有同头之嫌;再则"风、沙、泥、雨"可作并列理解,连用有句中自对之意,无端一"飞",此趣便失。不若以"沙狂雨浊"代之,既可避免同头,又可构成自对,还能将题目中的囫囵话略为化开。"犹猖獗"亦不好,"獗"字古作入声,今为阳平,依古读有平仄混押之嫌,依今读又犯三平脚之病。好在前四字已改出,不妨便以"竞成灾"续之,可使前后一气,化合无痕。结二句重一"不"字,可将前者改为"安",作设问口气。次句"何时"可易"何当",以避同篇两问。此皆小处,便作原样亦不妨其美。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医案拾例》(十一)[熊东遨] 著  

◆  侗家铁道纪游  

原 作
车过程祥岭接冲,千山迷雾一江风。侗家铁道多奇趣,不是桥中即洞中。  

改 作
路出程祥岭接冲,千峰雾霭一江风。此行真与神仙似,不在桥中即洞中。  

    此诗写侗乡铁道线上奇景,颇能引人入胜。如能作进一步锤炼,提高词语使用的准确程度及其美感,便可列为当代一流作品。前二句各有特色,亦各有微疵。首句"车过"不若"路出","岭接冲"是程祥道中自然特点,不会因为车过与不过而改变,作"路出"便没有这些疑义。次句"千山"不若"千峰",后者更具峭拔气象;"迷雾"不若"雾霭"无论是音韵谐和度还是美感,后者都略胜一筹。第三句欠含蓄,"奇趣"应自然寓于诗句之中,让读者去感受,自己说出来,便会大打折扣。结句用"不在愁中即病中"的旧瓶装入新酒 ,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好。这正是"奇趣"所在,由此愈知上句全无必要。既然结语套了现成,上句亦不妨照此办理,从陆放翁那里略为商借些意思,来一个"此行真与神仙似"如何?这样,"桥中""洞中"的奇趣,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不过要注意,借前人意思不能太囫囵,以似是而非为最好,这句诗若借成"此行合是神仙未",便会遭到陆老头儿的讥笑。(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  西南大开发  

原 作
莫言此地久荒芜,大厦云连锦绣铺。飞涧长桥云路阔,拦江高坝碧波储。?
已将畎亩还林圃,更辟溪山入画图。嗌倏蟛爻了?铮?悍缁狡鸢倩ㄊ妗?/P>  

改 作
莫愁此地久荒芜,已着春风锦绣铺。飞涧长桥云路畅,拦江高坝碧波储。?
已将畎亩还林木,更辟溪山入画图。唤醒矿藏沉睡里,起来同看百花舒。  

    这首歌颂西部大开发的诗,写得有声有色,中两联对仗工稳,起、结也合乎法度,从格律上讲,已经没有毛病。只是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不够成熟,未能精益求精,个别地方甚至还很毛草。须得略为修剪,方见别样风光。首句的"言"字懒惰,不甚称职,从后文发展看,应该用"愁"字才较着力。次句前四字不好,且不说与下句重了一"云"字,单从气脉上看,与上句也未衔接紧。此句如改成"已着春风锦绣铺",则正好接住了上句"莫愁"二字递过来的一棒。中两联好,"更辟溪山入画图"一句尤好,惟两联上比的收尾字都差了火候。"阔"字的问题是卯榫不严,涧边飞架"长桥","云路"应该是"畅","阔"字虽然也通,但不是正选。第五句"圃"字的问题就更大一些,首先,"圃"字与诗中所用韵字属于同声异调,不宜用作仄尾,否则会给人多用了一个仄声韵的感觉;其次,"林圃"在词性结构上与并列的"画图"不同,难以相对,易"圃"为"木",问题就解决了。此诗最大的毛病还不是前面讲的这些,而在最后两句。诗的结尾,通常应该流水一气,不能两句脱节,各行其是。这里倒好,"沉睡"的是"矿藏",而被"春风唤起"的是"百花",你睡你的他唤他的,互不干连的主儿,硬要扯到一起,除了面和心不和,还能有什么结果呢?好在我们已经提前把"春风"调走,少了一个多事的角色,沟通便容易多了。只要把正主儿"矿藏"唤醒,起来同看"百花",就什么矛盾都解决了。如此作结,方能从一个具体方面表现题目中"开发"二字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  答方凤翔  

原 作
把酒临风祝太和,溱湖明月泛清波。残荷留雨香如桂,肥蟹寻诗色也酡。?
锦句珠玑潜画境,一门桃李胜星罗。读君集稿感君志,诗海茫茫共入魔。  

改 作
把酒临风祝太和,溱湖明月点清波。残荷积雨香如桂,肥蟹寻诗色也酡。?
列案珠玑犹寂寞,及门桃李已婆娑。我才不若君才半,一样耽吟着了魔。  

    一首合格的七律,抛开艺术手法上高层次追求不说,首先总得大体均衡,各句之间,不可太过参差,大起大落。这首诗的不足处,正在于严重失衡,前半极好,后半极差,犹如观赏风光,开头一路看来,俱赏心悦目,行到中途,忽然水土流失,不成模样,未免败人清兴。起首两句,虽略平淡,但仍具一定可读性,只次句"泛清波"的"泛"字不够精确,易为"点",便恰切了。三、四句好,不惟对得极活,且"肥蟹寻诗色也酡"一句,道人所未道,特点异常鲜明。上句亦佳,如能将"留雨"改为"积雨",则更佳。五、六句开始滑坡,对仗欠工不说,文意也未全通,如上句的"潜画镜",就很有些丈二和尚的味道,下句"桃李胜星罗",也嫌比托不类。结尾两句尤不可玩,"集稿"表意含混,"诗"字又重,真不知是怎样入的"魔",怕不是走了火罢?所幸四句都有些模模糊糊的意思在地底滚动,可以代为开掘,一见天光。五、六句上联可改为"列案珠玑犹寂寞",以喻友人虽富才华、多妙品,但尚不为人了解之意;下联"一门"可改"及门","胜星罗"可改"已婆娑",两句一内一外,恰成妙对。结联前半无须再明赞朋友,只自谦一句就行,这样,煞尾的着"魔"才多少有些趣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寄孙应生  

原 作
我有溱湖屋几椽,湖边师友掘诗泉。窗前竹影疑无俗,灯下书城别有天。?
应答清贫茶当酒,生花妙笔锦成篇。南柯一梦君情厚,容我徜徉漫执鞭。  

改 作
高筑临湖屋几椽,闲来约客探诗天。窗前有竹皆驱俗,架上无书不蓄泉。?
瓜豆自收还自种,雀莺相妒亦相怜。清风只向山中取,省却官家俸养钱。  

    此诗与前例一样,也是酬应之作,通过"溱湖"二字的重现,读者或许已经猜到它出自同一人手笔。与前作稍有不同,此诗在整体上较为均衡,虎头蛇尾的情况有所改易。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均衡",是因为篇中没有了类似"肥蟹寻诗色也酡"那样的妙句才达成的。诗中的毛病,几乎每句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开头一句,介绍自己在溱湖边上的几椽屋,或者还过得去,只是把个"溱"字挂在嘴边,生怕人家不知道"贵住哪里",难免有些砯嗦。既然向朋友介绍了"屋",就应该在这上面做些文章,可次句突然跑到"湖边"去"掘诗泉"了,岂不闲置了最先推出的场景、道具?两句诗单独看都有些意思,拼在一起便八竿子打不着,实在可惜。较为理想的开头,应该是"高筑临湖屋几椽,闲来约客探诗天"。不要舍不得割损"掘诗泉",那"泉"字留着下边还有用。改出的"探诗天",正好与"高筑"二字暗合,这"屋"上文章,不就做开了么?三、四句能紧扣开篇继续深掘,算是迷途知返,"重新回到了正确路线"。可惜投入太少,力度有限,不仅没能把最闪光的金子挖出来,还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如着"疑无俗"三字,便是浪费了一窗好"竹"。不过不要紧,只要方向对了头,深掘一层并不需花费更多气力。试看"窗前有竹皆驱俗,架上无书不蓄泉"二句,不是在原型的基础上掘出了许多亮点吗?"泉"在原诗中只是一般用法,移到这里和"书"结合,就很有些"活水源头、天光云影"的意味了。后边四句也不理想,该对的不对,该通的不通,不该用的如"南柯"却胡乱拿来套在自己头上。想要在原意基础上改出来,除非太白、东坡复生,或许有些办法,其他人是难有这份能耐的。本人和太白、东坡比,距离少说也有二十一万六千里,更不敢动这个念头。可疾病医了一半,后边总不能撒手不管,只好借鉴经济领域里的某些做法,来一个"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改作的后半部,已经完全不是原先的模样了,特别是"清风只向山中取,省却官家俸养钱"这个结尾,可能有悖原作者的意愿,强加于他,心有不忍。但诗只有这样写才出味,否则便不叫诗。不当之处,还请谅鉴。??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学 诗  

原 作
少年梦境老来寻,幻想而今已变真。学习诗词继传统,山花烂漫又逢春。  

改 作
少年梦想老来圆,也欲临风试几篇。出手管他鸦与凤,但求快意不求全。  

    这首诗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精炼不足,如一、二句的意思,完全可以合成一句;二是趣味不足,象"学习诗词继传统"这样的句子,与标语口号毫无区别,"山花烂漫"之类的词语,又是人们说得不能再说了的熟套。四句诗有一半用了熟套或口号,哪里还有诗味可言?改造的办法是对症下药,先"合并同类项",把第二句的意思挤进头一句里面来,换一个韵脚字,综合为"少年梦想老来圆"。然后利用腾出的空间,植入些幽默、风趣的种子,让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也欲临风试几篇",就是这类种子,它不是一本正经地表什么决心,而是用诙谐的口气显示自信。后两句可从"试"字生发,以"出手管他鸦与凤,但求快意不求全"收束。这也是老同志学习传统诗词应抱的态度,不刻意追求什么,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行了。这当然不是说老同志学诗就无须努力,而是指要有正确心态。本书前面曾介绍过一例论"学诗"的七绝,那是一位中年朋友写的,情趣与这首出自老同志之手的作品有所不同,两诗可以参读。〖LM〗〖HJ85x〗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  赴上清迎客
?
原 作?
绵绵细雨上清行,仙水泸溪对石鸣。玉树奇峰呈异彩,琼楼秀阁溢诗情。?
龙吟虎啸天师府,凤舞凰飞马祖厅。绝壁悬棺惟世有,鹰翔四海碧空晴。  

改 作?
泸溪缓缓耳厢鸣,冒雨迎宾赴上清。欲显还藏峰裹雾,才停又续鸟呼晴。?
庭梨几树初匀雪,野麦千坡已泛青。邀得二三知己至,好从夫子问前程。  

    何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读读这首诗,便知究竟。题为"迎客",可篇中大笔如椽,挥来扫去,哪有一丝"迎客"的意思?即使换个题目,算它是一首风景诗,也只能在及格线附近徘徊。开头两句,虽出现了"上清行"的字眼,但"行"到那里做什么,并无交代;何况这一丝"行"迹,随即就被"对石鸣"的泸溪水冲刷得一干二净了。改造之法:让泸溪水提前发声,但不必对"石"多情,只在"我"耳边厢呜咽便可,因为此行是"我"去上清迎客,而不是"石"。有了此意作引,次句便可以直接点题了。颔联写景,太过平常,读来既感觉不到"异彩",也无法溢出"诗情",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山峦树木、亭阁楼台的整齐排列而已。如果换成欲隐欲现的雾中峰,时停时续的呼晴鸟,岂不有趣得多?五、六句又是一个四字同头,与三、四句没太大区别,中两联一个模子出货,板滞得密不通风,令人闷煞。前面是"龙吟虎啸",后面找不到同类词藻,便来个"凤舞凰飞"。殊不知"凰"即是"凤","凤"即是"凰",纵有雌雄,也非另类。既是凑对,何不便用"狗跳鸡飞"?即使引起喷饭,也比哭笑不得要强。这两句可以全删,另配"庭梨几树初匀雪,野麦千坡已泛青"一联,将风光补足。这样,中间两联便呈参差变化之状,多少可以放出些"异彩"、溢出些"诗情"来。结联忽又扯到"悬棺",忽又扯到"四海",全不以"迎宾"为意,也须把缰绳收回。据说作者此番去上清所迎之客,是各地来参加"龙虎山诗会"的专家,故不妨由此着意,用"邀得二三知己至,好从夫子问前程"二句,紧紧将题目扣住。此诗改动虽较大,但应不会超出作者意愿太远。只"野麦"一句,可能会引起一些异议:龙虎山不一定有此作物,迎客时也难肯定是春天,这样改岂不脱离了真实?这个顾虑大可不必。因为诗词作为一门艺术,只要符合大的真实(在这里是龙虎山可以种麦)就行,在一些具体细节上,是允许甚至必须有所虚构和夸张的。例如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知道历史上有过"赤壁之战"这回事,便不管它发生在嘉鱼还是黄岗,照样写得有声有色。后人读这首词,并没有过多地去注意它的资料来源是否可靠,而是沉浸在一种无尽的艺术享受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卜算子·读两首《咏梅》名作偶得
?
原 作?
驿外断桥边,百丈冰崖上,都有花枝俏斗风,傲雪而无恙。   零落作尘泥,烂漫丛中望,作者身时意境缘,不会全同样。
?
改 作?
七尺断桥边,百丈冰崖上,各有花枝俏出群,傲雪俱无恙。   香染路边尘,笑踞丛中望,等是乾坤赤子心,岂必同模样!
?
    能抓到这样一个题目来做文章,实在是新鲜不过。词的大部分句意都是从两首名作中拈来,虽略感现成,但并不显堆砌。如能将陈句进一步化开,结尾的意思再深掘一层,就是一首很不错的词了。首句照搬放翁,太显眼,宜略为掺合以与次句成对。句首改"七尺"便好。第三句"都有"不如"各有","俏斗风"亦不佳,因下有"傲雪",不要搞得"阶级斗争"的味太浓,作"俏出群"便冲淡平和了。歇拍句"而"字显得虚且无力,几近废置,这不叫填词,叫填空。换一个"俱"字,正好照应"各",岂不便当?下片前两句亦不工,不是化不开就是粘不住,这两句只有改成"香染路边尘,笑踞丛中望",才叫做"化合无痕"。结穴两句主要是立意不高,加上表达欠妥,活像一个蹩腿的足球评论员,只知道在场外说嘴。如果能从反的方面立意,用"等是乾坤赤子心,岂必同模样"来突出两位名家的人格,那便是名符其实的格高味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山 翁
?
原 作?
咱去山乡寄一廛,三间草舍半桑田。池滨鲤鲫金鳞脍,苑圃瓜蔬玉露煎。?
觅友敲棋芳草渡,携朋对酒杏花天。晨操夕舞形姿改,植树开荒百尺巅。  

改 作?
远住山乡乐似仙,三间草舍几分田。池捞活鲤和鳞烩,园摘鲜蔬带露煎。?
即兴棋敲芳草渡,消闲酒置杏花天。更思凉荫儿孙辈,植树开荒百尺巅。  

    此诗原题作《翁婆夜话》,但篇中除了首句"咱去山乡"略见"话"意外,其余都与"夜话"无大关连。故先改一题,以使与诗意相符。首句与后文矛盾,听那口气,似是城里人想下乡"潇洒走一回",但以下各句意思,又多是乡下人的行为特色。主人公的身份难以确定,通篇便无法理解了。作者下这一句,可能是受原题之累,今题目既换,便可根据全诗内容改作"远住山乡乐似仙"了。次句"半桑田"不大好,与上句的"寄一廛"一样,太多方言成份,非大众语言,改作"几分田"岂不明白晓畅得多?三、四句意思不错,但不够精当,"金"、"玉"一类字眼,做作痕迹太深,如稍加调整,作"池捞活鲤和鳞烩,园摘鲜蔬带露煎",便会更加贴近生活,自然有趣得多。别的且不说,只这"活"、"鲜"二字,就足以让城里人口水直流,羡慕不已了。何谓"乐似仙"?从这些小地方也可体会一二。颈联"芳草渡"、"杏花天"两个特定场景设置得不错,可惜前四字差了成色。"友"、"朋"犯复暂且不计,单上句的"觅"字就显得刻意了些。置棋局于"芳草渡",不象是"觅"的结果,说是碰上了就来一盘还差不多。如改作"即兴棋敲"或会更具意趣。下句的相应调整,主要是为了成对,不过那潇洒、闲逸的程度,似也略胜原句。结尾一句极好,所憾者上句不能配合,抑制了它的闪光精神。试以"更思凉荫儿孙辈"七字易置于前,再来看它的效果,感觉会如何呢?答案大概不需要我说出来罢。??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与同学登蒙山
?
原 作?
未见峰回路已迷,枝繁果硕漫幽蹊。山高一脉玲珑水,林密几声茅舍鸡。?
岚气濛濛濡领袖,英姿勃勃上云梯。兴来携手采红叶,吟罢新诗片片题。
??
改 作?
未见峰回路已迷,分明石尽忽横溪。眼前一派朦胧雾,雾里几声零落鸡。?
人有互怜支雨伞,天教多事上云梯。林间采得初红叶,待把新诗片片题。  

    尝闻古人言:"文有未通而富趣者,亦有通而可厌者",诗大概也是如此。这首登临之作,理意或未畅流,然所寓情趣甚多,可以一读。起首一句便来得突兀新奇,令人惊喜。只可惜次句未能乘胜追击,再立新功,把一个大好时机,白白浪费。此句倘能紧接前势,改作"分明石尽忽横溪",则别现奇观,更能见出上句"迷"字的妙趣。三、四句原也有意思,只不过前面的"蹊"已被踩成了"溪",这"玲珑水"就不消说了;至于那"茅舍鸡",因为啼得不如梅尧臣的"云外一声"动听,也有必要重新调教调教。这两句的改造并不难,只须进一步扩大"迷"字的战果就行了。来一副"眼前一派朦胧雾,雾里几声零落鸡"的顶针对如何?我相信至少会获得刘庆云老师的默许。因为此诗出自刘老师门人之手,老师太忙,授权我以大弟子身份代师传艺,这两句,多少可以体现一点师门风格(蔡厚示先生曾在人前许诺收作者为学生,刘庆云教授是蔡老夫人,故文中有这一段题外话)。颈联不到位,"领袖"为并列义,与"云梯"难以成对,又容易引起粗心的读者错会,以为一帮同学游玩还要把"伟大领袖"拉来作陪,犯大不敬。"英姿勃勃"一类词语,也缺少诗味,这些话一般是不适宜自己说的。别看有这么多不是,改起来反倒简单,将"上云梯"前面的十一个字,一刀割去便了。割了爱,会赔你情,补一句"人有互怜支雨伞"作上联,不是"情在其中,爱在其中"了吗?下联出缺的四个字,就向辛稼轩商借好了(辛弃疾《沁园春》:"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他是山东人,你去游蒙山,他也应略尽地主之谊。结二句好,稍有微调,未失原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读 史?  

原 作?
李广难被汉家封,节度冯唐岁亦高。察用良才时不待,前朝殷鉴莫轻抛。  

改 作?
李广难为汉室封,冯唐欲用已龙钟。人才也似长江景,一出吴淞便不峰。  

    原作有事实,有观点,有立场,惟一缺少的是诗味。"李广难封,冯唐已老"本是两句旧话,拿来入诗原无不可,但总要弄得顺畅些才好,象原作这样既不讲平仄,又不讲韵,只一味往酒缸里掺水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改出的两句,虽然不具什么新意,但毕竟已与规范相符,放在开头,也算似模似样了。诗不怕起得平,就怕结得弱;起得平只是虚晃一枪,结得弱便成丢盔卸甲。此诗后两句欲强无力,空说了一通道理,只能获得"正确"二字的评价,即算不是"丢盔卸甲",也已接近"散发披头"。后两句之失,关键是没有比兴。如果能用一比,把"察用人才时不待"的道理寓于其中,让读者去琢磨,去感受,那效果便会截然不同。代拟的"人才也似长江景,一出吴淞便不峰"两句,将万里长江的沿途奇景与各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才作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意图。长江出了吴淞口,两岸便不再有高峰突起,历史上的人才也是一样,如不及时任用,时过境迁,便白白浪费了。一个寻常不过的道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给了人们多少新奇的感觉,便想忘记也已不能。这就是多用比喻的好处,初学者如能自觉努力去做,定会受益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附:交情六首  

汝伦丈病急,得良医赐金方一道,内有一味药曰"凤凰衣",众初时不识为何物,经询及行家,始知即雏鸡之胎衣也。此物虽贱,然殊不易求,一时急坏众多朋友,纷纷出动搜寻,挚谊纯情,莫如此甚,诗以纪之。辛巳春三月东遨并记。
?
友朋心若铁竿齐,何用将军发令旗。闻道新方有奇效,一时都找凤凰衣。?
紧急军情似火烧,搜求何计路程遥。江南有老名熊鉴,蛋壳背来几大包。?
生死交情岂待言,些微小事亦情牵。京师急坏周公笃,夜夜长途到枕边。?
一事如今未甚详,有人香岛寄邮箱。雏衣自是非名贵,却比千金意更长。?
羊城白住两三秋,叹我行行未入流。无计解难聊卖嘴,说些笑话也驱愁。?
忠言要告汝翁知,战退狂魔不可迟。盛放黄花秋有约,好凭杯酒斗新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42 , Processed in 0.1049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