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宋之韵》解说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思想家而兼词人的苏轼,通过中秋夜对弟弟的怀念,来破译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这个命题永远吸引着人们去解析,却又是无法彻底解析的。因则这首词,也就对千秋万世的读者,永远都是一个无法排除的磁场。使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诗人就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生活中找到缺憾的人。苏轼就总是能从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看到并不如此。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残红凋尽,燕子呢喃,“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春末夏初,正“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一道围墙外面走过,看见“墙里秋千”,听见“墙里佳人笑”。终于,“笑渐不闻声渐悄”,转瞬之间,一切又复归沉寂,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只有之多情的行人还在聆听。他想找到一点什么呢?生活永远也不可能是美满的,人们欣赏落霞的艳丽时,总是正在兴头上,天就暗下来了。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一种令人神往的心跳,就这样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就消失了。就的那样一闪就消失了?不是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地间的一切,不是还那么充满了生机吗?服膺庄子的苏轼,总是会在暗淡的画面上,留下一点透气的亮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如今已经成了格言,成了民谚,我们都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再来看看词人是怎样悼念亡妻的吧--“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见妻子在“小轩窗,正梳妆”,于是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梦醒来由不得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来风刀霜剑的煎逼,人在风尘中老了,“尘满面,鬓如霜”,经历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忧患,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不会!“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段永远也不会风化的爱,是不会变形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首词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梦见亡妻,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因而伤心哭泣,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死去的妻子与丈夫相对,为什么也泪流满面呢?因为词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无暇自己伤悼自己,就把一腔涩泪逢移植到亡妻的眼中,让亡妻来为自己哭泣。深人无浅语,苏轼总是能在词中,留下一面窗子,让读者看到更远的景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略呈椭圆形的庐山,横看绵延不尽,侧看高高耸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可是站在西林寺那里,却只见四围都是山,根本想象不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只缘生在此山中”。人被山吞噬了,失去了看山的角度,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就成了生活真理。
  
  不过永远能让人咂出新意,而又永远也说不尽的,还是那首咏雁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寂寞沙洲冷”的环境中,“缺月挂疏桐”的背景上,“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惊起却回头”,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只孤鸿为什么要“拣尽寒枝不肯栖”呢?是因为被孤独驱赶着,而惊疑而害怕吗?应当是的。会不会是这些寒枝不合它的意,因而不愿意停落在上面呢?应当也是的。原来这首词是词人在那场文字狱中死里逃生后,被贬到黄州时写的,很显然,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就是词人无处依托的投影。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他自己的位置。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一代奇才,这个永远都竭力用苦笑来按压内心悲苦的哲人,终于就这样在“有恨无人省”的冷漠中,耗尽了一生。
  
  如今,他依然坐在四川老家三苏祠这里构思诗词;站在第二故乡海南这里观照人生;又静静地卧在河南郏县这里净化他一生的悲苦。苏东坡这个名字,将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之韵》解说词【8】苏门学士
  
  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号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对宋诗有深远的影响。书法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笔势强劲,一波三折,不少人认为成就在苏轼之上。他的词风格多样,但主要还是接近苏轼,像这首《水调歌头》,句式就很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春天,词人走进一处山谷,只见桃花鲜艳,黄鹂鸣叫,像走进了桃花源一样。心里一高兴,他于是想一直走到山溪深处,高歌一曲,吐出心中的豪迈气概。可转念一想,又怕花丛里的露水沾湿衣服,弄得不愉快。
  
  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情看,大概是贬官时的作品吧。下片: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物哪里有呢?没有,于是因为没有能叫人开怀痛饮的酒伴儿,酒也喝得没味道,只好冷清清坐着,在明月的照耀下,“醉舞下山去”。乘兴而来的一次春游,就这样在孤寂中结束了。
  
  这首词潇洒飘逸,展示出黄庭坚高超绝俗的气派和决不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这几句词,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的诗:“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词和诗都显示出他对现实有意见,有话要说,但只点到为止,不正面说出来,而用展示的兀傲来暗示,让读者自己去想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办完公事,就登上快阁去游玩,只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派秋高气爽的开阔。没有知音,琴只好不弹。看着美酒,眼为之一亮。于是想离开官场,乘船回老家,与白鸥在一起嬉戏。从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流俗,孤高自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由于说话不留余地,从三十岁起基本上就一直在贬谪中过日子。黄庭坚虽然为人谨慎得多,但既然接近苏轼,也就免不了要卷入党派斗争,免不了要受到牵连。他贬过两次官,第一次是十一世纪末,贬到今天四川宜宾市,下面这首词就是在这里写的。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这首词笔锋老辣,意气倔拗,与他的诗很接近。这时,他被贬出京城已经五年,但看来棱角并没有磨掉。贬官就说明有罪,因为就应当悄悄地待着,至少也装出一副认罪的样子。然而他却公然喊着“人生莫放酒杯干”,而且“风前横笛斜吹雨”,意态是那么潇洒,“醉里簪花倒著冠”,心气是那么狂傲。结尾处干脆毫不掩饰的喊出来“付与时人冷眼看”。人们想翻着白眼来看笑话就看好了。言下之意,是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贬官更远,贬到了今广西宜山,他在这里待了三年,最后就死在这里,这首词就是去世那一年在宜山写的。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这时他虚岁六十一,又贬在荒远的广西,偏生清空有赏梅的雅兴。从第一次贬到四川离开京城,到这时已经十年,“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话里饱含着多少悲怆与愤懑。说书法家都长寿,大书法家黄庭坚,却没有沾着什么好处,没有留下更多的书法作品,没有留下更多的诗词,没有留下更多挺拔的身影,他早早的凋落了。人世间总是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坚最脍炙人口的是这首《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故意提出几个傻问题,来表示惜春之情,展示出盎然的童趣,特别有韵味。春天忽然间就没了,到哪里去了呢?弄得人冷冷清清,不知该上哪儿去玩儿好。要是有人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把它叫回来那该多好。可惜没地方打听,除非去问随春天一起到来的黄鹂。黄鹂不是欢快地唱了一整个春天的歌吗?它应当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蔷薇开在初夏。黄鹂既然去找蔷薇,就说明春天实在是追不回来了。这首词设想入奇,意境空灵,令人百读不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门四学士中的另一个学士晁补之也写过一首追惜春天的词,也不妨一读。
  
  东城南陌路岐斜,芳草遍藏遮。
  
  黄鹂自是来晚,莫恨海棠花。
  
  惊雪絮,落天涯,送春赊。
  
  问春莫是,忆着东君自去还家。
  
  从黄庭坚那首词里,飞出来的那只黄鹂,又飞到这里来了。可是海棠花已经凋谢,这只能怨你来迟了,有什么法子。如今柳絮满天飞,正送春走呢。春天怎么突然间就没了?春天是春神东君送来的,会不会是想起了春神,不顾一切,又跑回去找他去了呢?
  
  同时代而略早的王观,也有一首意境相近的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观送一个朋友到南方去,送别地大概是京城开封吧。春天是从南往北过来的,回去自然就是由北往南,那个朋友正好也往南走。词人于是就从这个角度切入。诗词里向来说,女子的眉毛像远山,称为眉山或眉峰。而称女子的眼波,为秋波或秋水。这里反过来,用眉比山,用眼波实际是暗指眼泪来比水,那个朋友要去“眉眼盈盈处”。也就是要去山重水复的南方去。前片是铺垫,后片才切入正题。刚送春天往南,又送这个朋友往南。因此希望朋友能赶上归去的春天,和春天在一起,也就是说祝愿朋友永远处在新春的温暖中,永远都感到舒适。送别的话一句都没有说,但比说一千句一万句更有意义,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还有个李之仪,也该在这里提一笔。他与苏轼有交往,也曾受到过连累,他有一首《卜算子》写得极有情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词意看,显然是长江沿岸某处一对恋人因故分散了,男子去了下游某处,因此有地域上的这层关系。词人就非常巧妙的借长江起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用长江把这份相思之情连缀起来。可是“共饮长江水”却偏偏“日日思君不见君”。下片推进一层,点出这一腔相思之情,像长江水一样,永远滚滚滔滔,不会有枯竭的时候。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之韵》解说词【9】婉约魁首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情韵凄婉,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性格柔弱内向,情感细腻缠绵。由于和苏轼交往,他这个不大热心政治的人,不由自主的卷入了党派斗争,被一再贬官,一直贬到广东的雷州,最后死在文本的藤州,只活了五十一岁。
  
  他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缠绵不尽的情感波澜中,永远都饱和着挥发不尽的哀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两句词正好展示出他的词给人的总体印象。他千古传诵的名篇《满庭芳》是他三十一岁时在今天绍兴为告别一个歌伎而作的。那时他还没有遭受政治迫害,按说情绪应当是轻松的,可他却写得那么缠绵悱恻,像个饱经忧患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读这首词,最可注意的,一是秦观对歌伎舞女不仅没有玩弄的心理,而且是作为正式的恋爱对象。二是他的思想感情女性气质很重,展示出浓厚的阴柔美,这是他的词令人击节叹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光是词,他的诗一样也具有阴柔美。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春雷隐隐,震落细雨如丝,清早泛晴的亮色,遇在绿琉璃瓦上,反射出深一块浅一声的绿色,脉脉含情的芍药缀着雨点儿,象含着泪珠儿,蔷薇的嫩枝被雨泡了一夜,软软的,像刚睡醒一样娇柔无力。
  
  很显然,秦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用写词一样的眼光来观照的。而所见的芍药和蔷薇都带着浓厚的女性气质,诗也就带出一种女人气。金朝大诗人元好问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出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这是说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巧的诗,让韩愈《山石》中的“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这种诗一比,就显得格局狭小,只能算女郎诗。当然,元好问这话也带有偏见,因为女郎诗不过是风格偏于阴柔罢了,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这一格也是不可少的。苏轼能把词写得像诗,秦观为什么就不能把诗写得像词呢?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词上下片一样,都是前三句叙事,后两句就所叙的事,进行哲理的概括。“银汉迢迢暗度”,织女悄悄地渡过银河,叙七月七日织女渡过鹊桥会见牛郎的神话传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尽管每年都只有秋天能见上一面,但由于感情真挚,永不变心,就比人世间那种见异思迁的浅薄之情要强得多。“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像天河的水一样滔滔不绝,会面的佳期却像梦一样短暂,怎舍得渡过鹊桥再回到对岸去。到这里,词人又出来总结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感情能历久不变,又哪在乎朝朝暮暮能不能见上。由于这一概括,既提到哲理的高度上,又贴近生活,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就使这首词的内涵显得特别丰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百年来,两地相思的有情人,谁不是用这两句词来求得暂时的温慰,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写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情绪也偏于低沉,可想而知,他贬官之后的词,该是怎样的伤感了。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月朦胧,雾朦胧,楼台消隐,渡口消失,那避世的桃花源,该到哪里去寻找呢?词人的内心只剩下彻底的失望。独自住在旅舍里,听杜鹃在斜阳里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镜况叫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朋友们每次寄信来慰问,都只是增加一重愁恨,郴江啊,你原是绕着郴州的山流着的,为什么能流出去流进湘江呢?为什么我被贬在这里,却就是走不出去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个好象问的很傻的问题,愈益衬出词人内心的无限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观是个被情折磨得不能自拔的词人,情对他来说,几乎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有时,他干脆把自己设想为女性,用女性的被抛弃,琮寄托自己被朝廷抛弃的哀怨。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春雨蒙蒙中上到小楼上,她感到孤独无依,以致暮春天气竟像深秋一样的凄凉。她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呆呆地对着屏风,看着那淡烟流水的画面出神,她这样也不知坐了多久,终于还是坐不住了,于是又起身把窗帘挂在小银钩上,望着窗外。窗外丝丝的小雨,就像她心头洒落的愁绪,残花幽幽的飘落,像梦一样地落地无声。她的心也随之进入了一种失重状态,百无聊赖向无限的孤独中沉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51 , Processed in 0.0924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