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怀海

学诗断想(1-3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蓄意而为,做你自己就好。问好先生!
枯枝牡丹 发表于 2011-8-1 09:48
问好牡丹!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把它化成七彩气球,挂在天上让人看。
禅,把它戳破了:万法皆空!
西哲:上帝死了(尼采),人(类)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只有当下(海德格尔
赞同
月上柳梢 发表于 2011-7-31 13:29
感谢月上柳梢!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
读《沧浪诗话》,感慨颇多。
拈花一笑,教外别传。涅槃妙谛,与我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的境界有两种。超越性的境界与世俗的境界。同为婉约词,李煜的境界,是超越性的境界,姜夔的境界,是世俗的境界。
李煜贵为皇帝,对美的追求,具有超越性。他的词,颠覆了传统的“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人幸”的诗论。西方人以他们的形而上学表现其超越性与浪漫性;中国人以形象表现我们的超越与浪漫。屈原、李白、曹雪芹、李煜就是代表。
姜夔的词,我怎么读,都感觉到一副落魄文人帮闲穷酸相!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8-8 07:14 编辑

三十
    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举凡一切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科学等等,既是文化之子,又是文化之母。人,总是在文化之河中畅游或挣扎。
    诗,既是诗人用生命、热血、情感孕育出来的婴儿,但更是文化之树开的花、结的果。
    为什么说“诗必盛唐”?因为盛唐之诗,是盛唐文化的产物。“李杜”只能出现在盛唐!只有盛唐的文化才能孕育出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并不是没有像李白、杜甫这样天才的人物出现,而是没有了可以产生“李杜”这样伟大诗人的文化。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在盛唐之后,就走向衰退(陈寅恪先生认为,宋是封建文化的顶峰)。而且越走越窄,越走越暗。
    花间词的出现,以及此后以周邦彦、姜夔等为代表的词风备受推崇,便是文化衰落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句多思,知其所以,兼以类推。堪赞! 钱先生,不是在比较吗?
风清骨峻 发表于 2011-8-9 14:16
风清兄谬赞!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
读诗词,读到什么程度才算读懂呢?我觉得,应当分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形而上的层面,即透过作者的诗句,用心灵去体会、感触、揣摩,以明了诗人的襟胸、器识、思想境界、审美观等。另一个是形而下的层面,即表现手法、修辞特点、艺术特色等。要读透形而上的层面,需要丰实的人生经历,长期积累的学养,独特的哲学见解。因而,也是比较困难的。读透形而下层面相对简单,读一些诗词欣赏文章,历代诗话、词话即可。
发表于 2011-8-1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淮海兄文笔真的漂亮,佩服
发表于 2011-8-1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请继续!奉茶!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8-20 23:04 编辑
淮海兄文笔真的漂亮,佩服
奉旨填词柳三 发表于 2011-8-18 22:39
汗,班门弄斧。刚出差一周回来,回复晚了。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挺喜欢花间词的。
枯枝牡丹 发表于 2011-8-15 10:52
牡丹,自然属于花间。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的灵光在闪烁,问好先生!
雪月 发表于 2011-8-19 21:30
斑斑谬赞,俺继续努力。幸勿见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请继续!奉茶!
天空正蓝 发表于 2011-8-19 14:43
汗,幸勿见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8-26 08:11 编辑

三十二
作诗当具“诗家眼”,用“诗家语”。读诗当用“诗家眼”,懂“诗家语”。明此,方可言诗。“人间诗眼少”便是古人对诗词鉴赏的感叹。即便文词大家,对此常有不明。欧阳修论“夜半钟声到客船”考究了半年终于得出结论,说“半夜和尚不敲钟”,何来“夜半钟声到客船”?嚼蜡!
这里,牵涉到诗的“真”的问题。诗,不是科学,一定要“可证”。诗如禅(尤其是中国诗),诗人以心眼观物,不以肉眼观物。诗人心中自有明月高照,光被千山,洞明万物。凡情真、意真、境真、心真,即为真诗!
“诗家眼”与“诗家语”互为表里。
发表于 2011-8-28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逝去 于 2011-8-28 08:55 编辑

临走,用用先生的地盘,偶浅薄,只能作为读者或是老百姓的立场读诗,,对诗文发表言论:
1偶看了那些名诗名句,为大众、老百姓所接纳的都是些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言语。
2偶认为写诗人德最重要,才其次,否则污染了诗文
3无德自以为有才的人写诗只能是人前卖弄、班门弄斧、假仁假义或是别有居心,偶唾弃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走,用用先生的地盘,偶浅薄,只能作为读者或是老百姓的立场读诗,,对诗文发表言论:
1偶看了那些名诗名句,为大众、老百姓所接纳的都是些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言语。
2偶认为写诗人德最重要,才其次,否则污染 ...
逝去 发表于 2011-8-28 08:25

逝去的不仅仅是春光,
留下的是苦涩与彷徨……
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8-31 21:47 编辑

三十三
无论作文、写诗、填词,归根到底,书写的是作者的心。心的情感、心得抱负、心的境界。
这些,诗中是学不来的。姜白石作为诗人词客,其生命力不够充沛、感情不够丰满,不得不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殚心竭虑,镂金错彩。如此,便不在诗的第一义。看人家李后主,张口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却唱出了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之间深刻的矛盾,并由此而产生的永恒的焦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也是)。就这两句话,白石终其一生也达不到。不是他没有这样的才华,而是他没有这样的心界。
发表于 2011-9-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品读了你的心得,非常欣赏。2、"冷月无情常照水长东"可否改为“冷月无情流照水长东”。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9-10 10:12 编辑
1、品读了你的心得,非常欣赏。2、"冷月无情常照水长东"可否改为“冷月无情流照水长东”。
风云依依 发表于 2011-9-9 08:44
谢谢风云依依临帖。“长照水长东”是用典。常字写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海 于 2011-9-10 10:10 编辑

三十四
诗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向外探索,向人生宇宙探索;另一条是向内探索,向诗人的内心深处探索。这两条路不是相反的,而是平行的,其间有许多侧支循环。这两条路共同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这不仅仅是诗的终极价值,也是一切文化活动的终极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5 20:42 , Processed in 0.07805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