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彭城奔牛

【散文游记】秋风戏马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闻啼鸟
作者:魏新建
       每天拂晓,总有一只鸟叫打破黎明的沉寂,那鸟鸣格外的清脆响亮。睁开眼看看墙上的钟快到五点了,过了一会,鸟儿的晨会开始了,山喜鹊、麻雀、白头翁、画眉、杜鹃许多不知名的鸟儿都唱起来了,用心听这悦耳的百鸟大合唱,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身处繁华的都市,过眼滚滚红尘,心里总会有些浮燥,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平衡,此时,静听着那些灵性的鸟鸣,是那么坦率、高亢,自然会带来一种清新,扫却俗世的零乱。躺在床上静静的欣赏片刻,再思考一下新的一天,就会感到特别的淡定、从容。
       我住的小区墙外就是奎山公园,一个松柏覆盖的山包郁郁葱葱,百余亩的园子里有许多高大的法桐、乌桕、雪松,那是鸟儿的家园。从我家往西四百米便是彭祖园,往南五百米是淮海战役纪念塔,三处园林占地几千亩,天然的氧吧,人口低密度,植被高密度,当初买房时看中它就是相中了它的地理环境。2004年徐州房价一般在每平1800元左右,而它张口就是2650元,含暖气安装费,贵就贵点吧,45万元买个二楼,老了也便于上下。那时也没有投资意识,去年我的邻居毛坯二手房卖了150万。
      那年九月九号搬家,虽然疲倦但清晨还是被一声鸟叫惊醒,隔着玻璃和铁栏,那琵琶枝伸过栅栏的绿叶间,跳跃着许多小鸟正在欢唱。开窗惊扰了它们,一只鸟脆脆地叫着,飞过我的视野,连同那声鸟鸣,悠然远去。过去住在铁路宿舍里习惯了那高亢的汽笛声和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哪能享受到如此怡然的景观。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好,清晨是那么宁静,一种惬意充满了心头,清晨有个好心情一天都舒畅。城市的天空再狭窄,也有自然存在的空间。如同城市的生活再拥挤,我们也会找一个心灵安居的家园。
      鸟鸣最好听是五、六月间。小区遍植琵琶树,五月琵琶渐熟,黄橙橙地挂在树上引来许多鸟儿琢食,争夺领地相互打斗,它们的斗争方式就是叫,看谁的嗓门高,叫声自然就更加多彩。那天的清晨,第一声鸟叫换成了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节奏均匀,回音嘹亮,好听极了。它告诉人们麦子熟了。奇怪的是也就半个多月,过了夏至麦子收割完了,布谷鸟的叫声也渐渐远去,演出每年一次。时间长了,鸟儿也把我们小区看作是它们的家园了,在窗前空调机的格洞里筑了不少鸟巢,站在阳台上观赏鸟儿归巢哺幼,又是一番风景。一天一只雏鸟飞到了我家窗台上,扑扑楞楞地被我抓住了。小孙子非常高兴,让我拿绳子把它的腿绑上。不一会老鸟来了,围着纱窗叫唤,不时用翅膀撞击纱窗,还会凌空喷粪以示抗议。如此执着的母爱让小孙子也动了恻隐之心,“爷爷,把它放了吧,让它找妈妈去。”我把绳子剪短,小鸟向着树枝飞去,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儿时背诵唐诗的意境复又重现,着实让人兴奋。此时的文字,便是心灵的憩所。一如那难得的鸟鸣,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声声呼唤的都是对自然深深地渴求与向往。有了对自然的向往,就不会忘却人类最初的家园,也不会在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中迷失方向。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旦能听到鸟鸣声声,都会让自己心情放飞春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012.6.20
发表于 2012-7-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山舞动汉风
作者:魏新建
       七月六日徐州雨后初晴。子房山青岚叠翠,分外妖娆。应邀参加东山寺和子房诗社举办的诗书画展览开幕式,步入山门便感觉非同往常,只见信男善女摩肩接踵,香火紫气缭绕,问友方知今天是子房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正会,已延续几百年。难怪活动选择今天。
       这是一次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由东山寺赞助,子房诗社牵头,徐州诗词协会、书法协会、民俗协会、收藏家协会、楹联家协会、驻徐高校捧场架势,名家文友云集,百余幅作品精彩纷呈。各界知名人士一百多人参加了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诗词协会会长徐崇先、原市政协副主席、市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李鸿民等领导同志也赶来助兴。
       近年来徐州全市开展舞动汉风活动,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收藏家协会搞了两次鉴宝大赛和文物古董交流大会,调动了央视鉴宝栏目两下徐州,马未都先生亲临讲座,引起了轰动效应,据报道,成交额超过八位数。民俗协会出手不凡,由张谨主编的《彭城人文读本丛书》集《徐州老行当》、《徐州老物件》、《绝对彭城》、《徐州门户奎山》、《戏马歌风》、《故道听风》、《彭城丽影录》、《徐州手记》八本书一百万字五百福照片,捻亮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之灯。市诗词协会的精装上下册诗集《徐州颂》将古今人文咏徐州尽收书中,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全国诗词之市的验收,在扬州首创全国诗词之市以后,有望摘得桂冠。
       今天的东山寺喜气盈门,在原子房祠旧址重建的子房祠大殿落成,子房箫韵揭碑。在开幕式上,专门安排了子房诗社名誉社长谢中华先生致辞。谢老先生是退休的铁路职工,在山崖上义务刻字勒石一干就是二十年,经媒体电视报道后受到了市民的尊敬,最近他将自己的摩崖刻石作品编辑出版了《东山韵》画册,在今年江苏省诗词协会对徐州检查验收时受到了省诗词协会会长、凌启鸿副省长的赞扬。
       两汉文化看徐州,除了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外,能看的确实不多了,户部山戏马台、沛县歌风台都是在原址重建,邳州的土山有个关帝庙还有点遗迹,睢宁的圯桥、下邳的白门楼只是还有个地名罢了,倒是子房山被人忽略了 。这可是一处充满着汉代传奇故事的名山。张良,字子房,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张良与刺客在河南郑州北边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狙击秦始皇。刺客持120斤的铁锤行刺,可惜误中副车。从此张良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也就是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他在圯桥三跪进履,得黄石公赠《太公兵法》,在此隐居十余年。陈涉、吴广起义后,张良亦聚集百余人,赴留(今山东微山县)归附景驹,中途却与刘邦相遇,从此成为刘邦的谋士。张良助刘邦率先攻入咸阳,鸿门宴智救刘邦,劝刘邦明烧栈道暗度陈仓,以“攻心计”涣散楚军,最终使刘邦赢得了天下。传说汉军将项羽围困于彭城多日,却久攻不下,于是请张良出计。张良夜登鸡鸣山,命部下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上面系有抬筐,内坐汉兵,吹一阵梅花铁笛,唱一段西楚哀歌,四面楚歌致使军心涣散,八千子弟兵不战自溃。后人将这段传说写入明传奇小说,明代沈采的《千金记》就有这段故事。被围楚兵唱道:“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等等。
  山上的古迹今天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吟咏中去领略了。明代陈穆的笔下,子房山甚美:“四野晴岚合,孤峰锦石明。麦畦饶浪叠,桃径灿霞横。听听鱼樵唱,犹闻楚士声。”这是明嘉靖年前子房山的春景。那时黄河泛滥尚少,山峦锦绣,桃红似霞,四野麦浪起伏,渔夫山樵唱和。到清代依然是:“崔嵬寝庙千年在,带砺山河一望收”(张彦奇)。
  子房山上子房祠,后又称留侯庙。此庙最初的名称应为子房庙。明宣德初年(1426年),徐州大旱,陈瑄乞雨子房山,不久果降霖雨,陈瑄便在山上修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子房山在城东五里,山上今有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是徐州最早的一部官修志书,也是有关子房庙最早的原始记录。
       子房庙里供有张良塑像,这在古诗中就有“提示”。明宣德年间,陈瑄建的子房庙,便塑有张良像。明刘荣嗣访子房祠,目睹过张良塑像:“落日荒城试问津,子房遗像俯河濵”。  
       古人诗词里,还告诉我们,子房庙还有两处重要的相应建筑:“留侯台”和“来鹤亭”。清初,万寿祺曾登临留侯台:“木落东皋烟树齐,留侯台上望苏堤。十年虎豹人家少,几处牛羊村舍低。”可见留侯台的所在应该比子房庙更高些,方能在黄河边的皋地望见城西的苏堤。至于来鹤亭更少有人提到。不过还是可以从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的诗中一窥其貌:“壁留古时苔,落叶声策策。孤桐拂清霄,老柏阴幽石。”这是庙院内景。“曲径转僧房,遂疑尘世隔。坐此消烦襟,方知息机适。”——沿着曲折山径,可以通达僧房。出了僧房再攀登:“策杖来鹤亭,恻然吊遗踪。俯临百尺溪,峻削巨灵划。”徐渊是清朝人,来鹤亭或是其时僧人所建,与云龙山放鹤亭遥相呼应。朝代更迭,战乱破坏,在经过文革浩劫,子房祠旧址如今仅剩下五间老屋。
       多年来重修子房祠呼声不断,在诸多民间文化团体的协助下,倾民间之力重建的子房祠今日落成,云龙山兴化寺方丈果光大和尚捉笔“子房箫韵”石碑也与前日揭碑。新建的子房祠高大巍峨,琉瓦抱柱,彩绘飞檐,为子房山又添了一处风景。       2012.7.6
       注释:史料引自徐州市民俗协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处。


发表于 2013-1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城奔牛 发表于 2011-4-25 18:29
风雨云龙湖 作者:魏新建  又到了入梅落雨的季节。昨晚的雨下了整整一夜,清晨还是不紧不慢的下着。我 ...

发表于 2013-11-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城奔牛 发表于 2011-5-3 08:45
静静的西潮河作者:魏新建
  
  苏北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从盐城往东流淌着一条河,蜿蜒一百多里经新 ...

那挥之不去的青春情结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有时我曾闲生遐想,假如我们都不回城,都在一里河畔扎根安家,现在也该在那河边的小镇里喝茶享清闲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3-31 20:55 , Processed in 0.0696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