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彭城奔牛

【散文游记】秋风戏马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变迁
  作者:魏新建
  世上有很多事情讲不清楚。有的东西存在时,希望它尽快改变,一旦它改变了,失去了,又感到有些遗憾。几十年间,徐州几乎变了样,家乡的巨变令人自豪,兴奋之余又有那么一点留恋和遗憾。
  第一次跨进青年路小学的大门是1959年的初秋。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和同院的小伙伴一起打着伞,背着书包到学校二部报到。二部是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坐落在一个叫卧佛寺的巷口里,青砖小瓦,显得高大森严。我们的教室在堂屋,登上三级条石台阶,屋里方砖铺地,倒也高大敞亮。上课的钟声响了,徐老师蹒跚地走上了讲台。她当时已五十多岁,身材瘦小,头发花白。只见她手持教鞭往讲台上一敲,然后腰杆一挺,板着脸,把右手食指往嘴唇上一竖,眼睛在教室里左右环顾一遍,我们顿时就明白了意思,嘈杂的教室立刻就安静下来。
  当时我家住在市政府北院,放学后要穿过两个巷口拐几道弯,还要经过“小井涯”,我很喜欢在那里逗留。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幅多美的市井生活画面:不论是清晨还是黄昏,井台边槌衣的妇女,担水的少年,淘菜的婆婆们粗着嗓门唠着家长里短。夏天,从井里提出的水清澈冰凉,过路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你言一声,想喝水还是洗脸,尽情享用,谁也不会计较。那时徐州的民风就是那么淳朴。
  在二部上到二年级,最怕夏天下暴雨,卧佛寺巷子里积水尺把深。放学时我们卷起裤腿把书包顶在头上,小心翼翼地趟水回家,稍不留神,滑到凹坑里,没腰深的脏水把浑身湿透,要是把书包再掉进水里那就更惨了。
  后来我们回到学校一部,条件好多了。那时经常有外校老师听课,本来就不大的教室更加拥挤。班主任段世萍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咱们学校是教育局的重点,早就计划建新楼,只是市政规划不准建,将来一条直通淮海纪念塔的马路要从这里通过。”从那时起,我们就盼望着快点修路,快点建设新校园。
  转眼六年过去了,我们升了中学。这条路什么时候修呢?心里经常嘀咕。以后我经历了下放上学,1976年又回到徐州工作,城市的面貌还看不出多大变化。1980年我悄悄地回母校转了一圈,啥也没变,一切是那么亲切,那么陈旧,操场显得更小了,唯有那两棵大椿树仍然粗壮挺拔。
  徐州真正的变化还是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如今宽阔的解放路贯穿城市南北,几十年的梦想成真。卧佛寺、小井涯和母校老校址已经被柏油马路覆盖在下面,青年路小学往西迁移百十米,已是一所现代化的重点小学。每当我从解放路那一段经过,心中总有一些惆怅,是伤感还是怀旧我也说不清楚。
  此文刊登在1999年7月6日《彭城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贮大白菜
作者:魏新建

  七八十年代,冬贮大白菜是按计划供应的。街头的菜店、马路上都设了不少卖菜点,白菜堆在路旁,磅秤放在人行道上,旁边挂着招牌,上写“凭粮本和40号票购买,每票80斤。”
  立冬以后还不冷,白菜买到家里容易烂,买菜的人不多。小雪一过,再来两场寒流,买菜的人就拥上来了。那时不论你的地位身份如何,买大白菜买煤球是过冬之前的首要任务。
  下班回家后,妻就唠叨起来,“家里的事你也不管,大白菜啥时候买,非要等上冻买冻白菜吗?”第二天我到单位打个招呼算是请了假,借了一辆三轮车,两口子找一处离家较近的菜店,一看只有十几个人,先排着吧。谁知前面几个人,每人都拿二、三个本,十几张票,一平车白菜卖不了两个人。大家眼巴巴地瞅着下一车。其间排队加塞的,熟人走后门的,让你气不打一处来。熟人来买,挑硕大的菜心实的,老叶一层层剥完,直剥到水灵灵的嫩叶。你要是看不过去提了意见,那就给你来现的,轮到你买时,不准剥老叶,不准挑捡,不买拉倒。那时候要是认识几个卖菜的卖肉的朋友真能沾不少光。两个半小时才把大白菜买到家,搬上楼,先在阳台上晾晒,五天后再堆码好,一个冬天的吃菜问题就解决了。
  据说当时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大白菜供应,市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几百万元的补贴给蔬菜公司,操了心,花了钱,菜农和消费者还都有埋怨,领导年年为此大伤脑筋。
  这几年市场多了,老百姓的菜蓝子丰富了,就是三九寒天照样能在市场买到时鲜的蔬菜,谁还买几百斤大白菜堆放着,不是傻冒吗。冬贮大白菜不兴了,但我对冬天的大白菜却情有独钟。大白菜营养丰富,物美价廉,味道清甜,素净淡雅,且不夺人味道,与什么烧在一起就是什么味,可荤可素,可炒可拌,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它。
  此文刊登在《彭城晚报》、2000年12月19日副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1-11-5 11:55 编辑

  云南旅游散记之一
——初到昆明
作者:魏新建

      一直想去云南旅游,却不想做飞机,而火车又无直达,中转还要托人搞票太麻烦,所以久拖未行。今年十月三日昆明至济南的K492次列车开通,从徐州上云贵已不再遥远,机会终于来了。10月21日携妻乘K491次开始了云南之旅。
  提前在网上作了功课,看了一些网友的游记和经验之谈,把一些景点的交通、路线、门票、住宿都记在小本子上,搞了一个自助游和跟团相结合的方案。在昆明自己玩两天,跟团游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回程在怀化下车游凤凰。在网上与昆明国旅达成意向,大、丽、香、7日品质游1380元,既每天购物一次,我尤其强调要上玉龙雪山,因为很多旅行社打出的是游雪山一线,忽悠不少人。雪山一线就是在山下看一些景点远眺雪山,而上雪山的门票就得220元,索道75元。所以不能光求便宜,还要看质量。
  21日15点半从徐州出发,经过38小时,23日早6点到达昆明。国旅的小肖举着牌子接站。昆明和徐州时差一个多小时,6点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小肖说公司9点上班,晚上23点乘火车去大理,建议先找个快捷宾馆住下,9点我再来带你们去公司签合同,正和我意。跟着他走了500米到了宾馆,60元一小房间设备齐全,不错。
  7点天色微亮,出门乘107路公交上市中心的标志区金马碧鷄吃早点。昆明的早晨很清爽,店铺尚未开门,金马碧鷄牌坊在晨曦中更加靓丽,附近的东西双塔的塔尖已沐浴到了一缕阳光。路旁的小吃铺写着云南烤饵块2元,不知何物,尝尝吧。原来是米面薄饼放在炉子上烤熟,抹上辣酱松软可口,很有特色。
  9点小肖准时带我们打车去公司,10分钟签单交钱搞定。出门打车上西山森林公园。
  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古称碧鸡山,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最高峰罗汉峰,海拔2511米。三清阁上凿有龙门石窟.为昆明地区第一胜景。小时候看电影,放映前都要加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新闻,曾看过刘少奇、西哈努克等元首级的人物在龙门俯瞰滇池的画面,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定要上西山跃龙门的念头。出租车穿过闹市区沿滇池路向西,两旁不少高档别墅区,在明媚的阳光下楼台绿树鲜花色彩协调极佳,真是宜居的好地方啊。到海埂民族村停下,车费30元,看得出司机很守规矩。买索道票来回70元,缆车在滇池上空掠过,直抵西山顶。下了缆车买门票40元,离龙门还有两公里山路。此时已是一步一景,山路沿悬崖而上,五百里滇池就在脚下,烟波浩淼,蓝天白云之下昆明城依水而建气势磅礴。置身山林远离尘嚣,心情极爽。上龙门的路是沿绝壁在石洞里开凿的,只能过一人,一边是岩壁,一边是百丈悬崖,穿过石洞便到了龙门。景色更加开阔,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即兴吟诗一首脱口而出。“滇池万顷碧波澜,跃上龙门眼界宽。点斗魁星揽天下,险雄奇秀在西山。”山上名胜古迹很多,石窟、华云寺、聂耳墓走马观花游到下午一点已感疲惫,便在山门外农家小院点了两样菜,地道的滇家腊肉,鲜红的云南大辣椒长约三寸,微辣略带酸味更吊起了胃口。乘缆车下来等公交车,正好有一对河南朋友也在等车,我提议拼车打的,各自15元,立即响应。半小时后回到宾馆休息。
  傍晚再到市中心正义路、南屏街、金马碧鷄坊感受昆明的繁华。金马牌坊下有一家古色古香的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馆,20元一碗。落座后有人端来一盘四碟,分别是生猪肉片,炸肉滓、鹌鹑蛋和佐料,然后上来一碗热汤,其碗大如半个篮球,比西安羊肉泡馍的窑碗还要大一圈,随后才上来一碗米线。先将四个碟子的菜倒入热汤,然后再下米线,尝一口其味果然独特,热、香、荤、浓、醇,不到云南哪里能品尝到如此美味。难怪有人说到云南不喝过桥米线妄到云南。
  2011.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1-11-5 12:00 编辑

  云南旅游散记之二
——风情大理
作者:魏新建

  
  在火车卧铺睡半夜,早晨六点到大理。云南国旅的组织能力非凡,站外有人接车,拿着电传名单十几分钟将来自各地的近百名散客按目的地、景点、和标准不同组成若干个旅行团。我们这个团30人,吃完早餐上一辆大巴,七点钟发车去天龙八部影视城。导游是位白族少妇,戴着白族头饰,自我介绍叫王金花。白族人称姑娘叫金花,小伙叫阿鹏。

  曾经读过金庸的《天龙八部》小说,受此影响,更是对这里充满了向往。大理国从937年建国,近300多年历史,属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了,其间只有一次叛变成功,由外姓掌权。谈到大理国,自然忘不了段誉。史上确有此人,和小说里一样,是段正淳的儿子,大理的皇帝,可实在查不到刀白凤……

  影视城建在苍山脚下,虽然是仿古建筑却像模像样,就像历尽沧桑的古城。我们来的早,苍山半腰还升腾着薄雾,山顶已沐浴着阳光,天空瓦蓝,一切是那么和谐宁静。古城刚刚苏醒,穿着前朝服饰的子民忙着生意开张,走在青石板街上仿佛置身在古老的大理国返璞归真了。

  九点驱车去大理古城。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名“紫城”,是中国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墙始建于明朝(公元1382年),本有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四座城门,现仅存南北两个城楼。

  古城的淳朴宁静,让人忘记了时代。走在那石板路上,看着那三重檐的白族民居和古朴厚重的大理古城墙,感觉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前面有几个穿着白族服装的女子说笑着走过,后面几位背着竹篓的阿婆蹒跚地购物,生活的节奏陡然慢了下来。街道旁的小溪潺潺,声音悦耳清脆,走在宁静的石板道上,与喧嚣的沿海都市相比太幽静了,太悠闲了。这里能让人彻底地放松,没有目的,没有思考,只需漫步,感受。

  古城有很多精心经营的酒吧店铺。听导游说,有人来这边旅游,一见钟情喜欢上了这里,便留下开了间店。路上的这些小门脸,也是就是当年那些被大理迷住的游人,用心而成的“作品”。喜欢这种魄力,喜欢能留住这些人的大理,他们带来了各种思想各种风格,也成就了迷人的大理。“九点半了这些酒吧怎么还不经营?”“这个时间是不营业的,是听溪水声的,是大理的安静时刻。”

  大理人家爱养花,家家户户都有。走在古镇内,处处可见鲜花,而且是立体的,从楼上垂到地面,生机盎然。处处可见苍山,处处可见祥云。大理实在是属于那种该慢慢享受的地方,该住下来过上两个月慢慢体会,一定会爱上这里。

  在蝴蝶泉边的马锅头大宅里我们品尝了白族三道茶,观看了民族风情表演,确实没有推销商品的,完全凭自愿。来到“白家银饰”老字号。据说白族男子很悠闲,在家里喝茶打牌做饭,主要的职业是当雕工,雕木、雕石、雕银,而女人却非常辛苦,种田劳作的活全是女人。因此白族银饰最精美。夫人看中一款宽边手镯,雕刻着细水长流的波纹,含银99,非常漂亮,每克32元,重37、5克,1200元,价钱比徐州还贵,但做工精美,值。戴在手上后我们从才村码头乘船游洱海去观音阁,天镜阁,罗荃岛。

  洱海的水清澈见底,在明亮的阳光下,温柔地泛着清漪,天光云影共徘徊,苍山的倒影很清晰地映在水里,就连云的影子也那么看得一清二楚。“风花雪月”是大理的著名的景致:上关风、下关花(茶花)、苍山雪、洱海月,人间绝景,果然是名不虚传。站在船头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烦忧,在这静谧清透的地方,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也沉淀下了那颗浮躁的心。

  在洱海上远看苍山,莽莽苍苍浮云缭绕,可惜看不见雪。导游讲三十年前还看得到,权当白云似雪吧。爱琴海,来过这里的人便不肯忘记这片洱海的浪漫时光!

  晚上赠送一场大型晚会《望夫云》,是陈凯歌导演花四亿巨资搞成的,今年六月刚刚完成。剧场依山露天而建,占地220亩,中心舞台是亚洲科技含量最高的实景舞台,可容纳7000观众。也许是这个季节深秋之夜露天观看已冷,偌大的剧场仅有几百观众。大戏开演了,剧情是根据大理的古老传说改编而成。大理国王南诏公主与苍山上的青年猎人相爱,因大将军横刀夺爱将猎人害死,猎人最终沉入洱海变成石螺,公主为爱殉情,化作苍山一朵白云,后人把她称作望夫云。演出阵容庞大,气势磅礴,演员就有500多人,声光电绝配,让人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让人震撼。据说旺季门票380-120元。我们免费享受了一场视觉大餐。

  大理古城的夜晚更加迷人。天空透澈,繁星密布。凭窗看洱海,点点渔火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久违了,多少年没有看到那么多星星了,不由地想起了童年的夏夜,躺在凉床上看星星,外祖母一边拿着蒲扇扇蚊子,一边讲天上的故事。今夜星光灿烂,风花雪月,大理是个好地方。
  
  2011.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旅游散记之三
——悠闲丽江
作者:魏新建

  从大理驱车北上,山路蜿蜒。看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旷神怡。以往对丽江的认知无非都是听说,听说那里有纯净湛蓝的天空,有随遇而安的白云,有潺潺的溪流,有远离俗世的生活,所以越是靠近她,愈是按捺不住激动。丽江啊,你到底能给我什么样的与众不同?
  车行四小时,巍峨壮观的玉龙雪山映入眼帘,车内顿时兴奋起来。雪山被飘渺在半空的云朵萦绕,,像一块皎洁晶莹的白玉雕成的巨幅屏障。到了丽江入口所有的旅行车都要接受检查核对身份证,每人交80元古城维修费(实际就是门票)还算便宜。上来一个纳西族男导游把我们带到宾馆安顿下来,吃饭。住宿条件不错,饭菜太一般。
  两点钟开始游古城四方街。其实我这趟云南之旅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丽江。五年前儿子旅行结婚时来过丽江,回来后给我说,爸爸,丽江太美了,你一定要去看看。当我站在古城街头顿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和神奇,阳光奇亮,天空湛蓝,秋风托起朵朵白云,到处是绚丽的菊花,石板街、古院落、小桥流水,朴素且随意,古朴且多彩。我才明白这样的一个地方,终究不会白来。当我们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循规蹈矩,厌倦了喧嚣的车水马龙,丽江的确是一个休闲销魂的地方。
  此时导游的解说已显得多余,节奏太慢,还要带着逛几个店铺,我们希望立刻融入丽江。我们决定自由行动。导游说晚餐六点在此集合到新区,愿意去的报名,无人响应,纷纷表示晚餐自己解决。导游白赚了30份晚餐钱。
  深秋的丽江,已感寒意,游人不拥挤,在四方街头有穿着藏袍的牵马人,有肩上架鹰的纳西族人,有背着大包的老外,人们三五个聚一起,在阳光的沐浴下,语气平和的谈着什么。阳光亮丽是丽江古城之美的第一因素。四方街的小河边,酒吧,水吧,网吧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品味各自的快乐,怪不得有人讲,丽江在国外的名气更比国内大。就这样,许多的外国人乐于坐在河边的酒吧守望丽江,他们在品味丽江的风景,同时又成为别人的风景。
  古城没有城墙。相传明代土司因姓木,忌讳要是筑上城墙后变作“困”字,故不修建城墙。故此,每条主道都有巷子相随,街巷四通八达,无死胡同。四方街内到处小桥流水、垂柳丝丝,房屋全是木建筑,门窗栏栋、斗拱飞檐大都雕刻着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别具风格。四方街给人的印象是,街比水宽,水比街长;水有红花绿柳,街有五彩衣裙;整条街是溪流,总有不息的泉声。我们没有目标的闲逛,顺着石板街爬到古城最高处,见一标志牌“观景台,览古城全景”,到了门口却要买票15元一张,大煞风景。既然收了古维费为何还额外收钱?有游客指点往下一拐弯还有观景台,免费的。下来五十米果然见一巷子里有一扇大门敞开着,门前挂着小木牌上写着“观景台免费”。进了门原来是个咖啡馆,从屋里的木梯上去是一个小院落,居高临下古城尽收眼底。主人还专门设了围栏摆放了木椅供人休息观赏。至于咖啡喝不喝没有人过问。由此我发现丽江的经营者都很文明,待客诚恳,比内地要好得多。
  下午五点已感疲倦,打车回宾馆休息,城内不论远近一律10元,这才发现宾馆离古城只有一站路,步行不过十分钟。
  晚七点步行去四方街,感受丽江的夜生活。到了大水车已是灯火阑珊,比白天的人还多。悠扬的音乐从广场上传来,几百人携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载歌载舞,不论认识不认识随便加入,很有感染力,算是一大特色。跳累了、唱累了,酒吧茶楼任你消费。我来到著名的“一米阳光”酒吧,摇滚乐震耳,灯光昏暗。进了门发现已爆满,几个穿藏裙的女子在聚光灯下跳舞,热烈的气氛渲染到极点。客人几乎都是年轻人,据说这里是最容易艳遇的地方。赶紧走吧,换一家“千里走单骑”,门口的迎宾小姐穿着艳丽的不知哪个民族的服饰,引你进来还有空位,啤酒200元一打,里面正唱着大戏,消费不消费进来就算是捧场。这是才感觉饿了,出来寻小吃,见一家“晋阳面馆”,出来几天了都吃米饭,北方人的胃发出了信号,想吃山西的手擀面。15元一碗,很劲道,满意、舒坦。丽江的夜要十二点才进入高潮,那是年轻人的天下,早点回去吧,明天还要上虎跳峡上香格里拉,后天还要回来,再上玉龙雪山。     2011.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1-11-8 09:24 编辑

云南旅游散记之四
——美哉,虎跳峡
作者:魏新建

  从丽江上香格里拉车行一小时便到了金沙江边,路旁的山坡上有一钢结构的塔楼,写着“长江第一湾观景台”。这里是要看的,不远处是著名的石鼓镇,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停留。长江第一湾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沙松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水势宽衍。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小时候看电影《金沙江畔》,江水清澈湍急,而今江水浑浊并无激浪,和长江下游差不多,看来金沙江上游水土保持也遭破坏。上观景台拍照要买票,一张五元。到了上面大失所望,C型的第一湾只能看见一半,全景要到更高处。

  金沙江是迪庆和丽江的分界处,过了江就进入到藏区。换了一个导游,藏族小伙叫扎西,身着藏袍别着腰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一路滔滔不绝讲藏族风情。汽车盘山跑了一个小时,景色更奇特更险峻,虎跳峡到了。

  湍急的金沙江经长江第一湾后忽然掉头北上,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江流最窄处仅30米,相传老虎下山在江中礁石稍抬脚便可一跃过江。

  车停在峡谷上面,下车就听到咆哮的水声,峡谷的风很猛烈,顿时刺透衣服,浑身冰凉。从停车场沿悬崖上陡峭的人造的栈道下到江边有一百多米,虎跳峡全貌尽收眼底,仰望头顶雪峰皑皑,俯瞰江面白沫涌流,山势峥嵘,江水奔腾,涛声贯耳,从未见过如此壮美的场景,惊心动魄,令人震撼。

  下到谷底只见几块巨大的礁石竖立在江心,落差形成的激流撞在礁石上水花四溅,忽然想起前些年长江漂流的勇士,有的在此献身再也没有回来,太悲壮了。征服大自然是要有条件的,面对眼前的滔天激流,人在它跟前太渺小了。对面的悬崖上离江面十余米有一条人行小道,那就是茶马古道。联想六十年前还在使用的唯一的通往迪庆的交通栈道是何等的艰险,不知有多少人丧身虎跳峡。而今柏油公路上汽车奔驰,一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施工,祖国之强大,山川之壮丽,无限遐想涌上心头。

  2011.11.7
发表于 2011-12-1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美文好精彩
学习了,再次问好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2-1-9 10:33 编辑

龙年旧事与本命年
作者:魏新建




      兔年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蛰伏的祥龙又向我们游来。龙年是我的本命年。暮然回首,似水流年已过了一个甲子。生活就是在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更替中,从童年奔向青年渐渐变老,许多记忆是抹不掉的。

      我生于1953年2月5日,也是农历龙年腊月22日,壬辰年。母亲说我是拽着龙尾巴降临人间的。那是新中国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步年。沐浴着新中国的朝阳,时在市政府工作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给我起了这个当时很时髦又很俗气的名字,以至于后来几次想改名却未成。这几年电脑里有了易经起名网,还有个免费测名栏,我一测不要紧,把我的生辰八字和我的姓连在一起得98分,属于上上签,且预测我的人生轨迹竟然和现实大多吻合。这易经确实高深啊。

      1964年是农历甲辰年,我上小学五年级,成为青年路小学第一批小号手,拿着崭新的铜号走在放学的路上,那份神气连睡觉都微笑着。我还是学校小足球队员,踢后卫。每天下午体育王老师带我们到海郑路小学练球,两个月后参加徐州市小学生足球赛,哪知抽了个臭签,第一场迎战上届冠军队铁一小,惨败而归。这一年是共和国最阳刚、最祥和、最蒸蒸日上的年份。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开发建成了大庆油田,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自足,在全国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这年二月内蒙古牧民儿童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被严重冻伤,成为全国少年英雄,十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人民激情澎湃。我作为小学生每天推着铁环上学放学,沿途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随处可见,学雷锋蔚然成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最美好的年代。

      1976年是丙辰年,这一年极不平凡。东北陨石雨、唐山地震、开国三位伟人相继逝世。但也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这年六月底我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而在之前经历了五年的知青生活,又当了两年工农兵学员,终于返回家乡成为工人阶级一员,心情格外爽朗。分配到徐州站当钳工,因为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两个月后老人家逝世,我所在的货运日勤党支部把我抽去为当时的第一政治任务服务,还没缓过劲来,十月春雷骤响,参加游行、揭批四人帮、如火如荼。

      1988年戊辰年,改革开放十周年,而在徐州才刚刚感到一股从南方吹来的新风。这年三月,中越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三小时二十分钟,击沉越舰两艘,消灭400人,我方仅一人受伤,打得漂亮。这一年我已在段领导的岗位上干了一年多了,精力充沛干劲十足。除夕夜值班,正月初一我带着运转车间总支书记一早乘火车赶到兖州公寓,看望节日当班的运转车长,开了个座谈会,中午在食堂要了一桌菜与十几名职工吃了团圆饭,下午又乘车赶到蚌阜公寓看望乘务员,共进晚餐。

      2000年是庚辰年,又是千禧年,标志着一个新千年的开始,这一年世界人口达到六十亿。春节是二月五日,恰逢是我的生日。我写了一篇题为“大雪小雪又一年”的随笔寄给《人民铁道报》,竟被一月二十五日副刊以头条压题发表,之后我又以同一题目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在《济南铁道报上》。虽是千禧年可铁路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主副分离、减员增效、壮士断腕一股脑涌来。我所在的单位1100人,局里只给800人的工资,300人要么减掉要么你给他找饭碗。那时真难啊。没有什么高招,只好考核、评议、末位淘汰、以年龄划界。那年春节也未能消停。好在有个奖励政策,还有个最后一次福利房分配,以最大化的人性操作减掉200人,剩下的确实太年轻,于是借船下海、扶上马送一程,成立若干小公司,由于工作细致、公平,没有上访的,闯过了一道难关。

      2012年是壬辰年,对于我来说刚好一个甲子。习惯了在年初的时候为新的一年做规划如今彻底解脱了。感觉已经沐浴在夕照绚丽的晚霞中。2012年尽管有各种预测,甚至骇人听闻,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地球不会毁灭,人类的智慧在发展,生活会更美好。期待着2012龙年的春天。(附上一首小诗以表情怀)

      2012.1.3
   
      七律闲趣
   
      莫问前尘与后身,浑然已是六旬人。
      春花秋月诗中客,翠竹红梅格外亲。
      缱倦芸窗书作伴,逍遥韵海菊为邻。
      几番风雨黄昏后,信步闲庭酒一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运.春节.杂谈
作者:魏新建

   
      龙年将临,中国又迎来了她每年一次的周期性人口大迁徙——春运。央视报道说,为期40天的2012年全国春运正式启动,预测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其中铁路承担约百分之八,发送旅客2.4亿,再创历史新高。在短短的四十天内,相当于全国人口整体迁移两次,相当于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出行。外媒习惯性地以惊奇的目光关注着这个他们难以理解的大迁徙和他们的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惊叹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地表迁移运动”。
   
      其实隐藏在春运难题背后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据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不下两亿,在校大学生多少我不清楚,1998年我儿子高考,当年全国录取新生140万。以后年年扩招,到了2010年当年录取新生600万,在校四届学生也得有个2000万吧。大量的学子和外出打工的农民以及在异地工作的人都要在同一个时间段回家过年,那么多人,势如洪流,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解决。只有在中国,由政府出面调动一切交通运力,即便如此也是如坐针毡,难受。
   
      春运是由春节引发的。原以为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过春节的传统观念可能逐渐淡化,岂不知民俗色彩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在这个国度根深蒂固。春节引发了春运,春运拉动了经济,刺激了消费,又成了好事,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风景独好。三十亿人流动要买车票、购物、送礼、消费,这个市场太大了。据徐州新闻报道,全市各大酒店宾馆年夜饭涨价两成且已订满。
   
      回想三十多年前过春节又叫过年关。在那个物资馈乏的年代,各级政府部门提前半年就要为年关做准备,可辛苦了蔬菜公司、水产公司、副食品公司等部门的采购员。虽然物资少可有关部门却做得井井有条,庞大的计划经济体系有条不紊,把各种票证发到每一个家庭。厚厚的一沓购物证劵中预留了不同颜色的备用卷,节前菜场门口的黑板上写着凭三号备用卷供应鲜带鱼半斤、四号卷供应鸡蛋一斤,五号卷猪肉一斤,十号卷豆制品一斤…。政府言而有信,保证有票就能买到,确实不容易。老百姓亦好满足,大家都一样,基本平等,心安理得。不满意的就是买东西得排大队。前不久才去世的朝鲜小金,据说生前最后批阅的一个文件是批准对全体人民供应一份海鲜。可怜老金小金父子两代提出的让人民吃米饭,喝肉汤的目标没能实现,怎不叫朝鲜人失声痛哭呢?
   
      现在的政府官员不愁过年关了,物资极大丰富,市场应有尽有,他们发愁的是如何抵住节前各种公关送礼的诱惑,如何维稳别出大事。商家使出各种促销手段,抓住春节这个卖点。虽然中纪委严令公款买购物卡,可超市拥挤的人群中用购物卡的比比皆是。半年不开张的古董商赚钱就在这几天,这些玩意昂贵平时少有人买,全指望一年两个节出货,尤其是春节。给上面送礼也不容易,真金白银不敢收,太扎眼,古董字画即有含金量还有收藏升值空间,礼尚往来高雅。朋友开家奇石店,半年来硬撑着门面没有生意,进入腊月才十天,进账二十万,都在五位数出手,买者都是为送礼。听人说园无石不幽,室无石不雅。送块奇石给领导的豪宅添彩,节后办事更好通融。就连书画名家节前也忙碌不休,亲戚朋友引荐到家里买字画,一万五一尺,交现钱拿画时只有一个条件,与画家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已证真伪,目的还是为了送礼炫耀,真正收藏的何必这时买。
   
      再谈春运中的铁路。一票难求,百姓将怨气全洒在铁路身上。铁路超负荷运转,搞得焦头烂额,人困马乏,两头受气。2001年,铁路春运旅客发送量达1.34亿人次,铁道部在春运前正式确定了在部分运输能力紧张方向的部分列车、部分时段,实行票价上浮的方案。2002年1月27日,原国家计委发文授权铁道部在一定幅度内可以上涨票价。2003年春运,铁路客票价有较大幅度上浮,其中硬座票涨价15%,卧铺票涨价20%。此次铁路春运涨价没有召开听证会,引来社会上很多质疑的声音。2006年春运结束后,据统计当年春运铁路共运送旅客1.4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铁道部希望涨价能缓解铁路春运客流高峰压力的愿望并未实现。
   
      200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纪尽善说:春运涨价6年了,客流怎么还没被限制住?当初听证时,铁路部门提出的“限客分流”、“削峰平谷”之说,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是垄断的“幌子”。2007年1月10日,铁道部对外宣布,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制度。
   
      春运难题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年年春运挤岁岁票难求。
      在不变中我们看到了变化:火车票全线实名制并可以通过网络购票了;回家的工具也从绿皮车换成动车、飞机,环境改善了速度提高了;回家的观念也在转变,归途的行李不再大包小包,很多人留在了工作的城市。
   
      在变化中仍旧保持着不变,回家团圆不怕苦不怕难,春节花钱钱不当钱。春运和春节的变化,见证和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2012.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年在老家过春节
作者:魏新建

      当街头的年味渐浓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情景。
      那是1969年,文革的乱局趋于平稳,父亲被三结合,我面临下放,全家六口人第一次回到微山县夏镇老家偎着爷爷奶奶过春节。

      一早坐火车到薛城,等三个小时才有一班汽车到夏镇,再步行十余里,到家时已近黄昏。听说二哥一家回来了,乡亲们纷纷来看望,小孩子挤满了屋当门。父亲拿出香烟、糖果招待乡亲,冷落清静了一年的我家热闹起来。火盆里不断续柴火,满屋子充满了呛人的烟雾,昏暗的煤油灯照映着大家清瘦的面庞,咳嗽声、吐痰声、笑骂声夹杂在一起,那场面至今难忘。

      老家就两间茅草屋两张床,我只有跟着家后的顺当叔打通腿。顺当叔准备结婚,新盖了三间草屋新打的大床。屋里的毛巾冻得硬邦邦,床上铺着芦席,没有褥子,一床新被子浆的挺硬,真是光腚打凉席。咬着牙进被窝浑身冰凉,好在顺当叔年轻有火力我就往他身上靠,慢慢暖吧。
   
      第二天早晨顺当叔喊几个小伙子陪我去湖里跑凌。此时的微山湖已被冰封,浩瀚的湖面洁白无垠。他们带着我这个城里来的孩子见世面,有些薄冰处跑在上面吱嘎吱嘎响,我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他们却是纵情奔跑,满怀惬意,回家时每人都背着一捆芦柴,除了我没人空手。
   
      奶奶攒了一瓦罐子豆油叫我拎着到家后韩三叔家去炸丸子。韩三叔在微山岛供销社当厨师,有手艺,放假回家几乎全村都到他家炸丸子。他家支起一口大锅,我拉起风箱,锅大火旺,半个小时我家就炸了一篮子丸子、山药、麻叶子和鱼块,挎回来挂在屋梁上。
   
      下午要发面蒸馍馍,母亲拿出20斤全国粮票叫我到镇上粮管所买白面,他们称洋面,因为老家都是用电磨打出的带麸子的一炮面,包饺子蒸馒头看相不好口感也不好。那年我家蒸的馍馍是全村最好的。爷爷晚上拿几个放在火盆里烤的焦黄,香味充满了老屋。
      年二十九顺当叔他们带着我到镇上澡堂洗澡。走十里路买了签再排队,他们一个冬天只是在年前洗一次澡。简陋的澡堂热气铺面,充满着难闻的异味,一池水已发稠,还没有淋浴。全镇几万人仅有这一所浴池。看着那一池水我后悔不该来,简直没法下。我竟然看到有老头在池子里漱口,用毛巾搽牙,简直是不可思议。
      年夜饭是奶奶精心准备的,小案板上摆着六个凉菜,调藕、松花蛋、猪头肉、咸鸭蛋、油豆腐、炸鱼。四个烧菜,熬丸子、熬山药棒,熬鱼、白菜炖猪肉,在那个年代我的奶奶认为这就是共产主义了。饭后爷爷裁了红纸,在油灯下提笔写了自己创作的对联,“茅屋虽小乾坤大,家中尚贫志气高,”横批“福道临门”。又写了几张福字,然后打浆糊贴对子,把箱子、面缸、水缸、锅台都贴上福字。
   
      除夕的夜晚乡村非常安静,偶尔听到鞭炮声,干冷漆黑。我跟着他们来到场屋,那是唯一的娱乐场所,大伙都聚在那里拉呱守岁。有的卧在麦穰上,有的蹲在墙角,没有点灯,摸黑凑在一起闲聊,,只见烟袋锅忽闪着微弱的亮光。冷极了会有人从麦垛上抽一抱麦穰在屋当门烘一下,顿时烟雾弥漫,乡亲们叫烟暖。夜深了大家才散去。
   
      大年初一除了几声鞭炮声,耳畔依然是呼啸的北风,零下十几度,疏林凋零,唯有那茅屋上的袅袅炊烟显示着湖畔村庄还有生机。早上放了一挂鞭炮,乡亲们纷纷来拜年,首先关注对联,连连说好,那情景犹如在昨天记忆犹新。乡亲们不断来请我们做客,盛情难却。到了他们的家,女人大都围着被子坐在床上,点着一个火盆,客人围着火盆喝酒,都是高度地瓜干酒,就着咸鱼、猪头肉,包的饺子那真是大,一碗也就盛十几个。那时俺庄一个工分两分二厘,壮劳力一天挣十个工分也就两毛二分钱,年终生产队决分除去口粮能分到十几块钱就不错了,且靠着湖涯经常遭水淹,那真是苦啊。乡亲们大都没出过远门,不知道城里的生活,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谈话还是离不开三国水浒杨家将。你讲点什么他们都感到新鲜。两天吃了好几家的饭,但那个寒冷、贫穷、淳朴的春节却让我终生难忘。
   
      2012.1.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耕牛遍地走
作者:魏新建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现在,耕牛遍地走的景象已很少见了,每到这个时节,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图画:湿润的春风吹来,杨柳轻拂,绿油油的田野上,农人牵着耕牛耙地,小燕子轻快的嘻戏,到处萌发着勃勃生机。那是四十多年前鲁南微山湖畔的田园风景。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生产队照例要召开社员大会,把老少爷们聚在场屋,由队长布置春耕生产。“今年上面还是叫学大寨,大寨的精神就是上荒山修梯田。咱庄靠着湖涯边,地形不一样,恁说咋学?我看从现在起就收拾犁铧家什作准备,出了二月就上套,春风送暖了吗,抖起精神来,如果亩产小麦400斤,就叫大寨来学咱!”      早春二月,天还带着寒气,湖里的冰凌融化了,一丛丛的蒹葭泛青;麦田的残雪融化了,土质松软,麦苗碧绿。成群的喜鹊、斑鸠在树梢翻飞,茅屋、篱笆、古井都被染上了嫩黄的柳色。天一亮,几个老把式就扛着木犁牵着黄牛下湖了。他们赤着脚,卷着裤腿,穿着单褂套着一件羊皮夹袄,用白毛巾包着头。那牛也认识地方顺从地跟着走。农夫给牛套上轭,接上犁,从田地的中央最长线的一端开始耕地。当第一行土地犁出,黝黑的土壤,厚厚的,肥肥的,笔直笔直的覆盖在潮湿的田野上,空气里洋溢着新翻土壤的清香,引来成群的鸟儿在地上跳跃寻食。农夫与耕牛在田里一步一步地耕作,吆喝着、叫骂着、调笑着,对象就是人与牛。犁到地头,转身调换方向,继续往返地耕,直到整块地全部翻了个身。      一天劳动下来,牛是相当疲劳的。当卸下牛轭,牛的第一动作是走向河边,吸几口清凉的河水。慢慢地吸水,约需十几分钟。然后前蹄下跪,后蹄屈折,将沉重的身躯放下,伏在草地上休息。生产队有三头牛两匹马,全部套上。一头牛一天能耕两亩地。耕完的土地须日晒三天,换上犁耙再耙地,像一层层波浪似的耕地经过细耙,平整匀细。那农夫站在耙上一手持鞭一手拉僵,放情的高唱,像信天游?像鲁南小调?都不是,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信口欢歌,那声调高亢悠扬,多少年后我曾想回老家整理一下那些农耕心曲,遗憾的是老把式们都已作古了。      接下来是全家上阵,运粪肥、点种、插山芋秧,一切办妥当就等着一场春雨了。俺庄四百亩土地,三百亩按照上面要求种了小麦,还剩百余亩边角、高岗、洼地由队里支配。队长安排五十亩湖洼地种高粱,三十亩高坡栽春山芋,其余的边角地种点谷子、西瓜、甜瓜。按他的话说,“麦子煎饼不能常吃,留点白面好过年”。“高粱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庄户人山芋干子是主粮”。“种点甜瓜省的小孩子到旁庄偷瓜惹闲气生”。
   
    那个年代农忙季节,农民日夜不得休息,耕牛轮番上阵犁地,人类社会的口粮,乃至政局的稳定,均从这里开始。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民的作业离不开耕牛。历史上有多少动人感情的故事,描述了农民和耕牛的情感。只有上山下乡,到过农村,干过农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人,才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才能理解他们为何喜爱耕牛。白天与耕牛在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牛的身旁,农人起身,老牛出工。迎着朝阳,顶着烈日,面对大地,不停耕作,耕牛遍地走是农村生活永恒的情怀。
   
    如今的农村已是机械化了,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作业方式很难见到了,记忆中的美丽图画,在布谷鸟又叫了的时候,在细雨霏霏的初春,那耕牛遍地走的美丽图景,只能去梦里百度一下了。
   
    2012.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2-4-6 15:45 编辑

八闽游  三坊七巷

作者:魏新建
    大约在十年前从报纸上看到关于福州三坊七巷拆建和保护的学术争论后,一直想去看看。今年三月底终于实现了夙愿。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北宋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三坊七巷在城中心的位置,从火车站乘公交五、六站便可到达。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概称,始建于西晋末年。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偏居东南一隅,两千年来从未像中原的都城那样轰轰烈烈的上演过无数次的悲喜剧,它地处海陬,不显山露水,使其成为天下忧攘之时世家大族避乱南迁的好去处。安史之乱中,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的街区由此形成。无意间给后人留下了一处千年不变的建筑群,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符号。

    如今的三坊七巷是在保留原有格局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重新修复的,2009719日揭牌。当时对三坊七巷的拆建问题在全国引起很大的争议。我也曾经是反对派。在这里我看到了原来的照片确实太拥挤太破旧了,且都是木结构建筑,一旦有火情无法收拾。看来拆建修复是必要的。来到南后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崭新的石牌楼,两侧楹联写着“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一条新建的仿古街道,带有浓郁的八闽文化气氛。店面经营着文化艺术品、地方土特产和餐饮小吃,非常热闹。两侧巷坊内,保留着原来的风貌,铺着南方特有的青石板,两边是抹着青灰或白灰的高墙,白墙黛瓦飞檐,虽然能看出是新近修复的,却掩盖不住斑驳沧桑的痕迹。这里曾经居住过近百位历史知名人物,仅近代就有民族英雄林则徐,洋务派先驱沈葆桢、光绪帝师陈宝琛、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郑孝胥、冰心、邓拓等等。隔不远就会有一处大门外镌有“×××故居”的牌子,走几步就会有一处展览馆或博物馆,文化底蕴厚重,若要细看至少要半天时间。

    走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这座不大的院落曾经住过民国名媛林徽因、现代作家谢冰心,不知是渐染了《与妻书》的可泣的真诚,还是迷恋《繁星》剔透晶莹的诗情,抑或是嘘唏那位和徐志摩令人动容的恋情?说不清,也道不明,只有那些老照片和旧器物向游人诉说着老宅的往事沧桑。

    林则徐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最多,大门额题
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家属的圣旨。一边是御赐祭文,另一边是御制碑文。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展品中有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札、文稿、笔记等120多件;还有他使用过的印章、残墨、印盒、政书雕版等遗物。林则徐的手定诗稿和他父亲林宾日手书《析产书》最为珍贵。

    南后街众多的茶馆、小吃带有浓郁的福建风味,不可不尝,花钱不多,是个思古休闲
的好去处。


    三坊七巷的修缮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至今尚未全部完工。总的来看拆建修缮保护同步进行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为外地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012.4.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永定土楼
作者:魏新建
      住在厦门任何一家旅馆都有土楼一日游的业务。交138元就搞定。
第二天早晨八点半一辆面包车来到旅馆接我,接我是最后一站,然后到金港大酒店汇合,九点准时发车。这是一家走四方旅行公司,专门搞土楼一日游,全国各地的旅行社、散客,凡是上土楼基本都是他承揽。四辆空调大巴同时出发。      载着满车的欢笑以及导游清脆的解读声音,欢快的驶出鹭城。厦门距离永定190公里,路况很好,却多是盘山道,车速不快。行驶在漳州境内到处郁郁葱葱,偶尔一片香蕉林呈入视线,。十二点到达先吃饭,半小时后参观土楼。      我参观的是永定县高北村土楼群,全村几十座土楼,有最古老的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五云楼,有雅致的侨福楼,其中承启楼规模最大,号称土楼王。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北土楼群列为其中。      承启楼是高北村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1719)率领儿孙所建,从崇祯年间破土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成,历经半个世纪。外圈直径72米分4层,每层72个房间。里外4圈,是圈数最多的圆楼。4圈楼屋外高内低,俯看为4个同心圆,一圈套一圈。中心单层的圆形院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是全楼的议事大厅。正门与厅,厅与左右侧门有通道,圈与圈之间有巷道,楼中廊道回转,重门掩映。进入楼内就如同进入一个迷宫。鼎盛时居住过80多户800多人,全是同族。承启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厅堂上的一副对联便是最好的说明:“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此楼江姓自从住进楼后共出了31名翰林,其中有一年兄弟两人同时考中进士,有朝廷匾额为证。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建造工艺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将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最古老的五云楼已面临着将要坍塌的危险,里面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怎么修也是个难题。我顿足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门道来。      下午三点半乘车返回,在土楼呆了三个小时,一般的参观足够了,若想住宿,土楼里面欢迎住宿,40元,大门外也有宾馆。       2012.4.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2-4-11 17:13 编辑

八闽游之三 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大学
作者:魏新建
      从福州到厦门很方便,每天有四十七趟动车往返其间,行程不过两小时。

      在网上作了功课,联系了 “厦大公寓青年旅舍”,这是一个家庭旅馆网友反映不错。一座四层小楼,每层三个房间,没有宾馆的豪饰,却简洁卫生,设施齐全,大床房间每天178元,在厦门算是很便宜了。更温馨的是房东热情周到,早晨房东问了我的安排,主动提供了一辆自行车,详细交代了路线。出门便拐进了狮山隧道,出了隧道便是厦大校园。

      迎面而来的是高大的木棉树,盛开着彤红的木棉花。旁边是著名的芙蓉餐厅,规模很大,饭菜花样很多,学生凭卡买饭,外人付现金要加收百分之三十的费。五块六毛吃了一顿早餐,骑车在校园游走。

  校园风情十分优美,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建筑独具一格,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库等景点,气氛静谧而浪漫,故有“谈情说爱在厦大”之说。校园内林木苍翠,郁郁葱葱,整洁优美的校园堪称全国一流。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建于1924年,校内的旧建筑多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墙、琉璃顶,极富特色,被喻为“穿西装,戴斗笠”(比喻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尤其是建南大礼堂和上弦场,相当宏伟。站在礼堂前看碧海蓝天,鸥鸟飞翔,令人心旷神怡。
     
      出了大门左边便是南普陀,香火很旺,游人如织。进庙游一圈后感觉嘈杂意乱,复又进入校园,高大的南国乔木,幽静的小路,高低错落的新旧建筑,顿时让人神清意爽。推车登上了三贤校区,这时天空飘起了雨丝,虽不利摄影,却增添了几分静谧,偌大的校园内清静无人。鲁迅纪念馆、人类博物馆,许多小楼建筑别致,青藤覆墙,真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出白城校门,便是沿海环岛公路,穿过公路是珍珠湾,站在沙滩上听涛逐浪,别有一番风韵。骑车再走五分钟进入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三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募得白银十万两重建,现存有世界上最大的克虏伯大炮,射程6000多米,倒是在抗战初期击沉一艘日寇军舰荣立了战功。门票25元。匆匆游了一圈约一个小时,,继续骑行,沿环岛公路经过海韵台、黄厝浴场、到椰风寨,一路椰风海韵很是开心。中午十二点回到旅馆小憩。  
     
      2012.4.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2-4-24 11:07 编辑

刘备泉与三让亭
作者:魏新建
       在云龙湖东岸山坡上的杏树林中,有一个不大的石潭,潭中泉水常年不干。潭口的石壁上刻有“刘备泉”三个大字,旁边建有小亭和茶苑,十分幽静。初春时节,泉边杏花一色景色宜人。在刘备泉北边有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沿路而上再迈七十个台阶就到了三让亭。亭子很小仅有三根立柱,掩藏在树林中,在下面是看不见的。可到了亭中,眼界会豁然开朗, 只见水波潋滟,湖堤绿荫,远山如黛,让人赏心悦目。

       1994年12月,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后,徐州市政府决心打造云龙湖风光品牌,搬迁了黄茅冈和金山村两个村庄。拆迁后山体恢复了自然本色,人们才发现了民间传说的“流壁泉”,涓涓泉水从一块大石壁上流入石潭因此而得名。老百姓自发地保护这一景点,为纪念刘玄德领徐州牧期间的人仁德政,取其谐音故而改名叫“刘备泉”。刘备何以与徐州结缘?起因在陶谦三让徐州。所以在不远初又建了“三让亭”。两景点相距不远,相得益彰。三让徐州是一个历史故事,主角是刘备和陶谦。

       曹操占据兖州后,便派人到琅琊郡接父亲曹嵩。曹嵩与兄弟曹德带领全家四十余口,辎重百余辆,满载财物前往兖州。徐州太守陶谦得知曹家路经徐州,亲自到城外迎接并热情款待,后又差都尉张铠领兵护送。那知张铠见财起了歹意,半夜杀尽曹嵩全家劫了财物逃跑了。      曹操知情后切齿发誓要与陶谦拼命,亲率大军杀奔徐州。陶谦自知抵挡不住,谴使向青州求救。几经周折,还是刘备率部突破重围冲进城内。陶谦大喜,也仰慕刘备的为人,当即要取出印牌让与刘备,刘备不受。后因吕布偷袭兖州,曹军退兵复救徐州之围得解。陶谦当众取出印牌二次让出徐州,又被刘备推辞。后来陶谦染病,临终相托,徐州百姓也拥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唉!”刘备这才接受权领徐州事。        先说陶谦。陶身为太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当曹军围城时他敢于应战,后退守城中却先忧百姓,说:“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危难时机见真情。当徐州解围后他又对众人说:“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临终前他又对刘备说:“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印牌,老夫死亦瞑目矣。”陶谦有情有义,心系百姓,不计个人得失,以社稷为重,是个好官。        再说刘备,带援兵到了徐州城下时,孔融劝他说,“曹军势大,操又善于用兵,不可轻战。”刘备却说,“但恐城中无粮,难以持久。”当即命令云长`子龙领军四千助战,自己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刘备救民心切,不顾个人安危。当陶谦初次提出相让徐州时,他说:“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当陶谦二次相让徐州时,他又说:“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无义人矣。此事决不敢应命。”刘备忠义诚信,心底无私,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救徐州百姓免遭杀戮。事成之后重义谦让,以人格品德赢得了百姓拥戴。       此事虽然发生在1800年前,两任徐州地方官的风范至今还鲜活可敬。看来,徐州人的有情有义正是历史人文的传承。凡是为徐州老百姓做过好事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三让亭和刘备泉已经成为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新景点。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1978
作者:魏新建
    1978年是我毕业分配到徐州站工作的第三年。年初我被任命为工长,那年我25岁。
    工长不算官,就是个班组长,每月多四块钱班组长津贴,却很操心,责任很大。我手下管32人,分三个组,负责徐州站装卸机械的维修,管辖范围从二十四股道的龙门吊,到三角线的装载机,再到七道零担房的叉车、客运站台的行包车,直到孟家沟编组场的卸煤机,战线长达15公里,大小机械120多台,且含车、钳、电、电气焊、充电室诸多工种。
    当工长最重要的是技术和德行。原来的老工长早晨点名、派活、领料后,工人上现场他就清闲了,有时巡视一下。我却不能,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那个资格。办完那些琐碎事后还得和伙计们一起干。工友中有半数是经过文革的造反派,没有多少文化但都是角。背后说我25岁刚出道就来管老子,出几个难题给他个样看。技术室下达一批机加工任务,2000个老虎车轮子上车床掏内孔镶轴承。因轮子外包胶皮,只有换四爪卡盘,逐一找正,效率很低,一台车床一天只能干十几个,车工还嫌铸铁末太脏。第三天我设计了一个专用胎具,换上三爪卡盘,不用找正,直接加工,我亲自操作做示范,师傅们惊呆了,原来他还会车工,从内心里赞叹专用胎具太管用了,工效提高四倍。其实那只是《工艺装备学》中最简单的技术。技术室的领导也来了,充分肯定。一天早晨二十四股20吨C型吊走行轮切轴趴窝了,正直国家经济大干快上,原木、钢材、设备源源不断等待卸车,等待装车的搬运公司和货主更是着急,汽车排起了长龙一直延伸到铁路分局大门外。货运科长来了,分管局长来了,干着急。抢修无配件,到厂家山海关桥梁厂去买,来回最快也得三天。我提出自己干,只要有锻造毛坯自己加工安装,一天搞定。大话说了犹如立了军令状,车站立即派人联系重型机械厂,买来一根直径150毫米长1.5米重几百斤的毛坯,一台20车床带着这个大家伙慢悠悠地转起来,快不得,太重了。没有铣床,我就用刨床剔槽,连夜安装,到凌晨三点恢复使用,真是长脸了。要说技术,还得感谢铁机的专业课,工农兵学员也有他的长处,轻理论重实践。两年间实习就占了一年,而且我还是个左撇子,从小就手巧,无师自通。
    真正的考验是在年底,百分之四十长工资。从文革开始到78年,十几年没长工资,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机会谁不想长。每天都能听到一些负面新闻,某单位因长工资反目为仇打伤多人,某单位因长工资杀了车间主任,在这些沸沸扬扬的热议中大幕拉开了。
    我所在的货运车间日勤党支部赵书记单独与我谈话,“给你十二个整级,任务很艰巨,你那里有些人很难缠,个人的事不用你操心,支部给你戴帽长一级,你要大胆地干迈过这一坎。”以后又多次单独或集体找我谈,分析具体情况,拿出了内部预案。并交代了一些方法。说实在的我从内心里是很感激的。
    在多次组织集体学习讨论后,为了不影响工作,决定周六开始评议。大家围炉而坐,炉火映得脸庞彤红,半个小时无人发言。王大炮终于憋不住了,率先发言。“我虽然没有多少技术,苦累活都是我先上,出勤率高,安全无事故,三年来因老婆有病请过一天假,平时无迟到早退,自评96分。”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的瓜苦,都是95分以上。下午开始刺刀见红,面对面互评。首先对着王大炮开始攻击了。有的说他请事假何止一天,五天也不止,平时零星假也不少。有人不知何时把考勤簿都抄来了。因为上级的调资细则明确规定,三年内病假超三个月失格,旷工三天失格,事假一天扣一分,累计超半月失格,迟到一次扣0.2分,一般事故责任人扣10分,事故因素扣5分等等条条框框很细,各自对号入座,既然自己对不上号,那就别人替你对号。这下热闹喽,互相揭短吧,把那些陈年烂谷子事都翻出来了。你某天砸坏了一个轴承,属造成废品,得扣2分,你何时何地偷了一把电焊条,扣几分?设备组长是68届铁机校友,本来预案排在前几位,被人指责何时何地氧气焊作业造成回火爆炸,虽未伤人却被隐瞒了事故,扣五分。争吵越来越激烈,生产骨干有技术能干活的肯定出事多,无技术不干活的反而得高分,明显的感觉到有一股暗流涌动,企图把水搅浑。在充满火药味的气氛中我及时收场了,明天接着开。
    晚上我家里就像走马灯一样走一拨来一拨,不过那时不兴送礼,都是因为对分数不公来申诉的。那一夜我真的失眠了,也没有电话,向谁汇报?就是汇报了谁愿意来趟这个浑水?我这才明白,领导好当,干具体的难啊。思来想去拿定了主意。第二天继续开会,我说,“因为区区几块钱的一级工资,伤了和气伤了感情,不值。谁干得好谁干得孬大家都有数,领导更有数。不该长的闹也长不上,人都要有点自知之明啊”。然后我先发制人,首先公布了党支部和人事室经核查后的失格名单(内部方案),先把尚方宝剑亮出来,十个人先淘汰下去。有的人气愤地甩手而去,有的人骂骂咧咧地出去了说是去找领导查考勤。其实他们心知肚明,请了几天假,缺了几次勤自己最清楚。还有三个刚转正的学员,我直接说,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你们,你们也不要争了,就算是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吧。还剩19人相对轻松多了。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分数再确认核实,按得分高低排好顺序,最后我宣布拿出四级分劈成八个半级,共有16人受益多少也算长了工资,方案上报待批复。皆大欢喜,剩下三人已成不了气候了。散会后,有哭的有笑的也有骂的,随它去吧,总得给人家一个发泄的平台,三天后气消了还得干。
    事后领导表扬我干的不错,说一直把你们作为老大难,没想到这么顺利地解决了。说真的,有了这次的三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了。后来社会舆论普遍批评那次的百分之四十调资,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奖勤罚懒,但事与愿违,闹出了多少纰漏。从1979年起我的工资长到43块8毛钱,三级钳工,接着又实行了每月6块钱综合奖,加上4块班组长津贴,和市里的同学战友相比多出来十几块钱,铁老大的优势尽显。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闻啼鸟
作者:魏新建
       每天拂晓,总有一只鸟叫打破黎明的沉寂,那鸟鸣格外的清脆响亮。睁开眼看看墙上的钟快到五点了,过了一会,鸟儿的晨会开始了,山喜鹊、麻雀、白头翁、画眉、杜鹃许多不知名的鸟儿都唱起来了,用心听这悦耳的百鸟大合唱,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身处繁华的都市,过眼滚滚红尘,心里总会有些浮燥,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平衡,此时,静听着那些灵性的鸟鸣,是那么坦率、高亢,自然会带来一种清新,扫却俗世的零乱。躺在床上静静的欣赏片刻,再思考一下新的一天,就会感到特别的淡定、从容。
       我住的小区墙外就是奎山公园,一个松柏覆盖的山包郁郁葱葱,百余亩的园子里有许多高大的法桐、乌桕、雪松,那是鸟儿的家园。从我家往西四百米便是彭祖园,往南五百米是淮海战役纪念塔,三处园林占地几千亩,天然的氧吧,人口低密度,植被高密度,当初买房时看中它就是相中了它的地理环境。2004年徐州房价一般在每平1800元左右,而它张口就是2650元,含暖气安装费,贵就贵点吧,45万元买个二楼,老了也便于上下。那时也没有投资意识,去年我的邻居毛坯二手房卖了150万。
      那年九月九号搬家,虽然疲倦但清晨还是被一声鸟叫惊醒,隔着玻璃和铁栏,那琵琶枝伸过栅栏的绿叶间,跳跃着许多小鸟正在欢唱。开窗惊扰了它们,一只鸟脆脆地叫着,飞过我的视野,连同那声鸟鸣,悠然远去。过去住在铁路宿舍里习惯了那高亢的汽笛声和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哪能享受到如此怡然的景观。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好,清晨是那么宁静,一种惬意充满了心头,清晨有个好心情一天都舒畅。城市的天空再狭窄,也有自然存在的空间。如同城市的生活再拥挤,我们也会找一个心灵安居的家园。
      鸟鸣最好听是五、六月间。小区遍植琵琶树,五月琵琶渐熟,黄橙橙地挂在树上引来许多鸟儿琢食,争夺领地相互打斗,它们的斗争方式就是叫,看谁的嗓门高,叫声自然就更加多彩。那天的清晨,第一声鸟叫换成了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节奏均匀,回音嘹亮,好听极了。它告诉人们麦子熟了。奇怪的是也就半个多月,过了夏至麦子收割完了,布谷鸟的叫声也渐渐远去,演出每年一次。时间长了,鸟儿也把我们小区看作是它们的家园了,在窗前空调机的格洞里筑了不少鸟巢,站在阳台上观赏鸟儿归巢哺幼,又是一番风景。一天一只雏鸟飞到了我家窗台上,扑扑楞楞地被我抓住了。小孙子非常高兴,让我拿绳子把它的腿绑上。不一会老鸟来了,围着纱窗叫唤,不时用翅膀撞击纱窗,还会凌空喷粪以示抗议。如此执着的母爱让小孙子也动了恻隐之心,“爷爷,把它放了吧,让它找妈妈去。”我把绳子剪短,小鸟向着树枝飞去,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儿时背诵唐诗的意境复又重现,着实让人兴奋。此时的文字,便是心灵的憩所。一如那难得的鸟鸣,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声声呼唤的都是对自然深深地渴求与向往。有了对自然的向往,就不会忘却人类最初的家园,也不会在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中迷失方向。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旦能听到鸟鸣声声,都会让自己心情放飞春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012.6.20
发表于 2012-7-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山舞动汉风
作者:魏新建
       七月六日徐州雨后初晴。子房山青岚叠翠,分外妖娆。应邀参加东山寺和子房诗社举办的诗书画展览开幕式,步入山门便感觉非同往常,只见信男善女摩肩接踵,香火紫气缭绕,问友方知今天是子房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正会,已延续几百年。难怪活动选择今天。
       这是一次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由东山寺赞助,子房诗社牵头,徐州诗词协会、书法协会、民俗协会、收藏家协会、楹联家协会、驻徐高校捧场架势,名家文友云集,百余幅作品精彩纷呈。各界知名人士一百多人参加了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诗词协会会长徐崇先、原市政协副主席、市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李鸿民等领导同志也赶来助兴。
       近年来徐州全市开展舞动汉风活动,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收藏家协会搞了两次鉴宝大赛和文物古董交流大会,调动了央视鉴宝栏目两下徐州,马未都先生亲临讲座,引起了轰动效应,据报道,成交额超过八位数。民俗协会出手不凡,由张谨主编的《彭城人文读本丛书》集《徐州老行当》、《徐州老物件》、《绝对彭城》、《徐州门户奎山》、《戏马歌风》、《故道听风》、《彭城丽影录》、《徐州手记》八本书一百万字五百福照片,捻亮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之灯。市诗词协会的精装上下册诗集《徐州颂》将古今人文咏徐州尽收书中,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全国诗词之市的验收,在扬州首创全国诗词之市以后,有望摘得桂冠。
       今天的东山寺喜气盈门,在原子房祠旧址重建的子房祠大殿落成,子房箫韵揭碑。在开幕式上,专门安排了子房诗社名誉社长谢中华先生致辞。谢老先生是退休的铁路职工,在山崖上义务刻字勒石一干就是二十年,经媒体电视报道后受到了市民的尊敬,最近他将自己的摩崖刻石作品编辑出版了《东山韵》画册,在今年江苏省诗词协会对徐州检查验收时受到了省诗词协会会长、凌启鸿副省长的赞扬。
       两汉文化看徐州,除了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外,能看的确实不多了,户部山戏马台、沛县歌风台都是在原址重建,邳州的土山有个关帝庙还有点遗迹,睢宁的圯桥、下邳的白门楼只是还有个地名罢了,倒是子房山被人忽略了 。这可是一处充满着汉代传奇故事的名山。张良,字子房,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张良与刺客在河南郑州北边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狙击秦始皇。刺客持120斤的铁锤行刺,可惜误中副车。从此张良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也就是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他在圯桥三跪进履,得黄石公赠《太公兵法》,在此隐居十余年。陈涉、吴广起义后,张良亦聚集百余人,赴留(今山东微山县)归附景驹,中途却与刘邦相遇,从此成为刘邦的谋士。张良助刘邦率先攻入咸阳,鸿门宴智救刘邦,劝刘邦明烧栈道暗度陈仓,以“攻心计”涣散楚军,最终使刘邦赢得了天下。传说汉军将项羽围困于彭城多日,却久攻不下,于是请张良出计。张良夜登鸡鸣山,命部下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上面系有抬筐,内坐汉兵,吹一阵梅花铁笛,唱一段西楚哀歌,四面楚歌致使军心涣散,八千子弟兵不战自溃。后人将这段传说写入明传奇小说,明代沈采的《千金记》就有这段故事。被围楚兵唱道:“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等等。
  山上的古迹今天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吟咏中去领略了。明代陈穆的笔下,子房山甚美:“四野晴岚合,孤峰锦石明。麦畦饶浪叠,桃径灿霞横。听听鱼樵唱,犹闻楚士声。”这是明嘉靖年前子房山的春景。那时黄河泛滥尚少,山峦锦绣,桃红似霞,四野麦浪起伏,渔夫山樵唱和。到清代依然是:“崔嵬寝庙千年在,带砺山河一望收”(张彦奇)。
  子房山上子房祠,后又称留侯庙。此庙最初的名称应为子房庙。明宣德初年(1426年),徐州大旱,陈瑄乞雨子房山,不久果降霖雨,陈瑄便在山上修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子房山在城东五里,山上今有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是徐州最早的一部官修志书,也是有关子房庙最早的原始记录。
       子房庙里供有张良塑像,这在古诗中就有“提示”。明宣德年间,陈瑄建的子房庙,便塑有张良像。明刘荣嗣访子房祠,目睹过张良塑像:“落日荒城试问津,子房遗像俯河濵”。  
       古人诗词里,还告诉我们,子房庙还有两处重要的相应建筑:“留侯台”和“来鹤亭”。清初,万寿祺曾登临留侯台:“木落东皋烟树齐,留侯台上望苏堤。十年虎豹人家少,几处牛羊村舍低。”可见留侯台的所在应该比子房庙更高些,方能在黄河边的皋地望见城西的苏堤。至于来鹤亭更少有人提到。不过还是可以从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的诗中一窥其貌:“壁留古时苔,落叶声策策。孤桐拂清霄,老柏阴幽石。”这是庙院内景。“曲径转僧房,遂疑尘世隔。坐此消烦襟,方知息机适。”——沿着曲折山径,可以通达僧房。出了僧房再攀登:“策杖来鹤亭,恻然吊遗踪。俯临百尺溪,峻削巨灵划。”徐渊是清朝人,来鹤亭或是其时僧人所建,与云龙山放鹤亭遥相呼应。朝代更迭,战乱破坏,在经过文革浩劫,子房祠旧址如今仅剩下五间老屋。
       多年来重修子房祠呼声不断,在诸多民间文化团体的协助下,倾民间之力重建的子房祠今日落成,云龙山兴化寺方丈果光大和尚捉笔“子房箫韵”石碑也与前日揭碑。新建的子房祠高大巍峨,琉瓦抱柱,彩绘飞檐,为子房山又添了一处风景。       2012.7.6
       注释:史料引自徐州市民俗协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处。


发表于 2013-1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城奔牛 发表于 2011-4-25 18:29
风雨云龙湖 作者:魏新建  又到了入梅落雨的季节。昨晚的雨下了整整一夜,清晨还是不紧不慢的下着。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2:52 , Processed in 0.0801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