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联话] 《千年对联佳话》马书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38.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 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
  解缙的爸爸是个读书人,妈妈也念过不少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 教育,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十几岁就成了个“小才子”。
  解缙十四岁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打算写副春联,准备初一贴出去。 他家的对门住着个姓曹的尚书。曹家阔气极了,院子里栽了一大片竹子,竹 子高出墙头,从外面一看,绿绿的惹人爱。解缙就借这个景儿,写了副春联, 第二天一早贴到了门外。春联写的是: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谁知,这副对联让曹尚书看见了。他来了气,你小小的人家也配说“家 藏万卷书”?我让你的春联贴不住!他就喊家里那些仆人,把院里的竹子全 给砍了“头”——削[xiāo]去了半截儿,从院墙外边看不见竹子了。曹尚 书想,这下我看你还怎么个“门对千根竹”?
   
  小解缙一出门,见曹尚书家挺好的竹子一下全没了“脑袋”,就明白了 是怎么回事,心里挺好笑。他脑瓜儿一转,有了主意,进了家,不慌不忙地 又写了两个字,接在门外春联的下边,就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看,气坏了:我把竹子连根砍了,叫你“短”不成!他又喊来 仆人,让他们“嘁喳咔嚓[qīchākāchā]”把竹子砍了个净光,还把这些带 根的半截儿竹子,全扔出了院外。解缙看了,更笑了,心想:你这个堂堂的 曹尚书,净跟我小孩子斗气,我还得气气你。他又写了两个字,门外的春联 就又长出了一截儿,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一看,气得直翻白眼儿。好嘛,我家的竹子越来越短,末了,连 根拔了;可你家的对联倒越贴越长!可惜了我这一大片好竹子,全让这副春 联给毁了。
   
   据《解学士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39.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解缙学问好,脑子快,明成祖朱棣常拿一些难题考他。有一天,朱棣对 解缙说:“昨儿晚上宫里有‘喜’[指后妃生了小孩]了。先生能作首诗吗?” 解缙听了张口就说:
   “君王昨夜降金龙,”
   降金龙,指皇上得了个儿子。 朱棣说:“是个女孩,不是男孩。”解缙马上说:
   “化作嫦娥下九重。”
  这儿的嫦娥指皇上的闺女——小公主;九重[chóng],顶高的天,“下 九重”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着说:
   “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棣笑了:“已经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马上说:
   “翻身跳入水晶宫。”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先生真是高才。我刚才说的都是没影儿的事, 不过是想考考你。”
  又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我看的一本书上,有俩字挺难对。我想了 不少时候,还是没想出个对句。”解缙问:“是哪俩字?”明成祖说:
   “色难;”
   “色”指脸色,“色难”是说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 解缙听了,笑着说:“容易。”成祖听解缙说“容易”,就支棱着耳朵
   听他对下句。可等了半天,解缙也不言声。成祖挺奇怪,问:“你说容易,
   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对?”解缙说:“刚才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一琢磨, 一下明白过来,哈哈大笑。原来,解缙对的下联就是:
   “容易。”
  “容易”怎么能跟“色难”对上呐?原来,“容易”既能当口语讲,又 能当文言讲。当口语讲,是一个词,有“好办”、“不费事”的意思。当文 言讲,就成了两个词;“容”在这儿当“脸色”讲,“易”当“平和”讲; “容易”的意思就是脸上露出了平和的样子。解缙用“容”对“色”,都是 名词,都当脸色讲;用“易”对“难”,都是形容词,都当表情讲,意思又 正好相反,真是高明。
   解缙和成祖的这副两字对儿,恐怕是留下来的顶早顶有名的两字对了。
   
   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随口对》,《古今谭概》卷二十三《机警部》。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40.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 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 和他这首诗[和 hè,按照别人所写诗词内容和样式再写一首]。以后,尚书 又到庙里来玩,一眼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 一打听,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 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从诗里说[“言”在这儿当“说” 讲] 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挺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 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 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 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自然巧妙,富有 情趣。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对得出?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好的:“请大人消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比呐!您 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尚书听了点头答应了。
   小和尚赶紧满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都没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法托人见到了解缙,把 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 不成。”解缙的下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意思是说,上将走上将军的座位,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 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 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
   
   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四《和尚对》。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41.“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不但有学问,为人也刚正。明朝皇帝搞了个特务机关,叫“锦衣卫”。 专门监视和整治朝中大臣。谁要是得罪了他们,就得遭殃。
  锦衣卫有个头子叫纪纲,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guì]子手。他无中生有 地瞎编了一些“罪状”,害死了好多大臣。纪纲是明成祖朱棣的“大红人儿”,大 臣们都不敢得罪他。可解缙不怕他,跟他顶了几次。这么着,两个人就结下 了仇。有一次,大臣们在一块喝酒吃饭,纪纲看着解缙矮小的个子,就想挖 苦他,于是对大伙儿说:“我这儿有一联儿,念给你们听听。”然后,他斜 眼儿瞅着解缙说:
   “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
  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纪纲是在骂解缙说话像是鸭子叫,个儿 矮得像乌龟。解缙听了,也对大伙儿说:“我这儿也有一联,请诸位听听。” 然后,他大声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是警告纪纲:别看你这会儿这么狂, 其实不过是墙头上的一根苇子,风一吹就倒。你狗仗人势说大话,其实肚里 没半点学问,不过是个厚脸皮!
   纪纲听了,恨得把牙咬得咯咯[gē]响,跟解缙的仇就更深了。后来,解缙得罪了明成祖,被关进了监狱。纪纲趁机迫害他,把他扔到雪地里活活 地冻死了。解缙被害的时候,才四十多岁。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42.小陈洽的谐音对儿
   
  陈洽[qià]有一次跟父亲到江边去玩儿。江里有两条船一块往前划。一 会儿工夫,那只带帆的船,跑到另一只摇橹[lǔ,一种大桨]船的头里去了。 父亲看帆船超过了摇橹船,心里一动,就想了个上联,让儿子来对: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个上联不单说了两条船的快慢,而且还是个人名谐音联。谐[xiè]音, 是指两个词的音一样或者差不多。“橹速”跟“鲁肃”谐音,“帆快”跟 “樊哙[fánkuài]”谐音。鲁肃是三国时候东吴的一个将军,樊哙是汉高祖 刘邦的一个大将,这俩人都挺有名。
  父亲出的这个人名谐音对儿,一下把八岁的陈洽难住了。他正为想不出 下联而着急。远处忽然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近处又传来低沉的箫声。箫跟 笛子一样,也是用竹管做的乐器,不过笛子是横着吹,箫是竖着吹。陈洽听 了,立刻想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八音”,指乐器。我国古代把乐器分成了八类。 下联是说,笛子和箫一块吹奏,虽说笛子声挺清脆,可比不上箫声柔和。
   陈洽的下联也是个谐音对儿,“笛清”是“狄青”的谐音,“箫和”是“萧何”的谐音。狄青是北宋的大将,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大臣。这俩人也是历 史上出名的人物。
   父亲听儿子对得这么好,高兴得用手一下把他举得老高。陈洽因为学问好,特别是字写得非常出色,年轻的时候就被推荐到朝廷做了官。后来在永 乐年间,立下了多次战功,当上了明成祖的兵部尚书。
   
   据明·祝枝山《猥谈》, 清·褚人获《坚瓠四集》卷四《古人对》。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43.一副有趣的拆字对儿
   
  明初,有个读书人叫吴文泰,特别喜欢作诗对对子。有一次,他让两个 家人给自己的好朋友丁逊学去买木头。这俩人早早去了,很晚才抬着木头回 来了。
  丁逊学看木头买回来了,就请了四个木匠,让他们做些木器家具。吴文 泰看那四个工匠乒乒乓乓地做着木器活儿,心里一动,猛地想了个拆字对儿, 让丁逊学来对:
   四口兴工造器成,口多工少;
  “四口”就是四个人,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 正好组成个“器”字,那会儿“器”字都写成“噐”。“噐”字拆开了,就 有四个“口”、一个“工”,可不是“口多工少”吗?这个拆字联正好讲了 这会儿的事: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
   丁逊学一听,盯着木头,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有了词儿:
   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长。
  “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把“來”字拆 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是说:两个人 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怪有意思的。
   吴文泰一听,连连拍着手说:“妙,妙,对得妙!”
   
   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八。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44.“四口同圖”和“五人共傘”
   
  明朝大学士杨溥[pǔ]小时候家里挺穷。有一年,地方官要派他爸爸给 官家干活去。杨溥看爸爸这么大年纪又一身的病,哪儿还经得起折腾呀。他 就求地方官发发善心,别让爸爸去了。
  这个地方官听了小杨溥的请求,鼻子眼儿里“哼”了一声,然后说了这 么一句: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圖”是图的繁体字。这意思是说,“圖”字有四个“口”字,外边一 大“口”,里边三小“口”;我就是外边的大“口”,你们这些小百姓就是 里边的三个小“口”。我这个大“口”是专管你们这些小“口”的,让你们 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杨溥听了,想了想,就对了一句: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对得挺有意思。“傘”是“伞”的繁体字,由五个“人”字组成, 上面一个大“人”,大“人”下边有四个小“人”。这“小人”是指自己和 父亲这样的小百姓,“大人”是指地方官。杨溥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小小 老百姓没钱没势,全靠您这位“大人”发善心,照顾照顾了。地方官儿一看 杨溥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孝心,心里挺高兴。再看杨溥的爸爸病病歪歪 地也实在干不了活儿,就答应不派他爸爸去了。
   
   据民国·丁楚孙《古今滑稽联话大观》上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45.杨士寄写联训子
   
  杨士奇是明朝初年的名臣,连着在四个皇帝手下做大官。他为人正直, 勤勤恳恳,给国家办了不少好事。可他儿子杨稷[jì]太不争气了,是个净 干坏事的恶棍。杨稷仗着他爸爸是朝廷里的大官,把谁也不放在眼里,在家 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谁家的姑娘长得美,他就抢回家去;谁家的土地、 房子好,他就霸占过来!谁要是稍微一反抗,他就叫手下人把人家打个半死, 甚至打死。家乡的老百姓,把杨稷看成是个害人的恶魔,有些就写了状子直 接送到北京。皇帝见了,就把这些状子,让杨士奇看。杨士奇看了儿子这些 罪状,又生气又难受,连忙给儿子写了好多次信,让他改邪归正,别再祸害 乡亲们了。有一次,他在信里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说: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这副联的意思是,家乡的老百姓,人人的舌头跟 刀子一样厉害,整天的咒骂你,还有我;这可比打官司让人告了一千张状子, 还要可怕——人言可畏!
   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教诲,仍然胡作非为。 后来,就有人告杨士奇的状,说他对儿子管教不严。杨士奇听了,又急
   又愁,加上他上了岁数,不久就卧床不起。这位杨阁老让儿子给活活气死了。
   杨士奇一死,朝廷马上下命令把杨稷抓了起来,判了死罪。
   
   据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杨文贞戒子》,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格言》。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46.于谦巧对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念了好多书,特别会 对对子。有一天,母亲给他头上梳了两个小抓鬏[jiū],头发盘成结]。梳 好头,于谦就上学去了。
  到了学堂,于谦碰上了一个叫蓝古春的和尚,蓝和尚一看小家伙梳的头 发挺逗人,就对于谦开玩笑说:
   牛头喜得生龙角;
  意思是说,你这个牛脑袋怎么长出了两个龙犄角?小于谦一听,心里不 高兴,马上回敬了一句:
   狗口何曾出象牙!
  意思是说,你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说不出好话。一下子,把蓝和 尚噎得目瞪口呆。
  第二天,于谦对母亲说:“您别给我梳两个抓鬏了,让人说笑。”母亲 就给他在脑瓜顶上梳了三个发结。于谦来到学堂,又碰上了蓝古春。蓝和尚 见于谦头发样子变了,就又说了一句:
   三角如鼓架;
  意思是说,你脑袋上的三个杈儿就象支鼓的架子。于谦看了看蓝和尚的 秃脑袋瓜儿,马上对了一句:
   一秃似擂槌。
  意思是说,你这秃脑袋活象一个大鼓槌儿。蓝和尚听了,哭笑不得,可 心里还真佩服小于谦的聪明劲儿。他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小家伙不简单, 以后准是个人才。”
   过了几年,朝廷派来几个大官儿到这儿来视察。他们走进一座大庙,坐在正殿里,两边坐着地方官儿,门外还有两溜儿官兵列队站岗,还真够气派 的。大官儿们叫来了本地的学生,想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个大官儿指着庙 里的佛像说:“我就用这些出个对子上联,你们来对。”他就说了: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这个上联说的是庙里的三尊佛像和他们坐着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莲 花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合到一块儿,就是:三尊大佛, 坐狮、坐象、坐莲花。
   县官想,不能随便叫人对,对错了,我不也跟着倒霉吗?他早听说于谦聪明好学,岁数不大,可学问在学堂里是数一数二的。县官就指着于谦说: “让这个小秀才对个下联吧。”于谦走到前边,张嘴就对了一个下联: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一介书生”就是一个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后半句呐,是说我要骑上 凤,骑上龙,飞上天[传说月宫中有桂树。古人还用“攀桂”比喻考上进士。 小于谦也是在说,我今后准能考中,当上进士] 。大官儿看于谦小小年纪, 志向挺大,高兴得连连说好。
  于谦出了庙门,门外的军官小声问于谦:“小秀才,你刚才对的是什么? 我没听清。”于谦看了这伙气势汹汹的官兵一眼,就说:
   “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xiàn]菜!”
  是说,你们这伙官兵,不是偷鸡就是摸狗,整天的祸害老百姓!小于谦 说完,手往身后一背,摇晃着脑袋走了。
     
   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五十一《少保吏笔对》。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对联佳话》马书田

47.“满腹经纶”和“遍体文章”
   
  明代宗听说有两个六岁的小“神童”可机灵了,特别会对对子。他就叫 人把这两个小孩找进宫来。
  两个孩子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他俩被带进皇宫,进大殿的时 候,门坎儿[kǎnr]挺高,小腿儿迈了半天,才迈进门去。明代宗坐在殿里, 看两个小家伙费劲的样子,觉得挺好玩儿,不由得说了一句:
   书生脚短;
   李东阳听见了,马上对答了一句:
   天子门高。
  “天子”是对皇上的称呼。李东阳是说,不是我们腿短,是皇上家的门 坎太高了。明代宗一听,被逗得“嘿嘿”笑了,就叫他俩到跟前儿来。正好 这会儿要进餐了,太监端上来一盘熟螃蟹。明代宗给两个孩子一人两只螃蟹, 然后又拿起一只螃蟹对他俩说:
   螃蟹浑身甲胄;
   程敏政对了一句:
   凤凰遍体文章。
  “文章”在古文里有两种含义。除了“著作”以外,还可以当“花纹” 讲。程敏政下联的表面意思是说,凤凰全身都是美丽的花纹。可暗含的意思 是,自个儿将来要当个有学问的人,准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
   李东阳对的下联是:
   蜘蛛满腹经纶。
  “经纶”是指整理过的丝。这句的意思是,蜘蛛一肚子都是蛛丝。可“满 腹经纶”还有个别的意思,这是个成语,比喻人特别有学问,有本领。李东 阳是在说,将来我得做个顶有能耐的人。
   明代宗听了两个娃娃的答对,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又夹给他俩一人一只大螃蟹,半开玩笑地说:“好,好。将来一个是翰林,一个是丞相。” 说来也巧,末了,李东阳还真的当上了明武宗的首辅[相当于丞相],
   程敏政也当上了翰林,成了个有名的文学家。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 明·朱国桢《湧幢小品》卷二十五《异林记》。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对联佳话》马书田

48.程敏政对对儿得媳妇儿
   
   程敏政当了翰林以后,大学士李贤特别喜欢他,有心把他招为女婿。 一天,李贤把程敏政请到家里,摆上了好酒好菜招待他。吃到半截儿,
   李贤指着桌上摆着的藕片儿问程敏政:
   “因荷(何)而得藕(偶)?”
  表面儿是在问他,是不是因为有了荷花才能得到藕呐?其实,话里有话。 “荷”跟“何”[什么] 一个音,“藕”跟“偶”[配偶,这儿指妻子]
   一个音,李贤是在试探程敏政:你想靠什么娶个好妻子呐?
   
  程敏政多机灵呀,一听就明白了。他早听说李尚书的女儿是个有才有貌 的好姑娘,就对答了一句:
   “有杏(幸)不须梅(媒)!”
  程敏政的对句字面儿上对的都是水果,意思是有了甜杏,就不用再找杨 梅了。可实际上他利用“杏”和“幸”、“梅”跟“媒”这些同音字在说, 我要是走运[“有幸”]让您看上了,打算招我做女婿,那就用不着再找人 作媒了,我乐意!
   李贤看他对得这么好,心里美滋滋的,没几天,就把女儿嫁给他了。程敏政对了个好下联,得了个好媳妇儿。
   
   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程篁墩对》。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对联佳话》马书田

49.万安的合字对
   
  明朝大臣万安小时候,家里有一天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万安挺聪明, 就说了个合字对儿,让他对下句:
   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
  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在白天和晚上轮流升到天上,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这个合字联的“日”和“月”,合成了一个“明”字。
   万安听了,马上对了一句: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定配好人。
  下句也是个合字联。“子”指男子。“子”跟“女”合成了“好”字。 下句的意思也不错:好小伙儿跟好姑娘,准能配成美满的一对儿。
   
   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八。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0.厚脸皮的万阁老
   
  万安小时候聪明,长大以后做了官,可不怎么样。他起头不过是个不大 的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没多久,就步步高升,当上了礼部左侍郎[相 当于副部长]、尚书[相当于部长]、大学士,一直当到首辅[相当于丞相]。 他的职位越来越高,名声却越来越臭。当时,朝廷里流传着这么一副对子, 说的就是万安:
   心如九曲黄河; 面似千层铁甲。
   说他心眼儿太多,一肚子歪门邪道;脸皮就跟一千层铁甲似的那么厚! 原来,万安没什么治理国家的本事,在正经事上是一窍[qiào]不通。
   可专会溜须拍马。 万安对那些有势力的大太监,又送钱又送礼,这伙人就在皇上面前一个劲儿地夸万安。皇帝明宪宗顶喜欢的一个妃子,是万贵妃。万安想,自个儿 不也姓“万”吗?他就硬跟万贵妃认了“亲戚”了。虽说他比万贵妃大了二 三十岁,可他倒甜蜜蜜地管万贵妃叫“婶子”,万贵妃也正愁自己在朝廷里 没个亲戚,势孤力单的没个帮手,也认了这个大官儿当自己的“侄子”。这 么着,这两家“亲戚”就越走越近乎了。
   除了讨好贵妃和太监,万安还想法儿讨好明宪宗。他满处搜罗了好些怎么吃喝玩乐的花招儿,写在纸上假装是给皇上的奏章,密封在一个小箱子里, 交给了明宪宗。这一来,从皇上、贵妃到大小太监,全挺喜欢万安,他还能 爬得不高?可大臣们都把他恨死了。
   宪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明孝宗当了皇帝,大臣们接二连三地告万安的状。明孝宗也早就腻歪万安,没几天就把万安撤了职,轰出了北京。万安把 搜刮了几十年的金银财宝,满满腾腾地装了几十辆大车,拉着滚蛋了。
   
   据明·王鏊《震泽纪闻》卷下《万安》。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1.李东阳的妙对
   
  明朝时候,有一次,十几个新进士到李东阳李阁老家去作客。有个进士 向李东阳行礼的时候,称呼他“阁下李先生”。“阁下”,是对人的一种尊 敬称呼。李东阳听了,微微一笑。他请这些人坐下以后,就对他们说:“我 有个对子,请诸位对个下句。庭前花始放;”
  “庭”,就是正房前边的院子。上联的意思是,正房前边院子里的鲜花 刚刚开放。
  这些进士一听,这个上联太容易了。鼎鼎大名的大学士出了这么个上联, 是不是拿咱们开心呐?大伙儿这么一疑惑,反倒谁也不敢随随便便对下联 了。
  李东阳看大伙儿不言声,就笑了,说:“其实,有人早对出来了。刚才 不是有一位说了吗——阁下李先生。”
  这儿的“阁下”成了另一个意思了,“阁”是一种四角、六角或者八角 形的两层楼,四周围全是窗户。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比如,北京万寿 山上的“佛香阁”就挺出名。这儿的“李先生”也不再指李东阳,而是李子 先长出来。本来称呼李东阳的“阁下李先生”,放到这儿,意思全变了。中 国的汉字有多妙!
   下联不单跟上联对得文字工整,意思也挺好。我们把这两句放到一块;
   再欣赏欣赏: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进士们听了,都笑了,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高明的“阁下李先生”。
   
   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笑部·随口对》。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2. “谁怜眼饱肚中饥”
   
  明朝的夏愈是个小官儿,人特别耿直,决不肯从老百姓身上刮一个小钱 儿。他家里穷得叮当响。
  大年三十晚上,他的两个好朋友钱溥和沈粲[càn]来看他。明天就是大 年初一了,他们仨[sā]就商量着写一副春联,第二天好贴出去。夏愈找来 了纸,让沈粲来写。沈粲看了看屋里的穷相儿,又看了看自己刚坐过的凳子, 有了词儿,提笔写了上联:
   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
   
  意思是,虽说大冬天的凳子上光光的,连个毡垫也没有,可坐在上面安 安稳稳,心里觉得挺舒服。这是在夸夏愈能把穷日子当成乐事儿。上联写完 了,他正在琢磨下联写什么,夏愈突然说:“我有下联了。”说着,拿过笔 来一边念,一边写了个下联:
   门外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
  夏愈家的对面正巧是个粮食仓库,所以说“门外有粟”,对门有的是粮 食。可惜,那些粮食一粒儿也不是自己的,只能看看饱饱眼福。有谁可怜我 那饿得咕噜噜的肚子呐?这就叫“谁怜眼饱肚中饥”!
   钱溥一听,觉得自己这个穷朋友可真是怪可怜的。第二天,他赶紧叫人扛来了几口袋大米,送给了这位“肚中饥”的好朋友。
   
   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夏考功辏联》。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53.费宏答对儿骂奸贼
   
  明朝的时候,费宏和哥哥都在朝廷里作官,可费宏比哥哥的官儿大。有 一天,哥儿俩一块到一个朋友家去吃饭。那会儿官场的规矩是,不管岁数大 小,只按官的大小,从上往下挨着坐。按官职,费宏就坐在了哥哥的上头, 可他又觉着今天是家常便饭,别那么多讲究了。他就跟哥哥换了一下坐位, 让哥哥坐在了他上边。哥儿俩正换坐位呐,突然,从门外乱哄哄地闯进来一 伙人,走在前边的原来是大太监刘瑾[jǐn]。
  这刘瑾在当时,可是个顶有权有势的人物。这个家伙把皇帝明武宗哄得 团团转,武宗就把所有的朝廷大权都交给了他。刘瑾有了大权,对不听话的 大臣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想杀就杀,他倒成了皇上了!所以人们都说朝 廷里有俩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刘瑾进来,正好看见费宏哥儿俩 换座儿呐。这时候,在场的人一看“刘皇帝”突然来了,慌忙站起来迎接。 只有费宏跟没事人儿似的只是跟刘瑾点了一下头,算是打招呼了。费宏一向 正直敢说,别人怕刘瑾,他偏不怕!
  刘瑾简直气炸了,可一时又找不着碴儿发火,就想起刚才费宏哥儿俩换 座儿的事来了。他眼珠子一转,冲费宏咧嘴一笑,说了一句:
   费秀才以羊易牛。
  “易”当换讲。刘瑾是在借换座儿的事,骂费宏兄弟一个是羊,一个是 牛,都是畜生。费宏冷笑一声,马上对了一句:
   赵中贵指鹿为马!
  费宏对的这句可真厉害。这句说的是历史上的一件事。“中贵”就是宦 官,后来又叫太监,“赵中贵”指的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手下的一个大太 监赵高。赵高帮秦二世害死了他的二十几个哥哥、姐姐,抢到了皇位。赵高 也当上了丞相。一天,他找了一头没有犄[jī]角,也没有梅花斑的鹿来, 牵到大殿上,对秦二世说:“我送给您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这是鹿, 怎么是马呀?”赵高可不笑,他绷[běng]着脸说:“是马!不信您让大臣 们说说。”大臣们哪儿敢得罪赵高呀,有的不言语,有的就瞪着眼儿楞说是 “马”,也有几个正直大臣说是“鹿”。没几天,赵高就把说“鹿”的大臣 全给杀了。原来,他是借这件事,把敢反对自己的人除掉。这件事就叫做“指 鹿为马”。费宏对的“赵中贵指鹿为马”就指的这件事。可实际上是在骂刘 瑾。这可把在座的大臣吓傻了,都替费宏捏着一把汗。刘瑾作梦也没想到费 宏敢对出这么一句来骂他,当时就像挨了一闷棍。发火吧,那不等于自己承 认就是赵高了?刘瑾气得把牙咬得“咯吱咯吱”的响,一转身带着随从气呼 呼地走了。
  后来,刘瑾果然想造反,被发觉后,让明武宗处死了。费宏因为正直能 干,被提升为尚书,还当上了首辅。
   
   据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54.唐伯虎的谐音异字对儿
   
  唐寅[yín],又叫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是个风流 才子,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下来不少。唐伯虎性情豪放,爱喝酒。他年轻的 时候,跟一个号称“狂生”叫张灵的小伙子十分要好。俩人是街坊,常凑到 一块饮酒作乐。
  有一次,唐伯虎和张灵穿得破破烂烂的,装成了两个要饭的叫花子,上 山去玩。走到山脚下,看见几个秀才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唐伯 虎冲张灵挤了挤眼,俩人就凑了过去。
  唐伯虎对秀才们说:“诸位作诗,我们俩能不能也诌[zhōu,编造]上 几句啊?”秀才们看他俩那份穷相儿,心里直好笑,打算拿他们开开心,就 答应了。
  唐伯虎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一”字,张灵接着写了个“上”;唐伯虎又 写了个“一”,张灵又写了个“上”;连在一起是“一上一上”。秀才们看 了哈哈大笑,这叫哪门子诗呀?唐伯虎没理会,接着又写了三个字:“又一 上”。然后拉起张灵就走。
  秀才们赶紧把他俩拦住了,让他们接着把诗作完了。唐伯虎说:“我们 得喝足了酒,才能作好诗。”秀才们想看看他俩还出什么洋相,就给他们倒 满了酒。俩人一饮而尽。张灵再写了个“一上”。秀才们笑得东倒西歪:“闹 了半天这两位‘才子’敢情就会写‘一上’啊!”唐伯虎不管他们的哄笑, 自个儿又喝了一大杯酒,然后提笔飕飕飕,一气续成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 万里江天都在望。
  秀才们一看,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叫花子还真不简单。再一回头,只 见唐伯虎和张灵摇头晃脑,哈哈大笑地走了。
   这一天,唐伯虎和张灵出去游玩,又喝了个大醉,张灵趁着酒意,说了
   个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是唐朝后期的诗人,那个有名的“推敲”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张 灵在这儿用了谐音异字,拿了个古人的名字——贾岛,来说他俩当时醉得东 倒西歪的模样[“非假倒”——要真倒!] ,还真挺恰当。
   唐伯虎听了,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刘伶饮尽不留零。
  刘伶[líng]是西晋有名的文人,顶能喝酒了。唐伯虎也用了谐音异字, 拿刘伶的名字,来形容他俩喝得滴酒不剩的样子[“不留零”——一滴不剩!], 太合适了。
   
   据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外集》, 清·钱德苍《解人颐》。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55.宁王成“囚”
   
  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chén háo]在江西南昌偷偷地招兵买马,扩充 实力,准备造反抢皇位。
  平日里,宁王在南昌横行霸道。他养了好些仙鹤,在鹤脖子上挂上个小 牌儿,上面写上“宁王府之鹤”几个字。这些鹤有时走出王府满街乱跑,还 有的闯进老百姓家里抢吃抢喝。有一次,一只鹤跑进了一家院儿里,突然, 从院里蹿出一条狗来,一口就咬住了鹤脖子,把鹤咬死了。宁王听说后马上 写了一张字条,派人送给本地的太守祝瀚[hàn],让他把狗主人抓起来,给 鹤偿命。
  祝太守一看宁王的字条,又气又恨,这宁王也太霸道了。他提笔在纸条 儿上写了一首小诗,叫宁王的家人带回去。宁王接过字条一看,上面多了四 行小字:
   鹤虽带牌, 犬不识字。 禽兽相争, 何与人事?
   看了太守的诗,宁王咽了咽唾沫,只好算了。 有一次,一个书生顶了宁王一句,宁王就把这个书生锁在后花园的铁笼子里。后花园正修一个大池子,打算在里面养鱼种荷花。这一天,宁王带着一帮随从来到池子边,看看修得怎么样了。他看着池子,忽然来了兴致,对 身边的人说:“我出个对子,你们给我对个下联。”他指着水池子说: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宁王还有点儿歪才,他这个上联从意思上讲,是说在地下挖出土来就成 了大坑,灌上水就是个水池子。从文字上讲,把“地”字的“土”字旁取下, 就剩下了“也”字,这就是“地中取土”。剩下的“也”字再加上三“点儿”, 不正是“池”字吗?
   宁王说完了,那帮随从抓耳挠腮,没有一个人能对上下联。这会儿,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书生对得可真高明,“囚”里面的“人”字拿出来,就剩下“口”了, “口”里面再进去一个“王”字,不正是个“国”字吗[国可以写成“囯”]? 书生的意思是,您要不把我放出来——“囚内出人”,大王准能“得国”—
   —得到大明国,当皇帝!书生的话正说到了宁王的心坎儿上,他“哈哈”地 狂笑起来,叫人马上把书生放了。这位书生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儿来, 自己可就没命了,他一溜儿烟似的逃出城去了。
   
  果然,工夫不大,宁王就后悔了。“囚内出人”——我放走了书生,“进 一王”,这不是说要把我这个“王”关进笼子里去吗?好可恶的书生,咒我 将来作囚犯!宁王赶紧派人去抓书主,可上哪去找呀?早没影儿了。
  后来,宁王朱宸濠真的造反了。造反不成,被明武宗派来的大将逮住了, 押到北京通州给砍了头。
   
   据姚叔祥《见咫编》,清·梁章钜《巧对录》卷五。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56.伍文定挖苦“酸”知府
   
  在平定宁王的叛乱中立了大功的人里面,有个叫伍文定的,他文武双全, 做过兵部尚书。伍文定为人正直,很讲忠义。有一次,他跟一个知府穿着便 衣到城外散步。走到一处宅院门口,见一个年轻姑娘正蹬着梯子,往外看风 景呐。她穿着粉红色的衣裳,像是一朵花。那个知府很不正经,见了这么漂 亮的姑娘,眼睛就直了,使劲盯着看。姑娘赶紧缩回了身子,不见了。知府 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发愣,还摇晃着脑袋说:
   “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桃花”是指那个姑娘。知府是说,刚才墙上露了一面的姑娘真漂亮, 可惜我没法儿弄到手。
   伍文定听了,从心里觉得恶(ě)心,就挖苦他说:
   “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梅子”就是酸梅。伍文定是说,你这个堂堂的知府大人,看人家姑娘 漂亮,就这么酸溜溜儿的不长好心眼,可真有点不要脸!
   
   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57.“风扁”和“牛舞”
   
  明朝进士戴大宾刚十三岁的时候,就去省里考举人。那会儿,一般的读 书人叫“秀才”,秀才是不分年岁大小的,都可以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的 叫“举人”。举人可以去北京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考上的就成为“进士”。 考上进士就能当官。所以,那会儿的读书人就拚命地考,一心想考上进士。 不过,想当进士得先考上举人,可有好些秀才考了一辈子,还是当不上举人。 这一天,戴大宾走进了省里的考场。有些好几十岁的“老秀才”见了他, 就围上来问:“你这么点岁数,就想当官了,以后准备当多大的官儿呐?” 戴大宾尖声尖气地说:“当阁老[阁老是最高级的文官了]。”一个老秀才想开开戴大宾的玩笑,张口说了一句:
   未老思阁老;
  是说,你小小年纪还没老呐,就惦记着想当阁老了,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戴大宾听了,马上就对了一句:
  无才做秀才。 那几个“爷爷辈儿”的老秀才听了,都臊得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 有一天,戴大宾正在院儿里玩,有个当官儿的来找他爸爸。那人见了戴
   大宾,寻思他大概刚刚学习对对子,就想考考他。官儿把戴大宾喊了过去,对他说:“小家伙,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然后,说了两个字:
   月圆;
  戴大宾听说过这家伙特别会溜须拍马,他这个官就是拍上去的。想到这 儿,戴大宾说了两个字:
   风扁。
  官儿笑了,连连摇脑袋:“风怎么能是扁的?不对,不对。”戴大宾说: “风见缝就钻,不是扁的,难道是方的?”官儿听了没话说了。其实,戴大 宾是挖苦他见缝就钻,变着法儿往上爬。可这官儿没听出来,他又出了个对 子:
   凤鸣;
   戴大宾小脑瓜儿一转,就对了两个字:
   
   牛舞。
  官儿又笑了:“牛能跳舞?没听说过。”戴大宾说:“古人说过:‘百 兽齐舞’,难道这牛不在这‘百兽’里边儿吗?”这个官儿听了,没词儿了。 其实,戴大宾这是在讽刺他跟笨牛跳舞似的那么难看!可这官儿没听出来, 还连连夸奖戴大宾:“真聪明,真聪明。”
   
   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郭戴幼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47 , Processed in 0.0648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