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王佐邦《诗词津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我们老干部,尤其是军队中的老干部,大多是青少年时入伍,革命战争年代读书机会很少。现在年纪大了,看大部头古籍,往往精力承受不了,而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离退休人员,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子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背诗词也是老年人延缓记忆力衰退的一项好办法。据科研机构测试,多数老龄人记忆力并非注定要衰退的,只要经常锻炼,是可以保持和青年人同样的记忆力的,至少可以延缓衰退的进程。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邦《诗词津梁》 2



二 怎样读诗词

    老同志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斗争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读什么?

    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风骚、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风骚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有许多老同志学诗词,并不是从唐诗宋词或其他古典诗歌开始的,而是从毛主席诗词开始的。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画卷,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同时,毛主席又是以古典诗词形式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现代事物、抒发革命豪情的典范,在创作上继承前人的形象思维、比兴手法,以及格律的严谨等方面,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因此,有志于学诗词的老同志,最好通读一遍毛主席诗词。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集》收集诗词67首,注释简明扼要,并附有毛主席关于诗歌的文稿。量不大,很快就可以读一遍。当然,要读通、读深、牢记、熟背则须较长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读?

    如果有条件,开办个老干部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干部中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证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解,作"赊欠"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作"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又作"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句中,又作"渺茫"解;在韩愈《次邓州界》"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句中,又作"稀少"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助词用,如杨万里《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这个"香"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又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这两句的意思是:"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
        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
        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这首诗押下平声二萧韵。词,语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二句应该是"晚对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6:51 , Processed in 0.06141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