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扳手

[六期领读] 六期基础班天部2016-06月早读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8
诗词早读之一

《大家小书》系列
朱光潜《诗论》选读


原始诗歌的作者(2)


  “群众合作说”与“个人创作说”虽相反,却未尝不可折衷调和。民歌必有作者,作者必为个人,这是名理与事实所不可逃的结论。但是在原始社会之中,一首歌经个人作成之后,便传给社会,社会加以不断地修改、润色、增删,到后来便逐渐失去原有面目。

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

所以群众的完成工作比个人草创工作还更重要。民歌究竟是属于民间的,所以我们把它认为群众的艺术,并不错误。


  这种折衷说以美国基特里奇(Kittredge)教授在查尔德的《英苏民歌集绪论》中所解释的最透辟,现移译其要语如下:


  一段民歌很少有,或绝对没有可确定的年月日。它的确定的创作年月日并不像一首赋体诗或十四行诗的那么重要。一首艺术的诗在创作时即已经作者予以最后的形式。

这形式是固定的,有权威的,没有人有权去更改它。更改便是一种犯罪行为,一种损害;批评家的责任就在把原文校勘精确,使我们见到它的本来面目。

所以一首赋体诗或十四行诗的创作只是一回就了事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一旦完成,账就算结清了。诗就算是成了形,不复再有发展了。

民歌则不然。单是创作(无论是口占或笔写)并未了事,不过是一种开始。作品出于作者之手之后,立即交给群众去用口头传播,不能再受作者的支配了。

如果群众接受它,它就不复是作者的私物,就变成民众的公物。这么一来,一种新进程,即口头传诵,就起始了,其重要并不减于原来作者的创造活动。歌既由歌者甲传到歌者乙,辗转传下去,就辗转改变下去。旧章句丢掉,新章句加入,韵也改了,人物姓名也更换了,旁的歌谣零篇断简也混入了,收场的悲喜也许完全倒过来了,如果传诵到二三百年--这是常事--全篇语言结构也许因为它本来所用的语言本身发展而改变。

这么一来,如果原来作者听到旁人歌唱他的作品,也一定觉得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些传诵所起的变化,总而言之,简直就是第二重创作。它的性质很复杂,许多人在许久时期和广大地域中,都或有意或无意地参加第二重创作。它对于歌的完成,重要并不亚于原来个人作者的第一重创作。


  把民歌的完成认为两重创作的结果,第一重创作是个人的,第二重创作是群众的,这个见解比较合理。查尔德搜集的英苏民歌之中,每首歌常有几十种异文,就是各时代、各区域在流传时修改的结果。

  在中国歌谣里,我们也可见出同样的演进阶段。最好的例是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里所引的越中儿戏歌: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湾湾。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这首歌现在仍流行于绍兴。据《古今风谣》,元朝至正年代燕京即有此谣:
  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三十弓箭。
  明朝此谣还流行,不过字略变,据《明诗综》所载:
  狸狸斑斑,跳遍南山。南山北斗,猎回界口。界口北面,三十弓箭。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8
诗词早读之二


杜甫诗 《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咏怀古迹·其一》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支离东北风尘际,
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⑴支离:流离。
  ⑵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⑶羯胡:指安禄山。
  ⑷庾信:南北朝诗人。

  【翻译】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赏析】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8
诗词早读之三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诗词赏析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金陵怀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

 1,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2,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翻译】

  春潮淹没了冶城旁的小洲,黄昏的太阳斜照着征虏亭。蔡洲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草,幕府山上的烟云缭绕依旧。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山川本身只是大地的形状。与一曲《玉树后庭花》啊,哀怨凄恻,实在不堪欣赏。


  【赏析】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
天兵南下此桥江,
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
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

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9
诗词早读之一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  谢眺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①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②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③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④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⑤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⑥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⑦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⑧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

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


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

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

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

“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


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

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

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

“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

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

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

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

“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

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


续上




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

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9
诗词早读之二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解

1、饮:使喝。
2、津口:管渡口的小吏。
3、故林:犹故乡。


译文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
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
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
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
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


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
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
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
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
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
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著称。此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

这八句是诗魂所在(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后四名写他形迹脱略,不与世俗同流,借酒隐德,自持清高)。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然而诗人却不以为芥蒂,泰然处之。?
?
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别具一格。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29
诗词早读之三


玉楼春
魏承班   五代

寂寂画堂梁上燕,
高卷翠帘横数扇。
一庭春色恼人来,
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
泪滴绣罗金缕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
为是玉郎长不见。

注释
①“高卷”句:翠帘高卷,横列屏风数扇。翠帘:窗帘。
②雪面:粉面,意为面目白皙。
③凉月:疑为“良夜”之讹。尽:犹“竞”。
④为是:因是。


赏析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魏承班的词作。全词双片五十六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抒写春宵怀人之情。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为己所有,故有“恼人”之感;而“满地落花”则又使她想到青春难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泪滴”写她触景伤精时的容态;结尾二句,点出原由。对月怀人,深为“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全而伤心。

在艺术上,此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象的装饰性特征。词中的“画堂”、“落花”、“锦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装饰性意象,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是有着鲜明的图案性质的。

这些具有图案性质的意象构织出整体的图案。这些意象,并非是词人的兴会所得,而是具有审美抽象性质的意象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个体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意象。它们缺少随机感兴的鲜活感,但却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诠释的意味。

文学语言的图案化,在晚唐五代词中是最为典型的。因此可以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词的共同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30
诗词早读之一

朱舜水的修身理念——”诚“


避地日本感赋
(朱之瑜   字  舜水)
  
汉土西看白日昏,
伤心胡虏据中原。
衣冠谁有先朝制?
东海翻然认故园。


明清之际,五星聚奎,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等各具特色,竞放异彩,相得益彰,构成了绚烂的时代思潮。“清初五大师”之一的朱舜水,在明亡清兴之际,怀鲁仲连不帝秦之志,孤身东渡日本,德业弥尊,膏泽异域,开德川一代儒学,被冠以“日本孔夫子”的美誉。


朱舜水的生平事迹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玙,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学者称舜水先生,据梁启超《朱舜水先生年谱》记载:“先生在江户时,源光国敬礼之,不敢称其字,欲得一庵、斋之号称之。先生答言无有,三次致言,乃曰:‘舜水者,敝邑水名也,古人多有以本乡山水为号者。’舜水之称如此。”

他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卒于西元1682年。在谱系上讲,他的先祖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族兄弟。“入国初,先祖于皇帝族属为兄,雅不欲以天潢为累,物色累徵,坚卧不赴,遂更姓为‘诸’。故生则为诸,及袱主入庙,题姓为朱。仆生之年,始复今姓。”曾祖名诏,号守愚。祖父名孔孟,号惠翁,一生曾三让皇恩不受。父亲名正,号定寰,皇明诏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并授总督漕运军门,但未任。母亲金氏,生三子:长兄启明,一名之琦;次兄重林,一名之瑾;他排行第三。父亲在他九岁时便去世了。舜水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给诸孙男的信中写道:“汝曾祖两袖清风,所遗者四海空囊。我自幼食贫, 盐疏布。”


朱舜水的修身理念和治学目的

虽然家境清苦,但朱舜水为人正直、诚恳,不肯趋炎附势、阿谀奉迎。在他三十七岁时,有人带了家谱找他,自称是朱熹的后裔,认舜水为同族。他当即查阅了家谱,发现基本相符,只有一世不明。同族人都同意,但舜水严肃指出:“一世不明,其不足据便在于此。且子孙若能自立,何必文公?如其不肖,虽以尧、舜为父,只得丹朱、商均耳。”就这样毅然予以拒绝。

自明以来,朱熹已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知识分子所崇拜的偶像,文人士子皆以攀附朱熹为荣耀,但朱舜水却认为:“人贵自立,不必攀附紫阳也”。这充分表明了朱舜水诚实不好虚荣,倔强不肯攀援的性格与情操。

这种以诚为贵的品格还表现在朱舜水的治学目的和修身处世理念等方面。

朱舜水最初跟随同乡李契玄求学,后来又随吏部左侍郎朱永佑及东阁大学士兼吏户工三部尚书张肯堂、礼部尚书吴钟峦研究古学,尤擅长《诗》、《书》。因为他天资聪明,学业颇有成就,所以三十九岁时,就从南京松江府儒学生考取恩贡生。

考官吴钟峦对他特别赏识,称为开国以来“文武全才第一名”。但舜水不把治学及第作为仕途晋升的阶梯,他认为“士惟在有为耳,不在官职之大小崇卑也”。

他立经济之志,企图用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但见“国事日非,世道日坏”,他感时伤事,决定弃绝仕进,隐居田园。他说:“仆幼学之时,固有用行之志。逮夫弱冠不偶,彼时时事大非,即有退耕之心他四十岁时已下定决心不去作官,但是无奈仕宦门第的家庭惜他器度不凡、可以大用,于是每逢考试,他不得不参加,却“徒作游戏了事而已”。

朱舜水曾对妻子讲:“我若第一进士,作一县令,初年必逮系;次年三年,百姓诵德,上官称誉,必得科道。由此建言,必获大罪,身家不保。自揣浅衷激烈,不能隐忍含弘,故绝志于上进耳。”这表明他对于明末的科举制度已深恶痛绝。认为“明朝以制义举士,初时功令犹严,后来数十年间,大失祖宗设科本旨。主司以时文得官,典试以时文取士,竞标新艳,何取渊源。父之训子,师之教弟,猎采词华,埋头 哔,其名亦曰文章,其功亦穷年皓首,惟以剽窍为工,掇取青紫为志,谁复知读书之义哉!既而不知读书,则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岂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这是朱舜水对明末追逐利禄,热衷仕宦的科举风气的斥责。


事实上,明末的科举制已经变成争夺功名利禄的工具,光宗耀祖的进身之阶。“以八股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禄,不过借此干进。彼尚知仁义礼智为何物?不过钩深棘远,图中试官已耳,非真学问也。”

朱舜水对这样的科举制,睥睨为文字游戏,不是真学问。他不求功名利禄,而热衷於关心社会民生。舜水经常对人讲:“世俗之人以加官进禄为悦,贤人君子以得行其言为悦。言行,道自行也。盖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孙。官高则身荣,禄厚则为子孙数世之利,其愿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为量。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

至於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这就是朱舜水的治学目的——以经世致用为治学根本,以至忧国忧民忧天下。这种立志济世的践行之学就是诚。用《大学》的话来解释则是: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


续上




朱舜水的儒学观


朱舜水的儒学观,即讲究实际、倡导实践、注重实行、追求实功的“实理实学”。这就是别开生面的“舜水学”。

以“实理实学”为核心内容的舜水学,是中国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发生大动乱、大变革之时,伴随它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动乱时期,伴随它出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潮;第二次大动乱发生在秦汉之际,独尊儒术思潮是它的伴娘;魏晋之际发生了第三次大动乱,掀起了风靡一时的玄学思潮;第四次大动乱即五胡乱华,道统说伴之兴起;第五次大动乱爆发于五代十国,它蕴育出了程朱道学和陆王心学这一对理学的双璧;第六次大动乱、大变革就出现在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是它的产儿。

而当时站在群儒之首、代表这股社会思潮顶端的学者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启蒙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顾炎武开一代经学之风,提出了“理学即经学”思想,从此,“穷经致用”之风掀起。

黄宗羲作《明儒学案》,开启清代浙东学派重史、重实的新史风;又著《明夷待访录》,首先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反君”、“民主”思想。王夫之以“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方略,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胸怀,推陈出新,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与朱熹庞大精深的理学体系相抗衡。


与顾、黄、王同调,朱舜水在追究明亡的历史教训中,创建的以开物成务、经邦弘化为宗,以明白朴实为道,以批判迂腐的理学为目的的舜水学,成为为兴邦治国、化民成俗服务的经世致用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著光大东方的社会作用。


舜水学又可称为事功社会学,因为它是一种有利於民事、可当於事功、可望可即的学问。朱舜水在国家变故之后,奔走海外,深知迂腐的学问无裨实用,而认为开物成务、经世济民才是真正的学问。

因此在学风上,他和“颜李学派”相似,一反玄虚之学风,而返诸实事。为此,他以圣人孔子的求实学风以自喻。

“世之学圣人者,视圣入太高,而求圣人太精。谓圣人之道,一皆出於自然,而毫无勉强。故论议臻於寥廓,析理入於牛毛,而究竟於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几千万里而已也,容有至之之时,卒之马牛之风,愈趋而愈远,是皆好高喜新之病害也。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於孔子,而聪明睿智莫过於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入於言思俱断之路,超越於‘惟精惟一’之命,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礼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从这种求实的学风出发,为力矫日本学术界的空虚之弊,使重行尚实蔚为风尚,朱舜水常常怀着对明亡的阵阵隐痛,向安东守约及求学问道的日本弟子,历数“说玄道妙,言高言远”迂腐学风导致明亡的惨痛教训,竭力宣扬治学为国计民生的道理。


朱舜水以“诚”为做人之本

舜水学从“诚”出发,认为作人之本也应在这一“诚”字。他说:“不佞之心,光明如皎日霁月,自信无纤毫云翳”, “乡疏远之人,多不能信其诚一之若此。久交密久,无不知之。贤契前谓不佞质任自然,久而不变,此是不佞一生本色。”

朱舜水的道德观是对孔孟道德观的继承和发扬。孔子将“诚”作为优良道德品质加以褒扬,如《论语》有云:“言忠信,行笃敬”、“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等;孟子更强调“诚”的道德品质,他的名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讲的就是把诚作为一种道德的重要性。朱舜水对孔孟这一思想,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30
诗词早读之二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


1、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译文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
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
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
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
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赏析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6-30
诗词早读之三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赏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


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

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55 , Processed in 0.1376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