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诗词二班 E组18 子不语(因为电脑系统崩溃,今天才得知要考试,赶忙抓紧补,所以交迟了,见谅)
第一题;名词解释;(30分)
1;替:就是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这就是交替。
失替:是指诗词中平仄交替的错乱
2;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平仄在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是相反的 失对: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3;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失粘:即不合乎粘的规则。 4;孤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 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5;一三五不论的条件;
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三仄脚 这种变格也有的,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必平,七言第三字必平。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杜甫《萤火》),“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三平调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必须尽量避免。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三平调,三仄脚,“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题;分析题(20分)
请分析下面这首古诗,解释起承转合,(15分)。并说明这首诗是属于王国维说的三种境界中的哪一种(5分),(老师只讲过王国维说的前两种,那么第三种境界可以排除在外)
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起)概括介绍庐山给人的第一印象。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远近高低各不同。(承)接着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承起句,从各个角度看,庐山呈现不同的面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转)自然一转,为什么会这样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合)结句水道渠成,分析原因:原来是当局者迷,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富有理趣。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限,看到的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应如此。 我认为该诗道尽了王国惟的三重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第一境也;不识庐山真面目,探询“庐山面目”,云里雾里,一会峰一会岭,一会高一会低,不得要领,“衣带渐宽终不悔”,与其说是坚持不懈,还不如说是执迷不悟,此第二境也;只缘身在此山中,哈哈,原来那人早在灯火阑珊处,大彻大悟,一切了然于胸,此第三境也。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处在第二境中,身在“庐山”不知“庐山”,有几人能够大彻大悟呢!
第三题;对联(20分)
1;蝉噪西窗,扰乱诗心无意境==鸟鸣南浦,惊飞乡梦动离情
2;新月当窗,牵出离情千里远==故人入梦,惹来别意万般悬
第四题;写近体七绝一首(30分)
题目;《七绝•蚕》(要求;要有起承转合) 昼夜怀丝志不更 不图利禄不图名 织成彩锦尝尽苦 洒向人间多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