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人们欣赏这首词,都赞美“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写得好。这两句写得当然好,因为这是外表形式上主题的高潮所在,是一个思妇感情主题的高潮所在,但王国维赞美的却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这两句,说它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他是掌握了这首词感发生命的那个本质而言的,连这个思妇的悲哀,都是与恐惧生命的衰老凋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而女子看到了外界草木的凋零衰老,便恐惧自己的衰老,这是与有才干的有理想的人恐惧自己生命的衰老,在本质的感受上有相同之处的。所以王国维所说的“美人迟暮”、“众芳芜秽”,是用屈原的《离骚》所代表的有才学有理想的人恐惧生命的落空的意思来解说的。他所掌握的是那个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是从感发来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我说,词不是要重视委婉曲折表现吗?委婉曲折表现的口吻也不一样。文天祥、辛弃疾就与王沂孙的表现不一样。我又说感发的表现要结合着形象,有自然的形象,有典故的人事的形象,都可以结合着用来表现;至于表达的好坏,则可以分成两层来看。一个是表层的意思,一个是底层和本质上的意思。这是几个基本观念。当我们把这几个基本观念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对词的欣赏做一个整体的归纳了。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就像中主李的这首词,本来没有深刻的含义,可是却可以使得读者从他感发生命的本质上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小词的一个微妙的作用。中国的词就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传统-除了表面的一层意思外,还有它内涵的一个意思。你怎么样去体会它内涵的意思呢?那体会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词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个人以为简单归纳起来有三种解说和欣赏小词的路途和方式。第一类欣赏小词的方法是可以以张惠言的《词选》作代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词之“缘情造端”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指词本来是市井之间的流行歌曲,所写的内容是里巷之间的男女哀乐、男女爱情。“极命”是说发展到极点,写爱情的歌词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以道”,可以说明。“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可以表现那些有理想、有志意、有才能、有品德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的最幽深的、最隐藏的、最含蓄的,他们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怨悱的感情和悲哀。这是张惠言的说法。但我还没有讲他说词的方法,他欣赏词的路子是什么?他凭什么说写爱情的小词就可以表现贤人君子的用心呢?张惠言说,温庭筠的小词有屈子的用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词写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词从外表看,只是写一个美丽的女子懒懒地起床后画她的娥眉,然后梳妆,然后照镜子,然后戴花,然后穿上最美丽的有一对对金线盘绣着鹧鸪鸟的一个丝罗的短袄。他外表上本来只是写这些事情,有贤人君了的用心吗?很可能是没有的。而张惠言说他有。张惠言凭什么说它有呢?我今天就要给它下一个结论。我将要用西方的诠释学、符号学给张惠言的说法做一个归纳。西方理论认为一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如果一个作者完成了一首诗歌,在没有经过读者、没有经过欣赏评价的人鉴赏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art fact)而已。写得再好的作品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给一个不懂诗歌的人去阅读,他也是不能欣赏他的好处的。它只是一个艺术成品,但不是一个美学的客体(aesthetic object)。它没有生命,没有美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文学上的欣赏是从两方面完成的:一方面是作者写出一篇作品的时候,要赋予这个作品发挥功能的潜力,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这是西方符号学的说法。同样写花红柳绿,你写的有没有深刻意义,这就要看你所写的作品的形象符号有没有给你那个作品一种潜藏的、可能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刚才读了一首南唐中主的小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试想,你假如不用“菡萏香销翠叶残”而换一种说法,说“荷瓣凋零荷叶残”,这与原句平仄相同,意思也相同。这就是我刚才所提出的你的表达形式跟表达的材质以及内容的形式,还有内容的材质上的分别。“荷瓣凋零荷叶残”,是很浮浅的一句话。可是“菡萏香销翠叶残”,用“菡萏”,这样的一个珍贵、古雅的语字,不直说荷花;而且在荷叶上加了个“翠”字形容,“翠”字就不只表现荷叶的颜色的碧绿美丽,它本身也给你一种翡翠、翠玉那样珍贵的感觉,这样在材质上你就有一种珍贵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它没有直接说“荷瓣凋零”,而说“菡萏香销”、“香”在材质上也给你这么美好的一个感觉,给你很多材质方面的感觉。“菡萏”所表现的材质的珍贵,“翠叶”的“翠”字所表现的材质的珍贵,“香销”的“香”字所表现的材质的珍贵。这样,“菡萏香销”这几个带着这种材质的字汇集中起来,就发挥了一种潜力。凡是带着这种材质的字汇集中起来,就使得这一篇作品除了表面所写的荷花凋零、荷叶残破之外,还提高到了可以有象征意味的高度。它不只是表现了一种现象,而且如此集中地表现了许多美好的材质。于是,这句词就给人一种所有美好的生命都要走向消亡残破的一种本质的感觉,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一个作者创作一篇作品,你在语汇的选择上,在语序的排列上,在句法、章法的结构之中,带着多少潜力?作者要赋予作品一种发挥功能的潜在力量,而当作品被读者读的时候,就要由读者发现其潜能。会读的读者就要从作品之中把作品所潜藏的本质感发的力量都发掘出来,这才是会批评、会欣赏的读者。好,我们既然说作品中要隐藏着可发挥的潜能,那么张惠言是怎样从温庭筠的爱情词中看到贤人君子的用心,看到《离骚》的用心呢?我们刚才也提到了西方的诠释学、符号学,说作品所潜在的能力都是通过符号来传达的,是在语言符号之中潜藏着这种能力。那么读者对这些作品如何解释呢?据西方理论,在读者解释时,就将他们的创造力也加进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修养、不同学识的作者会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作品;同样,不同层次的读者也会从作品中读出不同层次的意思,于是在诠释作品时就分别做出了能发挥其不同潜能的诠释。这也是要透过作者所使用的符号来获得的。我们说它用“菡萏”而没有用“荷花”,是因为这两个符号意思虽同,本质却不同。而且符号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如果这一符号是我们传统诗歌中常常使用的符号,于是乎当这一符号出现的时候,它的作用就不只是本身这一符号的作用,而是带着传统文化的作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庭筠的“蛾眉”,在中国传统中屈原的《离骚》也使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蛾眉”是有比喻意义的,所以张惠言就会从温庭筠词中的“蛾眉”想到《离骚》中的“蛾眉”。这是由符号所代表的传统引起来的一个联想。这个“蛾眉”,常常出现在中国诗歌里面,所以这一符号就带着语码的性质,一看到“蛾眉”,便想到屈原《离骚》中的“蛾眉”了。这是张惠言从写爱情的词中看到有贤人君子用心的主要方式,所以他讲词都是从语言符号入手。他说,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深深”相当于《离骚》中的“闺中既已邃远”(“邃”就是“深”的意思),它都是从语言的符码引起联想的。我们理解了张惠言欣赏词的道路,就可以谈一谈如何欣赏王沂孙词的道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庭筠的词只是一个短小的小令,看他一个“蛾眉”的符号、就可以引起联想,但这只是一个语言符号的单独的联想。可是王沂孙的词不是短小的令词,而是长篇慢词了,所以这里边除了符号语码以外,还要有一种安排组织的功夫。长的调子是怎样安排组织的?我们所要讲的另外一种欣赏词的方式,就是刚才所念的周济这一段话:“咏物最争托意。”咏物的词最好是可以给人一种联想和感发,引起托喻之想。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说桃红柳绿,那不会给人以感动,你要在风雨江山之外表现你的内心的感动,这是第一重要的,有托意的词里面要有一种可以引起人感动的情意。周济又说:“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隶事”是用典故。词的创作可以用大自然的形象,也可以用典故中历史的形象,特别是咏物的词。你有什么话好说?一个“龙涎香”,有什么好说?“隶事”就是用典故,用典故时要用情意贯串起来,这就牵涉到安排、组织的功夫了。而安排组织是不能只凭直觉感受的。短小的令词可以凭直觉感受,长篇慢词的安排则要用思力。你就要想一想怎样说,怎样安排,不能只凭直觉,还要用一种安排组织的思力来思考,而你要安排得很好,使它“浑化无痕”,让它在感发作用方面给人完整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方面,王沂孙是很突出的。周济说这是“碧山胜场也”,这是王沂孙词的最好之处。他又说:“词以思笔为入门阶陛,碧山思笔可谓双绝”(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周济为什么在那么多的词人中只选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还有王沂孙这四个人呢?他是有他的用意的,他说初学写词要从王沂孙人手,因为词是“以思笔为入门阶陛”的。“思”是内容的情意;“笔”,是写作的技巧和结构组织的安排。词是以思笔为入门台阶的。周济认为王沂孙的词内容的情意跟它安排的笔法,这两点是“双绝”,是最高水平的。在这里,周济把王沂孙的地位抬得很高。但只是周济把王沂孙抬得这么高吗?不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也曾说,王沂孙的词是诗中的曹子建、杜子美,说他的品格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他把王沂孙抬到最高的地位。只是周济跟陈廷焯推崇他吗?不然,清朝的词人如朱祖谋、王鹏运等最有名的词学家都是推崇王沂孙的词的。陈廷焯曾说:“读碧山词须息心静气,沉吟数遍,其味乃出。心粗气浮者,必不许读碧山词。”王沂孙的词是不易懂的,应当细心玩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好处。现在一般人常喜欢读比较容易懂的词,而不喜欢读王沂孙这盛类词了。我认为既然有这一类作品,我们就应当会欣赏它。它代表了中国韵文中一种精美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再看王沂孙的另一首词。就是《天香)以后的第二首《齐天乐》,是咏蝉之作。第一次讲咏物词的时候我说过,王沂孙词中所以有这么多咏物的作品是由于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造成的。因为他是经历了南宋的败亡之后,在敌人控制下,有很多不能明说的地方。所以他不得不假借咏物词来表现自己对于祖国的怀念。除此以外,还有第二个原因。我在讲咏物词发展的时候也讲过,那是在文学发展到相当兴盛的时候,有一个文学社团,大家共同聚会,就要找一个共同的题目来作诗填词。我也说过王沂孙常常和他的朋友在一起聚会,写咏物词,其中的一部分被编成集子叫《乐府补题》。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的一个词人叫做厉鹗的,他写过几首论词绝句,里边有一首谈到了这一卷的咏物词,他说:“头白遗民涕不禁,补题乐府在山阴。残蝉身世香莼兴,一片冬青冢上心。”说是南宋败亡之后,元朝统治初期,有一个和尚叫杨琏真伽的到江南把南宋皇帝、皇后的陵墓发掘了。当时有些南宋的遗民也是王沂孙的朋友,像唐珏,也是《乐府补题)里面的一个作者,他们管他称作义士。他们这些人就把被盗发陵墓的那些被抛散的帝后的尸骨整理了,找了一个地方埋葬,并且把旧日皇帝陵墓前面的一些冬青树,移种在他们埋葬这些被发掘尸骨所在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厉鹗说;“头白遗民涕不禁。”像王沂孙他们这些经历了南宋亡国之痛的遗民,年岁都老了,头发都白了,他们的涕泪难禁,内心的悲哀是无法禁受得住的,所以他们就写了《乐府补题》,写了这些咏物的词,而这些题目是以前乐府中没有的。在哪里写的?在会稽山阴,也就是南宋陵墓的所在地,也是这些南宋词人家乡的所在地(王沂孙就是会稽人)。所以说:“头白遗民涕不禁,补题乐府在山阴。残蝉身世香莼兴。”什么是“残蝉身世香纯兴”呢?他们这一卷咏物词所谓的《乐府补题》一共咏了五种物,就是“龙涎香”、“白莲”、“蝉”、还有“莼”和“蠏”。厉鹗说:“残蝉身世”是他们吟咏秋天快要死亡的蝉,借这个物寄托他们身世的悲哀。他们所咏的莼菜,也是有他们的比兴深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什么样的比兴深义呢?是“一片冬青冢上心”。他们把被发掘的皇帝皇后抛散的尸骨埋葬了,把原来宋朝陵寝之前的冬青树移栽在他们埋葬尸骨的所在地,把故国的冬青树埋葬在自己故国的君主和皇后的陵墓之前。这是一片对于故国的忠爱怀念的情意,是一片什么心?是“一片冬青冢上心”,是埋葬在皇帝皇后的陵墓之前的一份对祖国怀念的情意。我们现在所要讲的《齐天乐》咏蝉的词,就正是包含了“残蝉身世香莼兴”的作品。你要欣赏王沂孙的词,粗心浮气是不能的。王沂孙是以思笔著称的,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欣赏王沂孙的词。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一首咏蝉的《齐天乐》词,他说: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不喜欢王沂孙的词,不讲王沂孙的词,说他好像谜语,无法读懂。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古典的语言及其所提示的语码不熟悉了。你要看王沂孙的“思笔”。头一句“一襟余恨宫魂断”,这与所咏的蝉有何相干?对他们这一类的词,你要透过他们对词的安排,透过他们的思考的思力来体会。这里有一个关于蝉的典故。有一本书叫《古今注》(作者崔豹),记载着古今传说的一些神奇的故事。《古今注》上说,从前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齐王,他对他的王后非常不好,这个王后后来就死了。她是怀着满心的哀怨痛苦而死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王后死后,变成一只蝉,飞到皇帝宫廷庭院的树上,不断发出悲哀的叫声。可能我们对这个典故很生疏,但古人不生疏。李商隐就有两句诗说:“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他说鸟应该悲哀,悲哀的是什么?悲哀的是蜀帝,因为蜀国的望帝相传死后变成杜鹃鸟了。“蝉是怨齐王”,齐国的王后变成蝉了,怨齐不对她不好。“一襟余恨”,“襟”就是胸怀;“一”就是整个的、满怀的;“余恨”,残留的恨,到死都不能消除的怨恨;“宫魂断”,因为它是王后变的,是宫中王后的魂魄,她的断魂就变成这一只哀鸣的蝉。“一襟余恨宫魂断”,王沂孙的词写得好,典故用得很贴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8 21:52 , Processed in 0.0643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