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35|回复: 9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
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我们现在所讲的,按照系列讲座的次第排下来,已是结尾的一个作者-南宋的最后一个词人王沂孙了。王沂孙是唐宋词这些词人里面最难懂的一位作者。我曾经说王沂孙是以咏物词著名的作者。我们教材上选录了他的三首词,都是咏物的作品,第一首《天香》,咏的是龙涎香,这是一种焚烧的香。第二首是《齐天乐》,是咏蝉。第三首《眉妩》,咏新月。在讲王沂孙的作品之前,我曾经把中国的咏物诗词发展的历史作过一个简单的介绍。咏物词是有几点特色的。一个就是它有一种像作谜语一样的“隐语”的性质,它是通过假借一个外物来表现一层更深刻的情意的。这个外物好像是一个谜语的谜面,而他自己所要表现的这个情意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有一种”隐语”性质的。我们也说过,我们既然要写一个外物,就要对这个外物做一些铺陈和描写。所以这一类作品也是带着一种铺陈和描写“巧谈”的性质。今天,我们要把王沂孙的词做一个结论。要透过唐、五代、两宋词的整个发展的历史,谈一谈对不同性质的词应该采取的不同欣赏的角度,并对此做一个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应该怎样来欣赏咏物词呢?怎么样判断一篇作品的好坏呢?我今天要逐步回答这些问题。先看王沂孙的作品,王沂孙这个作者,现在的同学们对他不熟悉,有一点隔膜。但是在清朝的时候,他是非常受到推崇和尊重的一个作者。清朝的时候,有一位词学评论家叫周济,他曾经选了一部词选,叫《宋四家词选》,他认为在两宋词人里边最有代表性的、最值得注意的、最有成就的、最可以作为我们后一代学习模范的四个作者,其中一个就是王沂孙,除王沂孙外,其他兰个人是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他认为学词的人要找到入门的台阶,是应该先从王沂孙下手的。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序论》中曾赞美王沂孙词说:“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旨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碧山,是王沂孙的号。他说王沂孙词的几点好处,第一是“餍心切理”,餐是满足,餍心,即是使人的内心得到满足。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沂孙所写的词在感情这一方面、在内容的情意这一方面,有很深刻的情意,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做到切理。他的细节描写也切合事物的理法。他要写一个外物,不管他写的是我们上次讲的龙涎香,还是我们这次要讲的蝉,他都能够切合这个“香”、这个“蝉”,“餍心切理”。而且不止是“餍心切理”,还是“言近旨远”。他说的语言,好像就在我们的耳目之间,好像就是写一个外物而已,可是他真正的含义,他的要旨,他的真正指向的隐藏的含义,却是非常深远,即所谓“言近旨远”。“声容调度”的“声”,是字的声调,“容”是作品外表的词藻,“调度”是他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安排。“一一可循”,他所写的,无论哪一方面,都可以给我们当做典范,是我们可以遵循的。周济又云:“碧山胸次恬淡,故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习气。”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一下,我要把我讲过的一系列的唐、五代、两宋的作品,究竟应该怎样欣赏它们,欣赏词这一类作品与欣赏诗的作品有什么不同,要对比地作一个详细的有系统的说明。我要结合着中国古老的传统,也结合着西方现代最新的文学理论来作一个说明。要说明什么呢?就是周济所提出来的,他说王碧山这个人“胸次恬淡”。“恬淡”,是没有追求功业利禄的心,是说他内心的怀抱是比较平淡的。王沂孙在《宋史》里没有传记,他的生平不见于史传,他从来没有做过达官显宦,所以周济说他“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黍离麦秀”,用的是中国《诗经》里的两句诗:“彼黍离离,彼被之苗”,和《箕子之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这两句诗都是慨叹故国的败亡。王沂孙对于南宋国家的灭亡,没有明白的“剑拔弩张”的习气,这一点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里边有豪放的一派词,如辛弃疾的词。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的遭遇,表明他是一个英雄豪杰。他“壮岁旌旗拥万夫”,带着起义的兵马从沦陷区来到了自己0家所在的南方,他的词里充满了忠义奋发的英雄气概。而现在周济居然赞美王沂孙这样一个词人,说他没有激昂慷慨的表现,没有剑拔弩张的表现是好的。这是好的吗?难道面临亡国的人,不应该表现剑拔弩张这一份忠义奋发的感情和气概吗?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在理论上不够细腻、不够完整的地方。我在讲辛弃疾词时说过,词既然是从歌筵酒席的歌女那里转移到士大夫、文人诗人的手中,文人诗人自然就在不知不觉之间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遭遇表现到他的作品里面去了,这是必然如此的。所以尽管是唐五代的作品,李后主亡国之后的作品,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也是一样要写得这样悲哀感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唐五代时的另外一位作家、后蜀的鹿虔扆,他从前蜀到后蜀,经历了前蜀的败亡。他在小词里也写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他后边又说“暗伤亡国”,那野塘之中的藕花是“清露泣香红”。可见小词里面也是可以表现悲哀感慨感情的,也是必然如此的。表现这种感情的作品绝不是坏的作品,所以在南宋的作者里面,我最推崇的是辛弃疾,因为别人还是把词当作歌筵酒席的歌词来写作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理想志意都投入到词里面去写了。然而周济居然说经历亡国的人写出来的作品,没有剑拔弩张的习气是值得赞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这是在理论上不够十分完美的地方。那么,应该怎样说呢?我认为诗和词是有分别的。它们的分别在哪里?从它的源起来说,诗有一个言志的观念,即是说我写诗,要写我自己的感情志意。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写自己的志意。而词,是一种奇妙的文体,在我们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是惟一的这样的一种文体。在最早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是给歌筵酒席唱歌的女孩子写的歌词,没有那种言志的用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的小词,虽然有了言志的用心,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温庭筠、韦庄以后,经过晏殊、欧阳修,经过柳永、苏东坡,从苏东坡开始把酒席歌筵的曲子提高到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了,可以写自己的襟怀志意了,辛弃疾是从这个传统里面发展下来的最好的一位作者。尽管如此,但词在过去形成的传统风格的影响一直是很重要的。词虽然可以写自己的感情志意了,可是因为它在传统上过去本来不是直接表现志意的,所以词的特色是对于自己的感情志意要作委婉的表达。就以辛弃疾来说,我在沈阳讲过他的一首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表现的是他自己忠义奋发的志意。第一句“举头西北浮云”,所暗示的是西北的敌人,是西北方沦陷的、被敌人侵占的自己的祖国和故乡。他的“倚天万里”的“长剑”,象征着、代表着的是他自己忠义奋发的志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他并没有直接地说我们要收复失地,我们要打回去。这是词的最值得注意的特色。词的特色是表现的情调要委婉曲折,连文天祥这样一个忠义奋发的人,他的一首《满江红》里面有两句词也说:“世态纵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他也是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志意的。原来北宋沦陷时,有一个北宋宫中的昭仪叫做王清惠的写了一首河。文天祥认为这个女子的词表现的情意不够好,所以他就假托她的口吻来写。他说外边的世态变化,纵然像翻覆的雨一样,(“翻覆雨”用的是杜甫的诗,杜甫诗说“翻手作云覆手雨”)云雨翻掌之间就变化了。但是“妾身原是分明月”,我的光明皎洁还是跟天上的明月一样的皎洁。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发展,自从唐五代以来,如温庭筠、韦庄的那些写美女跟爱情的小词,就已经有了很深远的含义了。只不过作者不一定有这样明确的用心,而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样一份情意,一个作者不能够隐满自己,他的修养、品德、感情是会自然地在作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份深远的联想。这是词的一个特色。所以周济认为,王沂孙的词没有把亡国的悲哀直接写出来是好的。这种认识不是完全的错误,因为词有这样一种特质,即使是辛弃疾的“忠义奋发”,也是往往假借大自然的景物形象来表现的。如假借“举头西北浮云”来暗喻沦陷的北方故国,有“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这种现实环境的冷漠,来表现他自己在南宋被排挤的这种悲慨。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长调需要铺陈,铺陈就要找材料填进去。而这个填进去的材料,作为诗歌的这种韵文的创作来说,是重视形象的表现的。除了大自然形象以外,还有典故、传说、神话等,就是另外的一类形象。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所写的“倚天万里须长剑”的形象就是古代的典故,是另一类形象。因为据传说在南剑双溪楼前的剑潭里,沉没了两把宝剑,这是个历史典故构成的形象。词的写作要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有的时候他所假借的形象是自然的形象,也有的时候是典故的历史形象。所以,委婉曲折本来是词的一种特色。王沂孙词没有剑拔弩张的习气,并且不作直说,这本来是词的一种特质,但他跟辛弃疾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弃疾虽不直说,但是他有一种豪壮的气势。“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你看他那种雄伟的豪壮的气势。他为什么有气势?因为他本身有这样的感情。不但有这种收复失地的感情,他也相信自己有收复失地的本领。他不只是一个在纸上谈兵的词人,而且他也是一个有才干、有谋略的真正的英雄豪杰。王沂孙的词的委婉曲折的一面,虽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可是他毕竟没有辛弃疾那种忠义奋发的精神,没有那种深厚博大的志意和感情。为什么?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在国家没有灭亡的时候既没有追求过功名利禄,在国家败亡以后,他也不曾有过真的在实践上做出执干戈卫社傻的拯救危亡的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样的人就只剩下了这样一种悲哀,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了。国家灭亡以后的作品是亡国之音,所以写得悲哀。它充满了对过去往事的思想和怀念,这是他不得不如此的,是外在的环境跟自己本身的感情品格结合的结果。诗词这个东西,你是什么样的感情和品格,是无法隐藏的。你必然表现出那样的感情和品格。这是从王沂孙本身来说的。可是从写作的方式上说来,他是合乎词的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又云:“咏物最争托意。”他说咏物的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争托意,是要有深刻的含义,因为诗歌这类作品主要是先有一份感发的生命。“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才“形诸舞咏”。你如果确有一份蠢蠢欲动的情意,在你内心摇荡,那么你写出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地带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童。可是你还要注意到,能感之,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是尽管你有感动,甚至是一百二十分的感动,但是你没有写作的修养和训练,你还是写不出好诗的。所以除了“能感之”以外的第二个因素是“能写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在你的文字语言的传达上,真的能够把你的这种内心性情的摇荡表现出来,才是好的作品。你如果只看见一个外物,青山碧水,绿草红花,每个人都看得见,你看见了以后,内心感动了吗?清朝另外一个词人况周颐曾写过一本书叫《蕙风词话》,他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看外在的风雨和江山,不管是斜风细雨,是狂风暴雨,是青山碧水,绿草红花,在“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眼睛所看到的以外,更有一份打动我内心的地方,心中感到有这样一种摇荡性情的感动力,那么这就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孕育的开始。你要能够把你的这一份感动,用最恰当的字句传达出来,这就是言中的“意”。至于传达得是不是成功,就要看你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的能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的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曾说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一个是它的次序,表现在“语序轴”上,看你的语序是怎样安排的。还有就是你所选择的语汇是一个什么语汇?同样说一个美丽的女子,你用的是什么样的语汇?你用的是红粉?用的是红妆?用的是蛾眉?用的是美人?用的是佳人?你用的是哪一个语汇?每一个语汇,它们各自表现了不同的品质。我在辽宁师大中文系和各位老师见面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说我在第一次讲座的时候曾经提到了诗歌的写作有表面的意思,有材质的意思,问我具体该怎么看?我现在对我上次所说的话,仔细地说明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Content form,就是内容的形式,还有Content Substance就是内容的材质,还有Expression Form是表达的形式,和Expression Substance是表达的材质。什么叫表达的形式呢?即如李璟的《山花子》词有这样两句:“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代表荷花的意思。《尔雅·释荷》说:“其花'菡萏’。”所以“菡萏”就是荷花。你用哪一个语汇?你是用荷花这个语汇呢,还是用菡萏这个语汇呢?这是表达的一个符号,一个外表,一个形式。这是表达的形式。你选择一个表达符号,这个符号就是表达形式。但“菡萏”与“荷花”两者在表达的材质上有不同,因为荷花在品质上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通俗,比较一般性的,可是你用了“菡茜”两个不常见的比较古雅的字,就表现出一种让读者感觉到比较珍贵的品质,这就是表达的材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看整首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一作'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我们现在就要讨论到内容的形式和内容的材质的问题了。所谓内容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的最表面的一层意思。以这首词来说,它的内容的形式上最外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南唐书》记载着说:南唐中主李璟写这首词,是交给一个乐师叫王感化的。可知这本来是为了演唱的一首歌词,作者没有要写自己的情志的意思。内容写什么呢?中国词的传统本是写美女爱情、相思离别的。这首词从内容的形式的表面一层意思来看,写的是思妇,是闺中的妻子怀念她远方征夫一首相思离别的词。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主要的意思是在这首词的下半首“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二句。这是这首词的主旨,是它的内容的形式一方面的意思,是它的内容最表面的一层意思。可是它还有所谓内容的材质的一方面的意思呢。什么叫做“内容的材质”呢?就是除去它表面上所写的一个闺中怀念征夫的思妇的感情以外,它真正感情的本质上表现是什么?它的材质上表现的是什么?刚才我说了,这首词从外表上来看,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这是这个女子看到外面的风景:荷花也调零了,荷叶也残破了,秋风在水池中寒冷的吹起来了。当花草凋零的时候,女子就想到了我的容光,我的美好的年华,是跟这草木一样也会凋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说这首词的内容的情意。《古诗十九首》写一个怀念远人的妻子,也曾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所以一个思妇的悲哀是恐惧自己的年华老大,而她这种感发的情意是由外在的景物引起的。所以这首词的内容的形式在外表上只是写思妇之情,而在整个的本体上的材质则是表现了一种年华、容光、人的生命,跟草木的生命一样的共同的凋零的恐惧和悲哀。对于这个女子而言,虽然从外表的情事来说,是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但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是年华的衰老和草木生命一样的凋零,所谓“还与容光共憔悴”。这是它所隐藏的真正感情上的本质,是他的内容的材质上的重要的一点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8 21:52 , Processed in 0.0760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