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49|回复: 0

[其他] [转帖]中国楹联第一人---刘孝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中国楹联第一人---刘孝绰

      徐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既有叱咤风云的楚汉精英项羽、刘邦,也有中华烹饪 绝技的开山先师彭祖,还有才华横溢的目录学鼻祖刘向.我这里要说的又是一位重要的文学 大师刘孝绰.
      据《梁书?刘孝绰传》《南史》等文献记载:刘孝绰(公元 481-539 年) 、 ,本名冉,小字阿士, 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 , 就能"代父草诏诰" .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 友,被人誉为"神童" .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 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 ,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 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又据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刘孝绰 是《文选》的主要编撰人.孝绰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 孝绰仗气负才,幼时尝言: "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 "凡不合意者辄直言诋訾,加上性 格乖忤,与世不融,结果得不到提拔,官也就做到秘书监为止.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孝绰,不仅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更受到皇太子萧统的敬重.按理, 有了这样两重背景,这位"彭城才子"应当有机会大展宏图了.然而,问题就出在他"仗气 负才""性格乖忤"的牛脾气上. , 武帝普通六年(公元 525 年),时任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和一个"彭城到洽"的 学士,同做太子的侍读. "初,孝绰与到洽友善. "后来, "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 鄙其文,洽衔之. "这样,就和这位同乡暗中结下了冤仇.有一次孝绰携妾入官府,被到洽知 道了,于是向皇帝参奏一本,弹劾孝绰.罪名是"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名教隐 , 秽" .省,就是皇宫禁地.刘孝绰的行为属于伤风败俗,不可告人,因而获罪罢官.虽然有史 书评论说"携妾入官府,似不足与此罪相值" .但这件事,可能让刘孝绰对宦海沉浮有了新的 认识.具有戏剧性的是,刘孝绰被免职后, "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 .皇帝还将自 己新写的 《籍田诗》 , "先示孝绰" 可见梁武帝还是非常赏识刘孝绰的. , 隔了两年 (大通元年) , "孝绰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 ,后再次成为太子仆.此后,刘孝绰还吃过一个小官司,即任 尚书吏部郎时,因"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 .仅仅接受人家"一束"绢,便被起诉,可 见有人存心和他过不去,好在这起诉讼,对他没有太大影响, "顷之,迁秘书监" .大同五年, 卒官,时年五十九岁.梁元帝为孝绰墓铭云: "鹤开阮瑀,鹏翥杨修,身兹惟屈,抉摇未申" . 阮瑀、杨修皆三国名士,褒赏惋惜之情,充塞字里行间. 抛开刘孝绰自己的诗文不说, 从学术上, 他一生有两件事值得记述: 第一是帮助萧统编撰 《文选》 ;第二是开创中国楹联之先河. 《文选》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著作权虽然记在昭明太子萧统的名下,但 功劳还是应该属于刘孝绰.首先,刘孝绰在萧统九岁时就担任了他的"洗马" (亦作"先马" 即太子出行的先导官) ,这个才气天赋的皇太子,一定是受到老师刘孝绰的熏陶和指导,才有 可能成长为一个学问家的, "昭明文章繁富,特命太子仆刘孝绰集而序之" .其次,刘孝绰比 萧统年长二十岁, 《昭明太子萧统年谱》 据 记载, 《文选》 开始编撰的时间大约在天监十五年, 当时萧统只有十六岁,从年龄和学识的任何角度,作为"洗马"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 对《文选》的立意、选题、定稿,必然起主导作用. 《文选》 的编撰, 独具慧眼, 注重风格的典雅, 文字的骈丽, "自谓毕乎天地, 悬诸日月" . 文章专注文学价值,不选经、子,史书也只录"辞采" "文华"的部分. 《文选》初成总量达 "千卷" ,后精选成三十卷,分三十八类,包括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及较有文采的史论传赞 等共七百余首(篇),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余人,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还有不少精彩篇 什,也赖此得以保存和流传,所以《文选》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学著作. 《文选》传世,也是 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特别到唐宋,倍受世人重视,成为学子们争相诵读的主要经典,故民 间有" 《文选》烂,秀才半"之谚.后人诠注《文选》的也不少,如唐显庆年间李善注释六十 卷;唐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五臣注》等.现在敦煌、 台湾、日本都有《文选》印本或残卷留存.
    第二是对楹联的贡献.楹联,就是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艺 术奇葩,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它不是诗,也不是词,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 形式,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名胜、庙宇、宫殿、厅堂、居室,乃至农家小院,猪舍、牛栏,凡是有中国人活动的地方,无处不无它的身影.每逢新春佳节,大红纸书写的喜庆春联, 恐怕要染遍整个中国!楹联的这一特点,是任何其它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楹联的历史悠久,和汉字同宗同源,她孕育在先秦两汉,鼎盛在明清,现代又是一个发展高 峰.最早认为,楹联的起源是后蜀主孟昶(公元 965 年)自题的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经谭嗣同考证,中国的第一副楹联,就是刘孝绰在罢官后书写的.联曰: "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 .这副对联,充分反映出这位"彭城才子"的"乖忤"性格.谭嗣同 的考证,不仅把楹联的历史上推了 400 多年,而且引证出徐州是中国楹联故乡的重要史实. 现在,刘孝绰作为"中国楹联第一人"的论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刘孝绰的三妹刘令娴,也是一个出众的诗人,她继哥哥贴出对联之后,也贴一联与之呼 应.联曰: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这副对联明显是在替兄长罢官鸣不平.如果说刘孝绰开创了中国楹联的先河,刘令娴也当重记一笔.令娴善诗能文,她的文采在南北朝时期就 以"清拔"著称.令娴丈夫徐悱,即前文提到的仆射徐勉之子,较早辞世,勉欲为儿子写悼 词,不料令娴先成《祭夫》一文,辞情凄怆,感人至深,只好搁笔.历史上才子不少,才女 则寥若晨星,刘令娴堪称"彭城才女" ,故不得不记之.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岁月的磨练,能 读到这位才女的诗篇, 也属不易, 特录令娴诗一首作本文的结尾: "日落应门闭, 愁思百端生. 况复昭阳近,风传歌吹声.宠移终不恨,谗往太无情.只言争分理,非妒舞腰轻"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8:18 , Processed in 0.0636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