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唐诗百话》施蜇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屈原《九歌》中的四句。“葉下洞庭初”,即“洞庭波兮木葉下”。这是点明“怨”的时季。但《九歌》原文在此句下还说明在这个秋风落叶的时候,盼望神来的吉日,预先备好酒食,以供迎迓。“与佳期兮夕张”,在《九歌》中是迎神之词,在此诗作者所暗示的意义,却是希望丈夫归来的吉日。许多诗人运用古典成语,往往含有歇后的作用。即用的字面是上句,用的意义却在下句。这也是读诗时应当注意的。  你如果理解了第一句的双重意义,就能体会第二句并不单是承接上句的字面意义,它同时还承按了上句所暗示的意义。第二联是描写这个与丈夫“久离居”的女人的孤寂之感。露浓则天寒,天寒而无人共枕,就觉得被冷了。月落则即将黎明。到了黎明时候,锦屏中还是空虚无人,可知整夜的闺房中,始终是独自一人。  第三联上句“欲奏江南曲”,此句亦必须先了解《江南曲》的内容,然后才能了解它与下句的思想关系。据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云:江南曲是古代相传的曲子。古词有“江南可采莲,莲葉何田田”,又云:“鱼戏莲葉东,鱼戏莲葉西,鱼戏莲葉南,鱼戏莲葉北。”看来是很早期的江南民歌,故歌词非常素朴、简单。吴兢说,后世人作《江南曲》,内容都是“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据此,可以了解这一联诗是说:我本来想写几篇描写良辰美景、及时行乐的《江南曲》,可是为了要争取时间,封发寄到蓟北去给你的信,《江南曲》就无心作了。蓟北、辽西,都是当时军人远征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联结束全诗。急于要封发的信,也没有别的内容,止是表示我和你离居已久的惆怅心情而已。这并不是表示信的内容简单,而是表示满纸都是离情别绪,顾不到写别的家务事。此诗题目是《綵书怨》,另有一个版本作《綵毫怨》,意义均同。“书”是信札,“毫”就是笔。这结尾一联是照应了诗题的。  五言律诗的格调形成于武后朝,文学史上虽然归功于沈、宋,但我想上官婉儿也一定有一份功绩。但看此诗,工稳不亚于沈宋。对仗贴切是她祖父的遗教。“江南曲”本来不是此诗中必要的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偶,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可以欣赏她对法之灵妙。  《全唐诗》第二十九卷所录女诗人诗,有许多是出于传奇小说,未必真有此作者,故不可尽信。现在选录几首作者较为可信而诗极好的。  盛小丛是晚唐时越中(绍兴)歌妓。大中年间,李讷为浙东观察使,夜登城楼,听到歌声激切,极为赞赏,命人将歌者找来,才认识是盛小丛。当时监察御史崔元范在李讷幕中,将奉召入京,李讷置酒送行,席上就命盛小丛唱歌劝酒。在座的主客都作了诗。盛小丛唱的是她自制的曲子:  突厥三台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  日旰山西逢驿使⑤,殷勤南北送征衣。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边塞词。首联二句极自然,极豪放,声调又响亮。第三、四句写驿使忙于为边疆战士输送寒衣,题材也极能表现边塞风光。女诗人的作品中,象这样的诗极少见。读此诗,可以想象,盛小丛必然是个豪迈的姑娘,不是娇柔的女士。当时李讷首先赋诗:  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蛾。  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  王莽时,御史的官名为“绣衣执法”,故后世以“绣衣”为御史的代词。“南国佳人”指盛小丛。“敛翠蛾”即蹙紧眉头,表示送别的情绪。“曾向教坊听国乐”是李讷自述曾在长安听过教坊乐工所奏的国乐,代表国家的第一流音乐。结句说:现在为你送行,重新再请听一遍盛小丛的歌声。这是把盛小丛的歌唱比之为教坊里的乐曲。  崔元范也赋了诗,李讷幕下的判官杨知至,也有一首诗,均保存在《全唐诗》中,今不再抄录。不过杨知至诗的起二句云:“燕赵能歌有几人,为花回雪似含颦。”似乎盛小丛是个北方人,流落在浙东为歌妓的。我想江南歌女恐怕不会作这样豪放的歌词。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月英是江淮间的妓女,也是晚唐人。她有《送人》一首,在唐人绝句中,可以列入佳作之林。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这首诗大有神韵,但是得之于自然,不是刻意琢磨出来的。平望是吴江上的驿亭,送人上船都在此地。“鸳鸯相背飞”是象征手法,不是实指鸳鸯。“两人同去一人归”,岂非“鸳鸯相背飞”了吗?  徐月英还有一首不全的诗,现在仅有二句,也可谓佳句: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二句被宋代女词人聂胜琼偷了去,补凄成一首:《鹧鸪天》词: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几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①古人编诗集,把他最好的一首编在卷首第一篇,称为“压卷”。这个名词,用到后世,泛指全集中最好的作品,不一定编在卷首。  ②宋玉有《登徒子好色赋》,讲到有一个东邻姑娘,在墙头上偷看了他三年。鱼玄机诗用此典故,寓意要邻女自己去找爱人。  王昌,魏晋时人,风神俊美,为时人所赏。但无薄倖事。此诗仅为借用而已。  ③昭容,皇后宫中女官名,为九嫔之一,位正二品。  ④见本书第六篇。  ⑤此句《升庵诗话》所引作“昨夜阴山逢驿使”,似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96.六言诗   我国初民时代的诗歌都是四字一句,最早的如《尧民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等谣谚,皆见于古书所引。《诗经》是周代诗的结集,全是四言诗了。大约到战国后期,南方的楚国人歌唱四言诗的时候,在句中或句尾加上一个和声“兮”,于是开始出现了五言句,例如:  吉日兮良辰(《楚辞·九歌》)  瑶席兮玉瑱(同上)  嫋嫋兮秋风(同上)  广开兮天门(同上)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楚辞·九章》)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同上)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楚辞·远游》)  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同上)  “兮”字的作用是一个音符,用以表示它上面那个字应当曼声吟唱。过些句子,形式上虽是五字句,但还不能说是五言诗句。到后来,这个“兮”字被换上一个有意义的实字,于是才成为五言诗句。例如汉李延年作歌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不知”是衬字,除掉它,就是句法整齐的五言诗。它代替了周代的四言诗,成为汉、魏、南北朝时代诗的主要句式。这首早期的五言诗,还看得出从“兮”字改用实字的痕迹。如果我们把它写成以下的句子,意义并不缺少:  北方兮佳人,绝世兮独立。  一顾兮倾城,再顾兮倾国。  倾城兮倾国,佳人兮难得。  由此可知,五言句既然比四言句多了一个字,它的思想内容也应该多一些。如果五言句可以删去一个字而无损于它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一个多馀的字。宋人说:一首五言律诗,一共四十个字。要如四十位贤人,缺不得一个。其实不但是五言诗,七言诗也何尝不是这样。每句之中,不能有不起作用的字。以一般的情况来讲,周秦的四言诗发展而为汉魏的五言诗,每一个诗句的内容都有所充实。从五言而至七言,也同样应使诗意随字数而增加。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秦以前,汉族人的语言,纯用单音词。一词一义一音。《诗经》里的四言句,多数是以二字为一个音节,两个音节构成一句。诗歌句法的音节结构,用偶数,不用奇数。这种习惯,发展并表现在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赋。但同时,人民的语言中,复音词日渐多起来,偶数的四言句往往不够表达一个概念。在音乐方面,以四言诗合乐,又觉得呆板。于是兴起了新的诗歌句式——五言。从此以后,诗句字数不从偶数发展,而从奇数发展。故五言诗变而为七言诗。  六言诗是四言诗向偶数发展的一支细流。它最初也起源于楚歌,在五言句中加一个衬字: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楚辞·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同上)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同上)  折疏麻以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同上)  每句六字,是偶数;但音节是每句三个,是奇数。例如第一例:“夫君”、“未来”,是两个音节。如果不用“兮”字,则单独一个“望”字,止有半个音节。添一个“兮”字,便凑合三个音节。第二例更为明显。“帝子”、“北渚”,两个音节。“降”字唱时用曼声,才成为一个音节。由此可以悟到,六言诗是五言诗的曼声改为实字。不过改曼声为实字之后,句子结构必须是整齐的三个音节(2+2+2),不能象楚辞句法的“望+夫君+兮+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言诗是指六个都是实字的诗体。任昉的《文章缘起》说六言诗起于汉代的谷永。杨慎说:《文选》注中引董仲舒琴歌二句,亦六言。时代在谷永之前。谷永的六言诗,今已失传。董仲舒的琴歌非全章。现在可见的六言诗有孔融所作三首,今录其第一首:  汉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乱乘衰。  僣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晋代的陆机有乐府诗《董逃行》,也是六言句。今抄录二章:  和风习习薄林,柔条布葉垂阴。  鸣鸠拂羽相寻,仓庚喈喈弄音。  感时悼逝伤心。  日月相追周旋,万里倏忽几年。  人皆冉冉西迁,盛时一往不还。  慷慨乖念凄然。  孔融所作三首,已佚失题目,内容都是写董卓弄权肆虐的政治情况。陆机所作五首,都是慨叹人生多故,盛衰无常。二诗形式一致,都是以五句成篇,这恐怕不是偶然相同,而是配合乐曲《董逃行》的节奏写作的。孔融所作,可能也是《董逃行》的歌辞。因为《董逃行》的内容正是写董卓之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机还有一首乐府诗《上留田行》,六言九句,亦可注意。六言诗用于乐府歌辞,为什么最后都以一个单句结束呢?  嵇康有六言诗十首,各有题目,很象是一组詠史诗。今抄录二首以见一斑:  惟上古尧舜  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  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  东方朔至清  外以贪汙内真,秽身滑稽隐名。  不为世累所婴,所欲不足无营。  十首诗全是逐句用韵,仍是乐府诗的形式,因此我怀疑六言诗起源于魏晋乐府歌曲。当时诗体质朴,这些诗实在没有诗味。现在我们且看三百年以后梁、陈诗人陆琼的一首六言诗:  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锺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诗题为《还台乐》,见《乐府诗集》,可知也是乐府歌辞。六言六句,又是一体。中间“夜饮朝醒”一联,极为精妙。韩愈诗“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酒中留上襄阳李乡公》),大有皎然所谓“偷意”的嫌疑。  初唐时,李景伯、沈佺期、裴谈,各有一首《回波乐》词,都是六言四句。沈佺期词云: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回波乐是舞曲。唐中宗时,内廷宴会,命词臣作歌词。沈佺期才从岭南赦回,尚未恢复牙笏绯袍,故作此词,表示希望。“齿录”对“牙绯”,也是假借对,“录”是“绿”的谐音。  以上从汉魏以来直到初唐,六言诗作者虽不多,但也未尝绝迹,所以我说这是诗史中的一股细流。不过从所有这些作品看来,六言诗仅用于乐府曲辞,而不是文人抒情述志的的诗体。所以古本书籍中仅称“六言”,而不称为“六言诗”。  到盛唐时,王维写了七首六言诗,描写他在“辋川”庄园中的闲居生活。今选录四首:  辋川六言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诗了。平仄粘缀,词性对偶整齐,可以称为六言绝句了。但是音调平板,不适合于吟哦,只能供朗诵用。“桃红复含宿雨”一首是著名的,但又见于皇甫冉诗集。  王维的诗友刘长卿也有五首六言诗,今选抄其二:  送陆澧归吴中  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  故山南望何处,秋水连天独归。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瓜步寒潮”一首又见于李嘉祐诗集中。《全唐诗》中还有许多六言诗,互见于几个人的集中,最多的是中唐诗人。大约当时六言诗盛行,互相传抄传诵,以致混淆了作者。“清溪落日”一首共八句,首尾用散句,中间二联用对句。这样,六言诗发展为律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窦弘馀的诗集中,有一篇《广谪仙怨》,也是六言八句。他在诗序中说:玄宗在安禄山乱时,逃难入蜀的路上,很后悔不听张九龄之言,以致国家不可收拾。因此谱了一支笛曲,名曰《谪仙怨》。以寄托他悼念贤臣之意。这个曲子在大历年中盛行于江南。刘长卿降官为睦州司马时,在一处宴席上听到这个曲子,就谱作曲词,但刘长卿并不知道这个笛子的来历和寓意,因而他补作一首,名曰《广谪仙怨》,意思是增广刘长卿词的内容。  根据窦弘馀所述的故事,后世词家就把刘长卿这首六言诗改题为《谪仙怨》,把八句分为上下片,每片四句,于是这首六言律诗一变而成为词了。不过,不要紧。韩翃有《送陈明府赴淮南》和《河上寄故人》二首,都是六言八句,无论如何,总该算是六言律诗了。  六言律诗作者甚少,绝句则愈作愈好,宋代诗人如康伯可、王安石、秦观、参寥子等,都有很好的六言诗。现在选录张继一首,以结束唐人六言绝句。  奉寄皇甫补阕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六言诗从古代乐府歌曲中解放出来,成为不合乐的诗的形式,为时不久,又被唐代新流行的歌曲吸收进去。与刘长卿、窦弘馀同时的韦应物有一首《三台》、一首《古调笑》,都是六言句的曲词。  三台  冰泮寒塘水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衡门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古调笑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建有《宫中三台词》二首、《江南三台词》四首。《三台》是当时新行的小曲,故后世称为《三台令》,认为是一个词调名。今选录《江南三台词》二首: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城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青草湖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  万里三湘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王建也有《调笑》一首,即韦应物的《古调笑》,大约这是一个古代传下来的曲子,故韦应物加“古”字。后世称《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絃。  絃管,絃管,春草昭阳路断。  戴叔伦有一首《转应曲》,就是《调笑》: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茄一声愁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边塞词,在唐诗中亦为仅见之作。韦、王、戴三家所作,句式,韵法都相同,已成定格,故后世划入词调,名《调笑令》,或《转应曲》,但南唐词人冯延巳有三首《三台令》,却就是《调笑令》。由此可知,《转应曲》或《调笑令》,就是《三台》的变体。以六言四句为本体,加了四个二言短句。今选抄冯延巳一首:  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  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  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六言句不但用入了唐五代的曲子词,也用入了北曲小令。请读一支元人张小山的《晚步》,调名《天净沙》:  吟诗人老天涯,闭门春在谁家。  破帽深衣瘦马,  晚来堪画:小桥风雪梅花。  以上叙述了六言诗的起源与流变。另外,还有一首顾况的《渔父引》,六言三句,尤其是中唐六言诗的新体。但此诗不见于顾况诗集,而见于宋人记录。黄山谷、徐师川都很爱此诗,全文借用来作为《浣溪纱》的上片。因为无法证明此诗确是顾况所作,更无从知道这三句是否全篇,题目是否原有,故只能作为附录,以备参考。  渔父引  新妇矶边月明,  女儿浦口潮平;  沙头鹭宿鱼惊。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97.联句诗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五年)春,起造了一座柏梁台。此台用香柏为梁,故名柏梁。元封三年(公元前一O八年),在柏梁台上开宴,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能作七言诗者,可以坐于上席。于是皇帝首先作了一句七言诗,亲王、大将军、丞相等按官位高低每人接下去作一句,都用皇帝所作第一句的韵脚。从此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首连句体的《柏梁诗》。“柏梁诗”既是诗题,又是诗体名词。后世的一切联句诗都可以称为“柏梁诗”或称“柏梁体”①。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三年)十一月,柏梁台被大火烧毁。“柏梁诗”遂成为此台唯一的纪念文献。  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围交戟禁不时(卫尉卿路博德)  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清谳决嫌疑(廷尉杜周)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  擞道官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刺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东掌)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枅樽栌相支持(大匠)  枇杷桔栗桃李梅(大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梁王以下二十二人都是文武官员,每人作诗一句,讲他自己的职责。例如太常卿是礼乐官,他管的是“撞钟伐鼓”。宗正卿是主管皇族的,所以他知道“宗室广大”,贵族愈多。京兆尹是首都市长,他最怕“外家”和“公主”,他管不了。大官令是管理果树园的,他不会做诗,只会凄合果名七字。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而上林苑是皇帝的猎场,“走狗逐兔”是他的本职。最后还有二人:郭舍人是武帝的管家,东方朔是文学侍从,此二人都以滑稽著名。故以诙谐的诗句结束。郭舍人说:我咬宫女的嘴唇,甜得象饴糖一样。东方朔说:我做不出七言诗,窘得简直没有办法了。  这里有许多官名,如大鸿胪、大司农、执金吾、京兆尹等,都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年)所设置,元封三年还没有这些官职。梁孝王名武,是汉文帝的儿子,元封三年以前早已去世,怎么还能“从梁来”。这些都是疑点,因此有人以为是伪作,但此诗见于《三秦记》,即使是后人伪作,时代也相当早,它仍然可以说是最早的联句诗。  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有一个贾充,历官尚书令、司空、太尉。他娶李丰的女儿为妻。李丰得罪被杀,他的女儿也判处流徒。贾充便再娶郭配的女儿。后来李女得赦回来,皇帝允许贾充兼有二妻,称为左、右夫人。可是郭夫人不许李夫人同居,贾充只得为李夫人另建住宅而不与郭夫人往来。李夫人名琬字淑文,郭夫人名槐,字玉簧。李夫人有文才,贾充去看她,二人联句成诗一首。这是比较可信的一首最早的联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妻李夫人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恐但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亦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每人二句,用同样的韵脚。贾充问:谁在屋子里叹气?李夫人说:我叹气是为了怕夫妻的情义有所缺损。贾说:夫妻情同胶漆,我的心终不改变。李说:这很难说,日月也有离合。贾充说:不用担忧,我们二人是彼此知心的。李说:只要你说话算数,我就与你一起过活。  此后,联句诗绵延不绝。齐代诗人谢眺似乎很高兴和朋友联句,他的诗集中还有七篇连句诗:其中《阻雪连句遥赠和》一篇,是和江革、王融、王僧孺、谢昊、刘绘、沈约共七人的连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谢朓首唱。这首联句诗不是七人在一起时同作的,是用通信方法互相赠和的,故题目说明是“遥赠和”。这又是联句诗的创格。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元帝萧绎有《宴清言殿作柏梁体》,是摹仿汉武帝与群臣联句,每人各作七言一句,叙述本人的职责。可惜全诗已亡佚,仅存三句。  梁武帝萧衍有《清暑殿效柏梁体》一首,也是与群臣联句,每人作七言一句,各人讲他的本职。  梁简文帝萧纲有《曲水联句》,是他为皇太子时与朝臣王台卿、庾肩吾等人的联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赋咏曲水。太子作结句。  梁诗人何逊也喜欢联句。他的诗集中有联句诗十六首,都是每人作五言四句,有《拟古联句》、《相送联句》、《至大雷联句》、《折花联句》等,题材有所扩大了。但象《送褚都曹联句》一首,全文止有四句,句下都不注明作者,显然是只保存了他自己所作四句,而没有保存其他作者的诗句。  齐梁以后,联句之风冷落了一时。到唐初,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大破突厥后,宴请突利可汗于两仪殿,也效法汉武帝与群臣联句为柏梁体。《全唐诗》中收此诗,联句者为淮安王、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王禺】,太宗首唱七言一句。其后,高宗李治有《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一首,仅存高宗首唱“屏欲除奢政返淳”一句。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七一O年)正月五日在蓬莱宫大明殿看吐蕃人骑马之戏,也和群臣作了一首柏梁体联句诗。这首诗共十四句,中宗首唱之外,参加联句者十三人。皇后、公主、昭容作六句,都是女诗人。最后由吐蕃舍人明悉猎作结句,这又是联句诗的新样。以后几朝皇帝,不见有与群臣联句的记载,但中宗李昂与柳公权的联句却又是唐史上著名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开国以后三朝皇帝的提倡,联句诗在唐代繁盛起来。《全唐诗》第二十九卷所收全是联句诗。从李白、杜甫起,有颜真卿、顾况、皎然、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段成式,直到皮日休、陆龟蒙,从开元、天宝至唐末,联句的风气没有中止过,可知联句诗特盛于唐代。  唐代的联句诗,有二人联句或数人联句。有每人作二句或四句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言的。但都是数人合作一诗,共赋一事一物,而没有对话体。象贾充和李夫人的对话体联句诗,文学史上恐怕仅此一首。  李白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是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联句。李白先作二句,高霁续作二句,韦权舆再续二句,最后李白又作结尾二句。颜真卿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参加者有皎然、陆羽等二十八人。颜真卿作五言二句为首唱。接下去每人续作二句,成为一首五言五十六韵排律,这是作者最多的一首联句。  李益有《天津桥南山中联句》一首,参加者为韦执中、诸葛觉、贾岛,主客共四人,每人作五言一句,合成绝句一首。这是最简单的联句诗。诗云:  野坐兮苔席,(李)山行绕菊丛。(韦)  云衣惹不破,(诸葛)秋色望来空。(贾)  李绛、崔群、白居易、刘禹锡四人的《杏园联句》是每人作二句的七言律诗: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绛上白二十二)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居易上主客)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禹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6:49 , Processed in 0.0687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