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情思,他的笔法,也确实是好。光只是以咏蝉来说就已经是很好了,而还不只如此,因为这些遗民是通过蝉来寄托他们亡国的悲哀,而当时南宋被发掘的陵寝,有皇帝的,也有皇后的,所以“一襟余恨宫魂断”。不但有这么美丽的词句,而且有这么深刻的托意。王后变成了蝉,蝉是怎样地生活?“年年翠阴庭树”。每年夏天,它都在庭院碧绿的树阴中鸣叫。“翠阴庭树”,一方面是用典,另一方面也还有他的情意,什么情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的诗咏《蝉》说: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你现在就可以看到咏物方式的不同了。李商隐是完全从这个物的直接感受来说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为你栖身的地方这么高,所以你只能餐风饮露。你能像鸟那样地啄食地上的蝼蚁这些个昆虫吗?不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徒劳恨费声”,你一天不断地从早到晚地放开了喉咙在叫,谁听你叫?谁关心你叫?谁理解你叫?李商隐对于蝉的感发是直接的感发。王沂孙写蝉是绕着典故转了一个圈子,经过了思想安排出来的,这是两种不同咏物的方式。还不止如此,我引李商隐的这首诗,还不只是要用李商隐的诗跟王沂孙的词作一个对比,我是要借着李商隐的这一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来说明王沂孙的“翠阴庭树”一句词。绿色的树,本来是美丽的,可从蝉的感受来说,是“碧无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栖身在这碧绿的树上,鸣叫这么悲哀,整天不断地鸣叫,你们哪一片树叶对我关心了?你们哪一片树叶对我了解了?我从白天叫到夜晚,到五更寒冷的天气,我的声音都叫断了,可你们哪一片树叶对我关心了?所以是“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王沂孙的词“年年翠阴庭树”一句,一方面既合于《古今注》上关于齐王后变为蝉在庭树上哀鸣的典故,而另一方面结合李商隐的诗来联想那“年年翠阴庭树”,同时又有“一树碧无情”的悲慨。那翠阴,那美丽的碧树是无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样讲,是我故意这样联想吗?不是的。古人欣赏诗词,能在诗词中看到比较深的意思,得到比较大的感动,是因为当他们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引起这样的联想。而这样的联想只是我们中国这些古典的诗人学者才有的吗?不是的。西方最新的文学理论也是这样讲。我也不是说,我们什么都有,我们什么都是好的。不是的。很多成就我们早已有了,但我们不会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建立过像西方那样精密的、那样完美的、那样博大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使用一些抽象的评语,所以青年人不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说,什么比兴,老讲比兴,我们才不要听。他们不知道这比兴之间所讲的本来就是人基本的意识活动,是人的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时的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但是创作的恨源,也是宇宙一切认识的根源。我们所谓“比兴”所掌握的,其实正是那最基本的两种心物交感的形式:从心到物,从物到心。我刚才说,中国的古人喜欢引证,说这个古典,那个古典,是我们才喜欢这么引证的吗?不,你去看一看艾略特的《荒原》,里边都是古典。西方的理论就恰好可以给我们的这些解释作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他们叫做Iatertexturality(书篇联想轴)。我们以前讲过了,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说,我们的语言有语序的一个轴线,有联想的一个轴线。“蛾眉”这一语汇是个语码,可引起联想轴上的联想。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理论又说,你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可以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说,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这是绝对重要的,西方的理论上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接受美学,在读者反应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这一点,不管从中国古代的理论来说,还是从西方最新的理论来说,这都是想要更深入地欣赏一篇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这就是书篇联想轴。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句诗正可以用来结合王沂孙的词句“年年翠阴庭树”来体会。我们刚才说,长调都要辅陈,都要安排,所以他后面就写了蝉的生活,“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王沂孙之所以被周济赞美,是因为他“思笔可谓双绝”。你看他写的蝉过什么生活?“乍咽凉柯”的“咽”,呜咽,好像哭泣一样的叫声。蝉在那么寒冷那么高的枝头上啼叫,从这个树枝飞到那个树枝,从这一片茂密树叶的树阴之中移到那一片树叶的树阴之中。而且按我刚才讲过的表现的形式跟表现的材质来看,他所用的材质上的形容词是什么?“乍咽”的是“凉柯”,“还移”的是“暗叶”。不管你呜咽嘶鸣的场所,不管你生活迁移的场所,一个是“凉柯”,一个是“暗叶”,你的环境就是如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乍”就是才,它才离开了凉柯,又飞到了暗叶,都是寂寞凄凉的;不管是在凉柯之上,还是在暗叶之中,蝉总是“重把离愁深诉”。它往复重叠的鸣叫所表现的都是离别的愁恨,蝉跟她的配偶-齐王离开了,那是离愁。以寄托来说,南宋的这些皇后,有的被带走了,被俘虏了,有的死亡了,她们的坟墓却被发掘了。所以不管是在凉柯之中,也不管是在暗叶之下,它所鸣叫诉说的都是离愁、“重把”的“重”是再一次,永远不断地诉说的那是离愁。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是写经过了一场风雨之后。本来蝉就是凄凉的,何况“过雨”之后,现在也就更凄凉了。“瑶佩流空”,“瑶佩”就是蝉。蝉为什么叫瑶佩?这是这一派的词人用思力安排出来的。原来古人的玉佩有蝉形的,叫玉蝉。这个蝉飞过去了,就是“瑶佩流空”。“瑶”就是玉,“佩”就是蝉的形状。“瑶佩流空”,就是经过了风雨的吹打,蝉栖身不住,就飞到了另外一棵树上去了。“五筝调柱”,是蝉飞过去的声音,这声音好像是又换了一个音调。你要知道弹筝的时候,把柱(弦底下支弦的柱)一调整,音调就改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瑶佩流空,玉筝调柱”,是说蝉经过了风雨的吹打,它弹奏出来的、它鸣叫出来的是一种更悲哀的音乐的声音。我现在又要说到书篇的联想轴了。冯正中有一首小词,说“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从表面上看,小词都是说美女和爱情。这首词是说谁在弹一个美丽的钿翠装饰的筝?而在弹的时候,把筝弦下面的玉柱移动了一下,“谁把钿筝移玉柱”。在弹筝的声音之中,在筝的声调改变之中,就有“穿帘海燕双飞去”,一对海燕穿过了帘幕飞走了。表面写的如此,联想的内涵就深了。当代学者、香港饶宗颐教授说:“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这两句词引起他的感想是“叹旋转乾坤之无人采”(饶宗颐《人间词话评议》)。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所想到的是筝的声音的改变、弦柱的推移,是代表了国家形势的改变。冯延巳是南唐的作者,当南唐走向败亡的时刻,南唐的国势一转变,所有的情事都改变、都消失了。饶先生有过这样的说法。因此王沂孙的“瑶佩流空,玉筝调柱”,也就可以使人有这样的联想。像我刚才这样讲,很良多年轻人可能认为,这是中国的老古董,老先生们就喜欢这么胡说。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西方也重视这种联想,这就是所谓“书篇的联想轴”。王沂孙说:“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用典是这一派词人的特色。他们都用典故,都用隐语,这是咏物词的特色。为什么要说“镜暗妆残”呢?因为中国古人有这么一个传统的语码,就是“蝉鬓”。因此说蝉的时候,常是跟女人的鬓发结合在一起的。相传曹魏宫中有一宫女叫莫琼树,她把自己的发型梳为蝉鬓,望之缥缈如“蝉”。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头发从两边梳出来,像蝉的两个翅膀一样,望去是张开来的,而且好像是透明的,这种头发的装束就叫做“蝉鬓”。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典故。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黑色的鬓发如同蝉翼。这是一个传统,是一个语码。既然把蝉说成是蝉鬓,比作一个女子了,这个蝉还梳它的鬓吗?“镜暗妆残”,镜子上满是尘上,被暗尘封锁了,过去美丽的妆束也已经残毁,不那样美丽了。虽然如此,可是她的头发还没有改变。“为谁娇鬓尚如许?”已经“镜暗妆残”了,但是你的头发为什么还是这么娇美的形状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过陆放翁有一首小词,他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算我“镜暗妆残”,环境都改变了,我的娇鬓是仍然存在的。从所咏的蝉来说,他感情感发的情意是很不错的了。如果结合着他的时代背景来说,南宋有一个孟皇后,死尸被挖掘出来以后,她的头发还是完好的,黄金簪还插在头发上,这与当时的情事相符合,所以王沂孙的词真是“思笔可谓双绝”。他的安排的手法,他的感发含蕴的力量,有的是一读就知道的,有的是要你想一想才能体会的。读王沂孙的词你要想一想,要讲一讲,你才能体会到他确实是有这么深感动的意思。这是上半首。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半首“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在讲《天香》这首词的时候,我曾提到“铅水”两字出于唐朝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是说汉武帝立了一个很高的铜柱,上面有一个铜人,铜人两个手托着一个盘子,承接空中的露水,用这露水可以调和长生不死的药物。汉朝灭亡以后,曹魏的时候,就把金铜仙人迁移走了。在讲《天香》的时候,我也曾引这首诗的“忆君清泪如铅水”一句,说这个“铅水”只是作为一个语码出现的。然而在这首咏蝉的《齐天乐》里的“铜仙铅泪似洗”,这一个典故不只是作为一个语码,而且是作为一个结合着蝉的整个的典故出现的,是说这个金铜仙人流下了沉重的泪水,脸上像被泪水洗过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铜仙”为什么“铅泪似洗”?是因为“叹移盘去远”啊!因为他悲哀,因为这个铜仙被推倒了,因为这个铜盘被迁移走了,因为汉朝灭亡了,因为曹魏把金铜仙人和他的承露盘都给移走了。而金铜仙人的“铅泪似洗”,金铜仙人的“叹移盘去远”,与蝉何干?这就是王沂孙思想的深刻之处。因为“移盘去远”,所以“难贮零露”,盘子不能再存接那天上的露水了,盘子都拆毁了,倒下来了,还接什么露水?接露水这个典故与蝉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民的命运一定与国家相关。当一切都被摧毁了,一切都败亡了,你作为一个蝉还有露水吗?所以王沂孙的思笔真是深刻。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美王沂孙的思笔深刻,还需要举一些例证加以说明。同样是咏物词,同样是写蝉要饮露水的故事,在与王沂孙一同结社聚会,共赋咏蝉的十四个人中,思笔就有高下之分。例如一个作者写“绰约冰绡,夜深谁念露华冷”。说蝉的翅膀很薄如透明的冰绡,在深夜那寒冷的露水降下的时候,谁关怀它?谁想到它的寒冷、孤独、寂寞的生活?这个意思只是一层。另一个作者写道:“绡衣乍著,聊饮人间风露。”说蝉有冰绡般的翅膀,好像一个女子穿着冰绡的衣服。它姑且地饮一点人间的风露(蝉本身是很高洁的,不吃世间污秽的东西,它只是吃一点人同的风露而已)。这个意思也是比较单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作者说;“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作为一个蝉,只饮一点天边的风露。又有一个作者说;“与整绡衣,满身风露正清晓。”说正是破晓最冷的时候,它满身披着风露,要把冰绡似的翅膀整理整理。这四首词也不是不好,也都切合了蝉的生活,可是与王沂孙比较起来,就显得比较浅显、比较单纯。而王沂孙所写的“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却层层转折,寄托了深远的悲慨。所以周济赞美王沂孙“思笔可谓双绝”。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边一句“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是说蝉已经衰老、多病了,他的翅膀已飞不起来了。“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骆宾王咏蝉的诗。“病翼惊秋”,那触目惊心的秋又来了,死亡就到了。”“枯形阅世”,蝉已慢慢地枯萎了,这个枯萎的蝉曾经看遍人世的盛衰。这里句句说的是蝉,也句句有他自己家国的悲哀。“消得斜阳几度”,秋天快要僵死的蝉,还能忍受几天黄昏的日落?没有几天,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2:10 , Processed in 0.05987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