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诗论词话] 古文觀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僖公九年夏,會于葵丘,尋盟,且脩好,禮也。王使宰孔賜其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夏,齊侯與諸侯在葵丘相會,重申前盟,並且增進彼此的友好,這是合禮的。周天子派宰孔賜祭肉給齊侯,說:「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孔把祭肉賜給伯舅。」齊侯要下階拜賜。宰孔說:「再來還有命令。天子命孔說:『因為伯舅年事已高,加上對王室有功,所以加賜一等,不用下階拜受。』」齊侯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就近在眼前,我小白怎敢受天子的寵命,而不下拜呢?恐怕在下敗壞禮法,給天子帶來羞辱,敢不下拜嗎?」下階,拜賜;登階,拜受。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僖公十五年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讎,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慼,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十月,晉國陰飴甥會見秦伯,在王城訂盟約。秦伯說:「晉國和睦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人民以國君被俘為恥又傷悼失去親人,不怕徵稅徵兵以立圉為君,說:『必定要報讎,寧可事奉戎狄。』士大夫愛國君也知道他的罪過,不怕徵稅徵兵以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恩德,至死不變。』因此不和睦。」秦伯說:「晉國人認為晉君的結果會如何?」陰飴甥回答說:「人民憂慮,認為免不了被殺;士大夫將心比心,認為一定會被釋回。人民說:『我們害了秦,秦國哪裡肯讓國君回來?』士大夫說:『我們已經知道罪過了,秦一定讓國君回來。有二心的就捉了他,服從了就釋放他,恩德沒有比這更深厚的,刑罰沒有比這更嚴厲的了。服從的人懷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懼刑罰。這一次的戰役,秦國可以稱霸了。幫助他回國即位卻不能使他安定,甚至還要廢掉他,這是把恩德變為怨仇,秦不至於此吧。』」秦伯說:「這正是我的意思。」於是把晉侯遷移到賓館,送他七牢之禮。注:晉獻公寵愛驪姬,殺了太子申生,而立驪姬之子悉齊。於是晉國諸公子重耳、夷吾等,均逃亡在外。夷吾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歸晉即位,是為晉惠公。然而晉惠公即位後並沒有實現割地給秦的諾言,之後又接受秦的賑災,在秦國饑荒時又坐視不理。於是秦穆公於魯僖公十五年出兵攻晉,戰於韓原,晉敗,晉惠公被俘。此文即晉大夫陰飴甥於晉戰敗後至秦國求和時與秦穆公的對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子魚論戰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楚人攻打宋國以救援鄭國,宋公將應戰,大司馬公孫固進諫說:「上天拋棄商國已經很久了!君王還想復興,這是得不到寬恕的。」宋公不聽。冬十一月,己巳朔日,宋公和楚人於泓水交戰。宋軍已列陣,楚軍還未全部渡河。司馬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還沒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宋公說:「不可以。」楚軍已全部過河但還未成列,司馬又請求攻擊。宋公說:「還不行。」等到楚軍成列後才攻擊,宋軍打敗了。宋公大腿受傷,左右衛士全部陣亡。宋國人都埋怨宋公。宋公說:「君子不傷傷者,不捉頭髮花白的人。古人打戰時,不在險隘處扼阻敵人。我雖然是亡國的後代,還不至於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子魚說:「君王不瞭解作戰。強敵因地形險隘而未列陣,這是老天幫助我們。阻扼攻擊,這不是很好嗎?還怕不會戰勝呢!況且這些強悍的楚兵,都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是老頭子,捉到就抓回來,何況是那頭髮花白的人?讓士兵知恥,教他們作戰,就是要殺敵。受傷而還沒死的敵人,為何不能再殺他?如果不忍心殺害受傷的敵人,那麼一開始就不該殺他;如果同情年長的敵人,那麼就該向他們投降。三軍是用來打勝戰的,金鼓是用來激勵勇氣的。為求勝戰而出動軍隊,在險隘的地方阻扼敵人是可以的;鼓聲大作士氣高昂,攻擊不整齊的敵軍是可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郤畏偪,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呂甥和郤芮怕受到迫害,準備放火燒宮室而且殺晉侯。宦官披請求進見。晉侯派人責備他,並且拒絕接見,說:「當年在蒲城你來追殺我,君王命你第二天到,你當天就到。後來我跟狄君在渭水邊打獵,你為惠公找機會來殺我,命你第四天到,你卻第三天就到。雖然是奉了君命,但又何必那麼快?當年被砍下的衣袖還在,你還是走吧!」披回答說:「臣以為君王回國之後,就應該知道為君之道。如果還不知道,恐怕將會再有禍難。奉行君命不得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為君王除害,本當盡力而為。蒲人、狄人,對我來說算什麼?現在君王已經即位,難道不會再有像在蒲、狄時的禍難嗎?齊桓公不記被管仲射中帶鉤的舊怨而任用他為相,君王如果和他相反,又何必命令?走的人一定很多,豈止臣一人而已?」晉侯接見了披,披向晉侯報告了禍難。三月,晉侯暗地裡到秦國的王城會見秦伯。二十九日,晉侯宮室被燒。瑕甥、郤芮沒找到晉侯,於是趕到河邊,秦伯誘殺了他們二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晉侯賞賜跟隨他流亡的人,介之推從不談賞賜,賞賜也從沒給過他。介之推說:「獻公的九個兒子,只剩君王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離棄他們。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君王還有誰?這是天意立君主為王,而那幾個人卻自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做盜,何況是冒取上天的功勞當做是自己的呢?下位者把罪過當成義理,上位者賞賜他們的罪惡,上下相互欺蒙,這就難和他們相處了。」介之推的母親說:「何不去討賞呢?就算到死,能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既已責備他們的罪過還去效法,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的了!況且已口出怨言,就不該再受他的俸祿。」介之推的母親說:「也讓他知道一下,如何?」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隱遯了,哪用得著文飾?文飾就是求顯達了。」介之推的母親說:「你真能這樣嗎?那我和你一起隱遯。」於是隱居到死。晉侯找不到介之推,就把?上作為他的祭田。說:「這是用來表示我的過失。」並且表揚好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夏,齊孝公攻打我國北方的邊境,衛國人攻打齊軍,這是春天時僖公尋求洮盟約的原故。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師,並且要他先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齊侯還未進入我國的邊境,展喜就出境去見齊侯,說:「敝國國君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光臨敝國,特派下臣來來犒勞齊軍並聽令於君王。」齊侯說:「魯國的人怕嗎?」展喜回答說:「人民怕,士大夫則不怕。」齊侯說:「屋舍像懸掛的罄空空的,四野也無青草,仗著什麼不怕?」展喜回答說:「仗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護衛周室,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不可相害。』盟約藏在盟府,由太師掌管。桓公因此連合諸侯,調解他們的不和,彌補他們的缺失,挽救他們的災難,這是彰顯舊有的職責。到了君王即位,諸侯期望著說:『會遵循著桓公的功業吧。』敝國因此不敢聚眾保衛,說:『難道繼位才九年,就拋棄王命荒廢舊職?這樣對得起他的先君嗎?君王必定不會這樣的。』仗著如此所以不怕。」齊侯於是收兵回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泰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對晉侯無禮,而且和楚親近對晉有二心。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佚之狐告訴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軍一定會撤走。」鄭伯聽從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還不如他人,現在年老了,更是不中用了。」鄭伯說:「我不能早任用你,現在危急而來求你,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對你也是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夜裡,燭之武用繩子吊下城去。見了秦伯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如果滅掉鄭國對君王有利,那敢請煩勞左右。越過他國以遠方的土地為邊邑,君王知道它的困難吧。哪裡用得著滅鄭來增加鄰國的土地?鄰國擴大,君王削弱啊!如果捨棄鄭國作為東方道上的主人,使者的往來,鄭國可以供應所缺,對君王也沒有害處。而且君王曾經對晉君有恩,晉君許諾以焦、瑕二地作為報答。結果早上才渡河,晚上就築牆設防了,這是君王所知道的。晉,哪裡會滿足呢?既在東邊的鄭國開拓疆域,又想在西邊擴展領土,如不侵蝕秦國,將到哪裡取得土地呢?侵損秦以利於晉,唯請君王考慮。」秦伯十分高興,和鄭國締結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衛,就回去了。子犯請晉侯截擊秦軍,晉侯說:「不可以,如果不是他,我沒有今天。受人幫助而回過頭來害他,這是不仁;失去秦國的親善,這是不智;以紛亂取代整齊,這是不武。我們回去吧。」晉侯也撤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蹇叔哭師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回秦報告說:「鄭國派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秘密發兵前來,就可以佔領鄭國了。」秦穆公去向蹇叔咨詢意見。蹇叔說:「勞動軍隊去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過。軍隊辛勞戰力衰竭,遠方國家又定有防備,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一定會知道。辛勤勞苦而沒有斬獲,必定會有怨恨叛逆之心。再說行軍千里,有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不聽蹇叔的意見。召見了孟明、西乞、白乙,令他們從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為他們送行,說:「孟明啊,我眼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到他們回來了。」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十歲,現在墳上的樹都可以兩手合抱了!」蹇叔的兒子也在出征的隊伍中,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一定在崤山攔擊我軍。崤山有兩座山頭,南邊的是夏后皋的墳墓,北邊的是當年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會到那裡去收拾你的屍骨。」秦軍向東出發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觀止 卷二
篇名 作者 目錄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文公十七年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宣公三年齊國佐不辱命 左傳‧成公二年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呂相絕秦 左傳‧成公十三年駒支不屈于晉 左傳‧襄公十四年祁奚請免叔向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季札觀周樂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子產壞晉館垣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傳‧昭公元年子革對靈王 左傳‧昭公十二年子產論政寬猛 左傳‧昭公二十年吳許越成 左傳‧哀公元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蒐于黃父,遂復合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與會,齊難故也。書曰「諸侯」,無功也。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池為質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話翻譯晉侯在黃父檢閱軍隊,於是再次會合諸侯於扈地,這是為了平定宋國的內亂。魯文公沒有與會,是由於齊國入侵有災難的原故。《春秋》書僅記載「諸侯」而不書諸侯名字,是因為此次會盟沒有功效。當時晉侯不肯和鄭伯會面,因為他以為鄭伯背晉而親楚。鄭國大夫子家派執訊使者帶封信,是給晉國的趙宣子,信中說:「敝國國君即位的第三年,就請蔡侯一起事奉貴國國君。九月,蔡侯來到敝國,再前往貴國,敝國因為侯宣多作亂,敝國國君因此無法和蔡侯同行。十一月,消滅了侯宣多,就隨蔡侯朝見晉君,事奉貴國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敝國國君的嫡子夷,到楚國請求陳侯一同朝見貴國國君。十四年七月,敝國國君又到貴國朝見,以完成陳侯歸服於貴國的事。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國前去朝見晉君。去年正月,燭之武前往貴國,是為了使太子夷前往朝見晉君。八月,敝國國君又前去朝見。以陳、蔡如此靠近楚國,卻不敢對晉國有貳心,那是敝國的緣故。雖然敝國這樣事奉貴國,為何還不能免於誅責呢?敝國國君在位以來,一次朝見貴國先君襄公,兩次朝見貴國國君靈公。敝國的太子夷與幾位臣子,先後到過絳都。雖然我們是小國,再沒有比這更盡禮數的了。如今大國說:『你沒有讓我稱心如意。』敝國只有等待滅亡,再也不能增加什麼的了。古人有這樣的話:『頭怕尾怕,剩下的身子還有多少是不怕的呢?』又說:『鹿臨死也顧不得呦呦的叫了。』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對待,那小國就會以人道事奉;如果大國不以德對待,那小國就會像臨死的鹿一樣。急迫地無路可走,只能狂奔冒險,急迫時還有什麼可選擇的呢?貴國的命令沒有準則,我們也知道面臨滅亡了。只能將全部兵力派到鯈地等待,就聽貴國執事的命令了。鄭文公二年,曾到齊國朝見齊桓公。四年,為齊國攻打蔡國,也和楚國取得和議。處在大國之間,而聽從於強國的命令,這難道是敝國的罪過嗎?大國如不諒解小國,小國就無處可逃命了。」晉國大夫鞏朔到鄭國講和修好,趙穿、公?池到鄭國作人質。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宣公三年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5:53 , Processed in 0.0957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