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王佐邦《诗词津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片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暗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个鲜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贬在远方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所杀的友人嵇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家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己?quot;沉舟"、"病树"似地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采用了即景抒情的手法。就这首诗的结构来看,有实情的直抒、白描,有虚境的比喻、寄托,二者相融形成诗的意境,故称"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贬在远方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所杀的友人嵇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家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己?quot;沉舟"、"病树"似地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采用了即景抒情的手法。就这首诗的结构来看,有实情的直抒、白描,有虚境的比喻、寄托,二者相融形成诗的意境,故称"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后,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凡是咏物的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一般不在篇中出现。咏梅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梅字;咏菊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菊字;咏雪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雪字;以此类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这样的毛病:咏物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又在篇中重复。据说,谜语是从咏物诗词衍化而来的,你见过谜面上出现过谜底的字吗?写诗填词都应该"惜墨如金",力避字重、义重,即使出现在题与篇之中,也显得累赘,臃肿。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一。
    前面曾介绍过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幅出猎的大写意画,但其中的"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是"托古言志","西北望,射天狼"是"托物抒怀"。这些又是"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所以就词的全篇来说应是"虚实相融"式的形象思维。
    现在不少初学诗词的老同志的作品中常有这样两种缺陷:一种是抒情直露,不会用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现概念化和图解的毛病;另一种是咏物、写景、怀古等作品,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意来选择画面,勾划着色,而是作纯客观的白描,致使物象缺乏灵魂,或者寓意平淡。所以,学会形象思维,应该是这些同志提高创作水平的主攻方向。
    从上面所例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不是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包括知识学问、生活功底、思想情操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艺术修养。正如钱钟书所引西人文艺评论所说:"大家异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而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谈艺录》201页)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邦《诗词津梁》

 

五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这句话的意思,除了"诗要用形象思维"之外,我以为,还包涵诗歌的两大特点:一是艺术夸张,二是含蓄蕴藉。这两点往往也是初学者的难点。
    诗歌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它和其他文艺形式,如散文、小说、戏剧等相比,往往更需要凭借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乃至幻想,进行艺术夸张。因为在区区数行里,若是实话实说,慢条斯理地平铺直叙,是很难把情意表达充分而强烈的,所以必须极度夸大或缩小某些事物的特征,使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典型生动,表达的情意更加充分,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
    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首推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自己也说:"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李白的诗,表达情意毫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离奇惊人的幻想。例如《南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原"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又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妙语烘托、渲染,寥寥二十字,以奇想奇句,把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一腔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他的传世名篇《蜀道难》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之所以激荡读者心弦,就是由于它的极度夸张。青天,在飞机发明之前是根本上不去的,而上蜀道比上青天还难。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但正由于这种大吹、特吹、奇吹,形成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白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大都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夸张而创作出来的,例如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映衬"举杯消愁愁更愁"。《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嶷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谁有这么大的酒量啊!正是这种艺术夸张,把诗人豪放不羁、深沉愤懑抒发得痛快淋漓。用"波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横江词》)描写江中波涛汹涌;用"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举手可近月"(《登太白峰》)形容山高;用"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形容风大;"燕山飞雪大如席"(《北风行》)形容雪大;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形容情深。这些艺术夸张可谓大气包举,想象飞腾。最使人惊心动魄的,是那首描写北方妇女对战死丈夫的怀念和悲痛的《北风行》的最后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怎么可塞呢?这里偏说黄河捧土可塞,而思夫之妇的恨却难裁。寥寥两句,烘托出思夫之妇的愁恨、悲愤何等深广而强烈!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总是把艺术夸张同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也对,浪漫主义创作需更多地借助于艺术夸张。但艺术夸张并非浪漫主义?quot;专利",现实主义创作同样需要艺术夸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赞颂李白"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不是极其夸张的吗?他的诗歌的艺术性特点之一,是善于运用强烈的艺术对比,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区区两句,集中了当时巨大的社会内容----尖锐的阶级对立。尤其那些描写战争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劳苦大众带来深重苦难的诗篇中的名句,充分发挥艺术夸张的效果,读来动人心魄。例如: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阁夜》)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岁晏行》)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将情意融合于景物之中。例如《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伤别,花也掉泪,鸟也惊心!又如《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粗、这么高的柏树啊!他用这种夸张手法描写武侯祠中古柏,意在象征诸葛亮人格的伟大,表达诗人的崇敬。他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在深刻揭示现实生活的同时,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兀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以奇特的幻想,表白宁愿自己"冻死"来换取天下穷人的温暖。
    毛主席诗词,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诗歌优秀艺术遗产、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抒发革命豪情方面,可以说是独步当代,形成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夸张的创作手法。这里以他在长征途中所写的《十六字令三首》为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在加注的民谣中说:"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而词中偏偏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同李白在《北风行》中"黄河捧士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的艺术夸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毛主席的"未下鞍"是用民谣来反衬的,李白的"黄河捧土"是用典故来反衬的。《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自量也。"为了极度夸张,什么典故,什么民谣,什么天经地义,我偏偏跟你唱反调!"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不仅极写山的高峻,而且烘托出"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象,抒发征服困难之后的喜悦与自豪。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宏伟场面,象征着红军纵横驰骋,英勇激战的情景"万马战犹酣"更突出了红军愈战愈强、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使用了离奇的幻想。现实生活中哪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巨剑、利剑!诗人正是用这种超现实的艺术夸张,歌颂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锋芒所向,锐不可挡,及其在中国革命中起着擎天柱的作用。
    明人胡应麟说:"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如果说,上面所举的艺术夸张,属"大则须弥";那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则属"小则芥子"。
    前面提到的所谓"老干部体",其缺点之一,就是写得白淡、平直,缺乏艺术夸张。解决这个问题,须作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靠技巧磨练。首先要弄明白,作诗与作文不一样,作诗是"感情用事"。人一动感情,愤怒时说气话,高兴时说狂话。气话、狂话都是过头话,也就是夸张。所以写诗词,你首先要爱憎分明,直面现实,具有歌颂或咀咒的激情。这种激情是艺术夸张的内在动力。所以你不想写、或写不出来,没有那激情时,你就别勉强自己(初学时练习除外)。其次,你不论写什么----咏物、写景、抒情、叙事,必须跳出你所写的对象的框框,充分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是超越一切时间、空间限制的,诗人可在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神鬼、怪异间,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再次,多读点书,广泛积累知识,认真体察生活。艺术夸张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以渊博知识的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沉淀为基础的。 正如鲁迅说的:"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可见艺术的"夸大其词"是"夸而有"、"夸而可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还含有"诗贵含蓄"的意思。诗词不能写得太直、太露、将想说的说白了、说完了,而是要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现在有一种时髦诗,叫作"朦胧诗"。其实,我国古典诗词就有点"朦胧"的传统。但这种"朦胧"不是故意写得晦涩难懂,而是以片言只语留给读者去回味、琢磨、咀嚼出更丰富的内涵来,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钱钟书散文》533页)他又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谈艺录》227页)风骚是中国的诗歌的源头。史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中国诗歌从鼻祖开始,就讲究这种含蓄蕴藉。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引用的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第一句:"一为迁客去长沙"。当时李白明明被流放去夜郎,而诗中偏说"去长沙"。这"去长沙"三字,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是李白自视非常高,自比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与贾谊同具廊庙之才,然而却怀才不遇;其次,渲泄无辜受害的愤懑。他参加永王起兵,平安史之乱,出于爱国爱民之忱,却"附逆"罪名流放夜郎,这不是同贾谊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一样的冤屈吗?第三,既冀希再回到长安,又对前途祸福莫测。贾谊流放长沙几年之后,被汉文帝召回长安,但也未被重用,文帝向他"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后拜为梁怀王太傅,小王堕马而死,他感到当老师的责任重大,"哭泣岁余,亦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诗歌中这种并不明说,而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去品味的丰富内涵,叫作"蕴藉",也叫作"包孕"。
    晚唐诗人李商隐,继承前人传统,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诗的含蓄蕴藉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唐明皇夺走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册封为贵妃,按封建礼法叫"乱伦"。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尊者讳,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宋人杨万里说得直率,"寿王不忍金闺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李商隐则含蓄得多了,他的《龙池》是这样写的: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句写唐明皇赐宴兴庆宫龙池上的场面:云母屏开,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后两句写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为什么睡不着?留给读者以回味和想象。
    有人说,李商隐是古代的朦胧派诗人,其实他年轻时是很关心现实政治的,那时写的《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重有感》:"岂有蛟龙长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则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乱政专权的宦官。这些诗并不怎么"朦胧"。后来在牛党、李党倾轧中,遭受打击排挤,随着政治上的失望,则更多地用忧郁伤感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不敢直说,于是逐"朦胧"起来。也并非都"朦胧",他的《咏史》:"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简直象大白话。他的一部分"无题"诗,确实非常隐晦曲折,表面上看是写爱情的,但是内中有政治上的隐喻和寄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诗篇,隐喻和寄托什么?非常费解。他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千多年来,解释纷纭。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慨叹当年抱负成泡影,而今政治上沦落、生活潦倒的;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追忆青年时的爱情经历的;也有的说是悼亡之作。正由于字面极美,"朦胧"得相当可以,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反成了名篇了。但过于"朦胧",就十分费解。北宋以黄庭坚为首的的西昆派诗人,颇受李商隐的影响。金末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牧的诗在含蓄蕴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诗评家把他和李商隐,并称为晚唐"李杜"。他的一些狎妓诗,思想性和格调并不高,但艺术上却很出色。他在离开扬州与相好的歌妓分别时,写了《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没有用你、女、花、美等字眼,却把歌妓的年轻美貌写得美妙绝伦。看,身姿轻盈,芳龄"十三余",好似"二月初"待放的豆蔻苞;在那富丽豪华的扬州十里长街上,高楼美女如云,而"卷上珠帘总不如"她!第二首,没有用悲、愁等字眼,却把惜别之情写得委婉尽致。前两句"无语胜有语";后两句将烛蕊变成了"惜别心",而且"替人垂泪到天明",其悱恻缠绵的情思多么深长!
    毛主席的诗词,没有革命口号、标语式的词藻,却表达了丰富、深刻的革命思想内容。以《沁园春·雪》为例,咏雪,辽阔江山尽收眼底。读者既可以从中欣赏银装世界的北国奇景,也可以从肃杀寒气中想象:白色恐怖中不自量力的内外反动派"欲与天公试比高",呈淫威于一时,但到了晴日,则江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论史,百代帝王遣上笔端。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排列在"无数英雄"四字后面,含有肯定他们历史地位的意思,而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字眼进行评说。作者在自注中说:"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说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词的末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自注:"是指无产阶级"。这三句如果"直说",那就是《实践论》一文中所指出的"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这首不足百二十字的词,横括千万里,纵贯数千年,营造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容读者恣意驰骋。正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再介绍当代大诗人赵朴初的一首妙诗。1974年批林批孔,又批《水浒传》、批宋江。江青要赵朴初写首批《水浒》的诗。赵老明白,批这批那,实际上是批周总理,可是江青要他写 ,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写了20个字。梁山有108个好汉,其他人不写,单单写燕青,燕青有许多故事,其他的事也不写,单单写他与李师师的事。李师师是皇帝的宠妓,宋江要燕青去求李师师在皇帝前面说好话,但李师师见了燕青却爱上了他了。燕青的绰号叫浪子。他问李师师多大年纪,李师师回答之后,浪子马上叩头说:"娘娘大我两岁,我就认作姐姐了!"根据这个故事,赵老写首题为《读水浒传》的诗:"废书而长叹,燕青是可儿。名虽为浪子,不犯李师师"赵老借李师师暗喻江青作为第一夫人,谁敢犯你呀?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极为机智的含蓄,江青究竟琢磨出来没有?现在无从考证,但这首小诗却充分反映了赵老在那人妖颠倒的岁月的高风亮节,和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大智大慧。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含蓄蕴藉可谓诗歌的"中国特色"。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结束的,比我所知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人寻味的事实。"(《钱钟书散文.谈中国诗》534页)他举了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朱帘,深坐频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另一首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又举了许多疑问式的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这种"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同上535页)正如古诗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诗若是"矫揉造作的肯定和鲜明",就"剥夺了读者们玩索想象的奢侈"。(同上536页)他在另一本书上说:"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谈艺录》42页)可见诗的神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含蓄蕴藉方能体现出来。
    我们老同志写诗填词,抒发革命感情,还想借以阐明点革命道理。这样的作品很不容易写,"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谈艺录》231页)现在许多诗词中常常出现什么"光荣传统"、"当今盛世"、"改革开放"……等标语口号式的词汇,这就没有诗词的传统韵味了。宋朝理学盛行,理学家爱用诗来阐明理学,有一本诗集,叫《濂洛风雅》"所载理学家诗,意境既庸,词句尤不讲究。"(《谈艺录》234页)正如南宋诗人刘克庄所说:"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难怪毛主席说宋人诗"味同嚼蜡"。(《致陈毅》)清人纪晓岗批点《瀛奎髓》上写道:"诗宜参禅味,不宜作禅语"。"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取,不贵下理语。"(清《国朝诗别裁凡例》)许多老同志不是想歌颂盛世吗?这里介绍杜甫《和贾舍人早朝》的颔联:"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梅尧臣在《诗极》中写道:"旌旗喻号令,日暖喻明时,龙蛇喻君臣;宫殿喻朝庭,风微喻政教,燕雀喻小人。"通过这些比喻,来抒发诗人所追求的封建盛世。这才真是"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0 13:19 , Processed in 0.07049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