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公告]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黄材水库  

原 作
仰慕名湖久,风光自不同。山深藏宿鸟,峡远有清风。?
一堤花护岸,十里水摇红。人在渔歌里,归来意未穷。  

改 作
水库人工建,风光自不同。林深留雀鸟,浪阔隐蛟龙。?
日出千村沸,花开百里红。渔歌清入耳,兴味正无穷。  

    此作较稚嫩,有刻意模仿他人痕迹。首句不确切,水库与名湖相差甚远,不若迳作"水库人工建",这样次句便有"根",不然两句互不搭界。第二联上句"山深"不若"林深","藏宿鸟"不若"留雀鸟",下句"风"字犯复,可改为"浪淘隐蛟龙",与上联虚虚实实,扣"水库"亦较紧。五、六句有抄袭之嫌,我1994年在江西龙虎山写有《春泛泸溪》一律,三、四句为"一溪花夹岸,十里水摇红",此作被多种选本刊载,评论亦不少,这里只换了两个字,其余全部照搬,总不大好。即算我不提异议,该联置于此处也造成失粘,故我索性另外奉送一联,作"日出千村沸,花开百里红"。这样,库区情景更显得生机勃勃。结尾两句有意思,但平仄须调,用"渔歌清入耳,兴味正无穷"取代原句,似略胜一筹。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  秋 兴  

原 作
秋日新天地,兴来每醉还。清风摇树影,红日照高山。?
鸣琴天地外,歌舞海云间。浩浩天风起,坐看云浪翻。
??
改 作
未觉秋将老,探朋每醉还。望京依北斗,采菊见南山。?
日落烟村里,禽鸣树影间。禅关何必破,百味不如闲。  

    乍看似诗,细味则漏洞百出。开头便率意,胡芦提语,怎生启动下句?改作"未觉秋将老",或具几分引力。次句套用前人,然与"相逢每醉还"相去甚远,作"探朋每醉还"庶几近之。颔联离题万里,不着边际,不若借杜少陵、陶元亮之意易之,"每依北斗望京华"(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今熔作十字,古意自存,离题之病始免。五、六句稍具意,然而工夫不到,兼且失粘,总有差一灶火的感觉。改作"日落烟村里,禽鸣树影间",便有些许模样了。结语又套古人,面目全非,且一味在写景上逗留,不见一丝情语,成何体统?故另创二句收束全篇。有"百味不如闲"一结,端不负"秋兴"一题也。原作另一毛病,是重复字词频见,如"天"字三用,"天地"两用,"日"字、"风"字、"云"字皆两用,四十"贤人"席位,着如此众多"屠沽儿",哪里还见半分雅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登蓬莱阁  

原 作?
蓬莱仙境我来游,观海登楼夙愿酬。碧水蓝天辉秀阁,清风白浪美神州。?
秦皇汉武谁无死,妈祖仙姑孰解忧。除却私心人自寿,养生妙法岂他求?  

改 作
更于何处觅佳游?喜踏沧波上此楼。朝汛白生千点鹭,晚枫红染一川秋。?
秦皇汉武谁无死?神药仙丹不解忧。差幸暮年逢盛世,风光览尽复奚求!  

    原作毛病有三:起首二句虽有承接,但未能更进一层、更开一境;中两联四字并列语堆砌句首相同位置,平板呆滞且诗意不畅;结尾有跑题嫌疑。医治之法:大手术。首二句存意换形,开头设一问,为下句造势。次句取"观海登楼"之意,扩伸为"喜踏沧波上此楼",涤尽"夙愿酬"之类套语,味便不同。三、四句写景,笔力不到,"辉秀阁"、"美神州"之类字词,生硬造作,了无意趣,故另拟二句易之。"红枫"、"白鹭"一现,顿觉水天无限生机,尽来眼底,得良辰美景如斯,端不负"上此楼"也。五、六句抒情,章法上自应如此;只是两句空间不大,甚为局促。今剜去与题意无甚相关之"妈祖仙姑",另以"神药仙丹"实之。如此,则上下联有水云流转之意,顿见灵动,且为引出后文伏笔。结联有离题之感,故亦另拟。"差幸"句既有颂时之意,亦与五、六句脉络相通,共同为推出结语蓄势。第八句亦改,虽是常语,但顺势收束全篇,使诗意得到升华,全诗至此,始可言功德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老 农
?
原 作?
自小田间理弱苗,身背烈日到今朝。绉纹密织青春尽,老茧厚藏岁月消。?
每忆贫穷寒泪落,爱谈致富热情高。耄年未减壮年志,笑对金秋舞砍刀。  

改 作?
自小田间理弱苗,披风戴日到今朝。皱纹织尽青春壳,老茧磨残岁月袍。?
每忆受穷寒泪落,偶谈致富热情高。年来减负呼声起,笑对金秋舞砍刀。  

    此作原题《金秋田头访老农》,前五字意思不多,故删。诗中塑造的老农形象,尚有一定个性,感情的倾向性也较明显,只是笔力较差,除结尾一句外,其余各句多少都有些毛病,从整体上看,只能算勉强及格。首句"弱苗"二字稍嫌偏执,因语意尚通,故保留。次句"身背烈日"又偏,一忍不可再忍,是以小有改动。三、四句具体刻划老农形象,方向对头,只是笔墨单调,须得增补些比拟,方可着力。上句"绉"字应是"皱"字,或为笔误;下句孤平,为格律所不容,意思亦不甚顺畅,今统一调整为"皱纹织尽青春壳,老茧磨残岁月袍"。穿"袍"着"壳"之后,虚的东西便有形可感了。颈联"贫穷"与"致富"不对,改作"受穷"便好;"爱"字亦稍失分寸,于老农质朴形象有损,宜以"偶"字易之。结语是篇中最好的一句,只可惜上句太过空泛,使得"笑"字站不稳脚根,不如去掉"耄年未减壮年志"这类苍白的赞扬,以"年来减负呼声起"代之,下句的"笑"声便可由衷而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  秋 意  

原 作
江滨烟树远相迎,缺月浮霜万里明.水似无痕多掩映,风虽有意不轻盈。?
良宵坐久知寒重,知己言深感夜清。散发弄舟疑可取,何劳蛙井奋争鸣。  

改 作
一江烟树眼前横,好月浮霜万里明。水似含情多潋滟,风非作态自轻盈。?
长堤坐久寒疑妒,知己言深夜觉清。尚有五湖舟可弄,井蛙休向耳边鸣。  

    《秋意》一首,颇富情趣,如果不是从整体上看有些问题,单就个句而言,美妙者不在少数。此诗得到苏仲湘老的青睐,不是没有理由。现在让我们来具体探索一下该诗的得失。首句拟人本好,但于此题不适,不如作"一江烟树眼前横",与通篇更为协调。次句"缺"字不妥,既是"万里明",最好还是莫"缺",当然也不一定要"明"、要"圆",作"好月",将想象余地留给读者便佳。第三句好,倘用于另篇自是上上之选,用于此篇则稍有不宜,主要是句尾"映"字与韵脚字同声部,有多用一仄韵之嫌。第四句乍看颇美,但经不起推敲,因"轻盈"二字是褒义,前置一"不"字,便成了贬义,看作者的本意,似乎并不是要否定"风"的"轻盈",而是想否定"轻浮",殊不知词不达意,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风非作态自轻盈。"上句相应调整为"水似含情多潋滟",便是佳偶天成了。颈联单个看都是好句,拼在一起便有两个毛病,一,"宵"、"夜"犯复;二,"知"字相重。这是作者用心不细造成的小失,理顺不难,改为"长堤坐久寒疑妒,知己言深夜觉清",便自然妥贴了。"寒"、"夜"二字前置,是为了保持与三、四句"眼位"的变化,避免虚字出现在同一位置上。这是又一细处,初学者亦须多加留意。结联不好,上句"疑"字轻率,下句"奋"字多余,表意亦含混不清,试以"尚有五湖舟可弄,井蛙休向耳边鸣"二句易之,不知可以收得是篇否?此诗还有另一种改法,可以保留篇中的名句,这就是仿效黄山谷改秦少游的《满庭芳》,另换一个新韵。试改如下,聊供参考:
??
一川红树豁吟眸,明月清霜万里秋。水似无痕多掩映,风虽有意不轻浮。?
闲廊坐久寒侵膝,知己言投酒满瓯。如此情怀如此夜,何当散发弄扁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海滩即景  

原 作
红日半沉霞满天,弄潮人戏落潮滩。群栖白鹭洲汀立,扑棱惊飞上碧天。  

改 作
红日初沉锦覆川,弄潮人戏海滩前。不知谁作凌波跃,惊起群鸥乱入天。  

    原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天"外有"天"。开头一个"红天",结尾一个"碧天",五彩缤纷,倒也好看。只是如此用韵,前所未闻,如果这也算是"诗韵改革",那便真够得上胆大包"天"。我并非"杞人",此刻却也有点忧"天"了,倒不是嫌学员的诗没写好,而是不理解指导老师为什么要轻易作出举荐,如此宽容迁就,对学员有何好处?没奈何只好越俎代庖,出来胡说几句。首句状景较好,只是多出一块"天"来,于篇中不宜,故以"红日初沉锦覆川"代之,将"天"让与结句。次句欠通,须作理顺,道理无须我说。第三句与上文全无关涉,如何上承下转?且"白鹭"为淡水鸟类,去海滩上干什么?此失恐怕也属于戴嵩画牛(戴嵩画牛故事,见本书第44页《答友人》一诗的评述)之类。结句意象好,问题是前面无"根",难以成立,"棱"字违律犹在其次。现综合两句的毛病,先代植"不知谁作凌波跃"一"根",以通其意脉,然后把该出现在海上的"正点子"请出来,用"惊起群鸥乱入天"作结,如此一来,题目中的"即景"二字,便多少有些意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  菊
原 作  

秋花艳冶与春同,独爱金黄点染工。难学渊明篱下种,阳台添菊一枝荣。  

改 作
秋花艳冶与春同,独爱金黄点染工。不向陶家篱下借,阳台新吐一枝浓。  

此诗较具个性,是学员作品中佼佼者。起首二句铺垫得法,着"独爱"二字,菊花知己身份自明。第三句稍逊,意思不必说得如此明白,含蓄一点更有味。以"不向陶家篱下借"易之,似更能体现心中情结。"渊明"改"陶家"主要是音韵转折上较流利,不是非改不可。结句"添菊"不好,题目中已有,何必重复?"荣"字虽合今韵,但非确选。此句如改作"阳台新吐一枝浓",不惟用韵较前规范,且与上句呼应得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医案拾例》(七)[熊东遨] 著  

◆  雅集廿八都感吟  

原 作
骚客金秋古镇游,毗邻浙闽韵同求。门楼杰构因唐宋,巷陌神工袭夏周。?
浔里遗风洵质朴,枫溪明月倍清幽。登临又见新生面,百代沧桑一望收。  

改 作
古镇金秋喜共游,谊联闽浙韵同求。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
竹径含烟容鸟度,枫溪抱月向人流。沧桑别有新生面,天线参差出小楼。  

    这是一首酬应诗,字面较为通顺,声律上除个别字以外也大致不差,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较好。不足处是整体结构安排不甚合理,遣词用句也差些火候。通过一番疗养,可望增加可读性。首句"骚客"可以不说,因为后文有"韵同求"一类字眼,不会有人把你看作"俗客",而应突出地点,把"古镇"调到前面来。次句有两个小问题:其一,"毗邻"二字有疑问。如果"廿八都"在浙,就只能邻闽,在闽,则只能邻浙,只有在第三省例如江西与浙、闽交界处,才可以称"毗邻浙闽"。现地点不明,此疑难释。其二,"闽"字属"真韵",平声,用于此处不谐。要去掉这一疑一错,将前四字改为"谊联闽浙"就可以了。颔联写古镇的建筑风格,虽无大错,但笔墨过多,冲淡了主题。不如调整一下方向,把重点放在"雅集"上,古镇风情,只略取第五句之意便可。代拟的"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二句,在结构安排上似较合理。颈联上比之意已前移,可以略去,另造景语代之。下比状景一般化,"倍清幽"之类,应让读者从句中去体会,不应自己说出来,诗一失去含蓄,便无余味可玩。基于此,故将该句改为"枫溪抱月向人流",前面则增补"竹径含烟容鸟度"以成对。第七句意思好,是引满待发的正招,可惜结句未能中的,"百代沧桑一望收",太过抽象了,既是"新生面",就总要带及些具体内容才好。综合两句考虑,不如把"沧桑"前移,合为一句,省出空间来安排具体的"新"事物。用"天线参差出小楼"来担此纲,似较合适。"天线"虽小,却是新时代的产物,足以和通篇的"古"气相抗,构成强烈反差,使寻常的"沧桑"二字,更富意蕴。附带说一句,象"廿八都"这类小地名,最好加一简注,标明具体方位,以免读者摸不着头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  伏明霞  

原 作
腾空转体看娇娃,飞入清波水不花。今日悉尼翔彩凤,街头巷尾赞明霞。  

改 作
凌空雪鹭展风华,扎入清波水不花。一自悉尼传喜讯,满城争说伏明霞。  

    这首赞跳水冠军伏明霞的小诗,写得较为活泼,尤其是第二句,给人的印象很深。不足之处是该用比喻的地方没用,不必用的地方又用了不恰当的比喻。通篇结构虽较合理,但文字工夫稍差,还未达到优秀作品的标准。首句写直观,虽有一定美感,但难与下句匹敌,此处如能用一比 ,会使次句更为生色。试用"凌空雪鹭展风华"代之,并将次句"飞"字易作"扎",再来看整体效果,感觉就不一样。有比和无比,对于诗歌的韵味往往能起关键作关。"飞"改"扎"不为无因,"飞"字依《说文》,是"鸟反爪而升也",通常理解为向上的成份多一些,高台跳水,还是用"扎"字较合适,何况前面还有"雪鹭"作比,那就更得"扎"了。有人主张用"跃"字,理由是"跃"比"扎"雅。其实不然,"跃"字可以是头上脚下,也可以是头下脚上,无法锁定姿势,只有"扎",必须是头朝下才行。用于此处,"扎"字是专利。第三句"翔彩凤"不类,这样的比喻只能和"撒盐空中差可拟"划等号,无法向"未若柳絮因风起"看齐( "撒盐"、"柳絮"二句,是南朝谢道韫兄妹用以喻雪的句子,后者出自道韫之口,故后人多以"咏絮才"称赞女性才人)。结尾一句也不够气派,有加强的必要。今承前势,改为"一自悉尼传喜讯,满城争说伏明霞",其谁曰不然??
?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慰女足  

原 作
已见龙腾足下风,谁凭一战失精英。红装未许轻言败,茵场情长再布兵。  

改 作
已见风雷足下腾,休凭一战论输赢。让他美国人先笑,收拾刀枪再布兵。  

    原作句句有意思,但句句都说得含糊不清,有的甚至似通不通。何谓"龙腾足下风"?只怕作者自己也解释不出。这一句分明应该作"已见风雷足下腾",请问是也不是?次句又不好解得,纵然会到一点意,也要拐上几道弯,这就是前贤所说的"隔"。改成"休凭一战论输赢",我猜想作者或许会点头说:正是此意,正是此意。第三句太硬,"许"与"未许",岂是旁人硬性规定得了的?诗写到这里,应该来点回旋余地,因为前两句弓都绷得很紧,再一味紧下去,弦就要断。换一句"让他美国人先笑"如何?俗话说,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用这一句,能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结语该用强的地方忽又示弱,"茵场情长"四字实在不好,那"场"字失律且不说("场"在现代汉语里有上声,但写诗不宜,尤其是初学者不宜开头就从宽),只"情长"二字,用在刀光剑影式的"再布兵"前面就极不协调。因此,这一句也须作一些技术性调整。"收拾刀枪"虽不是什么特别的字眼,但毕竟与"再布兵"贴近些,不会象原先那四个字一样软绵绵的提不起气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学诗漫笔  

原 作
赋诗情至意为先,梦绕魂牵夜不眠。二句三年悲贾岛,百篇斗酒只青莲。?
推敲漫步千重水,锤炼甘登刀仞山。学海作舟无竟日,梅香馥郁出严寒。  

改 作
美辞深意孰为先?梦绕魂牵夜不眠。二句三年悲贾岛,百篇斗酒只青莲。?
敞怀欲纳千流细,极目须登万仞巅。但得一篙春水涨,满帆高扯顺风船。  

    此诗出自一位基本功扎实的作者之手。单看格律,已无疵可求,所微欠者,艺术表现手法而已。首句强调意在笔先,虽然正确,但这是一句老得掉了牙的旧话,翻炒并无新意。与其嚼剩馍,不如装糊涂,在"辞"、"意"问题上来一个明知故问。开篇设这一问的好处,在于无形中增强了次句的表现力度。试想一个能为诗学中的细微问题而"梦绕魂牵夜不眠"的人,不是十足的"诗痴"又是什么?三、四句妙手偶得,大好大好,诗中有此一联,便具风骨。五、六句亦工稳,只是意思停留在表决心上,与前联相比,黯然失色。两联摆在一起,就象王朝马汉对包公,那气概风神,相差得也太远了。看来这"推敲"、"锤炼"的工夫,不能只表现在字面上,还得亲身实践才行。这里,代为改出了"敞怀欲纳千流细,极目须登万仞巅"二句,不知作者以为然否?结联又是不肯花力气的现成套话,与起句一样,只能获得"正确"二字的评价。第七句的"作舟"或系"操舟"之刊误,估计作者不至于把现成话写错。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要重新加工。全诗一路下来,还未见有比兴手法,临到收篇,不妨尝试尝试。借朱子"昨夜江边春水生"之意,以"但得一篙春水涨,满帆高扯顺风船"来画上全篇句号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咏 牛  

原 作
早起耕田到日西,浑身惟有汗和泥。辛勤更爱斜阳暖,俯首撑肩又一畦。  

改 作
早起耕田到日西,浑身赢得汗兼泥。知春不待鞭声响,俯首撑肩又一畦。  

    《咏牛》一绝,饶有意味,起、结俱佳,非老手不能为此。次句"惟有"二字稍嫌绝对,别的且不说,只虻、蝇二物,在牛身上就不能免。此处还是作"赢得"较具分寸。又"和"字俗,用"兼"字较雅。第三句不好,一是"斜阳"与"日西"冲突,二是"更爱"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如取"老牛也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之意,揉合成"知春不待鞭声响"七字代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瀑 布  

原 作
万丈悬崖幽谷鸣,一帘飞泻复奔腾。排荆涌上长征路,到海犹存拍岸声。  

改 作
识遍天衢浊与清,一流飞泻出云层。漫言落地无消息,到海犹存拍岸声。  

    此诗声威、气势俱有(主要见于第四句),只可惜寄寓不深,难成大器。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前三句不着力。首句纯是凑泊,"万丈悬崖"云云,作足了势叫不响,与哑炮何异?若能割舍掉这无关大局的虚景,以"识遍天衢浊与清"的实情句代之,则可以与结句首尾呼应,激活全盘。次句"帘"字小家子气,应易作"流",末三字也是可有可无的"调研员",难起什么作用,如以"出云层"三字代镇其位,气象便又不同。第三句通,干劲也足,只是失之浮夸,很有点大跃进时期高喊"亩产万斤"的味道。现在是新时期,这旧式标语当然不能再用。补一句"漫言落地无消息"作转,似乎颇为适宜。结句好,如大象之足,立地不可动摇。正是因为篇中有此绝响,才能迫使前三句改造自新,跟上队伍。没有这最后的"一七得七",谁还会去管前面的"三七二十一"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闻 雷  

原 作
大地苍茫响一雷,威声磅礴报春回。江河冰块随波去,原野枝条发叶来。
重使人寰苏热血,再从心坎扫寒灰。惠风此后家家院,彩蝶欢飞锦蕊开。  

改 作
九重霄外一声雷,报道春光去复回。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
敢期惠雨苏时物,更借东风扫劫灰。从此神州生意满,锦霞万朵不须裁。  

    "闻雷"是个好题目,只是诗做得松松垮垮,力不足,意未深,非大滋补不足以挽其颓势。首联有意思,不精确,稍作调整后原意未失而诗味增多。三、四句状景殊无形象,不若以"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代之,如此始具蓬勃生机,不失春回气象。五、六句言情,尚未搔到痒处,改动后意思掘进了一层,诗味亦较原句足。结联取其意,上句扩大视野,走出"家家院",放眼"神州",气魄更大;下句亦显小气,不若"锦霞万朵不须裁"气象万千也。全诗由仄起改为平起,意脉一气贯通,章法严谨有序,语言亦形象精确,颂时佳构,此其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秦俑坑  

原 作
泥兵列阵护陵廷,挡住千秋沸怨声。山雾迷蒙停挖掘,秦皇幽梦暂安宁。  

改 作
泥兵列阵护皇陵,难挡千秋怨沸声。不是生前频作恶,九泉原合有安宁。  

    绝句贵在立意,不是造四句韵语了事。此诗原题为"秦俑坑暂停挖掘",可惜空有一个题目,诗意却未曾"挖掘"出来。今题目略为压缩,只写秦俑坑,集中笔力攻其一点。一番删削,诗样始具。首句"陵廷"二字别扭,不若用"皇陵"直接了当。次句反过来说才有力度,不是"挡住",应是"难挡"。古语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千秋积怨之声,又岂是一坑泥俑所能挡得住的呢?"沸怨"作"怨沸"较顺当。结二句被原题所累,形同臭弹。与其不痛不痒,不如割掉重续。秦始皇要万千泥俑陪葬,并非为了威风,实是因为内心恐惧。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宁无冤魂索命?今取此意入诗,另成"不是生前频作恶,九泉原合有安宁"二句,与前面的"难挡"二字,衔接得恰到好处。惯施暴虐于天下者,其心必惧。古今一理,秦皇岂得独免哉!此诗改毕,可发一叹。??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心 曲--为建党八十周年作  

原 作
相识青梅竹马时,身心全献与君知。多承厚爱终长记,乍接休书岂忍离。?
断线风筝悲命薄,连丝雪藕笑情痴。前缘再续人虽老,未负山盟海誓词。  

改 作
相识青梅竹马时,身心全献子应知。三生旧约终须践,一纸休书岂忍离。?
断线风筝悲命薄,连丝雪藕笑情痴。前缘再续红颜老,敢负山盟海誓词。  

    此作颇具意趣,用弃妇口吻言事,其表现手法颇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作者是一位对党有深厚感情,却被左倾路线迫害达几十年之久的老同志。诗用爱情生活作比,把这一段往事及自己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文字亦较流畅,个别地方稍有滞涩,略加润色便成佳品。首句表现早年对党的认识,恰如其分。次句"身心全献"亦好,惟"与君知"三字气不顺,易以"子应知"便是十足的弃妇口吻了。第二联意思亦不错,只是"多承厚爱"四字略嫌直白,"乍接"二字亦稍实,略易数字,作"三生旧约终须践,一纸休书岂忍离"便成流水对,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被错误处理后的心态。五、六句精彩,不惟意思好,催入泪下,造语亦极佳,"风筝"对"雪藕",妙手偶得,佳趣天成。第七句"人虽老"不若"红颜老",要拟古便拟足,否则有夹生之嫌。末句"未"字改"敢"字,以反诘口气作结,更见力度。总之,此作通篇是爱情,又通篇是党员对组织的坚贞、纯朴感情,虽从古法脱出,却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个性,这是前人所作"弃妇词"所无法比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看鳄鱼表演有感  

原 作
利牙竟不啮人头,驯化工深技一流。可恨世间多鳄口,一张一合骨无留。  

改 作
利牙竟不啮人头,驯化堪称第一流。可恨世间多鳄口,食人皮骨不曾留。  

这是一首饶有寄慨的小诗,虽词语工夫稍欠火候,但其讽世意义却是明白无误的。稍加疏浚,可成佳制。首句以惊异笔法起,好。次句"工"、"技"二字重合,故改"堪称第一流",不失原意,表达较为畅晓。末句意思明确,但稍嫌滞涩,因改为"食人皮骨不曾留",即俗谓"吃人不吐骨头"之意。批判力度似较原句为强。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医案拾例》(八)[熊东遨] 著  

◆  皮带吟   

原 作
无奈当年常紧扣,今朝有幸放宽松。若忘艰苦宽无度,恐怕山川入肚中。  

改 作
无奈当年常紧扣,今朝有幸放宽松。只恐宽松无限度,吞落山川入肚中。  

    借题发挥,极具批判力度。此诗的积极意义在于珍惜现在,不忘过去。关键是对"宽松"的理解、认识。倘在宽松的条件下无限度的挥霍,将有食垮江山之虞。原作三、四句说教意味太明,殊少含蓄,气亦不接,故改为"只恐宽松无限度,吞落山川入肚中"(用老杜失粘体),承转更有力,于原意亦不损分毫。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母校梅城中学百年庆  

原 作
糎水紫云交映辉,梅开百度斗芳菲。凌寒傲雪攀高洁,溢彩流香出翠微。?
雅韵篇篇丹手绘,风流代代园丁培。今逢盛世春无限,祝寿衔杯话奋飞。  

改 作
紫云糎水映晴晖,共庆梅花百度开。莫道设坛偏地域,但思为国育人材。?
风霜雨雪从容对,杞梓螰楠次第栽。费尽园丁多少力,山城飞出凤凰来。  

    首句音韵不畅,不若仄起改平起,"交映辉"省略不当,一并理顺作"紫云糎水映晴晖"。次句亦承前小作调整,母校百年庆典之意更明。三、四句写"梅花",跑了题也,今拉回作"莫道设坛偏地域,但思为国育人材",紧紧扣住山区中学特点,似较原句欲以梅花作比而弄巧成拙为佳。五、六句亦不顺,"丹手"或"丹青手"之略也,史无前例,不行不行。又"园丁培"三平脚,亦不妥,今略取其意,另造句为"风霜雨雪从容对,杞梓螰楠次第栽",于篇中自有特殊意趣在,与"雅韵""风流"一类套话似不可同日而语。结联亦俗,因顺势改出,有前数句铺垫,"山城飞出凤凰来"便水到渠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深圳参观"明思克"航母有感  

原 作
航空母舰海中王,装备我军壮国防。隔岸凌波随可渡,一邦两制又何妨。  

改 作
昔日称王海上行,今朝俯首卧零丁。可怜大国威风失,第一伤心是列宁。  

    原作的问题主要是联想的方向不妥,"明思克"号是俄罗斯一艘报废的航母,怎么能"装备我军壮国防"呢?事实上"明思克"今日的身份是供游人观光的娱乐场所,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再了。由于"壮国防"不能成立,所以后面的"隔岸凌波"二句亦失去了"根"。此作要改,就必须改变思维方向,重新立意。现试从今昔对比的角度另拟四句,或为一说也,持此与作者商榷,不知以为然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0 12:02 , Processed in 0.0693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