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葉嘉瑩先生—詩之賞析(之二)曹操 曹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操这个人真是一个有诗情的人。他不只是喜欢运用《诗经》,而且他的感情与五代小词的感情、与唐代诗人的感情,都有一些暗合之处。然而,这还只是表面一层的意思。事实上,这一段是写了他和刘备的关系。如果大家看过《三国演义》或《三国志》就会知道,刘备当年是卖草鞋的,很不得志,是曹操欣赏、认识了刘备的才干。《三国演义》上说,刘备被吕布打败,连两个夫人都被吕布俘虏走了,他无路可走,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对他非常好,有一次两人青梅煮酒谈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说普天之下,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才称得起英雄。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当时身为汉相,很有权势,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汉献帝不敢不听。于是他就表奏刘为豫州牧,并且亲自为刘备出兵,打败了吕布。曹操不惜代价,用心拉拢刘备,甚至对刘备的手下关羽也非常好,就是因为他非常欣赏刘备这个人才。曹操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从建安元年他一掌权,就极力要收服天下的豪杰,使天下的人才为他所用。可是他对刘备白费了心思,有一次,他派刘备带兵出去打仗,刘备带着兵一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当曹操放刘备出去的时候,他手下的谋士就对他说:“丞相你做错了,刘备虽然在落魄失意时来投奔你,但这个人不是甘居人下的人,他一定会背叛你。“不过这时曹操后悔也来不及了,刘备一出去果然就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和地位,成了曹操的—个重要对手。现在,刘备又与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可是曹操还是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你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才,什么时候才可以为我所用?每当我一想到你不属于我,我的内心就生出一种忧伤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仍然是叙述对刘备的这种怀思之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阡和陌泛指东西南北的道路。“存”,是关怀、慰问的意思。当初刘备打了败仗孤身去投曹操,是曹操不辞劳苦地出兵为他打败了吕布,为他接回了两位夫人。他说,难道我对你的一片关怀都枉费了心机吗? 难道你就是这样来报答我吗?“契阔”两个字也是出于《诗经》,《诗经·邶风》的《击鼓》有一句“死生契阔”。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说是出征的士兵死生不保,和他的家人永远地离别了。《毛传》的注解说,“契阔”就是“勤苦”的意思,出兵打仗是在生死的危险之中辛勤劳苦地生活。宋朝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契阔”是离别的意思,是说当兵的人这一走,也许生离就变成死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有位学者王先谦写了《诗三家义集疏》,他说这“契阔”是一个约结。就是说,当兵的人虽然走了,可是他和他所爱的人订下了一个生死都不违背的约结。所以“契阔”有这三种不同的解释。至于曹操这个“契阔”,我以为可能有“离别”的意思,因为接下来的“谈燕”是说聚会。曹操和刘备不是有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聚会吗?现在他说,过去我和你有过离别,也有过聚会,我们彼此都应该珍惜旧日的那一份感情。所谓“心念旧恩”是从两方面来说的,是说你虽然曾背叛我,但我对你仍然有旧日那一份感情,而你也不向该忘记我从前对你的帮助和恩惠。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按章法来说,“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这两章是一个段落;“明明如月”和“越陌度阡”这两章是另一个段落。两段都是怀思,但怀思的对象不同。前一段的怀思比较单纯,说年轻人你们就来归降好了,我要设一个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你们。而后一段的怀思就比较复杂一些,叙及当年的交往和情谊,希望对方珍惜这一份旧日的情谊。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接着又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正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在一个月明的夜晚在长江之上饮酒赋诗。月明的夜晚星星一定是稀的,这可能就是写眼前的实景。“乌鹊”,也是泛指天上飞的鸟。赤壁之战发生在秋冬的时候,而且这时又已经入夜。鸟本应早已栖宿归巢,找到自己夜间栖息的托身之所了,可是这些鸟还在飞。所谓“南飞”,是因为南方是温暖的,它们要找一个温暖的托身之所。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匝”是围,他说这些鸟绕着树飞了一圈又一圈,但是“何枝可依”——有哪一棵树是可以托身的所在?中国古人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传说中的凤凰就是非梧桐不栖,而这个鸟的形象所象征的就是:一个好的人才也不会随随便便去投靠什么人,他一定要选择一个贤明的君主来事奉。所以你看,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直到最后一段,他才说出了自己的主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真是画龙点睛,读到达里你才知道,他前边所说的那些都是有用意的。只不过那时你看不出来,所以把那些慨叹人生短暂啦,写对于所爱之人的怀思啦,都看作是—般诗人常有的感慨。可现在你才知道,他和一般的诗人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还要注意,这“山不厌高,海下厌深”也有出处,它出于《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里边,已经隐隐有一种实现霸业的雄才大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边,“周公吐哺”又是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权。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平息了武庚的叛乱,并且制礼作乐,使天下大治,后代称为圣贤的典范。周公的儿子名叫伯禽,受封于鲁。《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说,当伯禽要到鲁地去的时候,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说他从来不敢怠慢前来求见的贤士。如果在洗头发的时候有人来见他,他来不及把头发梳好,握着湿头发就出来见客。如果在吃饭的时候有人来见他,他来不及嚼完口中的食物,就把它吐出来出去见客。就这样,他还惟恐疏漏了国中的贤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说我也像周公一样的贤明,一样的礼贤下士,因此所有的人都应该归心于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曹操的《短歌行》,它在古今众多的诗歌中是很有特色的。因为,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之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具备了这双重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一首诗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丕诗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汉魏六朝诗讲录159—16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读起来声音很好听。我常说,诗歌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而在这传达过程中起作用的,除了所用的形象、叙述的口吻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声音。所以、首先你一定要注意魏文帝这首诗声调的谐婉,它里边包含着一种可以感动你的力量。先解释一下诗的题目。《燕歌行》的题目古人有说法,有两本解释乐府诗题的书,一本叫《乐府广题,一本叫《乐府诗题》。《乐府广题》解释《燕歌行》说:燕是地名,这个题目是说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良人”,就是丈夫的意思,是有一个男子到燕地当兵,他的妻子写了这个曲子。照这样讲,《燕歌行》就是思妇之词了;但实际上不尽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高适也写过一首《燕歌行》、其中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之类的话,写的都是战场上的情形,那当然是征夫之词。所以《乐府诗题》就有另外一个说法,它说在歌行的上边加上—个地名,比如《燕歌行》、《陇西行》等,都是以各地声音为主。就是说,是当地流行的曲子。可是后世声音失传,作者就以之歌咏各地风土了。燕这个地方,从东汉末到曹魏征戌不绝,常常打仗。所以凡是写《燕歌行》这个题目者往往作离别之语。即是说,不管是思妇还是征夫,总而言之是写战争所带来的离别的悲哀。不过,曹丕的这首《燕歌行》比较明显,写的是思妇离别的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歌行》用的是七阳的韵,但实际上,曹丕那时还没有这种韵部的名称。所以我们应该说,他用的是“ang”的这种语尾的声音。而你要注意到,凡是“ang”的语尾都是鼻音,它有一种回响——一种共鸣的回音,是不是?因此这首诗的曲调之所以使人觉得很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语尾押的韵是“ang”的声音,它本身就造成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这是—首很完整的七言诗、所以它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一篇很重要的著作,是对一个新诗体的开创。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谈及七言诗的起源。我以为,中国五言诗的兴起乃是时势所趋,是大众化的事情;而七言诗的兴起,则似乎与一些天才诗人的创造与尝试有密切关系。为什么说五言诗是大众化呢?因为汉朝跟西域往来,于是就有一种新的音乐传到中国来了。这种音乐最容易配合的歌词是五个字一句的歌词,而且这种音乐又流行一时,所以大家就都写五言,这种风气就使得五言诗流行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七言诗,你不要看它只多了两个字,对古代做诗的人来说,多了两个字就得在音节和句法上费一点功夫了,所以七言诗做起来就比较困难,就不是大众化而是个人化了,是一些杰出的天才,而且是那种理性和感性兼长并美的天才,带领和推动了七言诗的演进。因为,只有这样的天才能够从感性上把握七言诗的特色,而且能够用理性对章节句法做适当的安排。第一个这样的天才是张衡,他把楚歌变化成了七言,可是张衡的《四愁诗》中还有残留的楚歌句法。而接下来的另外一个天才就是魏文帝曹丕,他消除了楚歌残留的痕迹,写出了成功的七言诗。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这开头三句完全写的是景物,并没有直接写感情。清朝有一个文学批评家沈德潜批评这首诗说,“和柔巽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句句用韵,掩抑徘徊”。他这“油然”两个字用得非常好。文学作品有很多种不同的感动人的方法。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曾写过一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说小说对人的感染有四种方式,即“熏、浸、刺、提”。熏就好比烧香的时候,那烟慢慢慢慢地向你笼罩过来。浸是浸泡、煮红豆汤时红豆不容易烂,你要是头一天把它泡在水里,让那水分慢慢地浸入,明天再煮就烂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熏和浸的感染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刺和提就不同:刺,就像针扎了—下:提,是—下于就把你提起来了。所以刺和提的感染都是比较强烈的。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他一下子就给你一种很强烈的刺激;而晏殊则说:“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小路上的红花慢慢地就稀少了,郊外的青草不知不觉地就绿遍了。这,就是一种慢慢的感染了。其实李后主和晏殊的对比与曹植和曹丕的对比很相似。曹丕的诗给人的感染就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他总是先培养出一种感受和气氛,把你慢慢地引到里边去。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萧瑟天气凉”,是很平常的句子,而且并没有说出怀念的意思,但怀念却是从这里引起来的。李商隐说:“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所渭素秋者,是那万物凋零净尽的秋天。那种寒冷,那种肃杀,就很容易引起离人的思念。所以,这“秋风萧瑟天气凉”的寒冷之中,已经酝酿有相思怀念和孤独寂寞的感情了。而下一句“草木摇落露为霜”,就比第一句的力量更大了一些。“草木摇落”是很平淡的四个字,但它出于《楚辞》。宋玉的《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中国文学从此就有了一个“悲秋”的传统。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人们真正所悲的并不是秋天的季节,也不是草木的摇落变衰,而是由草木摇落变衰而联想到人的生命的无常。那是眼看着大自然中的生命被摧伤而联想到自身的一种感受。什么是“露为霜”?露和霜虽然都是水气凝结而成,但二者的作用却完全不同。露使草木滋生,而霜给草木以摧残。从滋生到摧残——这真是慢慢地把你带进这种气氛中来。《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也许可以用作这一句的注解。他是说,倘若人的生命长存,那么只要我们都保持感情不变,就可以一直期待下去,总有希望等到见面的那一天。可是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就算我愿意等待,我又有多少生命可以等待呢?“草木摇落露为霜”,其中就暗含有这样的意思。可是你看,无论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还是《古诗十九首》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说得都比较明白,表现得都比较有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1:17 , Processed in 0.0650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