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叶嘉莹:解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把你埋藏于心中的爱情敲醒了,呼唤你去追求人生美好的爱情。李商隐后来又说什么呢?他提醒爱恋中人珍惜时光。张氏也如此用心,他写了温柔美丽的多情的江南。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如此的美丽,你的春思是在江南盛景中发生,你有了爱情追求,可是你追求的结果呢?却是“肠断江南春思”。思念无望的断绝了,剩下的只是如烟的往事,如梦的前程。空余残梦般的过去,消逝在天边。美好的往事都只有在回忆中追寻和怀念、惋叹。你何谓去想象春天呢?春天给了你痛苦的回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它把你撩乱了,让你的追求一切都落空了。张氏说,也好,现在可以觉悟了,不再向外追求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银蒜”是个蒜头,乃古代用以押帘之物,银蒜,其形如蒜,故曰“银蒜”。这一句正是对开端首句之“帘卷”的一个反接。卷帘的结果,是外在的春色所带给人的撩乱的“春思”,而“春思”的追寻则徒然使人“肠断”,故此句乃曰“银蒜且深押”正是欲以银蒜押帘而使之不复开启之意,于是 词人乃将一切撩乱人心的“游丝飞絮”的春色尽皆阻隔于帘外了,而且一任飞花舞絮之疏影在帘外舞弄徘徊,词人却已表示了不再为其撩乱的决心,故曰“疏影任徘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下半阙张氏却又以“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三句,开始了又一次的追寻。我把罗帷卷起来,准备去迎接另外的一个人生的境界。我现在放进来的,不是那万紫千红,不是那游丝飞絮,而是天上的一轮皓月,那么洁净的光明的一轮皓月。苏东坡曾在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指出自己曾遭遇过风雨,如三更将至时的星星参商北斗一样有过转变移动,但是这些毕竟都是短暂的,后面总会过去,雨过天晴,一片亮丽的天。云彩散开了,月亮出来了,还需要谁的点缀吗?需要谁的夸奖吗?不需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那天海交会之间的一轮明月、那一线光明它本来是澄清的。所以张氏在这里提醒说要主动转变心态,要敞开心怀,将澄清的明月迎接进来,生成另外一种境界,跟刚才讲的“疏帘卷”,蝴蝶、游丝、飞絮都进来撩乱心思是不同的。那些是外在的,那些万紫千红、那些繁华是对你的引诱、对你的冲击,使你迷失了。而明月则不同,它使你心灵一片澄明、一片洁净,没有丝毫的尘染。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这个境界,才会有下面承接的“一樽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我拿着那个酒杯敬给那天上的明月,乃是将自己的情思,放在与天上的明月相等的高度,做了悬空的拟想。而此两句更可引起三个“互为文本”的联想,那就是李白的名诗《月下独酌》和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以及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白诗中曾有“举杯邀明月”及“我舞影凌乱”之句,苏轼词用李白诗意,曾有“起舞弄清影”之句,李商隐诗则曾用“桂宫流影光难取”之句。至于张惠言的这两句词,则虽然透过前人的句子可以给我们很多丰富的联想,但却实在更有他自己所独具的一种取意。先说“一樽属月起舞”一句,“属月”是以杯属月,也就正是李太白诗的“举杯邀明月”的意思,在张氏词中承继着前面的“明月入”所引发的天心的启悟,于是作者在此句遂以“属月”二字,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一个与明月同其超远和光明的境地,更继之以“起舞”,则正显示了在此境地中的一种与明月为友的相得之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张氏用笔之妙,却当下做了一个转折,立即以明月为心写出了一份高寒无偶的寂寞之悲,故曰“流影入谁怀”?昔李商隐《嫦娥》诗,曾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指出:你以为你偷了灵药,成了神仙就有趣味了吗?可是你在太空之中,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侣呀,有意思吗?设使明月而有知,她难道不后悔吗?她难道能够忍受这种寂寞吗?她肯定愿将自己投入到一个相知相爱之人的怀抱中去,然而举目人间,何处又有此可以投入之人呢?所以作者乃发出了“流影入谁怀”的慨叹。从表面看来,这自然是为明月而慨叹,但其实却也就正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慨叹。冯延巳曾说:“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我款款地举起我手中的金杯来劝酒,可是在座的谁值得我去劝呢?是那筵席上最有情义的人。同样,月亮要投影在谁的怀中呢?作者不得不自我叹惋起来。假如没有澄清的心怀,月亮她又会主动投入到你的怀抱吗?回应了上面的言诉,想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张惠言却又并未使自己停留在这种寂寞的慨叹之中,他笔锋一转,遂又写出了“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的另一层境地。李白说:“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意思是与月亮、影子这两个无情之物相约到飘渺的云间去结成永不分离的伴侣交游。假如你真能流影到明月,明月也流影到你怀,迎来送外,你和明月有了这样一番交往,则纵然在尘世间没有一个可以相知相爱的投入之人,其内心中也必然早已有了一种不假外求的自足的境界,所以说“莺燕不相猜”。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番境界,则世间一切的烦难、忧愁、不顺等等都可以放开,那算什么呢?那些都是不相干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张氏乃归结之曰“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之所以有那么的不如意,如我们所说的悲观的、自杀的、领导不任用我等等,这些都是失落,由于有了失落,所以就凭阑呀,你依靠在阑干上,有所期待,还有许多向外的追求。《古诗十九首》有言:“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美丽的女子在西北的高楼上,让人向往,可是她始终没有出现。另外还有一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是向外的,是在炫耀,等待着并希望有人去赞赏她,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显现评判上。不像西北高楼上的女子,她不期待有人去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教学的时候,为什么能够这么朴素呢?因为我明白这些道理,我知道我的价值不在于别人如何言说。所以我坦然,不自卑。我南开的一个朋友——有名的画家范曾,在香港开画展,他邀请我去参观他的画展,我就去了呀。我看见香港的妇女都非常的讲究,戴着耳环、项链,打扮得花枝招展呀。但我还是秉承我做老师一贯的朴素的样子,我在众人之间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自卑的地方呀,就是说你不是向外地追求。可是很多人老是向外地追求,失去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想:这些人这样,难道她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那外表的衣服上吗?在外表你开的那辆车子上吗?那么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那里呢?有些人有了车子、房子,什么都有了,可是最后他为什么自杀了呢?就是没有正确对待价值观。假如你老是在阑干上等待,那么肯定就会遭遇“重露湿苍苔”。这两句也可以给我们多重的联想,首先是李白的《玉阶怨》一诗,曾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之句,李诗写的是一个女子有所期待而终于落空的怨情,久立玉阶,乃至露湿罗袜。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词的“凭阑”当然也暗示了一种有所期待的情思。至于“重露”之“湿苍苔”,当然就也暗示了“重露”之亦可以沾湿衣履,而由于“露”之可以沾湿衣履,于是遂又可以引起我们的另外一个联想,那就是《毛诗•召南•行露》一篇所写的“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几句诗。“厌浥”二字所形容的正是行道上的露之浓重。诗中写一女子谓其岂不欲早夜而行,但却因“畏多露之沾濡而不敢”。而“露之沾濡”则喻示了一种外来的侵凌和玷污。张氏此二句词,从“凭阑”写到“露湿”,而却在开端加上了“但莫”二字,正表示了一种警惕的语气,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其所警惕者固当指重露之沾濡,而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看,则当然夜可能有一份警惕杨子掞不可以一心向外追寻以免自身会受到玷污的含意隐喻其间。而这当然也正是针对此词前半阙开端所写的“帘卷”“蝶来”等种种外在的撩动,所做出的一个回应。如何在欲求知用的冀望,与“人不知而不愠”的“居易俟命”的持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应该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可贵的修养。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张惠言《水调歌头》第四首(今日非昨日)的解读
    《水调歌头》之四
    今日非咋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来看第四首。“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是非常之快呀。李太白曾有诗,“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李商隐也曾写过,“从来系日乏长绳,水逝云回恨不胜”的诗句,而在这种长逝的无常中,我们人类以一个有限的生命又将怎样来对待它呢?所以张惠言在第四首词的一开端,乃立即就写下了“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的问句。上一句所写的就是逝者之不返与年命的无常,而次句所写的则正是对未来之明日究应如何处理和对待的一个严肃的思考。根据已逝的体验,我们都早就认知了一切身外之物之都不能够被自己长相保有,如此说来,则也许惟有进德修业才是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一种获得。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接下来张氏就又写出了“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的两句词,“朅来”二字是诗文中的常用之语,或以为乃“去来”之意,或以为乃“聿来”之间,或以为乃“尔来”之意。至于“何事”二字,如依标点断句,则此二字自当为“真悔”之宾语,也就是说近来我所真正后悔的是什么事呢?于是下面的“不读十年书”,就成了此一问题的答案。但在词的惯例上也可以句虽断而语意不断,如此则“何事”二字便可直与“不读十年书”一句相连贯,也就是说近来我所真正后悔的,是为了何事而未曾好好地读十年书呢?这两种读法的意思虽不全同,但却也并不互相抵触,因此可以并存。总之此二句词所表示的,乃是在“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的反思下,所得到的一个既是自悔也是自勉的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东风吹来,把万物都吹复苏了,但是也把万物都吹得撩乱了。在开端数句全用赋笔的直叙以后,转入了一种景物的兴象,不过此数句所写却又并非单纯的眼前之景物,而是含有一个《楚辞》的出处。“几度枫江兰径”,运用了一个出自《楚辞》的典故。原来《楚辞•招魂》一篇,在结尾之处曾写有“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句子。所以春天的时候,草木苏醒了,极目千里,一片平芜。《招魂》,根据王逸的注解,是为宋玉所作,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宋玉同情屈原,说屈原如同兰花,被人采折,荒芜在江边之上了,宋玉以此来招屈原的魂魄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这里不仅用了《楚辞•招魂》,而且还用了《楚辞•九歌》之中的典故。“寂寞斜阳外,眇眇正愁予”二句,我们看《楚辞•九歌•湘夫人》篇的开端,曾经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及“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的叙写。期待着帝子的降临,从北渚降下来相会。《九歌》都是祭神的歌,都是人在与神灵交流,那神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眇眇”两字连用有高远之意,如陆机《文赋》有“志眇眇而凌云”之句,可以为证。另外“眇”字单用,也有“细视”之意,如《汉书•叙传》有“离娄眇目于毫分”之言,可以为证。总之,“眇眇”二字连用所给我们直接的反应,乃是一种极目远望而不可得见的感受。故曰“眇眇正愁予”也。至于前面一句“寂寞斜阳外”,则正是从前面所引的《楚辞》原文“与佳期兮夕张”一句变化而来,洪兴祖补注谓此句所写“言己愿以此夕设祭祀、张帷帐,冀夫人之神,来此愔飨”。因其所期待的神之降临在日夕,故曰“斜阳”,而神则并未降临,故曰“寂寞斜阳”,而更着一“外”字,则当与下句之“眇眇”一起参看,正写其极目远望之远至“斜阳外”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半阙,张惠言既已从光阴易逝年命无常,写到了进德修业的自勉,但进德修业也依然改变不了年光之流逝与期待之落空的怅惘和哀愁,所以下半阙就针对于人类究竟是否能突破生命短暂之拘限的问题。开始了既是情绪的也是理性的思考。“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一开始“千古意”三个字,所写的就正是人类千古长存的一种内心的追求,只要在无常尚未真正到来的一刻以前,每个人都不肯停止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各有其千古之意。而张氏在此乃给了人们一个当头棒喝,说“君知否?只斯须”,“斯须”是极言其顷刻之短,张氏正是要向人点明,原来人们所认为的“千古”,其实只不过是顷刻的“斯须”,而“君知否”则是使人醒觉的一种呼唤和警告。《古诗十九首》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张氏也如这一样阐扬人们有警觉之心,不能得过且过。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针对人类内心这种“千古意”的心灵追求,就也想出了一种慰藉的说法,那就是德业与声名的“不朽”。此句又可“互文”。早在春秋时期,叔孙豹和范宣子在一次谈话中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汉代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在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书信中,自叙自己能够苟且偷生,就是希望以自己发愤的精神去著书立言,并且将所写之作“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于是司马迁到今天都果然不朽。不过司马迁的《史记》虽在,而他自己却早已化为尘土了,故杜甫在《梦李白》的诗中,就曾写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句子,而这也就正是张惠言何以在此一词中,也写下了“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两句词的缘故。儒家的修养还不只是让你留的千秋万岁的盛名,儒家的修养还在当前,还在眼下,注重追求当下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氏忽然笔锋又一转,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三句,写出了一片充满生机的超然妙悟的见道境界。如果以此种境界,与前面所提及的所谓“三不朽”者相比较,我们自不难看出,所谓“三不朽”者原来还是一种向外的追求,而此三句所写的,则已经进入了一种以天地之心为心的,充实饱满而不复更假外求的境界了。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德表现在你对外物已经没有了期待。《庄子》中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能够驾着风行走,飘飘然,非常逍遥,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呀。可是你要能行走,还是有所待的,因为你要有风呀,没有风的帮助,你就不能飞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真正无所待了,才是最高的德行。西方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曾说到“自我的实现”,他指出人生有种种的追求,要穿衣吃饭,要有朋友和家庭,要有归属和群体,种种你都不得不去追求,可是最高级的是自我的完善和实现。只有你达到了此,才进入了最高的状态。陶渊明为什么可以舍弃官位而去乡村种田呢?在于他自己有他内心的一份安然的宁静的持守,他对官位等都不在乎,达到这种境界,你才知道不有所待的重要了。你感觉充实不假外求,才是无待,才是达到了最高的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是学道的好处。张惠言的妙就在于他把这些义理写到小词里面来,写的非常的美丽。就文学之美感而言,这三句确实写得极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0:59 , Processed in 0.0681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