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就有一种结合,一种思想上的联想。他后边又说了:“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南宋最后的灭亡地点是海上的崖山,所以这龙涎香所怀念的那海上的“孤峤”,那“孤峤蟠烟”,那焚烧的香的“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也就很可能是指南宋的最后灭亡,就是崖山的灭亡。它隐约之中就有了一些符码的暗示,引起读者的某种联想。这种联想是用文字的符码来进行的,这是张惠言的联想方式。看到“蛾眉”就想到屈原的“蛾眉”,看到“骊宫”就联想到宫廷。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种联想的方式。还有一种,它不是用思想安排的,不是从语言符号学的符码方面联想,而是从直接的感动来联想,像辛弃疾就是这种感发的方式。王沂孙的词属于前一种的性质。“骊宫夜采铅水”,使你联想到南宋陵墓被发掘,帝王尸骨被倒垂下来,沥取水银的事。龙,使你联想到朝廷,“依稀海天云气”,使你联想到崖山的败亡。至于别的词句说的是什么?那“几回娇半醉,剪春灯夜寒风碎”的美女是什么寄托?这就很难指出了,只能说那是王沂孙对自己过去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不见得也不必要每一句话都能够指出来他有一种忠爱的托意。詹安泰写了一篇论寄托的文章,他说:“夫必借物言志,其不敢明言之隐衷可知也。”你如果要借一个物-鸟兽草木来表现你的情意,你就一定会是深隐、晦涩,读者就不能直接感发,因为你不是从直接感发写的,你是用思想和语码写的,所以咏物的词经常显得晦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责备王沂孙作品的晦涩,因为你不懂中国咏物作品的传统原是从荀卿咏物的赋开始的,这就是“荀结隐语”。这是咏物作品的特色,一定会有隐晦的结果。它的隐晦的原因有很多外在因素,其主要因素即是政治上的压迫。所以我讲了曹子建的《吁嗟篇》,讲了“转蓬”。像这些作品的隐晦的原因即是曹子建遭受了政治上的压迫。王沂孙就更不用说了,亡国了。你说我怀念祖国,而不喜欢敌人的控制,你敢这样说吗?这正是王沂孙咏物词特别具有隐语性质的缘故。
发表于 2014-3-29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宝辛苦你了,每天都是你在辛苦着,给您敬茶,我代表一期同学感谢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求求姐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2:20 , Processed in 0.0682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