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写,是从龙涎香的采集到制作到出现的一个过程。而且,“还乍识冰环玉指”这句话还可以有另外的一层意思。一方面可以是写这个香,就是龙涎香的形状。王沂孙这里很妙的,就是现在他已经把人结合进来了。使这句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指焚香的女子,是添香的那个女子,李用她的手指把这个龙涎香放在香炉之中熏烧。所以那“冰环玉指”就不只是香的形状,同时也是那女子的焚香的手指了,因此它就有了一种多义的效果。“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这香就开始焚烧了。从采香到制作,然后到焚烧。下面就写焚烧起来的情况,是“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一缕萦帘翠影”,那是写实。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一定要真正懂得龙涎香,根据陈敬的《香谱》记载说,龙涎香焚烧起来,它香烟的颜色,是“翠烟浮空”。说它是“翠烟”,是蓝绿色的香烟浮在空中。不但是蓝绿色的香烟浮在空中,根据《香谱》的说法,这个“翠烟浮空”之后,就盘旋而上,而且“结而不散”。这个香的特色跟别的香不同,就是它浮在空中盘结成一团而不散开,所以在《香谱》上就又说了,最好是在“密室无风处”,不要把门、窗打开,不要叫风把香烟吹散,要让香烟盘旋在空中,那就不但有香气,而且形象上也是非常美的。所以他一方面写实,说这个香烟开始燃烧了,是“一缕萦帘翠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帘子是垂下来的,在帘子的前面你可以看到“萦帘”,是萦回的旋转的,是盘结的翠影,是翠色的烟影,“缕萦帘翠影”。可是他后面的一句就更妙了,这就是王沂孙的咏物词跟别人的词不同的一点。咏物的词有两种,一种是用思力来安排的,一种是用感觉来兴发感动的。而王沂孙的词一方面可以说具有深思,一方面也有锐感。我们看到他思力的安排,也看到他锐感的联想。他说“一缕萦帘翠影”,依稀,仿佛,好像这个香虽然已经被焚烧了,虽然形状跟原来完全不同了,被磨碾、制作了,可是他原来的故乡,原来海上产它的“孤峤蟠烟”,它没有忘记。就算它现在化作“断魂”的“心字”’了,经过焚烧以后,它的香烟成为了“一缕萦帘翠影”,幻化出来的,也仍是“依稀海天云气”,仿佛仍然是当年它在海上的时候那个云雾盘结的形状,表现了对于故乡,对于它自己产地的不能忘怀。这是王沂孙的深思跟他锐感的那种感受能力相结合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就从这个香过渡到人了:“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这就由物到人了,是王沂孙自己回忆怀念他自己当年焚香的情景。你要注意他的修辞,每一个字都是有他的效果和作用的。词的好坏,就是看你每个字的效果和作用。“几回”两个字,这样寻常,有什么效果和作用呢?“几回”者,是不只一回的意思。而凡是说不只一回的意思,都是回忆之辞,都是回想从前的话。是从前,想当年。我“几回娇半醉”,什么叫做“娇半醉”?这个“”字的意思,是女子的一种娇慵的样子。曾经有一个他所爱的女子,那个女子就“娇”,就这么娇慵的姿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跟那个女子在一起饮酒,微醺半醉,她带着半醉的娇姿、“几回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这个女子剪灯,是春天的日子,早春,天气还冷,“剪春灯夜寒花碎”,那是寒冷的夜晚,而花是碎。刚才我们不是在讲修辞,讲什么语序轴了,联想轴了,讲它的句法的组织结构安排。他本来说的是在一个寒夜,这个女子剪灯。而这个“花碎”呢?是灯花的细碎,是剪下来的带着燃烧的余烬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剪下的那个细碎的火花,就飞落下来,像王维诗所写的“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渣”,说的是那个灯花剪下来,落下来,一点一点的小的细碎的火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几回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本来这个花应该跟着灯的,而他没有这样写。他写夜,有了一个“寒”字;写花,用了一个“碎”字的形容词,剪春灯,是做一种事情的动作。剪春灯的背景的情景,是夜的寒,花的碎。这就把那种寒冷,那种幽微的感觉写出来了。这也是王沂孙的特别的好处。他说“剪春灯夜寒花碎”。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我就要问了,你本来是写的龙涎香,现在你写人,写你过去所爱的女子,写这女子的娇姿,写女子的饮酒,与女子剪灯花,与龙诞香何干?他后边说了:“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他说更好的是我的故国、我的故园,没有亡国以前的生活。是在故溪,是春天还下着雪的时候:“更好故溪飞雪”,那个时候我们的门窗是深闭起来的,是“小窗深闭”。现在你就知道,他所写的不是人,他在回忆之中,写的都是龙涎香,他不过是用人事作陪衬,陪衬他以前焚香的情景。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在这样的场合,有一个女子娇半醉,剪春灯,焚着香,而且是门窗都关闭的,所以才能欣赏那个龙涎香的特色,是一缕浮空不散的“依稀海天云气”的翠烟。“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这是从“几回”两个字作为领字写下来的,词里面有一个带领的字,领起一段。王沂孙用“几回”两个字就领起了下面一大段。“几回”表现的是回忆。“几回”什么?“几回”的“娇半醉”,“几回”的“剪春灯夜寒花碎”,“几回”的“故溪飞雪”,“几回”的“小窗深闭”,都在那“几回”两个字的贯串之中。而且“故溪飞雪,小窗深闭”也是切合龙涎香特质的。因为龙涎香的焚烧是要在门窗关闭的密室中才好,这是《香谱》记载的。以上一大段是写当年焚香的情事,后边就转到现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荀令如今顿老”,这是个急剧跌宕的转折,用一个“顿”字,一个表示突然的“顿”,是突然的间出现的,是突然的转变。“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他是说他自己国破家亡了,而自己也年龄老大了。为什么要说荀令呢?因为三国时代,有一个人叫荀,他做官曾做到尚书令,所以人称他荀令。这个荀令喜欢薰香。他是个男子,不是个女子,但喜欢薰香,所以《三国志》上荀的传记中记载着说,他要是去拜访一个朋友,坐在人家的帐幕之中,他走了以后三天,香气都不散。此事在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李商隐有两句诗说:“桥南荀令过,十里迭衣香。”这个荀令是喜欢蕙香的,王沂孙就用荀令自喻,用荀令来说是为切合着薰香。听以说:“荀令如今顿老,忘却梅前旧风味。”而今国破家亡,年龄老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荀令如今顿老”,是跟刚才那个“娇半醉”做一个对比。“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于是我就完全忘却了。“总记却”,我完全不记得了。我当年在尊前,跟那个女子饮酒的酒樽之前,那个“剪春灯夜寒花碎”的那种风味,那种情调再也没有了。所以说:“总忘却尊前旧风味”。“漫惜余薰”,“谩”是徒然,我徒然的爱惜这一点残余在我衣服上的香气。“漫惜余薰,空篝素被。”篝就是薰香的竹笼,所以这个字从“竹”字头。古人不是喜欢薰香吗?像荀令荀彧,喜欢薰香。用一个竹笼,里面放一个薰香的香炉,把你的衣服和被子都罩在竹笼上,于是你的衣服跟被子就是香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谩惜余薰,空篝素被”。现在只剩一个竹笼了,这个竹笼里是空的,里面的薰香没有了,我的那个素白的被是不再有新的薰香了,只剩下旧的余香。“谩惜余薰”,我徒然地珍惜爱惜我过去的一份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我是一无所有了,只剩下一个空的竹笼,已经再也没有薰香,我的素被只留下过去的一点香气而已了。这是写他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他对于自己故国的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常常说咏物词要有寄托,如果我们结合着他生活的历史背景来看,这里面有几个地方是要点明的。因为这是个系列讲座,有一些关于词的欣赏问题,我在这里一定要把它说明白。近代有个词学家叫詹安泰写过一篇论文叫《寄托》。寄托的意义是说,你的词表面上是写一件事情,可是深一层中另有寄托在里面,有托意在里边,假托这个物来表现的,有你另一层的情意。关于这一种词,怎么来解释?一首小词里,有寄托还是没有,应该怎样判别?我以前也写过一篇论文《论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之说》,提出要判断一首小词里有无比兴和寄托的意思,有几种判断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我们辽宁师范大学还安排着我有一次讲座,我在那次的讲话要做一个整体的结论,要把从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最后的结尾,把整个词的欣赏作一个总体的结论,要把它完成一个系统。现在我要讲一讲,是为我们的结论作一个准备。因为词在中国所有的各式文学体式之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体式。我们中国的文学体式,有散文、有诗歌、而我们中国的文学传统一向说,文是要载道的,诗是要言志的,我们一贯的文学批评是重视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所以西方人一说起来都批评我们文学的这个理论,说我们常用道德伦理的价值取代文学艺术的价值,说这是重点的误置。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把批评重点放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而我们中国的传统,只喜欢从道德伦理的价值来作衡量,这是把重点放错了地方,这是不对的。文老说载道,诗老说言志,可是现在我们中国就有一种文体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完全没有道德、伦理的意识在里边的,那就是词。为什么叫做词呢?词本来就是歌词的意思,是在歌筵酒席之间交给美丽的女孩子去歌唱的歌词,本来没有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可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当写爱情和美女的歌词出现了以后,就慢慢地开始有了道德伦理的意义和价值了。词本来是突破了我们的“载道”和“言志”的伦理跟道德的规范的一种文学体式,可是怎么又逐渐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了呢?这个转变是非常道得注意的一件事情。怎么来判断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以前讲了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蛾眉在语言文学里面成为一个语言的符号,就想到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蛾眉”,就有了寄托的意思了。可是温庭筠写“懒起画蛾眉”时有屈原的意思吗?不见得有。温庭筠所写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起床画眉。可是张惠言说它有,说有寄托,这是一种牵强附会。我在一开始就讲了,张惠言的解说,是一种联想的作用,是读者的联想。西方讲了美学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重视读者的联想。张惠言从蛾眉想到楚辞,就认为温庭筠也有这种意思。温庭筠不见得有这种意思,而他为什么用蛾眉?就因温庭笃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长大的,他一说美女就想到蛾眉,而且我以前也还证明过温庭筠写的虽然是美女,但温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确实在政治上是很不得意的,所以,他在无心之中,无意之中,流露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写一个美女的寂寞,得不到人的欣赏,而在无心之中,把他自己在政治上不能得到欣赏的寂寞流露出来了。张惠言认为他是有托意,这是作者不必有这个意思,而读者居然有了这样的联想了。后来的作者,像晏殊、欧阳修的词,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流露在其中的。其后到了辛弃疾这个英雄豪杰的词人,从北方的沦陷区来到南方,他一生一世的志意是要恢复他自己的故乡,收复故国的失地。他曾经写了咏梅花的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的词,说这个梅花是“溪奁照梳掠”。他说这个梅花面照一条小溪。奁,是古代女子化妆的镜奁,妆奁,一个小盒子,一打开有一个镜子,那是镜奁。他说这个溪水就像一面镜子,溪奁,就照着这一树梅花梳掠。她在梳妆、在打扮,这个梅花从它的含苞到它的开绽,到它的怒放盛开,然后他就写,这个梅花就盛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她对着溪水梳妆打扮好了,辛弃疾说这个梅花“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春天的花开得很多,有桃花、杏花、李花、梨花,很多花,他说当梅花一开放,当她梳妆打扮好,“溪奁照梳掠”,“倚东风”,就在春风吹拂之中,“一笑嫣然”,这是梅花的绽放。梅花的花朵一开,像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开颜一笑,“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它转头一回顾之间,所有的花,都在梅花的美丽、梅花的品格之中,因为羞惭而零落了,所以是“转盼万花羞落”。他后面就说了“寂寞”,说这个梅花是寂寞的。他说是“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池阁”。他想到了自己的故园,他说那“寂寞,家山何在”?我记得“雪后”的“园林”,梅花开放在水边的池阁之畔,而现在是“寂寞,家山何在”?那“雪后”的“园林”,那“水边”的“池阁”。这里边他不只写了由于梅花而引起的回忆和怀念,而且还蕴藏着有关于梅花的典故。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林和靖所写的“梅花诗”里有“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两句。不过这些出处、典故你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你从表面上同样会有感动和兴发的。他说“寂宽,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池阁”,那“瑶池旧约”。意思是我曾经想要回到故乡去,把我山东故国的土地收复。“瑶池旧约”,旧时的约言,它是那么美好,好像是瑶池神仙的约言。可是我现在已经流落在南方了,“鲜鸿更仗谁托?卜,'L鳞”是鱼;“鸿”是鸿雁。中国古代说鱼可以传书,鸟也可以传书。我怀念我的故乡故国。这里的“我”指梅花。我要寄一封信回去,但是那“鳞鸿更仗谁托?”我凭着谁,托付给谁?他后边又说了,“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他说那粉蝶儿只懂得在桃花和柳叶中飞舞,只知道欣赏那庸俗的桃花和柳树,而梅花开放的时候蝴蝶却没有来。“开遍南枝未觉”,向南的梅花树枝完全都开了,而那蝴蝶儿却一点也不认识,“只解寻桃觅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写的是梅花,但是他借梅花所表现的却是他自己来到南京志意未酬的悲慨,是他的没有被真正任用的悲哀,是他的没有实现收复失地壮志的悲哀。所以作者在写词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写进去了。这种情况,有的像辛弃疾是自然的感发,有的像王沂孙是思索的安排。王沂孙用了很多思索,用了很多思想。他的词是经过安排而写出来的。这种安排的写法跟感发的写法不同。感发的写法,一读就能感觉到。“寂寞,家山何在?”一读就会感觉到,这是辛弃疾对于自己的故乡故国的怀念。一读“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是说南宋朝廷不认识他辛弃疾的才干和收复失地的志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他不用思想,因为作者是以他的直接感发写的,读者也就会自然地得到这种直接的感发。可是,如果是安排着来写的呢?我们就要用思想去想了。所以像王沂孙这首词,你就要结合着他当时的时代和他所用的典故来想一想了。他的“骊宫夜采铅水”,用的是关于龙的典故。在中国,龙一向是属于语码性质的,就是语言学里所说的,它是一个语言的符码。一说到龙,人们就会想到朝廷,想到君主。“骊宫夜采铅水”,从骊宫里把铅水采出来。如果结合着历史背景来看,这一句很可能指南宋亡国之后,那些君主的尸体被人倒悬在树上,把肚子里面的水银都控出来的那一段历史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6:04 , Processed in 0.0712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