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6|回复: 3

艺丛漫议——诗词赏析.诗词解读.诗艺切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赏析.

通俗淡雅,意蕴殊深
——周明扬先生诗艺赏析
邓寿康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说:“诗道亦在妙悟,”“诗之极致有,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古今大凡诗之入神者,都能深入浅出。深入是前提,是为诗者文道修养,是对诗境的妙悟;浅出是作诗的一种方法,即诗语通俗浅白。通俗并非浅俗,它需要诗人积淀一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方可于浅白处见深沉。周老在《明扬诗文选》自序中说:“我是主张用平常语入诗的。”此言非虚。当我再一次拜读这本诗文集子,对周先生的诗艺便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通俗淡雅,意蕴殊深。
《明扬诗文选》收录的绝句多于律诗。“词之难于令曲,诗之难于绝句。”(宋.张炎《词源》)可见要写好绝句确非易事。然而先生谙熟绝句技巧,吟咏出许多令人欣赏的佳作。试举三例赏析。
第一首是作于1994年10月的《教孙儿走泥泞路》七绝:
脚须踏实眼须尖,心要机灵身要蛮。
滥路旁边寻好路,坑洼跨过是平川。
这首诗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诗语通俗。全诗用平常语入诗,浅白如话,却在平凡处见不凡,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一位白发苍苍慈祥的老诗人带着小孙子学走路,一边走一边教他走路方法——眼睛要灵活地看路,脚步要踏实路面,身子要直,反应要快,遇到滥路要懂得寻找好的路走,有坑坑洼洼不要害怕,要有勇气,跨过去就是平坦的路。朴质的语言把学走路场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跃然纸上,天伦情趣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读之耐人寻味。
二是意蕴深刻。诗人是单纯教孙儿学走路吗?结合诗题及透过诗的字面不难看出,诗人是诱导小孩学习辨别走人生路的方法。这种意愿是借助物象去传递的,音于弦外,意味曲包。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周先生深知“能立意才能造境”之理,以有帅立意去营造浓郁的诗境,故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将意与境融会贯通,创设生动的情景,暗含双关的诗味。

三是采用白描的方法构建诗体。诗没有着墨写景,没有直写内心渲泻,也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语去描绘修饰,而是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生活的画面,让你去品味,让你走人画里,去感知周围的景物,去审视人物的形象,去倾听人物的内心。我不得不钦佩其诗文字精道、朴实从容的功力。

现在很多诗人都能明白写诗要意象相称、文笔会意这个道理,可是要真正做到意与象融、文曲胸臆颇感困难。对此连陆机也喟然:“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读明扬先生的《题庐山险峰留影》,却能把我带进意象俱佳的境界。诗云:
长在山乡傍石居,险峰峰险敢疏虞?
挺身屹立悬崖处,站稳脚跟心不虚
诗中“险峰”、“峰险”、“悬崖”等意象,生动的地烘托出庐山险峻壮观:峰岳巍峨高耸入云,流岚缥缈其间,脚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诗人要将美景留住,于是立于悬崖边摄影。一个“险“字道出所处境地的险恶,何况“挺身屹立悬崖处”,自然会令人心生胆寒,即使经历过“长在山乡傍石居”磨砺的他,也不能有半点“敢疏虞”的举止。“险”使人联想翩翩,眼眸景象纷至。诗人着眼点不是停留在景物上,而是借景抒情达意。当身处险境应该怎么办?要“挺身屹立”“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心不虚”啊!表面看是写他当时的心境,稍作思索就能明白蕴含于诗中的哲理——人生不仅有阳光彩虹,更有凄风苦雨,当你遇到险象环生的处境时,只要站稳脚跟挺身屹立,才会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才会有信心走过风风雨雨,才会有机会进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周老前半生遭际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忍受了许多不幸和悲哀,正因为他遭受摧残时能坚强地“挺身屹立”和“站稳脚跟”,才有幸从阴霭走出,走到温馨的今天。这首诗,不也是先生的生命写照和心灵的感悟吗?诗从景到情,从表到里,意象虚实互动于有致,情景交融一体而无痕,立意深藏不露,可谓匠心独运,恬淡中见雅致,通俗中见玄妙。

写诗的人都爱写咏物诗,特别是不愿触及社会神经的人,往往会托物寄志,咏物申怀,把人生的理想、兴致、愉悦、不满、失落、哀怨等情绪寓于物中。这是诗人理性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咏物诗虽众,好诗却不多见。而周老的一首咏物诗,窃以为确有独到的韵味。
咏矮牵牛花
秉性鲜明不上爬,地边墙角可为家。
无心理会时人眼,长日频开自在花。

诗同样是以平常语入诗,其妙在以物喻人,借物明志。记得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过,诗要“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周老的诗恰好地运用了比兴的方法。牵牛花貌本平常,加上矮小,墙角地边随处可见,时人根本瞧不上眼,它不去理会世人俗眼,长日里自由自在地绽放自己的笑容。此乃用兴之法。状物而兴,牵牛花物态特征及个性活脱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上爬”是牵牛花“鲜明秉性”,自知平凡当然“无心理会时人眼”,没有世俗的纷扰,心底淡然,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呀!此乃用比之法。以物拟人,引发人们的联想,进而去解读诗的内涵。在诗人的眼里,牵牛花是默默无闻奉献自我的象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多少像牵牛花一样的人,他们不求名、不图利、不张扬、不邀宠……无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诗人赞美牵牛花,其实是赞美这种纯洁的精神。反而对那些自以为高贵而小瞧牵牛花的人,诗里潜在地表露了诗人的愤慨和鄙视。诗人不是把内心情感直白地告诉人们,而是通过比兴手法引情寓意,娓娓道来,诗味浓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俗与典雅是诗词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用通俗手法写作,如果善于构建诗的意境,不仅能雕琢出精美的玉石,还能引动更大的社会效应。正如周老所说,用通俗方法写诗,“更贴近当代生活,也更有利于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二零一一年八月七晚深夜草定于华景雅苑居室
【刊北京《诗词世界》总40期、北京《诗词月刊》总69期、重庆《永川诗苑》总71期】



.诗词解读.


笔底淋漓情泪流
——解读《酷相思.怀念祖母》
邓寿康


读罢内蒙古草原诗人杨清先生的《闲士斋近稿》,真的感觉诗如其名:清新秀丽、灵动飘逸、情如泉涌、美玉无暇。其诗各体兼备,题材多样,无论那种诗词,都洋溢着诗人浓郁的心潮情流。因为他心“有豪情囚不住,”“但求弦外有清音。”故能敏锐地去审视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以诗化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以真情感染打动读者。他的佳作太多,全面赏析惟恐难于凸显其艺术特色,我试图以一首词来解读诗人的诗艺境界及其内心情感。词曰:
酷相思.怀念祖母

每忆音容频落泪。泣难止、心犹碎。问天下贤良多少位?携稚幼、慈堪最。负重压、勤堪最。
已是家兴人几辈。向谁诉、甜滋味?叹滴血亲人空受累。恩未报、匆匆睡。福未享、匆匆睡。

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说:“情至于离,则哀怨必至。苟能调感怆于融会中,斯为得矣。”意思是说,人的哀怨情感莫过生离死别,在作词时,如果能把这种悲哀思念情绪融会于词境之中,方为佳构。词讲究章、句、字三法,窃以为杨清先生这首词,贵在章法浑成变化,句法精炼洒脱,字法新隽自然。
《酷相思.怀念祖母》是首追思先人的词。但凡此类的词,大多是先陈列先辈对后辈的呵护关爱、含辛茹苦之类情景或直白,接着诉说思忆之情。而此词在章法上却有别于这种构想,起拍以“每忆”宕开词境,泣、心、问、答等情景由“忆”而自然依次展开;过变处用“已是”一词使上下片辞意紧续,虚实衔接自如;结拍用两个“匆匆睡”升华情感,醒明旨意。构建既天然浑成又不露痕迹,既气脉一贯又善于变化,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词的句法优劣直接影响词的境界高下。句法笨拙,则思路困守,辞不尽意;句法精炼,则思绪洒脱,辞可尽意矣。杨先生此词句法妙在纵收联密、用事合题上。上片从忆入手,引出当时心境;接着以问句牵情,直入对先人的追思。下片开句紧承上意,从忆的镜头拉回到现实;再以问句来提升情感温度,为结拍做好铺垫;结拍句回合全词,落得自然。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诘、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更使句意精炼洒脱,思绪环环紧扣、起落迂回有致。句法的妙用,为抒发情感创设了条件,也使词的韵味气势达到一咏三叹、欲罢不能的效果。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故字法在诗词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严羽在《沧浪诗话》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杨先生这首词的确达到了这种字法要求。他遣词精炼准确、用字真切自然,字字含情,情发乎肺腑,诉诸毫端,每字均能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诗人一句“每忆音容频落泪”开篇,便先声夺势,情感闸门陡然打开,心潮奔涌而出。“每忆”一词,道出诗人经常追忆祖母,可见祖母的慈爱及影响在诗人心中留下何等深刻的烙印,可见诗人对祖母热爱的感情何等深厚!故每当诗人回忆起祖母音容时,就会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何故?诗人用六个字对此做出了回答,对祖母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携、慈、负、勤”落字音响圆润,从生活层面刻画出一位为了儿女子孙生存成长而勤劳负重、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关爱呵护孩子的祖母形象。这样的贤德老人怎不让后人追思?思念时又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呢?两处“堪最”则从度的方面说明辛勤操劳达到的极限,使人不由产生对祖母忙碌农务、料理生计、哺育孩子的系列情景的联想,进一步浓烈了诗人深切怀念祖母的情结。词的下片由“已是”一词承接,深谙“辞意断而乃续,合而乃分”的换头方法,自然引出下片内容。“已是家兴人几辈”显然是诗人向亲人的诉说,但远在天国的祖母能听见“我”的心语吗?她能看见此时家道兴旺、人才辈出欣喜景象吗?她在天之灵能否与家人一道分享这祥和幸福呢?诗人知道远去的亲人再也不会回来,也不可能享受到幸福,他满怀的悲怆只能仰天长问——“向谁诉、甜滋味?”读到此处,你不会被这种如泣如诉的情感深深地震撼吗?结拍两个“匆匆睡”的字法把意境引致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之佳境,亦将诗人情感的温度燃至沸点——祖母啊,您为什么不容我报答半点儿恩情、不等到今天享受一些幸福就匆匆而去呢?诗人的思念之情是多么强烈,无以回报深恩的愧疚是如此苍凉无奈!这心灵的呼唤,这真情的心声,多么荡气回肠啊!我不仅被词里营造的艺术氛围所感染,而且被诗人精于锤炼文字的功夫所折服。

这首词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关键在于诗人善用诗化语言入词,以情取胜。其字通俗朴实而清丽,其辞脱口而出而顺畅,词风飘逸洒脱,韵律起伏跌宕,笔底情流畅快淋漓而亲切自然,故能让人读之久久地沉醉于诗人酿造的酒麦香的词境之中,细斟慢品而回味无穷。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三日于华景雅苑居室
{刊内蒙《通辽诗词》总33期、湖北《东坡赤壁诗词》总116期}



“平生执教我倾情”
——解读姚子芳先生师生情结
夜读子芳先生《野菊斋吟稿》,思绪流连于吟笺缕缕情愫之中,慢慢梳理出一绺情丝,流淌于指尖、流入心田,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就是子芳先生与学子之间赤诚的师生情结。
子芳先生是一位热衷教育事业的老师,同时是品格高尚的诗人。我也是一名教师,深知“人类灵魂工程师”职业之艰辛,故对吟咏教学之诗有特殊偏好。仔细阅读诗集里十余首反映师生情的诗,那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自然引起我心灵的共鸣。
子芳先生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寸心竭力尚如丹”关爱之情。教育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教育者倾情付出方能见到成效。从“情牵尘世千门子,义胜春秋百世芳”、“粉笔生涯三十庚,平生执教我倾情”、“佳节欣逢十二秋,耕耘百卉乐无愁”这些诗句中,足见子芳先生对教育工作的痴迷和执着。正因为有这种饱满的工作热情,他才可以把一种圣洁的爱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像慈父般地关心呵护学生。他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寄予“严师慈父盼成材”的良好心愿;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留下他“黑田勤育苗圃种”辛劳的身影;在教室里,他“白笔细耕知识舟”,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他善于接近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学生意识迷茫时,他会及时为他们“拨开弥漫雾”、“擦去名利愁”;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他会欣喜地给学生“吾班个个是人材”的赞赏,面上会洋溢“万紫千红岁岁开”的喜悦;当学生毕业师生分手时,虽有“今日小鸟高飞去,激动心情难以言”依恋和不舍,但他忘不了殷殷勉励学生要“珍惜光阴勤向上,追求白雪劲松姿”;对未来,他对学生寄托厚望:“廿年以后重逢日,再看凌云四海惊”、“他年相聚应含笑,莫道人生路不平”……当读到这些诗句时,眼帘不时闪过一幅幅生活画面,一位无怨无悔、忘我工作的教师形象呼之欲出。这涓涓清流汇聚成温馨的情潮,汨汨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饥渴的心灵。多好的老师啊!他辛勤付出换来花树茁壮,他牺牲自我化出满园春色。这些诗虽然通俗,但字里行间却涌动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多么真挚!正是这种力量美化了无数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不断成长。也正是这种情感蕴入诗中,才使诗歌有了鲜活的魅力。
二是对学生“宽是害来严是亲”严教之情。教育讲究宽严结合之道,“宽”是一种赏识教育,运用“施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爱护学生自尊;“严”是一种严格教育,采用的是“严师出高徒”方法,能有效抑制不良苗头蔓延,牵引学生步入健康的轨道。使用宽严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子芳先生深谙此道,他平时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关键时却会严厉管教学生,因为适度的严教更能体现为师者深情之爱。这种爱流露于多首诗中,其中一首七绝更能反映这种情感:
劝学生
莫怪先生严厉声,
看来凶狠却情真。
家训千古你知道,“宠是害来严是亲“

诗语言质朴,却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邬启祚在《耕云别墅诗话》中说:“古人为诗皆发于情而不能自己,故情真意切,不求工而自工。”子芳先生这首诗正是情发乎于内心,故读来情真意切,令人深思。

从诗中语句可以推想出这样的情景:这是一位牛气十足的学生,自由散漫、无心学习、上课捣乱、欺负同学、耐心教育当耳边风……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采取严教的方法——严厉地批评教育。事后,老师并非将其置之不理,而是寻机找他谈心,语重心长地说:“老师刚才的态度不太好,望你谅解。老师这样批评你是为了你好,如果我宽容你的行为,你就会继续一错再错,那不是害了你吗?你要记住古人说的话——‘宽是害来严是亲’呀!”听了这动情的话语,面对坦诚的老师,学生能不为之动容吗?他会被感动、会作自我反思、也会自觉去改正错误的。这种宽严结合的教育,不正体现了一种真情的爱吗?正是这种严父般的爱才避免许多学子误入歧途。诗人将这种爱渗入朴实的语言中,读来叫人感到亲切自然,使人感受到老师关爱学生的情怀是多么浑厚而无私。像这样表现真实情感的诗句还有“还须诸位多原谅,莫怪先生打手心”等。子芳先生是个诚实的人,他敢于再现真实的生活,这些源于生活,情动而成的诗,倾吐出来的诗声是那么动听感人、余味悠长。
“一世无功绩,唯赢好学生。”这是子芳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生动的自我写照。子芳为学生倾其所爱,故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崇敬,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学生不仅在离开母校时对老师难舍难分,就是走向社会,他们还忘不了经常问候探望老师,在老师要出诗集时,有的还慷慨赞助。我真羡慕子芳先生能得到这份情感,这种情感是无价的,能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是幸福的。不是吗?
邓寿康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晚于华景雅苑居室

【发《新国风文学论坛》】





.诗艺切磋.



与吟友谈诗

江郎吟友:你好!
你把打印的《诗词习作》给我,嘱咐一定要提提意见并帮修改,感你诚意难却只好答应了。前段时间俗务烦冗,今天才抽身阅读诗稿。习作几十首,全面顾及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挑选两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有类似情况的诗略笔带过。
赞红松
道德文章立大名,通今博古有才情。登高作赋千人颂,饮酒吟诗四座惊。壮志为民谋富裕,红心向党尽忠诚。弘扬国粹心犹炽,《乳水涛声》动地鸣。

诗韵律、对仗都到位,这是优点。却不敢恭维是一首好诗,懂平仄对仗只能说掌握了作诗的基本功,好诗衡量要看诗有无韵味。正如袁牧所强调那样,诗“须知有性情,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在骨不在格也。”严羽也强调:“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有无性情是衡量诗优劣的标尺。予以为这首诗不足之处有:
一是缺乏意象。全诗从“能文能诗、爱党为民、弘扬国粹”三个层面来赞扬红松先生,思路是清晰的。可惜没用诗化语言入诗,而是用了“壮志为民、红心向党”之类口号式词汇堆砌诗中,除“登高作赋、饮酒吟诗”含有意象外,其余看不出有可视可感的意象。缺少生动的形象,语意就显得苍白无力;情感没有形象支撑,故失去感人的魅力。须知诗人应假意境而寓情怀,“不及汪伦赠我情”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境情自出之,“隔篱呼取尽余杯”寓景而声情并茂,这样入情入境的诗方可感染和打动读者。如果你以某一生活层面或情景去构诗立意、改用营造意境的方法而蕴含赞誉,效果将大不一样。
二是诗中无我,情感华而不实。诗使用了许多溢美之辞,却感觉不到作者发乎内心的真情实感。原因是诗人置身物外,着力点放在对红松概括议论上,以至空泛乏味。诗词讲究物我相融,即诗中有情景,境中有我情;物托我情生,我情凭景发是也。关于用语,严羽在《沧浪诗话》说:“语忌直言,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告诫人们要把情感隐于物象意境之中,让人品赏再三而回味无穷。你这首诗用字虽然华丽,但是没把自我心境渗入诗里,故感觉太浅俗。太露骨的赞颂会给人以虚假恭维之嫌,只有“从心里流出来的血才是滚烫的。”倘若把直白的颂词去掉,换用诗语化字词入诗,将“我”之情化入字里行间,做到情在境中、意在言外,诗的韵味自然就会浓郁。
恕我直言,集子里的《嫂子颂》、《贺国强兄乔迁之喜》、《赞新祥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贺中共建党九十周年》等诗均存在以上弊病。
同是应制诗,《孙女诞生喜赋》就写得较好。
门楣启瑞室生香,掌入明珠耀祖堂。碧水芙蓉凝玉露,绿茵兰惠吐芬芳。生逢盛世征鸿福,设悦佳辰兆吉祥。喜庆嫦娥天降落,延繁瓜瓞永绵长。

诗采用“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得有味,承得紧密,转得自然,结的隽永,此乃善诗之一。意象较丰满,“门楣瑞室、明珠祖堂、芙蓉玉露、兰惠芬芳、瓜瓞绵长”均是可视可想之物象,此乃善诗之二。情蕴境中,借助意象,托物抒情,美丽的小公主降临德瑞门庭,合家欢欣之情跃然纸上,此乃善诗之三。诗能使用比拟手法,如用明珠、芙蓉、玉兰喻小孙女美丽清纯可爱;结句用典自然,以瓜瓞绵长比拟福源及人丁兴旺绵延不断,意味悠长,此乃善诗之四。简言之,这是一首有情有景较好的诗,与前一首相比,感观相差甚远。我之所以不说这是一首完好的诗,因此诗还有些小遗憾,就是第三联及“喜庆”两字,句法和字法上还嫌庸俗、不够清新圆润。
像这样较好的诗词,集子里有《读莽然长短句》、《游云南》、《望海潮.大东旱洞》等。
通过比较,我想说明的是:好诗须善于营造意境,情感蕴含而不露痕迹,情景相融而留韵悠长。这样的诗方堪称佳构,方可百读不怨。
吟友交流,贵在坦诚,我将自己看法毫无保留地提出来,如有不适之辞,还望海涵!你文字功底厚实,只要多学多写,假以时日,诗艺必臻佳境。
莽然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六晚

发表于 2011-12-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颇多,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先生学习呀
发表于 2013-12-1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1:25 , Processed in 0.0592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