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5|回复: 8

状元碑园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风戏马 于 2011-4-26 14:16 编辑

状元碑园游记
作者:魏新建



    节气已入谷雨,风和日丽,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417随市诗协去丰县采风,游状元碑园赏梨花。

        汽车驶上徐丰公路,过了华山镇转入乡间小路,道路两旁梨花烂漫,蒜苗碧绿,农人正在田间提蒜苔。近几年,丰县以果品产业为重点,建成了以大沙河为中心的百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粮经比例达到4:6,实现了由粮棉大县向果蔬大县的转变,享有“丰熟可抵三州”的美誉。

        有幸与徐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李鸿民先生同行。李老虽已八十高龄却思维敏捷,谈吐儒雅,他曾任沛县县委书记、淮阴市委副书记,又是状元李蟠的九世后人,途中听他讲丰县的风土人情,讲状元李蟠的家谱和传奇佚事如数家珍,长了不少见识。


    车行一小时抵达梁寨镇黄楼。远远望去,一片白墙青瓦掩映在竹木翠绿中,这便是状元碑园,也是状元李蟠的祖居地。下了车迎面是一座青石牌坊,正面刻着李鸿民先生亲书的篆额“鳌阕”,门柱刻有对联,“指木为姓,陇西冠盖被四海;登科夺魁,泗上文章数一人。”进了门是状元广场,东边有座三进庭院,垂花门楼前立有李蟠石像,两旁饰以朱色对联“经传道德;名重谪仙。”碑亭位于庭院中间,飞檐翘角,庄重威仪。上悬红地横匾,丹书“状元碑亭”。亭内状元碑巍然屹立。亭前左右一对华表石柱,上面镌刻楹联,古朴厚重。侧后为环状碑廊,嵌有李蟠报家母书及彭城李氏列祖碑碣及传世金石。碑园不大,但设计精巧,布局紧凑,史料和内涵非常丰富。
    李老以主人的身份为我们讲解,方知状元碑园原是鸿民先生的老家。他原来的乡间小居“康园”现已作为徐州状元李蟠纪念馆。状元碑是李蟠为李氏始祖七公(正居)撰书的一篇墓表,记载了李氏由原籍——河北真定于元代迁徐,定居程子院(今梁寨镇李新集)的发展历史。由李蟠撰文并亲笔书写,碑高三米,蟠龙碑帽,四百二十六字。其文采飞扬,书法俊美,刻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距今近三百年,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听李老讲状元碑的遗失和出土还有一段故事。

    此碑原来立于丰县黄楼乡李新集(又名程子院)村东李氏始迁祖七公墓前。1958年人民公社化兴起了平坟之风,墓碑被推倒,此后不知所终。而碑文却载入李氏族谱标明李蟠所撰。五十年后碑在何处?李氏后人一直在找。2001年新年前夕终于在李新集李氏族人李敬林的堂屋墙下挖出来,沉埋五十多年后躲过了文革劫难重见天日。当天徐州著名文史专家、学者田秉锷先生曾随李鸿民先生赶到现场察看,在确认后撰写了《状元碑出土记》,文章发表在2001年2月的《徐州日报》上,引起了社会和文史界的广泛关注。后由鸿民先生统筹,海内外彭城李姓后人捐资,状元碑园得建于状元故里。现已上报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到光绪止历时1300年,徐州仅在清康熙年间中李蟠一名状元。李蟠纪念馆有“廷对制策”(即殿试状元卷),仔细观看康熙三十六年的殿试,李蟠的文章论点精辟文采飞扬,能获得康熙皇帝的钦点,绝非等闲之辈,确实是大才。

    康熙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对人才的认识亦有独到之处。康熙在三十六年的科举殿试中,向来自全国的士林才俊提出三大课题:靖边、吏治、河防,让殿试学子们各抒所见,详而敷陈针对康熙的《策问》,李蟠在《廷制对策》中开宗明义,提出帝王治理天下,必成天下之大功,必立天下之大法,必兴天下之大利。而要成天下之大功,就必须果敢决断,春温秋肃,恩威并用;立大法,就必须法理明晰,防微杜渐,清浊不能相淆;兴大利,就必须使山川河流渐抚渐平,使国计民生赖以发展。三者既成,帝王即能实现最佳统治,官吏能得到很好的制约,百业就能兴旺发达,能安居乐业。继而对靖边、吏治、河防也进行条分缕析陈述己见。细读这份状元卷,不由得击节称赞。
  
    一赞其对官员官性认识之准确和实事求是。李蟠在应对康熙怎样反贪倡廉之策问时,谈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既实事求是,又一针见血。他说:第长吏之爱百姓也,恒不如其爱身家;而长吏之念声名也,又不如其念禄位。在李蟠看来,那些大官们爱老百姓,远不如爱他自己和其家庭;他们对声名的爱惜,也远不如爱他们那个官位待遇。因为和自己身家性命比,老百姓算不了什么;和八面威风、骄奢淫逸的官位待遇比,那一点点清官的好声誉,也算不得什么。声誉是虚的,待遇是实的。李蟠对贪官的人性的认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反贪倡廉,就要建立在这样实事求是的认识的基础上。
  
    二赞其对治水的独到见解。据说,李蟠就因为对治理黄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获得康熙赞赏,从而中了状元。李蟠生在黄河边,对河患了如指掌,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鸿民先生讲的李蟠当时已四十二岁,社会阅历丰富,是那些年轻学子所不能比的。他在《廷对制策》中说:臣闻古今则无善治河之法,而止有导河之法。逆而治之,修防然,堵塞然,顾泛滥之性,能保其不涨乎?……。法莫若顺其就下而归之海,不得其归,为闸为堤,适激其怒也;为引为支,仅缓其势也;议刷议排,徒增其费也;为疏其下流,则其去也疾,去也疾则不至于或溢或溃,而莫可遏逆也……”本来鲧治水失败,就是只知堵,不知疏;禹治水成功,就是疏防相济,李蟠说的不过是早被大自然验证了的真理。可叹的是我们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失败后,仍然不接受教训,还要在大江河道上无休止地建起鳞次栉比的一道道大坝,只顾眼前那点利益,不考虑与之俱来的生态破坏!  

  
    三赞其文章荟萃论据精辟。通览李蟠《廷制对策》全文,除却因情势为康熙皇帝歌功颂德的奉承之语外,在对靖边、吏治、河防的分析说理上,真可谓脉络清晰,思维缜密,见解独到,鞭辟入里。其文风旷达豪放,治国安邦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工笔正楷不错落一字地完成此文,也足见当年李蟠之才情。


       《报母家书》,是李蟠金榜夺魁后写给母亲的书信,详细叙述了殿试、胪传、放榜、宣旨、朝拜及谢恩的过程和隆重喜庆的场面。字里行间洋溢着金榜题名的喜悦,也反映了李蟠的孝心。是一件珍贵的文史资料。信中说最先看过李蟠《廷制对策》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吴涵,次阅者,为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均为之击案叫绝。阅后即传于当廷张、李二中堂,两人详阅之后皆惊叹:“坐而言,起而可行者,惟此一卷耳。”并将此卷定为一等。及至呈送到康熙面前,康熙细心阅读后,,首先被他的书法所吸引,谓:“字在董、赵之间,策字字硕画,非经生可及”。亦禁不住击节赞赏。三千余文不错落一字、通篇秀丽俊逸的工笔小楷为李蟠挣足了印象分。知李蟠为徐州人,笑谓诸臣:“徐州濒河,土居人宜其了了,且江北人老实,不知走声气,此为实学。”可见康熙对李蟠之文评价殊高。康熙详览所有呈送殿试卷后,相较高下,遂御笔亲书李蟠为第一甲第一名,又拔严虞惇、姜宸英同为三鼎甲。

        从状元碑园出来已至中午,李老的表侄、大沙河果园的场长包玉丰先生在梨树湾设宴招待。席间大家谈性更浓,针对状元李蟠因何遭顺天乡试案诬陷以及后来的谪戍沈阳、平反昭雪、归隐林下等诸多传奇和历史疑问,李老娓娓道来,其博古通今的学识和他耄耋之年的记忆力真是让人佩服。

        顺道入果园赏梨花,可惜晚了几天错过了最佳的赏花期,虽无梨花覆雪的盛景,可嫩叶青青,花缀枝头,蜂蝶乱舞,又是一番景色

                                                   2011.4.2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奔牛兄帮我排版,添照片可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会长帮助,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兄又添彩,照片很好。
发表于 2011-4-2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会长排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几张照片。
可谓锦上添花吧!
发表于 2011-4-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欣赏
发表于 2011-4-2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秋风先生大作,佩服。给我们普及了一下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先生来访。 9# 采薇客
发表于 2013-12-2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9:28 , Processed in 0.0727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