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8|回复: 2

[诗堂讲义] 第十五讲 律诗章法结构中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五讲 律诗章法结构中篇

我们从第十二讲开始讲律诗章法以后,就没再讲过律诗的章法了。可能好多人奇怪。为什么不继续讲了呢,反而去讲其他内容了呢 ?
因为我觉的先讲一个最为关键的章法,然后剩下的先不讲,先讲其他。从大家的练笔可以看出来,有很多的内容虽然没讲,但是大家都已经悟出来了。在不经意间的练笔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先悟后学习,这样对大家的掌握有帮助的哦。
所以在期间呢,我们讲解了一首成功的诗的三个要素。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我们的这次讲课的目的已经达到哦
所以呢,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律诗的章法结构 中篇

第十五讲 律诗章法结构中篇
我们说过古典诗词的写作前有三个要点:第一要确定下来诗词的主题情感,这个是说我们要写的是什么?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这个是说古典诗词的行文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其他文体如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不同。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关键句呢,是指,绝句的结句,律诗的中间的对仗句,词的中心句。
那么律诗的写作首先要写好对仗联,说白了就是承转联之间的关系。
一、律诗中间两联的写法:
1、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描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我们讲解了如何写景的问题,我们讲了移步换景的运用。
这个是我们讲过的,不再复述。今天我们来讲第二种方式。
2、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我们先来看一首例子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先插播两个名词。律诗的偷春体和瘦春体。偷春体。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如果第一联对了,第二联不对,第三联继续对仗的。话,这个叫做偷春体。还有一种叫做瘦春体,这个是说律诗只有第三联对仗,第一二四联都不对仗。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例诗。相对于上节课我们讲过的第二联写景来说,这次我们第二联不在写景,而是改为叙事了,那么第三联仍是在抒情。两者差别是一是由景启情,一是有叙述引出的抒情。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叙述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
这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我们来看下一首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在叙述,也是在感叹。这诗呢,以景语起句,在第二联点题。因为题目是月夜忆舍弟,第一联只是在铺垫,第二联点题,并引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个抒情语。
讲师:柳三:
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里要讲下"欲寻芳草去"。“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这里再次说一点:第二联无论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那么都不是简单的写景和叙事,最好要做到景、事中要藏着感情。最忌讳的是,写景和抒情分离,叙事和抒情不相关,二者一分离,那么这诗就写的失败了。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答李儋
唐  杜甫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诗也有说是韦应物的作品。至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我们来看下这诗。
这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我们在看这些例子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承转联的写法,还要关注起结是如何写的。并且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过度。
小结下:颔联不管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颈联抒情的这种方式;要注意,颔联的写景和叙事要含情,或者是为抒情而铺垫,二者不能做到分离。
讲师:柳三(414125121)  20:42:29
@A06:无心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颔联是在写景或者叙事,颈联抒情。能不能到过来呢?即是颔联抒情或者叙事,颈联写景呢?
大家觉的呢
@A01:一苇杭 是否可以呢?
A02:老猫
可以
讲师:柳三:
@A12:雨说无声 无声姐以为呢
A06:无心
当然可以
讲师:柳三:
是的,猫兄说的对
A13:淡烟疏雨
也能。
讲师:柳三:
下面我们重点来讲解 3、承联叙事或抒情,转联写景
这种方式和前面两种正好相反。大家要多体会在颈联在写景的时候的作用
我们通过例子来讲解律诗颈联写景的作用有哪些
讲师:柳三(414125121)  20:45:28
例一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前面四句是说“一片春花飞落,春随花落而渐去。风吹落花万点,煞是愁人。且看飞花随风飘去,不要因感伤太多而厌酒。”“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然后作者再第三联,突然写了一组景物——江边的明堂上有翡翠筑巢。芙蓉苑边,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这一联,不仅仅是叙述凄凉的景象。
这联起到的作用有三点。这个大家要注意下。一般律律诗第二联抒情或者叙事,第三联再写景。有三种作用
第一:把前面的抒情,用景物具体形象化。这个就是点染的一种使用手法
第二:有所指代或者寓意,为结尾抒发的主题情感,做一个铺垫
第三:由于前面过多的叙事,中间写景的话,可以使诗韵味更足,意境更足
杜甫的这首显然是,有所指代并为结尾做一个铺垫。
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快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我们接着看曲江第二首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对仗是借对的典型例子,我们讲过的。这是前面两联是在叙事。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
第三联是是缘情写景,其实就是把前面叙事中蕴含的情感,用景物描写给释放出来了。然后引出结联。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以上两首呢,第三联都是在写景。第二联在叙事。我们接着看杜甫的另一首诗
九日蓝田会饮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章法和前面两首一样,第三联写景,其实是一种移情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移到景物的描写上。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这个就是第三联写景运用的第四种手法,就是移情。将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用景物表达出来。让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
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前面一气呵成,情感抒发如滔滔江水一样,那么结尾的时候要学会收拢情感,不然的话,诗的节奏上就太直了,结尾无论怎么写也处理不好。适当的收拢停顿,会更有效的抒发情感。
我们来看下白居易的成名作——当时以这一首诗,博得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个是顾况看到年仅16岁的白居易的一篇作品后给与的评价。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要说下,不这个字,只有在当做韵字的情况下,才能做平声用,其他时候都必须是仄声。第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字拗了,本来该用平声的,所以对句第三字用一个平声字补救了下,中仄中仄仄,对句是平平平仄平,这个是拗救的例子。
这首诗前面是在描写草,第二联的描写承接的是一岁一枯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一联是写一个大景,一个关于草的全景。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古人使用以草喻离别,源自《楚辞》。
李后主有首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王维有首绝句,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都是用草表达离别之情。白居易的律诗在第三联写景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有所寓意,为结尾抒发主题情感,做一个铺垫。
我们来看一首温庭筠的怀古诗。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怀古之作呢,多是以古喻今,以古讽今,或者是根据古之事情,抒发感叹。再或者就是凭吊古人,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之感。这些都是怀古作品的常见写法。我们以后会和大家详细交流咏物的作品如何写,怀古的作品如何写的。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
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温庭筠的律诗第二联是在抒情,第三联写景,起到的作用是把前面的抒情,用景物具化。
我们来看下李商隐的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个是千古流传的抒情名句。第二联在抒情,第三联落笔在一个特写镜头上。
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这个是晓镜但愁云鬓改。
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这个是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解释。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讲下,第二联抒情或者叙事,第三联写景的,第五种表现方法,第三联在第二联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情感。利用景物的描写来升华前面抒发的情感。不仅仅是前面情感做一个补充,关键是升华。
《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
这个第三联写景呢,其实就是抒情。用景物抒情。利用真实可感的事物,来抒发主题情感。这个是点染的又一种使用的例子。
我们来再看三首:一首是杜荀鹤,一首是张九龄,还有一首是苏轼的律诗。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第二联是感叹,抒发感叹也是一种抒情。第二联抒情了,第三联突然笔风一转,描写了一个景物画面。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
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写景也是在对前面的抒情,进行一个补充和升华,用的是反衬的手法。
我们来看张九龄的诗。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第三联和刚才的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可以对比下。
我们来看下最后一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雪泥鸿爪的典故就出自这里。这时候的写景,其实就是收拢情思的作用。前面抒发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那么下面的写景就要从抒情拉回到现实里来。这个是第三联写景的第六种作用。
前面四句是由于苏轼看到了雪泥上的鸿爪痕迹,产生了感叹。如果全诗都在抒发这样的感叹,那诗就形象单薄了。所以这时候描写一个景物把抒发的情感,收拢回来。
顺便说下这律诗的特点。大家看了么,全诗就只有第三联使用了对仗。和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凤凰台歌,使用技巧是一样的。纪晓岚评价这诗是——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关于律诗颔联叙事或抒情,颈联写景。这时候写景的作用理解上是否有点迷糊呀。
A01:一苇杭
是的。
我是有意的打乱,为了是让大家仔细阅读例诗,自行先感悟一番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律诗颔联叙事或者抒情,颈联写景,这时候的写景的作用有以下六点:
第一:把前面的抒情,用景物具体形象化。这个就是点染的一种使用手法
第二:有所指代或者寓意,为结尾抒发的主题情感,做一个铺垫
第三:由于前面过多的叙事,中间写景的话,可以使诗韵味更足,意境更足。
第四:移情。将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用景物表达出来。让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第五:第三联在第二联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情感。可用正面描写也可以用反衬的手法。这首,第三的联的写景要描写出真实可感的效果。
第六:收拢情思的作用。前面抒发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那么下面的写景就要从抒情拉回到现实里来,使全篇真实可感。
4、层层递进的章法结构
我们知道诗句根绝内容可以分为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或感叹这四类。当律诗的承转联都是描写同一类的情况下,我们称这种章法为层层递进。
我们来看个例子
再次解释一下:所谓层层递进,就是说律诗至少中间的承转联描写的内容是一致的。例如,承转联都在叙事,或者都在抒情,或者都在写景,又或者都是议论。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其一》
作者: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我们来看下中间两联“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承转联都是在叙述着过去的种种,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看似承转联属于是并列关系,但不是。承转联处于一种递进的关系。这种递进的关系一般是最感人的都放在后面,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情感抒发来说,转联比承联抒发的更到位,转联不仅仅是承接承联,而且还要把承联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和升华。这点和我们以前讲过的绝句的章法里的转句不转继续承接起句,补充承句之不足。和这个章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来看这首例子,承转联都是在写景
承转联都是在写景,那么这个时候有两个特点:
第一,承转联写景,写出的是一副完整的画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写景的顺序,景物的描写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并且,承转联要写出一副完整的画面
第二、承转联写的是一组画面,这一组画面都是为体现同一个主题而服务的,还有就是,后一组画面在抒情上,要比第一组画面要更进一步。
送崔融
唐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秋风古北平。
也是这样的手法。承转联都是在描写,但是转联比承联描写的更具体,这首这个时候的描写所按照的顺序,一般是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或者由局部到整体。切忌杂乱无章的描写。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承联写的是“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
转联写的是“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承转联写的是一组画面,这一组画面都是为体现同一个主题而服务的。还有就是,后一组画面在抒情上,要比第一组画面要更进一步才对。这也说明诗中 的写景绝对不是单一存在的。至少要做到情景交融哦
伤昔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这也是一组画面,承联是总写,转联是描写的局部
遣悲怀•其二》
作者: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承转联都在叙事,叙述着过去或者现在的种种,而这种叙事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一种间接地抒情。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抒情的时候一定是颈联的情感高于颔联的情感,否则就是写失败了
再来看一首我的旧作
七律 感怀
昔曾仗剑五陵游,岁岁飘零志未酬。
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
人情聚散风中絮,世事浮沉水上鸥。
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
这首律诗的承转联都是用比兴的手法来抒情的,承是说人生之路的崎岖---说的是举步维艰,
转联是说人情冷暖,世事的无常。承转都是从起联而来
这首感怀作品,承转主要承接起联的志未酬
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承转联,主要是承接起联的“百事乖。”
第二首,主要承转联主要是接着“今朝都到眼前来。”而继续描写的

这里大家要记住:
层层递进的章法结构的特点
第一:承转联描写的内容是一致的,转联要比承联再进一步
第二:承转联是承接起联而来的
第三:承转联都是在写景,有两个特点
1、承转联写景,写出的是一副完整的画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写景的顺序,景物的描写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并且承转联要写出一副完整的画面
2、承转联写的是一组画面,这一组画面都是为体现同一个主题而服务的,还有就是,后一组画面在抒情上,要比第一组画面要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承转联的第四种方式,层层递进。
我们最近学习的律诗章法结构,其实就是律诗承转联的写法。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承转联的写法有
1、承联 写景或叙事,转联抒情。
这时候要注意承联的情和事要和转联的情有关联的。
2、承联抒情或者叙事,转联写景。
这时候要注意,转联写景所起到的六种作用
3、层层递进
层层递进要注意 ,转联要比承联更为具体,
按照我们我们所讲的律诗的节奏来说,前两种方式是承联放宽,转联突起;层层递进呢则是一浪高过一浪
今天的课内容多了些。需要大家课后再次阅读讲义,再次领悟。
留作业:1、课后再次阅读今晚的讲义  2、律诗一首,限韵一先。题材自选,最好不要再写疫情了哦
发表于 2020-4-1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岛辛苦哈
发表于 2020-4-1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岛妹妹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33 , Processed in 0.0614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