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7|回复: 0

[诗堂讲义]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十二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十二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上篇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最近呢,我把我们过去的课的讲义和练笔,看了一遍。根据大家的学习进度,将对我们的课时,进行一个调整。
只是对讲义的原计划和现在的进度做了一个调整。整体的内容不变。也是根据我们班的具体情况做 的调整

  今天是我们的第十二讲 律诗的章法结构 上篇
  有人说了唐诗的精华在于绝句,绝句易学难工。也有人说唐诗的精粹在于律诗,律诗气象万千。律诗好写但也很难写好。其实不然,律绝写好都不容易。
大部人的人都认为应该先学律,后学绝句。但是根据诗歌的发展来看,是先有的绝句,后有的律诗,所以我们讲诗堂一直是先学习绝句,后学习律诗。
按照我个人写作经验来看,律诗和绝句都不好写,但先学哪个都无所谓。所以我们讲诗堂是先教绝句,后教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我们从一开始学习绝句的时候,就告诉了大家初学古典诗歌的要掌握的三个要点:古典诗词写作有三个要点:
1.首先要确定下来这诗或词的主题情感,因为古典诗歌的情感主题是唯一的;
2.合理的布局,绝句和律诗的章法结构不同,同样和词的章法结构也不一样;
3.写好关键句。诗词中的关键句。
我们来简单的讲下,绝句要写好结句,律诗呢,要写好中间的对仗句,至少有一联写的比较有韵味;简单的说,我们在学习律诗写作,第一步要做到这三点,第一确定主题情感,第二,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第三,中间的对仗联,最少要写好一联,尤其是第三联。
写诗呢,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离不开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那么今天我们就先介绍一种律诗的章法结构。
我们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起可平实;第二联,叫承联,承联,写景,并且写景的同时将情思适当放飞些;第三联,叫转联,转句抒情,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换,是将放飞的情思进行收拢;承要做到舒缓,转要突起;第四联,叫结联。结句的写法,和绝句的结句一样。景语结句,要注意要结的深远,情语结句,要言浅情深韵味深藏。
其实好多人觉的律诗难写,原因在于律诗的中间两联不知道该如何把握。那么我们初学律诗写作,首先就要从中间两联如何写来学习。先知道中间两联如何写,那么律诗的写作就明白了一半。

  律诗中间两联的写法
  一、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一般承联要承接起联,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承联描写景物为主,转联以抒情为主。这个时候一般要注意,承联要和缓些,转联要突起。承联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利用景物将情感放大,转联呢,要在突起的时候,将放大了的情感进行收拢。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诗的起伏。

我们先来看首例子。我一个故友的例子。
七律岁末感怀
作者:小破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小破呢是作者,也是我的好友,网名叫浅斟低唱,河南人现在居住在湖南株洲的攸县。他呢长于律诗写作,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律诗在网络上很有名,但这人呢,不长于填词。和我一样是个大胖子。
大家看下第二联,就是在写景,“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两处描写,不同的场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我这里呢是一盏昏黄,她哪里呢是三千风月。这个对比呢,可以体现出我和她之间的区别,两处场景把情思放大了。一般描写景物的时候呢,要把情思融入到景物里去,要把思维放大。抒情的时候要收拢情思。这样才能体现诗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也是如此。如果这诗写得一眼望到头,那么这诗词也写的失败了。首先要做到的是诗的起伏,然后呢提升诗词的神韵,意蕴。
使用这章法呢,要从例子中体会到承联是如何放大情思的,转联是如何收拢情思,而造成起伏的。
这是关键,如果大家只是单一的套路化的学习,不去感悟,是学不好诗歌的哦

我们再来看首例子,这是转联抒情的第二种体现手法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呢,承联写景,转联抒情的第二种表现手法---触景生情。第二联,承接第一联,两联都是在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第三联转入抒情,这个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触景生情按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有我和无我之境,是属于哪种呢?@A01:一苇杭 @A06:无心,
我们在讲解情景相生里讲过,无心还记得么?@A06:无心
A01:一苇杭:无我
讲师:柳三:恩,没错,是无我之境。

温故而知新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就是触景生情——由景物触动情丝,这个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无我之境。
第二就是缘情写景——这个时候景物描写,其实就是用景物来彰显作者的情感,如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那么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是带有喜悦的感情色彩,如果作者的心情是沉痛的,那么即使是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所带的感情色彩也是沉痛的。而这个呢,就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讲的有我之境。
我们回到杜甫的这首律诗上来。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通过景物的描写呢,触动了心里的情感。承联,一般情况下承接起联,这里是补充起联描写的不足。转联触景生情产生了抒情、感叹。感叹也是一种抒情。
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
文章和老病在过去呢是并列词组,因为文章和现在的文章一词意思已经不同了。过去的文章指两块,一是诗,而是文。

就好像妻子一词一样,在古代妻子的意思是指妻子和儿子。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子: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我们来看下这例子。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我们来分析下这首律诗:
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局部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全景,鼓鸣旗展。体现出军队的威壮。然后由景转到了抒情,这个抒情是一种豪情的抒发。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赞扬毛伯温,藐视敌军。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结尾呢是一个普通的描写,但是透漏出未战先胜的气概。
诗从局部景写到了全景,然后引出了转联的感叹,(感叹在这里也是抒情)。
古代战争呢,多是未求战先求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得来的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后来诗人们就把这写文章的手法借鉴到了诗的写作中来了。
在诗中有两种运用手法,这也是我们在情景相生之后的一个讲解,希望大家掌握。
第一种:景物的描写是跨越了时空或者是空间的

这些景物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刻,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呢,是跟着作者的思想变动为主线的。如: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看到了眼前之景,想到了过去,这个是跨越时空的描写。第三联,产生了感叹,这个感叹也是抒情,我们在讲解绝句的时候说过,感叹,议论还有叙事,在关键位置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抒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个是说眼前之景已经不是过去的景物了,并且走的时候年轻,回来的时候人已经逐渐老去。苏武被困了19年才回到了故土。

第二种:跨越了空间的移步换景
我们来看下,香菱咏月诗第三首
【清】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承转联都是在写景,这个我们以后会介绍。我们先来看移步换景:
由地上写到了天上,由身边写到千里之外。这个是跟着作者思维的变换而写的。最常用的移步换景,就是随着眼前之景的转换而转换。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但是要注意这样描写要写出画面的完整性。这个是我们插播的内容,大家先了解下,我们以后会开专门的课来详细讲解。我们回到承联写景,转联抒情上来,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诗:
旅怀
唐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旅怀》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诗中写:落花和流水的无情,诗人前往楚地时候的所见,在外乡寄回家乡的书信没有回音,旅人的两鬓长出白发,诗人自己不想回家又想家的心情。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杜鹃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

听着杜鹃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是非常痛苦哀伤的,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杜鹃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杜鹃啼,一乐一悲;杜鹃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崔涂(854~?)唐代后期诗人。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公元888年(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及第。终生飘泊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总结一下,律诗的承联写景,转联抒情。这里的写景和抒情是有联系的,情由景启。不然情景相隔就等于这律诗写失败了。不管是五律还是七律都是如此。五七律的章法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情由景启是这一章法的关键,先掌握这一点,然后再考虑,如何在写景中,放大情思;在抒情中收拢情思,而做到诗的起伏。
律诗的第一课,我们只讲这一种章法,严格的说这只是中二联的写作方法。近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练习这一种章法。这种章法我们熟悉了,其他章法可以触类旁通的哦。

  留个练笔:以阳春三月为题,以今天的章法为写作依据。写一首律诗。五七律不限,题目自拟,韵部也不限,但要依平水韵。下周五我们同一时间来讲评这次的练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32 , Processed in 0.0685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