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4|回复: 0

[诗堂讲义]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七讲情景相生中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七讲情景相生中卷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今天是第七讲情景相生中卷。情景相生呢,我们还会讲下卷。下卷要放在律诗课中讲解。重要是讲解移步换景等手法的运用。
  有人曾给我说过,绝句字少,不适合去刻画一些故事情节,也不适合去写咏物类作品,大家以为呢?
我们先不来说这个,我们先讲今天的第一个主题:
一、完整与精粹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著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昉思乃服。(赵执信《谈龙录》)。
这是一段谈龙录里的话,其实是说诗歌的文艺性的三种看法: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了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这三种看法,赵执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王士禛对雕塑绘画的龙露出轻视的口吻,是一种片面看法。作者要是写龙,那末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是够了;作者倘要写更其广阔的境界,那也可以通过龙的全体来反映,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龙的全体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写龙的全体正是写一鳞一爪。
古代诗里有媳妇不讨婆婆欢心而被赶出家门的,孔雀东南飞里的故事和陆游唐婉的故事。
比方同样反映由于媳妇不得婆婆欢心被赶走而造成的婚姻悲剧,有的只写自己的片段感受,如陆游的妻子唐琬被婆婆赶走,唐琬后来改嫁赵士程,一天,陆游唐琬在城南沈园重逢,相见凄然,不久,唐琬抑郁死去。陆游写了几首沈园的诗,估计大家都读过。

《沈园二首》其一
宋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其二
宋  陆游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他写这两首诗的主旨不是在暴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只是通过在沈园相会的片段印象,抒写他心头无限沉痛的感情,写出一生的遗恨,这样抒情,就不必把整个婚姻悲剧写出来,只需写这个悲剧的一鳞一爪。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作者不这样,他是要通过婚姻悲剧来暴露封建礼教的罪恶,主题扩大了,那末写这个悲剧的一鳞一爪就嫌不够,需要把这个悲剧的全部过程写出来,写成叙事诗。在以暴露封建礼教为主题的叙事诗里,悲剧的全部过程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这样看来,完整的龙还是可以画的,只要通过龙来反映更广阔的境界,使龙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就成。因此,说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全体是对的,轻视雕塑绘画完整的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首诗或许大家没记住,就是《孔雀东南飞》我记得是我们高中课本学过的作品。
再回到洪升、王士禛、赵执信三家的说法来看,洪升“嫉时俗之无章”,恨当时人写诗没有章法,不完整,要求像画龙那样,要画出首尾爪角鳞鬣来。洪升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看到王士禛提倡的神韵派诗的流弊。神韵派诗,像画龙那样只在云中露出一爪一鳞。有的作者生活体验不够,没有看到整个的龙,只写一爪一鳞来掩饰生活的空虚,这样,神韵派诗的流弊就不免空疏。洪升要纠正这种空疏的毛病,主张要把整个龙画出来,就是要求先看到整个的龙再画,不要借一爪一鳞来掩饰。后来的翁方纲也要纠正神韵派诗的空疏,提倡肌理说,肌理是肌肉的纹理,要细致切实,跟洪升的说法相似。赵执信也是不满意神韵派诗的空疏的,所以主张先要有完整的龙,才可写一爪一鳞,洪升同意他的说法,可见洪升并不反对写一爪一鳞,只是反对神韵派诗的空疏而已。后面这两段文字,大家理解下就成。下面我们就以上内容,来讲解下诗中的写景。
我们诗中写景,有时候受诗字数的限制,无法把景物全部写进去。一首七绝才28个字,眼中之景呢,如果是罗列出来,28个字都不够用,那该如何来写呢?我们第二节课的时候讲过一个诗法--小中见大。抓住景物的细节,以一个特写的镜头来把景物写进去。例如: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前两句是一个景物的总写,但是后两句就是一个特写镜头,从章法上来讲,这诗是前两句和后两句都在写景。我们讲过这样的章法呢要注意景物的描写细致,景物的描写顺序。
从今天讲的内容来看,首先作者心中要有一个完整的景象,然后通过细节的描写来体现出全景来,这也说明,我们写景呢,要有选择的去写,不能将看到的景物全部写进去。
我们当代诗词写手经常写一些题图的诗。
那么题图诗,最忌讳的就是用诗来翻译图。意思就是不要写成说明文,可以抓住图中部分景物来写,以景衬情,那么写景也未必都的去写局部的景物,也未必都用小中见大的手法。

我们来看两首古人的作品: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句全部是大景,这四句大景,正好描绘出一幅“尺幅千里”的画卷,采用的是取点式的手法,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楼台、烟雨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这个时候,虽然景取的大,但是大景中要有细节。要考虑声色动静等构思。所以说绝句不适合写大景是错误的认为。后人有质疑这诗的,说“千里”,或许是笔误,应该是“十里”,如果换成“十里”的话,这诗会逊色很多。

我们再来看苏轼当年写一首题图诗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有谁知道这诗是写给谁画的哪副画么?宋代一和尚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也有的版本是春江晚景,经过考证,清代以前大多数的书中,就是叫春江晓景的。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诗前几句实写,最后一句虚写。实写呢是写图画中的景物,虚写呢是作者由而展开的联想。
我们上课前,说了,“有人曾给我说过,绝句字少,不适合去刻画一些故事情节,也不适合去写咏物类作品”。通过我们讲解完整和精粹,就可以知道。那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了哦。

我们接着来讲解第二个主题
诗歌的点染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例如:《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
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大家要知道不仅词里可以点染的手法,诗里同样可以用到。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我们在讲绝句中承句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拿我过去写的一首调笑的诗来当例子的。例如“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第二句就是在点染。这里的点染其实就是渲染氛围,在使用点染手法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要点那就是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意思是说,我们用景物的描写去渲染,中间不能插一些额外的景物,只能是一气而下。 这里是说,在诗中点染的景物一定要能给抒情服务。

下面我们接着来讲下分宾主
  分宾主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
例如,我们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要和抒发的情感有联系,不能情景分离同时不能过多的描写景物,因为诗受字数限制,景物占的篇幅过多,那么给抒发的情感留的篇幅过少的话,也不成,那就成了配角抢了主角的戏一样。但是我们在使用情景相生的时候,所谓的宾主,未必都是景是宾,情是主的,要看表现的手法来定,同样的手法写的诗,宾主关系也未必一样。

例如,最有名的两篇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都是使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这是一个故事。故事就不叙述了。两首诗都是比喻,但还是有宾主的,前一首显然以新嫁娘为主,以夫婿为宾;后一首以越女为主,以齐纨作陪衬。

即小见大
写景怎样写得亲切有味,这里提出即小见大,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因为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耐人寻味。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所以一帆高挂。这里写的是小景,从中显出在大江中驶船的景象,要是在曲折的小河里,船驶行时经常转湾,就不是风正一帆悬了。
王维《终南山》,“青霭入看无”,青霭是一种淡淡的云气,远看有,近看没有。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小景,但这种景象只有在极广大的山区里才能看到,所以通过这种景象写出终南山区的广大,也是即小见大。

下面我们来介绍这节课的第三、诗的真实诗的体察以及诗的立意
  诗贵真实(主要有三点)
诗贵真实,这个是说,写诗要符合一些自然规律,要符合逻辑,符合一些客观规律,我们举个小故事当例子。 李清照和赵明城的一个故事,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闭门谢客三天,也写了十五首同样的词,也有的说写了五十首的,把李清照的词和他的作品混在一起,让朋友来点评,结果呢,写的精彩的还是李清照的那首。 这个告诉我们诗不是以文字来体现情感的,而是用情感驾驭文字。
大家知道历史上谁的诗写的最多么,历史上写诗最多的就是乾隆大帝,他的作品是古人中最多的,但是其作品却是好的不多,用词过于生造,毫无真实可言。
我记得金庸先生就曾在书剑恩仇录里调侃乾隆,说乾隆才高六斗,诗成八步。说乾隆的才华比曹植呢,少了两斗,因为曹植呢是才高八斗。曹植七步成诗呀,说明乾隆才思还比曹植慢上一拍,比曹植还多了一步,文人调侃呢,一般都是很含蓄的。

诗贵真实主要有三点:
第一要符合逻辑,遵循一些客观规律
第二要有真情实感
第三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是具有延续性的,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形容春意怏然,我们绝对不能使用松柏森森。
例如,古人多以折柳喻离别,这个是具有特殊意象的,绝不能用折柳来写人的欢聚。

诗的体察
曾有人疑惑,诗词都是真情实感的么,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么?这个是早年在网络中好多初学的人问我的问题,我当时就反问他们,我们看“琼瑶女士”的言情小说,影响了一代人,她所描写的感情故事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么?同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那么金大侠也绝对不可能有那样的亲身经历。
这说明了什么呢?作家呢,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段文字很关键,希望大家认真体会。
这说明了什么呢?作家,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顺便说一句,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好的作品并不是非的用华丽的辞藻。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网络上甚至古人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就是用词用句过于精巧。过于精巧的诗,不值得提倡,我们写诗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然后通过锻炼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的痕迹。
那么,有的朋友会问了,“写诗词先要注意什么”?我说先要把诗词写的自然点,易懂点。别老是花前月下,所有的情感别都是这样的,也别老是使用冷僻的典故。

诗的立意
所谓诗的立意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的主题情感,或者叫做中心思想。我们讲过的学诗三点,首先要确定诗的主题情感,采用合理的章法,写好关键句。这里第一点就是立意,如果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所有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红楼梦里,薛宝钗的一番言论也是这个意思,她先主张诗的立意,如果立意不好的话,诗也只能算二品。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立意低俗的作品。这里我们不妨说几点要求:
A、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它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一首诗,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B、今月亦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这里需要讲三点:
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点、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得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C、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这个说明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D、诗贵浑涵。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这点呢,不做解释。需要大家去感悟。写诗呢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有些是需要自己感悟的,而不是借助与别人的解释。因为人不具备复制性,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这节课内容多了点,又对大家写作在学诗三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四点要求。初学写诗,首先要做到三点:明确主题情感,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写好关键句,绝句的关键句是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今天增加的四点要求:易懂,流畅,自然,情感真实。

留个练笔:题图,要求绝句,韵部和题目都不限。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作业呢,要求大家认真完成。我们下节课准时讲评。还的麻烦宝姐姐整理讲义,开作业贴。班长云翾,今年带了毕业班,事忙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1:10 , Processed in 0.0886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