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3|回复: 0

[诗堂讲义] 讲诗堂第五讲古典诗歌的章法卷-绝句篇(下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5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诗堂第五讲古典诗歌的章法卷-绝句篇(下篇)

主讲:奉旨填词柳三


  今天的内容就是把起承转合和绝句的十六种我们讲过的章法来结合在一起讲

  一、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一种方式-起承转合
既然是结合,那么先要讲解下什么是起承转合,关于起承转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
起承转合指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大家要记住,起承转合是写诗的结构技巧之一,不是全部。写诗呢,有很多结构方式,起承转合只是其一。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合句,多叫结句。把律诗的第一联叫起联,第二联叫承联,第三联叫转联,第四联叫合联。
咱们今天重点讲解绝句。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起承转合的具体方式
关于起承转合,有人打个很贴切的比喻;把起承转合比喻是做一件事情:
【起】是事情的开始准备工作,【承】是事情的经过,【转】是事情办结束的宴会,转要写的就是要把那件事情和这个宴会的结合点向读者交代清楚,不然读者无法明白事情和宴会的关联,不交代清楚,就是断裂,所以转句要写东西就是宴会和宴会与事情的衔接。【合】是在宴会对做这件事情的总结,看法。比如说这件事情真难做,效益也差;或者说这件事情那么简单效益还高,真是合算。这些就是事后的总结和看法,就是合句要写的东西。整首诗的关键是最后的总结,看法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诗的精神,就是诗魂。
曾经有人说,要在结句处把主题情感升华,结的要出彩。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也符合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下,如何起句,如何承句,如何转句,如何结句。起句,有很多种方式,有明起,暗起,兴起,陪起等等,

  起句的常见方法(起句分为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
起句分为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
1、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菊】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一般是借景起的比较多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又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景起
这个还的重点讲下,如果借景物起句,或者我们给换个名字,叫做“意境深远阔大”,这种方式一般有4个表现形式境界阔大,即景生情;刻画气氛,用做烘托;也有的是用典故,来烘托氛围;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又如“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又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这里需要讲下,诗的起句,未必是第一句,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起句有时候可以是两句。
如七绝有一种布局方式是并列转结,那有可能起句是前两句。
我们讲过情景相生,先景后情。那么这个景一般就是在刻画情景来烘托氛围。运用典故的,也是用来烘托氛围……
这几类起句的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未成曲调先有情”,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是我们起句的目的之一,尤其是绝句,绝句篇幅短小。要在起句的时候就奠定了全篇的情感基调,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这是老杜的《丹青引》的开头,这样的开头手法呢一般用在排律和古风。

5、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6、引起或者叫兴起
引起,是说以眼前的景物,即景生情,两种手法可以同时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
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两种手法可以同时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这个和前面的景起略有不同。
这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把情感加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关于情景相生里的有我无我之境,以后还会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二、承句的两种方式
起句呢,绝句和律诗的起句大都一样。下面我们来看下承句。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的作用:承接起句,弥补起句之不足。要和起句承接,不可脱节。如,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既然题目是《古朗月行》,那么开头先写月,我们看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么这种起句其实描写并不完整。用白玉盘来形容月亮,形象太单薄了。所以承句就要把月亮这个形象写完整,所以后面紧跟着描写“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那么这样的描写,月亮的形象就丰满了。
承句讲起来比较复杂。绝句和律诗的承句写法不同。起句的写法转句和结句的写法雷同,但是承句写法不同。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绝句和律诗的承——我们今天来讲下绝句的承句的2种方式

承句和起句并列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时候,起句和承句属于并列出现。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起句和承句以互文的形式出现。我们先来讲下什么叫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如
七绝 初春随感
塞北风寒雪未匀,江南水暖嫩芽新。
蓝桥折柳声声问,可忆深闺月下人?
起承句互文,点题初春我们来看下承句和起句以并列形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使用互文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起承句都在描写同一类事物:例如都在写景,或者都在感叹。刚才的杜甫的绝句就是都在写景
偶感
现代李润锋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这个是都在感叹。

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直接进行补充,要求承接要紧密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时候承句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也就是弥补了起句的不足,因为诗句受字数限制,不可能一句中表达很多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看下直接承接起句的例子,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这就是继续描写,弥补起句描写上的不足。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虽然口音没改,但已经两鬓苍苍。这就是继续描写,弥补起句叙述上的不足。
其他例子还有: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朝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二种方式是间接的进行补充,要求承句承接起句的时候舒缓。一般情况下,承句这个时候是在造境,为营造氛围而进行铺垫。
例如
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
花吐清香月拂襟。这句就是在造境。
在律诗里,承句要和起句相互承接,弥补起句的不足。二者不可分开,必须承接紧密。
例如
七律岁末感怀作者:浅斟低唱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大家看下第二联,就是在写景,“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个是承接多情复薄情而来,上句写我处的凄清之情,下句呢写的是对方处的一个场景。两处场景成鲜明对比。

【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联是起兴,用的是传说,第二联是接着这个传说而来的承接。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比较大气。思维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
又如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就是很好的起。它承接题目说话,先交代作者游览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些都是钱塘湖的具体风景名胜,而且继续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样一个很自然美好的画面。

我早年的一首律诗,
昔曾仗剑五陵游,岁岁飘零志未酬。
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
人情聚散风中絮,世事浮沉水上鸥。
白发清囊须纵酒,豪情犹待再从头。
起句用比兴的手法,中间两联都是承志未酬三个字。“万里河山行铁索,一江烟雨荡孤舟。”描写的都是举步为艰,说的是人在追求过程中的情形。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鸿雁飞走了,那里还计较脚印留在何处呢?可以引申为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情,就好象飞鸟在雪地上无意间留下的痕迹一样,虽然人生坎坷多变,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
总之,承句要和起句有一定的联系,弥补起句的不足。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转句的四种技法
第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谓之进一层转法。

第二: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

第三: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
【春思】
唐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第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本诗题旨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兄弟,即为扩转法。

结句的两种方法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即为收束结句。要不着迹,或就题作结、或题外作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张说【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

又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君问…,…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
那么到底诗词的结句有几种方式呢,历来所有的诗话都讲解不一,咱们一青的关于结句的方式就两种:
下面呢,我们来重点介绍下:

用景语结句。要点:景语结句首先要结的深远
《乌衣巷》
作者: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结的有韵味,结的深远

用情语结句。要点:要注意结句不能写的晦涩
这样大家看不懂不成,要做到“言浅情深意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就是用情语结句的典范
起承转合呢,我们讲到这里。具体的呢,我们还会在讲评作业里继续讲解。

起承转合和我们讲过的绝句十六种章法如何结合使用
这里要告诉大家,起承转合只是写诗的方法之一,不是全部
下面我们继续讲解这个,请大家耐心听。今天是将两节课融合在一起,因为我们下两节课要上讲评课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时候,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
我们来看下这首凉州词,起句在写景,承句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转句,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新奇。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
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起承转合,也可以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

二、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法
【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三、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并列法
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绝句二首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四种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看不到转句与合句
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其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五、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式-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

我曾经也写过类似的绝句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例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

  以上五种方式,就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曾有人问我“那我们写的时候遵循哪一种章法呢?感觉古人怎么写都有章法”我当时回答说“我们炼笔的时候,要每种运用的方法都要练习。等我们熟悉掌握这些运用的手法之后,写的时候,无需去考虑运用哪种手法,而是考虑如何能把主题情感刻画的更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而不是去了解,如果只了解的话,永远学不会掌握哦,看人挑水不吃力,自己挑水压断肩。我们试想下,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的时候,是不是记叙文,议论文都要学。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都要考。

  练习的时候,肯定要每种方式都要掌握下,当我们掌握熟悉后,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熟练运用。写作是在不断的练习当中才能进步,而不是不断的听课中才能进步的哦。我们虽然讲了那么多的章法结构。但是我们写一首绝句的时候,不可能同时运用16种章法哦。这个也是学习写诗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学习阶段,要面面俱到,但是写作的过程中,却不可能把所有学过的东西全部运用上去。所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化简为繁的过程。从不知道,到初步了解,然后再逐步锻炼。但是写作的过程却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那是因为写作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如何能把要表达的东西,更好的表达出来,而不去考虑运用哪种章法,哪种修辞手法了。

  再次重申下一青的学诗九点之前三点:
初学写诗首先要明确主题情感,然后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再者要写好作品里的关键句。绝句中的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律诗里的对仗联;词里的中心句
这个是我们这一阶段的重点!

留一作业:要求七绝,韵部一先,以入冬为题材。时间一周。下周讲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51 , Processed in 0.0630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