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4|回复: 0

[诗堂讲义]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二讲古典诗歌的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三讲诗堂八期律绝班第二讲古典诗歌的诗法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今天是我们讲诗堂第二讲,古典诗歌的诗法。
什么是诗法呢,字面上的意思是诗词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大家也或多或少的听到过,什么诗的五辩说,诗的准绳九说,严宇在沧浪诗话里也有关于诗法的内容我记得好像有诗法20说之多。其实这些呢,大家看着或许感觉有所得,或者是迷糊。
  那么什么是诗法呢?其实就是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十五个,最为常见的有四个,今天我们就来讲这四个,其他手法我们随着课程的推进还会讲到。

古典诗歌四种常见的诗法
一、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
此法(适用与记事、写景、咏物)我们来看下几首例诗:

七绝小女
莫是精灵天外来,娇憨顽劣总难猜。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这是我一个朋友十几年前写的一首绝句,当时她初学诗词。是很有悟性的一个人,可惜为了生计奔波,早就放弃了诗词。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这个就是局部一个描写,用来彰显整体。再细讲下呢,前面两句是一个总写,后面两句呢,是一个细节描写。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描写,那么这诗就会写的比较空泛,笼统。
如果把细节描写放在一二句,把全局描写放在绝句的三四句。是否可以呢?大家觉的可以么?不可以的哈。
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通俗的说就是以小见大。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个局部特写,这个也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个也是。
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诗受篇幅的限制,所以很难展开长篇叙述,所以经常采用一些典型的局部描写,我们将这个局部描写呢,经常叫做局部特写,或者说是一个特写镜头。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这种诗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不仅仅适合在绝句中在律诗和词里也可以使用。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是一首生查子,作者呢有说是欧阳修,有说是朱淑真。其实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来看下词里的这种手法的运用。试看词中描写过去的场景中,只写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描写现在的场景中,只用了一句泪满春衫袖把情感抒发的很到位。其实写诗要做到,话说七分,切忌话说十分。要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描写上要做到,以点带面。重点落笔在局部,因为诗歌受字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文章一样可以叙述完整我们在描写上尤其是写景上,要注意运用这样一个手法。
  这个手法呢,我们还要讲一个名词:同时反衬现象。同时反衬现象,原是心理学中的名词,意思是说:在十分寂静的情况下忽然有一点声音反衬,在反衬之下,场景更显得幽静。“同时反衬现象”还可以用在描写旷远荒凉的景色时,用动景反衬。
例如,鲍照《芜城赋》里边写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王维《使至塞上》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反衬现象。

二、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呢,就是将静态的场景写出动态感来。
我们来看首例子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我们来看下这首林和靖的代表作品《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其实描写的是一个静态的场景,但是却是用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
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

    这个是我早年写的一首题图诗。“一枕松风鼾入梦。”这个描写的一个静态场景,说一个人在松树下睡着了。但是鼾入梦,却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场景。将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感来,这样的手法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这诗写景写活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宿甘露寺僧舍》
宋朝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我们来欣赏下这首诗歌: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在化静为动这个诗法中,我们还要讲解一个名词叫移情。“移情”是西方美学理论,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从而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后两句历来被认为是“移情”的代表句。这两句诗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寂静”的境界,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
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是诗人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也使这首小诗变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其他还有,戴喻让有句云:“夜气压山低一尺。”周蓉衣有句云:“山影压船春梦重。”皆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

  三、化虚为实
  这个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种诗法,没讲前,我们要简单的讲解下虚实的问题。
何谓虚实?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实景表现出来了。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这是化虚为实的一种体现,还有一种体现呢,是我们讲过的写作技法的比的手法。化虚为实第二种用法,就是我们讲过的写作技法赋比兴中的比,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宫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又如: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试讲解一个,李白把王伦对他的情谊,这个情谊是抽象的情感,但是用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出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化虚为实的第三种表现手法,就是运用移觉的手法。
移觉又称通感意思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所写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以具体描摹抽象。视、听、触觉的“通感”运用。试想下,如果说琵琶声清脆,那么这个很难想象到,如果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那么就比较直观了。
虚为实最常用的就是我们第二种手法,也就是赋比兴里的比的运用。这种用法不仅仅是诗里,在词也是如此。我们来看两个词的例子: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所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正好将闲愁都几许,这个抽象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了。
还有聂胜琼的一首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词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像融合为一。
用泪和雨滴到明这一场景来将“此时情”表达到位了,这词还有一个故事。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

  四、携禅入诗
  这个禅是说理,说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写一些平实无华的人生道理。而不是真的去写佛理。宋代的诗好说理,宋诗以理路入诗。我们来看个宋诗的例子: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其实唐代的诗也有不少有禅意的,禅意不都是说理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与自然化而为一,亦儒亦佛亦道。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从表面看,所写的多是“空山”、“日色”、“翠竹”、“鸟啼”等,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真如”境界。其中的禅意与山水之灵秀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平淡自然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现代人要用这种诗法,该如何运用呢?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用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体现出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就是禅,我们文人笔下的禅。
鞭炮
现代诗人
红袍包裹黑心肠,星火燃来势便狂。
可惜片时喧闹景,终归破碎作尘扬。
我们来总结下,我们今天讲了四种诗法:
第一小中见大。要注意同时反衬现象的运用;
第二化静为动。要注意移情手法的运用;
第三化虚为实。这个要注意比的技法运用,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移觉的手法;
第四携禅入诗。这个要求大家写诗的时候,要多注意体现生活中的感悟。诗歌来自生活。

  留个练笔:七绝 以中秋为题,限韵 七阳。下周讲评。下下周我们开始讲绝句的章法了,要连续三讲,讲完绝句的章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0:40 , Processed in 0.0754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