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9|回复: 0

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四课 五律的格式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四课 五律的格式2
主讲:奉旨填词柳三
上节课呢我们讲了一个五律的格式
大家还记的么
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后我们讲解了一首例子,薛媛的一首诗
写真寄外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这诗呢是写一个忠贞的爱情故事,可以和卓文君媲美的故事,希望大家记住这故事,等我们讲解到七绝的时候,我们会讲相反的故事。会讲那些负心汉的故事
但是今天呢,我们继续讲解五律的其他格式
我们上节课讲了
五言格律诗的四种句式
五言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A、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B、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C、平起平收:平 平仄仄平
D、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把这四个基本句式分别放在五律的第一句,就出现了五律的四个基本格式。
上节课呢,我们讲解了首句仄起仄收的格式
今天我们来讲解五律的首句平起仄收的格式
五律的第二个格式
首句平起仄收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我们来看下一首例诗,贾长江的一篇作品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里需要讲下一点,就是五言格律诗包括五律和五绝,它们最常见的格式,就是第一句不压韵。
也就是首句仄起仄收和首句平起仄收。这里需要记住的入声字,是石,同音的还有十,拾,实,这些都是入声字。这首诗压韵是压的十三元韵。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代广为传诵。推敲的典故就源自此诗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白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这里还要讲一个句式 平平平仄仄句式,可以演变成平平仄平仄句式。这点大家先了解一下,只需要记住这个句式的演变就可。但是仅限于格律诗中。楹联的联律不包括哦
我们来看下这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再看首例子
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押韵的字是林,深,音,心,属于十二侵韵
需要记住的入声字有曲,
需要记住的多音字,空,
特殊强调的字,俱字,古音为平。
这里还要继续介绍平平平仄仄句式演变出来的第二种句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仄尾句式
前一首诗,我们知道了平平平仄仄句式,可以演变成平平仄平仄,句式
也可以演变趁三仄尾句式,平平仄仄仄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句式 的演变,大家要记住
下面是赏析,粗看下即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讲解下:
偷春体是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再看个例子唐李白《送友人》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押韵八庚韵。
押韵的字,城,征,情,鸣。
需要记住的入声字   郭,一,别,白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 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 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 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 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刻出 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 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 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 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 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巧妙地以“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 经·小雅·车攻》“萧萧 马鸣”句,嵌入“班”字, 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 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 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 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 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 别是一番风味。
下面我们来讲解下如何有敲门的来记忆一下,我们今天所讲的五律的格式
1   如何记忆格律诗的格式
A   先牢记格式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B   根据对粘以及格律诗的规则来记忆。
例如、我们讲了五律的两种常见格式
四个基本句式:
A、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B、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C、平起平收:平 平仄仄平
D、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1、 唐代科举规定,格律诗压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就是说押韵必须压同一韵部的韵字。
2、 每句字数相等,第三五七句,以仄声收尾,第二四六八句以平声收尾。第一句可以以平声收尾也可以以仄声收尾;
3、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相对立,联间平仄相粘连
格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4、 押韵处在句尾是平声字处。也就是说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如果以平声字收尾也必须押韵
5、 律诗第二联第三联必须用对仗的形式。
这四个基本句式记住后呢,我们记忆五律的格式就很简单了。例如,我们知道,诗的第一句的平仄,那么剩下的句子的格式,我们就可以推演出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首五律的第一句 是,随风漂泊久   
  我们先来看这句的平仄:   
  随风漂泊久
  平平平仄仄,这里泊是入声字,是仄声。 那么根据律诗的特点呢,第二句一定是平,并且要和第一句相对
  
随风漂泊久
  平平平仄仄, 那么第二句一定是仄起平收的句式,   那么仄起平收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   
  随风漂泊久,    北复西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那么第三句的格式呢,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相粘,而第三句一定是仄声收尾的句式,那么第三句的句式是 仄起仄收 即:(仄)仄平平仄
那么我们知道了第三句的格式,同样还可以推演出第四句的格式,平 平仄仄平
我们来看下原诗:   
  随风漂泊久,    北复西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甚奔波苦,  为儿睡梦酣。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刚才我们说了,五律呢以第一句不押韵为常见格式。什么是常见格式,就是这种格式使用的频率比较高。。
C、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大家来对比下,首句平起平收的格式和首句平起仄收的格式,有什么区别。?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区别在于第一句平仄不同,其他七句都一样。
李商隐的诗《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夹阁是我们要记住的入声字,同时也要记住这些韵字城,清,晴,明,轻,属于八更韵的。
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这诗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未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D、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和首句仄起仄收格式有啥区别,我们来对比下
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区别在于第一句不同,其他七句都一样。
我们来看下例诗: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押韵的字为:鸣,城,轻,营,平。八庚韵
需要记忆的入声字有:疾忽两个字
这里需要讲个特殊句式。
五言律句有四中格式,其中,
平起仄收句式  (平)平平仄仄,可以演变成平平仄平仄
也就是回看射雕处,这句
这两个句式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该用平起仄收句式的位置,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也可以用平平仄平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
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个是首句仄起仄收的格式。我们看三四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我们刚才说了,平起仄收句式 (平)平平仄仄,可以演变成 平平仄平仄,同样也可以演变成,(平)平仄仄仄,也就是说三仄尾是与允许使用的。
这三个句式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该用平起仄收句式的位置,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也可以用平平仄平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或者(平)平仄仄仄。
我们来看下赏析
赏析:
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将军、狩猎的地点——渭城郊野、天气状况——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先声夺人” ,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 :‘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这首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我们来总结下五律的四种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和仄起平收格式,仅是第一句句式不同,其他七句都一样   
  首句平起仄收格式和首句平起平收格式,也是如此
格律诗最后一个字只要是平声,那么一定是韵脚,要押韵的.
我们上节课讲过,平起仄收句式,平平平仄仄,例如随风漂泊久, 这个句式可以演变成,平平仄平仄,闲居少邻并,同样还可以演变成 平平仄仄仄,如清晨入古寺
这两种句式属于使用古人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所以呢,叫做特殊句式. 只要诗中,这一句的格式是平起仄收句式,那么这三种情况都可以使用.
这里我们再次重申一下,五律的常见格式是第一句不押韵的格式,也就是首句仄起仄收和平起仄收两种格式,
首句不入韵,即首句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格式为不常见格式
所谓常见格式,就诗古人使用的频率比较多的格式,
不常见格式呢其实就是古人使用的频率相对来说使用的少一些的格式
现代人呢,多喜欢说常见格式为正格,不常见格式为偏格。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格律诗里没有什么正格和偏格的说法的,
正格和偏格是词里的说法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要求,大家课后还是熟悉,五律的四种格式。
下节课呢,我们不会再继续讲解绝句了,而是讲解一下,基础写作的起承转合
也就是说下节课后,开始让大家尝试写作了。有人说我们现在尝试写作是不是早了点?
不早哈
其实,我们现在尝试写作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但是说明我们敢去写,而不是想去写。敢写是将想法付与了行动,
虽然说开始写不好,但是大家想过么?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每个好的写手,都会经历这一阶段的
没有人可以刚学完基础,就可以写出好诗的哈
大家晚安,我们继续相约每周二晚八点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3:26 , Processed in 0.0629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