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0|回复: 1

[领读] 酹江月/念奴娇 淮城感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扳手领读

酹江月/念奴娇 淮城感兴

(宋·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词写出作者面对国势危殆,感到无限悲愤哀伤的情怀。其时正值蒙古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作者正住在两淮,眼前目见蒙军的,咄咄逼人之势,身后则是南宋朝廷的腐朽败落,不禁慨然伤怀,写下这首词,以抒胸臆。


《酹江月 》即《念奴娇 》,音节高亢满怀激情,适宜抒写豪迈悲壮和惆怅的感情。


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落笔不凡。作者举杯高声问高悬的明月 ,“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人倾诉的压抑的心情,


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 、钦被俘死在异域之后 ,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凉迷惘之情,深寓于凄迷之景。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急促和词意的起伏跌宕,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抢夺与残暴行经,作者悲愤填膺,发出大义凛然的一声高问:

“天地凭谁整?”

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 ,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 。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败坏,危机四伏,大有一发而不可收和拾之势。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人们知道,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懈怠。

这一比喻极为鲜明逼真生动,是对当朝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当头斥责。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 ?”“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补救措施。下片则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 ?”

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痛苦、愁闷之情。“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消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安无事,但战乱未停,占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平静安宁只是一种假象 ,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 。


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招用抗战人才 ,却在压抑民气 ,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 ”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 ,其声颇带悲凉气氛 ,表现了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 ,也暗含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 ,同时加深思想感情。“便欲凌空,飘然直上 ,拂拭山河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 。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为最后两句,改换角度,表现作者愤激满胸的情怀 。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黑暗,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抑郁难耐,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


这首词以词格来写政事,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比喻句阐明问题,文字朴素,不崇雕琢,但却简洁明快,气韵豪迈飘逸。词的写作,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
此词写出作者面对国势危殆,感到无限悲愤哀伤的情怀。其时正值蒙古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作者正住在两淮,眼前目见蒙军的,咄咄逼人之势,身后则是南宋朝廷的腐朽败落,不禁慨然伤怀,写下这首词,以抒胸臆。


《酹江月 》即《念奴娇 》,音节高亢满怀激情,适宜抒写豪迈悲壮和惆怅的感情。


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落笔不凡。作者举杯高声问高悬的明月 ,“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人倾诉的压抑的心情,


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 、钦被俘死在异域之后 ,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凉迷惘之情,深寓于凄迷之景。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急促和词意的起伏跌宕,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抢夺与残暴行经,作者悲愤填膺,发出大义凛然的一声高问:

“天地凭谁整?”

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 ,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 。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败坏,危机四伏,大有一发而不可收和拾之势。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人们知道,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懈怠。

这一比喻极为鲜明逼真生动,是对当朝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当头斥责。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 ?”“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补救措施。下片则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 ?”

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痛苦、愁闷之情。“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消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安无事,但战乱未停,占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平静安宁只是一种假象 ,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 。


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招用抗战人才 ,却在压抑民气 ,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 ”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 ,其声颇带悲凉气氛 ,表现了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 ,也暗含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 ,同时加深思想感情。“便欲凌空,飘然直上 ,拂拭山河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 。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为最后两句,改换角度,表现作者愤激满胸的情怀 。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黑暗,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抑郁难耐,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


这首词以词格来写政事,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比喻句阐明问题,文字朴素,不崇雕琢,但却简洁明快,气韵豪迈飘逸。词的写作,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
国势危急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6:26 , Processed in 0.0548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