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0|回复: 1

语言大师的叙事艺术 远山回声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杜甫叙事诗的合理剪裁与细节描写

杜甫擅长叙事,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叙事诗,这些作品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面貌和乱世人情心理特征,其艺术造诣也达到了叙事诗的巅峰。杜诗的叙事技巧,有两个方面最为显著,即合理剪裁与细节描写。这二者表现在使用笔墨上正好相反,前者不吝其简,后者不厌其详。而艺术心理则是一个:在有限的篇幅里使主题鲜明突出,使生活感受得以生动的表达。杜甫在叙事诗中,把这二者兼而用之,从而使作品既叙事练达,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其叙事技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一、剪枝裁蔓,突出主干我们来看杜甫是如何使用剪裁手法的。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佳人》、《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均能以简约的篇幅,把复杂的故事生动地叙述出来,把深刻的主题表现出来。探求其主要成因,就是他懂得剪裁的必要,而且能够纯熟地使用这种手法。且以《石壕吏》为例试做分析。原诗如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付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一首人人知晓的诗,其文字之通俗晓畅,常常使人忽略它的艺术价值(俗眼每以文字艰深的作品为高级)。可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在剪裁方面所放射出的夺目的光彩。
诗的开端二句,光彩就已显现出来。从时间上看,第一句写的是“暮”,第二句就进入到“夜”,这两句在时间上跨度很大。再从所写的事件来看,第一句写的是诗人投宿,第二句写的是差吏捉人,两句在所写的事件上跨度也很大。如果从生活的原貌去考虑,由傍晚时诗人投宿,到夜间差吏前来捉人,这中间该有众多的生活琐事须由诗人去经历,比如,他来到石壕村,要寻找住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人们是不肯轻易留生人住宿的,所以他一定会吃到不少闭门羹;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善心人家,得以住了下来;还要吃晚饭;洗脚;上床;入睡。这些生活琐事是必须经历的,但诗人把它们统统剪掉了。因为这些琐事与要叙述的中心故事无关,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如果写了它们,势必会造成累赘,喧宾夺主,乃至冲淡主题。假如让今天某些“电视连续剧”的编导去表现诗人的这段经历,就恐怕会搞成如下的模样:
暮投石壕村,周身汗涔涔。
挨家求住宿,十室九闭门。
幸遇殷勤主,开门问苦辛。
为我明蜡烛,为我洗风尘。
草草晚餐罢,悠悠度梦魂。
忽闻犬声烈,有吏夜捉人。甚至比这还要琐碎,还要糟糕。清代人方东树说得好:“为文之道,割爱而已。”(方东树《昭昧詹言》)之所以要强调“割爱”,就是因为一般心理认为“文章总是自己的好”,不忍痛割爱,就除不掉这些赘疣。设想杜甫写这两句诗的过程中,很可能在其间也曾杂有枝枝蔓蔓,但他是能够割爱的人,“新诗改罢自长吟”,他所说的“改”是指炼字、炼句,所说的“吟”是在探求声律、韵律的和谐。杜甫从没说过“一挥而就”之类的牛气话,这是他的老实处。
<!--StartFragment --> 这首诗明显使用剪裁手法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字面上说的是各走一方,似乎老翁的逃走,老妇并不知道,可是当我们读到下文,发现老妇向差吏报告屋里人口时没有说出老翁来,便可明白,她是知道老翁逃走的。那么,老两口在紧急之际商量对策的情节是被作者剪掉了。剪掉了这个情节,又能在适当的地方给予交代,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倘若在别人的笔下(例如白居易),这个“商量对策”的情节又不知要耗去多少笔墨。
还有个更重要的使用剪裁的地方,那就是叙述差吏和老妇在门前较量的场面,作者只写了老妇的答话,而没写差吏的逼问。对于老妇的答话也仅仅写了13句。然而诗中分明又说“夜久语声绝”,从“夜捉人”而至“夜久”,这说明门前的这番较量是历时颇长的。倘若只是老妇一人说话,说完这13句话有几分钟就足够了。实际上,作者是为了节省字面,剪掉了差吏的逼问,而采用“以答代问”的方式,通过老妇的答话去间接地表现差吏的逼问的。这从韵脚的变换来看,用意也很清楚。杜甫把老妇人的13句话分为三个内容层次。第一层讲外面儿子们的情况,第二层讲屋里人口的情况,第三层讲她个人请求服兵役。而每一个层次的讲话内容,都意味着差吏的一层逼问。差吏三层逼问的内容依次应为:“你的儿子们呢?让他跟我们走!” “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老实讲!” “无论如何你家得出个服役的,你看是谁去吧!”这些逼问决不是我们凭空给差吏加上的。理由很清楚,老妇人是不愿意家中人再去服兵役的,她让老头跳墙逃跑,她在差吏面前哭泣哀求,都说明她是在想方设法躲过这场灾难。作者没有正面去写差吏的逼问,而是通过描写老妇人的三层答话,把差吏的步步进逼、毫不留情的嘴脸表现出来。这个门前较量的情节,倘若在一般作者的笔下,是一定要把双方的问答言语通通端上来的;然而,如此下笔,把一切都端给读者,把本来属于读者的想象空间,通通占满,把读者的艺术再造的途径,通通堵死,还有什么艺术可言!这样的诗,确乎“老妪能解”了,但艺术的生命却同时被扼杀了。苏辙曾批评白居易的叙事诗,说道:“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苏辙《栾城集》),张戒也认为白居易的诗“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所谓“太烦”、“太尽”,就是批评白居易不擅剪裁,对于生活素材,无论主次,兼收并蓄,情节进展缓慢。清人刘熙载也有这种看法:“尊老杜者病香山,谓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不及杜之‘注坡骞涧’,似也。”(刘熙载《艺概》)“注坡骞涧”是形容速度快,像马从斜坡上奔下来,像鸟从山涧中飞起来,是说杜甫叙事进展快。清人黄子云也认为白居易的叙事诗有这种缺陷,他说:“事太详则语冗而势涣,故香山失之浅;太简则意暗而气馁,故昌谷失之促。二者均有过、不及之弊。非有才气溢涌、手眼兼到者不能。”(黄子云《野鸿诗的》)叙事“太详”,这实在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大病,也是他无法超越杜甫的主要原因之一。白居易这样做,大概是担心因剪裁而造成故事情节跳跃,致使人们读不懂;而由于剪裁的失当,造成诗意含糊,李贺也确实有之。所以,我们在强调剪裁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诗的意脉衔接问题,绝不是说剪得越苦越好。还是苏辙说得好:“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苏辙《栾城集》)既要形成“断岭”,又要顾及“脉理”,做到事不连而意连,词句简而意不晦,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杜甫在这个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例如,他在行文中剪掉了老翁与老妇商量对策的情节,形成了一处“断岭”,那么老翁的逃走是否为老妇所知呢?作者在叙述老妇向差吏报告家中人口时,写她隐瞒了老翁,则这个“连山”就与“断岭”构成了“气象联络”,使“脉理”前后贯通了。<!--StartFragment --> 老妇被差吏捉走,是此诗的重要情节,一般说来,是要予以交代的。而杜甫却惜墨如金,竟把它也给剪掉了。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断岭”,它的内容是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个情节来填充的。至于老翁何时回的家,诗中也未交代,这是因为它与中心故事没有关系。若是在“寸步不遗”的作者笔下,必定又会出现几行文字的。从《石壕吏》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剪裁手法主要有两点。其一,果断地剪掉与中心故事无关的生活琐事,使故事的主干得以突出;其二,对于中心故事的某些情节,凡是能在其它情节中予以照应、填充的,则把它们剪掉,由此出现的情节断线,交由读者通过联想去作补充。作者是绝不怀疑读者的阅读能力的。惟其能够如此,所以,尽管这首诗所写故事的自然情节很多,但写入诗中的却不多,仅用24行就把它写完了。这条宝贵的“为文之道”,真值得我们虚心来学习。 还想顺便谈谈当今读本对这首诗做的标点问题。当今的唐诗选注本,一般都选了这首诗,同时也毫无例外地给老妇的13句话加上了一组引号。岂不知这引号一加,给读者的信息,老妇的13句话就成了一连串说出来的了。这实在是一种误导,让人以为老妇的态度是“自请服役”,似乎老妇把门一开,就对差吏说上了:我虽然为国家捐献了三个儿子,虽说家中只有孤儿寡母、老弱病残,可是我仍然要求去当兵!——这哪里还是作者的原意?本来是一首深刻揭露黑暗兵役制度的诗,却变了主旨,而且造成诗歌意脉梗塞,自相矛盾:既然老妇如此仗义勇为,何不偕同老头一起应征呢?须知,老头逃跑之事她是知道的,很有可能就是她出的主意。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也就不存在人为的误导问题。如今整理和注释古籍,要求加上标点,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工作。除了要求从事者具备古文语法知识,还须具备古典诗歌艺术手法方面的修养。 其它一些叙事性的作品,也处处能表现出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裁的意识和能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从长安到奉先县一路的经历,也没有所遇皆录,写成流水帐,而是把笔墨集中在“过骊山”时的见闻,和“渡泾渭”的情况来写。从“客子中夜发”一下子就过渡到“凌晨过骊山”,其间60里路程的行进情况,只用“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两句带过。可谓精简至极。而写途经骊山时的见闻,则用了32句,从吃喝穿戴、歌舞享乐等诸多方面,细写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之所以详写,是因为这是表达主题的得力之处。过了骊山,前往临潼渡口,几十里路程仅用“北辕就泾渭”一句带过,而对于渡河的艰难曲折则详细用笔,写官家渡口改动,写河面浮冰险恶,写桥梁摇摇欲坠,写行人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共用了10句。之所以如此详尽,他的用意是想以小见大地概括长安十年的坎坷的人生道路,并书写对国家时局的隐忧。过了泾渭二水,前往奉先县,一路行程情况则又只字不提,紧接着就写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诸如此类,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详则不惜笔墨篇幅,略则惜墨如金。大刀阔斧地删掉那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琐屑情节,使其重心得以突出,令人不得不钦服作者的叙事精工
<!--StartFragment --> 二、擅描细节,包孕感受剪掉生活琐事以使主干突出,这只是杜甫写作叙事诗的技巧之一。与此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在描写细节上则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考其原因,他选择这些细节,主要之处并不在于把人物、场面写得形象、生动,而是要用这些细节包孕他的生活感受,也就是用细节来抒发情怀。
前面说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写过河一段文字,就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这段文字写得异常细致,写官家渡口移动位置,只好改辙前往新的渡口,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因为河面上冰块累累如山,幸好有一座桥尚未毁坏,然而梁柱已是吱吱咯咯,摇摇欲坠,行人走在上面,相互搀扶,提心吊胆。作者写这些琐碎情况,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无意之笔。当我们联系到本诗第一部分作者的“述志”,就会得其用心。作者讲述他十年长安生活,是壮志遭屈的十年,又是屈而不改的十年,许身“稷契”,而横遭权贵和世俗的白眼,生活艰难,而又咬牙坚持,希望能获得进身的机会,“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只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总之,他此时的心情是正大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极度苦闷。用这种心情去审视“渡河”这一处细节描写,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抒情意味。作者显然是在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其长安十年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抒发其苦闷、沉郁的内心感受。北征》诗中,以大量的笔墨写家庭生活细节,不知此中蕴意的人称之为“闲笔”(见《闲园诗摘钞》),而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写乱世感受。“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如此细写儿女的破烂衣着、惨淡容颜,不但表现出为父的愧疚,更见出他对*时代的感慨。杜诗的“诗史”内涵,不仅表现为对国家时局的关注和记录,即便是在描写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中,也能使人感受到时代的氛围。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总是以个别来反映一般。透过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到安史之乱时期广大人民的惨痛生活。而杜甫又是习惯于由个人家庭的不幸而联及社会众生的不幸的,诚如他在《咏怀五百字》中所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他由自己的小儿子被饿死,进而想到人世上的那些“失业徒”和“远戍卒”,说像自己这样一不用交租、二不用当兵的家庭还难免于辛酸,那些平民百姓就更不在话下了。既然杜甫有这个推己及人的思维定势,那么他在描写儿女穿着的时候,其主观意识中自然也在关照着平民百姓的儿女。所以说,这段文字实在不是“闲笔”。高尚的文学只能出自高尚者的手中,解读高尚的文学也需要有高尚的思想。在中国古代诗人行列中,杜甫是处于道德顶峰状态的诗人,他的深沉的人道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感,并不是人人都能认识和理解的,这就是某些人把杜甫描写家庭细节生活看作“闲笔”的原因之一。又如《佳人》一诗,写一位被轻薄丈夫遗弃而退居山野的女子,她虽生活困窘,但能坚守节操。作者选用了三个细节以现其情志:“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摘花”,自是写出女人的天性;“不插发”,则写出她心情的悲凄。“采柏”而至于每每“盈掬”,这个细节的情感蕴藏也很丰富,其一,柏枝味苦,与此女的苦难身世相合,则“采柏”之行为,分明是此女在感叹身世;其二,柏枝坚节,与此女的节操相合,则“采柏”之行为,又分明是此女在自坚其志。而写她在天寒日暮之际,身穿翠衣,倚竹而立,此时,人与修竹,融为一体,则修竹之坚节与佳人之坚节,已构成互映的关系。《佳人》一诗,作于杜甫到达秦州之后,此前,杜甫被昏君肃宗疏远,由左拾遗外放为华州掾,品性刚正的他,索性辞官走向山野。那么杜甫的身世正与佳人相同。他显然是在借《佳人》以自叹身世,自明心志。应该认识到,杜甫叙事诗中的细节描写,其写作目的并非如后代的小说、戏剧那样为的是刻画人物形象,杜甫是通过这些细节来抒情,来表现他对时代生活的深刻感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称杜甫的这类作品为叙事诗,确乎比较勉强。从这类作品所具有的浓重的抒情性质来看,似乎仍然应归属为抒情诗。因为抒情的方式是多样的,有通过写景以抒情的,有通过议论以抒情的,也有通过叙事以抒情的,这里所说的“叙事”,并不重在展示故事的情节,而是重在以典型的细节包容生活感受,故而每个细节都是作为抒情因子的身份而存在的,这是杜甫叙事作品的独特性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后世的叙事文学之所在。
发表于 2012-11-2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54 , Processed in 0.1334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