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2|回复: 0

苏轼为什么要写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1037—1101)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遭了一场华盖运,差点儿丢了性命。
         苏轼是会试第二名中进士的。主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在他的大力推荐下,苏轼名满京城。可惜的是当他正要大展鸿图时,母亲在四川家中去世。他和父辛苏洵及弟弟苏辙回乡奔丧,并按礼节守孝三年。三年满后,他和父亲弟弟回京任职,那知不久父亲逝去,他和弟弟千里扶柩归葬父亲,又守孝三年。等到他重回京城后,形势大变,“沈园非复旧池台”。神宗任命王安石变法,决心励精图治。因此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因政见不合,纷纷去职。朝庭中新旧两派勾心斗角,实难相处。苏轼就自已要求去地方任职。

           苏轼与王安石虽私交甚好,但骨子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平时在诗词中时有情绪流露。特别是在湖州任上,上书神宗,内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及“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被新党抓住辫子,说苏轼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总而言之是指斥新政,对神宗不忠,所以罪该当斩。还从他的诗词中断章取义,罗织罪证,奏于上听,欲非置苏轼于死地不可。神宗在一片倒苏声中将苏轼付于御史台逮捕问罪,还牵连了数十人之多。于是“演出”了一场“乌台诗案”。

          因为御史台前种了不少柏树,树上栖满了乌鸦,所以老百姓把御史台叫做乌台。至于是否另有所指,典籍上没有记载。

          苏轼的儿子苏过是跟着父亲一起从湖州进京的,他的“任务”是要给苏轼送牢饭。(顺便说一句吧,古时参军打仗也要自备马匹、盔甲、刀枪。如木兰诗中,木兰参军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坐牢的人是要有人送牢饭的。一切都要百姓“自力更生”。)苏轼在路上跟儿子约好,平时只送肉与蔬菜,万一形势紧张,就送鱼。

          苏轼入狱一个多月后,因粮尽,苏过设法筹粮,请一名在京的亲人代送牢饭。但忘记交待父子的约定,结果那天亲人送的是“酢鱼”。苏轼见后大吃一惊,猜想罪不能赦。写就两首绝命诗,交待后事,托狱卒交于弟弟苏辙。诗是这样写的: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与弟弟子由的情谊极深,至老不衰。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是中秋怀子由而作的。这里的第一首就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一开始就高呼皇上圣明,皇上万岁。而自己是愚昧昏暗,自找死路。这明明是他的违心之说,因为他还在狱中呀。接着说不能寿终正寝而先走一步,可能是去偿还前世的孽债。只是留下的十口之家要连累你给支撑了。这里到处是青山,我死后就埋在此处罢。可怜留下你一人,年老时雨夜中只能独自伤神了。他们兄弟二人原约好老来致仕后对床而眠,享受悠闲的晚年。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这句诗是用了典故的。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谓:“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最后苏轼说:愿“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兄弟的手足深情与死别的痛苦伤悲,写得入木三分,感人至深,成了千古赞颂的名句。

          第二首是写给妻子的。他的妻子是王弗(即“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原配)死后续弦的,名叫王闰之。与苏轼生有二子,两人感情极好。苏轼一开头就写了监狱里的凄惨氛围,这里柏台即御史台,琅珰即是脚镣。颌联“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形象地写出自已惴惴不安的心情,说自已是随时可以捉来宰杀的鸡鸭。颈联是表达自已对妻子儿女的思念。犀角借代儿子,为什么的原因可以写上几百个字,这里就不说了。牛衣对泣是个典故,也是个成语。在这里是含有与妻子诀别的意思。诗的最后两句是说我死后就葬在浙江西吧。关于为什么选在浙江西呢?事后苏轼有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月,故有此句”。他曾在杭州、湖州做过通判或刺史,有德于当地人民,所以人民爱戴他。在他坐牢期间,为他作解厄道场月余,给他精神上极大的安慰。

          总之,这两首绝命诗,出自肺腑,直抒胸臆,毫无雕琢之迹。真情真意,真正感人至深。

          乌台诗案震惊朝廷内外,救援之事也搞得轰轰烈烈。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吴充、范镇等上书营救,甚至连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此事,要神宗释放苏轼。更奇怪的是,退休在家的改革派头头王安石也上书神宗替苏轼说话,他说“安有圣世杀才士乎?”弟弟苏辙连连上表,以解官替哥赎罪。在多方面的压力下,神宗终于在苏轼入狱后的笫103天将他从轻发落而释放。降为黄州团练副史,无晌可领,受人监视,且不得签署公文(即不能上奏朝廷)。

           于是苏轼带领全家奔赴黄州(今湖北黄冈),仅靠友人送他的一块处于东面的坡地,耕种为生。从此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苏轼是北宋以来以文字批评朝政而入狱的第一人。他的不死,应该感谢的人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后的每一位皇帝登基时,都要到存有太祖遗言的某殿中去观看(只淮皇帝一人进去)。据说此殿中的遗言就是不得杀戳士大夫。此殿在每位皇帝登基时开一次,其它时间紧锁着,绝对不得打开。

           回过来再说苏轼,他经此打击后,从此消极圆融。曾感叹地写道:“平生文字为我累,此去名声不厌低。”他还有一首《洗儿诗》也反映了他这种消极情绪。诗是这样写的: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奇怪的是,他活着时一再被贬官,最后贬到海南岛(这样处置比死刑好一档)。当徽宗赦他回京为官时,不幸在半路常州去世了。但南宋高宗时却谥作“文忠公”,大得不得了。可惜天才的苏东坡已根本不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0:07 , Processed in 0.0673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