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53|回复: 10

简明中国文学史(下) 作者 张鸣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宋初诗文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诗文的创作都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开始主要流行学习白居易的“白体”诗风,继而出现了学习李商隐的“西昆体”,此外还有学晚唐贾岛、姚合的所谓的“晚唐体”。只少数诗人如王禹偁、杨忆等人具有一些新变的努力,写作水准也高于同时代其他诗人。文章方面,宋初有柳开等人提倡古文,反对骈俪文风,但影响不大,在创作上取得较好成绩的古文作家当推王禹偁。

第一节        宋初诗歌

宋代开国之初,诗歌延续了晚唐五代北方地区模仿白居易诗歌的风气,以李昉等人为代表的“白体”诗风成为诗坛的主导倾向,他们主要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杂律诗,效仿白居易的元稹、刘禹锡等的诗歌唱和活动,诗歌内容以流连光景、交游应酬为主,语言浅切,风格平易。“白体”诗派当时影响很大,从五代入宋的朝中大臣,后起的新朝文士,甚至水边林下的僧人隐士,无不沉浸于这种风气之中。“白体”诗派中最重要的诗人是后起的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人,出身贫寒。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等职。为人性格刚直,是宋初著名直臣,最后贬黄州,世称王黄州。

王禹偁信奉儒家的政治思想,关怀民生疾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他早年写过不少效法白居易的闲适诗的作品,乏善可陈,后来转而学习白居易早期“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努力实践“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从而写出了许多充满现实关怀的有分量的作品,如《对雪》、《感流亡》、《谪居感事》、《秋林二首》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更可贵的是,他往往联系自己,在诗中检讨自己的职责,自我针砭。如《对雪》中写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不禁想到“河塑民”和“边塞兵”的劳苦,为自己没有尽到为官的职责而惭愧和自责。在《感流亡》中,不仅对百姓“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还因此而检讨自己的为官经历: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这类作品的思想境界也因此远高于当时诗坛上常见的无病呻吟之作。

王禹偁的长篇古体诗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叙事简直,讨论畅达,已初步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近体诗则多以简淡平易、晓畅自然之辞抒情写景,有一些情味深厚、意境清远的作品,比如早年《再泛吴江》的“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就很有情致。《村行》在写景诗中最为出色: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写村行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以山水自适的豁达情怀,最后两句虽然也流露了惆怅的乡思,但哀而不伤,比较含蓄。中间两联写山行的见闻和感想,是这首诗的最为出彩的部分。“万壑”一联侧重于听觉和联想,表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棠梨 “一联则从色彩着笔,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间秋景图,其句法和描写方式都从白居易《荔枝楼对酒》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两句模仿而来。不过,这首诗虽也借鉴了白诗晓畅自然的风格,但又有感情深沉、造语精警的特点,避免了一般白体诗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的毛病。

王禹偁学习白诗,同时也爱读杜甫诗。他贬官商州时作的《日长简仲咸》诗有“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之句,是说以读杜诗和道书打发时光。《春居杂兴》诗有两句说,“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指出与杜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语意相近,王禹偁说:“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于是作诗自贺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在这里说的暗合,并非有意学习模仿,敢期也只是表示向往之意,并非以学杜甫相标榜。当然,喜读杜诗,使他对杜诗的艺术意境有所借鉴,这也是他能在艺术上超越一般白体诗风的原因之一。

“白体”诗风在宋初流行了四十来年,直到这一派的代表王禹偁去世(1001)才开始衰落。此后,“西昆体”兴起,取代了“白体”诗的地位。“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的出现并取代“白体”诗,主要是由于杨亿的提倡和推广。

杨亿(974-1021)字大年,今福建人。他是宋初一位文学奇才,11岁就以文名为太宗所知,他毕生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欧阳修称之为“一代之文豪”。他早年的诗歌也学白体,后发现了李商隐诗的“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等特点,因此转而学习李诗,并大力提倡。大中详符元年(1008),杨亿把学习李诗的一些唱酬诗编为一集,取玉山策府之名,题为《西昆酬唱集》。所谓“西昆”,指传说中昆仑山之西的群玉之山,为帝王藏书之所,称为策府,这里代指宋代皇家藏书处秘阁。这本集子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五言、七言律诗250首,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的作品共202首,占全集的五分之四强。

“西昆体诗歌内容主要是咏史、咏物、感怀以及馆阁生活感受,且多是模仿李商隐诗集中的对应题材之作。由于馆阁生活感受的诗歌占了较大的比例,比如《荷花》《直夜》《李舍人独直》等,这些诗歌内容比较贫乏,风格华美,模拟的痕迹比较重。咏史是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始皇》《汉武》《南朝》《明皇》等,这类诗歌主要脱胎于李诗的咏史之作,但具有很强的历史反思单意识和现实批判性。如杨亿的《汉武》: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 漙 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这是西昆体中咏史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咸平、景德年间,宋真宗和朝中一些大臣,沉迷于装神弄鬼、求仙祀神的活动,到处兴建宫观,争献符瑞,“一国君臣如病狂然”。杨亿咏汉武不称赞其丰功伟业,却抓住其好神仙长生的行为加以讽刺,很显然就是借古讽今,体现了鲜明的批判时政的现实意义。

由于集中的许多诗歌都有讽刺时政,《宣曲》诗还涉及古帝王后宫的荒淫,有影射宋真宗时政的意味,被杨的政敌告发,于是宋真宗下诏警告说“自今有属词浮靡,不遵典式者,当加严谴。”这就是西昆体诗歌被称为“浮靡”、“ 浮艳”的来历。如果轻信宋真宗的指责,那就难免对《西昆酬唱集》中诗歌的现实批判性视而不见了。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西昆唱和的诗人,除了收入诗集的作品,并不全是写作西昆风格的诗歌。如张咏,只是偶尔参与,其大量诗作以“句清词古”、真率自然见长,并不与西昆同路。又如杨亿,他有些诗歌如《书怀寄刘五》等,无论题材还是风格都与集中诗歌不同。
“西昆体”诗歌在艺术上以雕章丽句为宗旨,讲究声律,铺陈词藻,用事深密,对偶精整,以其“雄文博学”、典丽丰赡与“白体”的浅易和“晚唐体”的寒窘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西昆诗人亦步亦趋地模仿地模仿李商隐,尤其是专事模仿而缺少创精神,艺术上也过于雕琢堆砌,以至流弊滋生,受到后人的批评。

西昆体的出现和流行,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杨亿提倡学习李商隐,改变当时浅俗风气的动机十分清楚,而西昆体诗歌体现的才华和学力,也使诗坛耳目一新,宋人一般都把西昆体看作是宋初诗歌的一次变革。欧阳修在《六一诗话》最为推崇。

除了白体,西昆体之外,宋末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认为宋初还存在所谓“晚唐体”诗派,主要指的是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批诗人,以惠崇、希昼等所谓“九僧”为代表,方回认为“晚唐体则九僧最为逼真”。他们的诗歌大多描写深邃幽僻的山林景色,表现枯寂淡泊的生活情趣,景幽境僻,思致清苦。他们都继承了贾岛、姚合的苦吟作风,形式上多采用五律,尤其重视五律中间两联的锤炼,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不过即使偶有文字精警的断句,也只是小巧而已,总的成就不高。

被方回视为“晚唐体”的诗人还有魏野、林逋等隐士,不过这几位隐士诗人并不全是模仿贾岛、姚合,诗风与“九僧”也不相同。他们除了少数写山林隐居生活的苦吟之作具有贾岛、姚合遗风之外,大多数作品都较为平易流畅,明显是“白体诗”的路数。这些隐士诗人的存在,正好是当时“白体”诗风影响到水边林下的明证。这些隐士中,林逋的名气最大。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人)。早岁游历江淮间,后隐居于杭州孤山,不娶不仕,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林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抒写孤芳自赏的隐居心情,尤以咏梅诗著名,有8首咏西湖梅花的诗被称宋人称为“孤山八梅”。如《山园小梅》一首云: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此诗全篇并不尽佳,但“疏影”一联,却是咏梅绝唱,为历代诗家所激赏。林的咏梅诗这所以好,完全在于他写出了梅花的清高脱俗的精神,把人的高洁品格赋予了梅花。《山园小梅》的第二首有句云“冷落犹嫌俗客看”,这即是梅的精神,更是林人格的象征。林诗总的成就并不高,但其咏梅诗是一个例外。可以说,是林逋改变了梅花的审美内涵,使之成为诗人高洁品格的象征,所以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浣溪沙》词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南宋吴锡畴《题林和靖墓》诗说:“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清楚地指明了林与梅花的关系。

宋初诗人受晚唐诗风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学习贾岛、姚合之外,还有一些诗人学习晚唐郑谷,诗风清浅流丽,但未成气候。而被方回视为“晚唐体”的寇凖,确有个别作品貌似贾岛、姚合一路,但其诗并无“晚唐体”常见的寒窘之态,如:《纸鸢》诗云:“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咏物托意,志向高远,就与所谓“晚唐体”大异其趣。


第二节           宋初古文
宋初的文章,存在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骈体文,沿袭晚唐五代的浮艳风气,“以偶俪工巧为尚”,另有一些作家则以复古相号召,提倡学习古文,但其成就不高,反而形成一种故意追求粗涩生硬的文风,“以断散拙鄙为高”。提倡复古、写作古文的作家以柳开为代表。
柳开(947-1000),初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河北)人。柳开的古文观,主要有两条,一是主张文道合一,二是强调重古轻今。他在《应责》中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不仅十分自负,而且也表明了他把道教和文统合二为一的思路。自然是把文章视为载道的工具,他重古轻今,以古人相标榜,这样的古文观,在浮艳文风的当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批判性,但这种失去现实关怀而一味以复古为高的偏激观点,本身并无多大的指导意义,加上他本人的文章写得“词涩言苦”,创作成就不高,因此他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在以上两种倾向之外,宋初文坛上能以平实的理论和杰出的写作实绩独树一帜的古文家是王禹偁。王认为第一,“夫文,传道而明心也”既注意了文与道的关系,又强调了文章表达自我心志的功能。第二,他强调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要针砭现实,学古应为今用。第三,他主张古文写作“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如《端拱箴》、《应诏言事》等指陈时弊,《待漏院记》检讨为官的政治职责,都是著名的古文篇章。叙事文中的《唐河店妪传》记事生动,借事说理,表现了他对当时国防问题的真知灼见,《录海人书》描写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社会模式,文风确如他自己所要求的那样。最为著名的是他贬官在黄州时所作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以生动细腻的叙述和富于情韵的描写,传达贬官之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如下面这段描写: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这段文章,骈散相间,既有散体文的流畅洒脱,又利用了骈体字句对称、音调谐美的优点,叙事描写中蕴涵了浓郁的抒情意味,文字清丽,趣味脱俗,在宋初古文中,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他的平易的文章风格,堪称后来欧阳修等人倡导的新文风的先声,所以欧阳修对王十分推崇,“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苏轼也说:“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可见其崇仰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风尚的转变
北宋仁宗朝,与政治革新相呼应,并与学术文化的转型同步,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在欧阳修的倡导和推动下,文学风尚的变革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古文和诗歌都开始建立了时代的新风貌,宋代文学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欧阳修与北宋文风变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吏家庭,4岁丧父,生活贫困。24岁时,到洛阳在著名西昆体诗人钱惟演手下任职,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人。他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范仲淹被罢免在滁州,作《醉翁亭记》,并自号醉翁。11年后,召回京师。晚年号六一居士,并向人解释所谓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收集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他老翁一个,其实就是表示将在优游闲适中度过晚年。
欧阳修博学多才,在学术上是少见的通人,精通许多领域,且都有卓著成就,苏轼称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北宋庆历前后学术界的疑经、疑古思潮,为建立新型的学术文化奠定了基础,欧阳修就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
在史学方面,他和宋祁一起著有《新唐书》,独自编著有《新五代史》,还著有金石考古著作《集古录》。他的《六一诗话》则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诗话”形式。从他的《洛阳牡丹记》、《砚谱》和多种笔记中,还可看出他对园艺和书画艺术的热爱和精通。总之,欧阳修在古代文化史上,在许多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宋仁宗天圣年间,古文革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范仲淹提出了改革文风的意见,作为政治改革主张的一部分,要求自上而下地“兴复古道”。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文学观,特别明显地表达了范仲淹等文人希望深入干预朝政的意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集中体现了宋代新型士人的人格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体,不是纯粹的古文,杂用了许多骈偶句,其铺排描写又用了赋体的手法。
欧阳修写作古文,最早是受到穆修的学生尹洙和苏舜钦等人的影响,但很快他就成了提倡新古文的核心人物。他强调文的根本是道德修养。他虽然认为道是文的根,但他并不主张以道代替文,还更为明确主张文章要指陈时弊,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要面对现实而不能架空高论,应该关心人生百事。在古文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主张平易自然,反对故作古奥生硬晦涩之语。他曾指教曾巩作文,并通过曾转告王安石说:孟、韩虽高,不必似之也,对其自然而。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行以平易自然的语言作为古文的主张,终于树立了一代文风,影响深远。欧阳修对西昆体的态度,也与别人不同,他反对西昆文风的华靡,但又高度评价杨亿的成就,说骈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这是一种比较通达的态度。
他在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成为一代文宗,并最终领导文风变革取得成功,与他这种实事求事的理论主张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欧阳修的古文创作
欧阳修的古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在文体的运用上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有新的创造,无论是论辩、叙记、赠序、书简还是墓志铭、祭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欧阳修的议论文可分为史论和政论两类。史论文主要是他的历史著作中的序论之类。欧阳修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历史著述以文笔简练流畅著称。其中的序论,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儒家思想立场出发,总结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体现了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在《新五代史》中,欧阳修把人物分成几种类型,采用类传的方式,如《一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官传》等,每一类传前总要发表一段议论,说明作传的原因和意义,这就是各传的序论。这些序论,作为议论文,同样体现着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后人把这些序论从史书中抽取出来,取名为《五代史一行传序》、《五代史宦者传序》等,作为古文篇章单独流传,其中以《五代史宦者传序》写得最为出色,明人茅坤称它是千年绝调。它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强盛到衰亡的事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精辟的论述、深沉的感慨、婉转的语调结合在一起,于平易舒畅中见抑扬顿挫的思致,这就是欧阳修最为独特的文风。
欧阳修的政论文多是针对现实的政治问题而作,其中名篇如《朋党论》,更是现实政治斗争的产物。“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他的论辩文名篇还有《与高司谏书》,这虽是一封书信,但内容是政治问题的论辩,文章采用欲擒故纵、四面围攻、层层推进的方式,深入剖析,反复论证,批驳得对方无言以辩,而笔势又因之波澜迭起,抑扬回荡。
欧阳修的记叙文平易畅达,笔端富于感情。《泷冈阡表》是他为父亲墓道撰写的碑文,以叙事为主,寄寓了他对父母的深情。他不像一般的碑文那样铺陈自己今天地位的显贵,夸耀父母昔日品德的崇高,只是追记他的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对他的辛勤抚养和用他父亲为官清廉、治狱谨慎的遗事对他进行的谆谆教诲,如实写来,不加藻饰,情真意挚,深切感人。
他的记叙文名篇还有《醉翁亭记》。全文概括精练,丰满生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他通过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描写来显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绩,显示自己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并不因遭受打击而改变。文章语言句式也很有特点,全文都以“者”、“也”、的虚词结句,重复运用,一唱一和,前呼后应,声调十分优美。同时单行之间又夹杂许多骈句,念起来音韵铿锵,和谐悦耳,更能突出表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艺术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欧阳修也擅长写作赋体文,他的《秋声赋》借鉴散文的方式作赋,把秋天夜里特有的声音,通过各种形象的比拟,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那肃穆萧瑟的气氛,又与赋中对自然、人生的议论感叹十分和谐。艺术上讲究排比、铺张,注重音律,但写得灵活流畅,自由飘洒,摆脱了一般赋体文板重堆砌的毛病,强化了赋体文的散文化倾向,变古赋为清新活泼的文赋,为赋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欧文发展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一面,语调平和舒缓,文字平易舒畅,注意行文语气的轻重缓急,音节的抑扬顿挫,形成一唱三叹、委婉曲折的效果,笔端富于感情,这是欧文最突出的特点,后人称之为“六一风神”。宋代文风变革成功,与欧阳修的示范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与诗坛新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倡导诗风的革新。著名诗人梅尧臣和苏舜钦都是欧阳修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当时诗风变革的潮流中,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参与诗风变革的重要诗人还有石延年,可惜其诗集失传,已不能全面考察其成就。经过欧、梅、苏等人的努力,宋代诗歌终于冲破了片面模仿唐诗的藩篱,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格局,初步奠定了体现新时代士人群体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的新诗风。
一、欧阳修的诗歌
欧阳修的诗歌题材丰富,富于真情实感。他特别强调生活阅历和生活感受,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在《梅尧臣诗集序》中提出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他的诗歌大多有为而作,具有鲜明的士大夫情怀。如《食糟民》。他还有不少诗歌表现读书人的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思想感情,读书、赏花、诗酒唱和等都是他经常着笔的题材。如《古瓦砚》《读书》等。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诗人,欧阳修赡博的学问修养和高明的见识,给诗歌带来一种新的气象,力避平俗。他的《明妃曲》角度新,手法新,命意高人一头,见解深入一层。这两首诗是与王安石的唱和之作。王安石原作之一有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之二有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都是借题发挥,超越了个人悲剧的层次,阐发一种人生原则,把传统的看法完全翻了过来。而欧阳修的两首和诗,又能自出新意。特别是《再和明妃曲》的: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样的议论,从个别人物的遭遇中总结出有关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感。又如《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两句,词锋锐利,见解深刻,宋代诗人以才学为诗,注重培育学问,锤炼精神,先积累渊博学问,充实心胸,培养见识,然后作诗,故宋诗往往以智慧见识取胜。
欧阳修诗还是“以文为诗”的范例。所谓“以文为诗”,是指以写散文一样议论说理等。其作品如七古《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回忆天圣年间在洛阳与朋友的交游,在诗中把当时的九个朋友谢绛等人逐一铺排,然后叙写交游之乐,全诗的章法很像是散文。欧阳修的这些作品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形式特点和审美内容,不好的就是语言不精练等问题。
欧阳修诗风格多变,有的雄健豪放,有的清切淡远,有的写得浓郁深挚,有的又写得湿润委婉,最有代表性的是写得平易疏畅、情韵幽折的作品,最具有欧阳修的独特面貌。比如《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是他贬官夷陵途经岳阳时所作。诗歌截取几个时间片断着笔,以时间的流逝烘托漂泊天涯之感;又以水上人归暗示自身的漂泊不归;最后以“听不尽”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活动,与开头的卧闻相呼应,完成从无心到有意的心理过程。写羁旅愁思,但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可以说是散文中一唱三叹、从容平易、笔端富于感情的“六一风神”在诗中的体现。此外,《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的情调也很接近,思乡怀人,感情深挚但不过于感伤,“遥知湖上一杯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往返咏唱,含蓄不露,留下很多余味。
欧阳修还有不少作品以内容深挚沉着、结构顿挫曲折见长,比如《黄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前六句写得苍凉悲哀,愁肠九回,结句却从悲哀之中解脱出来,显示了直面人生挫折的豁达气度。感情有很大的起伏动荡的空间,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欧诗“七律开阖动荡,沉着顿挫”,指的就是这一类作品。
欧阳修反对西昆体的雕琢,但他也有类似这样的湿润委婉的作品,同样学李商隐,如《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学习李商隐的深婉含蓄又自出新意。欧诗这种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点,很受宋人推崇,《西清诗话》认为欧阳修“天分既高,而于古人无所不熟,故能具体百氏,自成一家”。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今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都官。
梅尧臣在仕途上不太得志,但他却非常关心时政。他曾为《孙子》作注,并向朝廷上书讨论军事问题,希望为振兴国防尽书生之力,虽未能如愿,但他的热情不减,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表现他军事和国防的关心,比如《故原战》等。此外,他还直接以诗歌表现他对朝中政治事件的态度,如《猛虎行》《书窜》。他也关心民生疾苦,如《汝坟贫女》《田家语》等。
如果从题材内容、表现范围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梅尧臣诗歌的取材远较他之前及同时代诗人为广。他感觉敏锐,善于在常人不经意处发现诗意,捕捉诗题。更值得重视的是他经常从日常生活身边琐事挖掘诗题,说明梅尧臣等人在开拓诗歌表现范围方面已经有了明确而自觉的意识。
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清丽而有韵味,最能体现他的艺术功力,如《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中间两联写景工致,发前人所未发,结尾两句情致高远,含蓄蕴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推崇平淡之美,认为“作诗无千古,唯造平淡难。”不过他说的平淡主要是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简淡老成之美,如《东溪》诗的“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两句,看似绮丽,实则老健,是经过推敲锤炼之后达到的境界。再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如《小村》: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写贫苦小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前六句每句的第五字都是用心锤炼的虚字,不仅强化了描写的生动感,而且传达了诗人的关注和判断,确实体现了炼字的功力。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原绵州(四川绵阳)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受到削职为民的处分。
北宋诗坛,仁宗朝前期是诗风变革的关键时期。从天圣年间起,有两个诗人群体的活动对诗风的新变起了关键的作用,一个群体以欧阳修、梅尧臣为代表,他们在洛阳任职时得到钱惟演的奖掖和扶植,开始致力于变革诗风的尝试。另一个诗人群体主要是活动在汴京及京东地区的苏舜钦、石延年等人,他们在穆修的影响下,在天圣年间就以兴复古道相标榜,写作“古歌诗杂文。”苏就是这一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吾闻》有云: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确实气概过人。他被废斥之前,写作了大量批判时政、抒发强烈政治感慨的诗歌,如《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天平山》。
苏曾有诗说:好约长吟处,霜天看怒潮。他的许多作品都有“霜天看怒潮”的激动不平的感情特点。如《淮中风浪》
春风如怒虎,掀浪沃斜晖。
天阔云相乱,汀遥鹭共飞。
冥冥走阴气,凛凛挫阳威。
难息人间险,临流涕一挥。
与梅较多表现日常平凡的生活题材不同,苏更喜欢描写自然界的雄奇阔大之景,体现了开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性格。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就算《淮中晚泊犊头》这样描写宁静幽深景物的小诗,也分明流露出难以平复的激动内心: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的诗歌风格以豪迈为主,但也有沉郁的感慨,这与他学习杜甫诗歌有关。他29岁整理编辑了《杜甫别集》,他认为杜甫诗风是豪迈哀顿,他的诗风正是这一点上与杜甫有相通之处。如《宿华严寺与友生会话》:
危构岧荛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白烟二句写景,壮阔幽远;疏磬二句抒情,悲壮苍凉。全诗于慷慨激昂中见沉郁顿挫,确与杜甫诗风有相近之处。
苏的诗歌的艺术水平不太整齐,有的作品不够精练,缺少推敲剪裁的功夫,有的则比较直露,缺少韵味。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苏,梅两人的诗风有中肯的评论: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他们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为北宋诗风的革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四节        曾巩与王安石
欧阳修倡导诗风和文风变革,提携并扶植了一批文学后进,如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他们连同欧阳修本人,在古文方面与韩愈、柳宗元齐名,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以古文著名,在宋代古文家中,其文风与欧阳修最为接近,但成就不及欧。曾以议论和记叙性文体见长,议论文见解平正,思致周详,结构严谨;记叙文条理清晰,文字委曲舒缓,风格典正古雅。名作《墨池记》以议论融入记文的写作,最能代表他的风格。曾巩也有诗歌传世,绝句轻快流利,较有特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抚州临川(江西)人。他年轻时即有大志,后受宋神宗重用,主持变法,推行新政。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北宋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文学上主张“务为有补于世”,这使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名篇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游记亦往往以议论透辟精警而著称,如《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多社会政治主题的作品,见解高卓,议论深刻,酣畅淋漓中显得矫健遒劲,如《河北民》等。他的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往往寄托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如《贾生》、《张良》、《商鞅》等。最著名的是《明妃曲二首》,其第一首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此诗议论精警,见解高明,充分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写作特征。《明妃曲二首》在当时诗坛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欧阳修、司马光等都有和作。除了政治诗和咏史诗,王安石前期也有一些著名的抒情诗,如《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怅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语淡情深,独具魅力。不过这样深情的作品在早期诗中不多见。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钟山,多闲适遣兴之作,诗风也变得含蓄隽永、深婉不迫。如《北陂杏花》的“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寄寓孤芳自赏之意,但与早年《华藏院此君亭》“人生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的直露相比,就含蓄得多了。晚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这类诗构思新颖别致,字句千锤百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一般被称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极受世人好评。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又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修养,读书很多,他的诗歌也高于书卷气,在多方面体现了一位学者型诗人的创作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
宋初五六十年间,词的创作并不景气。宋初词人不多,基本上都是采用晚唐五代词人常用的小令,主要是继承花间和南唐词的风格,以描写风月情怀、表现相思闺怨、抒写个人闲愁为主,成就不高。直到宋仁宗朝,著名词人柳永、晏殊、欧阳修等登上词坛,局面才有了较大的改观,词的创作终于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词,大致有两种写作倾向,一种以柳为代表,他在当时市井流行的新兴音乐的基础上创制新的词调,发展了慢词的体式,在词的题材内容、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趣味等方面也都富于开创性。另一种倾向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创作态度则比较保守,主要写作小令,追求柔美婉丽的风格和清雅的文人意趣。

第一节  柳永
一、        柳永的生平
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比晏和欧阳都要年长,主要活动在宋真宗前后期和宋仁宗朝。他年轻时行为不拘礼法,经常出入于市井青楼,与妓女乐工交往,并且“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一生过着浪迹江湖、流连都市的生活。这种浪子作风,受到当时一些正统文人的非难,著名诗人晏殊就很看不起他。柳多次考进士不中,政治上不得意,又被正统文人看不起,于是写了一首《鹤冲天》词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这首词里,他自我解嘲,也表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放弃和背离读书人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的倾向,无疑带有明显的浪子作风和颓废色彩,但其不同于传统文人人生价值取向的宣言,又具有很强的叛逆精神。据说这首词被宋仁宗看到后,说:且去填词。 从此柳永更加放浪形骸,成天出入于酒楼妓馆,把主要精力放在填词上,并且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直到他晚年,才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小官,官终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最后流落而死。

从以上可知柳的生平经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在仕途上不得意,社会地位低,不能与晏、欧阳等人相比;第二,他一生浪迹江湖,流连于市井青楼之中,与下层百姓的关系,尤其是与市井歌儿舞女和乐工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词就是为他们写的;第三,由于他的才干不能在政治上发挥,就把精力主要放在词的创作上,因此他成了北宋第一个专力于歌词创作的词人。柳永的人格特点、思想境界、柳永词的内容和风格特点以及他对宋词发展所作的贡献,都与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词最早兴起于民间,是一种通俗的娱乐文体,进入文人的创作范围之后,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意境,都变得较为单调而狭窄,这一趋势在柳之前仍没有大的改变。他的出现,给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柳把词从文人贵族的小庭深院、绿窗朱户引向市井都会、渔村客舍,使之面向社会大众;同时,柳又把词从逢场作戏的馀技小道游戏笔墨变成自我抒情的重要工具,使之回归个人内心。这些变化导致了词的整体风格面貌的更新。柳词无论词体、题材、技巧、语言、风格等,都突破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的旧模式,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
柳是北宋创新词调最多的词人,这与他精通音乐并善于从民间吸取音乐营养有关。他或采用市井新声,或改造旧曲,创制了大量的新词调。《乐章集》存词210多首,使用词调达130曲以上,除少数沿用唐五代旧曲外,多是新调。在他创制的新词调中,慢词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他之前长期占据词坛主流的词调是小令,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五六十字,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柳创作的慢词一般都在90字以上,如《长相思》词调,在唐五代本是双调36字,柳则变为双调103字;《浪淘沙》本有双调28字和54字两体,柳则衍为三叠135字;他自制的慢词如《戚氏》更长达三叠212字。慢词篇幅增长,容量增加,为词的表现能力的提高和表面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文体条件。

从柳大量制作慢词之后,词的乐曲类型和声腔体式越来越丰富,慢词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小令的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宋词在宋仁宗朝之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词调不断扩充,形成了众体兼备的局面,其中慢词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柳发展慢词的意义应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扩充了词调,丰富了词的体制;二是适应慢词的写作需要,从艺术上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为北宋词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        拓展词的表面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
柳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拓展词的题材范围、丰富词的表现内容方面。慢词篇幅较长,适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柳词内容的拓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柳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追求,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也写他自己对这些下层女子的一往深情。由于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他又往往把妓女看作知己,在描写他们的关系时,感情十分真挚,如《如忆帝京》词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又如《凤凰阁》词写他对相爱的女子“相思成病”,“断肠人在阑干角,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这滋味,黄昏又恶”。又如《凤衔杯》词写他漂泊在外,收到歌伎寄来的“小诗长简”而“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此外,如《婆罗门令》说“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记.。”从这些词中可见,柳永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把社会底层的女性当做知己,这与一些文人青楼买笑的轻薄态度有很大区别。
第二,        柳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迎新春》写汴京元宵之夜的热闹繁华: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最有名的是描写杭州的《望海潮》,柳的这类歌词,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的繁华富裕以及喧嚣热闹,其成就不应低估。
第三,        柳词还以回归内心的写作姿态,注重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强化主观抒情主体,必然导致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在题材内容上也构成了新的拓展。比如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抒发落第后的牢骚不平,展示狂放不羁的性格,这种极为个人性的人生态度的宣言,从题材内容的角度看在词里也是少有先例的。在表现人生感受和个人性的情感体验方面,柳词成就最突出、最有创造性的作品,是大量抒写“羁旅行役”感受的词,如下面这两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雨霖铃》是临别之际的恋恋不舍,思前想后,用笔的重心在设想别后的茫茫归程以及旅途的清苦寂寞。
《八声甘州》则是征途中的登楼对景,远眺思归,用笔的重心一是展示眼下的孤独悲苦,二是从设想闺中人对自己的盼望中表现自己的追悔无独无奈。这两篇作品表现的重点不同,但都是他切身的体验,特别具有真情实感,不是那种见花落泪、见月伤心的无病呻吟。这类词的抒情场景,从过去多见的酒边灯旁、花前月下的狭小天地转换成了山水征途中的千里烟波、楚天空阔,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情感内容的深细和抒情场景的开阔,构成对比强烈的张力,具有独特的抒情效果。
(三)        抒情艺术的新发展
柳永词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新发展,从词体上看,柳的慢词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价值,与之相应,从抒情艺术上,更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唐五代宋初词,也有别于时代晏、欧阳词的新范型。一是柳词是与唐五代小令不同的新体,二是说这种新体的写法是始铺叙展衍,三是说其艺术表现是追求透彻明白,四是说描写形容具体真切,使人千载之下如逢当日。这些特点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铺叙展衍”,这是适应慢词的词体特点,借鉴六朝抒情小赋的一些因素而形成的抒写方法。柳慢词的铺叙,多以抒情动机为中心,以行为和事由的叙述为线索,以场景的描写铺排为渲染,在叙述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如写羁旅行役之感的《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此词抒写行旅中的心情变化,着重表现离别的哀伤。以乘船为事由,以道中所经和目中所见的景物层层铺排渲染,第一片以离、渡、泛、过等动词叙述舟行过程,第二片由词望中二字引出舟行过程中连续的视觉经验,由远而近地逐层铺写所见,第三片又由前面的铺叙引出内心活动,到此应念,带出抒情主人在当下情境中的情绪动机,接着再点出叹的具体内容,最后以泪眼强调心情之悲伤,以凄凉孤寂的景物加重渲染,并与开篇形成呼应,形容曲尽。

柳词的铺叙,一般多概括为以赋为词。柳的慢词场景都比较开阔,常以一组组相对独立的景物描写、事件叙述和心理活动的铺排组接在一起,靠词人的抒情动机贯穿联络,结构上比较疏放。更重要的是,柳词的铺叙,多在特定部位穿插动态的词汇,或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一般赋体的铺排,容易流于静态的堆砌,显得呆板,而柳词则能避免这种毛病,这与他注意采取动态的叙述描写和强调主观抒情立场的策略有关。如渐霜风凄紧的渐字,对潇潇暮雨的对字,念去去,千里烟波的念字,使得他的铺叙变成一种生动的展开过程,尤其是领格字句结构的大量使用,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是他写作艺术上的一大创造。

他在词的语言上也开创了新的风格,发扬民间词的传统,以通俗生动、自成一体的语言面向市民大众。从唐五代到与柳同时的晏、欧阳等文人,语言上或华彩典雅,或简洁凝练,大都追求含蓄委婉、欲言又止的效果。柳则明白而家常。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方式,为一位世俗女子抒写相思的苦闷,语言通俗,表达直截了当,其语言风格不仅与词中女子的身份极为切合,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她的生活愿望的平凡而庸常。无形中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风格更为接近。历史上有许多词评家对柳词持批评态度,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说它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其实,柳词采用通俗语言入词,除了少数过于粗陋浅露之外,成绩是主要的,它丰富了词的艺术语言,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柳作为北宋第一位革新词体的大词人,在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词传到了西夏、高丽。北宋中期以后的填词大家,包括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无不受惠于柳词,尤其是慢词的创作,更是直接效法他而加以变化。



第二节        晏殊和欧阳修
在柳永已经以全新的创作姿态改变词风的同时,另一些词人则仍然延续晚唐五代小令词的创作路径,虽然在风格上也有一些新变,但总的创作态度则显得比较保守。这批词人主要是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士大夫,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他们主要采用晚唐五代词常用的小令,风格上多追求柔美婉丽,不过较少有晚唐五代词那种浓艳的脂粉气,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
晏殊在政治上地位显赫,善于发现并奖掖人才,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是当时公认的一代文坛宗师。
晏词内容主要是表现优裕闲适的生活情趣,但由于其多愁善感的个性,许多作品往往在流连光景的同时,流露出人生迟暮的深刻感伤。如《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主要是抒写惜春伤时的哀婉,感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含蓄委婉,馀意不尽。
晏对时光的流逝特别敏感,其词也特别擅长描写流连光景、及时行乐的内容,表现对人生有限、时光短暂的忧思,但无论写什么,都流露出明显的感伤情调。如《破阵子》的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浣溪沙》的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踏莎行》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等,都是描写这样的名作。
晏词,主要沿用晚唐五代词人常用的小令词调,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但他擅长以短小的小令体制容纳较为丰富细腻的感情内容,在艺术处理上,往往能以清丽淡雅的笔调创造生动如画的意境,又特别擅长以模糊时间意象或让时空暗中流转的方式,拓展词的艺术意境,无形中扩充了小令这种短小词体的容量。如《浣溪沙》的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开始作词,听歌,饮酒的活动,并没有点明时间,到下句去年二字出来,才表明原来这些活动既是当下的又是去年的,更是年复一年的,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是伤时感事的心情,而这种感伤同样是年复一年。可见,去年二字,虽是明确的时间意象,却起到了模糊时间界限、扩充时间范围的作用,不可谓不高明。这两句其实是从改造晚唐诗人郑谷的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而来,但郑诗先已明确说共不同,下接去年一句就只是强调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意思,其内容含义就简单得多。可以看出,晏对这两句的改造,重点就在时间意象的点化上,相比之下,晏词无论境界、语言技巧、艺术表现力,都要高于郑原诗。

就风格源流而言,晏更亲近南唐而不认同花间。初步体现出北宋小令词的清新风貌,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欧阳修的词风与晏比较接近,也是受南唐冯延巳影响较深的词人。欧阳修同样较多采用小令旧曲,内容以悲欢离合、伤春悲秋、男女之情等为主,但多是曲折深切、缠绵悱恻的情调。如《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言情之作,还善于在抒情的同时对情感内容作深一层的哲理观照,如《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前人曾评论说: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寞,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结语还进一步对人生聚散悲欢的不可预知性作了更深一层的反思,这样的内容就不仅是抒情,还带有了哲理沉思的意味。这种基于人生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哲理沉思,在他的《玉楼春》词里也表现和十分明显: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是抒写伤离惜别之情的作品。深情,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不能无情,痛苦也就不可避免。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这种以抒写个人情怀连带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从而具有某种哲理内涵的特点,正是欧词的独到之处。

欧阳修的另一些作品,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都比较新颖,风格上体现出另一种倾向。如《渔家傲》12首,用联章组词的形式分咏12个月的节令和景色,《采桑子。西湖》11首。此外,欧阳修还有一些抒怀之作,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士大夫的胸襟怀抱。如《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是他送友人所作。他的这一类作品,正面表现士大夫的风度情怀,洗去了晚唐五代词的脂粉气,意境清新,风格俊爽。



第三节        张先和其他词人
北宋前期比较重要的词人还有张先,宋祁,范仲淹等。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陆人。他长于小令,善写伤春悲秋、相思离愁之类的传统内容,他的名作有《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写春游的即兴感怀,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措辞新奇,不仅描写生动,而且听觉意象传达出词人对春天蓬勃生机的独特感受。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浙江)人。张先词的成熟、影响都在宋之上,在宋词的发展历史上地位比较特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擅长小令,在小令的写作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善于以精巧新颖、富于韵味的字句,委婉地传达幽情深意。如《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文辞雅丽,意境深远,当时极为著名,曾作为所谓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一直传唱于宋、金、元时期。张先很善于描写物影,借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这一特长极受世人称道,他本人也以此自负。《青门引》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木兰花》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都是独具匠心的描写。清丽隽永。
张先除了以写作小令著名,还采用时调新声填写了一些慢词,如《熙州慢》、《山亭宴慢》、《谢池春慢》等,是北宋较早写作慢词的文人,在这方面他又与柳永齐名,在慢词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不过他的慢词,与柳的慢词写作路径和艺术追求都不同,他主要还是采用小令笔法,情调比较含蓄,语言比较雅致,结构也比较拘紧,在慢词艺术和风格方面的创新不多,其成就不能与柳相比,尤其在奠定慢词的创作格局和艺术范式方面,更不能与柳相提并论。

张先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词的写作,一是他开始在士大夫的交游中用词来赠别酬唱。这种酬唱文体,无形中改变文人对词的认识,并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张先开始在词中使用题序,比如上面所引的《天仙子》词,有小序云:时为嘉禾。。。,说明了写作的时间、背景和缘起,这不仅改变了歌词创作有调无题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和主题指向,强化了词的现场感。

北宋前期,与张先同时而在词境的开拓上作出独特贡献的词人还有范仲淹。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诗文作家,并不以词著名,但他留传下来的不多的几首词,却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又以《渔家傲》成就最为突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他在西北边境带兵抵抗西夏时所作。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笔力之重,情感之复杂,在此前词中也不多见。从宋人对词的认识来看,这种题材,这种情调,与词的传统路数大不相同,给宋代较早的带来了豪迈苍凉之风,虽然只是偶一为之,但其意境和审美风格都有创新的意义,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苏轼是继欧阳修而起的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北宋文学风尚的变革中,欧阳修处在倡导变革的核心地位,而苏轼则是这场变革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学最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和文化价值,同时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这一时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自幼就奋历有当世志。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他主张在政治上来一番涤荡振刷的改革,但苏轼主张政治改革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因此也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乌台诗案就起于此间。

苏轼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其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主张以儒家仁政治国,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努力兴利除弊,也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在生活上,他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事态度。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和看待世间一切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政治上他并不随波逐流、随人俯仰,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正因如此,他被贬到惠州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岛,则吟唱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如寄的人生中,他总是能随时随地发现美好的东西。当苏轼去世后,诗僧参廖曾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第二节   苏轼的文
苏轼的散文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与韩愈的浩瀚奔腾、柳宗元的清冽澄澈、欧阳修的平易舒畅比较起来,苏轼的散文特别显得汪洋恣肆。
苏轼在欧阳修变革文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古文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多方面汲取前代各家散文的优点和长处,如孟子文章的气势,庄子文章的恢奇,《战国策》文章的纵横驰骋,贾谊、陆贽文章的精警透辟等,融会贯通,形成他自己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风格。苏轼的政论、史论都写得明晰透辟,滔滔雄辩。早年所作的《教战守策》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文章讨论北宋的国防问题,开篇单刀直入,接着列举历史和现实的例子,说明备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表现了苏轼对国事的关切、眼光的敏锐,以及论述问题的铺张扬厉作风。他的史论善于随机生发,如《留侯论》就是一篇翻空出奇的文章。全文围绕一个忍字发挥,引证历史而自有创见,纵横议论而不为空言。又如《贾谊论》,向来认为汉文帝不善用人,而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但苏轼却在该文中指出贾谊不能自用其才,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都可以见出苏轼史论文高度的论说技巧。苏轼的一些议论体的杂说、书札、序跋等更能体现他的随意发挥,议论更为生动。例如《日喻》等。
苏轼记叙文以一些记叙亭台山水的作品尤为特色,它们把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在结构布局上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如《超然台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石钟山记》中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的一段,读之恍如身临其境: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鹤,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苏轼的山水游记不多,《石钟山记》之外,《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也很有名。这两篇虽是赋体,但已明显趋于散文化,实是两篇优美的散文诗。
《前赤壁赋》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文章写得抑扬起伏,假托主客对话,表现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第一段写景色的秀丽优美,游玩的欢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旷达的胸襟与明月、夜空的澄洁高远以及东山、江水的雄伟开阔融为一体。接下来文章由游玩的欢乐引出扣舷而歌,由歌引出客人倚楼吹箫的声调悲凉,再写此原因,感叹人生的渺小和短促。接下去是文章议论的主体部分,对客人的批评: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借江水、明月形象地说明宇宙与人生都不是绝对的永恒或短暂,不必为此伤感,而随处都有的清风明月正堪赏玩,足以为乐。最后,客人被说服了,心情开朗,于是重新把酒欢饮,不知东方之即白。
文章借景抒情,侧重与借景说理,体现了高超的说理技巧。喜欢议论,善于议论,是苏轼文章的一大特色。记叙文也是这样。他的记一类文章,往往有意识地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大多以论为记,如《超然台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等,都是记叙、议论、抒情结合而以议论为主。以论为记是宋人写作记文的重要特点,欧阳修古文已经开端,而达到极致的则是苏轼。
在文章的写法上,苏轼更是不受任何规矩法度的限制,他追求辞达,要求自然而完美地表现,他的《文说》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他的议论文,各有各的论说方式,记叙文同样没有重复的格式,所谓文无定法,文成法立,用来形容苏轼文章,再恰当不过了。尤其是他的一些杂记小品文章,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文与可画竹的情形,是一篇画记;但更多的篇幅是写睹画思人,抚今追昔,通过记叙文与可的为人、画竹的特点,追忆多年来两人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寄托哀思,又是一篇画论。苏轼似乎只是随心所欲地表现他对文与可的怀念哀悼,并不在乎文章的体式。
如《与子由弟》: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这是他贬到惠州时写给弟弟苏辙的一封短信,似乎是随意书写,随笔记录,又像是与弟弟面对面地交流生活经验。既有直面艰难困境的达观,又不减随缘自适的生活热情,既有亲切的交流,又有诙谐的戏谑,而最后一句的自嘲,分明带有讥刺和牢骚。总之是随意挥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的这一类小品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苏轼诗歌的思想内容
苏轼坚持以民为主的立场,敢于批评时政弊端,如《吴中田妇叹》和《山村五绝》,都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流弊而作。而这些给他带来人生的灾难。但他没有因打击而放弃一个正直的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晚年被贬到岭南时,还写了著名的《荔支叹》,由古及今地揭露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抨击给百姓带来灾难的历代及当代的统治者,体现了强烈的批评精神。
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心还表现在一些描写劳动生活和劳动工具的诗中。比如《秧马歌》歌颂一种新式水田农具,《石炭》写徐州人采煤的劳动,《游博罗香积寺》设想寺庙旁的山溪可以用来推动水磨等等,他能从这些平凡的事物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新鲜的情趣和意味,也为宋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就题材内容而言,最能代表苏轼诗歌基本面貌和主要特色的,是表现个人情怀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他有时抒发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牢骚,有时又将这牢骚转化为超然物外的达观疏狂,如《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他一生宦海浮沉,身行万里半天下,常常在诗中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在人生无常的感慨中寄寓着对于生活的执著。还如《和子由渑池怀旧》,还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他的写景咏物诗也很能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他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更善于在与自然万物的交融之中自得其乐,如《法惠寺横翠阁》诗说: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仅多情,而且似乎特别对他情有独钟。如《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还如《惠崇春江晓景》《赠刘景文》等。
苏轼咏物诗的名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则是通过咏海棠花寄托天涯流落之感:
江城地瘴藩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这是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所作,诗的前半部分以拟人的方式描绘名花高贵、自然的风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后半部分主要抒发自己天涯流落的感伤。此诗咏物自寓,结合得非常完美,兴象深微,风姿高秀,在宋代咏物诗中,是不可多得的名篇。苏轼曾说这是“吾平生最得意诗也。”
他的写景诗还善于从客观事物中体会某种哲理,往往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在他眼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他主要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窠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
如《泛颍》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和之湄。
吏民笑相语: 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淄。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诗歌保持了苏轼一贯的达观和幽默,写法上借鉴了散文的结构特点,意思连贯,语调舒畅,以散文笔调叙说、描写、说理,有对话,有议论。其中临流照影的几句描写,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诗人把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幽默风趣而不油滑,叙事连贯但不落于俗套,议论言理与叙述描绘相融而不枯燥,文笔舒畅平易而又富于诗的韵味。
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又如:《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诗歌写得雄奇豪迈,气势开张,诗中的丽藻典故,比喻刻画,都在渲染一种迅急的风雷变幻之势,读后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其景象之雄奇,或许在他人诗中还可见到,但其对于大自然瞬息变化的讯急气势的渲染,则是苏轼独擅胜场之处。
苏轼诗歌富于联想,擅长比喻。作为诗人,这本是基本的功夫。他的过人之处则在于联想比喻的层出不穷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他的联想不但敏捷,还往往带有日常生活的情趣,令人感到亲切。如《惠崇春江晓景》由春江水暖联想到河豚欲上;《初到黄州》的由眼前的江水和好竹联想到鱼笋的美味;《南园》的雨后桑田的清新到罗纨的滑腻质感,由麦田的丰收在望到饼饵的香气扑鼻。苏诗的比喻,更是生动新奇,出人意表。如《守岁》:“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用顺坡疾下的奔蛇比喻时光的转瞬即逝;《送李公恕赴阙》:“君才有如切玉刀,见之凛凛寒生毛。”还如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更是博喻连珠,穷形尽相。
苏轼最为著名的比喻当推《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比喻美景,本身就是创格,而且作为喻体的西子的美貌只见于书本的记载和人的意想之中,并不具有确定的形象,这个比喻的妙处就在于利用这种美的不确定性,创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生发无尽的联想。
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苏轼学问渊博,作诗时典故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也因用典过多,招致后人批评。但这个批评显然是片面过火的。
他为宋诗的时代风格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提供了才气横溢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作品,成为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一,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第二,在词的取材、创作方法和精神品格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和题材内容。他认为词可以达到诗歌的境界,可以具备诗歌的功能。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中第二首、第四首、第五首如下: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仲夏农村的风情画。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而作。在中国史诗上,从西晋潘岳以来,一般都以诗歌悼亡,苏轼以词悼亡亡妻,是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又如怀古主题,历来也是诗歌的专长,而苏轼则以词来表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主调,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功业的追求,境界宏伟壮阔,气势豪迈奔放。
古代怀古诗歌是很有特色的题材,优秀的怀古诗,要求深邃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感相统一,要求诗人有卓越的史识和高超的思想,有阔大的心胸和深沉的感情。苏轼的这首词打破了诗与词在题材上的界限,把诗的题材和感情引入词中,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风格都突破了词的传统,而成为苏轼变革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在词的审美风格上,苏词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苏轼以高旷的胸襟、高雅的文人意趣、高远超逸的意境、雄健的笔力,为词的风格发展注入了阳刚之气改变了词的风格形态。一般用豪放概括苏轼的新词风,与婉约相对成为宋词的两大典型风格。然而苏词的豪放只是一个方面,他的词深沉凄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绮丽婉约(似花还似非花)(乳燕飞华屋),清丽深切(花褪残红青杏小)这些,即使在所谓的婉约词人中也不可多得。
最能体现苏词飘逸而沉着、高旷而深沉风格的作品,当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政治失意,亲人远别,他内心十分苦闷的感情流露。词,超旷开朗,洗尽铅华,脱去柔糜,体现的是超然乎尘埃之外的逸怀浩气与深沉执著的人间情怀。
南宋末年的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第五节  苏洵和苏辙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以古文著称,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洵(1009-1066)他对于文章,主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古文以议论文最为著名,文风简劲老辣。
苏辙(1039-1112),其诗以平稳冲淡见长,时有精深独到的议论。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
黄庭坚和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都是苏轼的门生,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人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学士。他们都是北宋中后期文学的主要力量。在苏门作家中,黄庭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不仅与苏轼并称苏黄,而且开宗立派,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江西)人,人称黄太史、黄文节公。
黄庭坚自幼聪颖警悟,读书数过辄记,他的父亲黄庶是一位学习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著名学者、藏书家。他的前后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都是推崇杜甫诗歌的诗人,他因孙觉之言,遂晓杜诗高雅大体,他谓作诗是从谢公得句法。这种条件造就了他很高的文化素养,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在黄庭坚一生中,与苏轼的交游是至关重要的事件。两人彼此推重,相知甚深,黄庭坚因此成为苏轼的门下弟子,后半生一直追随苏轼,终身不悔。元佑初年,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并擢馆职,随后,秦观、陈师道也相继入京,黄庭坚与他们出入苏轼门下,诗酒往来,酬唱频繁,这就是诗坛传为佳话的元佑唱和。
黄庭坚思想以儒学为主,坚持儒家的仁政理想,同时又与禅僧交游,精通禅学,人生观和思维方式受禅宗的影响很深。他人品高洁,为人坚守节操,不随流俗。

二,黄庭坚诗歌的取材及题材处理特点
黄庭坚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的取材取向上。他早年写过一些关怀民生问题的作品,体现了笃厚的仁爱胸襟。如他的《流民叹》、《上大蒙笼》等,表现了一位具有儒家仁政理想的地方小官对社会底层的山乡农民的关怀和同情。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题材以感时抒怀、思亲怀友、题咏书画为主,表面上似乎并无多少独特之处,但实际上他对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有独特的角度,如《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杏花二首》其一:
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
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
虽是题画,却借禅宗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而悟禅旨的故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涵了丰富的理趣,题材虽然不新鲜,但观照的角度和体验的方式都是新颖的。再如《赣上食莲有感》《送王郎》。
他的《陈留市隐》:
市井怀珠玉,往来人未逢。
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时时能举酒,弹镊送飞鸿。
诗前小序说:陈留江端礼季共曰:陈留市上有刀镊工,年四十余,无室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岁矣。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子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无一朝之忧,而有终身之乐。疑以为有道者也。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
总的说来,黄庭坚诗歌以表现读书人精神生活、展示内心世界和清高人格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题材取向具有重内心而轻外物、重精神而轻物质的特点。他强调主观反省,收视返听,从精神修养的层面选择、把握、处理诗歌题材,观照的重点在内心。不过,黄庭坚诗歌有时难免过分重视道德说教而显得陈腐、乏味,缺陷也很明显。

三,黄庭坚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一,在章法结构上,追求曲折深峭,变化出奇,或跳跃衔接,或反折回旋,或在一气顺接之下突然来一个出乎读者意料的转折,总之绝不平铺直叙。如题画诗《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前四句描写画面,后四句却突然转为对画面牧童的叮嘱,而这四句又借鉴了古民谣的句型而加以改造,由两层递进的转折构成,突出地表现了对画的赞誉和喜爱。而《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换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则以最后一句点醒前三句点以假乱真,同样出人意表。再如《戏呈孔毅父》:“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忽忆僧房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八句诗四个层次,跳跃衔接,好像互不相干,其间以文士无功于世自嘲,转到厌倦官场、向往江湖的意念,全诗意脉于是在跳跃中得到贯通。
第二,在诗歌的构思、修辞和字词锤炼上,追求新颖奇崛,善于出奇制胜如《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开头四句写水仙花: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以洛神赋的洛神形容水仙。
他作诗不仅用典多,而且力避陈熟,喜欢用一些别人很少注意的生僻典故,如果是一般人熟悉的,则要努力发掘出新的意义,如《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二句,把出于李延年《李夫人歌》的倾国倾城这样人人熟知的形容美色的成语,用来形容诗歌,出人意表,极有新鲜感。他还在语言上努力避熟就生,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如《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的死字和朱字,都是锤炼新警的字眼。从审美角度上来看,是以瘦硬新奇展示内在的骨力,表现“千丈寒藤绕崩石”般兀傲不俗的人格。
第三,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黄庭坚有意识地在诗歌的声律上打破常规,追求新奇的声律节奏,与奇崛兀傲的抒情内容相表里。他在声律上的独特处,一是音律节奏打破常规,如“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等诗句,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句法,追求奇兀的音律节奏。二是打破律诗的和谐音律,多用拗句,主要把格律诗体的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不和谐、不顺畅的效果,给人以生硬倔强的感觉。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如《题落星寺岚漪轩》: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以拗峭劲挺的声律和瘦硬的字面对应,创造出澄澈幽僻的意境,是利用拗峭声律取得独特抒情效果的成功例子。
黄庭坚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寄黄几复》诗中表现得比较集中: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开头两句暗用《左传》僖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典故,和衡山回雁峰雁不南飞的传说,寄雁一句前四字和后三字主语暗中转换,造成跳脱之感。三四句和开头二句之间,也是跳跃衔接,表现往年相聚的快乐和别后的孤单。而这两句则以一连串的名词性意象衔接构成,营造出高度概括、对照鲜明的空间,一暖一寒,一欢快一凄凉,让读者生发无尽的想象。五六句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家居徒四壁立的典故写他的清贫自守,再反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成语,称赞他富有才能,不需折肱就已有很好的政绩和修身的成绩。最后又以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赞誉友人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还坚持读书,诗中三四句意象鲜明,语言流丽,音律和谐,而紧接着五六句马上转换成生硬的语句,全以典故构成。诗人刻意经营的语词风格和声律对照,使这首诗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
黄庭坚的诗歌写作风格,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此外,他还推崇自然之美,主张平淡而山高水深,尤其晚年的一些作品,虽仍保持兀傲不平之气,但精光内敛,老成朴厚,已达到炉火纯青、返璞归真的境界。如晚年《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语气平淡,语词质朴,不写景,不言情,只是冷静地叙说,而深厚的情思、无尽的怀念以及兀傲不平的性格,都尽在其中了。又如从蜀中贬所归来之后写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豁达坦然的心态更为鲜明突出,音节流利顺畅,语言也较为朴素自然,与他那些生硬奇崛的作品有较大的区别。
他的诗歌风格与他对文学创新的深刻认识和人格上的不随流俗有直接的关系。他在理论上尤其重视艺术上的独创出新,反对模仿前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章最忌随人后”还说:“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
黄庭坚的诗论,比较重要的还有所谓的点铁成金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取古人之陈言入诗,必须加以陶冶点化,化腐朽为神奇。这个观点对江西诗派诗人的影响很深,也被后人看作黄庭坚重要的诗歌理论观点。另外,黄庭坚的诗论中还有所谓的夺胎换骨,其意思一般认为是指承袭前人的构思或意境,重新加以发挥和形容。这个说法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它就是黄庭坚的言论,因此还是存疑为好。

第二节   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诗歌在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黄庭坚诗注重反映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内容和艺术上追求不俗的境界,很符合一批重视自身修养的读书人的审美口味,因此受到很多人推崇,并且吸引了很多年轻诗人向他学习。又因为黄庭坚对后进诗人指导有方,他总结了一套从学习前人到自立一家、从重视规矩法度到变化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学诗者可以循序渐进,有法可依。因此在他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直接接受过他的指导或者间接学习其诗法的诗人群,文学史上称为江西诗派。北宋后期的诗坛主要是江西诗派的天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江西诗派中的诗人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多是一些清寒的士人。但是这些人大都比较重视学问修养,看重道德品质,具有清高的人品。二是这些人在政治上都是受压制的一派。
江西诗派诗人的创作与以上两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很少在诗中表现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心,而更多地表现士大夫之间的交游和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状况,表现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追求,并且特别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在艺术上下功夫探讨锤炼。这与他们的清寒身份有关。但到靖康之难以后,他们很多人都写出了慷慨激昂的抗战忧国之作。因此评价江西诗派要考虑他们当时的处境,不能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在北宋没有写出表现民生疾苦现实内容的作品而完全否定他们。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一直到清末还能看到它的影响。

第三节  陈师道
陈世道(1053-1101),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徐州人。苏门六君子之一。他家境贫寒,生活艰苦,连妻儿也养不活,只得远住外家,但他很讲究节操,并不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投靠权贵。
陈师道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与黄庭坚并称为黄陈。他初习黄诗,后来又认为黄诗过于出奇,不如杜诗遇物而奇,所以改学杜甫诗,且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形式声调方面学得很像,。大概是因为学问才力有限,他写诗往往很费力,但他对诗歌的创作态度却很认真严肃。
《春怀示邻里》是他的名作,比较能代表他的诗歌一些特点: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诗中写了春日和暖之时,本来无精打采的心情渐渐活跃起来的过程,隐含了诗人穷困生涯的悲辛。全诗分为四层,逐层地展示心情变化的过程,诗中没有一句响亮的话,语调平静,就像一个人有意压低了嗓门安安静静地说话。
他也有一些比较朴素真挚的诗,如《示三子》,是与妻子儿女久别重逢之作,“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感情真挚,艺术表现也很朴实。另外他也有一些写日常生活体验的诗,恬淡而有味,如《绝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就诗体而言,陈师道的古体诗写得比较质朴、老硬。但他最受人称道的还是律诗,尤其是五律。
《怀远》:
海外三年隔,天南万里行。
生前只为累,身后更须名。
未得平安报,空怀故旧情。
斯人有如此,无复涕纵横。
总的看来,陈师道诗歌的内容是比较单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多数作品写个人的失意之悲,写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写与友人的交往等,过于追求精炼朴拙缺乏境界宏大、气势雄浑的作品,更有一些作品因过于追求言简意赅而显得质木无文、缺乏情韵。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北宋中后期其他诗人和词人
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晏几道以杰出的小令创作卓然自立,秦观则以当行本色的作家歌成为宋词的典范之一。黄庭坚、晁补之也长于作词,词风最接近苏轼。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词人当推周邦彦,与苏门文人有较多来往的贺铸也以独特的词风成为宋词名家。诗歌方面,除了江西诗派之外,以苏门文人中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的创作成就较为突出。

第一节  晏几道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临川(江西)人。晏殊的第八子人称小晏,又与晏殊合称二晏。其生活年代已进入北宋中后期。晏几道和黄庭坚是密友。元佑初年,文坛领袖苏轼特别想结识晏几道,请黄庭坚转达愿望,而晏几道却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这就是晏几道的为人。后来晏几道做过几任小官,晚年退居京城旧宅,情节自守。
晏几道为人豪迈,性格孤高耿介。他在慢词写作已经风气大开的时代,仍然固守小令的领域,运用传统的小令体裁创造了新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中后期少有的专写小令取得杰出成就的大词人。晏几道以写情著称,作为抒情文学的歌词的文体特长,被晏几道发挥到了极致。
晏几道的词,善于以个人的生活感受和个人的情感经历,体现“古今不易”的人类共通的感情体验。如《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相思之苦,爱情的深细曲折的感受,这是人类共通的,而说连相思也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深情,进而认为相思本无凭据可言,这种强烈的失落感,则是这首词的新意境。因此就具有很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又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小晏词的抒情作品,新颖、执著、真纯、坦率、天真,表现爱情的作品应该达到的境界,几乎全都具备,因此有人称晏几道是写情圣手。说它新颖执著,可以《鹧鸪天》为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关于真纯、坦率,可以《生查子》等词为例:
关山魂梦去,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小晏词写情就达到了这个境界,故而说他,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他的不随流俗的人格,失意落魄的命运,悲欢离合的经历,使一位疏狂的豪士,变成了古之伤心人。他一生的悲剧性经历,构成了词的感伤基调。这种悲剧经历又引发了对生命的忧患意识,产生了很强的幻灭感,《小山词自序》中总结了这种感受:“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小晏词的感伤情调,并非空泛的悲悲切切,而有疏狂的豪情做基调,是由疏狂转化而来的伤心,因而悲凉感受就特别强烈。比如《阮郎归》词: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与疏狂和悲伤相伴的是酒和醉。《小山词》二百五十多首,酒字出现达五十多次,与酒相关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蝶恋花》词: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关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句,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小晏词语言意象比较浓丽,明显有花间词绮丽风格的影响,但在这些字面背后,是真诚的内心世界、动人的深挚感情、浓厚的感伤情调,因此能做到艳而不俗。


第二节  秦观、张耒和晁补之
秦观、张耒、晁补之都名列苏门四学士,但其文学成就和擅长各不相同。秦观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词人之一,诗歌不如词,但也独居面貌。张耒以诗歌著称。晁补之则兼擅诗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江苏)人。他少年即怀壮志,但实际的人生道路却十分坎坷。理想的破灭导致了他强烈的人生挫折感,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这些人生经历和感情特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词中有突出的表现。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的词被认为是最为当行本色的典范,就是说他的词是真正的内行大作手写的歌词。秦观词,内容主要是相思恋情以及身世之感,题材不广,但感情深挚,艺术精湛。他的抒写爱情的作品,有一首《鹊桥仙》“七夕”词独居特色: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格调高而立意新。不过像这样清新爽朗的抒情,在秦观词中并不多见,其大量的作品,都以离情别绪为主,具有十分浓重的感伤情调。如:“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由于擅长表现感伤的内容,秦观也被看做与晏几道一样的古之伤心人。他特别善于结合相思离别之情的描写,表现身世之感,“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也是造成秦观词感伤情调浓重的重要原因,如他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全词低回婉转、余音不绝,语言明白又含蓄,具有完美的抒情效果。
秦观被贬官流放时作的《踏莎行》,其风格则更为凄苦: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启程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江,为谁流下潇湘去。
写独处孤馆,说友人寄来书信,不但没有使自己摆脱哀伤,反而更增添了哀伤的分量。最后笔触一转,埋怨说郴江本来应该绕着郴山流的,可为什么要流到湘江去呢?责怪水之无情,实际是强化表现自己无人安慰的孤独心情。结尾借实地景物,淡淡写来,委婉含蓄,抒情效果十分突出
秦观兼长慢词、小令。善于以清新婉美的语言,创造深远的意境,或苍茫迷离或凄清明丽,借以传达细腻委婉的心情意绪。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作为苏轼门人,却很少受苏词影响,而是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倒深受苏轼的赏识。
秦观还擅长作诗,善于表现文人生活的情趣,如《秋日三首》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新颖而别致。不过他因擅长词,有时不免以作词之法作诗,有的诗取境造语都很像词。如《游鉴湖》:
水光入座杯盘莹,花气侵人笑语香。
《赏酴醿有感》:
春来百物不入眼,唯见此花堪断肠。
借问断肠缘何事,罗衣曾似此花香。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后两句形容十分传神,而且情思委婉,把惜花心情写得十分细腻。像这样的句子,在词中为本色,在诗中则显得柔弱。所以,有人评秦观诗是女郎诗。不过,所谓女郎诗只是秦诗的一个方面,秦观还有不少诗歌以古拙朴实见长,尤其是被贬到岭南之后,诗风一变,变为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

张耒(1054-1114)字子潜,号柯山,楚州(江苏)人,祖籍安徽人。以诗歌著称,他的乐府和古体诗,受白居易、张籍的影响较深。他的关怀民生疾苦和针砭现实的诗歌,内容相当丰富,写的较好的有《劳歌》《八盗》《和晁补之悯农》等。又如《有感》:
群儿鞭笃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满地。
等为戏剧谁后先?我笑谓翁几更贤。
张耒诗歌,近体更有韵味,尤其是绝句,构思平易,语言流丽自然,而又能达到词浅意浅的境界,自成一格。如他的绝句《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树峰青瘦出云来。
又如《偶题》: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全诗即景即情,信手拈来,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样舒畅,而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自然而然的转折,好似不经意当中,便使全诗顿现风致情韵。晁补之曾形容张耒的诗:“君诗容易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南宋杨万里也很喜爱张耒诗,曾作《读张文潜诗》说: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杨万里作诗,主张从大自然汲取灵感,写得生动而有奇趣,就能见出张耒《初见嵩山》一类诗歌的影响。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今山东)人。以词著名。其词在四学士中与苏轼最为接近。他的作品不少写得坦荡磊落,时见奇气。题材也较为多样。如《摸鱼儿.东皋寓居》一首,表现隐居生活的兴味,更流露对官场的厌弃,风格洒脱舒畅,历来受人称道。他即使写男女之情,也很少作绮丽语,而能以清丽之辞,屏出柔糜之音,这一点最不同于秦观等人,而与苏词相近。
晁补之兼长诗歌,成就虽不及其他三位,亦时有可观。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有一篇七言歌行《芳仪怨》以悲艳的情辞写一个流落塞外的南唐宗室公主的哀怨,深挚感人,在以言理议论见长的宋诗中,确乎别具一格。他晚年的作品语言比较清隽自然,写景抒情不动声色,但内心的闹骚不平溢于言表。如《题谷熟驿舍二首》:
驿后新篱接短墙,枯荷衰柳小池塘。
倦游对此忘行路,徒倚轩窗看夕阳。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


第三节   周邦彦和贺铸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人。他是北宋后期最为重要的词人,也是宋代词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他精通音律,博览群书。在北宋快灭亡的前夜,宋徽宗设置大晟乐府,任用一批词人来审定音乐、创制乐调,这就是所谓的大晟词人。周邦彦曾任大晟乐府的提举官,是大晟词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周邦彦一生仕途不顺,因而飘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又擅长写咏物词,往往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他写了不少风月艳情之作,但没有柳永的浪子气息,被称为无一点市井气。周词内容比柳词单薄,但他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章法结构的变化更多,字句更加精工雕琢,音律更加严格,风格更为典雅平正。总之以艺术技巧的精湛和音律的精严取胜。
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善于增加并变换铺叙的角度和层次,变直叙为曲叙,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篱波暖,回头迢迢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是柳,主题却是伤别。一说是他本人离别。另一个说是客中送别。
周词的铺叙,又多用勾勒的笔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描写,回环闪转,层层深入,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似?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佃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煤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敧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内容是惜花惜春,并自我怜惜,抒写一种迟暮寂寞的心情。在古代的诗词中,这样的内容并不新鲜,但此词却以精巧的笔法,前后左右反复铺叙,工笔勾勒,变幻多姿,将一缕惜花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细腻婉转,结构曲折多变。这首词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周邦彦词的一般特色。
周词风格以富丽精工为特色,但也偶有清丽明快之作,如《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精通音乐,新创、自度曲共五十多调,新创词调声腔圆美,情调清雅,受到南宋词坛的广泛效法和遵从。在新创词调以及规范词律等方面,周邦彦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词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方面,也对南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原籍越州(绍兴)人。自称是贺知章的后代,他没有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只因他脾气大,性刚直,又尚酒使气,喜欢评论政事,褒贬权贵,因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愤而退隐于苏州,寄情山水。贺铸诗词兼长,诗写得很好,但词的名气更大一些。
他的词风格多样,大多数词还是以描写男女相思恋情为主,风格一般说还是偏向于婉约一路,《宋史》说贺铸词的特点是深婉丽密。如《青玉案》(又名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后四句渲染闲愁的方式非常新颖别致。总体上词的立意化用了《离骚》“哀美人之迟暮”和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意思,具体写法上又暗用了《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尔乃税驾乎蘅皋”的句意,表示自己与美人阻隔两方,情意难通。下片还暗用了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望佳人而不来的意思。词中用前人的意思虽然妥帖自然,但可以看出,词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当时广为传诵,很受赞赏,被看做语句精新,原因就在于这后四句渲染闲愁的写法不同寻常。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两宋之交的文学
从北宋末年到南渡初期,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消沉到振作的过程。以“靖康之难”为界,北宋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和文化专制的禁锢,文学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大多数作家自觉地与政治保持距离,作品多描写生活琐事和个人生活感受,追求艺术上的雕琢锤炼,缺少振作的气势。“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随着时事的剧烈动荡,文学创作的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破家亡的局势,使许多作家激发了爱国热情,他们以文学创作反映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表现救亡图存的壮志,抨击投降苟安,呼吁抗战复国,爱国主义遂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1084_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徙居济州历城(今山东济南)。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的名士。丈夫赵明诚精通金石书画,两人曾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研究。南渡之后,赵明诚病卒,她孤身一人辗转流徙于江浙一带,在凄凉悲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多才多艺,虽然以词闻名于世,但她在散文和诗歌方面也有相当高的成就。相传她早年有“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之句,比喻新奇。她的散文名篇《金石录后序》叙事生动,文笔畅达,抒情真切动人。《打马赋》的乱辞、《送胡松年使金》等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她的诗风以遒劲刚健而大异于其词风,其名作《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少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所作《词论》是一篇重要的词学文献,其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体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要求词作协律可歌,,这一观点强调了词体的独立特性,体现了李清照自觉的对于词的文体意识。李清照的词作也与《词论》的观点相承,以当行本色著称。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青少年时期的闺中生活内容,有的表现外出游玩的兴趣之高。如《如梦令》: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的则写闺中生活情思,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抒写爱情相思的作品。如《一剪梅》和《醉花阴》。以靖康之难为界,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尤其丈夫的不幸逝去,更带给她沉重的痛苦。这之后词作内容主要是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痛苦心情。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又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遍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天黄昏的景色,秋雁、秋菊、秋桐、秋雨、秋风,无不触动她的愁绪,引发她的深沉的悲苦,这悲苦包含了国破家亡的复杂内容,无法排遣,更无法以一个愁字来概括。李清照以敏感细腻的艺术感触直接抒写个人情怀,真实呈现出一位经历乱离之苦的女词人的心灵世界。南渡后的一些词还在对故乡故国的怀念中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心,如《永遇乐》:
烈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尽管她的词作没有直接描写历史事件、表现政治内容,却在个人生活体检中融合了时代的悲苦,同样是反映了时代情绪的杰作。乍看之下似乎笔触平淡,细细品味方见其沉郁顿挫之处。
李清照的词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一方面,她的词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以不同于其他词人的新视角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表现女性独特的内心世界,深刻细腻,真切精妙。她热爱自然,对自然的观察极其细微,而且她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从蕉叶写到雨声,又从雨声写到夜间难眠,由极小的细节传达出内心的情绪,流离孤苦不言而喻。她又善于使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清淡自然,词中少有华丽富艳的色彩,而更多的是一种清疏淡雅的风貌。
另一方面,李清照的词,语言自然、新颖、凝练。经她提炼的语言往住别开生面,多出常人意想之外,但又圆转妥贴,风韵天然。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开篇七组叠字,新颖独特而又自然真切,不仅富于声律之美,而且层次分明地抒写出情绪的变化过程,传达出女性所特有的感情体验,在语言表现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此外,她的词还有语言明白如话的特点。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这些口语化的表达在词中使用得极其自然,而且流转如珠,富于声调之美。

第二节 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
两宋之交的词人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大多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大多吟风弄月、诗酒优游。后半段更多表现民族社会的苦难以及个人流离失所的悲痛,进一步增强了词的抒情言志的功能,增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性格疏狂不羁,南渡以前的词如《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是蔑视功名权贵的狂放宣言,体现出向往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精神追求。强调自我的抒情方式,也突出了狂放不羁的抒情形象。
南渡后,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风格也变得深沉悲凉。《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的词继承了苏轼主观抒情的道路,以清旷健朗的风格自立于词坛,对后来的辛派词人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晚年的词作也有部分体现出清旷颓废的色彩。

张元干(1091-1175?)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长乐(今福建长乐)人。他的词作前期多为清丽婉约,南渡后词风转为慷慨悲凉,多表现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是他的代表作: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镂。
胡铨因反对投降派而受到贬谪,亲朋好友避嫌畏祸,唯有张元干持此词为胡铨送行。后张元干也为此词获罪。词中饱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对家国覆亡的悲痛,更包含着对朝廷苟安的批判,情怀悲壮激烈,一扫南渡前词中低沉委靡的格调。赠给主战派李纲的《贺新郎》也如此。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为人豪迈坦率,他的词自觉地向苏轼学习,亦以慷慨悲壮为主调,抒写爱国热情及壮志难酬之悲。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词,是南宋抗金将领张浚北伐在符离失败,南宋朝廷又屈辱地与金人通使议和之后所作,他利用《六州歌头》词调节奏短促、音调激越悲壮的特点抒写激烈沉痛的感情。词中交织着复杂的感情,起伏跃宕,大起大落,而以慷慨悲壮为基调。《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也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作于他遭谗罢官,离广西经湖南北归的途中。词人把自己放在大自然的主人的地位,以万象为宾客,以江水为酒,以北斗为酒卮,这种浪漫的想象显示了阔大胸襟。其凌云迈往之气、潇洒出尘之姿以及洒脱不羁的笔调,都与苏轼清雄豪放的词风很相似。

第三节  陈与义、吕本中等南渡诗人
两宋之交的诗人以陈与义、吕本中、曾几、刘子翚为代表。以靖康之难为界,他们的诗歌写作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前后期的变化。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居士,洛阳人。靖康之难以前,他的诗歌多闲情逸致、流连光景之作,题材较为狭窄。较为优秀的如《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他早期的诗风,如宋人所论,有清峭高远的一面,出入陶、谢、韦、柳之间。但南渡之后,他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在兵荒马乱之中尝尽流离之苦,开始体会到了杜甫诗歌的精神所在,对杜诗产生了心心相印的感受,在逃难途中作《避虏入南山》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其《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感伤国事,焦虑时局,讽刺宋高宗的逃跑主义,风格慷慨悲壮。又如《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此诗被纪的评为:意境宏深,真逼老杜。
他南渡后的一些抒情小诗,也多表现离乱之情,如《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思相结合,虽然不是直接说破,但悲凉感伤溢于言表。
他的诗有一些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事实上与江西诗派并不太一样,他的诗风其实已体现了江西诗派本身风格的转变。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他所作《江西诗派宗派图》,在宋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江西诗派”之所以在宋代诗歌史上产生如此声势,正与他的标举直接有关。另一方面,他论诗主张“悟入”,提倡“活法”,兼重苏、黄两家的艺术精神,力图纠正江西诗派末流的弊端。他早期的作品是一种较为轻快流转的风格。靖康之难时,他被围在汴京城中,所写诗歌悲怆苍凉,显然是学习杜甫的笔法。兵乱之后,痛定思痛,他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法》29首,沉痛真挚,篇篇可诵,如第一首: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又第九首:
万事多反复,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做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粱上燕,相顾却情亲。
又第二十四首:
君父围城内,忽愈三月期。
六龙时臲鼿,百雉日孤危。
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
旄头渐低小,早晚定班师。
这一大型组诗真实地记录了靖康之难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题材重大,内容深厚,感受真切,风格沉挚,明显借鉴了杜甫诗的风格,具有史诗的气势,也具有史诗的价值,是吕本中诗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无论其内容表现还是抒情风格,都为后来许多反映战乱的诗歌提供了示范。
他的诗论和创作,对两宋之交的诗风转变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曾几(1084-1166)字吉甫,河南洛阳人,祖籍江西。他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曾与徐俯、韩驹等江西诗派诗人交游学诗。他又曾向吕本中请教诗法,吕本中的活法理论对他产生了很深影响。后来陆游向他学诗,他又将活法之论传给了陆游。因此,他在宋诗史上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他有一些忧国之作,如《寓居吴兴》: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不过曾几的诗歌还是以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最有特色,一般以轻快活泼见长,如历来受到好评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格调清新,平凡而有奇趣。

在南渡初诗坛上,刘子翚(1101-1147)是比较独特的诗人。他是著名学者,是理学家朱熹的老师,又工诗文,曾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人交游唱和。诗风比较清爽明快,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很有独到之处,也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如《南溪》: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惟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樱桃》:
只应壮士忧时泪,洒向枝头点点红。
咏物而能反映忧国的情怀,虽然语言比较浅直,但思路很新颖。他最著名的诗歌还有《汴京纪事》20首,追记汴京沦陷前后情况,感伤亡国历史,历来被当作诗史看待。如第七首: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消。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王傅指徽宗时的宰相,太师是蔡京,两人名列六賊之中,诗人认为正是他们的恶行导致了北宋的覆亡。这组诗反思北宋覆亡的原因,见解深刻,虽然规模格局不如吕本中的《兵乱后自嬉杂诗》,但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陆游与南宋中兴时期诗人
从南宋高宗绍兴末年到宋孝宗朝,诗歌创作继南渡初期诗人之后,出现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杰出诗人辈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代表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朱熹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亲历丧乱之痛,又受亲友、师长的爱国思想影响,遂以恢复中原、为国雪耻为大志,毕生坚持不了懈。强烈的爱国热情贯注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得时代风云之助,唱出了当时抗战爱国的最强音。
陆游年轻时的诗风以藻绘为工,48岁入蜀,在王炎幕中时期,军旅生活使他追求雄放恣肆的诗歌风格,从这以后,宏伟的报国壮志与炽热的爱国热情相结合,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悲壮宏丽的风格。他后来曾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回忆道: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味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四川从军的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陆游诗风臻于成熟的关键。他的《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许多名作都写于这一时期。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奠定于巴山蜀水之间。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陆游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是诗人毕生抒写的主题,如早年的《夜读兵书》: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做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不可得,才不得已而为诗人的悲哀。这也是为什么他诗中的爱国热情如此执着感人的重要原因。又如:《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平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又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中的颔联是陆游律诗中著名的对仗,诗句各以三个名词构成,写出地点、环境,渲染壮烈的场面,意境庄严、苍凉、悲壮、雄阔,不愧为陆游代表作中的警策。
《关山月》则是集中体现陆游抗战救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的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代表作品: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本为乐府旧题,陆游借古题而写时事。这首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分别描写后方统治者沉迷歌舞醉生梦死的丑态、前线将士虚度年华却不能杀敌报国的愤慨以及中原百姓对收复故土的强烈渴望和无奈的失望。同样是在“月”的映照下,诗的视角却在不同的空间里跳跃转移,使三方面内容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懦弱和奢靡,表达了前线战士和中原百姓的满腔悲愤。
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抗战救国题材以外,还有大量对日常生活的吟咏。他对日常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的发掘、品味与表现,是宋诗发展中进一步开拓题材范围的重要环节。如写农村生活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往往能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在他的眼中,美的东西无处不在。如《临安春雨处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风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原本平平常常的书斋活动,经诗人的慧眼观照,妙笔点染,便显出生动的意趣,散发出闲淡雅致的风味。
陆游诗中还有一些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以真挚深沉著名。相传陆游年轻时娶唐婉为妻,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二人被迫离异,不久后唐婉即抑郁而死。这是陆游感情生活中巨大的悲痛。在后来的几十年间,陆游一直对唐婉念念不忘,写下许多诗篇追忆当年的爱情生活,表达哀痛之情,《沈园》二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第三节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陆游早年师从曾几,经曾几的传授接受了吕布中的活法理论。陆游与江西诗派在诗歌精神上有其相联系的一面,但他才力超卓,并未被江西诗派所笼罩,而是以豪放磊落的格调突破了江西诗风。他面向现实,重视躬行,同时主张杰思,要求作品意境的新奇独创。他常用奇特的运思、幻想的境界和夸张的手法,来抒写怀抱。如《三月十七日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梦境成为了陆游寄托爱国理想的最佳方式,诗中充满诗人驰骋雄心壮志时的瑰奇景象,同时又流露出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深切悲哀。他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精细、准确的刻画,把强烈的思想感情体现在鲜明的形象里。他还善于运用奇特而恰当的比喻和强烈的对照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如《宝剑吟》: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直恐兴凤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馀地,胡为鸣不平?
以匣中宝剑的不平之鸣隐喻自己报国无路。人言。。。四句,想象奇特,如风云入怀。
陆诗的语言简洁平易,圆转流畅,常能于平易处见工整。其诗题材多样,风格也相应地多样化。主要方面是悲壮宏丽,雄浑奔放,气象开阔,但同时又有清新明丽、含蓄隽永等特色。如《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笔致婉转,不事雕琢,情味隽永。此外有的作品又恬淡闲适,朴素平实,尤其是晚年居住山阴农村时的诗歌。如《小园》: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陆游诗歌以杰出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后期,不少诗人以陆游为学习典范,如江湖诗人中的刘克庄、戴复古等。宋亡之际,许多遗民诗人更是继承了陆游诗歌的精神。直到晚清时代,一些爱国诗人还把他当做学习的榜样。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的总体成就不如陆游,但在创新诗体方面所作的努力则有过之。
杨万里作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来转向师法自然,创造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其诗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自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倡活法以来,杨万里是以活法作诗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而杨万里的活法,原本是体现在生活、治学等各方面的思想方法。
诚斋体的活法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上。杨万里曾与理学家张浚、张栻父子交往,自己也以理学为志向。他接受理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追求心胸透脱,力争摆脱前人的束缚。他曾将自己模仿江西诗派所作的千余首诗尽皆焚弃,转而寻求新的表现方式。
诚斋体师法自然,主要以自然万物为吟咏对象。他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到高山流水、四季风云,无不收拾入诗。而且他观察细致,体会真切,独居眼光,联想独特。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一):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夜宿东渚放歌》: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作为一位理学家,杨万里观物还别有一种机趣,有时能以自然景象关合人生的某种哲理。如《过松原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的许多作品还充满好奇的童心与童趣。如《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诚斋体的语言浅近明白,章法变化多端。不以生僻奇崛来体现,而是出之以浅白通俗的表达,许多时候接近口语。这与北宋苏轼、黄庭坚多用典故、以才学为诗的风格大异其趣。
杨万里也有一些抒写家国之痛和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又如《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诚斋体也存在一些缺陷。虽然观物细致,轻巧活泼,但也因此而缺少力能扛鼎之作;有些作品即兴而成,稍有所感便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又少提炼,因而造成了内容琐屑、构思随便、语言粗疏等毛病。不过,杨万里对自然的好奇眼光和新鲜的感受为诚斋体诗歌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趣,这是杨万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江苏)人。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相比,总体成就稍显逊色。论内容的丰富深刻不如陆游,论诗体的新颖独特则不如杨万里。但他的农村题材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诗增添了光彩。他的《催租行》、《后催租行》等诗,批评封建剥削的残酷,对农民的艰苦生活给予了很深的同情。如《催租行》: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真正为范成大赢得田园诗人称号的作品,是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共60首,每12首为一组,分别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其二十五首描写田园风光,清新明丽: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其四十四首描写农民夜间打稻的场景,欢快热烈: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组诗的内容比传统的田园诗要丰富很多。历来的田园诗,大多被诗人赋予了隐士和文人的情调。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有一些描写自己亲身从事劳动的作品,但这一部分内容并未被后来的诗人发扬光大,唐代王维、孟浩然一派田园诗人更受关注的主要是田园风光的恬静平和,以及田园隐居的闲适趣味。他们笔下的农村,富有牧歌情调,显然是文人眼中理想化了的田园。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农事、农俗的部分,上接《诗经.七月》描写农事劳动的传统,将四季农事活动的艰辛与快乐一并呈现。而组诗中表现农村剥削和各种社会问题的作品,则为田园诗这个类型注入了新的内容。
范成大诗歌的题材也比较多样,除田园诗以外,价值最高的当属范成大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纪行诗。这72首绝句,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热切盼望恢复的心情,表现了激昂悲壮的爱国感情,如《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在中兴诗人中,尤袤诗集已经失传,其成就已经很难全面评价。前人评价尤袤诗平淡圆熟,槁淡细润,胸中有万卷书而出之以自然,在当时应是自成一格的名家。如《雪》:
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
飞花照一尺,和月照三更。
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
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民。
可见其诗风之一斑。

第五节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今江西)人。他是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但在当时,他的学说被朝廷定为伪学遭到严禁,他和他的门生也受到各种迫害。
他眼界高卓,心境澄明,擅长以理学家的眼光发现自然山水的妙处,以理学家的胸襟感悟大自然的理趣,作诗追求萧散冲淡的趣味。
他的诗歌最值得重视的是取材于大自然风景的作品,他善于表现大自然的生机春意,也善于体会悠远的自然意境,如《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其三: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
他还善于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学理悟道的情怀,或暗喻治学心得。如《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还如《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为一位学者,朱熹有不少讨论学问的作品,有的较为枯燥,但也有较有味道的佳作。如《鹅湖寺和陆子寿》,和友人陆九龄交流治学心得,既有求真的精神,态度又十分谦逊,体现了一位大学者应有的胸怀: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他毕生坚持抗战主张,投身于抗战救国的火热斗争,但因主和派当权主政,他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终于不能实现,在悲愤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辛词就是他毕生情感经历的写照。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革新精神,其词内容丰富,感情深沉,境界宏大,风格沉雄,与苏轼并称苏,辛,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他的一生,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是第一个阶段。他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地区,目睹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统治下遭受的苦难,他的祖父常带他考察山川地貌,教导他要找机会为国雪耻。22岁的辛弃疾率领过二千多人的起义,参加了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在军中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北归途中,得知起义军中的叛徒张安国已杀害耿京,投降了金人辛弃疾当即率领50轻骑,直奔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张安国,投奔南宋。这一壮举,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年起义抗金的经历和豪情,成了辛弃疾毕生创作最重要的情感来源和艺术底蕴。
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八年(1181)是辛弃疾生活经历的第二个阶段。辛弃疾南归之后,始终坚持抗战主张,希望能够施展才干,完成恢复祖国故土的大业。但南宋朝廷并不真正重用他。淳熙八年,他又遭言官弹劾,被罢免了江西安抚使的职务。正好这一年他在信州上饶城外修建的庄园落成,称为“带湖新居”,从此他就在带湖等地开始了闲居的生活。
从淳熙九年(1182)到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是辛弃疾人生的第三阶段。辛弃疾曾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自号稼轩居士。,表明自己将躬耕田园。绍熙三年他53岁曾被重新起用,任福建提刑及安抚使等职务,但很快又遭弹劾而被罢免。到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57岁时,带湖的住宅失火,他便迁到了铅山瓢泉新居。此后除短期到绍兴、镇江任职外,都在瓢泉闲居,直到去世。
辛弃疾以功业自许,以男儿自许,以英雄自许,在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交往中,也以抗战恢复相勉励。他的《稼轩词》,收录作品六百多首,在宋代词人中,他的作品流传最多的一位。他首先是一位战士,其次才是一位文学家。他的门生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节气自负,以功业自许。。。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尔”。这是理解辛词的一个关键。辛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最为突出的则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和“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的英雄失志之悲。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对其词风格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
第一,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这类作品,或写月夜行军,或写沙场点兵,或写战场上两军的交锋,或写火热的战斗生活。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第二,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这是辛弃疾最擅长的题材,也是集中体现他的歌词创作成就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借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等览”这三句话加以概括。对历史兴亡的反思、对人生悲欢的观照、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都在登临江山名胜的一时间涌上心头,注入笔下,构成众多登临咏怀的名作。还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当时辛弃疾35岁,他从南归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二三年,一直不受重视,因此在登临赏心亭时,深感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
到辛弃疾晚年,登临咏怀仍然是他写作的重要题材,而且随着年事的增高、人生忧患感的增强,以及失意心情的更为沉重,使他的这类作品更增加了深沉厚重的感觉。如(1193-1194)的名篇《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登临咏怀而侧重于怀古内容的名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气魄宏大,感慨深沉。被前人推举为辛词的“第一”杰作(杨慎《词品》)。
此外,《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作品,也是辛词名作。
第三,辛弃又擅长表现伤春悲秋、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辛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尤其长于借传统题材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感愤。这类作品,往住写得幽怨缠绵,摧刚为柔,同样有很高的成就。这类词可以《摸鱼儿》为代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置酒为他送行,他在席上写了这首词。清代词学家陈廷焯曾称赞
“更能消”三字“是以千回百转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
第四,抒写救国理想,表现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
如闲居铅山瓢泉时写的《贺新郎》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第五,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的情趣。这是辛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的重要开拓。如《鹧鸪天.代人赋》,结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夏夜所见所闻,表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笔调轻快灵活,风格清新自然。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代英雄豪杰的气概和英雄失意的悲愤,作为抒情基调,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词中的风景、山水、人物,无不飞动驰骋,气势恢弘,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既生气勃勃,又沉郁盘屈。
辛词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词境的开拓和风格的创新上。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辛词风格又是丰富多样的,农村题材的作品,一般多生动明媚、清新自然;一些表现伤春悲秋、儿女之情的词,则写得委婉含蓄,别具一格;而一些遣兴之作,则又诙谐幽默,天趣独到。
辛弃疾还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出一种瑰丽、奇特的境界。如辛词中“山”的意象,多以奔腾飞动的姿态出现,充满生命的激情,最能见出词人的豪迈气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又如写“月”,同样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充满浪漫情调。比如《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天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还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隐微曲折地抒写内心。比如《摸鱼儿》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辛弃疾非常推崇屈原。比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词还大量使用典故,经史子集,无不驱遣于笔端。
辛弃疾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广泛地运用前人诗文,甚至引用经史成语也如同己出,又善于吸收当时的口语入词,雅俗并收,不拘一格,能刚能柔,挥洒自如。
词史上向来以“苏、辛”并称,他们的词都有宏阔的境界和豪迈的气概。但辛词在词史上崇高地位的确立,却不在于苏、辛相同,而在于他们的相异。辛词的悲愤沉郁是苏词不具备的特色,这是时代和辛个人经历、气质赋予辛词的特质。苏词高旷,辛词沉郁。苏词多表现对世界、历史、人生的超越,辛词更多地体现对社会、功名、事业的执著。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南宋后期文学
南宋后期,宋金维持对峙的局面,社会处于一种苟且偷安的氛围之中。这时,除了辛派词人的创作之外,姜夔等词人以及江湖派的一些诗人也有一些感慨国事的歌唱,但情调已经比较低沉,而其他作家,更多的是对现实采取消极态度,有的流连光景,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有的追求形式技巧,过分注重辞藻音律;有的甚至为统治者粉饰现实,歌舞升平。到蒙古入侵、南宋亡国前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创作上又出现了面对现实、呼吁抗战的慷慨悲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词人的创作为宋代文学画上了一个光辉的句号。

第一节  姜夔和吴文英
姜夔生活的时代基本与辛弃疾同时而稍晚,在创作上走了一条不同于辛弃疾的道路。
姜夔(1155?_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早岁孤贫,有文名,一生不曾做官,转徙江湖,往来于仕宦之家,过着清客生活。因人品清高,才华过人,多才多艺,极受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的推重,虽终生布衣,却名震一世。晚年旅食浙东、嘉兴、金陵间,卒于西湖,友人吴潜等助资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
姜夔兼工诗词,擅长书法,精通音乐,能自度曲。他的词多数是纪游、咏物和抒写相思离愁之作,与辛词相比,缺少广阔的内容,过多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对国事的感慨,如《扬州慢》词即是抒写“黍离之悲”的名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更多的词,在艺术上刻意求工,以谐婉的音调、清劲的语言、含蓄的笔致,创造清幽冷隽的意境,以抒写个人的身世飘零之感和相思离别之情。如写相思之情的《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杏花天影》:“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长亭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均以健笔写柔情,意味深厚,情感真挚,句法、意境都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平熟软媚。又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相思之苦,与身世飘零之感融为一体,极为沉痛,与一般婉约词泛泛的言情之作不可同日而语,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咏物词极善于把所咏之物和所写之景赋予种种动人情态,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如《疏影》词写梅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念奴娇》写荷花:“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有的作品咏物而有寄托,或寄托身世之悲,或暗喻时事感伤,不过总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过有时也流于晦涩难解。较有代表性的如《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他的纪游词也有一些佳作,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有《白石道人诗说》,主张诗“贵含蓄”,要有“气象”、“韵度”,要“深远清苦”。他的词也同样有这些特点。宋末张炎以“清空”概括姜词的艺术意境,以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清人刘熙载《艺概》则用“幽韵冷香”四字来概括姜词的风格,都是很准确的。
姜夔词风也有接受辛弃疾词影响的一面,部分作品如次稼轩韵的《永遇乐》和《汉宫春》词,表现出较为高朗豪放的风格。
姜夔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有17首注有旁谱,是今存唯一可靠的宋代词乐文献,在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这17首中,有14首为自度曲。姜的自度曲一般是先成文词后制曲,这与一般按谱填词不同,反倒较少受词调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较为自如地抒发情感,因此他的自度曲多能达到文辞与音律的完美配合,情意深远而音节谐婉。如《长亭怨慢》一首: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总之,姜词的音律之讲究、文辞之精美、意境之清高,在宋词中都是少有的。姜夔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南宋后期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文英,号梦窗,字君特,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大约生活在1200-1260之间。终生布衣,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
吴词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具有极为独特的审美风格。他既善于表现梦境和幻觉,或将实景化为虚幻,或将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梦幻般的境界。如《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鱼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这是他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的怀古词。一般登临怀古,其思古之幽情多从眼前实景引发开去,但这首词一开篇就打破这一惯例,先把实景故意虚幻化,以虚幻的想象再现历史的场景,借以抒写怀古之情。
这种梦幻似的感觉,是吴文英常用的手法,在其词中常见,如《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是吴文英怀念情人的名作,词的境界似真似梦。“听风听雨”的开端,强调了听的主体,渲染出沉浸于内心主观世界的痴迷气氛,于是后面的景物都成了主观感觉中的存在。“黄蜂”二句,更是化真为幻,又以幻作真。黄蜂绕秋千飞舞,是眼前实景,而情人生前纤手在秋千上残留的香泽,本是由于痴迷的忆恋而产生的幻觉,以黄蜂频扑秋千索的实景,便将幻觉化为实有的存在。结尾,同样是幻觉想象中的夸张。这首词同样体现吴文英词的梦幻般艺术意境的特点。
吴文英词的梦幻的表现,有时又是以真正的梦境来实现的,比如《浣溪沙》: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吴词意象比较密集,词藻则比较浓艳,语言风格与梦幻似的意境相得益彰,在艺术上体现出明显的独创性。

第二节  四灵诗派和江湖诗派
四灵诗派又叫“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以四人字号中都有灵字而得名。四人中除徐玑(1162-1214)外,生卒年都不详。他们的生活态度比较消极,翁卷《行药作》诗说:“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无机惟合卧山林。”徐照《酬赠徐玑》诗说:爱闲却道无官好,住僻如嫌有客多。因此他们作诗,也不大关注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而着重于寻求个人生活小圈子里的一点乐趣。赵师秀《送徐玑赴永州掾》诗说:莫因饶楚思,词体失和平。不能写政治感慨,不能抒发牢骚不平,而只写“嗜茶疑是病,羸瘦见诗形”,“蜂沾清露出,鹤带晚云归。”这就是他们标榜的野逸清瘦的诗风,写景琐屑,寄情偏狭,境界局促。
四灵最下功夫雕琢的五律,大多乏善可陈,反倒是一些轻松随意的七绝,较为清新可诵,如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他们有的诗,还可以看出杨万里“诚斋体”的影响,如徐玑的《过九岭》:
断崖横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轻巧灵活,语句通俗,游山玩水的心情也写得较有趣味。再如翁卷的《野望》、赵师秀的《数日》等诗,也有这个特点。不过这类诗读得多了,就感到都是一种声腔,同样单调乏味。
四灵的成就虽有限,但因他们公开反对江西诗派,也因叶适的大力鼓吹,而在诗坛上得到广泛的反响。他们的影响扩大推广,便形成了所谓江湖诗派。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曾刻印许多江湖诗人的诗集,合为《江湖集》,被收入其中的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所谓“江湖”,指这些人多以布衣身份流浪江湖,靠做游士为生。他们以江湖标榜,有表示其在野诗人的面貌出现,所以仍被看做江湖诗人。这一派诗人,大多是生活面狭窄,对时事不甚关心,只图以诗赢得时人的赏识,诗也多是交援干谒的游食之作。其中有些诗人对世事比较关心,陈起等人即曾因诗句刺痛了当时权相史弥远而坐罪流配。这些诗人,以戴复古和刘克庄成就较高,诗名最著。
戴复古(1167-?),字式子,黄岩(今属浙江)人。为人“负奇尚气,慷慨不羁”,他阅历较广,识见较高,早年的诗即“清健轻快,自成一家,在晚唐间而无晚唐之纤陋”。后来他又从陆游学诗,对诗歌的认识更有提高。他在《论诗十绝》中说“雕馊太过伤于巧”、“流连光景等儿嬉”,并推崇杜甫和陈子昂“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他的许多诗抒发爱国情思,反映民生疾苦,继承了陆游的诗歌创作精神。他在《闻时事》、《闻边事》等诗中指斥时政,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他还念念不忘北方故土,唱出“难禁满目中原泪”的悲歌。如《频酌淮河水》: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江阴浮远堂》诗写得更为悲怆:
横岗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戴复古对民生疾苦也有较深的了解。《织妇叹》诗揭露剥削的沉重;《庚子荐饥》六首描绘百姓在灾荒年月啼饥号寒的惨状,这些诗,与陆游诗歌的精神是一致的。戴复古曾称赞陆游法“人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他自己的作品也能作到“诗笔俊爽”,清新自然。

刘克庄也是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他早年曾同四灵交往,诗歌也受四灵的影响,但后来他认为永嘉诗人“虽穷搜索之功,而不能掩其寒俭刻削之态”,并讥讽贾岛、姚合的诗为“蛩吟蝉噪”,对四灵诗表示厌弃,同时对“诗料满天地,诗人满江湖,人人为诗,人人有集”的肤廓浮滥现象也表示不满,而转向学习陆游的诗风。他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广阔,诗歌内容也较为丰富,多有可取。他曾说:“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有感》)他有不少诗讥弹时政,抒写愤慨,较有激情。如《冶城》、《扬州作》、《读崇宁后长编》、《题系年录》。他的《戊辰即事》更对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求得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表示不满: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刘克庄还有一组以边防为题材的歌行体诗歌,明显地模拟中唐“新乐府”,反映边防士卒的痛苦辛酸和统治者的奢侈骄横。他早年曾有从军的经历,对边防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因此这组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苦寒行》: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示了诗人对京师贵官奢侈安乐的批判。这些作品都继承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刘克庄对陆游、杨万里本来十分推崇,但是他学陆游,却不免“力终不逮,对偶巧而气格卑”;学杨万里却又不免“词病质俚,意伤浅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三节  宋末词人
宋亡前后,受姜夔和吴文英影响的词人有周密、王沂孙、张炎等。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词风清丽,与吴文英并称“二窗”。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生卒年不详。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二人词多寄托遗民的身世之感和故土之思。张炎著有《词源》,论词推崇姜夔的清空,批评吴文英的质实,他的词也写得空灵蕴藉,与姜夔并称姜、张。王沂孙词与姜夔词风也较近似,张炎曾称许王沂孙词“琢句峭拔,有白石意度”。他们的咏物词较为著名,如王沂孙咏新月的《眉妩》词、咏蝉的《齐天乐》词,张炎咏孤雁的《解连环》词等,多有寓意,以曲折的笔致、凄苦的声调,含蓄隐晦地寄托国家兴亡之感。
在宋末遗民词人的消沉暗淡的亡国之音中,稍能有所振作的当推蒋捷的《竹山词》。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宋度宗进士,宋亡,隐居不仕。他的隐居不是爱慕恬淡生活,而是身怀亡国之痛,因此他的词虽没有正面反映时代的巨变,却以“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之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少年游》词的“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贺新郎》词的: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梅花行》词的“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深悲。在他抒写亡国之恨的词中,《贺新郎.兵后寓吴》一首尤为沉痛。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这是国破家亡之后,作者流浪生活的自叙。上片从过去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写起,接着写战乱中的“东奔西走”,独自流落他乡,最后借寒鸦归林对比自己的无家可归。下片写他艰辛的流浪生活和觅食无门的处境。词中对南宋王朝寄予了深切的怀念,同时暗示了自己的守节不移。
蒋捷词在抒情方式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他比较善于表现悲哀沉痛之情,同时又往往能以轻快明丽的意象,解除悲哀情绪,使得词中所表现的忧伤感情不致过于压抑。如《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他的名作《虞美人.听雨》则概括三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听雨地点和环境,写出一生的生活经历,在以典型情景抒写心情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水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词的结构上打破了分片的限制,把三个不同的片段组织在一起,以国家兴亡之感和身世遭遇之痛贯穿其中,浑然天成。蒋捷在创作上敢于作多方面的尝试,不受拘束,有的自由奔放近于辛词,有的清劲含蓄近于姜词。

第四节  文天祥等宋末诗人
南宋覆亡之际,蒙古入侵的战乱时局激发了许多诗人的民族感情,他们一改南宋后期颓败的文学风气,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悲歌。这些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天祥那样的民族英雄,一类是汪元量、林景熙等爱国遗民。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状元,1275年元军南侵,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次年,赴元军谈判被拘留,拘押北行,经镇江得脱走,由海道辗转南下至福州,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转战东南。1278年,兵败被俘,自杀未死。次年,宋亡,文天祥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途中绝食8日,不死。在大都被囚4年,坚贞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已入公元1283年)被害,年47岁。
文天祥的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江湖诗风影响,多平庸不可取。后期诗歌收入《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记录他的抗元斗争经历,是他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他在诗中表示:“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过零丁洋》也是一篇闪耀着爱国思想光辉的名作: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诗所表现的精神和民族气节还集中体现在他的另一篇名作《正气歌》中。《正气歌》是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狱中时所作,诗中歌颂了“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首诗长达60句,写得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文天详还有一些诗抒写国破家亡之后的沉痛心情。如《金陵驿》诗说:“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一种永离故国乡土的悲凉之情,表现得很感人。这类诗一般都写得悲凉沉痛,与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激昂奋发的诗不同。他在狱中作有《集杜诗》200首,可见他对杜诗的热爱,后期诗也主要学习杜甫。他的《读杜诗》说:“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正说明了他热爱杜诗的原因。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本是南宋宫廷琴师,宋亡后随三宫北赴大都,晚年为道士南归,漫游各地,不知所终。他在大都时曾到狱中探视文天详,并作《生挽文丞相》诗,勉励文天祥“全节”,可见他的一腔忠愤。他最著名的诗有《醉歌》10首,记录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以及投降后的情况,谴责误国的君臣;《越州歌》20首,反映元军蹂躏东南河山的罪行;《湖州歌》98首,叙写他随南宋三宫北上的经历和感受。如《醉歌》其五: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又如《湖州歌》其四:
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似幼君。
这几组诗以七绝的形式纪实,把他所目击的亡国经过表现出来,情辞悲愤凄楚,因此他的诗集被当时人推许为亡宋的“诗史”。
较著名的遗民诗人还有谢翱、林景熙、谢枋得等人。谢翱曾参加文天祥的抗元部队,宋亡后在各地潜伏活动。文天祥被害,他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北向哭祭,写下了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并作有《西台哭所思》诗: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他的《书文山卷后》也是一首饮声泣血之作:“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林景熙曾在南宋做过从政郎,宋亡隐居不仕,从事著述,名重一时。他的诗多写南宋遗臣追怀故国,凄怆而深沉。如《读文山集》七古诗,其中有“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寸一铁”之句,表明了他坚守民族气节的决心。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宋末与文天祥同科中举,宋亡后变姓名隐于福建建宁山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从,被强制押送大都,遂绝食而死。他的诗不以技巧取胜,而纯从精神至性中流出,如宋亡后隐居山中所作的《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这首诗可以说是宋末遗民精神世界最为真切、最为传神的写照。宋代诗歌,发展至此,也就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金代文学
第一节  金代文学概况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于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建国,12年后即攻陷汴京,占领中原地区,此后到公元1234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与南宋王朝对峙了将近110年。金初,诗词作者主要是一些辽、宋旧臣和使金被留的宋使臣,他们的作品,流露出一些故国之思和仕金后的内心矛盾。宇文虚中的《在金日作三首》诗中说:“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表示绝不屈节。高士谈的《不眠》诗说:“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杨花》诗说:“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表现忆国怀乡的情绪。吴激的《人月圆》词说: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词中批评了宋徽宗的荒淫误国,并抒发了己身飘零沦落到感伤。到金世宗、章宗之世,金与南宋议和,局势相对稳定,北方各族人民在生活和文化上逐步融合,统治者也进一步接受汉族文化,以巩固他们的统治。这一时期诗人较多,作品也较丰富,但一般是在技巧上下功夫,雕琢摹拟,内容贫弱。赵秉文是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长白山行》等诗能够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贵族的腐朽奢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金代后期,蒙古在北方崛起,强大的军事压迫迫使金宣宗南迁,局势越发动荡不安。一些诗人开始注视尖锐的民族矛盾,诗歌较多地表现忧时伤乱的内容,诗风有了较大的变化。赵元的《邻妇哭》、《修城去》,宋九嘉的《途中书事二首》,辛愿的《乱后》等诗,或写战火中流民的痛苦,或写兵差劳役、苛捐杂税对百姓的危害,都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动乱和社会的灾难。元好问就是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杰出诗人。
金代的词主要保存在元好问辑录的《中州乐府》中,从现存材料看,金词一般学习苏轼,风格豪放。元好问词的成就较高,被后人称为“集两宋之大成”。金代散文的成就也主要是在晚期,仍以元好问为代表,继承了北宋欧阳修以来的优良传统。
从时间、地理范围和文化传统上看,金代文学实际上是宋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代作家有的受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熏染,但大多推崇苏轼,学习苏轼,所以后人有“苏学盛于北”之说。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主张“文章自得”、“浑然天成”,反对“雕琢太甚,经营过深”的诗风,批评黄庭坚而赞扬苏轼,代表了金代一般作家的观点。
金代的民间艺术家,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了“院本杂剧”。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的金代“院本杂剧段数”有690本之多,可惜都已失传。从记载的题目看,元杂剧的题材有许多与它相同,可以说金院本为元杂剧的繁荣打下了基础。金代重要的通俗文学样式,还有说唱艺术“诸宫调”,现存作品仅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前者成就较高,对后代戏曲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古今传奇鼻祖”。

第二节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曾读书遗山(在今山西定襄东北),自号遗山山人。祖系出自拓跋魏,属鲜卑族。父元德明以诗知名。他幼年曾从著名学者郝天挺学习。27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中进士。金亡,被蒙古军羁管聊城后转回故乡,过了近20年的遗民生活,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并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辑录词集《中州乐府》,保存了金代许多作家的作品和生平资料。
元好问8岁便能作诗,又在老师郝天挺的勉励下,致力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具备了较高的文化修养。他曾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作《论诗绝句三十首》,评论了自汉魏以来的许多诗人,并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论诗重视内容的价值,兼重艺术,主张清新自然的诗风,《论诗绝句》的第四首推崇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第七首说《刺勒歌是》是“穹庐一曲本天然”;第二十九首称赞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之句是“万古千秋五字新”。他又认为优秀的诗歌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诗人有实际生活体验,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而像陈师道那样“闭门觅句”,则是“可怜无补费精神”。他自己的诗歌创作,较好地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金代最为杰出的诗人。
金代末年,蒙古军入侵中原,元好问目击时艰,写下了一批沉痛凄切的丧乱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如《岐阳三首》诗的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诗中描写金哀公正大八年(1231)蒙古军围攻岐阳的惨状,控诉了蒙古军的杀戮暴行。两年后,蒙古军包围金都汴京,元好问写了《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诗,抒发自己的深切悲痛,第二首说: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兵下井陉。
《雁门道中书所见》一诗最有代表性。这是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元好问自山东返回故乡途中所作,诗中写了人民所受的沉重盘剥,揭露蒙古军队肆虐害民的暴行。这些作品,是金亡前后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元好问诗歌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元好问诗的题材较广泛,除反映战乱、反映民生疾苦、抒发亡国悲痛之外,还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也较有特色,如《游黄华山》诗写黄华山水帘:“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台山杂咏》诗写台山云雾:“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又如《颍亭留别》诗的名句“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也是以工于描绘著称。
元好问的词学习苏轼,风格豪迈,描写北国风光和感伤时事的词较为出色,多抒发悲壮情怀。亦有婉约之作,如《摸鱼儿》(问人间情是何物)一词借咏殉情的双雁抒写心志,含蓄深沉。这首词最初是作者16岁时所作,后来经过改定,大约寄寓了作者身经丧乱的感慨。

第三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多种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以演唱故事,中间夹以散文说白,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诸宫调最早产生于北宋,由一个叫“孔三传”的民间艺人首创。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代表了诸宫调艺术水平的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弦索西厢。
董解元的名字、籍贯、生平事迹均不详,“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据《录鬼簿》、《辍耕录》等书记载,知道他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约当南宋光宗、宁宗时期。
《西厢记诸宫调》所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作者所欣赏的是张生的风流韵事,把莺莺看作“尤物”,宣扬女色祸水的思想,并且称赞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补过”,这都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北宋时秦观、毛滂用《调笑令》、赵令畴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过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但都很简单,内容上没有显著发展。董解元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西厢记诸宫调》,把一篇不满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展开了张生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等场面,增加了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出奔团圆等情节,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并通过描写崔张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过程,以他们的最终胜利代替《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结局,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使这一爱情故事获得了新的生命。
《西厢记诸宫调》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多变,一共使用了14种宫调的193套组曲。在用曲辞吟唱的同时,间以说白叙述情节,使故事脉络分明,情文相生,发挥了说唱文学的特长。作品的曲辞很著名,无论是叙述故事、点染景物、酝酿气氛还是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生动流畅的曲辞、说白。“长亭送别”一段中,《大石调.尾》:“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黄钟宫.尾》:“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仙吕调.风吹荷叶》:“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万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刺刺的西风。”《尾》:“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极力渲染深秋的萧瑟气氛,以烘托崔张的离愁别苦,字字本色,有很强的表现力。作者尤其擅长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吸收古典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汇,熔为一炉,形成了朴素浑成、粗犷泼辣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诸宫调》的缺点主要是情节不够集中,兵围普救寺一段,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对阵厮杀,与情节主线游离;有些地方冗赘的叙述使情节进展缓慢。张生这个人物,有的地方写得很轻佻,个别地方又表现出性格的不统一。此外一些不符合人物性格的粗鄙语言和庸俗描写,也是它的缺点。但这些缺点无损于它的光辉成就和对戏曲文学所起的深远影响。元代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就是直接在它的基础上创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8:46 , Processed in 0.0690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