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9|回复: 0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12第六讲一诗三读与化用、关于诗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七期格律诗班11.12第六讲
一诗三读与化用、关于诗题

讲师:柳三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课,今天讲课的内容是:
一诗三读与化用、关于诗题
曾有人问我,说如何能写好古典诗歌。我给她说了,首先要多读。因为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累量,是无法写好古典诗歌的,今天我们首先来介绍下,如何读诗,这个读不是让大家去大声朗读出来,而是让大家有技巧的去阅读古人的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个,咱们一青常用的读诗方法---一诗三读
古典诗歌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积累呢
    积累首先就是增加一定的阅读量,那么如何去阅读古典诗歌,从中吸取到知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之一:一诗三读 。

  一读:首先要分清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熟悉诗中的典故,了解古典诗歌里的意象;熟悉如何遵循平仄而应用词汇;记住一些韵部里的韵字,记住一些入声字;要了解到这篇作品的中心是什么。

这是有利于我们去积累词汇和运用词汇。 这也是帮助大家积累词汇,积累韵部里的韵字,还有就是要记住入声字的方法 。同样也是增加对古典诗歌积累的过程 。

当然我们现在不需要去记入声字了,因为我们通过基础的学习,应该都掌握了,还没记住的学员,就有必要去掌握一下
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熟悉诗中的典故,了解诗的中心思想。

二读: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表达的效果如何。积累一些写作手法和词汇;增加对语感节奏的练习。

这是有助于大家增加写作手法,如修辞,炼字等一样的,这二读,最好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读。这样能分析出来我们和古人有什么样的区别。要客观的分析古人作品中的优缺点。

古人的作品,未必就都是好的,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例如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这首绝句,题目为 宫词,粗看是不错的,但难脱阿谀之嫌。

又如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在浣溪沙里是传世名句,但是用在七律里,却不怎么样。相传晏殊这一句还有个故事,他本人也特喜欢这句,于是又用在了一首七律里,
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我们再来看下晏殊的浣溪沙

宋•晏殊《浣溪沙》春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大家觉得是不是用在词里比用在诗里好呢,那为什么用在七律上,就不好了呢。这就是需要大家考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古人的作品未必都好的,如果用的不是地方,就会显得味同嚼焟,这个大家课后可以结合赏析读一下。

同样古人也有很多作品是不好的,又如

《雨中花》云:“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得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留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

  这样的作品,写来毫无意义。所以对古人的作品未必都要依恋的,在读其作品时要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正如陈云同志所说: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大李、杜是公认的诗仙和诗圣,但是他们的作品也未必首首都是精品

所以读古人的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读。这样才能读出诗味,读出作者的心声,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主。
    这也是我们以写作的眼光去读古人的作品,去继承古人的优点。

因为我们和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大家接受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国粹。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词汇已经产生化学反映了. 比如“小姐、道貌岸然、风流”等,所以我们再三要求大家必须结合古人所处的时代来读作品,理解作品 。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词里的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个是形容暮春时节的景象,现在产生了化学。如果某人泡妞被拒,我们就会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哈
又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原来意思是形容春意盎然的,但是现在这句已经产生了化学反映:红杏出墙,这个是词汇就起了质的变化。

三读:如果同一题材,你来写会如何?如何去临摹古人的作品,如何去化用古人的句子,如何去沿用古人诗里的意象来自己练习写作。
   这不是让大家去照抄古人的诗,而是学习借鉴其手法,技巧等。
   例如:表达同一思想感情内容的,而古人的未必都是采用同一手法
大家要借鉴这种手法,而不是单纯的去临摹古人的诗句

临摹前人的作品,开始呢,好比是我们学习毛笔字里的描红,既然是学习,就都会有过这样的描红阶段,我给大家看下,当年我描红欧阳修的浪淘沙写的浪淘沙词

浪淘沙
往事恨无穷,聚散匆匆,年年岁岁复西东。欲述闲愁幽恨事,今古相同。 把酒贺春风,其乐融融,一年花胜一年红。盛世风光无限好,蝶舞芳丛.


这个是描出来的,我们来看下欧阳修的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开始呢,我们是处于描红阶段,但是通过学习和练习呢,慢慢的都会有所进步。等进步之后呢,我们也会写出好的作品。再给大家看一首
七绝 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当时我记得有人说这首是临摹朱庆余的那首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但是这时候的临摹就不在是描红了,曹雪芹临摹张若雪的春江花月夜,写了秋窗风雨词,这个时候的临摹就叫化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说古人的作品中某句是化自前人作品中的某句。
例如,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就是化用。

我们先看下什么叫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这里要说下,“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

A.我们来看下化用几种常见的使用例子
1、原句借用: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二字。

如:毛泽东在1929年10月所写的《采桑子重阳》里,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句。是从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转化而来的。到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直接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主席是化用唐代李贺的句子

辛弃疾《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上片讲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耒阳属衡州,正在湘水之旁,故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作结,意境、字面都很吻合;
下片讲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袴 不
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成句煞尾,十分贴切。

以上例子很多,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是五代翁宏诗中的句子,但是晏几道用在了临江仙中;还有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本是湘灵鼓瑟中的句子,分别被宋代两大词人所借用。一个是秦观的临江仙,腾宗谅的临江仙。

2、改字借用:既能保存原句精神,又能适应词句格律,较一字不改地袭用方便得多。
例如:周邦彦《瑞龙吟》:“前度刘郎重到”,改字借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句;
张元干《贺新郎》:“十年一梦扬州路”,改字借用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句;

辛弃疾《水调歌头》( 醉吟)
“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改字借用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等等。

3、套用:与借用稍有不同。它是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结果与原句差异明显,乍看起来似乎是词人的创作。
“观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显然是套用唐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句。辛弃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套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这个化用怎么听起来像抄袭呢?这里要讲下,抄袭和化用的本质区别
化用前人的句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化用前人的句子,形成我们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为我们诗中主题情感抒发而服务。
而表达出来的主题情感和前人诗中的情感绝对不相同

抄袭呢,只是盗版古人的诗或者是诗句,甚至和古人诗中抒发的主题情感一致,那么这样写出来的事是赝品。是不值得提倡的写作方法。
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谢庄的月赋里的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 古人这样化用别人句子是比较多的现象。 我们刚才讲的化用,只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还有就是化用或者说是借鉴古人的句法 。比如,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词,就是化用或者是借鉴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我记得曾有人和我开个玩笑说他也写了一首和李白作品一字不差的诗,问我是不是叫化用。我说你这是严重的盗版。

我记的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有个写作方法“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这个也就是化用的最高境界
B、那么如何做到“脱胎换骨,点石成金”呢?第一融会前人意境,用自己的言语重新组织起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一字不差是复制

苏轼《水龙吟》词就都能脱出原句而有自己的创造;特别是第三句,比唐人诗对后世影响更大。
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依前被莺呼起",即唐人诗( 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人诗云:
"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类似的写法如:张元干《贺新郎》"遗恨琵琶旧语"化白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
有时一句之中接连化用前人诗词两、三句;
如史达祖《绮罗香》"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上半句化用李重元《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那种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那种久别重逢亲呢难舍的深情,融合得十分自然。

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化用前人句子,要和自己创作作品其他句子形成一个整体,不显突兀。

第二就是套用。借用前人的句法,甚至包括表现手法。
例如,金圣叹在点评唐才子诗中说李白登凤凰台歌,全诗套用崔颢的黄鹤楼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套用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苏轼写的丽人行续,套用唐诗丽人行。
还有一种套用,不是套用字面,而是套用句法和意境,前后两句一比较便知后者从前者套来。

刘基《谒金门》"风袅袅,吹绿一庭秋草",套自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种套用,一般要用同一词调和相近主题,否则很难贴切。

大家知道刘基是谁不?刘伯温呀

秦观《八六子》"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套用杜牧句"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又如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天静沙里这样写到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个是把景物罗列出来,这样的手法,古人多用。这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集锦。马致远的手法是借鉴唐温庭筠的
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样的手法就是后人借用前人的,也可以说是继承。

再次重申三点:
    第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第二 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再华美,句子再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第三 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当然能出新是最好的,刻意的去追求出新,很容易搞成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们来举个关于“一诗三读”如何去学习的例子
北宋苏轼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这里要说下,新郎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意思是表示考试登第的才子

这是写送别的诗,离情别怨是古人诗中最长见的题材,那么写离别非的要写的很伤感吗。我告诉大家,很伤感吗,不一定。苏轼的这首别开声面,描绘出一副很乐观的画面。

不是,贺新郎最早是贺新凉结果传着传着就传错了,就变成了贺新郎

又如
南宋杨万里的,名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送字,尽在景色上着手,如果隐去标题,我们还以为是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通过美景的描述,其实表达了作者明送暗留的心情,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熟悉了杨万里,却不知林子方何许人也。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读古人的诗,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来读,只有这样才能读的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我们是读不出诗中送别的含意的。这是值得我们回味的。
   所以大家要把视野放开阔些,不要一提到婉约就是风花雪月,一提到豪放准是大江东去。

我们在读这两首诗是,就会从中学习到不少的写作手法
   例如,第一首,我们知道可以刻画分别的场面,写出画面的美感
   第二首,是情景相生,这个手法我们以后会详细介绍。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诗题,也就是诗的题目。今天的课,要延长点时间了哦

我在点评多个班学员的作业的时候,发现学员对如何拟题存在普遍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命题写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拟题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题目?《辞海》的回答是:题为额,目为眼,由此可见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程度。

我们先看几个我们熟悉的题目:
《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江村即事》《咏怀古迹》《芙蓉楼送辛渐》《军城早秋》《春夜喜雨》《旅夜书怀》《登鹳雀楼》《月下独酌》《过故人庄》《无题》通过对回忆,田园,怀古,离别,季节,咏物,感怀,登临等等各个方面的拟题,我们可以看出,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象《题李凝幽居》,在这里“幽”字就是题眼,是大家阅读整首诗的关键所在,作者的诗句也是围绕这个“幽”字展开。

而大家有时候喜欢用一个字来命题,例如《思》《雨》《秋》等等,虽说是题目,但更象是题眼。有了题眼,然后在题眼的基础上,参看刚才提供的那些题目,尽量再增加一些修饰语。以《思》为例,您在思谁,什么身份,什么时候思的,什么情况下思的,什么地点,什么季节思的等等,这样一来这个题目就会显得比较丰满。

但不是说要把上面罗列的都写上,可以选择一二就好,而且一定用文言来写,比如你到黄山旅游,如果写黄山景色,那就是《黄山即景》、《黄山即吟》、《登黄山》等;如果是怀悼古人,那就是《黄山怀古》;如果是抒发情感,那就是《黄山抒怀》;如果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就是《与诸友登临黄山》;如果是回忆当初的情形,那就是《忆仲夏登临黄山》。
这些是我们借鉴古人的拟题,还可以通过化句的方式。象《思公子》就是化句《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唐诗宋词里面可以用来化的句子很多,但是要化得贴切,化得吻合自己的作品,不能跑偏。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化句化题不是造词,不要让谁都看不明白;
二是化句本身就是一种化典,这个典最好别和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典重合。例如您很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然后您就化出来一个《白头吟》,众所周知,《白头吟》是另一典故,所以您的这首《白头吟》所写的内容就要慎之又慎了。

咏物诗,唐诗里用单字命名的也有。但是现代文中还有说明文和散文这些文体,如果单纯用物体名称来命名,这很容易给人误解,所以象《梅》《竹》《雪》此类名字还是慎用为好。也有的朋友写咏物诗的时候是一咏到底,《咏梅》《咏雪》《咏菊》等等,那么大家看一下《红楼梦》中的这组《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同样是写菊花命题菊花,可以有这样多的角度、这样多的写法,这不单是在拟题上,也是在写作上对思路的拓展。

另外,诗文和题目需要不具有复制性,它独特、独有、独一无二,哪怕再写也是另外一首不是它。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能是在写作中慢慢体会,寻找那种属于每首诗自己的独特感。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指出:“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
我们知道了这些,那么在拟题以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忌文不对题。这个问题俗称“跑题”,考试写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所以是个很要命的毛病。曾读过一首名为《问夏》的诗,看了半天最后确定题目和诗文一点关系没有,既没一个问词,也没一个疑问语气,还没一个问号,是一篇写夏景思良人的作品,怎么瞧也没瞧出该作者究竟想问什么、问了什么。

二忌不知所云。这是一类比较狠辣的作者,他们专事造词,造完之后令人不知何物。读过一篇《闲秋》,当时看着这个题目觉得很晕,知道有闲居、闲庭、闲心,真就没听过闲秋,看罢诗文,是篇描写秋日闲适心情的诗作,那么叫做《秋日偶得》、《秋日闲居》都是可以

有些朋友存在一个误区,仿佛认为题目字数越少越好,一两个字才好,这是不对的,言简意赅的前提是能够让人读懂,是让读者理解题意基础上的精炼,所以,《秋日闲居》要好过《闲秋》,《农庄春日》要好过《春庄》。不知所云的题目不但不利于读者理解诗意,甚至可能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忌文题失调。这是一种题目所拟大小与诗文不相协调的问题,或是题大文小,或是题小文大。先说题大文小。比如写首《咏梅》,结果写的就是桌上瓶里插的那枝梅,那就不如叫《题瓶中梅》。再比如写雨,《临安春雨初霁》、《春夜喜雨》,哪个都比直接命名为《雨》强得多。

转述一句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抓不住一把的时候,你就抓一绺,能把这一绺写好了,就是一篇佳作。”所以请喜欢写象《咏春》之类大题目的朋友们注意了,有些朋友是不具备这种笔力功底的,那么就不如去写一城之春、一时之春、一景之春、一隅之春,别做那种夸下海口然后一粒一粒咬芝麻的事。至于题小文大,则与上述情况相反,题目拟得过小,无法涵盖诗文内容,题目是《过刘庄》,结果张庄、李庄、王庄都在诗里冒出来了,那就不如是《过农庄》的好。

四忌用现代汉语。写首古诗然后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记得曾有人作品的题目叫做《温馨时刻》、《幸福时光》

给大家讲个笑话,曾有人写了一首现代诗,写的是猪的爱情,写的很好。后来呢,有人故意用古典诗歌来写这样的题材,写完后呢,题目不好拟了,于是求教于我,我帮起的题目“致高老庄即将逝去的青春”

这里说下,古典诗歌绝对不能用比较时尚比较新颖的现代语为题

五忌以整句诗句为题。看完这句话可能大家会问,怎么没有以诗句为题的情况呢?的确,是有这种情况,诸如诗经、乐府里就有以首句为题目的,比如《公无渡河》、《冉冉孤生竹》等,而且词里也有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年代久远,题目遗失,后人便以首句为题。

六忌没题目。同时也忌乱用无题为题目

七忌千篇一律。这里引用袁枚先生的一段话:“若是今日所咏”之题目,“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现在是春季,如果您愿意打开电脑搜索一下的话,诸如《春怨》、《春情》、《春愁》、《咏春》、《早春》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不管内容如何题目是一模一样。所以在写诗和拟题的时候,寻找出篇与篇之间的差别,在题目上区分开来,例如把《春日》改成《彭城春日》;如果写了十首诗都叫《咏春》,那就改成组诗,总题目叫《咏春十首》,每首诗依次再有各自的题目,如《西湖春月》、《泉城春景》等。

那么古典诗歌的题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下白居易的一首诗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是题目, 题目和诗之间的文字叫序,诗词都可以有序的,当然也可以没有。有时候题目也是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要注意一点,诗后面,有时候要加注的,但不能乱加注释。不能将注释变成了诗的解释,同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有题,有序,这是一个完整的题目。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这节不留作业了,下节课,我们来总述下起承转合,以及赋比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20:06 , Processed in 0.0583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