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1|回复: 7

一青诗社8.24复习写作五点、唐及北宋词风(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青诗社8.24复习写作五点、唐及北宋词风(一)
讲师:柳三老师

一、餐前甜点
记的以前有个诗友在聊天室里和我讨论诗词写作的问题,当时我给总结了五个要点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古人也常会这样讲,说若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学,不要去用诗词写梅花,因为好的诗句都被前人写完了
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同样的事物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习古典诗歌写作,首先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观察自然景物

B、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他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成篇是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成篇呢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也就是说我们在写诗前要知道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要在写后,知道表达的是否到位
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给大家讲个笑话,
说世界上先有的伯乐,后有的千里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呀,伯乐的儿子问伯乐,那千里马有什么特征呢,伯乐说了,第一叫声洪亮,第二弹跳力强。
于是伯乐的儿子,很快的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带给伯乐看
伯乐看后呢,哭笑不得。因为他儿子带回来的是一只青蛙
虽然这个是笑话,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初学写诗的时候,都会犯这样的毛病,都会把诗中某一句写的精彩,但是忽略了诗的整体却不精彩这个是新手通病之一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一首诗的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C、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这里需要讲三点。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认识格律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出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也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不要错误的认识,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完全不同

D、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
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先继承,然后再推陈出新。

E、诗贵浑涵。  
蛇足: 唐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这都需要大家去领悟。

二、浅谈 词唐及北宋初期各代表性人物的作品
词是唐朝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的结合着,和乐府诗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前人探讨词的起源往往溯源于古代的乐府。从形式上看,南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词,如 萧衍、沈约写的《江南弄》十四首,一律都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定句、定字;隋朝杨广、王胄写的《纪辽东》四首更接近词的格律。但是我们认为,词之所以成为新兴的文体,还是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一条历史线索,和乐府诗混同起来讲,不能说明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自隋以来,今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国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体系和性质不同的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

    曲子词首先盛行于民间。根据敦煌词的有关资料,证明无名氏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是盛唐事情或者还早于盛唐时期的作品,而且是地道的民间词。这决不能是孤立的现象,如果不是当时民间词十分兴旺,那么远在西北边陲的敦煌地区会有盛唐词的抄本保存下来便成为不可思议的奇迹了。

     至于文人的词作,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为最早。黄昇《花菴词选》称为“百代词曲之祖”。但是后世有些词论家疑为伪作。从词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丝毫找不出这两首号称李白的词对盛唐、中唐文人有何影响。中唐文人所熟悉的长短句词调一般是比《菩萨蛮》、《忆秦娥》更为简短的小令,如《长相思》、《调笑》、《渔父》等。其语言风格都具有民间气息。十分明显,这时候民间词已经广为流行着,引起了爱好民歌的文人的兴趣。白居易、刘禹锡他们依《忆江南》曲拍写句,便是有意识的模仿民间的曲子词。据《尊前集》所载,白居易词二十六首,刘禹锡词三十八首,还有韦应物、张志和、王建等文人的作品。这种事实表明:从中唐开始,填词的风气已从民间传播到文人社会里来。

    晚唐、五代文人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智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加多,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坛,词风都很盛,不象中唐文人那样只是偶尔填词了。《花间词》所录晚唐、五代词人,不包括南唐在内,有十八家,词四百九十七首。其次是采用的词调加多,不再局限于几个简短的小令---如冯延巳的《阳春集》采用了三十九个词调。长调也有出现。形式格律,渐趋复杂。一些著名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外,必须指出的,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分道扬镳这时已很明显了。民间词不限于写闺情,它体现了市民阶级比较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其中某些词发应出当代动乱不堪和民族矛盾的显示。贵族文人恰恰相反,竭力逃避现实,词成为他们歌庭舞榭、茶余饭后的消遣工具。作为晚唐五代词人代表的《花间词》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抒写绮靡生活中的艳事闲愁。在他们的词里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子。

A、       五代词
花间词一书中表现出来的主题多为浪漫的爱情、女性的姿态、怨旷与伤逝,离情别恨、游仙、咏物、入世的政治态度、出世理想抱负、边塞与地方风物。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花间词中几个代表人物

一、    温庭筠与韦庄
温庭筠的作品几乎全是儿女之情,别离之怨,他词的特点是极擅用细腻婉丽的文笔,写出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来。他的词美在于敷色,使得辞藻浓艳,固有“镂金错彩,眩人耳目”的说法。温庭筠描写出来的人物情态与自然景物完美的交融在一起。多使用见景生情,触景生情,情景对照的句法。情语景语交替应用,多使用“正,又,还,犹,空”等虚字与上下语气的转折处。

韦庄的风格正好与温庭筠相反。他多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清淡白描之笔,来表达主题思想。言之有物,直抒胸臆。
我们来分析下,温和韦的 区别

1、      韦庄的词清俊疏淡,以显豁秀雅取胜,温的词浓妆艳抹,以浓艳富丽,含蓄深美取胜。
2、      韦庄的词飘忽淡雅的 自由浪漫的词风,他的词充满生命与感情。温的词不是这样,他的词浑圆深婉,典丽精工,形成依丽高华的古典唯美词风。
我们来比较下他们的菩萨蛮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懒句指懒得起来
迟句指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前三句都是写环境。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
“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锦衾知晓寒”,实际上是说这种“晓寒”没有人知道。寒,怎么办呢?只好盖好锦被,可是越盖得严,越是觉得落寞,因为锦衾根本温暖不了那种孤睡的寒。然后再看“当年还自惜”,这个句子正常的语序应当是“自惜当年”,可是中间还加了一个“还”字,就是说“又在自惜当年”。后面又接着一句“往事哪堪忆”。就是说,常常自惜,然后又说算了吧,不忆了吧。但用不了多久,又会再来一次。如此反反复复。这个“还”字,就比较值得玩味了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
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韦庄的词
菩萨蛮之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这首词是写离别之情的。这首词开端两句表面是写闺房情事,似颇为香艳,"红楼""香灯
""流苏帐"所构成的是一幅何等温磬旖旎的背景。试想如果不是离别,在有香灯和流苏帐
的红楼之中,该是多么缠绵的情事,可是"红楼"紧接着"别夜","香灯"和"流苏帐"之间
隔有"半掩"二字,意味着今宵是离别之夜。浅直的叙写中,有许多矛盾的对比,所以说
"堪惆怅",表明内心之中满是离别的悲哀,寄托了对红楼别夜极为深婉的珍重恋惜,到
第五首的"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才会真正体会出此中的深意。"残月"点明了破晓是
行人上路之时,从别夜的香灯到清晨的残月,都透露作者对离别前时间点滴流逝的敏感
。韦庄要写的不仅是临别时美人弹奏了琵琶这件事本身,而是着重在写琵琶弦上所传达
出来的相思之情。"弦上黄莺语"表面是说琵琶弹奏的如莺啼婉转的声音,实指美人多情
的叮咛叙述"劝我早归家",因为"绿窗前的人儿"像花一样的美丽,也像花一样的容易凋
零。零落成泥,美人迟暮,那就要抱恨终身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起句概写"江南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客居江南的人也该终老江南。接下来精绘江南美
景和生活在江南的惬意生活。下阕由自然风光转向写人,洒店垆边沽酒的女子貌美似月
动人,肤白如雪无瑕。这样美好的地方美丽的人,怎不叫人留连忘返?所以作者劝人"未
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字面上是表达对江南的迷恋,劝人不到叶落归根之际不要回家
乡,否则会伤心断肠。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亡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作者为避难而
流落江南,如当时还乡只能是目击离乱哀伤断肠,作者有家难归思恋故土而愁肠百结,
所以在此借歌颂江南美好的同时来抒发思乡之情,寄托对中原故乡"不堪回首"的叹惋。在谋篇布局上,起首两句与末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却又委婉含蓄,蕴藉深沉。我认为本词最巧妙之处在于借他人之口言他乡之好,
以乐景衬托哀情,未提思乡二字,却更突出作者哀伤之极和思乡之切。

菩萨蛮之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这首词写作者回忆自己在江南一段快乐浪漫的生活,虽是回忆却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绘,一位春衫舞风、春风得意的少年,立马在横斜水面的桥头,英姿飒爽,风流自赏,引起满楼的"红袖"为之倾倒。目成心许的美好遭遇,便充分表现在言语之外。接着便到了美女如云的"花丛",那里有饰着翡翠的画屏,把幽深的春闺和喧嚣的闹市隔开,使他在这温柔乡里陶醉了。"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此度见花枝"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便坚决"白头誓不归"了,这句与前首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初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是什么原因使他"白头誓不归

"呢?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一个"誓"字用得非常妙,
表明上表达了不还乡的决断口气,而含义则极为沉痛,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菩萨蛮之四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首词头两句说"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下半阙又说"须愁春漏短,莫诉金
杯满",四句之中竟有两个"须"字,两个"莫"字,口吻的重叠成为这首词的特色所在,也
是佳处所在。"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是深情的主人的劝客之语,"今夜"
对"明朝",具有沉痛的含义,明天是未来希望的寄托,可是他用了一个"莫"字,今朝有酒
今朝醉,明天的事你千万别提起。为什么呢?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不可期望,有不可诉
说的悲哀和痛苦,所以他这里反映了非常沉痛的悲哀。联想到他的"红楼别夜"的美人劝
他早归家,纵然是对红楼别夜的美人还是这般的钟情和怀念,但是没有再见的希望,那
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在韦庄这二句写的主人劝酒之情中,也隐含了深重的
悲哀。"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感情,韦庄所写的正是强颜
欢笑的酸辛。如果你再不珍惜今天"春漏短"的光阴,今天的欢笑,今天这"酒深情亦深"
的感情,明天也都不会再存在了。唐朝灭亡,当时的韦庄已经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了,
所以他说"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菩萨蛮之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写作者身在江南,回忆他47岁时春天从长安到洛阳,次年离开洛阳这段生活的。上阙写
回忆,述人在他乡却回忆洛阳春日美景,勾起对乡国的思念。起两句叠用"洛阳"二字,
表达了对洛阳的深厚感情。"洛阳才子他乡老"流露了作者的无限伤感。下阙写现实情景
,韦庄用"鸳鸯"二字除写实外,也有托喻之意,鸳鸳是成双成对的,代表着相思的感情
,韦庄看到水上的鸳鸯,就引起了他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之情。末尾两句对景怀人,抒发"才子还乡成一梦,空对残晖忆旧人"的感慨,朴厚沉郁,无限幽怨,语重心长。

"斜晖"也有两层含意,一是黄昏最易触动人们的相思怀念,二是托喻的意思,斜晖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败亡消逝。本词的写法与第二首如出一辙,颇能体现韦词的风格。"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与前面几首对应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到此,这组词在时间层次上已然非常分明,"红楼别夜堪惆怅"是在中原的离别,究竟是和长安还是和洛阳离别,到第五首才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说韦庄有故国之思,那么是对唐朝长时期的首都长安,还是对唐亡时皇室的所在地洛阳的眷念,也要到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组词写景妍秀,抒情自然,二者巧妙地结合,写景采用白描写法,通过具体事物来展现感情。这五首词是同时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可以说他所写的只是跟一个现实的女子离别的相思怀念,因为他毕竟漂泊江南,终老蜀中而不能重返中原与所爱之人重聚;同时蕴含了托喻之意,暗写对于故乡和唐朝故国的一份忠爱的感情,因为唐朝最后的灭亡是在洛阳,韦庄这首词最后点明洛阳,以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世而言,自然带有托喻之意

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也正是如此吧。


发表于 2016-8-2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宝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6-8-24 2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宝姐姐辛苦了。
发表于 2016-8-2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姐辛苦了
发表于 2016-8-25 0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姐姐辛苦了 :)
发表于 2016-8-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宝班辛苦了,敬茶
发表于 2016-9-1 0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宝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56 , Processed in 0.1298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