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6|回复: 1

[领读] 一青诗社4.2领读 吉祥诗赏牡丹 苏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鉴赏【原文】: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原文作者】:苏轼【鉴赏】:    吉祥寺故址在今杭州市。这首七绝当作于诗人的杭州任上。    作品题为“赏牡丹”,其实是“赏人”——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诗人自己。    第一、二两句是“自赏”。诗人到吉祥寺欣赏牡丹,也许是牡丹的姿色令诗人欣喜若狂吧,他情不自禁地掐下两朵鲜花戴到了自己的头上。“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作品一开头,就活脱脱地为自己勾出了一副滑稽相。读了这两句诗,我们就好象看到了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满头戴着鲜花,正颤颤巍巍而又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几乎可同头戴鲜花闯入怡红院的刘姥姥比美。诗人的这种狂态傻气,岂不令人解颐?诗人不仅在形态上又狂又傻,且在心理上亦狂亦傻。“不自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怕别人笑话什么?如果说有谁会感到害羞,那只有花儿——它应该为自己被戴在一个老人的头上而感到羞惭。“花羞我不羞”,这就是诗人那种既狂且傻、得意自赏的心理。    后两句是“他赏”,即写别人对诗人的观赏。“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赏得很开心,自然要饮酒助兴。他喝得酩酊大醉,连走路也得靠人搀扶。一个醉得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的老人,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围观和哄笑;加之这位老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一州的长官,就难怪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了。第三句在前两句“簪花”的基础上加上一“醉”,便把诗人的狂态和傻气又推进了一层;而结句更以别人的争相观看和哄笑极力烘托,终于托现了一个放浪不羁、鄙俗超凡的诗人形象。    诗人之所以采花自簪、开怀畅饮,都与牡丹喜人有关。故作品虽然写自赏、写他赏,却一点也不离题。另外一种诗评说法是:
诗评
  意、情、境、象、言,古今文章之总要。境者,上承意情,下摛象言,谋篇布局,定势陶熔,经心绪而纬事物,以成胸中世界,指底文章。故善结境者,妙旨有三:实境实景,有安身处,意不待寻。
  东坡为诗,善结别境。其法有二:自理趣入而别趣出,譬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自别趣入而理趣出,譬如此诗。
  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写吉祥寺牡丹之妩媚醉人,不执直笔,却从非常之趣兴出,可谓深得六一先生“返照波间”之真昧。
  醉归扶路人应笑,妙在一个“应”字。簪花老人扶路醉归,其态确实惹人笑。但是一个“应”字却在笑与没笑之间拈出悬念。——应是无人笑罢。因为此时的杭州已是十里珠帘半上钩,一城人的心神俱被春色与花景拘了去,还有谁会注意一个醉归的老人呢?
发表于 2016-4-1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花辛苦!捧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3:32 , Processed in 0.0636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