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2|回复: 4

华夏四期绝句班提高写作阶段第四课 主讲==柳三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四期绝句班提高写作阶段第四课   主讲==柳三老师

我们今天先来讲第一个议题"古人是如何写诗
第一种现象,一挥而就。胸有成竹,出口成诗
有个故事讲的是高力士脱靴 当时李白写了三首清平调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据说是李白醉酒后所写
还有一种现象是,先偶得了一句,然后经过酝酿,写成了一首诗,
典型的故事 是李贺的诗囊 说李贺呢,少年成名。随身携带一个香囊,里面都是纸条,纸条上记载的全是他偶有所感,而得来的一句诗 然后,再经过酝酿,写成一首首作品,
类似的还有梅尧臣的 诗袋的故事
梅尧臣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相传是 梅尧臣和一群文人出去郊游 大家都侃侃而谈,他呢则置身人群之外,总是随手记录着什么。
大家游玩结束后,有人就问他到底记录了什么,他说偶得了一首诗,就是这首
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推敲的故事,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都是说明了这个现象,古代诗人多是偶得了一句或者一首作品,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成了一首佳作
这两种现象其实和我们现代人写诗诗一样的 有很多人的作品基本上一挥而就,不加修改。但是难有佳作
还有呢就是不厌数次修改,最终定稿
宋代朱熹老夫子不建议大家刻苦去专研写诗,认为凡是经过修改的作品都未必是佳作,认为年轻时候多读书,肚子里有货,才能写好诗
但是这只能说明朱熹这人第一有急才,第二确实肚子里有货,否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写作上要求创新,所以陆机《文赋》里说: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花已开,指别人已经写过的意境,要辞谢掉,不再去写它。夕秀未振,晚上还没开的花朵,指别人没有写过的,要开放,要写。可是这里也有分别,有的是自己没有意境,袭用别人的意境,那是要不得的。
但是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在写作中,会出现某一句和前人作品相似 这样的作品,总会被人说,有抄袭的嫌疑。
其实这样说未必是对的。
下面我们来讲下偶合
我们来看下两首绝句
杜甫《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
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春日杂兴》云:
两株桃杏映篱斜,
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大家看下第三四句,是否差不多呢
当他写完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儿子说了,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两句和杜甫的诗约同,应该改下,否则就有抄袭的嫌疑
但是王这个人却不这样认为,认为这样出现的偶然巧合的现象不为过 那么到底是过错,还是,不是过错呢?
我们来看下这两首作品各自表达的是什么
杜诗《绝句漫兴》: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桃李是亲手种的,有主的。只是墙低,不能保护好桃李花,虽在家内,还像被春风欺负,吹落数枝。
这里反映杜甫飘泊到成都作客的失意心情。
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官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想欣赏桃杏花,看到花的吹折,产生春风容不得的感想。两人都在失意中,都对着落花感叹,所以产生相类似的感情。
不过由于两人的处境不同,所以说法也不一样。
王禹偁是被贬,所以说即使想要桃杏来装点一下都容不得,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不平。
杜甫是因乱飘泊,所以在感叹中没有这种不平的质问。
这两诗虽然相类似,还是真切地写出两人不同的处境和感情,可见偶合的诗还是有不同的。
出现偶合的现象是因为人类呢,总会有一些雷同的情感
写下雷同的篇章, 但是看似雷同,细微处还是有差别的
而写诗呢,靠的就是这细微处的差别而取胜的
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
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这也说明了相同的景物,不同心境的人写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即使心境相同的人去写也不会一样 因为人是不具备可复制性的, 不可能出现两个人,生平际遇都是一样的,
学识见识也是一样的 我们上周留的作业是用七绝的形式来写端午这个题材 课后呢有同学问我了,说用七绝来写,是否字数太少了呢
下面我们来讲下完整和精粹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
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著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昉思乃服。(赵执信《谈龙录》)
大家来看下这一段话
这里指出对诗歌的文艺性的三种看法
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了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这三种看法,赵执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
我们来看下陆游的沈园诗
陆游和唐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反映由于媳妇不得婆婆欢心被赶走而造成的婚姻悲剧,有的只写自己的片段感受,如陆游的妻子唐琬被婆婆赶走,唐琬后来改嫁赵士程,一天,陆游唐琬在城南沈园重逢,相见凄然,不久,唐琬抑郁死去。陆游写了《沈园》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他写这两首诗的主旨不是在暴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只是通过在沈园相会的片段印象,抒写他心头无限沉痛的感情,写出一生的遗恨,这样抒情,就不必把整个婚姻悲剧写出来,只需写这个悲剧的一鳞一爪。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作者不这样,他是要通过婚姻悲剧来暴露封建礼教的罪恶,主题扩大了,那末写这个悲剧的一鳞一爪就嫌不够,需要把这个悲剧的全部过程写出来,写成叙事诗。在以暴露封建礼教为主题的叙事诗里,悲剧的全部过程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
这样看来,完整的龙还是可以画的,只要通过龙来反映更广阔的境界,使龙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就成。因此,说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全体是对的,轻视雕塑绘画完整的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所以有时候写诗呢要量体而裁衣
关键是看你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而定
我们要求的是以端午为题材来写诗,那么这样的题材绝句律诗词都可以表达
如果我要大家来写下端午的由来,和屈原的生平事迹,那么用绝句来体现就很难了,至少要用一首长篇的体裁来写,才可以表达清楚
大家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么
这书结尾是用一首古风来把三国演义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
那么这个总结,大家想下用绝句可以做到详细么?
所以写诗呢,要量体裁衣
这个体是指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个衣呢是我们用什么体裁来表达
主席他老人家有首七律很出名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要截取了大渡桥和雪山这些在长征中比较有事迹来表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样的手法就是精粹
只刻画了龙的一些片鳞只爪体现了龙的全貌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完整和精粹的问题
我们再讲一个,这个是我们一青自开课以来没讲过的
逼真和如画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
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
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
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
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
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景,诗中有画也是好的。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我们在诗中写景或者写人或者叙事的时候,要做到的是如画,而非逼真
这个大家要注意
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再说如画,风景如画,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那末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这里的风景像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那自然是好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写的景物极雄伟壮观,能表现出长江的壮阔景象,并反映作者的阔大胸襟,具有典型性,所以说如画是好的。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大家了解下这个,我们说了,逼真要做到传神才是正确的,否则单一的用文字来翻译景物,那不如直接去观看景物了
如画呢,要做到,将一些来自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艺术的再加工,使它更具有集中性,艺术性,
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先做到如画
今天只是闲讲了一些关于写作上的知识,我们下节课点评


发表于 2015-6-1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姐姐辛苦!
发表于 2015-6-1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谢谢班班!
发表于 2015-6-1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看看班长辛苦了
发表于 2015-6-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44 , Processed in 0.0674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