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7|回复: 1

[填词班讲义] 三期填词班第五讲 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讲:院长柳三老师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所以词分单片的词,双片的词,还有三片的词以及四篇的词,根据词的字数来分,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要学会看词谱,熟悉词谱。
还是要先给大家简单的讲下词韵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写诗多用平水诗韵,那么填词用什么,大家都知道是词林正韵。有谁知道,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之间的关系?    词韵是合并了平水韵邻近的韵部而成的韵书。平:一东、二冬、叁江、四支、四支、五微、六鱼、七虞、七虞、八齐、九佳   那么词韵中,一东和二冬合并成了一个韵部。
这个,不多介绍了。大家课后对比下两个韵书会发现的。例如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又如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半什么意思?半是指其中的一般是通用的字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十三元,一半的韵字和真文韵可以压韵。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  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这个大家细看下韵书,就会明白的。下面我们来说下如何看懂词谱
2、忆江南
平⊙仄(句)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这个大家都可以看懂,圆圈里的字是可平可仄的,韵表示要压韵的句字、句子。忆秦娥
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叠上句后三字)
⊙平⊙仄(句)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叠上句后三字)
⊙平⊙仄(句)
仄平平仄(韵)
叠是重复的意思,词谱里规定这句重复上句的后三字。
西江月
⊙仄⊙平⊙仄(句)
⊙平⊙仄平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协仄)⊙仄⊙平⊙仄(句)
⊙平⊙仄平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协仄)叶平就是说,这里的平韵要和第一韵字的韵部一致。例如,第一句是东字,那么后面的平声韵字必须是一东二冬韵里的。协仄是说,这个仄声必须是和平声韵字在一个大韵部里,例如,我们来看下词韵第一部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 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如果词谱规定是压平声韵,我们选择了第一部的韵字,那么只能是平声:一东二冬通用。选择了仄声韵的话,只能是上声一董二肿 去声一送二宋通用的韵字。西江月
    袖里盈风细细,杯中月影朦朦。芳心寂寂与谁同?篱畔菊香暗笼。      落寞难听心语,流离堪诉西风。当时无计锁青骢。目转秋波轻送。    大家看下这个例词:大家看下,第一个韵字是哪个?后面叶平的是哪个韵字,还要看下协韵的是哪个?袖里盈风细细---句
杯中月影朦朦----韵
芳心寂寂与谁同---叶平韵
篱畔菊香暗笼。---协仄韵
落寞难听心语----句流离堪诉西风----叶平韵
当时无计锁青骢--叶平韵
目转秋波轻送----协仄韵虞美人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不难,我来给解释下,我找个例子来。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压仄韵
往事知多少-----叶仄
小楼昨夜又东风--换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叶平
雕栏玉砌应犹在----换仄
只是朱颜改------叶仄
问君能有几多愁----再换平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平了解词的句式
我记的词牌有一千多个,而每个词牌总有许多变体,例如《临江仙》十一体,《满庭芳》五体,《风入松》四体,那么有人会问,我们要学习填词,那要学到什么时候,这么多词牌,这么多变体,该如何去学?
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把词的句子拆散了来看,也就那么几个常用的句式,最常见的是五字句和七字句,而这又有很多是符合律句要求的,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个讨论的主题就是《词的句式》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 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
例如:
《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
《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 但是后代词人中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至于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 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 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
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 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词的句式,应该是以前讲义应该讲的内容,但是我们翻阅我们班原来的讲义,没看到这一节。所以今天补充下
三字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 "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鹧鸪天》的过片两个三字句,《阮郎归》,过片两个三字句也是如此。当然,也有三个字都为仄声的,90字以内的常见词牌很少有三个句为三平声的,例如《长相思》的开头两个三字句,可以用三个平声,但是极少有使用的。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 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在长调中出现不符合律句要求,或者一些不常用的词牌中也会出现。这个就说明,大部分的词牌符合律句的要求,
五七律句,和律诗一样,这里不做讲解。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变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还有很多,如《临江仙》的第二句,又如,小晏《临江仙》的上下片前两句:
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六字句最好记的方式,应该是七字句去掉第五字。这个大家知道下就可以。
八字句: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又如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一字句: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 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平,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又如《满庭芳》过片的两字句,也是用平平。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
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 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这个多是用来做词中的领字的,一般为仄声,而仄声中多为去声。
例如:《 八声甘州》和《行香子》,这两词牌中就有不少领字。《行香子》  笑一时痴,一时傻,一时贪。“笑”就是一字豆,也就是领字。
词里还有一种情况是半句,例如风入松里,或者是南楼令里,里面的七字句,实际上是上三下四的时候,
例如,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个时候就是刚说的情况
再例如 南楼令
唐多令 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
这里的一团团,逐对成球,就是刚说的情况
不晓得从哪天哪个学院开始,管这样的情况叫做三字逗,
感觉这样的叫法不合适
我们从一字句,讲到了十一字句。
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们了解了这些句式,还有必要去学习长联的格律么?
长联的联律也是由这些律句组成的。
联律源自诗律,虽然很多写联的人,不承认这点。但是他确实是这么回事。三、小令的写作方法
小令和中调填词的手法多用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由于小令和中调,受字数的限制无法长篇叙述,所以我们多这样讲,“小令中调主要是以情韵取胜” 长调,则多用铺叙的手法。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小令和中调的比兴手法
        什么叫比兴手法?大家还记的么,我们讲过古典诗歌 赋比兴三种写作技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的讲,比就是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把词的无形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我们来看几首例诗: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单片词,也是小令,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
举这首词为例子,是要说明,小令中调不管用哪种手法来填词,都要做到一点,“以情韵取胜”。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我们再来看一首: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个也是单片的词,同样也是小令,词的赏析不发了,因为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词。我们来讲下,小令和中调的词,要体现情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线索,2,情景,3,中心句,4.过片(双片的词)
以白居易的词为例子:
江南好,那么好在哪,通过一个对仗句来体现。所以说,好是线索,贯穿全词的线索,情景呢,我们都知道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才有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情感,通常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体现出来。中心句,是说这词的关键句,也就是说词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好比是小说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过片我们在以后的中调词里在介绍。
我们再来看下白居易忆江南的其他两首: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那么这个词的线索是什么?全词都是从一个“忆”字写来,所以这个是词的线索。中心句呢?“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情景,就不用讲了。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梦江南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这两首江南好,后世人说两首作品功力悉敌。我们来看下后一首的译文:
      作品译文: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这一首用我们讲义里的 线索,情景,中心句来分析的话,首先线索是隐藏起来的,和白居易的哪首不同。
这个大家自己来体会,我们来看下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个词牌,还可以通过词里的句子来找出明显的线索,有的词线索不明显,例如:《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线索是说,填这首词所围绕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未必都要体现在词里,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到底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词里所有的句子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表达,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我们来看下古代一首关于爱情的词,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爱情的殉身精神,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和丰美的联想。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的线索也是没体现在词里,我们知道了要表达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说的线索。然后还要学会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把要表达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这个要在情景上下功夫,还要在中心句上下功夫。
        我们开头举的那个例子,中心句是结尾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凸显情韵。所以,我们今天的课主要是讲下写好小令的三个关键点:线索,情景还有中心句。布置作业: 潇湘神,清明为题。用【词林正韵】,不限制韵部。要求:作业先由2楼评论1楼的,1楼的评最后一位的。潇湘神 词谱
刘禹锡《潇湘神·湘水流》
〖平仄平(韵),平仄平(韵)〗。
湘水流, 湘水流,
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九疑云物至今愁。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词谱解释: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发表于 2015-4-1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班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1:05 , Processed in 0.0586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