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青四期2015年第二讲 柳三老师 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以及诗法。 一、餐前甜点 记的以前有个诗友在聊天室里和我讨论诗词写作的问题,当时我给总结了五个要点 A、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古人也常会这样讲,说若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学,不要去用诗词写梅花,因为好的诗句都被前人写完了
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同样的事物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习古典诗歌写作,首先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观察自然景物 B、 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再华美,句子再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他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成篇是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成篇呢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也就是说我们在写诗前要知道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要在写后,知道表达的是否到位
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给大家讲个笑话,
说世界上先有的伯乐,后有的千里马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呀,伯乐的儿子问伯乐,那千里马有什么特征呢,伯乐说了,第一叫声洪亮,第二弹跳力强于是伯乐的儿子,很快的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带给伯乐看
伯乐看后呢,哭笑不得。因为他儿子带回来的是一只青蛙虽然这个是笑话,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初学写诗的时候,都会犯这样的毛病,都会把诗中某一句写的精彩,但是忽略了诗的整体却不精彩
这个是新手通病之一一首诗的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我的这个速度 你们觉得可以吗 举手示意一下 C、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 这里需要讲三点。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认识格律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 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也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不要错误的认识,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完全不同 D、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
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先继承,然后再推陈出新。 E、诗贵浑涵。 蛇足: 唐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这都需要大家去领悟 二、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此外还有比体、衬托,反衬和陪衬,反说,用典用事、
还有层第,复迭错综、精警和回荡等等 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1、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
这个就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的 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
莺啼千里,那得有什么样的耳力才能听到呀,这个也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还有时候会借助一些贴切的比喻
例如,元代有人写了这样一首作品
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一粒米针穿着吃等,这些都是使用的夸张的手法
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下面我们要讲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里的运用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有两种 A、照形象描写,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我们分别来讲解下
A,照形象描写,例如白发三千丈, 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些都是照形象进行描写的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 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哈。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刚才我们讲的是夸张用在描写上,那么我们来看下夸张用在抒情上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
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A、明写,例如 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 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里的“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就是夸张, 我们来看下第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设问 2;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自问自答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 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 设问除了自问自答外,还有反问。 反问: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类似的句子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写诗填词里,使用设问结尾,容易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杜甫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诗的开头 李商隐诗”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结尾,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留意下这种修辞手法 3、 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还有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丝双关情思的思 4、 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指部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5、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深化主题情感
在敦煌词里有一首菩萨蛮的内容和这个差不多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6、 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格律诗中不多。 7、比喻
诗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第一种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 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第三种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 第一种我们能直接看出来是比喻的,我们叫明喻 第二种有时候不能直接看出来,我们叫暗喻 第三种呢,叫博喻 博喻”,它有以下三种发现手法; (一)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使这样事物突显出来 (二)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三)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多用在古代散文里,诗词里很少见 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采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 那么第四中比喻的方式叫曲喻。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要转一个弯,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 曲喻好比是在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 那么我们还要讲下喻之二柄。意思是说同样的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这个要根据内容来定。 8;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 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 说风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气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互体是说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刚才的两句互文就叫互体 9、列锦又叫集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个是比较著名的例子 这诗是谁的,大家知道不 这个是宋代邵康杰的蒙学诗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使诗词的凝炼美、含蓄美、简远美(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得到更好的体现、彰显。 例如,陆游的诗“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诗“鸡声矛店月,人迹板桥霜” 中间不用谓词,只是使用名词的罗列。 还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0、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这个多是由于格律的原因 例如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重霄九,倒装九重霄 还有就是为了营造出诗词的意境而刻意为之簌簌衣巾落枣花”,其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倒句又称倒装句。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大家要记住,倒装句,一般是在临近的两句倒装。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又如我(柳三老师)的一首词中,相恋古苏州,缘识燕子楼。应该是想认识,再相恋。这里就使用的倒装句。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倒叙,在长篇叙事诗里极为常见。例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就运用了倒叙,开头一句“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倒叙有时候还因为突出主题而使用的手法这个要根据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形象来使用今天的修辞手法介绍,就讲到这里。
、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十种修辞手法,我们最常使用的是夸张,比喻,互文,设问等重复排比,这些都使用的频率不高,故不做讲解。另外对仗对偶这些也是修辞手法。因为我们以后会重点的讲下对仗,所以这里不详细讲解。
、
三、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法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法。
古典诗歌的诗法千变万化,但是常用的诗法就只有四种
、
1、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适用与记事、写景、咏物)我们来看下几首例诗
七绝 小女
莫是精灵天外来,娇憨顽劣总难猜。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这个就是局部一个描写,用来彰显整体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个是刘禹锡的绝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个局部特写,
这个也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个也是。 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这种诗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不仅仅适合在绝句中在律诗和词里也可以使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也是运用的这种手法
试看 词中描写过去的场景中,只写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描写现在的场景中,只用了一句泪满春衫袖把情感抒发的很到位 其实写诗要做到,话说七分,切忌话说十分
要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在描写上要做到,以点带面。重点落笔在局部,因为诗歌受字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文章一样可以叙述完整 我们在描写上尤其是写景上,要注意运用这样一个手法
叫 同时反衬现象 同时反衬现象,原是心理学中的名词,意思是说 在十分寂静的情况下忽然有一点声音反衬,在反衬之下,场景更显得幽静。 同时反衬现象”还可以用在描写旷远荒凉的景色时,用动景反衬。例如,鲍照《芜城赋》里边写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王维《使至塞上》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清代刘熙载《艺概 诗概》中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反衬现象
其实这个现象还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
例如用乐景写哀愁,那么更容易感染人 古典诗歌的诗法最常用的方法除了刚才我们讲的以小见大,还有化静为动 2、化静为动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联其实描写的是一个静态的场景,但是却是用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 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 这首绝句是我【注;指柳三老师】昔日写的一个小诗, 一枕松风鼾入梦。这个描写的一个静态场景,说一个人在松树下睡着了。
花雨 但是鼾入梦,却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场景 宋朝诗人曾公亮在《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我们来欣赏下这首诗歌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 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在化静为动这个诗法中,我们还要讲解一个名词
叫移情“移情”是西方美学理论,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从而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后两句历来被认为是“移情”的代表句。这两句诗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寂静”的境界,所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书 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没弄好 大家凑合看
、
“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是诗人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也使这首小诗变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其他还有 戴喻让有句云:“夜气压山低一尺。”周蓉衣有句云:“山影压船春梦重。”皆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袁枚《随园诗话》)
3、化虚为实
这个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种诗法
没讲前,我们要简单的讲解下虚实的问题 何谓虚实?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实景表现出来了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化虚为实第二种用法,就是我们讲过的写作技法赋比兴中的比,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宫 怨
李 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试讲解一个
李白把王伦对他的情谊,这个情谊是抽象的情感,但是用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出来,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化虚为实的第三种表现手法,就是运用移觉的手法
移觉又称通感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所写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琵琶行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以具体描摹抽象。视、听、触觉的“通感”运用。 第四种诗法 、携禅入诗 这个禅是说理,说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写一些平实无华的人生道理。而不是写佛理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与自然化而为一,亦儒亦佛亦道。《唐贤三昧集笺注》云:“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从表面看,所写的多是“空山”、“日色”、“翠竹”、“鸟啼”等,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真如”境界。其中的禅意与山水之灵秀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平淡自然的艺术效果。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
用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体现出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就是禅红袍包裹黑心肠,星火燃来势便狂。
可惜片时喧闹景,终归破碎作尘扬。
这个是现代人写的一首绝句,题目是炮竹,
这也属于禅诗的范畴。诗法最常用的四种简单方法今晚先讲到这里。留一个作业以折柳 分别之意 七绝一首 韵部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