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0|回复: 4

华夏四期先锋班2015年度第一课,柳三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四期先锋班2015年度第一课,柳三老师                               几种结句 类型及含蓄九章之第一至三点】                                                              我们去年主要讲解了绝句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以及写古典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下:
一、回顾古典诗歌的写作基础要点有三点第一,首先要确定下情感主题第二呢,要采用合理的章法第三就是要写好关键句,绝句一定要写好转结句,尤其是结句
这个是我们讲过的三个要素,就这个我们还专门的讲解了立意,章法以及如何写好结句。什么是立意,就是指这首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情感。那么一首诗只能有一个主题情感,诗中所有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章法,我们讲了绝句有十六种方法。

诗句表现出来的内容,无外乎四种
写景、抒情、叙事、议论,

我们把这四种方式,分别用在绝句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那么就会形成绝句的十六种章法
又继续讲解了诗词的起句,承句,转句以及结句该如何写。那么如何写好绝句的结句,我们专门开了一节课介绍过。如:
结句的方式一情语结句的方式一
第一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结句,是以情语结句的,但是他是体现了诗的一个特写镜头  
很多时候,诗写作的时候,前两句总写,后两句描写一个特写镜头而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个特写镜头这个是情语结句的方式一
结句的第二种方式,结用比的手法              例如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0
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情感抒发到位    这个手法,是我们讲过的比的手法
结句的第三种方式
直接抒情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0
又如,
孤红一剪笑东风,枯树花开春正浓。到此人生方得意,纵然飘落亦从容。第四种常见的写好绝句结句的方法前面实写,后面虚写,一般来说虚写是指展开的想像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李白的清平调也运用了这个手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两句是虚写,写过去的景象。那么后两句要实写。这个就是绝句的第五种结尾手法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此外诗的结句还有议论,设问等方法议论的有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这些都是其实议论也是一种间接的抒情设问,一般是在结尾用问句收尾七绝 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不再多讲了我们先来了解这些不过要总结下,关于诗如何结句,一般是不能单独来看的,要结合这诗的章法来看   这样理解的更透彻总的说来,不管是哪种结句的方式,其实无外乎是用景语或者是情语。不是写景,就是抒情大家细分析下,就会明白不是写景,就是抒情大家细分析下,就会明白
二、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下;我们讲过的章法和讲过的起承转合结合在一起的【运用:】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是什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先看几首例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

那么我们都知道,
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
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结合我们以往讲过的绝句的布局章法。这诗使用的是什么章法呢。写景+议论的章法。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时候呢,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
我们来看下这首凉州词,起句在写景,承句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
转句,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新奇。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 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
    起承转合,也可以 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
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又如老杜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
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
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 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其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   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
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    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
我曾经也写过类似的绝句  【此处的我指的是柳三老师】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 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 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

例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
以上五种方式,就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
三、 含蓄九章诗贵含蓄,忌直白。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含蓄呢,今天就来接着讨论这个
含蓄九章--主要是从诗的立意,诗的造景、诗的炼字上讲下如何做到含蓄。说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这个流派中有个叫韩子苍的诗人。有人曾问过他写诗的技法。韩子苍举一前人作品。唐人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绝句。他说你知道读懂了这首诗,就明白了写诗的技法了。意思是古人写诗喜欢从一件题外事物开始,这件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或者呢,喜欢把心里要说的话,用其他事物来隐含的说出来。这种手法古人用的最多。这里要给大家说下,黄莺儿的儿字,这个字在平水韵里是平声。那么是不是说明金昌绪的这首诗第一句三平了呢?、金昌绪是唐代人,儿字在唐韵里是平仄两用的字。
刚才韩子苍举金昌绪的诗为例,就是要说明写诗贵在含蓄上。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讲下写诗分别在立意上,写景上以及炼字上如何做到含蓄的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
、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古人要表现节操,一般喜欢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为什么呢,如果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而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诗太直接,很容易写成老干体。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以反面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含蓄是古人使用的最多的手法。司马相如最出名的长门赋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不写陈皇后的冷宫凄惨生活,反而写其他地方的欢歌笑语,从而反衬出陈阿娇在长门宫内的凄苦。
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反衬手法不仅仅适用在绝句中,其他文学体裁也照样适用。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
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唐代有个诗人叫朱庆馀的。曾写了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名扬天下。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两首,还有一首是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 的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再来看首例诗
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我们再来看首熟悉的作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
、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我们在讲修辞手法的时候讲过设问,用问句做结,更容易做到结的深远。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
以上就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含蓄九章。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
以上就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含蓄九章。
谢谢大家 这样的纪律真是令我感动
留作业: 七绝  十一真韵,初春随感。

发表于 2015-3-1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5-3-1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姐辛苦,谢莲姐。
发表于 2015-3-1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看看,看看总是这么无怨无悔的付出,向您表示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1:11 , Processed in 0.1004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