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4|回复: 0

诗词术语简介(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诗眼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
     1、表现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2、领格(领字、领字格)
    所谓领字,即句中出现的某一个字或词,单独使用不能构成意义,必须带动下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领格字以第一个字领本字后面的几个字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或兼领以下一句或几句。这一字的领格字一般称“一字豆”,照前人的解释,整句为句,半句为读,“读”音“豆”,故借用“豆”字。读时梢作停顿。这些领字,多为虚字,也有动词。
    领字多用于慢词长调,在短调小令中很少见但也有。它们大多出现在词中意思转折处,使上下文自然结合,起过渡或者联系的作用,一般多用去声字担任。
    领字有一个字的,叫“一字领”或“一字豆”。常见的有:
正、但、基、任、况、更、奈、叹、对、想、料、嗟、惜、尚、且、乍、又、渐、纵、方、看、恨、怕、怅、问、便、恰、望、念、算、漫、早、莫、记、把、等字


    领字是两个字的叫“二字领”或“二字豆”,”,常见的有:
试问、莫问、莫是、好是、可是、正是、更是、又是、不是、却是、却忆、却又、恰又、恰是、恰似、绝似、犹还、又还、忘却、纵把、拼把、哪知、哪番、哪堪、堪羡、何自、何奈、谁料、漫道、怎奈、
遥想、记曾、闻道、况值、无端、独有、回念、乍向、只今、不须、多少、怎禁、等词
   领字是三个字的叫“三字领”或“三字豆”,也叫“领句”。常见的有:
莫不是、都应是、又早是、又况是、又何妨、又匆匆、最无端、最难禁、更何堪、更那堪、更那知、君知否、君不见、君莫问、再休提、到而今、况而今、记当时、忆前番、当此际、问何事、倩何人、怎禁得、且消受、都附与、空负了、嗟多少、更能消、待行到、待从头、便有人等等。
   
3、下三联与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在近体诗叫“下三联”(也有把近体诗诗句末用三个仄声字叫下三联,把近体诗诗句末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的),为近体诗的大忌;在古体诗叫“三平调”,为古体诗独具的典型艺术特色之一。也有人把'下三联"和"三平调"统称为“三平调”,这叫法不准确,容易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混淆。至于“三平尾、三仄尾、尾三平、尾三仄”之类的叫法,那是网友图省事儿的习惯叫法,根本不是术语。
    (本条术语可在网上如百度、360等查到)
4、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文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诗文对联讲究平仄,散文对联不拘平仄。如唐伯虎的一对句: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5、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6、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
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
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7、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
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8、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
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9、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
傅咸的《七经诗》。
10、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
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11、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12、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
《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13、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
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14、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
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15、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称为“柏梁体”。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16、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
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17、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即“近体诗”。
18、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
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
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19、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
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
格律诗。
20、排律
排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
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21、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
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
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22、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23、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24、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
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25、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26、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7、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
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28、叶韵
诗韵术语。一作“谐韵”、“协韵”。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
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29、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
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
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30、换韵
诗韵术语。亦称“转韵”。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
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31、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
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7:55 , Processed in 0.0855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