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4|回复: 0

诗联之友——怀念孟繁锦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孟繁锦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去年初秋的一个下午。当时正值我担任执行主编的《诗词之友》创办十五年,我到中国楹联学会拜访先生。我将最新一期刊物送给他请他指教,他很高兴,说早就知道《诗词之友》,还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表示以后可以进行诗联方面的合作。见面时间不长,他的活力与热情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虽然十多年前我就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又成为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中的一员,但一直主要从事传统诗词的普及工作,对楹联的逐渐关注,可以说是受了孟繁锦先生及其火热的楹联文化活动的影响。中国楹联学会在他的带领下,活动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我从阅读楹联报刊、学习楹联普及的先进经验中受到很多启发,对开展诗词活动也有一些借鉴,所以近些年开始更多地关注楹联,感受到楹联短小精悍的美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是中国楹联学会“联墨双修”年,《中国楹联报》等报刊上刊发了很多楹联书法大赛的消息,这深深吸引着对诗联、书法都喜爱的我。在进行诗词创作的同时,也写了不少楹联及书法参与征集活动,响应学会号召,陶醉在美妙的楹联书法创作中,而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孟繁锦会长的感召。他身先士卒,自己是中国书协会员,写得一手跌宕豪放的好字,在报刊上每当看到先生新近创作的书法作品,不免在心中描摹效仿一阵,深感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第二次见到孟繁锦会长,是在去年十月刘太品先生组织的一次聚会上。当时楹联学会几位领导都在,我请他们为《诗词之友》十五年题字,孟繁锦先生欣然写下了“诗联之友”四个字。
《诗词之友》——“诗联之友”,一字之别,却意味深长。一个“联”字,孟繁锦先生就把诗词和楹联连接在了一起,创作的队伍更加庞大了,诗词、楹联这一对姊妹花,在今天这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必将开出更灿烂的花朵。诗词的朋友,就是楹联的朋友!今后要互相学习,以开放的心怀,取长补短,加强合作,不仅如此,诗、词、曲、联、赋、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亦有很多共通之处,打破壁垒,文化的繁荣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驰骋在楹联天地里的很多作者也写作诗词,其中一些楹联作者也有相当的诗词造诣,诗词楹联不分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楹联从一开始就是亲民的、大众的,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从不曲高和寡,而是以平易近人的形象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楹联活动深入人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书写的实用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于城市和乡村,获得广泛青睐。
那天我还向孟繁锦先生约稿,打算给他做一期《诗词之友》封面人物,将他的一些楹联、书法作品专栏推出(多年前也曾给马萧萧老会长出过一期封面)。孟繁锦先生答应准备一下,只是最近事情太多,要过一段时间。
进入2014年,由于互相都很忙,很快就到了下半年,本想等先生忙过了中国楹联学会七代会再与他联系,不想七月下旬我在山东济宁出差时,却得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随即我和《中国楹联教育》李泉成主编马上坐火车,赶回北京参加追悼会,我并撰书挽联:
梦系联坛,繁花似锦,长忆领军人物;
笔倾翰海,岁月如歌,尽展旷世才情。
表达对先生的深深怀念与惋惜之情。
孟繁锦会长是令人尊敬的师长和榜样,他奔走于各地,为普及和发展楹联事业忙碌的身影时常浮现在眼前。先生的离去,无疑是楹联界、文化界的巨大损失。正是这样的人,在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前,勇往直前。他的雷厉风行,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是知识分子的荣耀。他的才干,他的无私奉献与拼搏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5:12 , Processed in 0.0556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