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试行)
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7-5-23)浏览人次:616
按语: 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楹联作为独立的文体,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长期以来,联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长此下去,势必影响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论述,在 我国楹联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进一步把握楹联发展规律,尽快制订出一套既符合楹联文体自身特点,又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联律,已成为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广泛开展联格文则讨论的基础上,遵循“求大同,存小异”、“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适时地制订了《联律通则(试行)》。这是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实施《联律通则(试行)》,必将对进一步提高楹联创作水平,普及楹联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由衷地希望广大联友在实践中继续关注《联律通则(试行)》,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无愧于联界的基本法则。
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② 不规则重字。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中华国粹网简明对联语法规则(初稿)》
本规则分为【概念】【规则】【举例】三个部分。
【概念】
●词性——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特点。
●词类——词的语法分类。汉语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虚词——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其中名词又可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小类。
●短语——旧称“词组”。常见的短语结构有十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短语按整体词性又可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等。
●句法结构——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辅助结构:定语、状语、补语等。其中“主、谓、宾、定、状、补”等称为句子成分。诗词、对联中经常使用省略其中部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句”,还经常使用调换句子成分的“倒装句”。
●工对、宽对——词性、结构非常统一的对仗称为“工对”,反之为“宽对”;此为模糊概念,没有确定界限。
●自对——单联中的对仗,也称“当句对”。
●字面对——上下联字面词性均能相对,但句法结构不同。
【规则】
一、词性一致。包括独立词词性和短语词性,还包括转义和活用后的词性,自对除外。
二、句法结构可以不相同(允许字面词性相对但句法结构不同的“字面对”)。
三、允许相同句法结构内的不同短语结构宽对(相同的句子成分即可相对)。
四、允许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自对在上下联相对。
五、允许规则的重复用字(包括“异位互重”),忌不规则“异位重字”,忌除“之、而、其、的”等少数虚词外的“同位重字”。
【举例】
一、词性相当(包括短语词性):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副动数名名(其中“千里、一层”均为名词性偏正短语)
|||||
状谓 定 宾(省略主语)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丽”形容词,“春”名词,“丽日、春风”均为名词性偏正短语,同处于宾语位置,仍属工对范围)
病例:
红灯高挂千家乐
绿酒溢杯万户欢
(“高-挂、溢-杯”词性失对)
万里江山多锦绣
千年古国万般荣
(“多、万般”虽然同样充当状语,但同一成分的字数不等)
二、字面对(字面相对但句法结构不同):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太盛”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是“防”的宾语;“放眼”是“量”的状语)
笑这些小孩儿徒然多事
容之以大肚子便是上乘
(结构宽对的典型例子,前六字、后四字句法结构均不同,但字面均为工对)
问道入冬蚂蚱还能蹦跶几下
记着落网豺狼难免咔嚓一刀
(字面工对,其中“蹦跶、咔嚓”联绵词相对,但上下联后六字句法结构不同)
三、相同句法结构内的不同短语结构宽对(相同的句子成分即可相对):
谁教人只管好高上上上上
我替你从容定喘来来来来——甘肃兰州五泉山凉亭(“只管、从容”短语结构类型不同,但均处于状语位置,宽对)
休夸我那样周到
且问你这件可行——百货店行业联(“周到、可行”宽对)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一拳、大胆”宽对)
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切莫害人——湖北武当山朝山神道治世玄岳坊(前三字宽对)
还有一种因字数不同造成的结构不一致也可宽对:
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茶-文化,艺术-花,均为宾语,整体看作名词即可)
四、自对举例
1、词性、结构相同的自对
春促山河变(山-河)
人描天地新(天-地)
岁尾年头交子夜(岁尾-年头)
人间天上共良辰(人间-天上,均为偏正短语)
山坡植树,河岸造林,青峰环绿水
街道种花,社区栽草,闹市荡春潮
(前两个四言句结构词性均一致,自对、上下对均为工对,后面的隔字自对“青峰-绿水、闹市-春潮”上下联词性结构也相同)
山高人自小(山高-人小)
雾乱景犹迷(雾乱-景迷,隔字自对)
地灵更喜人杰(地灵-人杰)
物阜又遇年丰(物阜-年丰,隔字自对)
2、上下联词性、结构不同的自对
问道入冬蚂蚱还能蹦跶几下(蹦-跶)
记着落网豺狼难免咔嚓一刀(咔-嚓,上下联词性不同)
喜茫茫空阔无边(空-阔)
叹滚滚英雄谁在(英-雄,上下联词性不同)
古往今来只如此;(古往-今来)
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上下联结构不同)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西湖月满-东浙潮来,上下联结构不同)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人皆欲杀-我独怜才,上下联结构不同)
3、自对特例
句中的重复用字照理不能看作自对,权且作为特殊的自对:
问当初着甚来由,不薄幸,真薄幸;(不薄幸-真薄幸)
到此日真成陌路,是姻缘,非姻缘。(是姻缘-非姻缘)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山好好-水好好)
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来匆匆-去匆匆)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风正-民心顺)
人和国事安(人和-国事安)
五、关于重字问题的例子
1、允许规则的重复用字,包括“异位互重”:
丽水丽山丽景
新春新岁新人(复字格)
处处明山秀水
家家笑语欢歌(叠字格)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复字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叠字格)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它、你”异位互重)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异位互重)
2、允许“之、而、其、的”等少数虚字同位重复: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3、除少数虚字外,不允许“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同位重复“人”,大忌!)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同位重复“清风”,大忌!)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异位重复“玉”,大忌!)
《中华国粹网简明对联声律规则(试行)》
【前言】
本规则综合归纳了近年、近期各方意见,涵盖了古今常见对联类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长期以来为对联声律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感谢参与讨论的所有版主和联友!
本规则是本站对联赛事评选标准(声律部分)的制定依据,对于联友日常出对句和成联创作,本规则起指导作用,而非强制性规定。
本规则分为【概念】【总则】【细则】【举例】四个部分。
【概念】
一、旧声、今声和平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称为“旧声”或“古四声”,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去、入”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称为“今声”或“新四声”。
二、节奏和节奏点,意节和音节: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三、律句、非律句和拗句:
由规范的两字音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单言句末字为单字音节),反之称为“非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单句或复句联称为“律句联”,由非律句组成或含有非律句的单句、复句联称为“非律句联”。
平仄不依常格的五言、七言律句称为“拗句”。从对联声律角度,有两种拗句需特别留意,详见【举例】部分。
四、联脚和句脚:
上下联末字称为“联脚”,复句联各分句末字称为“句脚”。
【总则】
总原则: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今声“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简称“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简称“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细则】
一、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一】部分)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参见【举例一】特例部分)。
二、非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二】部分)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复句联声律细则
1、句脚平仄交替以马蹄韵的“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
2、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3、同时含有律句、非律句的,分别遵循各自的声律。
四、关于特例
几乎任何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本规则未能也没必要详列;多数特例要么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本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举例一】律句联举例(所举例子今古音未作标注)
●1、规范的两字音节,音节点交替平仄,上下联相反,非音节点不拘平仄:
四言: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4位交替,上下相反)
五言: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六言:
隔岸/数间/斗室
临河/一叶/扁舟(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七言: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窗通/碧水/苍山/外
人在/光风/霁月/间(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复句联(句式繁多,仅举两例):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四六句式)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
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五七句式)
律句格式巧趣联也有不少合律的: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叠字格)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音韵格)
●2、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意节、音节不一致,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音节),海内/存/知己(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读书/人去/留萧/寺(音节),读书/人去/留/萧寺(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3、有两种特殊的律诗拗句打破“246分明”原则,但因历代律诗、对联均有应用(特别是第一种),本规则作为特例介绍,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1)
上联:平平仄平仄——新年纳余庆
下联:○仄仄平平——嘉节号长春(上联2、4不交替,上下4位同平)
(2)
上联: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全仄)
下联:平平平仄平(也有别的格式)
例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上联2、4无交替,上下4位同仄)
例2: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4、律句联特例(其中部分为巧趣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江苏苏州灵岩山继庐亭,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举例二】非律句联举例(巧趣联和自由体种类未能尽列)
●1、四至七言非律句例子(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可不拘平仄):
待/东边月
傲/南面王
长/中华/志气
览/世纪/春光
除旧岁/破旧俗
迎新年/树新风
承/上下/求索志
绘/春秋/振兴图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2、三字词句通常看作一个意节,有时意节可以不用分得太细,特别是固定词组,一般看作一个意节: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办学城,增学科,强学府,鸣学界,学者/层出不穷
大企业/促/大繁荣,大品牌/闯/大市场,有容/乃大;
新农村/谋/新发展,新时代/建/新家园,无处/不新。
●3、自由体和非律句巧趣联(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恭亲王去/德亲王来/见新鬼/应思故鬼
夏同龢兴/翁同龢败/愿贵人/莫学常人(复字格)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嵌字格)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复字借义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西湖/游乐船/乐游/湖西(回文格。归入律句联也可)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口语格)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百业诚信/无双埠,工商共荣,振邦/万代千秋(有名的南浩街征联。后四字细分为“五湖/四海”也可。可称为“散文格”,但归入律句联也可)
●4、非律句联特例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联脚上平下仄)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口语格。联脚同平)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固定词组三平尾)
楹联创作的八种境界
解维汉
"境界"一词,《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汉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是说地域的范围。 后来佛经翻译成风,有了教义的造诣之说。唐代人们曾用"境"或"境界"论诗。到了明清,"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艺术的普遍应用术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有精彩的论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楹联是艺术,是美学,音律学,行为学,诠释学等等学术门类的综合。除了格律严谨外,情感还需要进行着重细化,楹联作品必须要有意境,达到一定境界,有人写的楹联文通句顺,符合联律,但读起来很俗气,缺乏美感,像纸鹤绢花没有生命力,境界不高,这就告诉我们,即便联律极通,境界上不去,楹联也没了品味,味若嚼蜡。
境界是自然界与自己的统一融合与作品的一种程度。作品有境界与否可以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诗外谓之大境界,诗内谓之小境界,我们刚开始是注重小境界的,偏重于写实,把所见所得作具体的描述,给读者作具体的视觉冲击,这也是工于诗内。大境界,是于小境界外的一种延展,注重神韵的外延,更多的给于人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发现的想象空间。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突破,达到诗与自身的统一,所谓心在内而神在外也,如此,当见前所未见之处。
功夫在诗外,境界跃然于笔下,与平时的观察积累和具体的知识充实是分不开的。境界是学识思想的集合体现,是本能的自然流露,功到自然成,刻意去营造境界或费力拔高境界都是愚蠢可笑的行为,一份耕耘,一分境界,只有长期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笔者以为,楹联创作中至少存在以下八种境界:
● 自谓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清)袁枚《随园诗话》 ("自谓"原为"到此")
作者志得意满,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甚是自命不凡,但从客观上看"才上一层楼"。可惜作者尚不知道"楼上有楼""天外有天",误以为已经站得很高,可穷千里目了。待他日登上最高处,居于上层,才会为自己曾有的无知和自矜感到惭愧。形成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主要在于眼界不开阔,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心高气傲。摆脱这种境界,全依赖时时戒除自满,突破自我,奋进履新。
● 心同野鹤与尘远,
诗似冰壶见底清。
(唐)韦应物《赠王侍御》
这是一种高雅清澈的创作心态,心同闲云野鹤,翩翩起舞,悠闲自在,远离俗世、俗事、俗人,诗句清澄透明,如冰壶,如清茗,空明清净,雅人雅境雅诗,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和美感。
●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这是一种坚定、执着的治学态度,目标明确,追求不已。有远大的志向,有追求的高度,有实现目标的必胜信心,不会为一时的小胜而陶醉,也不会为暂时的挫折而气馁。有这股精神,有这般毅力,百事可做,百事可成。
●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唐)李商隐《夕阳楼》
这是起伏跌宕的追索构思过程,这种过程很不顺利,常有坎坎坷坷、十步九回头之感。这种过程是艰苦、单调、繁复的,往往久久无所得,陷入困顿迷茫境地,有的作者就此放弃,打道回府,两手空空,了无所得。只有不离不弃,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最终历尽艰辛,达到胜利彼岸。创作是苦差事,十年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往往走不出一个秀才举人。 有人写了一辈子,还是佶屈聱牙,味若嚼蜡。创作大军很雄壮,创作成果有分野。
●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偶得一句,未事雕琢,而清新天然,真挚淳厚。许多从事创作的人都有这种感受。这是收获的喜悦,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创作实践。有的诗人要觅得这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梦里忆诵,行进吟咏,都没有结果。忽然灵感下来,新语迭出,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种创作的升华和突破,长期徘徊低迷,突然灵感迸发,平地发力,犹如排云直上的群鹤,高冲云霄,好不快哉!这种境界是自然天成,每每苦寻而不可得。
● 却有一峰忽然长,
方知不动是真山。
(宋)杨万里《晓行望云山》
这本是欣赏自然山景的一种细微感受。真山与天际云山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山,哪是云彩,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难辨真假,但这时奇迹出现了,云山突然长高,而真山则是不动的,这一刹那间,作者分清了真山、云山,创作中虚的部分往往是最活跃的,是生动多变的,频频出彩的。虚的部分铺排得当,作品就多了几分灵气。
● 纵横正有凌云笔,
俯仰随人亦可怜。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这是创作思想的一种矛盾,作者空有一枝凌云大笔,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一味追风赶浪空吟漫赋替人唱赞歌。或是为名,或是为利,或是图飞黄腾达。功利性的歌唱,其音虽宏,其词虽丽,毕竟太多金玉气、脂粉气,浑失自我,诚是可悲。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是一种高标跨苍穹的旷远境界,作者已登上巍巍高塔,极目四望,天空地阔,四围茫茫,激起无限的感慨,抚今追昔,心宇茫茫,即使天空有朵朵浮云掩映,也不畏其浓其重,满怀信心,高远旷达,洞彻古今。浮云最终难蔽日,等到云开见日时。
以上八种境界或为创作心态,或为创作情态,或为创作效果,都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一种创作境界。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上不去,终日盘盘绕绕,只会在较低的层面打转转,很难"跃上葱茏九百旋。"受境界的局限,也只能发出低层面的瓦釜噌响,绝难振响高八度的黄钟大吕。有出息、有抱负的楹联人,首先应该开阔胸襟,广敞胸怀,着眼于提升境界,从泥淖中跳出,从俗尘中摆脱,从混沌中清醒,从徘徊中腾越,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站在昆仑山巅的放歌,才有可能是清幽旷远的天籁之音。
(原载《对联》杂志2009年上半月第3期)
第一讲 初识对联
(逸云轩主执笔)
[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识、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功能作用、分类与历史源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楹联的形式特点与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对联
对联的概念、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功能作用
第二节 楹联的艺术特征
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文义相关、平仄相谐六个要素与禁忌
第三节 对联的分类
对联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第四节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对联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也称“楹帖”。是书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由两行相互照应、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文字联合体。一个上联,一个下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文义相关、平仄相谐。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骈文、谜语、俚语等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之长。应用比较广泛,雅俗共赏,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文体形式。它与骈文、格律诗词相媲美,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汉文学的特产物。
二、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由于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性文体,同时本身含有美的属性。因此,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它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道贺庆喜,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民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实用性和对称性、精练性、普及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对联的形式特点:
1、对联通常是用毛笔竖写,张贴、悬挂或雕刻在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门柱厅堂上。有些对联通常还加上四个字的横披(也称横批、横额),如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其他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披,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是对联的点睛之笔。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悬挂、张贴时,传统贴、挂法是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的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现代贴、挂,有的就不讲究了,将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横批的文字顺序从左至右。有失传统,不宜提倡。
现代不贴挂的对联,如我们论坛上的形式和平时书面书写,是横写,上联在上,下联在下,文字从左至右书,一般不加横披了。
2、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若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下联标句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
3、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书面联语是上下联均由一个作者创作完成的,称为“成联”或“自撰联”;口头应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先有人写成一个句子,称为“出句”,后由别人对出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但一般还是应以上联为好。如:
上联:门第春常在 第一句为出句,也叫出联;
下联:人家庆有余 第二句为对句,也叫应对句、应联。
4、对联的句式分单句式和多分句式。单句式既上下联各是一句;多分句式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联,有两分句、三分句、四分句、五分句式乃至更多。一般单句式和两分句、三分句式的联可称为短联,由四分句以上组成的联称为长联。单句式联的句尾字与多分句式联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而多分句式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则称为“句脚”。
三、对联的功用作用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它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它从最早开始的春联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看,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对联之所以这样被广泛应用,正是由于它独特的艺术性、实用性、价值性所决定的。
不论任何事情和场合,有没有对联,对人们的感受会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有了它,人们会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有了它,人们会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乔迁时有了它,会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到它,会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优美;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它的装饰点缀作用,衬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更大。
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的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联应用范围的扩大,它的生命力会更强大,壮丽的前景不可限量。
就其对联的功能作用而言,它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装饰点缀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对联还有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第二节 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合,平仄相谐,文义相关。下面,我们就此对这六个基本要素及对联的一些禁忌问题,做一下初步认识和了解。
一、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要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也要相等。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
喜对春、上对来、眉梢对眼际,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各两个分句,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单边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也是联的联脚。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对联短的有“四言联”或称“四字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长的有十几言、几十言、上百言乃至几百言,一般十几言的可称短联,几十言的可称中长联和长联,几百言称“超长联”(见第三节)。
二、词性相当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严格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鹂”“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是颜色词,“鸣”和“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三、结构相称
上下两联相对应的句法结构应尽可能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明月”“清泉”都是主语,“照”“流”都是谓语中心语,“松间”“石上”都是状语。
四、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本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上下联语句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在节奏上应当保持一致、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两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合。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平仄相谐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含阴平、阳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现代汉语则是分1、2、3、4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1、2声为平,3、4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的平仄要相谐。就是说:联语句中的平声字与仄声字,要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相对。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的末尾字(联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字必须是平声。如长沙爱晚亭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两两交替,声律和谐,类似马之行步,“仄顶仄,平顶平” ,故称为“马蹄韵”(关于马蹄韵详见第二讲),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不过,五七言对联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以,实际上也并不一定非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就在每句的二、四、六字上。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梅点春光兰遣夏
平仄平平平仄仄(梅可不论)
菊呈秋色竹凌冬
仄平平仄仄平平(菊、秋可不论)
还有,就是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上,比如,领字与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句内可遵循词组的意节点或节奏点上平仄交替的规则亦可。
六、文义相关
对联的上下两联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个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对联的六禁忌
1、忌同声收尾:同声收尾,是指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尾字(联脚),不能同声收尾,即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应上联必须是以仄声收尾,下联则要以平声收尾。
2、忌同声落脚:是指应尽量避免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之间的句脚同声落脚。多分句式联的各分句之间句脚要平仄交替,严格说,应按马蹄韵的“平仄杆” 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既每边二至三个分句的联,要求各分句句脚不能全是仄声或是平声落脚;每边四个以上分句的,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具体详见第二讲)。
3、忌孤平或孤仄:“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是指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律诗“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如果除了句脚的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律句。即五言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它仅存在于句脚是“仄平”的五言和七言律句中,如果不是“仄平”句脚,而是“仄仄仄平平”的“平平”句脚,则不能叫孤平。在对联中,“孤平”,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平”的五、六、七言的句子下联。一般认为应尽量避免出现。
“孤仄”亦然,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也是在五言和七言的律句中,除句脚是仄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称为孤仄。它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实际上,对联中的孤平或孤仄现象,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忌孤平和孤仄,是为了使对联的声律和谐。近年来,关于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也一直有争论,也有不少人提出对联可以不必忌“孤平”。对此,笔者也表示赞同。但对初学对联者来说,还是应当了解一下这方面内容,尽量避免。
4、忌三平尾或三仄尾:“三平尾”是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也叫“三平调”。“三仄尾”亦反之,即上联末尾连续用三个仄声称为“三仄尾”。“三平尾”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忌三平尾、三仄尾的理由是“平仄交替太少,缺乏音调变化”,读起来别扭。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不能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也不能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重字”。
6、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对“赤县”等,就属合掌。当然,有些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出现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有的字词,单独来看是合掌,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就不算合掌了,所以,有些类似合掌,要看是处于什么语境下来判断。忌上重下轻、上下联无关、失替,失对等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艺术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基本句式是来自骈文和律诗的(当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可称为对联),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正因如此,它在格律上的要求是严谨的。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清代梁章钜在《巧对录》序中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所谓“是对也,非联也”,即是指一些“有对而无联”的“对”。明确将“对”与“联”作以区分。“对”,是过于偏重对仗奇巧,而忽视上下联内容的连贯性,“对而无联”,带文字游戏性质。而“联”,则是“既对且联”,上下联完整地表达出某种含义的文体形式。另一方面,对联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就其格律文学而言,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副对联忽视或不求格律和意境,一味的追求机巧,最后只能是仅有形式而无内涵,只能算是巧对,不能称其为对联(“无情对”作为一种特例除外)。如若是单有机而无巧,那就连巧对也都算得了,纯粹是沦为文字游戏了。反过来,我们在作联时,若是以意先行,在重视联意的基础上去调整字词和声律,那则就会作出好的对联来。所以,只有在把握住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情况下,才不会失去它的艺术特征,才会使对联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
第三节 对联的分类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方法。清代的梁章钜可以说是划分对联种类最早的人,他在《楹联从话》中将对联分类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二十类。内容也不够全面,分类不够科学,显得繁琐而紊乱。其实,不同的对联有不同的特征,对联的特征又与分类标准密切相关。按不同的标准,可分出不同的种类,恰当的分类,可促进对联的创作和研究。近些年来,人们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内容、形式、作用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来作分类的,但也不很一致。总体可见如下几种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可分成短联与长联;按使用的范围,可分成行业联与通用联;按使用的时间,可分成节令联与春联;按贴挂的位置,可分成门联与堂联;按其固定场所,可分成名胜联、馆堂联及戏台联;按创作的指向,可分成自题联与题赠联;按情感的表达,可分成喜庆联与哀挽联;按审美趣味,可分成俗联与雅联;按对仗的宽严,可分成工对与宽对(借对、邻对);按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可分成顺对与逆对(合掌对与无情对);按对仗的技巧,可分成拆合对、顶真对、连环对、双关对、集名对、节气对、生肖对、干支对、数字对等;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可分为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流水对、隔句对、鸾凤和鸣对和谜对等。
一、从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对联的上下两联内容相关或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但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
龙藏巨海秋云淡
鸟宿荒冈夜月寒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似,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所谓串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亦称流水对。如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
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此联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从这点看来,刘勰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说法,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在这里,再说一下对联对仗类型中的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工对:又叫严式。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
宽对:宽对是相对工对而言的。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
工对要求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
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还有一种是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然而,工对也不见得就都是好联,如果一味的追求工对而不顾联意,那就是唯对而对了,会误入歧途。而宽对,会让我们放开手脚,拓开眼界,在广域的时空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如果运用得好,也不乏会有上乘之作。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再如郑板桥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主要名词没有一个是同类的相对。
当然,宽对也不能无限的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形式为好?从艺术形式看,是以工对为工,如果既工又不失联意,当然是工对为好,但从全联的总体要求来看,则应以艺术性、思想性与形式相结合来衡量。
二、从对联的形式字数上来看,可分为短联和长联。如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几字联,可称为短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称为长联。 如,
四言联: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五字联: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六字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七字联: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八字联一般用四,四句式写联,九言以上的对联,一般由两个律句组成,由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律句的组合而成。如:
八字四,四句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九字五、四句式: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十字四、六句式: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十一字四、七句式: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十二字五、七句式: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长联亦复如是,只是组成它的律句更多而已。如,清孙髯题昆明大观园楼联(180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它,还有文山五夫子祠联一百九十字;李大钊挽孙中山联二百一十二字;屈原湘妃祠联四百字;长沙天心阁联四百五十六字。另外,还有钟云舫六十自寿联八百九十字。目前为止,公认最长联是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是钟云舫拟题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
就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起了变化,不成其联。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能称其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如此说来,对联每边通常应在四字或四字以上的,方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三、从应用范围上来看,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装饰联主要是指用于美化装点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装饰对联等。装饰联一般都富有哲理性,艺术性较强,令人回味无穷。 应用联是指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实用性对联。如春联、楹联、婚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一)应用联类:
1、春联: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称为春联。其源出于古之桃符。其内容多以除旧迎新,展望未来,吉祥祝颂为主,时效性较强。如:
爆竹一声除旧 (古音)
桃符万户更新
2、楹联: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是为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的联。如:赵朴初为杭州“岳庙” 重塑岳飞巨像,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精心撰写的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婚联: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在结婚仪式上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4、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挽林则徐联:
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
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5、寿联:老人喜过生日,子女或朋友为了表达祝福之情,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撰写的吉祥联语,贴挂在门上或厅堂上的联。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6、馈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表示友情和敬仰,赠送他人的联。如明太祖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古音)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7、行业联,是各行各业专门使用的对联,如理发店联、书画联、邮局、商场等,各有不同。行业联要求个性鲜明,特点突出,能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如:
酒店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药店联:
药圃无凡草
松窗有秘方
缝纫店联:
金剪裁成丹凤舞
银针引出彩鸾飞
古董店用联:
秦砖汉瓦传流千古
夏鼎商彝罗列一堂
洗染店联:
荡垢涤瑕,还君清白;
刷新换旧,焕我文章。
鞋店联:
步月凌云,祝君多进步;
登堂入室,邀友共攀登。
(二)装饰联类:是指用来装饰亭、台、楼、阁或书斋、案头的对联。装饰联主要有胜迹联、书斋联和堂室联三种。
1、胜迹联,指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的对联。古人在一些名山大川、庙祀和廨宇等古迹留下的雕凿在山石上、亭柱间的联,和今人书写的胜迹联。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又如,安徽滁县醉翁亭联: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又如,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再如,江西南昌滕王阁,也是著名的胜迹。清代文学家宋荦有一对联曰: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2、书斋联,是文人雅士在自己的书房书写悬挂的对联。这种对联的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怡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概自娱,励志自勉等。如,清曹雪芹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又如,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用隶书写的一副题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3、堂室联,又叫中堂联、宅第联,是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装饰联。如:
柳塘春水满
花坞夕阳迟
陶情不出琴书外
雅兴多应水石间
内室联:
梅香入梦
竹影横窗
画阁和风暖
深闺化日长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
客厅联:
友天下士
读古今书
竹风留客饮;
松月伴宾茶。
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诗情画意皆良友
鸟语花香最可人
四、从内容表现的广泛性上来看,可分多类,主要有叙事咏物联、写景状物联、抒情言志联、格言哲理联、讽刺评论联等,现分述于下:
1、叙事咏物联: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
义存扶汉三分鼎
志在平金一片心
此联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2、写景状物联:写景状物,乃文人雅兴志趣之事,睹景生情,描写壮丽风景,状美抒怀,为赏心悦目之举。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声绘影、维妙维肖的佳作。如,乾隆题北京颐和园绣漪桥联(俗名锣锅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抒情言志联: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
西塞论心亲旧雨
东山转眼起新云
此联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
4、格言哲理联: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
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
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讽刺评论联:是指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人物产生想法时,进行评论的对联。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又如老百姓讽县令联: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
此联是清时有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百姓恨他贪暴,嵌名作联贴在他的官府门旁。
五、从对联的修辞格式和创作手法上来看,类别很多,多为机巧联。现列举部分如下(可参见本站楹联仓库首页的分类表):
1、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如: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如: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
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
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如: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4、回文格: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如: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纪晓岚)
(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如:
禽鸣听耳悦
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
怡神视跃鲤
悦耳听鸣禽
5、拟人格: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6、反诘格: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如: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7、叠字联:是同一个字连续出现的对联。如:
绿绿红红 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 年年暮暮朝朝
8、复字联:是指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的对联。如: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9、顶针联:是以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的联。如: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10、嵌字联:是将特定的字词嵌进联中,嵌字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如: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当归”、“独活”为中草药名)
11、音韵联:是利用汉字的多音和同音字成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如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又如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12、谐趣联:是取诙谐幽默之意成联。如: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13、无情对:是一种字面上对仗工稳,而上下两句文义确毫无关联,在句式、意境、风格上风马牛不相及的联。它要求每一个字词要对仗工整,借用偷换概念,使每字依另一种意思能与相应的字丝丝入扣,则这样的联就精彩。完全是一种文字的游戏。如,有人以三个国名对一句古诗: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又如: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六、从联语的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如,伊秉绶扬州平山堂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
“衔远山,吞长江”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语出欧阳修《醉翁事记》。“送夕阳,迎素月”语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语出苏轼《放鹤亭记》。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如集王羲之《兰亭集序》字的几副对联:
丝竹放怀春未暮;
清和为气日初长。
静坐不虚兰室趣;
清游自带竹林风。
寄兴在山亭水曲;
怀人于日暮春初。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这些联所用之字,全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联语典雅俊逸,得古人之趣。
3、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如徐向前摘书明代诗人富好礼的诗句成联,寄赠峨眉山:
山中奔日月
地底激风雷
再如,峨眉山还有一摘句联:
山色千重眉鬓绿
鸟声一路管弦同
此联摘自赵朴初《忆江南·峨眉山记游》词中的句子。
又如,1962年9月,毛泽东书赠毛岸青、邵华联: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联语摘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句子。
第四节 对联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究其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我们考证对联的起源,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证,一是看对仗句式从作为一种修辞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的最初独立使用的时间;二是看这种分离出来的对仗句式独立作用于门楹的最早时间。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所谓桃符,是指秦汉以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在过年时,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如果将其说为是对联的起源,也只能是缘于它悬挂于门左右的理由。而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是为了辟邪。“神荼”与“郁垒”并非为对仗的句子,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因此,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很难站住脚。
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使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认为是我国的第一副楹联。
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认为远在五代之前就已经有人作对联了。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中,以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与其妹刘令娴的联句为证,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 这样,它要比孟昶的题联要早四五百年,如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就为时过晚了。但是这个结论也不够严密。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句脚是要求上仄下平的,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是押韵,因此两人和的应是诗句,而并不是对联。
还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华)坐。张令其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如以此就认为对联出现于那个时代,笔者感觉也难说得通。因为那是两人在初次见面时的礼仪上的口头应答,并不见用于门的迹象。虽然二人应对求偶,合于对仗,平仄谐调,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的一种文人式的酬答。对联的特征也还不够明显。
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偶句形式。对偶句式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像《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易经》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中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刘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赋的出现,使对句艺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梁朝初年,沈约的“永明体”产生以后,严格的要求对仗和声律。不少学者认为,它为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还有人认为,“永明体”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赋、骚、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于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论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以前已经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总之,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难以确考。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以前比较公认的是五代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但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到了隋唐时代,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从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导致对联产生于唐代的理由,绝非偶然。从对联的对仗句特点产生的途径来看,它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然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香港的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莺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等。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这种作诗方式唐代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将诗句写在壁上,即书壁。如此。如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
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的三幅唐代堂室对联:
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陈蓬所题的两幅对联: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唐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了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在门上粘贴对联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仗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吴越广顺初(951年),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是游览题联,曰之为胜迹联。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
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是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除夕夜,朱元璋还“微行出观”,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提倡,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这个名称,就是由朱元璋提出来的。春联的推广,对联得到了大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在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明清以来,出现了无数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等。有关他们的对联轶事,至今还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已集而成册。
对联的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曾有两次编辑楹联,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清代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了康熙以前的趣联巧对,可称当时趣巧对联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共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根据经意自撰成联。有影响的还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个人专集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等等。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而且中多精华。还有诸如《对联汇海》、《对联大全》之类的联集。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不断。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对联出现之初,以春联、题赠、应答等形式为主。自宋以后,人们开始将联句题于建筑物上的楹柱上,由此“楹联”一名始出。因其经久性较强,对联的内容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而传世之作颇多。
风景联多用于名山大川、园林别墅等地,这种对联与名胜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均不涉及人物、历史、典故等,只是在写景上做其文章。
请看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这样一副联: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联采用了嵌字手法,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联。
有人为秦岭题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湖南长沙岳麓爱晚亭有一联,写得朴实别致,联曰: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色;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此亭原称“红叶亭”,又称“爱枫亭”,这副联概括了爱晚亭周围枫叶艳红的美景。上句以实处入题,下句以虚处落笔,一实一虚,便把江南胜景描绘的一览无余。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联如下: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珑玲。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五、对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远流长。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它流传到国外以后,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朝鲜平壤市大同江畔的一座炼光亭,亭的临江石柱上有一副阴文联:
长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东头点点山
越南西贡某文艺爱好者的居室联云: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
春来无别事,一帘花雨欲催诗。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很快通过中国传入周边国家,庙宇楹联也传至海外。韩国仁川公州麻谷寺大雄宝殿有联云:
犹如梦中事
却来观世间
日本寺院极多,大多数寺院都有楹联,仅一座万福寺就有楹联56副。硫球群岛的东禅寺有一副楹联:
顽石有禅意
古木生昼阴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垄市三宝庙,专祀我国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其庙门联曰:
滇人明史风来世;(滇人即云南人郑和)井水洞山留去思。(井水洞山指庙内的三保井与三保洞)
美国旧金山附近有个天使岛,本世纪初,那里十分荒凉,后来成为美国排华时美国移民局的一个据点,凡有华人到来,都要送去审查。七十年代初,一些华侨重返天使岛,立了一块碑,碑文联曰:
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
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