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回复: 1

[文心阁讲义] 文心阁律诗第一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8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律诗第一讲


我们文心阁二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绝句,
而我们文心阁二期,在第二阶段是以学习律诗为主的。

因为咱们班有新来的同学,为了尽量使大家的学习进度持平,我们先用一点时间学习律诗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点,老同学权当温故而知新啊。

一、        格律诗的格式
格律诗的格式,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各四种格式,总计16种格式.

七言格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
A.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把这四个句式去掉前两字,就是五言格律诗的句式

格律诗词的三个要素,平仄,韵和押韵,对仗

对仗:五律和七律,要求律诗中两联,即律诗中的第二联、第三联需要对仗。

平仄的障碍就是现代发音为平,而古代发音又为仄的入声字
但是这些入声字不多
常用的大概三十字左右

我把这些字发上来
伯黑白,没出息,谷织竹,席毒逐,一吃喝,食服积,欲昨屋。 突失帛,急忽察,绝七叔,击石执,节发国, 敌贼得,值疾杂,学执习,八局鸭。
大概有五十个字,需要大家记忆

的得德入声,数字里只有三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
十是入声,同样实,石,湿,识,失,食,拾也是。这样记忆的话,入声就简单多了
这样的话,需要我们记忆的,大概有三十字左右
所以平仄的障碍已经扫除了。

这七言的四个基本句式,可以推演出七绝和七律的四个基本格式。即用这个四个句式分别放在七绝和七律的首句,就推演出它们分别的四个格式:

我们来看下七律的四种格式。
A.        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清江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里要知道 一、曲、局、药 是入声字。

B.首句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压韵1,2,4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同样以第一句押韵为常见格式。

我们要记住,
五言格律诗,不管事律还是绝,都以第一句不押韵为常见格式
七言正好与它相反,以第一句押韵为常见格式。

例子一: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入声字; 欲迹一日觉亦月落得百尺
只需要记住哪些是现代读音为平,古代读音为仄的就可以了

C.平起仄收:与平起平收只是首句上不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子一:
答李儋(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入声字:别日一独疾邑欲月
我们说的入声字,其实是需要大家记忆的现在发音为平,古时候发音为仄的入声字

D.仄起仄收:与仄起平收也只首句不一样,其余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子一: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里需要记忆的入声字有:节只蜇木乞妾不一

我们讲了五律和七律,中间两联,按照惯例来说要用对仗的形式。
那么,我们来说说:一般对仗最常见分类:

A、工对。句型一致,词性相对的对仗,就是工对。如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也可对对地理类,但不能对其他类别名词。传统意义上的工对,对人的束缚太大,创作当中很难完全符合此要求。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的工对,主要是指词性、结构相对的对子。通常也要求人名、地名、颜色、方位、数目等一致相对,至于天文、地理、器皿、饮食、动物、植物、宫室等类别,对仗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只要对仗工稳就可算是工对了。

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对青山)——孟浩然〈过故人庄〉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对细柳营)——王维〈观猎〉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涓涓对细细)——杜甫〈咏竹〉
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长生。(前后对短长)——张渭〈送裴侍郎〉
贾傅竟行矣,邵公惟法然。(竟对惟,矣对然)——张籍〈和陕州十四翁〉

B、宽对。和工对相比较为宽松的对仗,对仗不严格、不工整的对子。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对仗。
如:
三山半落九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九天外对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无路对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对黄鹂,词与词组对,春对好,名词与形容词对)

C、流水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和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立意义、在语法关系上。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来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
所谓:“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所谓“串对”。指上下联语气贯通,意思连贯。

它一般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语句的表达前后有次序,不能上下颠倒。
二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的关系,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
流水对,在对联里叫串对。

我们来看下流水对的例子
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原上草送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当句对。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有时不等而已。
如: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白居易〈寄韦韬光禅师〉
出句,东对西,同时又对对句的南
出句东西自对。对句南北自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开元寺
另外说句题外话,当句对又叫自对。也运用在对联中。
大家都知道,对联一般来说必须工对,但是只有在出句出现当句对的情况下,对句才可以放宽。当句对,在成联的写作上运用的比较多。

E、借对(假对)。借对一般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字义的。
如:
酒债寻常何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其中,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对此视为数量词对对七十。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真山民〈咏杜鹃〉
这里的白,是辩白的意思,而红却是本意,红色的意思。
诔词作自先生妇,遗稿归于后死朋——李进《哭友》
诗里先生是称谓,后死是词组。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用竹叶青酒中的竹叶,对对句的菊花。

另一种是借字音的。比如: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庐山》
以楠谐男,儿子的意思,对出句的母字。

又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见寻》
以杨谐羊,对出句鸡。
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送穆谕德》
以皇谐黄,对对句白。
又如:
五风寒不下,万木几经秋。
以下谐夏,对对句秋。
又如:
残春红药在,终日子归啼。
以子谐紫,对出句红。
又如: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
以柏谐百,对出句一。
又如: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以迁谐千,对出句十。

F、错综对(交错对)。指上下句相对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交错相对的对子。
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赠美人》
六幅对一段,位置不同。这个就叫错位,也叫错综对。

以上就是对仗的分类。

需要大家记住的是七律的四种格式,七律以第一句押韵为常见格式。关于对仗的分类呢,其实是一种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这个是基础,不是写作。等我们讲到律诗的写作的时候,会讲解如何来对仗的。

二、古典诗歌语法特点

这个大家了解下就可以,因为这是我当年学诗的时候学的。从79年福建大学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一书的附录中,学会的基础格律,同时也在附录里了解到了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

这个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是王力先生截取其著作《汉语诗律学》中的部分。由于当时是处于特殊时期,所以大量的例子是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子,我们不可否认毛主席在诗词上的造诣,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个。

我们把现代诗歌叫做新诗,把古典诗歌叫做传统诗歌或者旧体诗歌。
  旧体诗词,作为诗歌形式,同样要求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为旧式题材,本身还受到特殊格律的严格制约。由此,在语法上除了具有古代散文的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为古代散文所没有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通过分析语言,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我们来看下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到底有哪些。

一、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频繁,是旧体诗词语法特点之一。
  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说的词性,结构,古人也这样说么?
我们现在说的词性,词组结构一类的说法,其实是现代汉语语法。而这个现代汉语语法呢,创始人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根据西班牙语的特点,提出的现代汉语语法。
古代不叫词性,叫词类。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频繁,是旧体诗词语法特点之一。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是名词,这里活用成动词 “把、、、当做粪土”的意思。   又如“弹洞前村壁” ,洞,这里也是名词活用成动词,是打穿的意思。

2、 形容词活用成名词或者动词:
  在动词后充当名词宾语的。如“把酒酹滔滔”“六月天兵征腐恶”“跃上葱茏四百旋”“帝子乘风下翠微”;
  在名词后充当动词谓语的,如“不周山下红旗乱”。这种形容词,虽然用作名词或者动词,仍具有形容的词性,比起用一般名词或者动词,往往能节省笔墨而富有表现力,为诗词所常用。

3、 词类的活用,在诗词中有时还通过对句关系,使意思更加醒豁。
如“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动词“牺牲”,用做名词,形容词“多”用作动词,就是由于同“换”和“日月”的对仗而更加明确的。

所以在古典诗歌里,形容词可以和动词对仗的。这个大家会在阅读前人的诗歌里可以看出。

二、 语序变换
语序变化大而多,是旧体诗词语法的重要特点。诗人往往由于强调某种思想感情的需要,或者适应某些格律的要求,在语序上比散文作了更大、更多的调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调动突破了语法的一般规律,起着散文中所没有的倒装作用。

1、 词序的倒置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九重霄)
2、 修饰词和被修饰语的倒置
“屈指行程二万”(二万行程)
“人民五亿不团圆”(五亿人民)
“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前故园)
3、 主谓、动宾句子成分的倒置
“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唱)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连天,三河动地)

B、 因修辞关系的变换:
1、 为强调一点而故意调动
  “长夜难明赤县天”,这里“赤县天”是主语,“长夜难明”是谓语,但为了在一开篇即强调、总结旧中国灾难深重这一特点,加上押韵关系,就把谓语提前了。

2、 为创作某种意境而加以调动:
    “萧瑟秋风今又是”这里本是一个判断句,即“今又是萧瑟秋风”;“萧瑟秋风”在判断词“是”的后边,组成合成谓语。但为了首先创造一钟意境,然后强调“今又是”这个词,使气候相似、社会不同的意思表达得更为强烈,就把“萧瑟秋风”提前了。甚至由于这种高度的语言艺术,如果还原回去,读起来反而觉的文法不通了。

这首词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大家来看下: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们看下这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序是今又是萧瑟秋风,那么这样的话,这句就显的和全篇不协调了。

三、省略与压缩
  由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化,和受到格律制约,形成了旧体诗词语法的另一重要特点:语句的尽量省略与高度压缩。在旧体诗词中,出现不完全句的现象,比起散文来显得经常、复杂而特殊。

1、 虚词的省略
为了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最重要的东西,诗词中总是尽量的省略除了副词以外的虚词,特别是介词。如:
独立寒秋  独立于寒秋
茫茫九派流中国  茫茫九派流于中国
省略了介词“于”

2、 动词谓语的省略
动词、能愿动词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很少见。但在诗词里,一些动词性不太强的动词或者能愿动词,都可以省略,成为缺少动词谓语的句子,而意思仍很清楚。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 能够 会 可 可能 可以 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 乐意 情愿 肯 要 愿 想要 要想 敢 敢于 乐于
表示必要:应 应该 应当 得(dei) 该 当 须得 犯得着 犯不着 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 便于 难于 难以 易于
能愿动词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但可以加上谓词性词语形成述宾结构。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

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
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A、 保留副词、省略动词的句子,而意思仍然很清楚。
     如 雨后复斜阳,六亿神州尽舜尧,芙蓉国里尽朝晖
B、省去动词,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列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 “寥廓江天万里霜”和“飒爽英姿五尺枪”还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3、 主语的省略
散文中的主语省略,多半是依上下文关系而省略。诗词中的省略,则可以不必依此关系,而由谓语推及主语。
A、 省略句中“我,我们”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助苍龙”“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B、 省略句中特定主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六亿神州尽舜尧”前者主语“你”及柳亚子,后着主语是“人民”

4、 语句的压缩
诗人为了在短短五、七字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常常采用高度压缩的手段,使得诗句呈现复杂的情况。

A、 采用集锦的修辞手法,把几个名词排列在一个句子里
如“宁化、清流、归化”“ 赤橙黄绿青蓝紫”古人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集锦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以后会讲到。
这里简单的介绍下。集锦也叫“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B、把几个主谓词排列在一个句子中
如“路隘林深苔滑”“赣水苍茫闽山碧”
C、用几个单纯而完整的主谓分句构成一个并列复合句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

D、把一个大而复杂的符合句压缩在一起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很多人都说是合掌了,其实不是。这两句都是转折关系的复句所压缩,实际上是“虽然五岭逶迤,但红军视如细浪腾,尽管乌蒙磅礴,可是红军视如泥丸走”

E、 几个不同类型的词组交错压缩在一起
如“长空雁叫霜晨月”表面上好象“雁”是主语,“叫”是谓语,“月”是宾语。其实 “雁叫”是一个主谓词组,“霜晨月”是一个偏正词组,而“长空”是一个词。按古汉语散文可以理解为“霜晨月雁叫于长空”凛冽的霜晨,朦胧的月色,万里长空过雁在鸣叫,三层意思统一在云贵高原的残冬早晨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上,构成了行军的浓重气氛。

这里还的给大家讲下 不完全句
  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在诗歌的句子里,如果是复杂句,其中有一部分是没有谓...《汉语诗律学》把“近体诗”的不完全的句式,分为17个大类,54小类,并且认为“不完全句可以说是近体诗所特有的句法”。
刚才我们举例的省略与压缩的例句都是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

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
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今天我们笼统的讲了下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讲这个呢,主要是有利于大家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正确的 理解古典诗歌。

我们还是要继续的阅读唐诗三百首里的五绝和五律的作品,或者是千家诗里的五言绝句和律诗的作品,增加积累量。

今天的课主要是讲律诗的四种格式,和一般对仗的知识点,这个是需要大家牢记的,至于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这个了解下就可以。

同学们,我们写古诗歌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写的是情感。这个我们要牢记,因为这是伴随我们写作的。请大家保持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坚持学习,写出自己心仪的作品。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
下周三4月2日,是清明节前两天,估计大家都有事要做的,所以,隔一周再上课哦,即是4月9日周三晚八点上课啊。

今天书面作业不留了,请大家利用这段时间熟悉今天所讲的内容,这些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练笔中会用上的。

发表于 2025-3-2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瑶瑶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3-31 12:03 , Processed in 0.0824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